翻译中的一个悖论

翻译中的一个悖论
翻译中的一个悖论

一、翻译中的一个悖论

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哪一个更难?大多数人会答曰:汉英翻译更难。显然,这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问问题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没有哪一个更难和不难的问题,只是因人而异,视个人的英语水平和翻译水平而定。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有一种明显的“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更难”的感觉呢?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翻译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只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用译文来表达。弄明白理解和表达这两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一种“汉英翻译更难”的论调了。

首先,有必要考查一下英汉翻译的过程。如果做英汉翻译的话,我们第一步需要理解英语,然后再把理解到的英语表达成为汉语就可以了。因为英语毕竟是我们的外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不懂英语是正常的。所以,无论英译汉这个过程汇总,英语有多难或者有多简单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查阅英语词典得出比较正确的译文。然后,换过来,汉译英则不一样了。那些认为汉译英更难的人就认为,明明我们认识汉语,却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所以,汉译英很难做。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想,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连第一步(理解英语)可能都无法完成;而汉译英的话,好歹我们能完成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汉语原文)。没有人能否认我们中国人,看不懂汉语吧?

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克服那种长期以后认为“汉英翻译更难”

的心理障碍了。那么如何比较有效的完成汉英翻译呢?根据长期以来积累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着手:

二、二、汉英翻译三步策略之一:定主语

1.翻译的单位

在翻译中,最小的翻译单位是什么?是篇章吗?是段落吗?是句子吗?是单词吗?甚至是音节吗?这是一个翻译理论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现在大多数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都趋向于以篇章或者是整个问题为基本的翻译单位。但是,对于初学翻译的人来说,或者那些根本没有掌握翻译的人,要去应付一个翻译考试的时候,笔者认为,句子可能是最好的翻译单位。

什么是句子?或者具体说来,在汉英翻译中,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究竟什么是英语的句子?

柯林斯词典对英语句子的定义是这样的:A sentence is a group of words which, when they are written down, begin with a capital letter and end with a full stop, question mark or exclamation mark. Most sentences contain a subject and a verb.具体说来,英语的句子可以这样来定义:一个句子就是一组词,在书面语中,每一个句子首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句末用句号、问号或者感叹号;大多数句子有主语和谓语。

根据英语句子的定义,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英语的句子中,大多数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那么汉英翻译,只要我们能把汉语转变成为准确通顺的英语,就需要搭建英语的主语和谓语等句式结构。而英语本身语法非常严谨,逻辑非常严密的特点,所以,在汉英翻译中,主语的确定和谓语的选择就是成功构建英语句式结构的关键,也是保证英语译文和汉语原文功能对等的关键。2.确定汉语原文的主语为英语译文的主语

1) 把汉语原文中的主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充当译文的主语,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可靠的对应方法,也是我们做汉英翻译“定主语”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方法。如:

例1.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自冷战结束以后最复杂、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experiencing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changes since the end of Cold War.

例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两大课题。(同上)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still the two subjects confronted with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以上两个例子中,汉语句子的主语是名词,由于名词在英语句子中可以直接充当主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对应下来,确定这个名词为译文的主语。

2) 汉语和英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代词可以充当主语,所以,我们当然还可以直接选用汉语原文中的代词来充当英语译

文的主语。如:

例3.我们正努力教育公民不要像西方国家那样过度消费,比如使用过多的空调、私人汽车、以及随意处理的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We are managing to educate citizens to avoid the behavior of over-consumption, such as the excessive use of air conditioners, private cars and disposable products at will.

例 4 如今我们有许多不同的选择:除传统的家常菜以外,还有营养保健配餐和方便可口的快餐食品。(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Nowadays we have many varieties of choices: nutrition-balanced and healthy food, convenient and delicious fast food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homemade meal.

3) 在汉语中,除了上述名词和代词可以作主语之外,动词也可以直接充当主语,英语的动词原形则不能。可是,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英语中的动名词或者动词不定式形式则可以充当主语。所以,如果我们要确定汉语的动词主语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时,必须要使用这个动词的动名词形式或者不定式形式。如:

例5.帮助真正的穷人,要比仅仅缩小贫富差距更有价值。帮助下层社会的人重新回到社会主流中来,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03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Helping the truly poor is much worthier than merely narrowing

inequalities. And helping the lower class rejoin mainstream of society is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例6.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To continue to propel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to achiev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are the three historical task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new century. 3.重新确定主语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较的的差异,有时候,确定汉语句子的主语为英语译文句子主语的时候,常常会导致英语句子的逻辑比较混乱,而不能直接对应。所以,这时候,就有必要从原句中挑出其他词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

1)把汉语确定汉语原文的宾语为英语译文的主语

宾语是动作所及的对象,常常是人或者物。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选择汉语原文的宾语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用英语的被动句式来翻译。如:

例7.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的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Wisdom is required both in appreciating great artistic works and in understanding great scientific concepts.(中国科学院02年3月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主语太长,如果直

接用汉语原文的主语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就显得有点头重脚轻。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英语句子多用被动句”的特点,确定汉语原文的宾语“智慧”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

例8.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The speed of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be accelerated (stepped up) to ensure sustained,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的主语应该是“我们”。但是,这个我们属于泛指的,不专门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当然,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选取汉语原文的“我们”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而把这个句子的译文安排为“We must accelerate…”这样一个结构。但是,直接选用汉语原文的宾语“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并且不提出这个泛指的主语“我们”,更适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例9.目前在中国正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同上)

At present, a sweeping and prof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China.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是一个无主句。显然,一方面,我们可以确定汉语的宾语为英语的主语,使用英语的被动结构来翻译,

避免了需要去找一个动作发出者来充当主语的情况。

以上例子清楚的说明,选择汉语原文的宾语充当译文主语的情况下,通常是需要用英语的被动结构来翻译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确定汉语原文宾语为译文主语的情况都一定要用被动结构来翻译。如:

例10 中国的饮食方式正在发生许多变化。(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Many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China's diet style.

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上面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的主语是“中国的饮食方式”,谓语是“发生”,宾语是“许多变化”。当一旦确定了宾语“许多变化”为英语译文主语的时候,这个英语译文的逻辑结构就可以直接用主动结构:Many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因为在英语中,“变化”与动词“发生”的搭配是符合逻辑,而不能说“变化被发生”。

2)确定汉语原文主语中心词的修饰语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

有时候,汉语主语中心词的修饰语可能是整个句子的突出部分。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正确传达原文中突出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把主语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确定为英语译文的主语。如:

例11.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in her diet culture.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的主语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其主语

中心词是“文化”。如果确定“文化”为英语译文的主语,则原来汉语句子只能生硬的转化为“文化具有历史”这样的英语结构。所以我们可以把主语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中国”确定为英语译文的主语,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逻辑结构就非常清楚,突出了“中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个信息。

例12.他的身材魁梧,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选自陈宏薇和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He was a giant of a man with a long square face, a wide mouth and a complexion suffused with the colour of read sandalwood.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从形式上看,汉语的主语中心词是“身材”,单似乎随后的三个部分的内容“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都是在说明“他”,而不是“他的身材”。因为我们不能说“他的身材生了一副大长方脸”,所以,我们就确定汉语原文主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他”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4.增加主语

汉语句法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句子不一定要有主语,因而有许多无主句,如“出太阳了”,“昨晚放了一场电影”等;另外一些句子,在上下文意思清楚的情况下,主语往往承前省略,出现许多主语省略句。在将这些无主句和省略句译为英语时,必须补出主语,以形成英语译文中主谓齐备的格局。但是,补出什么作主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译者必须透彻理解上下文,仔细斟酌原文的确切含义,反复推敲英语的表达方式,才能补出恰当的主语,

否则会歪曲原文的意思。增加主语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增加泛指的主语“we, you, one”等。

汉语句子在泛指的时候,显然可以增加上英语表示泛指的主语。如:

例13.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上海理工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We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non public-owned economy, including individual, privately owned etc., to fulfill it's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celerating economic improvement, enlarging employment, and flourishing the market.

例14.然而,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禀赋资质和实际能力如何,考试是考不出名堂来的。(中国人民大学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But they are of vain if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gift, intelligence or practical abilities of a person.?

例15.凡事应该适度,适度是最安全的。(天津大学01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One should be moderate in all things, and moderation is always the safest way.

2) 增加英语代词it作主语

在英语中,代词it作主语的情况非常多。因为这个代词表示的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汉语中的气候、天气、时间等无主句,

如“下雨了(It is raining),三点了(It’s 3 o’clock now)等,当然,它还可以充当强调句和形式主语句型的主语。如:

例16.自从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同癌症宣战以来已经有30年了。(武汉大学03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It is already three decades since Richard Nixon declared war on cancer.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是一个明显的表示时间的无主句。我们则可以增加英语的代词it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

例17.大学的研究所才是初步研究学问的所在。(中国人民大学03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It is graduate school in a university that is the place to do research work at a basic level.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的原文主语是“大学的研究所”。但是如果我们确定“大学的研究所”作为英语译文的主语,则没有办法很好的体现汉语原文的强调语气“才是”。所以,我们就可以增加代词it,用英语的强调句型来翻译。

例18.知道这个答案是有用的……如果你想到英语国家去念大学,或者你想找一份需要英语技能的工作的话,通过语言考试那就至关重要了。

It’s useful to know the answer… it is vital if you want to be enrolled in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or if you want to find a job which requires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汉语原文有非常显著的用英语代词it充当形式主语来翻译的特征:那就是,如果汉语句型通常呈现出“…是很重要/有用/有意义的”等结构,或者是“据说(It is said…),有人认为(It is taken that…)”等结构。3)增加there be…

显然,如果汉语原文表达的是“有、存在、出现”等概念,我们则可以用英语的there be…句型来翻译。如:

例19.还将有一些生活极端贫困的人们,他们还需要政府的资助。(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people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who are still in need of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例20.举例来说,在早先的法国洞穴绘画里,早于公元前10,000年的绘画中没有人与人打仗的画面。(复旦大学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For example, among ancient French cave drawings earlier than 10,000 B.C., there were no pictures describing people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语的语言句法和逻辑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则有非常清楚的语法结构和严谨的逻辑结构。而英语句子基本上是围绕主语来展开句型结构的,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汉英翻译中,确定英语的主语。只要确定了汉语原文中用什么来充当英语译文的主语,我们就基本上能选择出一个合适的谓语

动词来。可以这么说,英语的语法结构更多的表现在英语的谓语上,或者说表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相互制约。所以,谓语的选择也是汉英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英翻译三步策略(2) ——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三、汉英翻译三步策略之二:找谓语

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汉语中,几乎所有词类都可以充当谓语;而英语中则只有动词才能充当谓语。一般来说,我们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随着主语的确定,凭我们作为汉语母语的使用者,几乎总能在汉语原文中,找出一个对应的谓语来。但是,和汉语原文主语对应的谓语,不一定能充当英语译文的谓语。在弄明白怎么选择汉语原文中的一个合适的谓语去充当译文的谓语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汉语的谓语和英语的谓语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如图所示:

区别

汉语的谓语

英语的谓语

1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2常常是动词作谓语

只有动词作谓语

3名词、数量词、形容词等可以作谓语

4少用被动句

多用被动句

5有“连动式”谓语

6有“兼语式”谓语无

正因为有以上区别,在我们做汉英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英汉语两种语言的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谓语来翻译。所以,简单归纳起来,谓语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选择谓语要注意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

由于英语的动词具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方式。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最基本语法一致原则。一般来说,要确定汉语原文的在译文中的基本时态,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对汉语原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应该是能把握好时态这个问题的。但是,一定要在英语译文中注意不要犯“时态、人称和数”这个基本错误。如:

例1.过去的五十年并不是发明创新的黄金时期。(同等学历01年汉译英试题)

The past fifty years was not really a golden age for inventions and creations.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原文虽然有明显的时间词提示我们,所选择的谓语需要用过去时态,但是,大多数人忽略了谓语动词需要用单数的问题,所以必须加以注意。

例2.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过去封闭半封闭状态,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03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Since China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its total or semi-closure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level of its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raised.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有“以来”这个汉语词提示我们,在译文中要用跟过去相关的时态。同时汉语原文的谓语“改变了”和“提高了”中的“了”也给我们提示,译文需要用完成时态。

2.常常选择汉语原文的动词谓语作英语译文的谓语,但是选择谓语需要注意“瞻前顾后”由于汉语中的动词也常常充当位于成分,既然英语中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我们就可以选择汉语原文的动词谓语充当英语译文的谓语。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由于汉语语言本身“意合”的特点,所以与汉语主语能够顺利搭配的谓语,在英语译文中则不一定能在逻辑上搭配起来。那么,我们就需要选择一个和确定好的主语能够逻辑搭配的谓语,这就需要权衡,甚至是改变我们前面已经确定的主语,重新确定一个和这个谓语动词能逻辑搭配的主语,并且不改变汉语原文的意义,以利于我们得到一个“准确通顺”的译文。我把这种权衡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谓语的现象叫“瞻前”。同时,所选择的谓语如果要带宾语的话,一定要思考谓语动词和下文的宾语在逻辑上能够搭配,这也需要权衡,甚至改变我们已经选择好的谓语动词。我们这种权衡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谓语的现象叫“顾后”。如:

例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商参与中国投资活动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自身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中国人民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 TO, more opportunities will be created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foreign entrepreneurs in the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larger spac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的主语是“机会”以及“空间”,相应的谓语分别是“越来越多”(more and more)和“越来越大”(larger)。但是,考虑到英语译文中,opportunity和more,以及space和larger不能构成一个合适的主谓关系,所以,我们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谓语。考虑到英语中more可以修饰opportunity,我们就可以确定more opportunities(越来越多的机会)充当主语,同时,按照英语译文的搭配方式,给增加一个谓语动词create。这样,就可以把原文“外商参与中国投资活动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这层含义用“越来越多的机会将(被创造)出来给外商参与中国投资活动”这个逻辑顺序来翻译。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个句子。

例4.迄今为止,教育工作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有效、更可靠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way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than exams in education.

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的主语是“教育工作”,谓语是“没

有找到”,宾语中心词是“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翻译为“Education hasn’t found the way…”的话,一方面英语译文中的主谓逻辑搭配不是特别恰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好安排汉语原文中“比考试更有效、更可靠”这层意义。但是,考虑到汉语原文中出现了“没有”这个词,其实是典型的英语There be…句型的标志。所以,我们则需要改变所确定的主语和谓语,用英语There be…句型来翻译就更适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了。3.对汉语中名词、数量词、形容词等可以作谓语的情况,一般可以用英语的“系表结构”来翻译汉语中,充当谓语的可以是名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等,这个特点是英语不具有的。如“我北京人,你呢”中的,“北京人”就是汉语名词作谓语;“他今年81了”中的数词81就是谓语;“今天天气热,昨天凉快。”中的“热”和“凉快”就是形容词充当谓语。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可以从英语的角度来思考的话,英语的名词、数量词和形容词不能充当谓语,但是可以充当表语,所以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

例5.投资规模偏大。(四川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The investment scale is too large.

例6.很多道路太窄。(天津大学02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Many of the roads are too narrow.

1.如果汉语原文有明显的被动意味,则应该选择对应的谓语动词,并且用英语的“被动结构”来翻译

汉语中,很少使用“被”字句,通常由“受到、得到、加以、得以、

为…所、由…来、是…的”等词来表现被动意味,有时候甚至没有明显的标志词。如果我们在汉英翻译中,能够读出原文中的明显的被动意味,当然需要选择对应的谓语动词来翻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如:

例7.此外,对于那些刚刚脱贫的人们,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必须改善。(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Furthermore, the present living conditions must be improved for those who have just freed themselves from poverty.

说明: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虽然没有明显的被动句的标志词,但是,我们知道“生活状况必须改善”这个主干结构中,逻辑上应该是“生活状况必须被改善”。所以,我们需要选择“改善”这个词来翻译为英语的被动结构。

例8.“学习”也许意味着对一系列细小而不相关的行为按新的顺序重新排列。(湖北省03年考博英语试题联合考试翻译试题)Learning may mean that a number of small independent acts are arranged in a new order.

例9.美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围绕着私人企业和以市场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四川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The economic system of U.S.A. is mainly set up centering o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market orientation.

例10.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被改变。(武汉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Their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not been changed fundamentally.

例11.各国的人权问题主要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己来解决,世界的人权问题要由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参与来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04年)

Each country's human rights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mainly by its own government and people, while that of the world by governments and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gether.

2.对汉语的“连动式”特殊句型,可以选择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英语译文的动词谓语,其他次要动词用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形式,介词词组的形式,或者用“and”来连接几个动词

“连动式”是汉语语言的一种特殊句式,是指“谓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构成,在动词短语中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两个动词短语共用一个主语”(刘月华等《使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P. 701)。如,“我去问”。“他们结了帐搬走了”。而在英语中,众所周知,英语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能充当谓语的动词,绝对不可能两个动词连接在一起。这看起来似乎是给我们汉英翻译增加了障碍。其实不然,因为英语中,动词除了充当谓语以外,还有所谓的“非谓语动词”形式。这就给我们解决翻译汉语“连动式”这个特殊句型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这样看来,由于原文是汉语,我们作为中国人,在理解汉语的时候,几个连续动作中,要找出一个主要动词来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根据几个动作发生的先后来选择主要谓语动词,也可以根据几

个动作之间的关系来选择主要动词。对于次要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用分词和不定式等非谓语动词来翻译次要动词,如:

例12.我们花很少的钱就能够买到一份日报。(西南财经大学04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We spend very little money to buy a piece of daily.

例13.市政府于去年底启动了一项“净空”工程,关闭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首都经贸大学06年考博英语翻译试题)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started an air-decontamination project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closing the enterprises that cause heavy pollutions.

2)用英语的介词短语可以表达汉语中的动词概念,如:

例14.我将乘飞机离开北京。

I will leave Beijing by plane.

3)用英语“and”连接词来连接几个动作

例15.从社会总体、长远的利益出发,政府可以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适当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扶助弱势群体,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财政部财政科研所05年,略有改动)From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long-term profit perspectives,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ax or transfer payment to appropriately adjust 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o as to help the weak and maintain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说明:很显然,在汉语原文中,有一系列的动词。我们可以选择“运用”作为主要动词,突显原文几个动词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或者几个动词之间的目的关系。这样以来,后面的“调节”和“扶助”就可以用动词不定式来翻译。同时,在“扶助”和“维护”两个动词间,当然可以用英语的“and”来连接。

3.对汉语中的“兼语式”特殊句型,可以选择汉语原文中第一个动词充当英语译文的谓语动词,汉语第一个动词后面的结构则可以采用“宾语和宾语补足语”的形式来翻译

“兼语式”也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型,是指其“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谓语中前一个动宾结构兼作后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刘月华等《使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P. 708)。如:“你请他来”这个句子中,主语是“你”,谓语中的第一个动词“请”所带的宾语是“他”;而“他”这个宾语又兼作后面动词“来”的主语。这个结构看起来似乎和英语中的句型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知道,汉语的“兼语式”几乎都应该是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刚好契合了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的结构。所以,我们“一般”可以把汉语的“兼语式”谓语翻译为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如:

例16.疼痛使他喊出了声。

The pain made him cry out.

例17.我等他来。 I am waiting for him to come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

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英语汉译英翻译

Unit 1 1.餐饮行业与电影行业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小型企业的失败率很高。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film industry: the high failure rate among its small business. 2.他的伟大在于他具有非凡的能力,集科学家和实业家的品质于一身。 His greatness lies in his outstanding ability to connect the qualities of a scientist with those of an industrialist. 3.像工作单位取代居住地一样,我们的种族身份已被职业身份所取代。这一现象在流动作业的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We have replaced ethnic identity with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way we replaced neighborhoods with workplace, which is quite obvious among the mobile professions. 4.显然,任何一家大公司的老板都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需要找一些方法把他们的理念传达给他人。 Plainly, in any large enterprise the boss cannot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everything, and some means have to be found to transfer his belief to others. 5.没有任何人愿意再过那种自己无法控制、要别人认可、任人摆布的日子了。No one was willing to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being out of control and dependent on someone else’s approval, at someone else’s mercy. 6.人们渴望一种成就感,渴望有能力凭自己的手、自己的脑、自己的意志办成事情。 The human being longs for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being able to do things, with his hand, with his mind and with his will. 7.政府希望通过大量出售资产来弥补损失。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sale of a chunk of its assets will help make up for its lose. 8.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身份更多地由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他们所生活的社区来界定。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1、奈达的对等学说 奈达(1964)认为,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指译入语应与原语各单元保持高度一致[1]。形式对等旨在让读者最大程度的获取原语信息,将原语信息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译入语。而动态对等则追求对等效果,也就是说,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应与译入语及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等。 1.1、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在文化翻译中应用广泛。汉语和英语在交际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在两种语言转换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很难。因此,怎样处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主要问题。这种以受众为主的方法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认为语法,词义,以及文化意义词汇的归化非常重要(奈达,1964:167-168)[2]。以下通过例子来阐述动态对等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例1: 在上例中,对于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bees的联想意义并不相同。在英语中,短语the bee’s knees 是出类拔萃的意思。如果直接译成出类拔萃,译文则稍显平淡。 tl1: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很出色,要是我早说他不怎么样,你肯定会恨我的。 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原文表达出来的强烈感情色彩。由此产生了第二种译文: tl2 :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是个金龟婿。要是我早说他是个龟孙子,你肯定会恨我的。 金龟婿和龟孙子是两个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汉语词汇,其中也都包含龟字。这与原文中的bee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采用归化法谨慎措辞,选用了令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词汇进行翻译,达到了更高级别的忠实。 1.2、法律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注重语言上各个单元形式上的对等,在翻译多种文本类型时应用广泛,特别是法律文本,科技文本等等。以下这个例子旨在阐述形式对等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法律文本的特点是严谨,严肃,规范化。对于法律文本来说,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与原文的文本风格保持一致(孙万彪,2003:6)[4]。例2:sl: 未经事先书面批准,任何一方不得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任何和全部权利和权益让与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任何第三方。但乙方有权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和权益让与及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一家关联公司,但是乙方应继续保证该关联公司将以本协议拟定的方式完成对股权的购买 (孙万彪, 2003: 19)。 原文中的将、其等词是汉语中的典型法律用语,因此此处相应的翻译成shall、its。这样一来,译入语和原语在内容和风格都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法律文本中语言规范化的特点。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对于译者来说,奈达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除了严格的字对字的对等之外,为译者开拓了一条新路。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王碧娟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 一、简述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 (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时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的途径。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就如同文

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一)确定主语, 调整语序。 英语为主语显著的语言, 主语突出, 除省略句以外, 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都有主语 句法重形合, 要求句子各成分特别清楚, 以免结构混乱, 影响句意。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主题突出, 主语不突出; 句法重意合, 指代关系在形 式上不明显。在篇章中, 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 有时必须省略;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 需要读者用心识别。因而在英译汉过程中, 确定主语, 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例如: (1)Nightfall found him many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reaching place. 这句话按原文的语序,Nightfall (夜幕)作主语, 按原语序照样翻译下去,译文会显得别扭, 不自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选用“他”作主语, 因而正确的翻译是: 夜幕降临时, 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多英里路。又如: (2)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China 's first manned spaceship. 这句话可译为: 众所周知, 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文主语是“ 2003”, 但译文没有以“ 2003”作主语, 而以“中国”这一行为主体 作主语。用时间作主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这种用法不仅强调了时间的观念, 而且也使句子简洁、生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 英语还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如:Nanjing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南京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 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 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常用人作主语, 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 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 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 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 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 例 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 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 4 意思是: 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he is a dishonest man. 但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汉译英翻译方法

汉译英三步骤: 1.理解原文 包括原文逐字逐句的理解、对原文整体思想、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也包括对原文句子之 间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英语表达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相应 的英语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3.核对检查 认真阅读自己的译文,要用挑错的眼光来检查译文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有 漏译、错译,译文语法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形式和拼写上是否有错误。 汉译英翻译技巧: 1.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 有些英语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含意思。 e.g.“国家”: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 分别内涵:疆土、人民、政府、感情 有些英语词汇本身含有贬义或一些委婉的意思,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e.g.“宣传”publicize, propaganda (带贬义) 汉译英选词原则: (1)选适合上下文的词汇 e.g.“观众”:audience,viewer, spectator 分别表示:听音乐会或看戏的观众、电视观众、看体育表演的观众 “条件”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英语词表达: 工作条件:working condition 有利的条件:favorable situation 录取条件:admission requirement 付款条件:terms of payment 词汇选择首先要忠于原文的意思。 e.g.近年来由于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些人建议让没有工作的未婚妇女来替换那些 家务繁重的女工。 “就业问题”:employment problem, unemployment problem(找不到工作就业已 成问题,即失业问题) “没有工作的妇女”: women without jobs, women hunting for jobs(没有工作又 需要找工作的妇女,不需找工作的并不包括在内) (2)要注意词的广义、狭义、具体的意思和抽象意思的不同 e.g. ①他讲的笑话逗得我们都笑了。 ②他讲的话使我们大家都笑了。 ①His joke made us laugh. ②What he said make us laugh. We all smile at what he said. (3)选词时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死译,要考虑与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真正的意思。 e.g.①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汉译英在线翻译句子

[标签:标题] 篇一:2015汉译英句子翻译(包括参考译文) 2015年汉译英综合练习 1. 她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工作着。 This 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 2. 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奇丽。 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emerald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 3. 但我就是这个脾气,虽然几经努力,却未能改变过来。 But it’s the way I am, and try as I might, I haven’t been able to change it. 4. 一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我们就随时随地地受到关怀和照顾。 From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5. 袭人道:“一百年还记得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边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I’ll remember it if I live to be a hundred!”said Aroma. “I am not like you, letting what I say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forgetting what’s said at night by the next morning.” 6. 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de. 7. 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 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8. 只有在我过于劳累,在我长时间无间断地工作,在我感到内心空虚,需要补充精神营养 的时候,我才感到寂寞。 I am lonely when I am overtired, when I have worked too long without a break, when for the time being I feel empty and need filling up. 9.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The successful explosion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in China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all over the world. 10. 我们应该实行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 We should build an information-based national economy and apply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11. 你说的倒轻巧,你也给我捧个奖杯回来。 You talk as if it were very simple. Why not try yourself and see if you can bring back a trophy, too? 12. 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China should show the world through actions that she is opposed to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and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13. 中国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16个省,足迹几乎遍布全国。 Xu Xiake, a great traveler in China’s Ming Dynasty, visited 16 provinces in his lifetime, leaving his footprints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ry. 14. 阿Q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 Ah Q flung his jacket on the ground, spat, and swore, “Hairy worm!”

(完整版)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一) 确定主语,调整语序。 英语为主语显著的语言,主语突出,除省略句以外,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句法重形合,要求句子各成分特别清楚,以免结构混乱,影响句意。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主题突出,主语不突出;句法重意合,指代关系在形式上不明显。在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有时必须省略;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需要读者用心识别。因而在英译汉过程中,确定主语,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例如: (1) 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reaching place. 这句话按原文的语序,Nightfall (夜幕) 作主语,按原语序照样翻译下去,译文会显得别扭,不自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选用“他”作主语,因而正确的翻译是: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多英里路。又如: (2)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ship. 这句话可译为:众所周知,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文主语是“2003”,但译文没有以“2003”作主语,而以“中国”这一行为主体作主语。用时间作主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用法不仅强调了时间的观念,而且也使句子简洁、生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还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如:Nanjing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南京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 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he is 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 (二) 突出信息焦点,调整语序。 信息焦点即信息单位的焦点所在,是信息单位内在主重音或调核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作为信息高峰值的单元。语言现象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这远远不够,还要进行交际分析或实义分析, 即主述位分析。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称话题) ,是谈话的出发点,也是读者从上

汉译英的几种翻译技巧

汉译英的几种常用技巧(一)常用的翻译技巧1. 增译2. 减译(省译)3. 重复 4. 转译 5. 语序(词序/句序)调整(倒置) 6. 拆句与合并7.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8. 语态变换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 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 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1.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holidays. 我们等待假日的到

2.Much of our morality is customary. 我们大部分的道德观念都有习惯性。 3.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精确。 4.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5.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No investigation, no right to speak.) 6.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7.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So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 there wi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8. 班门弄斧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9.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翻译对等

外文资料原文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becoming a global village, translation remains a major way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o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name translation, especially government name translation, occupies a quite significant plac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ranslation, not as a separate entity, blooms into flow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like culture, societal functions, politics and power relations. Nowadays, the file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s immersed with abundantly diversified translation standards, with no exception that some of them are presented by renowned figures and are rather authorit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however, how should we select the so-called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serve as our guidelin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how should we adopt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evaluate a translation product? In the macro-context of flourish of linguistic theories, theorists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keep to the golden law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the central issue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is theory gives great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s not difficult for us to discover that it i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at serves as guidelines in government name translation in China. Name translation, as defined, i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am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y an equivalent name or other word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ng Chinese government names into English, similarly, is repl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ame with an equivalent in English. Metaphorically speaking, translation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moving trajectory going from A to B along a path or a container to carry something across from A to B. This view is commonly held by both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nd theorists in the West. In this view, they do not expect that this trajectory or something will change i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