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但现行的课堂提问往往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提问的质量偏低。本文通过对课堂案例的分析研究,从学情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学习状态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与困惑所在。但现在很多的老师并不清楚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是懂非懂的。所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真实状态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中“谁”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黄厚江[ 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语文建设[J].2006年02期]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

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却是为学生的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如一位老师在分析《白毛女》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毛女》一文体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不完全具备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所以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层面,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换一个角度去问可能会好一点,如:杨白劳带回家的年货和黄世仁家想成怎样的对比?这样问题被简化了,而且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角度应该是站在“教”的对立面,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进行提问,忽视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失败的。二、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问”是为了“不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状态;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思维水平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基

础,即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之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针对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 董水龙.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J].2006 (6);34]时,是这样确定学情的。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他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父爱”,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学之教授这些,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难点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一种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学生无法体会的,也是依靠他们认知基础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条分界线,分开了记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他找出来吗?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两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语言或品德之类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欣赏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质量;第二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解析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从

而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把学生向情感防线引导,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人生的体验。(二)课堂提问要切记碎问碎答;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不提问的,似乎没有了“提问”的教学手段,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显然,课堂教学中冲折着大量的碎问碎答。其实,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提问的,可以设计学生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查阅,听读,复述等,这样就将听、说、读、写的环节充分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归园田居》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

教学步骤一、音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节奏。

2.老师正音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学步骤二、意读 1.教师引导:再次自由朗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