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内涵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1月16日作者:何蓓琦和谁对话?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哲学博士。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立二等功1次。出版专著5本、个人论文集5本,入选中宣部“学习理论文库·理论家自选集”。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理论学术界、环保系统一直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们想知道,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指导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生态建设,但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有着更为广阔深厚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生态建设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也很难真正取得成效、很难持久。解决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转变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发展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对话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颜晓峰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何蓓琦

点击一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关键思路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记者: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至今,各地相继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学习、探究和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应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颜晓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又与各项建设密切相关,融入各项建设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依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系统来守护,因为生态系统有自己的存在和演化规律。在一定的适合条件下可以产生和延续,在一定的不适合条件下也可以衰败甚至死亡;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家园来爱惜,因为地球生态系统是目前宇宙唯一发现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及人类的唯一栖身之地;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空间来建设,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持续发展、进步趋势、美好憧憬都要依赖于生态环境提供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状况。

再次,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文明的转型往往同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型。狩猎文明依赖对动物的捕杀,这种文明是以动物种群的减少、生物链的改变为代价的。当狩猎经济不足以供养增长的人口时,这种文明就走向了衰落。农业文明依赖土地的开垦,这种文明是以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为代价的。当农业经济创造财富的增长率变缓降低时,这种文明就被新的财富创造模式所替代。工业文明依赖矿藏的开发,这种文明是以污染加剧、气候变暖、物种锐减为代价的。当依靠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时,生态文明的潮流就顺势而出,呼唤和推进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鲜明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行动。

点击二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关键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有更为广阔深厚的内涵;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记者:目前,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有一些局限,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建设。您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

颜晓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生态建设,但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有着更为广阔深厚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生态建设体现出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文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产物和反映。而生态建设是要绿化大地、净化空气和水等,让人能够享用清洁的能源、水源,让资源能够保证持续发展。

其次,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很难真正取得成效、很难持久。

比如,生态状况与发展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些都深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作用。解决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转变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发展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再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植树造林,关键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珍惜。因此,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点击三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怎样指导生态建设实践

关键思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权益均衡和文明生活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怎样指导生态建设实践?

颜晓峰: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党的十八大还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这就表明了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发展方式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观,就会继续出现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变革,实质上就是在推动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变革。

一是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依靠消耗物质资源、扩大投资规模来增加财富到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创新来增加财富,从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到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到崇尚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收入差距悬殊、引发社会矛盾的分配到趋于公平、有利和谐的分配,从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可持续的发展到可持续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提升。

二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构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方式。要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改变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大的状况。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权益均衡。发展方式要解决生产与分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问题,生态文明要解决建设与享用的统一问题,这些都涉及权益均衡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价值取向,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包括城乡、区域共同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共同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例如,一些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农民的环境权益还不能得到很好保障,这就要求促进环境保护资源更加公平的配置。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在地区、企业、个人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中,个人权益的满足不能以侵占多数人的生态权益为代价。局部利益的获得不能以损害整体的生态权益为代价,当前利益的实现不能以贻害后人的生态权益为代价。

四是文明生活。发展方式包括生活方式。怎样生活、怎样消费,与资源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生态文明也是一种生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