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柳永
柳永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试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1、体式变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体制,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题材变

其次,在创作方向上,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如《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满江红》(万恨千愁),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②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

景和民众的乐事。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并且在题材取向上也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如《鹤冲天》(黄金榜上),尽情地抒发了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3、手法变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慢词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在时间结构方式上,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浪淘沙慢》(梦觉)。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

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李美超建议你如果答题时还有时间就最好把我以下精心整理的补充内容答出来)

柳永发展慢词的四种方式(摘自程千帆《两宋文学史》)

慢词并非始于柳永。唐代中叶以来兴起的曲子词,短小的令词和长调慢词是早已有之而且并存的。但晚唐以迄宋初,在词坛占优势的仍然是小令。直到柳永为了在内容上能反映城市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他才以全力写作慢词,促进了词体的发展,在词史上做出了新贡献,他发展慢词主要有四种方式:

1、首先是利用民间原有的词调。

敦煌曲子词调名见于《乐章集》者共十六阙,其中《倾杯乐》全同,《凤归云》《内家娇》部分相同,此外如《斗百花》《凤衔杯》等调也有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关系。

2、第二是旧曲新翻

李清照《词论》指出柳永词调的特点是“变旧声作新声”。(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柳永根据仍旧流行于市井间的唐代宫廷和教坊旧曲翻新为词调。如从大曲、法曲、曲破中翻为慢曲新腔者有《雨霖铃》《法曲献仙音》《法曲第二》等。

3、第三是小令拓展为慢词,从短章铺衍为长篇。

如《定风波》《玉蝴蝶》《婆罗门》《长相思》等,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小令,到柳词已经演变为慢词。又如《女冠子》在《花间集》中是小令,前段五句,后段四句,共四十一字,而到柳永手里,却发展为前段十句、后段十一句共一百十一字的长调,不仅字数大增,而且韵律和音节也起了变化,成了与小令完全不同的婉转曲折的新腔。

4、自创新调

唐五代词或不分片,或只有前后两叠。柳永从内容出发进行了开拓。除了重新创制二叠的慢词如《笛家弄》等以外,还创造性地把二叠发展成三叠如《曲玉管》《夜半乐》等。特别是他自己独创的三叠词《戚氏》长达212字。

柳永深明音律,熟悉唐代的旧曲,又遍习宋代的新声,因此他能发挥创造性,制新调,填新词,为其后的词奠定了繁荣昌盛的基础。

柳永词的结构模式(谢桃坊《唐宋词概说》)

长调的体制比小令宏大复杂,而词的每一调又独具音律与表现的特点,因此在创作时的谋篇布局和整体构思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柳永词的艺术结构方法具有富于变化、层次清楚、和谐完整的特点,基本型式有以下几种:

1、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如《八声甘州》

词的上片描写深秋的凄凉景象,下片触景生情,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

2、上片由写景到抒情,下片追忆到现实情境,结构方法较为复杂。如《曲玉管》词写别后的相思之情。首以暮雨制造悲秋气氛,以倚楼凝愁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用PDCA循环来分析柳永的一生

用PDCA循环来分析柳永的一生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这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纵观柳永的一生,先后经历了6次戴明环的循环,最终从一个普通文人一步步成长为白衣卿相,开一代词风,成婉约大家。 一、第一个戴明环-少年立志 柳永于984年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官员,他的父亲甚至做过南唐的监察御史。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亲自然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给

他取名“柳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希望他能从儒入仕。所以,柳永人生中的第一个戴明环伴随他出生就已经诞生了。 P(计划) 奉儒守官 D(实施) 994年,年方10岁的小柳永就做了《劝学文》。 全文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从文中可以至少看出两点:第一,柳永确实少年才俊,小小年纪已经见识颇深,第二,最后两句话应该是自警之句,表明他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一颗考取功名的种子。 998年,14岁的柳永在随叔父游览名胜中峰寺时,作诗《题中峰寺》,才华初露。 在这期间,柳永偶然读到了无名氏所作的《眉峰碧》,甚是喜爱,题于墙壁,反复把玩,渐悟作词章法,后来还以此为借鉴,写出千古名篇《雨霖铃》。自此,另一个倚声填词的种子在柳永的心中也已悄然种下。 1001年,17岁的柳永第一次填词,就作出一篇有诗仙李白风骨的《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才华乍现。 所有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圆那份仕途的美梦。 C(检查) 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赶考,从钱塘出发,途径杭州。青春年少的柳永一下被都市的繁华、风光的旖旎、生活的金迷所陶醉,他早已把科考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柳永词赏析

柳永词两首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

古诗词鉴赏:蝶恋花(柳永)

古诗词鉴赏:蝶恋花 柳永①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②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③凭阑④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⑤还无味。衣带渐宽⑥终不悔,为伊消得⑦人憔悴。 【注释】①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写羁旅、思人之苦。②望极:极目远望。③会:理解。④阑:同“栏”。⑤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 B.“拟把”三句,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诗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 D.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2)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由此获得的启示。 习题答案 解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赏析能力。通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与四个选项比对。 ACD.赏析恰当; B.“拟把”三句,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并非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的个性理解和创新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人生)三境界,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即为

北宋词人柳永一生

北宋词人柳永一生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第二次落榜后,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的《醉蓬莱》事件激怒了当朝者,在这里不与详谈。柳永的家世柳永的祖父为柳崇(?-980),有子六人——先夫人丁氏生宜、宣,继夫人虞氏生寘、宏,举进士,又生寀、察,并以词学自立。宜、宣、寘、宏、寀、察都有官职: 柳宜(939-?):仕南唐,官监察御史(郑文宝《江表志》卷下,载柳宣官监察御史),入宋自太平兴国元年(976)至淳化元年(990)先后为濮州雷泽、沂州费县、济州任城令。淳化元年(990)起通判全州,后为赞善大夫,至工部侍郎。登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梁灏榜进士,柳宣:仕南唐,官大理评事。入宋以校书郎为济州团练推官,后为大理司直、天太军节度判官。 柳寘:字朝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榜进士。 柳宏:字巨卿,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孙仅榜进士,知江州德化县。天圣年中,累迁都官员外郎,终光禄寺卿。 柳寀:官礼部侍郎。 柳察:年十七,举应贤良,待诏金马门。仕至水部员外郎。 柳永的父亲柳宜是柳崇的长子。柳永弟兄三人,柳永最幼。他和哥哥柳三复、柳三接都知名,当时号称“柳氏三绝”。 柳三复: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王整榜进士。 柳三接:字晋卿,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张唐卿榜进士,与柳永同榜登第。官至都官员外郎。 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又柳永有侄名淇,字润之,柳三接之子,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郑獬榜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相传柳淇工书,李泰伯的袁州学记就是他手写的。趣闻轶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

论柳永的俗词

论柳永的“俗词” 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 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喷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带倩个,淹通著到。”期间他虽然做过县令、屯田,但均属下等,一生不得志。[3]由此可见,柳永骨子里岁有着世俗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浪子。是掌握着大权的皇帝和宋代不公正、不公平的科举制度,将向往功名的柳永一步步推向了烟花柳巷。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注】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大处落笔,指出自古以来多情之人皆因离别而伤,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伤情总起全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在离别的基础上把情感更向前推进了一层,与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景物层层推进,感情层层递增,景与情实不可分。 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其一即词人的宦途失意,不得不离京远行,郁郁而不得志,前途惨淡渺茫;其二,词人与恋人分别,失去了感情上的寄托,惆怅苦闷。两种悲愁融合在一起,又正好遇上这凄凉冷落的秋景,一瞬间愁增百倍,悲添万分,无怪乎词人哀呼“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己的悲苦虽然也是来自“自古多情伤离别”,但与他们比起来,其凄惨之多之大,唯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全词笼罩了一种过度的伤感,令人不忍卒读。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 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 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 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 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 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 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 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 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 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 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内容摘要: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柳永渴望个性解放和性爱自由,于是他在青楼中找到理想的归宿;他通过自己的词让世人了解了歌妓等普通女性的生活及境遇。所以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语感上或是感情上都时刻展现出女性特质来;他把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抒展得扣人心弦;他以女性的口吻如歌如诉,吟唱着生活的酸楚、命运的不济。 关键词:柳永;词;女性特质 柳永生平简介与柳词的主要特点 柳永(987-1055?),字鳍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倦厌官场,眈溺于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人所未写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八九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 了解了柳永的身世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通过长期潜心的研究,逐渐发现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关于这些,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女性口吻抒写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婉倾泣诉,如歌如怨。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清镇市王庄教育:申开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词人柳永的故事介绍

词人柳永的故事介绍 柳永年少成名,少时家境优渥。他们家世代做官,他自小发愤读书,希望能在朝庭为官,继承家业。从十八岁入京赶考到五十岁终于在朝为官,他的一生都在功名之间徘徊, 他将所有对功名的渴望全部化成了诗词留于后世。他有才情,却不得志。 十八岁,他原本是前往汴京参加礼部考试,却在途中被繁华迤逦的苏杭迷惑了心智, 整日与青楼歌妓相伴,并为她们作词写曲。将政治理想全总都抛之于脑后,第一次应考名 落孙山,原本雄心壮志的他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在悲愤沮丧之余,他作出了传世的名作 《鹤冲天》,“白衣卿相”之名自此而来。 几次落榜之后,他辗转出京,多方干谒,却都是求仕无门。一身才气,最后换成牢骚 之作,与青楼歌妓相伴。仕途的坎坷,给了他极大的打击,真的就应了他作的那句词:且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如果柳永知道这句词会成为他仕途之路上的绊脚石,不知道他还 会不会逞一时意气,作这首白衣卿相之词。然而,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失意,那么如今的柳永,风月之地的柳郎便不会出现。他以同样的眼光看待青楼的歌妓,并为她们填词作曲, 供他们弹唱。他将她们比作清水芙蓉、秀丽海棠,他真心实意的赞美她们,而不似那些看 似一本正经实质却内心下流的人那般无情无义。人面桃花两相映,人间多是有情郎。柳永 的一生不能算光辉,死后还需青楼女子筹钱为他安葬,但是有无数风尘女子为其披麻戴孝,也不能说他做人失败。 柳永虽然一生中常常留恋于风花雪月场所,但是据说柳永是有妻子的,其妻名叫谢玉英,是个青楼名妓,擅长歌舞且才貌双全,平日里最喜欢唱柳永写的词。当时柳永惹怒了 宋仁宗,到余杭上任县令的时候经过苏州,结识谢玉英,二人心意相通,传说《凤栖梧》 这首词就是柳永写给谢玉英的。 后来柳永离开苏州之前和谢玉英约定好,柳永永远不变心,而谢玉英不再接客。柳永 在余杭做了三年的官,认识了很多新的名楼歌妓,但是并没有忘记和谢玉英的约定,在柳 永会京城的时候到江州和谢玉英见面,谢玉英当时已经在接新的客人了,柳永心中很是伤 心便在墙上写了一首词,词中描绘了他们之前的恩爱场景和誓言,谢玉英看到后很是后悔 自己没有遵守约定,便自己跑到京城找柳永,最后二人在陈师师家见面,二人重归于好, 在陈师师家东边的院落住下,二人过起夫妻般的日子来。后人就将谢玉英称为柳永的妻子,不过后来又时候二人感情破裂,加上柳永坎坷的仕途,柳永四处辗转,柳永又结识许多青 楼女子,如柳永后来字词中写到的虫娘,香香,禾娘等。至于后来谢玉英怎么样了,就鲜 有记载了。 后来柳永死的时候,家中没有钱财,是他的各个相好凑钱埋葬了他,有传说说,谢玉 英当时也在,并且为柳永戴孝,哀痛过度,两个月后也去世了,不过这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没有确切的史书及后世的资料记载。

论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论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110543 顾润月 摘要: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约词人的代表,他的创作方向有着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本文旨在探讨柳永婉约词的艺术手法、题材内容、语言特点,以及其对后世词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柳永婉约词 正文: 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一大婉约派词家。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以语言通俗,音律谐婉著称,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柳永独特的婉约词风。 在审美上,柳永婉约词具有婉约美。具体的说来,柳永婉约词的婉约表现在:一是,创设的意境有凄清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善以悲秋入词,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止境。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二是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关河”星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题材上,柳永婉约词在题材上较为开阔。历代婉约词内容比较狭窄,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而柳永却在内容上有扩大,柳永婉约词有抒写天涯漂泊、羁旅行投之情的;有描写下层人民生活,表达他们愿望和追求的;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另外也不乏秦楼楚馆之作。这一点在开头部分也有所提及。首先是描写抒发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背井离乡的无奈以及离愁别恨的情感。代表作《雨霖铃》此为别离之作,写恋人离京远旅,临行时于江边依依惜别之情,委婉凄恻。词的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离别时的背景描写,情调使人黯然神伤。“帐饮无绪”本已悲苦至极,正留恋时却又“兰舟催发”,真是痛割肌肤离别之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别离的表现。情感由此推向了高潮。往日的恩恩爱爱,今日别离后的孤独与凄凉,都凝结于此了。词的肺腑之言,足见情深似海,以至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翠”①。柳永的这类作品撞击了读者的内心,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深受人们的喜爱。此类作品还有《定风波》、《戚氏》、《曲玉管》、《婆罗门令》、《夜半乐》等。其次,反映歌妓舞女乐工等下层人民生活向往和追求的词也广为流传。如:《迷江引》全词通过一位民间歌妓对自己所信任的男子的表述,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较为高尚的品格,“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表现她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深切地反映了歌妓痛苦的精神生活和迫切的从良愿望。另外还有《采莲令》、《少年游》、《木兰花》等,也属此类。 “词至柳永为一变”,这“变”之一就是柳永的词在题材上的拓宽,改变以晚唐五代词,尤其是花间派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的状况,是柳永

柳永的爱情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醉了,为情而醉,而伤感...... 柳永的一生都是伤感的,或许,这是注定,注定他往返于烟花小巷,为了青红杏小浅斟低唱,他认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丹青屏障里有他的意中人,烟花巷陌中,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肯定了上面这首《凤栖梧》,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不清楚上面的这首《凤栖梧》是柳永写给谁的,但是可以体会到他用情极深,催人泪下,多么痴情的男子啊? 柳永的爱情真的如此真挚么?答案还得从他的词里找寻。 柳永是有老婆的,但是感情不怎么好。据悉,柳永是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八岁的时候结婚,景德二年到景德四年之间,柳永连考进士不中,于景德四年秋远游浙江杭州,而后又到了湖南和湖北,于公元1010年回到汴京。有文化人考证说柳永远游的这三年,是因为夫妻关系不合而造成,并且说他回到汴京后,其夫人便因为长期感情忧闷而死去。并且有人说柳永专门为妻子写了首《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如果说上面这首词是柳永给他老婆写的,只能从时令上讲,因为有些文化人说柳永离第一次离开家是景德四年秋,并且词中说“乍觉别离滋味”,应该是第一次品味到别离的滋味,当然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所品味的滋味。但是,柳永的这首词未必是给他老婆写的,因为他的词特别大众化,可以说是为李四写,也可以说是为张三写,人物难以固定,再加上《宋史》里没有专门为柳永作传,就更无法考究了,所以只能是捕风捉影。 就因为柳永的词过于大众化,也就难以分得清楚柳永的词是给哪一位心上人所写,就很难衡量柳永的感情的含真量,因为他的心上人太多了,不单单是烟花巷陌里的青红杏小,即便是农村妇女也特喜欢柳永的词,或许有些人还跟他有过一腿两腿的,很有可能的。 之所以柳永的词特别的流行,关键是在于柳永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推广渠道,就是烟花巷陌。他看中了烟花巷陌里的妓女,从她们的身上不仅可以闻到脂粉的香气,还能看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银子,最主要的是能通过他们传播自己的词,让自己人气指数大增,即使不能流芳千古,也能聒噪一时。在柳永的内心深处,文人的价值在于把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中,以求自己的名字珍藏在史册里,严重地受儒家思想误道而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古代文人多数如此。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去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很显然,这首词是柳永落榜后心理万分矛盾的生动写照,他无可奈何,因为潜

柳永《戚氏》鉴赏

柳永《戚氏》鉴赏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二.作品简介: 《戚氏》,词牌名,始见《乐章集》,入“中吕调”。属长调慢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二百十二字,分三段。前段九平韵,一仄韵,中段六平韵,三仄韵,后段六平韵,三仄韵,同部参错互叶。 三.作品简析: 全词分为三片,上片:“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戚,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诗人描绘了一幅萧索的晚秋之景,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天空下起的一阵细雨落在庭院中。庭院中菊花败落,梧桐叶落成一地零乱,薄雾渺渺。诗人面色凄然望向江东,却只看到黯淡飞云,如血残阳。诗人不禁想到当年的宋玉也是心有悲戚而临水登高。回乡之路漫长而曲折,游人已是满心心酸,听到这潺潺水声只是徒增厌倦。而此时寒蝉在枯叶中悲鸣,秋蛩在衰草中哀叫,声音此起彼伏,喧闹纷杂。诗人将庭轩、槛菊、井梧等近景,与飞云、夕阳、远道等远景相结合,又将这些景色与蝉吟、蛩响等声音相结合,构成远近交织,声色相错的繁而不乱的图画。而槛菊、井梧、残烟皆是萧索凄凉的意象,通过一个“惹”字,使得静态的景有了动态。在“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一句中,一个“倦”字,既表达了游子的行程漫漫,又表达了他对常年漂泊的厌倦。因此,上片不仅交代了时间,事情,还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二片:“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诗人在这一片中描写了在孤馆中过夜时的所思。诗人孤身一人住在旅馆中,只觉得度日如年。秋风秋露渐渐变寒,原来是不知不觉中已到深夜。夜晚的天空无云,只有淡淡的银河,皓洁的明月。诗人的思绪绵绵不绝,在夜晚面对这样的景色,怎么能忍受将往事历数。这一片中诗人由景及情,用白描的手法,以“净”形容天空,干脆利落,毫不累赘,又直白明了地描绘出天空无云的景色。“清浅”常用来形容溪水,表现溪水的清澈通透,而此时以“清浅”形容绛河,即银河,就将不可及的事物变为了可触可感的事物。“皓月”与“婵娟”本是同样的事物,此处加叠来用,强调了月亮的明亮,而且因为没有使用形容词,避免了因与之前的句式相同而导致的句式单一的情况。“思绵绵”一句,将景色过渡到思绪上。“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一句既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

柳永诗词鉴赏《蝶恋花》

柳永诗词鉴赏《蝶恋花》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成为经久不衰的绝唱。 蝶恋花原文 作者:柳永朝代:北宋体裁:词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有憔悴。 【注释】 ①伫倚:长时间地倚栏站立。 ②拟把:打算。 ③疏狂:狂放不,不受约束。 ④强(qiǎng)乐:勉强寻欢作乐。 ⑤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译文】 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赏】 此首词牌一作《凤栖梧》,内容写怀人春愁。上片写伫倚危楼,凭阑无语,无人会得凭阑意,特别是这九个字:“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形象生动、真切。换头写借酒浇愁,强乐无味。上文一开一合:“拟把”是开,“无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一转,使感情像冲块堤防的洪水一样,猛烈倾泻出来,惊心动魂,感人至深。他对爱情的态度这样执着,满怀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大胆的。结尾两句称赞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括性。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句句。“衣带渐宽”,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顿,瘦损而死,亦甘心不悔!这是明知无奈而甘愿无奈的爱之誓言,其热烈、执着,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见,表现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对待爱侣的志诚须眉品格。“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道,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王国维借用这句词来比喻成大事者或成大学问者所必历之三境界中的第二境,使之流传更广,使其思想意义也得到很大深华。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论柳永的悲剧人生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淫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 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 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

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淫靡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 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 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

北宋词人张先简介 柳永同期词人张先

[键入文字] 北宋词人张先简介柳永同期词人张先 柳永同时有张先,字子野,吴兴人。他是天圣八年(一○三○)的进士,要比柳永中进士那年(一○三四)早得四年,这样看来,他还是柳永的老前辈呢。但是,柳永比他先死,他享盛名却在柳永之张先的词,可说完全属于柳永这一派。他的词在当时很负盛名,有的人恭维他的同是“协之以雅”、“雅”与“俗”对,当然一般守旧的复古的先生们,还是赞成张先而鄙弃柳永了。但是据我们现在看来,张先的词,倒远不及柳永。张先的病,即在他要协之于“雅”的方面,所以他的词注意词藻,注意纤巧,我们 只从他一首有名的词便可以看出了; 缭墙重院,间有流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阑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香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门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谢池春>) 张先的别号为张三影,因为他的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故人都以三影称他。其实这几句,除了纤巧而外,倒不见有什么好处。但是时人偏以此来称赞他,而他自己也沾沾以此自喜,这倒是很奇妙的事。 张先任何种作品,所注重的是整个的表现,不在乎微末处纤巧上用工夫,而张先的词,却刚刚与此相反。但是张先还有些好词,他的特殊的意境,是在《柳集》中找不出来的;然而是短词,不是长调,今举如下: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翠幙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花应满径。(<天仙子>) 屏山斜展,帐卷红绡半,泥浅曲池飞海燕,风度杨花满院。云愁雨恨空深,觉来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