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之比较?

作者:淮汴草堂

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赵鼎新

原文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比如,它们都起源于一个由许多国家组成的封建社会,都有着频繁的战争,都经历了封建体制的垮台和官僚体制的形成,都有着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但是,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这是为什么呢?对这一问题许田波的解释是:为了在国际争斗中取得优势,竞争各国就必须采取对策。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国家采取了自强性改革和聪明的军事外交策略(cleaver strategies,指的是法家改革和在《战国策》中所描绘的纵横家的外交手段),而欧洲国家却都采取了自衰性的对应和相对“笨拙”的外交策略。①中国的国家力量在自强性改革和聪明的军事外交策略中越来越强大,于是就迎来了秦帝国的统一,而欧洲国家却因为采取了自我弱化的对应和“笨拙”的外交策略而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失去了武力统一的机会。②

作者书中的推理十分清晰,许多具体论点也不无道理。作为把中国先秦史和近现代欧洲史进行充分比较的第一本专著,该书在西方学术界定会占有相应的地位。但她所运用的比较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虽然均盛行于西方世界,却都在方法论意义上有较大误区。这些方法论上的误区导致该书在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叙事形式和历史材料的运用上都有很大的偏颇。为了理解本书问题的根源,我们首先从比较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弱点谈起。

一、在比较历史学方法的阴影下

许田波在书中所采用的是西方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比较历史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标准做法是把两个(或数个)不同案例放在对称的位置上加以比较并从中找出一个作者认为是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现代化过程中俄国和中国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日本和德国走了法西斯道路,而英国、法国、美国却走了民主道路[Moore,1966]),作者的任务则是找出导致这些案例之间的不同(或相似)理论或是关键机制。但是,这种比较历史学方法有着以下致命弱点:第一,为了使比较有意义,这些案例就需要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案例之间有许多不同点的话,就很难确证到底是哪一个不同点导致了我们所想解释的历史发展轨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处在不同时空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多如牛毛,我们因此很难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有意义的对称性比较。就这点来说,韦伯的问题(即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在19世纪欧洲而不是同时期的中国和其他文明)就要比许田波书中的问题显得有意义,因为韦伯把不同案例放在同一时间背景下,或者说至少在时间这一点上对不同案例进行了控制。

第二,在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下,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具有单一性。比如,许田波所想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近现代欧洲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局面,而中国先秦却走向了统一?”而另一个由凯瑟和蔡泳(Kiser&Cai,2003)所作的研究则是要解释“为什么科层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而不是同时代的其他文明?”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我们就一个案例提出多个要解答的问题时,我们将会很难为之找出一个合适的对称性案例来。比

如,把以上许田波、凯瑟和蔡泳的问题糅合成如下问题“为什么先秦中国不但走向了统一还产生了科层制”的话,我们将会很难为这一复合问题找出一个对称性的案例来。近现代欧洲肯定是不行了,因为近现代欧洲虽然没能统一却形成了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古罗马帝国也不行,虽然古罗马帝国造就了当时欧洲的统一,却没有能形成先秦中国式的科层制。

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在提出问题时就违反了科学方法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即一个有效的理论应当是一个能解释更大变异的理论(如果x能解释a不能解释b,但是y不仅能解释a而且能解释b,那么y就是一个更好的理论)。①这就是说,所要解释的现象越多,提出不同的能同时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的难度就会越大,而对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往往能建立许多不同的解答,甚至是与经验事实毫不相干的解答(试想,对于两个路人吵架后打了起来这一事实的原因,你能提出多少在逻辑上合理的解答)。具体到许田波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她所想解释的说到底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中国而拿破仑却不能统一欧洲。对于这样单一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我在本文的后半部分还会举例说明),并且,只要一个学者有着说得过去的完形能力,他所提供的解答在外行看来也总会有一定道理。一般来说,平衡性比较历史学方法理论所揭示的往往不是某一经验事物发展的真正内在机制,而仅仅是该理论的逻辑结果与该经验事物的结局具有同构性。它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一个形式理论。②第三,历史叙事的关键在于时空,即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什么场合,以及以什么方式在时空中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叙事手法下,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理解甚至解释历史动态中一些有意义的规律。但是,受到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一些固有局限的限制,采取这一方法的学者一般重比较而轻历史,或者说他们的历史叙述往往缺乏很强的时间/空间感。在书中,许田波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的。但是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霸主期、转型期和全民战争期都有着各自十分不同的政治和国际关系形态。被她所标记为“聪明”的那种尔虞我诈的国际政治谋略直到全民战争中期才逐渐占据上风。比如,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早期欧洲一些大国,如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公元1328-1589)在与哈普斯堡王朝争霸时,采取的都是自衰性策略(Hui,2005:36)。其实,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取得领土后普遍把新占领土分封给贵族和军功贵族(史称二级封建化)。这一过程加强了贵族的势力,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导致了晋国和其他一些中原大国相继垮台。显然,在春秋战国的早期,诸侯国在争霸中所采取的也是典型的自衰性策略。总之,在对称性比较历史学方法的限制下,田波书中的叙史手法缺乏时间感,例子缺乏说服力,因此可能难以得到对时间十分敏感的历史学家的认可。

二、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的误区

作为一个注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许田波还犯了个几乎是所有国际关系政治学家都常犯的错误,即轻视社会结构的作用而过分强调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田波的中心论点之一就是战国时中国的政治家采取商鞅式的改革策略而近现代欧洲却没有这么做,因此中国走向了统一而欧洲没有。不同政治策略当然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历史后果,但是从长时间段来看,历史发展往往是行为主体的非企及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此外,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及其有效性是受其他条件约束的。比如说,如果路易十四在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时碰巧读了商鞅的书并决定采取商鞅的主张来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在法国能成功吗?我想多少了解一些欧洲历史的读者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原因是,先秦法家改革所面临的反对力量仅仅是已经在走向没落的贵族势力,而在法国,路易十四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贵族势力,而且还有强大的教会势力和中产阶级力量。先秦中国和欧洲在封建战争趋于激烈初始,国家力量均很微弱且都没有常规军。但在欧洲,独立或半独立的经济城市在欧洲封建战争趋于激烈之前,即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逐渐形成,而先秦中国却不具有此类城市。因此,当中世纪的骑士战争在欧洲趋于式微之时,许多国家由于没有能力像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一样在国内采取

强制方法建立常规军而不得不依靠雇佣军来打仗。这就使得欧洲战争越来越依靠国家财政甚至是举债来进行。但是,由于欧洲当时的城市经济和金融系统都已十分发达,依赖金钱打仗在一段时间内对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那些城市国家)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办法,这就更增强了欧洲战争对金钱的依赖。欧洲这种形式的战争给了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城市利益向国家进行讨价还价的砝码。总之,在强大的贵族势力、教会势力和城市经济势力的限制下,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改革都不可能像秦国的商鞅改革那样进行得那么彻底。

三、从方法局限到经验偏差

理论和方法上的偏颇给许田波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平衡性比较历史学方法下,我们对于“为什么近现代欧洲不能达成统一,而古代中国却达成了统一”这样一个问题能提出许多不同的、听上去可能更为切合实际的解释。在以上的论述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已举了一些例子。我们还能继续列举出不同的例子,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三例。1?先秦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处在完全不同的地理(空间)环境下。近现代欧洲的地理环境要比中国复杂得多。田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是为了维护她的理论,田波马上就强调中国也有着山脉河川等复杂的地理条件,但这些却不妨碍秦国的统一历程(Hui,2005:90、160)。①必须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是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从秦国的角度看,出函谷关后黄河与伏牛山之间的地形逐渐开阔,至洛阳以东更是一马平川。在秦国占领了四川后,更能顺长江而下从背后对楚国的腹地发起攻击。以山西地域为核心的三晋境内虽然有着太行、吕梁和中条山脉,但是它们对秦国的进攻来说构不成关键天堑,因为三晋的中心地带是在由汾河相联接的运城、临汾和太原三个盆地之间。秦军跨过黄河马上就进入了开阔的运城和临汾平原。更重要的是,许田波还忘记了地形仅仅是战争地理的要素之一。除了地形外,影响战争的地理要素还包括距离、气候和病害等其他因素。田波自己曾经指出从巴黎到莫斯科的距离几乎是从咸阳到临淄的3倍(Hui,2005:160) ,但是她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距离背后的军事意义:它意味着除去殖民地不算,近现代欧洲的战争舞台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要大出许多倍。在机械化运输产生之前的拿破仑时代,这距离本身就会给战争带来无穷困难,何况战争舞台的扩大还带来了温差、降水和疾病的多样性。近现代欧洲的战争舞台从北非和西班牙的热带一直跨越到北欧和俄国的极地气候。惨败在俄国的拿破仑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冻死而不是战死的。

2?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还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间)阶段下。具体地说,在现代民族主义产生之前,一个地方的百姓并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统治者(即“谁给我吃饭,我就喊谁万岁”)。即使对于精英阶层而言,它们与外来民族统治者的矛盾往往也仅是文化上而非民族认同上的矛盾。因此在满人入关接受了汉人文化后,汉人也就逐渐接受了满人的统治。这种现代民族主义产生之前的国际政治条件有着两个直接的后果。首先,只要一个地区的统治集团被异族征服或者与异族统治者达成了妥协之后,百姓阶层几乎不可能发起持续的、有组织的抵抗活动。其次,各国的统治精英和百姓对本国利益并没有一种出于民族主义情感的忠诚,对他们来说在战争时期或者在平时去投靠敌对一方并为对方效力并不会构成重大的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各国的知识精英会奔走各国待价而沽,为什么秦国能够在各国招募人才为其服务,为什么在抵抗秦国时各国百姓不会自发发起游击战式的抵抗运动。总之,先秦时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今天所讲的内战(civil war),而不是完全的国际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许田波的整个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相反,在拿破仑试图

征服整个欧洲时,欧洲已进入了民族主义时代。现代民族主义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臣民转变成了具有独立意识的公民,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即祖国成了一个

“想象共同体”了(Anderson,1991)。这给欧洲的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如许田波自己在书中写道的,拿破仑的垮台始于他在西班牙的战争。而拿破仑之所以垮在西班牙战场上就是因为西班牙人在新兴的民族主义的激励下发起了拿破仑军队根本就无法对付的现代游击战争(Hui,2005:132-133)。可惜的是,田波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3?笔者甚至认为,在近现代欧洲,即使我们假设某一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的法家式改革,它也不见得能统一欧洲。尽管近现代欧洲各国的国家发展道路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内部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自强”和“自衰”倾向。问题是,欧洲那些走在“自衰”道路上的国家其实并不弱。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路易十四发起了集权性的改革,但法国在此后却屡败于英国,并因此促发了法国革命。拿破仑横行欧洲时,在世界上处于日不落帝国地位的却是英国。为什么呢?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国的改革不够彻底。英国的君权虽然在光荣革命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因为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英国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却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一旦英国的统治集团在议会中取得了共识后,英国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往往超过法国。其次,近现代欧洲由于种种原因走了一条靠钱打仗的道路。这类战争的弱点是很容易引起财政危机,但是它同时也刺激了国家对发展经济的兴趣。在资本主义正在兴起的欧洲,这一过程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军事生产和技术的飞快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式的集权道路加强了国家的任意性权力(despotic power)和组织能力(即曼所说的粗放性技术),而英国式的宪政道路则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渗透能力(infrastructural power),以及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即曼所说的集约性技术)。①而在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欧洲,英国的“自衰”道路显然不比法国的道路要来得不成功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发展反而有着朝向英国式“自衰”道路上靠拢的倾向。走了“自衰”道路的近现代欧洲虽然没能统一本土却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谁敢说欧洲的“自衰”道路降低了它们国家的实力?欧洲发展显然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形成了巨大对比。正是由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一种有效的“自衰”路线可与法家的“自强”改革相抗衡,于是各国只能争相进行法家改革以获取战争的胜利。

许田波的书中还有着不少次级性缺点。比如,大多数汉学家强调中国文化的和平性和内敛性,而她却批判了这种观点并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好战性(Hui,2005:156-159)。在这里田波显然忘记了汉学家们强调的是汉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而她分析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这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的地域政治地位这一问题上,许田波想当然地把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和战国时代的秦国相比。其实,法国南有西班牙,西有大英帝国,北有普鲁士,东有奥匈帝国和俄国,是一个典型的四敌之国,它的地域政治位置更像魏国而不是秦国。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秦国军队打仗勇敢是因为它们的人民有着言论自由、法律公正权力和经济权力(Hui,2005:168-177)。①书中经常用许多现代概念来描述古代现象,读后时常会让人产生触目惊心之感。作者在运用这些概念时的诸多不当之处不便一一指出。仅需说明的是,秦国法家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成功”之处就在于“胡萝卜加大棒”,它给臣民的好处与现代意义上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公民权绝不能等同。秦国的法律以刑法为核心,即意在控制民众、鼓励打仗勇敢者和严惩即使是很微小的“违法”行为,而不是给民众什么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会被逼造反)。在秦国和战国其他各国有着一定的“言论自由”也是因为思想控制在当时的中国尚未发明。这种“自由”绝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当然,我以上的这些批评绝无意否定许田波著作在西方意义上的学术质量。田波为了撰写此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整本书的微观论证逻辑大多具有很强的严密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学者需要加以学习的。虽然田波整本书中的观点和分析思路有失偏颇,但是她的许多具体分析往往不失精辟,读后能给我们不少启发。该书获得了美国政治学学会2006年的国际历史和政治Jervis-Schroeder最佳图书奖。作为一本开创性的著作,她具有自己的意义。

赵鼎新,2005,《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nderson, Benedict 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o.

Hui, Victoria Tin-bor 2005,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ser, Edgar& Yong Cai 2003,“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Qin China:Exploring and Anomalous Cas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8.

Mann, Michael 1986,The Sources ofSocial Power,vol.1:AHistory ofPowerfrom the Beginning toA.D. 17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ore,Barrington 1966,Social Origins of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Boston: Beacon Press.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20*4) 1.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等政体,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近代法国政体多次变动所反映实质的问题是( ) A.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B.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 C.立宪与共和的较量D.历史与传统的较量 2.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确产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D.君主制度的衰亡 3.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结果和保障,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4.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思想变成现实,最早体现在(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戏谑为“一票共和”,时人预言它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这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着( ) A.新兴德国势力的威胁B.复辟帝制势力的威胁 C.人民对于旧王朝的留恋D.共和国声誉遭到破坏 6.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7.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在于剥夺了( ) ①妇女的选举权②外来移民的选举权 ③黑人奴隶的选举权④印第安人的选举权

经典战例 欧洲古代八大战役(一)

经典战例欧洲古代八大战役(一):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一、决定希腊命运的马拉松之战 马拉松平原坐落在雅典东北四十二公里的爱琴海边,面朝阿提克海峡,背后群山环抱。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长,中间最宽处约有三公里。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一支波斯大军在这里登陆,打破了马拉松平原惯常的寂静。六百艘波斯战舰把月牙形的海湾挤得水泄不通,岸上是三万波斯大军筑起的一座庞大的营垒。波斯大军已经在这里停留了许多天,波斯人的运输船往返穿梭,源源不断地从小亚细亚的基地运来人马,军械和给养。在紧靠马拉松平原的一座山顶上,是雅典军队的营地。雅典士兵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整个平原,观察波斯军队的一举一动。两支军队这样对峙有好多天了,山下的波斯人好整以暇,并不急于攻击雅典军队,因为拖到时间越长,波斯海军运来的部队就越多,要知道在爱琴海对岸的小亚细亚,还有十万波斯军队等着被送过来。山上的雅典营地里,气氛却十分紧张,人人都是一脸的凝重。雅典军队只有区区一万人,而这是雅典除去卫戍部队以外,能够拿出来的全部家底。除了斯巴达以外,其他希腊国家都拒绝援助雅典,而斯巴达的两千援军还要等好几天才能到达。雅典的军事委员会,由十位将军组成,分别代表雅典十个最大的家族。委员会设军政长官一名,每年在雅典贵族中选举产生。这年的雅典军政长官是卡利马什(Callimachus),他召开会议,要求大家投票决定是否立刻同波斯人决战。投票结果是五票赞成,五票反对,这就意味着卡利马什的一票将决定雅典的命运。卡利马什没有马上做出决定,他走出大帐,站在山坡上遥望人喧马嘶的波斯大营,心潮澎湃。希腊人面对的是一个近五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波斯帝国,无论在国力,军力上希腊和波斯都无法相比。如果选择与波斯为敌,则前途凶险,输掉任何一场战役就可能导致亡国。卡利马什思前想后,始终无法痛下决心。 1历史背景 古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统一波斯全境,开始大规模扩张,在短短的五十年间,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亚美尼亚和北印度等都被波斯征服,沦为波斯的行省或附庸。到希波战争前夕,波斯帝国已经控制了所有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又用武力使希腊周边国家色雷斯和马其顿臣服,希腊在波斯的狂飙突进中宛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朝不保夕。

历史教学设计: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历史教学设计: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学习目标] 1.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到的促进作用。 2.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表现及影响。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概况。 4.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客观条件、过程及影响。 5.欧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活动及罪行。 6.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7.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8.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及主要成就 9.人文主义思潮的内容及其作用。 10.宗教改革的原因、概况、实质及历史意义。 11.尼德兰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 12.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的关系。 [阶段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

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寻求发展的条件,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开展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这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掩饰下的政治运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发展,使得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逐渐趋向瓦解。人们从土地的束缚中,从封建人身附庸关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从封闭的封建城堡走出来,进入城镇和工商业中心,投入市场;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以其外向型、开放型特征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推动着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以满足其市场、原始资本积累的要求。新航路的开辟是最明显的表现,它不但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价格革命”,而且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美地区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寻求发展的政治环境、条件,在政治领域里开展了斗争。一是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15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日益腐败,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会。因此,16世纪西欧

第11课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世界近代史部分框架 【考点解读】 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凸显个人价值和民主意识的人文精神也随之不断成长,以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19世纪中期以后,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15世纪~17世纪早期) 【阶段特征】 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

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 【阶段特征】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19~20世纪初)【阶段特征】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资本主义在欧 洲的兴起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一)内容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1)欧洲经济的发展:①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农业技术的改进。 (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③商业资本的作用。④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 (1)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①葡萄牙的殖民侵略。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③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的背景。②人文主义。③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④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⑤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⑥马基雅维利。(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①德意志的伊拉斯谟。②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③法国的拉伯雷。④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②开普勒和伽利略。③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④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4)西欧的宗教改革:①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②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③法国的宗教战争。④英国宗教改革。⑤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的。随着15、16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以后扩大到西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就是雇佣关系。尽管商品、货币经济到了封建制度晚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在它们转化为资本之前,仍属于封建性经济。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欧社会晚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即是货币地租的出现。关于资本主义在工业发展中,要记住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3)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而社会根源是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危机促使了欧洲人去开辟一条新的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科学技术成就——多桅快速帆船、指南针用于航海、地圆学说广为流传,这一切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引起“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复习提纲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历史传统 :《大宪章》——有限的王权;议会制度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过程: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含义: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称为责任内阁制 演变:光荣革命前,为国王的随侍机构, 1721,罗伯特。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开得不到议会就辞职的先例, 1783年,小皮特开创内阁在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三、议会改革,选举权的扩大 议会改革 变化 1832年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席位增加 1867年改革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选民 1918年改革 年满30岁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改革 实现21岁以上成年公民普选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基础----代议制;核心----责任内阁制。 ②国王----国家元首,扮演仪式的角色, 统而不治,形式上任命内阁,任命上院贵族。 ③首相----多数党领袖,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④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五、小结: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民主权力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阶和普通公民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背景:必要性:1、美国独立初期,结成了松散的邦联。 2、邦联存在种种弊端.经济上,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政治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可能性: 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4、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形成强有力的的中央政府,并确保共和体制。 原则:联邦制原则——加强里中央集权,地方拥有较强的独立性 分权制衡原则——保证民主,防止专制独裁 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选民间选)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1640年革命爆发→查理一世上断头台→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 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方式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测试题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4、15世纪,促使欧洲社会分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手工业的发展 B.三大发明的传播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除了在军事上发挥作用外,还直接促进了() A.造船业的发展B.冶金业的发展 C.工业区的形成D.新航路的开辟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A私有制B雇佣关系C商品经济D手工工场4.下列各项,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社会分工的扩大②生产技术的发展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5.15世纪上半期,欧洲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是()A.纸张印刷的书籍B.绢帛书写品 C.羊皮纸手写稿D.木板刻品 6.最早的资产阶级分子和无产者产生于() A.中世纪的城市B.中世纪的农村 C.中世纪的城堡D.中世纪的庄园 7.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客观条件是 ①西欧生产力发展②西欧航海、造船技术发达③西欧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④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15世纪中期欧洲出现商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B.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通商要 C.航海技术的发展D《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9.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表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东西方贸易B.掠夺财富 C.开辟国外市场D.丰富地理知识 10.下列有关“价格革命”表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 B.封建主势力因其所获地租的贬值而衰落 C.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D.它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11.16世纪掌握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交通咽喉的是()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12.15世纪,欧洲人探寻新航路最根本的原因是 A.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 B.欧洲人的贪欲特别旺盛 C.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欧洲的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 13.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A.但丁B.乔托C.彼特拉克D.薄伽丘 14.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大卫》 C.《雅典学派》D.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屋顶壁画15.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哪里为主: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侵略的开始 中国开始丧失世界领先地位 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除斯图亚特王朝障碍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扫除英国殖民统治束缚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扫除波旁王朝专制束缚 生产力的大发展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的近代化生产方式出现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先进的西方与落后的东方世界格局形成 中国近代史的开始1840年挨打开始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进一步深入发展 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 1861-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黑奴制度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结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1869年日本明治维新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与中国新变化1856-1860年侵略加剧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新特点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改革派“自强”“求富”学西方 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新能源、动力、通讯、交通、部门 垄断组织出现 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七、八十年代边疆危机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边疆危机东南、西北、西南 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 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 历史作用。 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 的必要性。 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 的异同。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1.地位 (1)社会生活方面: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 (3)政治方面 ①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 ②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2.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天主教会的腐朽 (1)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 (2)许多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3)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4.德国与天主教会矛盾尖锐:由于处于分裂状态,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思考: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据统治地位吗? 提示不能。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不能。随着新的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 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

欧洲殖民史及三十年战争

欧洲殖民史及三十年 战争 本文重心在大明与早期列强争夺殖民主导权,以下历史为殖民者开辟领地的过程及手段,有耐心的朋友不妨一看,没兴趣的朋友大可略过,直接点击正文。 欧洲殖民扩张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的殖民国家是英国、法国和荷兰。它们后来居上,压倒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英国的殖民扩张新航路发现以后,英国成了世界航路的中心。它也开始试图进行海上探索活动。但是,16世纪,西班牙是掌握海上霸权的殖民大国,英国还不具备同它抗衡的力量。因此英国海外活动伴随着海盗行径,出现了许多冒险家如霍金斯、德雷克等。他们到非洲掠夺黑人卖作奴隶,截击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金银的船只,还不时袭击西班牙的殖民港口。他们的海上抢劫活动还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支持和鼓励。 早在1497年,居住在英国的意大利人约翰•;卡波特经英王授权,从英国出发远航,寻找通往印度的西北航线,结果到达纽芬兰,宣布那里为英国殖民地。第二年,他同他的儿子航行到今天美国的东海岸。16世纪后半期,英国的海外活动更加频繁,他们又沿西 伯利亚北部试航,寻找通往中国的东北航线,但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同时英国的贵族和商人相继建立了许多公司,扩大海外贸易,并企图抢占殖民地。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开始,英国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1600年,伦敦商人组成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久又组成伦敦公司和朴 茨茅斯公司,开始向亚洲和美洲殖民。100余年间,英国在印度控制了许多殖民据点,站稳

了脚跟。与此同时,英国的伦敦公司于1607年开始向北美移民,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20年,由朴茨茅斯公司组织的移民,到达北美,奠定了另一块殖民地马萨诸塞的基础。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共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另外,它还在西印度群岛夺取了许多岛屿。 17世纪初,英国开始集中力量侵略印度。1613年,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建立了贸易据点,然后相继在东西海岸取得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此后就是从这些据点向印度其他地区扩张的。在北美,除13个殖民地以外,加拿大北部的哈德逊湾地区也属于英国,在加勒比海,英国还占有百慕大群岛和牙买加岛。 法国的殖民扩张早在16世纪上半期,法国也在海上探索新航路。航海家雅克•;卡提耶沿着卡波特的路线航行,到达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流域,同样没有找到通往亚洲或印度的航线。法国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也同英国一样始于17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开拓,法国控制了从圣劳伦斯河到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 1600年,法王准许法国公司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居民点,进行贸易。几年以后,魁北克城作为一个皮毛贸易中心建立起来,后又建立了蒙特利尔城。沿圣劳伦斯河到五大湖区,法国建立了一块广大的殖民地,称新法兰西。法国殖民者同印第安人进行皮毛交易,牟取暴利。他们探索大湖区,又沿密西西比河试航,1682年沿河南下,到达河口。法国宣布这一广大地区为它的殖民地,称之为路易斯安那。在西印度群岛,法国后来占有一些岛屿如海地等。 法国还成立了许多公司,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法同占有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1673年,法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东海岸建立殖民据点本地治理,几年以后又把殖民势力向北推进到孟加拉,建立了另一个殖民据点昌德纳戈尔。法国殖民者还雇用印度人组织军队,掠取领土,一度势力强大。

2017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含答案)

专题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课标全国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2016·课标全国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3.(2016·浙江文综,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4.(2016·北京文综,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裴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5.(2016·江苏单科,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欧洲的二战反思

欧洲的二战反思 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60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理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60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6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二战结束和德国统一的欧洲意义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笼罩欧洲的二战硝烟终于熄灭。今年,战争结束60年后,欧洲人将再一次打开历史的闸门,让痛苦、悲哀的记忆涌流。然而,不管是当初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欧洲人将不再沉湎于对战争的回忆,他们更着眼于未来。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大陆保持和平的时间记录。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欧洲人致力于开启永久和平之门的深刻启示。 欧洲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大陆,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战后的历史证明,欧洲文明正以一种新的制度在延续。欧洲人用创造新的共同发展模式来应对战争、冲突以及全球化的挑战。这个模式就是“欧洲一体化”,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追求“欧洲大同”宏伟理想的一个漫长过程。欧洲人从来没有这么自信与雄心勃勃。2004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并决定在2005年10月与土耳其正式举行入盟谈判,欧洲的政治家们正准备实现“一体化”模式跨出欧洲的梦想。 欧洲的真正的统一始于德国的统一。战后,德国人始终敢于直面纳粹历史,认真谢罪、深刻反省已成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1990年10月3日,德国结束了分裂的历史,欧洲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德国虽为统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德国人也因此成熟了许多,特别是他们融入欧洲的意识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主动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德国人首先会将自己视为欧洲人,然后再称自己是德国人。

欧洲中世纪城市:资本主义的胚胎——“资本主义如何在欧洲产生”

欧洲中世纪城市:资本主义的胚胎——“资本主义如何在欧洲产生” 一、引言 为什么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出来,而在中国的产生——比如明清时期——就那么难呢?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初胚胎,是中世纪欧洲的工商业城市,所以韦伯说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没有中世纪欧洲的那种具有独立性的工商业城市;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就不能出现独立性的工商业城市呢?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只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国王贵族们在专制方面一点不比中国的官僚们逊色。还有学者认为,是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内容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容易在欧洲产生;而本书后面会谈到,在对待工商业发展上,传统基督教和儒家是立场一致的,否则,就不需要对传统基督教进行宗教改革了。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把社会上的人才都吸引到官场里去了;但是,中世纪欧洲的读书人也并没有去经商,而是去当教士了。还有学者认为,是中世纪国王贵族之间的契约关系,使得后来商品经济的契约关系容易得到确立;但是,我们看到,那种契约关系只是当时松散而又不相上下的各政治势力之间的一种约定和妥协,和商品经济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国王贵族们还经常破坏自己和资本家们达成的契约关系,比如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富格尔家族的破产。还有学者认为,欧洲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欧洲出现了一个市民阶层;但是,为什么欧洲就能出现市民阶层,而中国古代就不能呢? 为什么资本主义能从中世纪欧洲生长出来?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将力图说明,欧洲封建时代的政治状况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这段历史。可以说,今日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状况的不同,正植根于这段历史。 资本主义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形态,在欧洲中世纪,这种形态是在城市里孕育生长的。因此,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时的城市。今天欧洲的资本主义,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成人了;但是,任何成人的最初形态都是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结合,并在母体的子宫上着床。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端,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成人”的最初形态——一颗精子,和母体里的卵子结合并着床的过程。 这里包含着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一胚胎的性状,第二是这一胚胎如何长大。本文只谈第一个问题。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最新考纲】 1.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理解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知道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知识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历史传统:13世纪设立议会,开始有限制王权的习惯。 (2)经济: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3)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4)政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过程 (1)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2)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3.特点:通过宫廷政变的形式为资产阶级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和平夺权。 二、确立过程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内容: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形成责任制内阁: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1)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2)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3)结果: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仅保留某些名义权力。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3.进行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英国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 (2)内容: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两次世界大战(一).doc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两次世界大战(一) (总分:69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 A卷 1.一战后,法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 (分数:2.00) A.同英国结盟 B.奉行大陆均衡政策 C.维护凡尔赛和约和削弱德国 D.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2.下列关于近代欧洲的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 ①维也纳会议所遵循的原则是民族主义 ②1815年11月英、俄、普、奥成立了四国同盟,四国操纵了维也纳会议 ③维也纳体系完全被粉碎的标志是德意志的统一 ④在神圣同盟中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 ⑤神圣同盟开始分裂的标志是比利时独立 ⑥维也纳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波兰一萨克森问题 (分数:2.00)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④⑤⑥ 3.下列关于巴黎和会、近代历史的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 ①在巴黎和会上获利最大的两个国家是英国、美国 ②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对会议起实际操纵作用的是“三巨头”——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奥兰多 ③战胜国都带着自己的霸权计划来到巴黎和会上,其中利益冲突最大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④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处置战败的德国,法国与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矛盾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⑤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争夺的焦点是取得对国联的操纵权 ⑥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分数:2.00)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事件中没有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 )。 (分数:2.00) A.意大利的统一 B.普法战争 C.普奥战争 D.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013年春华师在线欧洲文化入门近代早期作业99分

1.第1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s is NOT true with the situation in the Church of Rome before the Reformation? A.The sale of Church offices to wealthy families. B.The sale of indulgences to individual believers. C.Some clegymen held several positions at the same time. D.Clergymen must meet strict moral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Luther’s discovery from reading the Bible? A.His own individual faith would guarantee his salvation. B.Saint Peter’s guidance would guarantee his salvation. C.Saint Paul’s instructions would guarantee his salvation. D.Jesus Christ ’s teachings would guarantee his salvation.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naissance writers was not known for his sonnets? A.Dante B.Petrarch C.Edmund Spencer D.William Shakespeare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4题

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博士宋保军[提要]伯克模式——“文明斗争冲突模式”,把社会学理论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的论题、视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与思考。[关键词]文明斗争冲突模式学术继承启示 欧洲国家体制,曾给予欧洲崛起以一种体系性的制度和结构支持,推动着欧洲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因此,对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的研究是探索欧洲崛起原因的重要内容。到底什么导致了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并使这种政治体系给予资本主义扩张以动力支撑呢?对该问题的研究,如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一样,是西方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课题。历代西方学人孜孜以求,探索不息,也因此各种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其中,传统的经典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理论一般认为,它是欧洲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 但是,20世纪后期,对于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社会内在伟大特点产物的这种西方中心论式的解释,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这些学者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理论,而美国社会学者维克多·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王晋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就是这些挑战西方学术传统观念的有限著作中的一部。

维克多·李·伯克(Victor Lee Burke)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曾师从美国社会学理论大师查尔斯·梯利(Charles Tilly)和梅耶·扎尔德(Mater Zald)攻读博士,后又跟随英国社会学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从事博士后研究。作者在吉登斯等人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下,对现代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文明斗争冲突模式”(在这里,笔者称之为“伯克模式”)。笔者将在该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其写作特点,并说明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该书的主要内容 伯克模式,也即文明斗争冲突模式,是作者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各种历史学和社会学学说而提出的理论。该模式认为:8到17世纪诸文明间的战争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起源与转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该模式,将该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在导论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理论,要对欧洲现代国家体制的起源和形成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另一方面,作者要用这种理论对“战争与文明其他方面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如何促进了西欧统 治体制的发展进行历史经验式的考察”[i]。紧接着,作者说明了自己理论创新所依据的各种社会理论与学说,以及自己的写作重点和创新之处。 在全书六章中,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现代欧洲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