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注:带※为拓展选看部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要点:

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 能够根据图示或资料,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难点 :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知识点一:天体系统的特点(层次性和系统性)P4

典型例题:

1、“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三种天体,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A 星云、恒星、彗星

B 行星、恒星、卫星

C 星云、流星、彗星 D恒星、行星、卫星

(2)童谣中出现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D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总星系

A ② ④

B ① ③

C ③④

D ① ②

知识点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P5、P6。

普通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部条件:太阳的状态稳定,所处宇宙环境相对安全;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液态水;

典型例题:

1、“It’s not just a planet (行星),it’s home(家园)。”这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1)——(3)题。

(1)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 D )

A 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 公转方向与其他七颗行星不同

C 既有自转运动也有公转运动

D 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2)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 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本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3)地球上具有生命生存的温度条件,是因为( A )

A 与太阳距离适中

B 地球的质量适中

C 地球体积适宜

D 地球卫星数目适量

2、假设在宇宙中发现一颗有与地球一样生命形态的行星,则该行星最可能没有( D )

A 大气层

B 液态水

C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照射

D 像月球一样的卫星绕行

知识拓展:

典型例题:

1、1969 — 1972年,美国人登月成功,他们在月球上可能看不到()

A 太阳黑子

B 流星现象

C 夜晚的星星

D 彗星的长尾

点拨:考查的是流星的特点,其本身不会发光,靠与大气层摩擦而形成光迹,而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看不到流星现象。答案:B。

2、如何辨别天体(注意:天体分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P2)※

三看:一看其位置是否位于大气层之外;二看其是否为宇宙间的物质;三看其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D )

①月球②待发射的人造卫星③流星现象④陨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

3、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回收※

对于卫星的发射与回收,发射基地与返回地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区位因素:

1、地形、地质因素: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要避开地层断裂带和

地震区;

2、气象因素:要选择气象条件好,晴天多,风速小的地方。这是影响卫星发射基地选

择的最重要因素;

3、人口密度: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地区,有建立禁区的可能;

4、纬度:尽量选择纬度较低地区。因为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就越有利于

卫星的发射;

温馨提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和海南文昌。

对于返回地的选择,一般多选择在人烟稀少、地势平坦的草原地区。我国一般

都选择在内蒙古草原作为卫星和飞船的返回地。

典型例题:

1、与我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相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A )

A 降水少,晴天多,发射周期长

B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C 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 人口稀少,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民安全

点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与文昌相比,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发射时的光学跟踪,其晴好的天气对发射卫星极为有利。

附加题: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行星及它们卫星B彗星和流星体

C恒星和星云D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

A 体积最大

B 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C 温度最高 D质量最大

点拨:此两题考查的都是天体的质量和引力的重要性,天体的质量越大,其引力也越大。宇宙中体积

所以说他们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答案:CD。

注:学习应该慢慢发掘有效的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应学会归纳相同类型的题目,如附加题里的两题考查的都是同一个知识点。并学会总结每类题型的答题步骤,清楚地掌握了每种题型的答题步骤之后,才能以不变的答题思路应变千变万变的题目,才能胜人一筹,脱颖而出!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要点: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归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结合太阳大气结构,简述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

4、能够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及说明;

5、通过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观点;重点: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1、太阳活动中,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8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煤、石油、太阳能热水器等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大气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美丽的极光;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典型例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生物的活动

B 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 煤、石油的形成

D 火山的爆发

点拨: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而火山的爆发,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答案:D。

2、当日全食发生时,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A 光球

B 色球

C 日冕

D 色球和日冕

点拨: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色球和日冕,光球肉眼可见。而色球和日冕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仪器才能看到。

3、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

A 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日珥

点拨: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黑子,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耀斑。

4、你认为下列哪些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关注太阳活动的预报()

①通信部门②航天部门③气象部门④钢铁部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DBD。

知识点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北斗地图册P20)

海拔: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天气:天气晴朗,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典型例题:

1、我国的某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月份不是出现在白昼最长的6月,而是白昼略短的8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8月()

A 太阳高度大

B 太阳高度小

C 晴天多

D 阴雨天气多

2、我国将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因为这里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是()

①纬度位置较低②地势高、空气稀薄③晴朗天气多④日照时间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D。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要点:

1、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含义和区别;

2、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3、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地方时、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等概念;

4、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掌握晨昏线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5、了解地转偏向力的定义、成因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其规律;

6、理解两条日界线的含义及特点;(人为日界线和0时经线)

7、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特点,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与

五带的关系;

8、了解四季五带形成的根本原因、四季的划分方案、划分五带的界限;

9、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0、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技巧、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计算技巧、光照图的判断技巧;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2、晨昏线的判断;

3、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5、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6、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7、光照图的判断;

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光照图的判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典型例题:

1、定点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A )

A 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相同

B 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C 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 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相同

2、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C )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71°N

3、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B )

①昼夜现象;②昼夜更替;③长江入海的河道逐渐向南迁移;④极昼和极夜;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CB。

知识点二: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2、昼夜弧:昼弧为昼半球里的纬线,

夜弧为夜半球里的纬线;

3、地方时: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h;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min;(P16最后一句)

4、时区和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一时区跨经度15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P17第一段最后一句)。(中时区的中央经线为0 °,东西十二区各跨7.5 °,中央经线都为180 °,所以,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5、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P18图1.22最后一句)

6、人为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 °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国际日界线。

(P18图1.20,注意其中有三处弯曲处)

7、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

8、两条日界线的区别:人为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但时间不固定,

可以是0时—24时的任何一个时间;0时经线是相对运动变化的,它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不断的向西移,所以0时经线可以是地球上任意一条经线,但其时间是固定的,为0时或24时。其次,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同样地,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越过180°经线,日期却要减一天。见下图:

9、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北右南左赤道无。地转偏向力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掌握技巧:

1、晨昏线的判读:

自转法。在光照图上,顺着地球自

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

线;反之,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为

昏线;

(依据自转法完成右图的晨昏线

判断)

2、晨昏线的特点

在光照图上,我们可以根据晨昏线与

纬线圈的关系判断节气,若晨昏线与

经线重合,为二分日;若晨昏线与极

圈相切,为二至日;

3、地转偏向力的判断技巧

对于地转偏向力的判断,可以借助左右手定则来判断。

判断的方法:将手伸开,掌心向上,四指方向与物体的

运动方向一致,大拇指的方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转方

向。(右手代表北半球,左手代表南半球)

4、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转偏向力往哪边偏,则哪边受的力就大。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河流的右边受到的流水侵蚀力较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北半球的河流右岸的水较深,岸较陡;而相对于河流右岸的左岸则发生堆积作用,所以,我们会看到左岸往往堆积着较多的泥沙。

5、时间的早晚:(可用数轴法加以理解记忆)

同一时刻,两个地点的时间早晚:数值越大越早;(7点早于6点)可理解为时间走的

比较快的意思。

同一地点,两个时间的时间早晚:数值越小越早;(6点早于7点)

6、时间计算

(1)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min/ 1 °或×h/ 15°

±的选用:“东加西减”,既当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用“+”;反之,当所求地在已知地西侧则用“-”;(所以第三步要谨记先判断两个地点的东西方向)

经度差的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既当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时,两地经度差为大数减小数;当两地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例:我国领土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约在73°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为12时时,最西端的地方时为多少?

步骤一:求两地经度差:135°E—73°E=62°

步骤二:经度差的时间换算,即求出时间差:

62°×h/ 15°= 4h……2°

2°×4min/ 1°= 8min

即时间差为:4h + 8min=4h8min

步骤三:判断两地东西方向:135°E较73°E东

步骤四:代入公式:所求地地方时=12h-4h8min=7h52min,即当最东端的地方时为12时时,最西端的地方时为7时52分。

(2)所求经度=已知经度±时间差×1 °/ 4min或15°/ h(注意这里和公式1的写法不同)

(3)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某地经度÷15 °

说明:若所得数为整数,或有余数且余数<7.5°,则所得整数即为所在时区数;

若所得余数>7.5°,则所得整数+1即为所在时区数。

(4)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的选用:当所求地较已知地东侧则用“+”;反之,当所求地较已知地西侧则用“-”;

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求时区差则用大数减小数;若两地分属异时区,则将两地时区数相加;

7、 判断两条日期分界线的技巧

如图所示,图上的日期有两个:6月21日和6月22日,那么,NB 和NA 这两条线,哪一条是180°经线,哪一条是0时经线?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假设法。首先假设NA 为0时经线,并在A 处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了NA 之后,日期会从旧的一天来到新的一天,而0时经线的特点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它日期加一天,故假设正确。同样地,也可以假设NA 是180°经线,然后根据180°经线的特点作出判断。

8、 计算新旧日期范围的技巧

由于人为日界线180°的经度是固定的,所以,计算日期范围时,只需求出0时经线即可确定,具体步骤为:利用题目中已知条件求出0时经线,接着画出0时经线以及180°经线,算出这两条日界线的间隔经度是多少,结合0时经线和180°经线的特点,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新旧日期占多少即可。

典型例题:

1、下图为北半球某纬线圈,a 、b 为该纬线上的两点,且经度差为180°.读图完成下题。

1、当晨昏圈经过a 、b 两点时( ) A 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B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 该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D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第二个掌握技巧,依据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关系来判断节气。当晨昏线经过a 、b 两点时,隐含之意即为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对应节气应是春秋分。

2、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此判断该河流位于( )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赤道上

D 回归线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第三个掌握技巧,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河流剖面图的右岸水较深,岸较陡,说明地转偏向力偏向右边而导致右岸冲刷较严重,因此,该河流很可能在北半球。答案:A 。

6月

21

3、“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国外留学的小王于当地时间2010年10月1日8时打开电视,看到正在直播“嫦娥二号”发射过程,此时,小王所在国家最可能是()

A 英国

B 巴西

C 德国

D 日本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第五个掌握技巧,区时的计算,只要在理解和掌握区时计算步骤的基础上,找出题目里的已知条件便可解答。题目已知东八区的区时为18时59分57秒,和另一个时区的区时为8时,求8时所在的时区是多少。首先解题的第一步是先算出这两个时区相隔了多少个区,即用两地的时间相减可求得两地时间相差约11时,即11区,因此,小王大约在西三区,即巴西。

提醒:平时应多多积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所在时区,以便做题。相信自己积累的知识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4、中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北京时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北京的地方时

B 东八区的区时

C 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D 120°E的地方时

(2)北京(116°E)伦敦(0°)的地方时相比()

A 北京比伦敦早8小时

B 北京比伦敦早7小时44分钟

C 北京比伦敦晚8小时

D北京比伦敦晚7小时44分钟

点拨:此题考查了“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的概念区别以及时间的计算。在这里,要理解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由于北京所在的经度为116°E,所以,北京的地方时应为116°E 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比北京的地方时早了16分钟。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A;第(2)题,北京位于伦敦以东,所以,北京的时间早于伦敦;由于两城市相差116°E,所以,地方时相差7小时44分钟,故选B。

5、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4日15:00,地球上旧的一天所占的比例约为()

A 0

B 小于1/2

C 大于1/2

D 1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计算新旧两天范围的技巧,首先,根据题目已知的北京时间求出0时经线为105°W,接着画出0时经线和180°经线,确定旧的一天的范围为180°-105°W,即75°,因此,旧的一天的范围小于1/2。答案:B。

知识点三: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二面角,即地球自转平面赤道

面与地球公转平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

23°26′。(也可以写作23.5°)

2、黄赤交角的特点:(结合右图理解记忆)

“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① 一轴:指地轴(自转轴(假想),与

赤道平面垂直;

② 两面:指赤道面和黄道面。其中,赤道面是地球自转平面,与地轴垂直;黄道面是

地球公转平面;

③ 三角度:一指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23.5°;二指地轴与黄道

面之间的夹角,为66.5°,与黄赤交角互余;三指地轴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90°。

④ 三个基本不变:一指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

北极星附近;二指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三指地球运动的方向,始终自西向东。

⑤ 两个变:一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二指地轴

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

1、黄赤交角的意义:是地球公转最突出的特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

点的来回移动,使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叫做太阳直射

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大约在每年的春秋分直射赤

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到夏至到秋分之间,直射北

半球;秋分到冬至到次年春分,直射南半球;(结合下图理解记忆)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4、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指地球各纬度带上昼夜长

短的周年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

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除了赤道上和春秋分

外,全球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但

是,各地的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

根据掌握规律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a.夏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

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由以上三幅图可以总结以下两个表格: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由以上两个表格又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技巧:

①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情况。即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

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当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渐

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太阳直射的半球与出现极昼的半球呈正相关,极夜呈反相关。既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则出现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的纬度决定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若太阳直射纬度为∮,则出现极昼极

夜的最低纬度为90°-∮;

⑤日期和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幅。距二分日越近,昼夜变幅越小;纬度越低,昼

夜变幅越小。

5、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结合下图理解记忆)

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面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0°,即太阳光线正好位于地平面线上;在夜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即太阳位于地平面之下。

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6、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如右图所示,在同一时间里,正午太阳高

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如右图示,在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总体来说,太阳直

射点往哪个半球移动,则哪个半球的正午

太阳高度渐增,反之,远离直射点纬度的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减。

7、五带更替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8、划分方案: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此处应明确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区别)

9、划分界限、范围、特点:划分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范围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即有阳光直射的区域;寒带范围是极圈到极点之间,即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温带范围是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

掌握技巧

1、二分二至日的判断: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关键是从图的左右两侧入手

判断出二至日,方法如下:

方法一:画图法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如右图

箭头所示即为地球公转方向。(根

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及南北极的指

向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

道。

第三步:作直线,连接地球和太阳的球心,

与地球相交的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若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回归线),

即为北半球的夏至(如右图中的

③);若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回归线),即为北半球的冬至(如右图中的①);

第四步:再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出春分(上图中②)和秋分(上图中④)即可。

方法二:距离法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

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右图)。

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

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

远日点。因此,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上可以根据近远日点

来判断,关键也是从图的左右两侧入手判断出二至日。

靠近太阳的一侧为1月初近日点,即可判断是北半球的

冬至日(如右图中的③);远离太阳的一侧为7月初远日

点,即可判断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如右图中的①;然后

再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出春分(右图中④)和秋

分(右图中②)。

典型例题

1、请你判断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公转运动状况的有哪几幅?并尝试改正及判断出四

个节气的位置。

点拨:判断依据: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必须一致;地轴北端倾向太阳为夏至,反之为冬至;

夏至日图必须位于远日点附近。

2、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范围关系

首先,要结合图理解:

①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23°26′,而极圈的度数=90°-黄赤

交角的度数(或南北回归线的度数)=66°34′。

②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大小,目前,黄赤交角为23°

26′,因此,太阳直射的范围(即热带范围)为23°26′N ~ 23°26′S ;

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即寒带范围)为66°34′~ 90°;既没有阳光直射也

没有极昼极夜的范围(即温带范围)为23°26′~ 66°34′。

规律: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可以得出,当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也变大,温带范围则减小;反之,若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也变小,而温带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_____(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____和______,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______ ⑶区域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 ⑷区域之间是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_______关系和_______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__状;交通运输业—___状、___状;农业—___状;城市群和工业区—___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___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___业和_____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 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 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 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 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 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常用指标:人均___________、人均________、________比值、 综合指标:人文指数即预期_____、_______程度、_______总值. 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二、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 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 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 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 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

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学不断被出新的意义与内涵。今天在这给大家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1、气温:大气距离地面1.5处的温度。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数据:低纬地区12度,中纬地区8-9度,高纬地区3-4度。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赤道1度,中纬地区20度,高纬地区30度。 4、气温垂直递减率:递减率为每100米0.6度,干热递减率为每100米1度。 5、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取决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6、大气湿度:最高值在日出前,最低值在午后。

7、地形雨:一般来讲湿空气迎风坡多降水。但背风坡会出现比迎风坡降水多的情况。原因是罗斯贝波和重力波影响在背风坡形成气旋状结构。 8、气压:单位面积上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9、两个影响巨大的气压系统:暖性高压(副高)冷性低压(副极地低压)均为深厚系统 10、地转偏向力:2Vx(物体速度)xW(自转角速度)xSINφ(地理纬度). 11、近地面:地面以上1.5-2千米高度 12、海风:最大风速5-6米每秒,最大厚度700米。深入陆地在热带最大,100千米。最强14-15点 13、陆风:最大风速2-3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深入海洋最远30千米。最强2-3点 14、谷风:最大风速10米每秒,最大厚度1000米。

15、山风:最大风速4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 16、焚风:每100米1度 17、狭管:风速可增大3倍左右 18、冷盆:比迎风坡降温快近乎2倍 19、喇叭:最大降雨效应结构 20、大湖:降水概率增加6倍 21、冷锋:第一型冷锋在槽中,第二型冷锋在高压前端。(第二型冷锋为急性冷锋) 22、暖锋: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多见 23、锢囚锋:东北多冷式,华北多暖式 24、等压线:以每2.5HPA为间距绘制 25、气旋:中心极端低值8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