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性与科学性

建筑艺术性与科学性
建筑艺术性与科学性

建筑文化性与科学性

论文大概:

1.首先介绍中国与西方的建筑艺术文化。

2.第2部分、会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文化。

一、中国建筑的文化

1.中国建筑艺术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的、分布地域最广的、有着特殊的风格和体系的造型艺术,在层面之上,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主要特点为:第一,注重审美性和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第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在多样变化当中注重其综合性整的空间意象。中国的建筑艺术所展现的艺术特征就是主要去表达其思想的内涵。它也是审美价值和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当中,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总体性和综合性也比较强。总的来说,中国的建筑就是构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形象相统一,也十分重视与环境整体所经营的单体形象相融于建筑的群体序列当中。它们的那种丰富的空间序列多是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来构成。而其单体建筑造型也仅占有一小部分,室内空间的处理也灵活多变,常常用帐幔、屏风、槅扇、板壁和博古架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富有着空间的变化,迂回的产生含蓄的空间境像。与此同时,也会注重建筑构件当中色彩与装饰彩绘间的表现性,并且以此标示其等级和功能间的差异。在建筑形式美学的法则之上,更注重于对称和均衡、序列和节奏、对比和微差、比例和尺度,这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古代建筑当中都有体现。而这些主要就是由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的形式所构成的。主要就是要室内空间的灵活多变、色彩的绚丽夸张、空间序列的铺陈与舒展、曲线的屋顶形象要

突出、单体的造型与规格要定型、时代风格也迅速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作用的结果。

2 中国古代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的种类繁多,但主要的只有九大种类:佛教相关建筑;石窟建筑;宫殿建筑;中国道教的建筑;中国古代的城市;古代的墙垣建筑;陵墓建筑;中国伊斯兰教的建筑和中国的古代桥梁建筑。而这些建筑的装饰都拥有共同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建筑装饰具有其特殊风格与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的建筑史之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商周时期,砖瓦烧制的技术已经初具模型了,到了秦汉的时代,纹饰瓦当与栏杆砖当中又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吉祥安乐的瓦当和带龙首或兽头的栏杆。在其图案造型与抽象含意之上,有着独到的艺术格调,繁而不乱。

3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我国近现代的建筑艺术就是伴随着封建社会解体、西方的建筑形势输入所形成的,它的发展和每一阶段的社会生产、生活、体制方式与审美的趣味都有着直接联系。其主要的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在数量之上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由于出现新的审美观念,以至于建筑风格与某些艺术的手法都有所变化;近代得工业生产与以公共的活动为主体的新社会生活,就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新的工艺、材料、结构,也就要求相适应的新形式。而封建等级制度废除或是社会体制变革,也使得传统的建筑艺术,所赖以存在的重要审美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而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也将有所所改变,要可以创造出

体现新审美价值的建筑,以适应新社会功能中的新形式。传统审美心理、现代审美价值和崭新的社会功能中所产生了的新矛盾,而在新的建筑中是否能体现与怎样去体现其传统的形式,就成为了近现代的建筑美学与艺术创作当中的核心问题。我国近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出现了新类型的建筑,而开始时大都直接的搬用西方同类建筑,可是西方的各类建筑又都有一套基本的定型模式;单体的建筑着重于表现其外观,近现代的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与内向,以表现其空间的

意境为主的审美观,以便于突出其公共性与开放性等观赏的功能;城市建筑群体则突出了其开放的格局,近代的城市功能也急剧的变化,给于传统建筑环境艺术以最根本的影响,而原有的建筑群体序列的艺术与环境的尺度远远不能适应其新的功能,于是也产生了崭新的艺术群体。

二、西方的建筑文化

1 古典时期

1.1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化的摇篮,而古希腊的建筑也同样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一些建筑的型制与艺术的形式,对于欧洲两千多年建筑的历史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希腊,其建筑主要时以木材做为原料来构架,易腐朽或是失火。这些方面和中国住宅的起源是一样的。而在希腊,制陶业也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并且制陶的技术也很高明,

在公元前7世纪时,他们已经用陶瓷来保护木制构架了,直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屋架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

1.2 古罗马建筑

古希腊的晚期其建筑成就直接由古罗马继承,古罗马的劳动者把它大大的向前推进,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顶峰。在古罗马建筑最为繁盛的时代。在帝国的各地都有重大建筑的施工,当然,罗马的古城依旧是建筑活动的中心。这也是因为古罗马的公共建筑物的类型较多,而建筑的型制也比较发达,且样式与手法也十分的丰富、结构的水平高,关于建筑科学的理论也初步的建立起来,这也对后世的欧洲建筑,甚至是全世界的建筑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在结构、材料、施工和空间创造等方面,古罗马的建筑都有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在空间得创造

方面,还是空间层次的重视、形体及组合等细节的问题上,都达到了十分辉煌效果。在伊特鲁里亚与希腊建筑的基础之上,罗马人也在建筑的结构方面综合了东西方建筑,大全的柱和拱券所结合的体系。而因为采用了木、石、砖的基础材料之外,建筑的材料还应用了由本得地火山灰所制成的天然的混凝土。在建筑的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建筑理论体系,使之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甚至与有的书还成为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多年间建筑学上的基本的教材。例如:以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1.3 古代爱琴文化

5~10世纪,西欧的建筑并不发达,在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的那种大型公共建筑物与宗教建筑,都不需要,其建筑所相应的结构技术与艺术经验也都失传。而修道院则是当时惟一的质量较好的建筑,但也很粗糙。就这样也比奴隶制时代进步了很多。当时,市民主要由手工业的工匠与商人为主体,他们争夺封建地主的土地,争取城市独

立和解放,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同时,建筑业也迈进了新的台阶。在城市当中,自由的工匠们所掌握的娴熟手工技艺,在建筑之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建筑当中往往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能是较高。而各种公共的建筑物逐渐的增多,也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的斗争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2 现代时期

2.1 时代背景

现代的建筑是由时间的积累所逐渐形成的。而产业革命以来,所引起的社会的生产与社会的生活等方面的大变革。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出也现了影响建筑业发展的新因素。这种变革就体现在:房屋建

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19世纪,大批的工厂,还有仓库、住宅等基础设施,另外,铁路建筑、办公建筑等运输性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已经是工业大发展和城市扩建的需求。建筑业的新型材料

多是工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已往几千年欧洲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房屋结构的内在规律,使原有的结构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有目的地创造了优良的新型建筑结构。建筑业生产和经营都走上资本主义的经济轨

道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当中,企业家手中的固定资本或是大量的房屋商品。持有这些资本人总要寻找一切的机会,从而在建筑当中,用最短时间,最少投入,来榨取最大利润。19世纪,这些在建筑领

域中的变化,使得建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也是空前的。这场建筑的革命也是由于产业革命所引起的。到了上世纪之后,建筑的变化还是十分的快速,已向欧洲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扩散。正是这个建

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所孕育了20世纪的欧洲现代建筑。

2.2 现代欧洲建筑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自30年代起就迅速的向欧洲其他的各个地区传播,最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的主导潮流。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当中,新型的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教建筑与大规模的住宅建造,几乎都是摆脱了传统的风格羁绊,具有着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特征。重要的是很多的政府建筑物与纪念性的建筑也都舍弃了历来所沿用的传统

建筑的形式,而呈现出了崭新的建筑面貌。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大厦等等,都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新型建筑。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现代主义基本的原则也比较符合于建筑

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最基本的因素。

2.3 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美学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文化意识的影响在古希腊时期,希腊的建筑其艺术结构严谨,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雕刻精致,装饰雅丽。而最能代表达这一风格的就是坚固而粗壮、质朴而严肃的多立司校式与丰富多彩而秀美的动人的爱奥尼亚柱式或科林特柱式建筑。它们也明确的体现其严谨、精致的希腊文化特点。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风格追求富丽而豪华,喜欢用拱形与圆形的结构,焙耀出帝王的权威与功德,而整体的布局也严整而对称,规模宏大而壮美,这也体现了帝国的强盛文化的色彩。至中世纪,建筑所代表的都是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哥特式建筑,其取消了柱廊,采用尖形的屋顶,整体的结构腾空而上冲,窗内的光线暗淡,体现出了神秘而阴郁的中世纪特色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则否定了哥特式的风格,回归于古典德建筑风格,更强调建筑的和谐之美,结构坚固而踏实,造型稳定且安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增加层次、变换排列、明暗对比来制造具有空间的深远感、时间的流动感或神奇气氛等特殊艺术效果的巴罗克风格与以装饰纤巧华丽著称的罗可可风格,体现了以人为主、支配环境的人文主义的意识。现代的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们的产生也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与因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大变革,变革的表现如下:房屋的建造量急剧增长,而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工业得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新型建筑材料。而结构科学中形式与发展也创造了一些优良的新型结构。建筑业的生产与经营转入了资本主义经济轨道当中。在

19世纪出现在建筑领域的变化,就深度与广度来说,在建筑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而这也是一场由产业革命所引起的建筑革命。到了20世纪后,变化持续的进行着,并且向更多地区扩散。纵观西方的建筑艺术美学的风格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西方的建筑美学审美眼光便由注重审美的客体即是建筑物的构造本身,转向了注重审美主体即人的因素之上。其思想认为人才是建筑环境中的主角,人为建筑物贯注了生气与活力,人使建筑美变得十分丰富而灵动,而建筑物只有在人们审美的作用下,才真正的实现其艺术美的创造价值。这种人对自身审美作用的发现和认识,实在是人类文化意识进步的必然,也是建筑美学进步的必然。

三、结论

在我国的建筑美学观和设计风格的演变不像西方那么大起大落,但几千年来我国建筑的美学风格也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和西方相异的地方是我国的变化其思想根本没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建筑艺术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人和环境的和谐,更加注意人对建筑艺术的审视作用,即建筑美学中人的情感因素和伦理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作用,也注重建筑美学中人的情感因素和伦理观念注入。这种鲜明体现着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的建筑结构形式,充分说明了人的伦理观念意识和社会文化情感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制约。当然,对人们审美的情感作用的发现与揭示,以及唤起人对建筑的独特情感和体验,这样的内在要求使东西方的建筑艺术美学的共同努力和追求达成了共识。不同的是西方建筑艺术是在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思考后,才认识到人的因素在建筑

环境中的巨大作用,反观中国建筑艺术则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作用的开启和激发。有此可见,东西方建筑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殊途同归的求同景象。

——苏州园林的建筑、文化、艺术鉴赏

1、前言

早在小学时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当时就已经被叶先生笔下的园林景色深深吸引住。那移步换景,那楼榭假山、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千百回。苏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独自包揽了几乎中国所有的名园。正是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和写意见长,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苏州园林以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2、建筑

谈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离不开其规划布局,中国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园林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园林的规划布局。传统的园林建筑承担了居、息、游、赏等多种功能,在用地上常常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园林中各种建筑形体如何与山水相结合,融为一体,是一颇为讲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自然风景园林特色的形成。苏州园林具备良好的完美居住条件,具有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它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作为私家宅园,建筑较玲珑轻巧,色彩较朴素淡雅。其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层示了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

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苏州园林内建筑上的部件,名目繁多,仪态万千。建筑物的布置和设计都体现出别具匠心,大到门窗的朝向,小到门窗的雕花都是相当精致的。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技术水平的木雕了。由于种

种历史原因,木材成了我国的主要建筑材料,从而发展出有别于西方石材石雕的木雕形式。木雕在古建筑中被誉为是重要的装饰,其内容是多元化的,在苏州园林中多以民间故事等比较平民化的内容为主。木雕的引入又会联想到漆饰,私家园林中的漆饰并不像皇家园圃一般金壁辉煌,它多以青绿色为主调,再配以少量的朱红,使建筑显得灵秀而内敛!人们在注意园里有节奏的布局和沉醉在设计者巧妙的建筑手法时,可能容易忽视的是很有特色的铺地。在铺地的设计中,你会发现古人对吉祥符号的执着,其图案有寓意财富的双钱,也有寓意吉祥的吉祥结,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吉祥图案。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多数是设计者幻想出一幅幅美丽的园林景象,然后把景象逐一做出来,最后并到一起。

3、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走进园林,人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认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苏州园林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他们把园林看作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园林又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使苏州园林每处风光都像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所以,苏州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家手迹,更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以山石、流水、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世无伦比。园林组成因素诸如水体、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必须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来表达,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审美观施加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的,体现在园林风格和

景观意境的表现上。因此,无论从园林的内容到功能,从园林的布局到园内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内涵到景物之间的关系都隐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人达到“人处园中走,静观细品深,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境界。幽静、精致的风韵使我们感觉到园林真正的美,特别是寓情于景,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园林本身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其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此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例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竹子被隐喻为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子的诗文。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本身往往在观看者的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的是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统一。除竹子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普遍地运用到园林的建造中。如此说来,品味园林中的文化其实是在品味历史和品味人生。

4、艺术

说到园林,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原型:(1)池山结构原型;(2)“居”、“憩”兼容原型;(3)植物移情原型;(4)木结构与灰空间原型;(5)戏剧性时空原型;(6)符号写意化原型;(

7)“意境”审美原型。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求平衡、对称或对位关系,乍看起来一切尤如随意摆布,纯出偶然,但实际上却又深刻而含蓄地受到这种视觉关系的制约。苏州园林通过设计、安排、组织,通过大小、对比、穿插等等,使人理解的是想象中的自然,是一种抽象过的自然,所以它显得更具美感。在园林中安排的路线是特别的,有别于两点成一线的最短距离。近景用黄石或围栏遮挡,中景可望,但迂才能到达,亭廊可让视线穿过而人不可越过,远景则用借景。这种收收放放,点点线线,高高低低,造就了园林丰富的层次感。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漫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苏州名园以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达到了统一和谐。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具有丰富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苏州园林则是这一体系中的杰出代表。我国园林建筑专家在论苏州园林时如是说:“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杨廷宝)。“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刘敦桢)。园林不仅是绿,还包括了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其艺术手法有主与从、正与反、静与动、对景与借景

等。具体说来,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出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造园特别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5、实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圃,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造园技艺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大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作为苏州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姣姣者。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它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