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练习拳架的基本要领

(一)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是指头容要正直,也就是指头部要始终与夹脊成一条直线,不可以任意摇头扭臀,以利在虚静中能提起精神。《十三势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说法,就是指此而言。即是说所谓“顶劲”,不是用力向上挺,而是通过神贯于顶,既使头容正直,又不使颈项僵硬,而有虚灵自然之意。尾闾就是整个脊柱下端的尾骨所在。按照生理自然,整个脊柱位于背部的正中。练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就是指不要任意扭摆臀部,破坏生理自然。脊柱各节椎管中的脊髓,上连颅腔里的脑,通过神经纤维,把周围神经、脊髓和脑连接成为整体,保证人体最高司令部的大脑可以指挥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调节平衡。所以练拳时通过“神贯于顶”的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使头部和脊柱始终保持一条直线,对于提高练拳功效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当然,不能把保持这样一条直线理解为身体只能始终直立,这是不符合练拳的要求的。在保证重心中定的条件下,可以有身体直立的直线,也可以有身体向前或向左右倾斜的直线,这才能符合在拳术中发挥劲力作用的原则。

(二)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涵胸,一般指不要挺胸而言。太极拳要求虚静,涵胸而不挺胸,就是神态虚静的一种体现。拔背和涵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即不挺胸,背后两肩胛骨自然不会突出,保持背部平顺而微圆的自然状态。至于所以把这也叫做“动作”,则是说“涵胸拔背”也应该有起伏,而不应该是定型的。在起伏过程中,涵胸还有助于沉气,而拔背则又有“气贴背”的意思。这就同“气沉丹田”有密切的联系。丹田位于脐下一寸半,一般泛指小腹部。太极拳所讲的气,包括呼吸气和生理机能所固有的所谓元气或中气。所讲“气沉丹田”,就是指随着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气可以自然地由浅入深,与身法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相结合,就可以导气于小腹部,也叫做“气沉丹田”。太极拳既要气沉丹田,使上身的重心下沉,又要“气宜鼓荡”,使“丹田真气”能随肢体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而运行周身,达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太极拳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是在意念的指引和控制之下的,也就可以在意念的指引和控制之下,通过动作过程与自然的腹式呼吸(即呼气时小腹部稍瘪,吸气时小腹部稍鼓)相协调,进一步把自然的腹式呼吸改变成为“呼实吸虚”法,就是与自然呼吸法相反,即呼气时,气顺胸腹中心线下行,小腹稍鼓,气沉丹田;吸气时,结合提涌泉,提会阴使丹田气沿腰背中心线上行,小腹稍瘪,叫做气贴背,敛入脊骨。这样,肢体动作的屈、退、合就是吸,就是动作过程由实转虚;肢体动作的伸、进、开,就是呼,就是动作过程由虚转实。这就可以更好的把呼吸气与生理机能所固有的元气融为一体,可以通过“以心行气”,“气遍身躯不少滞”,进而“以气运身”,意随气行,《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说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就是指此而言。但是必须纯以意行,切忌憋气迸力,要坚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以免发生偏差。一发觉有急躁冒进情绪时,须及时改正。

(三)沉肩坠肘,松腰垂臀:沉和坠是一个意思。就是肩要下沉不上耸,肘也要下沉不上抬。松腰垂臀,指腰部不要凹陷,臀部不要外突,使腰椎与骶骨、尾骨保持正直。注意沉肩坠肘、松腰垂臀,既有助于神态虚静,也有助于重心下沉,有利于重心的中定。

(四)分清虚实,重心中定:《太极拳经》里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而且要“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可见分清虚实,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是很高的。可以先从分清两腿的虚实入手,置体重于左腿,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置体重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虚实转换,须严格掌握好动作过程(详见“步法”中的“换步”要求)。俟动作做熟后,再从分清大的虚实,逐步发展、提高到分清小的虚实。分清大的虚实,即如出手的过程,是由虚到实的过程,收手的过程,是由实到虚的过程。虚,

一般体现在动作过程;实,体现在已到定式之时。然后进一步要求分清小的虚实,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主要是在两手臂产生麻、胀、沉等“气”的感传以后,开始有沉劲之时,沉劲的集中就是实,沉劲的分散或转移就是虚,逐渐做到时时处处都可以有沉劲的集中和转移,也就时时处处都有虚和实的机动灵活的转化,以至可以在周身节节贯穿。分清虚实,是为了能保证和维护重心的中定。太极拳的重心中定,不是靠勉强用力去节节支撑住,而是靠自然的“沉气”和机动灵活的调节虚实。两腿所以要分清虚实,就是为了把身体的重心垂直到地面,并定位在实腿上,为能够机动灵活地调节虚实提供条件。“沉气”也就是“气沉丹田”,使全身做到下盘沉稳,上身灵活,使腰部能在全身调节虚实中很好的发挥枢纽作用。练推手时,再能够你实我虚,你退我进,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也就可以很好的维护自身重心的中定,不受破坏了。

(五)重在用意,轻灵自然:“用意不用力”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当然不是说任何一点力都不能用,否则,就会要提腿也提不起来,要举手也举不起来。而是说当需要举手时,意念上只需对运动系统发出朝什么方向,循什么路线,按什么标准把手举起来的指示,加以引导就行,根本不需要去考虑用多少力,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意义。只是整个动作过程都必须是有意识的,不可有任何无意识的盲动,这就叫做重在用意。太极拳的慢动作,正是为坚持用意不用力提供必要的条件。能坚持这个原则,所有的动作过程,就都会轻灵自然,既不呆板迟滞,也不至流于轻飘、浮华。

(六)动中求静,内外俱练:太极拳所以能成为医疗体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关键就在于它重视内外俱练,可以使身体比一般活动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所将重视内外俱练,就是既重视做好缓慢柔和,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形象,使整个运动系统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骨骼和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又重视肢体动作与呼吸运动密切的结合,使脏腑各器官也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练太极拳必须严格掌握动中求静的练法。太极拳既要求“精神能提得起”,又要求“神宜内敛”,就是掌握动中求静练法的重要保证。能提起精神,不萎靡不振,是为了保证能集中思想于按照太极拳的特点做好动作。神内敛,不贲张,也还是为了保证太极拳的动作能体现各种矛盾转化的复杂过程。可以由初步只是依样画葫芦的画得比较象,到逐步使动作能够把拳理要求体现出来,即通常所说的动作能够“传神”。能认真地这样做了,就会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就会静得下来。能够静得下来,就会意识到随着动作的缓慢柔和,呼吸也在逐渐由粗而细,由短而长,由浅入深。这就有条件可以在有意识的指引动作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作腹式深呼吸,并逐步使动作过程与腹式呼吸能较好的协调,以至使意识、动作、呼吸三者逐渐趋于一致,也就是拳家所谓“意之所指,即气之所至”或者叫做“意到即气到,气到即劲到”。练太极拳能到此境界,自然会神清气沉,心身舒畅了。

42式太极拳动作要领解析

42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访问次数:919 一、起势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 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 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 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 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 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 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

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 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 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 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 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 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此外,根据具体情况,

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欢迎阅读!简述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1、太极拳和其它武术锻炼一样,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练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练习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 开始练时可先分段练,渐渐打完整套拳路,当身体不适时,应酌情暂停。 2、避免在空调密闭的环境中练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练太极拳应选择公园、广场、树林、花园等环境安静而幽美、空气清新而旷达的场所。 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 3、饱食及醉酒之后,也不可立即练习。 4、口渴时不要图痛快大量饮水,最好是温开水适当补充食盐。 5、胡萝卜、柠檬、苋菜是首选的蔬果,多食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6、避免正中午气温高阳光下去练功,上午应在太阳出来后,吃过早餐后在阴凉通风处树荫下适当去练,下午三四点钟以后或是在傍晚。 7、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

8、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9、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 10、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练习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缓解疼痛,及时去医院检查。 11、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但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有益于推手技术提高。 12、服装没有具体要求,宽松、便于活动即可,不要穿带跟的鞋,平底舒适为好,如布鞋或运动鞋等。 13、初练太极拳者自身带有僵力(劲),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劲),保持架势中正,僵力出于自身动作不协调,过于拿捏动作所致(要做到自然放松、虚灵顶劲、松肩坠肘、含胸塌腰、虚实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娴熟后经老师指导可去僵力。 14、初练太极拳者可配合练习太极桩功的浑圆桩,站桩时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坠肘、含胸、塌腰、松垮、双臂平抬至胸部,双臂打开与肩同宽,两掌心相对,五指相对,呈抱球式。 两腿平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脚趾微微抓地。 站此桩可协调自身呼吸去除僵劲,锻炼毅力,静心神养元气。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一、学会入静 所谓入静,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 所谓调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气,则使急促的气息变得顺畅,有节律;调息是使自己身体的姿态达到练拳的要求,即两腿并立,头部百会顶天,两眼平视,下颏回收,颈项竖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两腿似直非直。 即看似直立,但不僵硬。思想上要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做到这些,练拳才能全神贯注。心神稳定,方能显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二、夯实下盘 太极拳入门,首先要练就下盘的稳固,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推不动,拉不摇。只有下盘稳定了,练拳时才能腿脚沉稳,上身灵活,动作敏捷。要使下盘稳定,腿脚的力量是基础。 增强腿脚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练“马步桩”和“虚步桩”。“马步桩”是同时练双腿的力量。要求上身中正,两膝顺脚尖方向而弯曲,两脚保持平行,但膝不能超出脚尖,而是在脚尖与踝关节之间变化,裆要撑圆。 练“马步桩”必须循序渐进。根据体能的增强逐步加大力度,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逐步变小,身形逐步下降,一次站桩的时间逐步加长。“虚步桩”是练单腿的力量,左右腿交换着练。 要求一腿着地,另一腿的脚后跟轻触地或微离地。着力的脚后跟应与身体脊椎末端的长强穴垂直相对并屈膝。前腿即虚腿,膝微屈,前脚与后脚的横向距离保持在10厘米左右。其他与“马步桩”一样。 以上是练太极拳扎根筑基的功夫。练此功夫,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吃得苦,耐得劳,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三、正确掌握身、眼、手、法、步 身眼手法步是太极拳入门最基本的元素,指的是拳势中的身形与身法,眼神与眼法,手形与手法,步形与步法。 太极拳入门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即身形随时保持头顶百会穴、腰脊命门穴以及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即使个别动作要求前倾(诚如“海底针”),这三个穴位的连线仍是直线。 杨式太极拳中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中的“斜中寓正”,都是同一道理。身法为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肢动作以腰带臂,以臂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 眼神是太极拳演练者的精神体观。习练太极拳要做到神形兼备,即通过动作展现出太极拳的气势和神韵,要求眼神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从而体现精神与气质。 因此,太极拳入门行拳中才会有“手眼相随”和“眼到手到”的要求。如果在演练中不注意眼法,动作就无生机;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充分展现所练太极拳的精神内涵,且富有表现力。 眼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注视”,一为“随视”。“注视”多用

练太极的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些注意事项,这样才能让太极拳达到养身的目的,否则养身不成,反而可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得不偿失。本文就给大家讲讲练太极的注意事项,即注意八法或养身八法。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招病”。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功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容易生病。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用凉水、摸凉物(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易患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应忌凉、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练功出汗以后,不可用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毛巾擦汗,在出汗后不可贪凉,突然跳入凉水中,不可用电扇吹。汗毛孔开时,

突然遇冷闭住,汗浊余毒积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而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再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此为守汗法。 第三法:饮水法 汗后大量失水,应及时补水,但如马上大量饮水,易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应先饮一杯温开水为好。每次练功出汗后,不宜马上饮水,汗干后再少量饮半杯至一杯为宜。 第四法:解雾法 大雾天不应练功,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害。在这种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好。 第五法:防风法

练功出汗后,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病,多因中风毒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第六法:解疲法 练功之后,身体若出现疲累现象,用打拍身体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双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双手交叉同时进行,各36下;二是砍打足三里穴。双掌以掌根部同时砍打双腿三里穴36下;三是拍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36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36次。以上三法行持后,全身轻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长寿。 第七法:保肾法 习武练功,以保肾壮阳为主,以长寿延年为目的。现讲两种保肾方法:一是洗足法,每天练功后或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足10分钟左右,然后用剑指点揉足心36次;左手指点揉右足涌泉穴,右手点左足涌泉穴。二是搓肾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对南站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左右开步,全身放松。双手掌五指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对于没有任何学拳基础的人来说。练习太极拳就要从零开始学起,不是说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基础,而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练习,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提高你的太极拳。 一、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二、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三、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四、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初学太极拳套路(拳架)的注意事项

初学太极拳套路(拳架)的注意事项初学太极拳套路(拳架)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3,5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6,7分钟~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为8,10分钟~“传统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为4,5分钟。“传统杨氏太极拳"需要15分钟左右. 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雀地龙”或“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以免损伤膝盖。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微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动作或几组动作,’也可以专练一两个招式,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

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再继续坚持练习。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草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地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培训班~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少年儿童学习太极拳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少年儿童学习太极拳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少儿太极拳专门为少年儿童创造的太极拳拳法,使得太极拳更适合少儿的需要。练习太极拳可以给少儿带来众多的好处,能够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增强体质,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 练习太极拳不仅能锻炼少儿的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还能提高少儿的反应灵敏度,使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身体更加健康,不容易生病。 二提高注意力和感知能力 少儿的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而练习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的感知能力、抽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如果能长期的坚持下去,还可以帮助孩子的感知能力、抽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融合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稳定性情 太极拳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而且练习太极拳讲究静心、沉着、内省,少年儿童本身就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使孩子性情稳定,对改善孩子任性、急躁等不良习惯很有好处。 四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 少儿学习太极拳,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五培养传统文化底蕴,亲身学习实践 太极拳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拳术,因而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可以明确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太极拳的学习是从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效果会更好。 少儿学太极的注意事项 一是善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目光要平视。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用鼻自然呼吸。 二是手切忌僵硬紧促 太极拳是一门相对柔和的运动,这也决定了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绝对不能用力太猛,用力太大。在握拳时,手指自然地舒展,表现松柔之意。具体来说,只要达到了从小指无名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的中节上就行了。 三要含胸拔背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在思想上想着大椎(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 四是太极拳对腿部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虚实分清,其次要动作轻灵且有柔韧性;第三要做到玩意儿稳定,开始练习做到不是别扭就行了。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如行动流水一般。 五是呼吸要求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时的呼吸,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 少儿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预备势第一式起势第二式排山倒海第三式气壮山河第四式仙人推山第五式左揽雀尾第六式单鞭下式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弹腿冲拳推掌第九式左闪通臂第十式震脚冲拳第十一式左穿心肘第十二式右裹鞭炮第十三式右穿心肘第十四式左裹鞭炮第十五式左右斜飞式第十六式排山倒海第十七式气壮山河第十八式仙人推山第十九式金刚捣碓 第二十式天人合一第二十一式懒扎衣第二十二式右揽雀尾 第二十三式天人合一第二十四式收势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24式太极拳呼吸要领和动作要领

24式呼吸要领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 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起式: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左(右)野马分鬃: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 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白鹤亮翅: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 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左(右)搂膝拗步: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手挥琵琶: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左(右)到卷肱: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 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左(右)揽雀尾: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气,意在左(右)肩和 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打太极拳的四大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

打太极拳的四大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 疗金句NO.118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 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斯宾塞太极拳的四大基本要领,练习太极拳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更有着修身养性的效果,太极拳的练法有很多,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四大要素是比较重要的,小太给大家讲讲太极拳的四大基本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基本要领:1.随形呼吸不少拳术家主张习拳时“自然呼吸”,认为刻意追求会出偏差。笔者认为,掌握呼吸 才能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的有氧体育锻炼的作用。练太极拳呼吸能提高心肺功能,可增加肺活量,增强身体呼吸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只要习拳者遵守“深、长、细、匀”呼吸的原则,并掌握“开、起、升、屈”动作时深呼气和“合、落、降、伸”动作时深吸气,就不会出偏差而能更好地保健强身。 2.连绵不断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太极拳与其他 运动最大区别在于动作之间的连绵不断。即使是一个动作也要求“一动无有不动: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 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之所以能保健健身,就是因为太极拳运动负荷生生不息的规律。 3.全神贯注有些习拳者喜打拳时随意谈笑,思想涣散,既打不好拳,又不能保健强身。打拳时思想集中在动作上,拳就

打得合乎要领,且大脑皮层得以最大的休息,事后就会感到如沐春风,精神充沛、轻松愉快,久而久之就会保健强身。 4 用意不用力中医病理:“人的患病在于气血停滞不通。因此,习太极拳者要时时检查自己习拳时是否动作僵硬用拙力,是否做到全身松开、轻灵自然、运转自如。 如用拙力,一旦过度就会肌肉酸痛、韧带拉伤,关节疼痛,造成中医医理所说:“气血缓慢,停滞,经络淤阻不通。”这是患病的起源。习拳者要重视“用意不用力”缓慢柔和这一规则,才有保健强身的可能。 打太极拳需注意什么 1.锻炼时间 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和面包之类,但千万不要吃饱。 2.运动后不要立即洗热水澡 由于运动使肌肉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内脏的血管相应收缩以维持肌肉的血量,这时洗热水澡则会使皮肤肌肉的血流量继续增加,而内脏尤其是脑部的血量减少,容易出现脑缺血而晕倒。 3.不要带病锻炼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冬练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运动刚结束,最好不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

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 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太极拳基本知 识 (1)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 展 (1) (二)太极拳的名 称 (1) (三)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特 点 (3) (四)太极拳的健身作 用 (4) 二、基本技术的规格、要领……………………… 4 (一)身型、姿 势 (4) (二)手型、手 法 (7) (三)步型、步 法 (8) (四)眼 法…………………………………………………… 9

冬天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冬天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冬天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注意防寒保暖 太极拳是一项看似运动量不大,实则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汗水淋漓,即使冬天也会如此。因此,在锻炼过 程中,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太极拳在锻炼时也会出汗,但并不是像 其他剧烈体育运动一样,“刷”的一下子全出来,它是将汗含住, 在向外排汗的同时,热量会像体内渗透,这就是“养体”。因此,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环节,不要图轻便而减少衣物,要选择背风向 阳的地方,否则就会寒气侵体,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害病。虽然很 多人冬天都会穿尼龙布的加厚防寒太极服锻炼,但建议带上羽绒服,练完后赶紧穿上。 2、注意空气的流通 太极拳注重调息,因此空气的质量很重要。在北方冬天,雾霾较多,建议遇上这种天气大家就不要出来,直接在家里锻炼就可以了,当然在家里锻炼的时候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不建议选择卧室,最 好是客厅。有人说去地下停车场,殊不知,地下停车虽然暖和,但 空气不流通,对身体伤害反而更大。 3、加强锻炼前的准备活动 到了冬天,大家自身热量少,身体柔韧性降低,因此要做好打拳前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打陈氏太极拳和竞赛套路。建议在准备活动时,可以挑选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保健操,虽然运动量不大,但 能产生很大的热量,所以热身效果非常好。也许有人问,热身达到 什么样状态效果最好?我的热身安排:热身的时候,先慢跑,跑到脚 心微热,然后压柔韧,从头顶到脚踝一系列准备活动,这时身体已 经发热,然后做十分钟的八段锦,通过一紧一松来调节身体,此时,

感觉快要出汗了就开始打拳。本人打陈氏一路,从跑步热身到打完一路总共一个半小时。 4、心静 太极拳强调用意用气,全神贯注,所以要求“心静”。有的人练拳前大声呼叫张三李四,嘻嘻哈哈,甚至音乐响起还在说个不停。这样打拳不仅干扰别人也达不到太极拳的`锻炼目的,只是比划比划而已。正确的方法是:静下心来不想不说与打拳无关的事情,是谓“平心静气”。 5、进食和补水 还有的人起得很早,空腹到运动场上打拳,一打就是四五套,有拳有剑还有扇,到家吃早饭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小时,这时再饱吃一顿有诸多不利:从头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相隔时间太长,离中午饭时间又太近,不利于脾胃的消化运作;长时间不及时进水,会造成血液黏稠,埋下血栓的隐患。最好是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出门打拳前应少量进食,可以喝一杯奶,吃几片饼干或馒头片、面包片。 许多人打完拳以后就去买菜、逛商场、超市,快到中午才回家。他们忽视了一个打拳后要及时补水的问题。太极拳是气功的动功,大家都知道“气沉丹田”的要领,在整个打拳的过程中,由气引领四肢动作,练太极养气,但也会失水。所以,打拳之后半小时一定要喝水,最好是温开水,不要一次喝太多,但一定要喝。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各种手型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握拳不要过紧;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软过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二)主要手法 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 力点在前 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 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4.按:两掌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微屈,肘部松沉。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5.打拳(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侧,着力点在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撇打;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着力点在拳背。 9.穿拳:拳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 10.撩拳:臂由屈到伸,拳经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过肩,低不过裆。 11.抱掌:两掌心上下相对或稍错开,在体前或体侧成抱球状;上手高不过肩,下手约与腰平,两掌撑圆,两臂成弧形,松肩垂肘。 12.分掌:两掌向斜前方与斜后方或向斜上方与斜下方分开,分掌后前手停于头前或体前,后手按于胯旁,两臂微屈成弧形。 13.搂掌:掌经膝前横搂,停于胯旁,掌心向下。 14.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臂微屈成弧形,肘部不可僵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