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功能及变迁

家庭的功能及变迁
家庭的功能及变迁

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一、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家庭作为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各个层次的最基本的需要。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保持家庭的完整性,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需要,实现社会对家庭的期望等方面。所有家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以满足个体需求、维护家庭和符合社会的期望。一般来说家庭功能有: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修养和精神满足等。

生物功能。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两个方面。性行为是人的本能,但它的满足方式却是社会性的。家庭的成立是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从而为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生育单位,种族繁衍的保证,在一般家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它是家庭功能的经济基础,包括家庭的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财等。

抚养和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的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供养;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供养和匡助。赡养则指子女对年迈父母的供养和照顾。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是人类和社会延续的保证。

教育功能。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教育,其中前者最为重要。

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融于群体中的过程。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它是一个小群体,在这里群体成员享有很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孩子从家庭成员中学会语言、社会行为和技巧、对准确和错误的理解等等;从而能适应社会。

休息和精神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工作之外人们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发挥着休息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满足的更能。家庭必需满足成员的感情需求,以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对于每个家庭成员而言,各种心理立场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感情的激起与发泄、品德和情操的锤炼、爱的培植和表现以及精神的安慰和寄托都离不开家庭。

以上是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家庭的功能,它们反映了家庭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实际上,家庭承担的功能及其方式与社会的发展阶段、家庭的生命周期以及文化等因素有关。家庭功能受到家庭生命周期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某些家庭功能会凸显,但过此阶段又会隐匿或退出。此外,家庭的功能也会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

二、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功能的变迁是指在社会的影响下,家庭功能所显现出来的变化,它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演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的主要更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

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家庭功能相对来说是最先随之变化的。可以发现,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的许多基本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化功能开始淡化。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有效的或者有效能的社会化主体,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今天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性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责任。

经济功能在淡化。在现在社会,家庭不再是生产的主要单位。随着机器化生产取代农业手工业生产,人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家庭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用。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在市场上获得的劳动报酬或工资收入来满足,而不是依靠家庭自己的生产来提供。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家庭的主要经济功能表现为组织消费。在家庭之外获得收入并组织消费是家庭存在的物质基础。

家庭的生育功能依然存在且也较强烈,但家庭在生育数量和性别偏好方面已不似自然经济条件下那样求多、偏好男孩。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家庭的生育功能萎缩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性生活功能变得十分强烈。家庭要培养一个合格或高素质的劳动力,以适应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家庭教育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且必须不断加强。因为家庭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加强所造就的高质量劳动力可以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家庭性生活功能的强化,其原因就是家

庭生育子女数相对较少,家庭成员的性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与家庭生育功能相分离,即性生活主要或多数不是为生儿育女。

赡养功能的演变。在传统社会中养老责任是有家庭来承担的,当年老的父母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时,子女就承担起赡养老人人的义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取代了家庭的赡养功能。但精神上面的对老人的慰藉功能永远无法被社会福利制度代替。

传统社会中家庭所担负的职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渐地社会化,一些功能从家庭中转移出去。家庭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下降了,但家庭作为情感寄托,它的一些最最基本的功能永远无法取代。

家庭功能解释文档

家庭的概念 、家庭的功能 家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能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主要有: 1生物功能 性功能。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 繁衍和抚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绵续的保障。 2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 3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⑤赡养功能。抚养和赡养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⑦休息和娱

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日渐丰富多采,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将日益增强。 4心理功能 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 家庭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决定家庭功能的社会需求和家庭本身的特性这两个因素都在历史地变化着,家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与社会变化和家庭本身功能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家庭功能及其变迁的研究,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家庭功能的变化 性功能几千年的男权制社会中,在性规范上盛行男女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男人的性活动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动越少越好。性活动中的男女双重标准是对女人的压迫,它使女性压抑自己的欲望,憎恨自己的身体,最严重的是,它使女人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感觉,不敢去追求快乐,只能麻木、压抑地生活。

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

精品文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到1999年底,广州市结了婚而不生育的人由3万人增加到10万人。丁克家庭所表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能相背离。 4.中国转型期带来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发生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多子女收到计划生育的制约,要罚款,很多家庭不能负担这笔钱,同时,多子女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如今中国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如此重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选择晚生和少生,甚至不生。 5.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开展和制度的改变,也使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把生育防老看的很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家庭的生育功能。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当下家庭功能中生育功能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功能加强原因的一些分析。 .

感受建国以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感受建国以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我们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对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宇行员出舱,而且顺利返回;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将来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之所以是必经之路,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改革开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次抉择必须通过大会商议决定。第二,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在实行三年必须要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好的话就在全国大力推广,不好就停止,放弃。也就相当于小平同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口译翻译练习: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The Changes of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Families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推进下,近年来,中国城乡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婚姻制度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Under the promotion of both the introduction of Birth Control Policies in mid-1970s, an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household functions and the marriage system in Chinese society have been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家庭模式所取代; Traditional extended famili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various small household patterns, especially

nuclear families. 与此相一致的是,以父辈为权威的大家庭越来越多地让位于以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度 Correspondingly, big families with the elder as authorities are giving place to smaller families with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only children, as the centers.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家庭制度的演变,使得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愈加凸现; The changes of family patterns,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the country, make the provision of the elder a severe problem. 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经受着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结婚率、生育率下滑,和离婚率上升,使得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 的变迁 班级:13房建8 姓名:** 学号:*******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 *******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人民的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生于九十年代的我,无法想象父辈们所经历过的日子,却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十年前,徐州大街上的人群衣着还都是单色的粗布衣裳,人们还吃着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辆辆“奔驰”“本田”替代了那些破旧的自行车,吸尘器吸走了扫帚,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的家乡也在进步。 那当初狭窄的街道如今已改建成宽阔繁华的步行街。逛街逛累了,街中心还有长长的休闲椅让我们歇歇脚;以往过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的热闹景象,现在已不稀奇了。大街上、农贸市场、超市里,到处都是购物、玩耍的人,好象每天都是过节一样! 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 子……往事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路的两旁都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孩子们也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再有寒冷之忧。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 很多居住在小区几十年的老人,谈起社区的变化,真象是纯水一泻。一位老党员说:现在的生活真是三十年前无法相比,以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要票证,我还保持着以前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球卡等等,看看现在的市场,看看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论文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和选择 课程证券投资分析 指导老师吴剑平 学院商学院 专业金融硕士 姓名汪娇(121613010007) 日期2013年4月1日

摘要: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 (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演变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关键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根据1999-2011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 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 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动 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变化和资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由少量到巨额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构 成要素由简单到多样,结构水平由低度向高度的发展过程。 表1 1999-2011年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存量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手持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外币存款总计1999 10764.80 59621.80 4928.38 8433.60891.20 4224.11 88863.89 2000 11722.12 64332.38 9652.51 484.84 10103.30 1003.00 5712.64 103010.79 2001 12551.04 73762.43 8677.90 398.31 12282.13 1443.00 6944.97 116059.78 2002 13822.42 86910.65 7490.73 460.64 15297.65 2298.00 7396.24 133676.33 2003 15796.79 103617.65 7907.11 634.73 18987.70 3030.00 7077.14 157051.13 2004 17174.64 119555.39 7013.18 1548.16 21185.52 3209.00 6640.82 176326.71 2005 19225.34 141050.99 6378.31 2397.41 23522.08 3661.00 6006.94 202242.07 2006 21658.10 161587.315002.18 4185.5525078.54 4072.00 5039.23 236622.89 2007 24267.46 175749.45 55838.61 18286.30 39121.64 4966.70 3710.84 321941.00 2008 27375.17 217885.35 27128.34 11254.42 40472.84 7350.70 3622.16 335088.98 2009 30597.58 260771.66 90755.40 15483.14 44821.96 8261.47 3997.55 454688.76 2010 35702.54 303302.49 115866.00 15144.63 49862.28 10632.33 3921.59 534431.86 2011 40598.78 353536.42 101410.30 13151.42 53562.76 9721.43 3764.89 575746.01 1.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 2011年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高达近60 万亿元,约为1999 年的7 倍。每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开放 以来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 资产增长的物质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 DP 的平均增长高达9 . 5%,国民经 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不 确定性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

家庭功能

一家庭功能的概念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用和 效能。 家庭功能的发挥是自发的。许多人在家庭中生活了几十年并不懂得什么是家庭功能在这种情 况下家庭功能是在自发地起着作用。但是如果了解了家庭的功能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家庭在各 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协调进步。 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类和社会的多种需要这一点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任何家庭不管以什么样的结构类型出现对个人来说都是稳定的私人生活的中心并提供生理和 情感上的满足、生育、儿童抚养和社会化、老人赡养和关怀、个人安全等多方面的功用。对 于社会来说家庭的目标和具体贡献在于为社会进行人口再生产、完成文化传播和传递、调解 协调人际关系在某些阶段还执行社会生产与分配的任务。家庭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多种作用使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不可缺少。家庭功能是家庭存 在的社会根据。 影响家庭职能的因素也有很多。决定家庭功能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社会需求和家庭本身的 特性。由于这两个因素一直在交互作用中历史地变化着因此家庭功能也随之变迁。在社会变 迁背景之下的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功能本身有不同的内容。家庭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不 能脱离社会和家庭形态本身而单独存在。 对家庭的各种功能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内容要了解任何社会的家庭功能 就是要解答下面这样的问题。家庭是做什么的?为什么面存在?它履行着什么职责?这些功能的履行是为个人还是为某种社会组织、社会制度? 二家庭功能的类型 对于家庭的多种功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和分类。具体的来说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大方面: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沈崇麟 父系夫权制家庭是单系偏向(丈夫)的家庭,家庭的建立、延续、家庭事务和亲属往来都以男性家庭成员为轴心。根据笔者以往和最近的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单系偏向的家庭制度正在逐渐被双系并重的新型家庭制度所替代。本文将用笔者最近一次调查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本次调查的三个初级抽样单位是北京市、河北省易县和江苏省太仓市,三个调查地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在三个调查地中,北京市的样本是所谓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年龄在60岁以下的城市已婚人口,而河北易县和江苏太仓,则是60岁以下的已婚农村人口。北京、易县和太仓三地样本容量分别为800(人/户)、400(人/户)和400(人/户)。 本次研究发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婚后居处变迁:从夫居转向从愿居 所谓婚后居处是指婚姻当事人在成婚之初的居住形式。在夫方父系的家庭制度下,只要条件具备,一般来说都从夫居,即在结婚之初,夫妻一般都随男方的父母居住,尽管有时也会有从妻居(招女婿),但这通常被看做是例外。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城乡社会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在三个调查地,无论是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住男家已不是婚姻当事人对婚后居处的唯一选择。调查对象在婚后希望居处的选择中,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46.98%、5.66%、46.73%;在婚后实际居处上,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59.34%、8.8%、30.72%。由此可看出,无论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选择独立门户的婚姻当事人的比例都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无论是希望的居处还是实际居处,住女家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比例最高的太仓,希望的居处和实际居处的住女家百分比,分别为13.1%和14.39%。总的来说,在各调查地,婚姻当事人在婚后居处的选择上,呈自立门户、住男家和住女家三花齐放的态势。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调查对象中,希望的婚后居处中自立门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居处,而希望居处中的从夫居和从妻居,则低于实际居处。这反映了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住房条件,即婚姻当事人希望自立门户(主要指城市),但是没有住房,其次是双方父母的意愿。尽管如此,调查数据至少表明,当今的中国社会,婚后的实际居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婚姻当事人的一种主动选择。 在三个调查地,地区间和城乡间在婚后居处选择模式上存在着差异,之所以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的“从夫居”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婚姻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本人和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婚姻当事人和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双方父母的身体情况等)和当地的婚俗或亚文化。地区间和城乡间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新房主要由男方准备,即使婚后选择独立门户,新房大多亦由男方准备,在这里,男方是指未来的丈夫和他的家庭。正因为如此,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摘要: 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两性权力的变化亲缘单一化家庭复杂化 正文: 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这中在“宗法制”可以说是封建统治时期的重要社会基础。在“宗法

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需求决定消费,人们为了获得一定的需求满足,从而选择消费,但人们的消费行为从来都不是盲目的,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快速消费泛化的社会,消费者在身处其中,其消费行为是不自觉的,在潜移默化中便形成了消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消费行为产生的可靠的保证,针对家庭设计产生的各种消费品总是源源不断的袭来。 一家庭结构 家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占主要地位的,家庭人员组成一般是指家庭人数、年龄、性别、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家庭影响了大多数的消费决策,当前家庭规模变小,就要求消费品朝着强调小包装的食品和化妆品,小型厨房用品和家具发展,现代小家庭在饭店吃饭和娱乐场所的花费将越来越大,单身和没有孩子的家庭在旅游,休闲和投资上更舍得花钱。这是家庭发展的趋势对消费的影响。在家庭消费决策的制定中,购买决策不同于一般的组织购买,购买决策隐含了感情因素,从而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在家庭购买决策中,主要的产品使用者也许既不是购买决策者也不是购买者,所以营销人员必须判断影响家庭购买决策的角色有哪些成员构成。往往妻子和孩子在购买决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庭结是复杂多变的,家庭结构不同,购买的特点也不同。家庭结构直接影响着为谁买、买什么、买多少等决策。 二家庭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由于我国实行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国策,使家庭明显趋于小型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家庭消费结构带来重大影响。具体为:(1)家庭小型化的结果,使儿童消费品趋于高档化、多样化,儿童娱乐用品、服装、营养品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儿童和婴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这种情况下,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要源动力。如专为孩子服务的儿童乐园,靠婴儿市场养活的奶粉业和尿布厂商等。(2)随着家庭规模趋小,家庭生活用品也趋向小型化,吃大锅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所追求的家庭生活质量则摆到了显要的位置,一个三口之家再也不必去为吃饭穿衣而担忧,而是考虑该吃什么,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3)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种类都会增多,而且以高档品为主。(4)食物支出 结构同时也会变化,如在外吃饭的人数和次数增大,方便食品、罐头食品的消费量会增加。(5)家庭用于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增大。家庭结构的变化不仅对家庭自身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对工商企业、服务业等也都产生直接影响。 三家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但是购买的决策者,通常不是家庭这个集体,而是家庭中的某一成员或某几个成员。不同的家庭成员对购买商品具有不同的实际影响力。在一般家庭作出购买决策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可以发现家庭成员扮演着五种主要角色:(1)提议者:促使家庭其他成员对商品发生兴趣的人。(2)影响者:提供商品信息和购买建议,影响挑选商品或服务的人。(3)决策者:有权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作出买与不买决定的人。(4)购买者:购买商品的人。(5)使用者:使用所购商品或服务的人。至于家庭中多少人充当这些角色,什么人充当哪些角色,则要根据家庭的不同和他们所买商品的不同而变化。 从所购商品的因素来划分:对于不同的商品,家庭成员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如家庭食品、日用杂品、儿童用品、装饰用品等,女性影响作用大;五金工具、家用电器、家具用具等,

论述家庭功能的演变

家庭功能的演变 家庭功能指的是家庭人们生活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活动范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承载着多种功能:社会化功能、情感和陪伴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家庭原有的功能开始淡化。 一、社会化功能开始淡化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家庭都已不再是有效的社会化主体,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像许多孩子一样,我的爸爸妈妈白天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我,从我刚学会走路和说话时,他们就把我送到幼儿园,在那里接受教育。我一整天都在学校生活,到了晚上,他们才把我接回家去。由此可见,今天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性服务,以及其他机构的责任。 二、情感和陪伴功能淡化 现代社会人们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直接获得友谊和支持。在我上初中时去了县中读书,和父母分开居住,很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偶尔星期天才能回家彼此见面。而我更多的是和同学生活在一起。这样,我们的感情大多数来自同学和朋友。也因此,我比较看重来自同学或朋友的友谊和支持。 三、经济功能也在淡化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是依靠家庭自己生产来提供,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化生产取代农业手工业生产,人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也从生产转为了消费。例如:购买房子、汽车等。现在妻子在经济来源上也已经不再依赖丈夫的支持,她们的经济收入几乎和丈夫一样,甚至比丈夫的收入还要多。像我妈妈她就不愿意整天呆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她自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还比较稳定,走上了职业化道路。四、生育功能的演变 《被激怒的女人》影片中:“女人就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别的什么也不是”在 传统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是为了传宗接代组建家庭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生 育功能演变为因为爱情而组建家庭,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加。 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小生产的生活方式已经为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方式所取代,绝大 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因此家庭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伴随 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核心功能的改变是不可避免 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也正标志着家庭制度的变迁,由于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家庭 功能相对来说是先随之变化的。可以发现,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的许 多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生产等也在发生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学概论》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就以南京为例,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见下表)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 19.67 10.48 8.52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不愿生育的夫妇;农村家庭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符合国家政策的夫妇生育了两个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改善,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分立门户,多代合住的直系家庭和同代人婚后仍未分家合住在一起的联合家庭已大量减少。 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必然会在人们的家庭观念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婚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的行为。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现在的青年人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社会变迁对家庭及青少年的影响

论社会变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陈晓波 (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10141143 号) 摘要: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 过程。社会化是使个人了解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社会化过程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在个人的一生中始终在起作用。这些影响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因素,即那些使人实现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一般认为,除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之外,影响人的社会化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关键字:社会,家庭,学校,变迁,影响,儿童心理 1 现代家庭的变迁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是孩 子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背景。”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并由它负责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是一生最强烈的时期,儿童正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语言学习,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诚如马克思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现代 家庭尽管早已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毕竟仍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逐步的变迁,其中家庭的功能、家庭的 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大的家庭制度由于工业化而逐步趋于瓦解并被新的核心家庭制度所取代。这种新的变化促使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变化

家庭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 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大家就跟我一起来 看看我家的变化吧。 记得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在爸 爸公司的库房里。那个库房在一个院子里,院子 里有的地方还堆着垃圾,厕所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我们都是要跑到几十米外的公共厕所去。住 的屋子也不大,大概有60平米吧,屋里没有什么 家电,冰箱、空调都没有,只有一个大背头电视。到了夏天,屋里十分闷热,只能靠一台小电扇吹风,而且蚊子也特别多,夏天的蚊子叮得我直痒痒。那时候也没什么衣服,每个季节就两三件, 有的衣服都洗得掉色特别严重了,我们还得穿着。再说说我们的出行吧,那时候出门都是爸爸骑着 从二手市场买来的自行车带着我和弟弟。道路也 不好走,尤其是赶上下雨的时候,只能推着自行 车回家,每次爸爸妈妈的鞋子和裤子都弄得又脏 有湿的。

经过爸爸妈妈的几年努力,现在我们住上楼房了。有100平米大呢,光线也好,也有电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真是冬暖夏凉啊。家里也 增添了新的家具、家电,像双人床、储物柜、冰箱、洗衣机等等,空闲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经常 坐在舒适的大沙发上看电视。除此之外,我还有 了自己的卧室,有自己喜欢的粉色的上下铺床, 我把它装饰得既温馨又漂亮,这样我住着也舒服 多了。再说说穿吧,爸爸妈妈穿得也时尚了,我 和弟弟的衣服也是满满一大橱子,而且都是自己 喜欢的新衣服。出行方面,家里也买了汽车,还 是SUV的呢,空间可大了。夏天车里开着空调,十分舒适,我们也再不怕风吹雨淋了。有了车,出 行方便多了,出去旅游的地方也多了。节假日里,爸爸就开着车带我们自驾游,我和弟弟别提有多 高兴了! 这就是我的家庭变化,你感受到了吗?我希望 以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加 辉煌!

家庭的功能变迁

、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功能的变迁是指在社会的影响下,家庭功能所显现出来的变化,它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演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的主要更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 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家庭功能相对来说是最先随之变化的。可以发现,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的许多基本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化功能开始淡化。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有效的或者有效能的社会化主体,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今天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性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责任。 经济功能在淡化。在现在社会,家庭不再是生产的主要单位。随着机器化生产取代农业手工业生产,人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家庭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用。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在市场上获得的劳动报酬或工资收入来满足,而不是依靠家庭自己的生产来提供。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家庭的主要经济功能表现为组织消费。在家庭之外获得收入并组织消费是家庭存在的物质基础。 家庭的生育功能依然存在且也较强烈,但家庭在生育数量和性别偏好方面已不似自然经济条件下那样求多、偏好男孩。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家庭的生育功能萎缩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性生活功能变得十分强烈。家庭要培养一个合格或高素质的劳动力,以适应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家庭教育尤其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且必须不断加强。因为家庭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加强所造就的高质量劳动力可以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家庭性生活功能的强化,其原因就是家庭生育子女数相对较少,家庭成员的性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与家庭生育功能相分离,即性生活主要或多数不是为生儿育女。 赡养功能的演变。在传统社会中养老责任是有家庭来承担的,当年老的父母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时,子女就承担起赡养老人人的义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取代了家庭的赡养功能。但精神上面的对老人的慰藉功能永远无法被社会福利制度代替。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 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年,南京市在农村开展“抓后进、促转化”工作,确定47个乡镇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乡镇,实施目标管理。1990至1999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9.51‰,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3.65‰,第一次实现人口平均出生率低于10‰。特别是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降为7.12‰,自然增长率为1‰,为20世纪有记录以来全市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的最低水平。199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7.44万人,比1990年增加35.62万人,年均增加3.96万人。 21世纪以来,南京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经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划分,降低了户籍准入的门槛,加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计划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