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就是将矿粉、熔剂和燃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加,均匀的混合,借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部分原料熔化或软化,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定量的液相,在冷却时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一、烧结过程的基本原理

近代烧结生产是一种抽风烧结过程,将矿粉、燃料、熔剂等配以适量的水分,铺在烧结机的炉篦上,点火后用一定负压抽风,使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正在烧结过程的台车进行断面分析,发现沿料层高度由上向下有五个带,分别为烧结矿带、燃烧带、预热带、干燥带和过湿带。

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1、烧结五带的特征

(1)烧结矿带

在点燃后的烧结料中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作用下,混合料熔融成液相,随着高负压抽风作用和燃烧层的下移,导致冷空气从烧结矿带通过,物料温度逐渐降低,熔融的液相被冷却凝固成网孔状的固体,这就是烧结矿带。

此带主要反应是液相凝结、矿物析晶、预热空气,此带表层强度较差,一般是返矿的主要来源。

(2)燃烧带

该带温度可达1350~1600度,此处混合料软化、熔融及液相生成,发生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该层厚度为15~50mm 。此

高炉灰轧钢皮 碎焦无烟煤 (25~0mm ) 石灰石白云石 精矿富矿粉

烟道灰

排出废气

(热烧结矿)冷烧结矿

图3—1 烧结生产一般工艺流程图

带对烧结产量及质量影响很大。该带过宽会影响料层透气性,导致产量低。该带过窄,烧结温度低,液相量不足,烧结矿粘结不好,导致烧结矿强度低。燃烧带宽窄主要受物料特性、燃料粒度及抽风量的影响。

(3)预热带

该带主要使下部料层加热到燃料的着火温度。一般温度为400~800度。

该带主要反应是烧结料中的结晶水及部分碳酸盐、硫酸盐分

解,磁铁矿进行还原以及组分间的固相反应等。

(4)干燥带

烧结料的热废气从预热带进入下层,迅速将烧结料加热到100℃以上,因此该带主要是水分的激烈蒸发。

(5)过湿带

从烧结料点火开始,物料中的水分就开始转移到气流中去。含有水蒸气的废气经过料层冷却后,废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致使其中水蒸气冷凝,这部分烧结料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物料的原始水分,出现了过湿现象,这一区域成为过湿带。

该带严重影响了烧结料的透气性,破坏已造好混合料小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预热混合料。

图3—2 烧结过程各层反应示意图

2、烧结过程分层原因

烧结矿层 燃烧层

预热层

干燥层

湿料层

铺底料 料层高度 温度,℃ 水分凝结

去水 冷却,再氧化 冷却,再结晶 固体碳燃烧和液相形式 固相反应,氧化和还原,分解

种分层性,是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的特点所决定的。烧结料中的燃料点燃之后,随抽入的空气继续燃烧,于是料层的表面形成了燃烧层,当这一层的燃料燃烧完毕后,下部料层中的燃料继续燃烧,于是燃烧层向下移动,而其上部形成了烧结矿层。燃烧层产生的高温废气进入燃烧层以下的料层之后,很快将热量传递给烧结料,使料温急剧上升。随着温度的升高,到100℃以上,首先出现混合料中的水分蒸发,达到300~400℃,水分蒸发完毕,继续升高到800℃,混合料中的燃料着火。这样,燃烧层下部形成了100~400℃之间以水分蒸发为主的干燥层和400~800℃之间的预热层。实际上,干燥层和预热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也有统称为干燥—预热层的。高温废气将热量传递给混合料使之干燥和预热之后,进入干燥层以下的料层,当温度下降到水蒸气的露点(大约60℃)以下时,在干燥层中蒸发进入废气的水分在这里重新凝结,形成了过湿层。随着烧结过程的进行,燃烧层、预热层和干燥层逐渐下移,烧结矿层逐渐扩大,湿料层逐渐减小,最后全部烧结料变为烧结矿层。

3、烧结料层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对烧结生产的影响

烧结矿层在料层的最上部,抽入的空气首先要穿过烧结矿层,而烧结矿层中已无燃料的燃烧,所以被抽入的空气所冷却,发生熔融矿物的结晶和新相的形成过程,并将自身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称为自动蓄热作用)。由于气流作用和来不及逸出的气泡及冷却时的体积收缩,熔融物冷却后成为多孔状块矿,使料层透气性增加,负压降低。在与空气接触的烧结矿

表面层,还可能发生低价氧化物的再氧化反应。

燃烧层主要是固体燃料的燃烧,引起料层温度的升高和液相的生成。燃烧层的温度高达1350~1600℃,超过了烧结料的软化和熔化温度,为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使烧结料粘结成块创造了条件。此外,燃烧层内还发生碳酸盐和硫酸盐的分解,磁铁矿的氧化、赤铁矿的热分解以及在固体燃料颗粒的周围高价氧化物的还原等反应。由于燃烧层内存在大量液相粘结物,气体通过料层的阻力增加,透气性变坏,不利于提高产量,因此,生产中要求燃烧层的厚度不要太大,一般在15~50mm之间。

干燥层中主要发生水分的蒸发。由于烧结过程的气流速度很快,烧结料又是细粒散料,所以,烧结料温度能迅速提高,在一个很窄的区域(13~30mm)内完成干燥过程。在预热层中,水分蒸发完毕,干料温度继续升高,达到着火温度(800℃左右)。此层内发生部分碳酸盐的分解、硫酸盐的分解和磁铁矿的局部氧化,以及烧结料各成分之间的固相反应。干燥和预热层中,由于升温速度过快,料球易受破坏,恶化料层透气性。

在过湿层中,由于重新凝结的水分充塞于烧结料颗粒之间,使气流通过的阻力增加,同时,由于水分过多,超过混合料的原始水分,严重时使物料成泥泞状,严重降低料层透气性,大大降低烧结速度。粒度愈细和吸水性差的物料,这种现象愈明显。

燃烧层对烧结的影响:

燃烧层是烧结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主要对此层对

烧结生产的影响做详细的叙述。

燃烧层是烧结料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因此也称高温区。高温区温度水平和厚度对烧结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

首先,高温区移动速度,即垂直燃烧速度,是决定烧结矿产量的主要因素。产量同垂直烧结速度成正比关系,而垂直烧结速度和风速成0.77~1.05次方的关系。因此,增加风速即可提高垂直烧结速度,提高产量。但垂直烧结速度也不能过快,过快会引起烧结矿强度下降,成品率低。混合料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好,粒度小,以及吸热反应发展,都能增加混合料从废气中吸热的能力,从而使烧结速度减小,降低烧结矿产量。而适当增加混合料的水分和溶剂用量时,由于改善了烧结料层的透气性,有利于提高烧结速度。

其次,高温区温度高,生成的液相多,可以提高烧结矿强度,但温度过高会造成过溶现象,降低烧结矿的还原性,同时,液相过多,增加气流阻力,降低烧结速度,影响产量。

最后,高温区厚度过大,也会增加气流阻力,降低烧结速度,但厚度过小,又不能保证各种高温反应所必需的时间,影响烧结矿质量。因此,必须有一个合适的高温区温度和厚度,才能使烧结生产过程得到改善。

二、烧结生产的意义

1、烧结生产是一种人造富矿的生产过程,由于有了这种造块方法,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贫矿便可以通过选矿和烧结后成为能

满足高炉冶炼要求的优质人造富矿,从而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力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2、烧结过程中可以利用富矿粉、高炉炉尘、转炉炉尘、轧钢皮、硫酸渣等其他钢铁及化工工业的若干废料,使这些废料得到有效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3、经过烧结生产制成的烧结矿,与天然矿相比,粒度合适,还原性和软化性好,成分稳定,造渣性能良好,保证了高炉生产的顺行。尤其是烧结料中配入一定数量的熔剂后生产的自熔性或熔剂性烧结矿,可使高炉冶炼少加或不加石灰石,降低炉内消耗,从而改善高炉生产指标。

4、烧结过程可以除去80~90%的S、F、As等有害杂质,大大减轻了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脱硫任务,提高了生铁质量。

三、烧结生产操作中几种主要的操作方法

1、“稳定水碳”操作

“稳定水碳”操作是稳定烧结与冷却过程的条件。

(1)烧结料含碳量由料层高低与返矿量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3%左右,一定时期因受原料成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含碳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2)随时通过出点火器的台车情况,风箱与总管负压、废气温度、机尾断面情况判断烧结料的含碳量。

尾断面燃烧带过宽;机尾断面出现大孔薄壁或石头结构,均说明烧结料含碳量(燃料配比)高。

b.台车出点火器后料面立即变色、有浮灰;风箱与总管压力降低;风箱与总管废气温度降低;机尾断面结构松散;返矿量增加,均说明烧结料含碳量(燃料配比)低。

(3)接班后,含碳物料配比变化大于0.5时,均要进行烧结料含碳量与燃料配比的计算,并做好记录。

(4)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与计算的燃料配比,确定与调整燃料配比。

(5)发现烧结料含碳量发生变化,立即查明原因,及时调整燃料配比,在新料未到烧结机前,应进行相应的烧结机操作调整。

a.燃料配比高或燃料多时,适当提高烧结料水分,降低点火温度,并优先考虑减料层厚度,后降低机速。

b.燃料配比低或燃料量少时,烧结料水分控制在下限,适当提高料层厚度与点火温度,降低机速。

(6)布料前混合料的水分应控制在7.5或更高一些。

(7)水分适宜的烧结料,台车料面平整、点火火焰不外喷、机尾断面整齐;水分过小时,台车料面不平整、料层厚度自动加厚、严重时点火火焰外喷、料面点火不好、负压升高。水分过大时,台车料面有拉沟,料层厚度自动减薄,严重时有空台车,料面点火不好,负压升高、机尾断面松散、窝料有花脸;

(8)发现水分异常,立即与球盘联系,并采取以下操作。

a.水分偏大时,适当提高点火温度、降低机速,上述操作无效时,适当降低料层厚度。

b.水分偏小时,适当降低点火温度。

2、“合理用风”操作

合理用风就是使烧结机冷却过程的风量沿台车宽度分布要均匀一致,在整个烧结过程中,烧结机头部应少用风,以免混合料过早的被压实影响透气性,中间处风量要大,可增加垂直烧结速度,机尾风量也应适当减小,防止烧坏台车篦条。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铺底料厚度沿台车宽度要均匀一致,不许无铺底料操作。发现亏料,立即与矿槽联系,调整铺底料给料量,无铺底料时,立即停机,向上级汇报。

(2)泥辊闸门开口度要一致,台车料面要平整,台车两侧要铺严,且略高于中部。不准拉沟、亏料、空台车,发现局部亏料、空台车,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出现空台车要及时关闭风箱闸门。

(3)随时破坏台车料面因收缩产生的裂缝。

3、“低碳厚料”操作

“低碳厚料”操作是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有效措施。

(1)严格控制球盘操作,保证混合料球的粒度,提高料层透气性,从而提高料层厚度,增加产量。

(2)控制好燃料配比,料层越高,配比越低。

(3)要保证松料器的正常使用,尽可能的发挥其效应。

对松料器的要求:

a.松料器要完整良好。

b.利用停机时间,清理松料器上面的积料。

当烧结料粒度、料温、水分、固定碳等影响透气性的因素波动不大时,应采取固定料层厚度,调整其他的操作方法。

4、“烧透冷好”操作

“烧透冷好”操作是烧结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出优质烧结矿的有力保证。

(1)根据生产过程的主要参数(废气温度和负压等),准确判断烧结终点与冷却终点。

(2)220M2烧结机烧结终点应控制在22号风箱,为确保冷却效果和烧结质量,烧结终点不许后移超过22号风箱。

(3)热烟道废气温度应控制在80~150度的范围内,烟道温度适当增高有利于主抽风机的正常使用。

(4)严格控制环冷机机速,保证环冷机料层均匀分布在台车上,

不允许出堆和空挡。

(5)保证环冷机风箱畅通,放灰要及时有效。

(6)要保证环冷机上料层具有一定的高度,一般应保持多半台车的料,这样才能压住风,最大限度提高风的利用率。

(7)机速调整应缓慢进行,不可过急。每次调整幅度一般不超过0.2m/min ,两次调整的间隔时间不得小于30min 。

(8)正常生产时,使用集中连锁操作,集中连锁发生故障时,使用局部连锁操作。非连锁操作一般在试车时使用。

四、烧结生产中的技术经济指标

较为常用的烧结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有:

1、烧结机台时产量:每台烧结机每小时生产的烧结矿数量叫烧结机台时产量。

烧结机台时产量=)(台,烧结机实际作业时间

烧结机生产总量h t ?/ 烧结机台时产量还可按下式计算:

q=60K γC BL 或 q=60K γC BhV

式中q ——烧结机台时产量,t/(台·h)。

K——烧结矿成品率,一般为70~80%。

γ——烧结矿堆密度,一般取1.5—1.9t/m 3。

C——垂直燃烧速度,m / min。

B——烧结机宽度,m。

L——烧结机长度,m。

h——烧结料层高度,m。

V——烧结机台车移动速度,m / min。

2、烧结机利用系数:烧结机每平方米烧结面积上每小时内生产的

成品烧结矿量叫做烧结机利用系数。

q

η=

F

η——烧结机利用系数,t/(m2·h);

q——烧结机台时产量,t/(台·h);

F——烧结机有效烧结面积,m2;

3、烧结矿成品率:烧结矿经机尾筛分后,筛上为成品烧结矿,筛

下为返矿,成品烧结矿与成品烧结矿加返矿的

总量之比为成品率。

成品矿

成品率=%

100

?

成品矿

+返矿

4、烧成率:烧成量(即成品矿加返矿)与混合料总量之比为烧成

率。

烧成率=%100?+混合料总量

返矿成品矿 5、烧结机日历作业率:

烧结机日历作业率=%10024

??年日历天数烧结机年开动小时总数 6、单位烧结矿电能消耗:两种表示方法

a.用烧结作业区总电耗与成品烧结矿总量之比表示;

b.用抽风机所耗电能与成品烧结矿总量之比表示:

U =Q

W 式中:U——单位烧结矿电能消耗,kW ·h/t ;

W ——烧结作业区总电耗或抽风机电耗,kW ·h ;

Q ——成品烧结矿总量,t 。

7、抽风机轴功率: N=2

160102ηη???QH 式中N——抽风机功率,kW ;

Q——抽风机抽风量,m 3/min ;

H——抽风机负压,kg/m 2;

η1——抽风机空气效率,%;

η2——抽风机机械效率,%;

五、烧结铺底料的作用

烧结生产中,在铺混合料之前,先在烧结机台车的篦条上铺一层粒度较粗(6~10mm)的物料,这层粗料叫做铺底料(或叫床层)。一般用烧结返矿作铺底料,铺底料厚度为40mm。

铺底料的作用:

1、避免烧结料直接与篦条接触,起到保护炉篦、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

2、可有效的阻挡大量粉末被抽风机抽入烟道,减少废气中的含尘量,从而减少除尘器的负担,延长抽风机转子的使用寿命。

3、防止烧结矿粘结篦条,使有效抽风面积保持不变,气流分布均匀,从而改善烧结过程的真空制度。

六、烧结机台车上的布料

布料是指将铺底料、混合料铺在烧结机台车上的操作。它是通过设在机头上的布料器来完成的。布料作业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使混合料粒度、化学成分和水分等在台车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保证烧结料沿台车宽度方向上具有均匀的透气性。

2、使混合料层表面平整,并具有一定的松散性,防止烧结料在布料时产生堆积和受压。但本身松散度大、堆密度小的褐铁矿和锰矿石却需要往料面上施加一定的压力,适当压紧是有利的。

3、混合料沿高度方向上的分布应该是:由上而下粒度逐渐变粗,含碳量逐渐减少。这样有利于增加料层透气性和上下部烧结质量均匀。当然,通过布料这一点是难以实现的。

七、烧结矿的粉化及控制

1、烧结矿粉化的原因

在生产溶剂性烧结矿时,加入的灰石,与矿石中的SiO2发生作用,形成SiO2—CaO体系的化合物,其中正硅酸钙2CaO·SiO2(C2S)在烧结矿冷却时发生相变,晶格重新排列,自α—γ时体积膨胀12%,自β—γ时体积膨胀10%,从而使烧结矿发生破碎粉化。

2、抑制烧结矿粉化的措施

抑制烧结矿粉化的关键在于防止或减少C2S的破坏作用。

抑制C2S生成的措施有:

(1)在配料中加入一部分MgO,抑制C2S生成。

(2)配少量硼、磷、铬等元素以取代或填隙方式形成固溶体,增加C2S的稳定性。

(3)采用低碳大风量操作,烧结料层氧化性气氛强,生成Fe2O3+CaO CaO·Fe2O3,减少C2S量。

(4)减少白灰、燃料粒度,并加强混合过程,从而避免CaO和燃料在局部地区过分集中,还原气氛强,大量生成C2S。

(5)生产高碱度烧结矿

当烧结矿碱度提高时,剩余的CaO有助于生成3CaO·SiO2及铁酸钙,在铁酸钙中的3CaO·SiO2不超过20%时,铁酸钙可以稳定β—C2S。

(6)加入少量Al2O3和Mn2O3,对β—C2S起稳定作用。

八、对烧结料进行预热的目的和方法

对烧结料进行预热的目的是使烧结料温度提高到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以上,防止气流中的水气凝结,减轻或消除过湿层的不利影响。烧结过程中,上层烧结料中的水分蒸发进入气流中,到下部由于温度降低重新凝结成水,充塞于烧结料颗粒之间,影响料层透气性。如果把原始烧结料的温度提高到该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以上,则可以防止水气凝结,改善料层透气性,强化烧结过程。对于粒度细,比表面积大的烧结料,预热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细粒物料之间的通道空隙小,容易被冷凝水堵塞,所以细粒物料对过湿层的反应特别敏感。另外,湿容量小和成球性差的物料比湿容量大和成球性好的物料预热效果更加显著。

预热温度要超过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一般在60℃左右,因此通过预热把原始烧结料的温度提高到65—70℃,就可以防止过湿现象,达到强化烧结的目的。

预热方法:

(1)用蒸汽预热:在二次混合机通入高压蒸汽提高料温。此法的

优点是不仅提高了料温,而且又能进行混合料的润湿与水分调整,保持混合料水分稳定。另外,由于预热是在二次混合机内进行,预热后随即进行烧结,因此数量损失少。缺点是热量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单独用不经济,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比较合适。实践证明,使用230℃过热蒸汽,压力为(3—5)×105Pa时,可将料温由5—6℃提高到50—60℃。

(3)用生石灰预热:利用生石灰消化放热提高料温。此法的优点是热量利用率高,操作条件稳定,缺点是大量使用生石灰给生产和操作带来种种困难。生石灰用量为6.5%时,可提高料温到50—60℃,基本能满足要求。

九、液相在烧结过程中的作用

烧结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是烧结料固结成块的基础。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作用下,固相反应中产生的低溶点化合物首先开始熔化,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将其他未熔化的部分粘结起来,冷却后成为多孔质的块矿。因此,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液相数量是决定烧结矿的强度和成品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因为烧结矿的矿物相是液相在冷却过程中结晶的产物,所以,液相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烧结矿的矿物组成。液相数量除了受烧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石种类、脉石成分、碱度、粒度等)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燃料用量。产生适量的液相,恰好能把全部烧结料粘结起来,使烧结矿具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致因液相数量过多而使烧结矿成为薄壁大孔结构,是烧结过程中控制燃料用量和液相数量的主要依据。如果燃料用量过多,会产生过溶现象,烧结

矿氧化度会降低,微气孔减少,结构致密而发脆,大大降低烧结矿的还原性。如果燃料用量减少,则因烧结温度不够高,热量不足,产生液相数量少,烧结矿成品率会大大下降。因此,生产中正确掌握和准确控制液相的矿物组成和数量,是保证烧结矿质量和提高成品率的关键。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过程控制的特点是与其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的。 一、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连续控制指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而且应是连续可调的。若控制动作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如采用控制系统等),但是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也归入过程控制。 二、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是通过各种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自动监督和自动控制。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检测控制仪表两部分组成。 三、被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非电量的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日趋复杂,工艺要求各异,产品多种多样;动态特性具有大惯性、大滞后、非线性特性。有些过程的机理(如发酵等)复杂,很难用目前过程辨识方法建立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设计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并非易事。 四、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而且多半为参量控制 因为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在一些特殊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物理量和化学量来表征其生产过程状况,故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所以过程控制多半为参量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为了帮助大家在期末复习中能更全面地掌握书中知识点,并且在以后参加考研考博考试直到工作中,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依据,我们11级自动化二班的同学们在王整风教授的带领下合力编写了这本《现代控制理论习题集》(刘豹第三版),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本辅助工具。 根据老师要求,本次任务分组化,责任到个人。我们班整体分为五大组,每组负责整理一章习题,每个人的任务由组长具体分配,一个人大概分1~2道题,每个人任务虽然不算多,但也给同学们提出了要求:1.写清题号,抄题,画图(用CAD或word画)。2.题解详略得当,老师要求的步骤必须写上。3.遇到一题多解,要尽量写出多种方法。 本习题集贯穿全书,为大家展示了控制理论的基础、性质和控制一个动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步骤,即建模、系统辨识、信号处理、综合控制输入。我们紧贴原课本,强调运用统一、联系的方法分析处理每一道题,将各章节的知识点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力争做到了对控制理论概念阐述明确,给每道题的解析赋予了较强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在课后题中出现的本章节重难点部分,我们加上了必要的文字和图例说明,让读者感觉每一题都思路清晰,简单明了,由于我们给习题配以多种解法,更有助于发散大家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

这本书是由11级自动化二班《现代控制理论》授课老师王整风教授全程监管,魏琳琳同学负责分组和发布任务书,由五个小组组组长李卓钰、程俊辉、林玉松、王亚楠、张宝峰负责自己章节的初步审核,然后汇总到胡玉皓同学那里,并由他做最后的总审核工作,绪论是段培龙同学和付博同学共同编写的。 本书耗时两周,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是二班大家庭里又一份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望大家能够合理使用,如发现错误请及时通知,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2014年6月2日

烧结理论知识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烧结厂烧结工艺、设备情况简介……………………… 第一节烧结厂简介………………………………………………………………………… 第二节烧结生产工艺流程………………………………………………………………… 第三节烧结设备情况简介…………………………………………………………………第二章烧结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一节烧结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二节原料基本知识………………………………………………………………………第三节配料基本知识………………………………………………………………………第四节混料基本知识………………………………………………………………………第六节烧结基本知识……………………………………………………………………… 第五节成品矿处理基本知识………………………………………………………………第三章烧结应知应会知识………………………………………………………… 第一节配料工技能知识…………………………………………………………………… 第二节混料工技能知识…………………………………………………………………… 第三节烧结工技能知识……………………………………………………………………第四章烧结工艺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原料管理…………………………………………………………………………… 第二节铁矿石烧结………………………………………………………………………… 第三节烧结工艺操作管理………………………………………………………………… 第四节烧结调整基准……………………………………………………………………… 第五节烧结现场配料计算及检化验事项…………………………………………………第五章烧结生产以来典型生产事故案例……………………………………… 生产事故案例一…………………………………………………………………………… 生产事故案例二…………………………………………………………………………… 生产事故案例三…………………………………………………………………………… 生产事故案例四……………………………………………………………………………第六章烧结设备情况介绍…………………………………………………………第一节原料系统设备…………………………………………………………………… 一、铁料设备………………………………………………………………………………… 二、熔剂设备………………………………………………………………………………… 三、燃料设备………………………………………………………………………………… 第二节烧结机系统设备………………………………………………………………

一烧结基本原理

一烧结基本原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烧结 (1)、烧结基本原理 烧结是粉末冶金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序之一。烧结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由烧结造成的废品是无法通过以后的工序挽救的;相反,烧结前的工序中的某些缺陷,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烧结工艺的调整, 例如适当改变温度,调节升降温时间与速度等而加以纠正。 烧结是粉末或粉末压坯,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温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烧结的结果是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增加。在烧结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把粉末颗粒的聚集体变成为晶粒的聚结体,从而获得具有所需物理,机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烧结时,除了粉末颗粒联结外,还可能发生致密化,合金化,热处理,联接等作用。人们一般还把金属粉末烧结过程分类为:1、单相粉末(纯金属、古熔体或金属化合物)烧结;2、多相粉末(金属—金属或金属—非金属)固相烧结;3、多相粉末液相烧结;4、熔浸。 通常在目前PORITE微小轴承所接触的和需要了解的为前三类烧结。通常在烧结过程中粉末颗粒常发生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颗粒间开始联结;2、颗粒间粘结颈长大;3、孔隙通道的封闭;4、孔隙球化;5、孔隙收缩;6、孔隙粗化。 上述烧结过程中的种种变化都与物质的运动和迁移密切相关。理论上机理为:1、蒸发凝聚;2、体积扩散;3、表面扩散;4、晶间扩散;5、粘性流动;6、塑性流动。

(2)、烧结工艺 2-1、烧结的过程 粉末冶金的烧结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温度阶段: 1、低温预烧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发生金属的回复及吸附气体和水分的挥发,压坯内成形剂的分解和排除等。在PORITE微小铜、铁系轴承中,用R、B、O(Rapid Burning Off)来代替低温预烧阶段,且铜、铁系产品经过R、B、O后会氧化,但在本体中可以被还原,同时还可以促进烧结。 2、中温升温烧结阶段,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再结晶,首先在颗粒内,变形的晶粒得以恢复,改组为新晶粒,同时颗粒表面氧化物被完全还原,颗粒界面形成烧结颈。 3、高温保温完成烧结阶段,此阶段是烧结得主要过程,如扩散和流动充分地进行和接近完成,形成大量闭孔,并继续缩小,使得孔隙尺寸和孔隙总数均有减少,烧结体密度明显增加

烧结理论知识培训教材(doc 95页)

烧结理论知识培训教材(doc 95页)

目录 第一章烧结厂烧结工艺、设备情况简介……………………… 第一节烧结厂简介………………………………………………………………………… 第二节烧结生产工艺流程………………………………………………………………… 第三节烧结设备情况简介…………………………………………………………………第二章烧结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节烧结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原料基本知识……………………………………………………………………… 第三节配料基本知识………………………………………………… 12

…………………… 第四节混料基本知识……………………………………………………………………… 第六节烧结基本知识……………………………………………………………………… 第五节成品矿处理基本知识………………………………………………………………第三章烧结应知应会知 识………………………………………………………… 第一节配料工技能知识…………………………………………………………………… 第二节混料工技能知识…………………………………………………………………… 第三节烧结工技能知识…………………………………………………………………… 12

第四章烧结工艺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原料管理…………………………………………………………………………… 第二节铁矿石烧结………………………………………………………………………… 第三节烧结工艺操作管理………………………………………………………………… 第四节烧结调整基准……………………………………………………………………… 第五节烧结现场配料计算及检化验事项…………………………………………………第五章烧结生产以来典型生产事故案例………………………………………生产事故案例一……………………………………………………………………………生产事故案例二………………………………………………… 12

过程控制工程知识点复习

过程控制工程知识点复习 一.过程控制系统及其分类 1.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 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2.过程控制有三种图表示分别是系统框图控制流程图工艺流程图我们应当学会识 别。 控制流程图 系统框图

工艺流程图 3.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结构特点分为反馈控制系统(闭环)前馈控制系统(开环)前馈-反馈控制系 统(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 按信号特点分定值控制系统(给出给定值)程序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如空调温度随时间变化定值变化11:00给25°c 12:00给28°c)随动控制系统(如比值控制) 二.过程建模 被控过程是指正在运行的多种被控制的生产工艺设备,如锅炉,精馏塔,化学反应器等等,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动态特性)是指过程在各输入量(控制量与扰动)作用下相应输出量变化函数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过程的数学模型有两种 1.非参数模型,如阶跃响应曲线脉冲响应曲线频率特性曲线是用曲线表示的 2.参数模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响应函数状态方程差分方程是用数学 方程式表示的。 机理法建模 机理法建模又称为数学分析法建模或理论建模。

自平衡能力:即过程在输入量的作用下其平衡状态被破坏后无需人或仪器的干 预,依靠过程自身能力逐渐恢复达到另一新的平衡状态 试验法建模 试验法建模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根据过程输入,输出实验数据,通过过程辨 识与参数估计的方法建立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特点是不需要深入了解过程机理 但必须设计合理实验。 三.过程测量及变送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测量误差反应了测量结果的可靠度。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仪表指示值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差,在工程上,通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标准仪器测得的值作为真值(实际值)此时的绝对误差是指用标准仪表(高精度)与测量仪表(低精度)同时测量同一值是,所得两个结果之差。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它比绝对误差更具有说明测量结果的精度。相对误差分为实际相对误差和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相对误差 引用相对误差δ=((绝对误差)/(仪表量程))*100%=((x-x0)/(a-b))*100% x仪表测量值x0仪表测量真值a仪表上限b仪表下限 实际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标称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仪表指示值之比的百分数 四.简单过程控制系统 对过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要求1.安全性2.稳定性3.经济性 (单回路)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1.根据工艺参数合理选择性能指标 2.选择合理的控制参数和被控参数 3.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控制器 4.兼顾被控参数的测量与变送器执行器的选择 控制方案设计 1.合理选择被控参数Y(s) 2.合理选择被控参数Q(s) 3.合理设计(选择)控制(调节)规律Wc(s) 4.被控过程参数的测量与变送Wm(s) 5.控制执行器的选择Wv(s) 过程控制系统在运行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稳态,一种是动态 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1.余差(静态偏差)C 过渡过程后给定值与被控参数稳态值之差 2.衰减率衡量系统过渡过程稳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 ψ=(B1-B2)/B1=1-B2/B1 为保持系统足够的稳定度,一般取ψ=0.75-0.9 3.最大偏差A(超调量σ) 最大偏差是指被控参数第一个波的峰值与给定值的差 σ=(y(tp)-y(∞))/ y(∞)*100% 这个值表示被控参数偏离给定值的程度,衡量性能的重要指标 4.过渡时间ts 从受扰动开始到进入新的稳态值+-5%范围内的时间,衡量快速性的指标,该值约小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考试题A卷及答案

即 112442k g k f M L M ML θθθ??=-+++ ??? && 212 44k k g M M L θθθ??=-+ ??? && (2)定义状态变量 11x θ=,21x θ=&,32 x θ=,42x θ=& 则 一.(本题满分10分) 如图所示为一个摆杆系统,两摆杆长度均为L ,摆杆的质量忽略不计,摆杆末端两个质量块(质量均为M )视为质点,两摆杆中点处连接一条弹簧,1θ与2θ分别为两摆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当12θθ=时,弹簧没有伸长和压缩。水平向右的外力()f t 作用在左杆中点处,假设摆杆与支点之间没有摩擦与阻尼,而且位移足够小,满足近似式sin θθ=,cos 1θ=。 (1)写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2)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 【解】 (1)对左边的质量块,有 ()2111211 cos sin sin cos sin 222 L L L ML f k MgL θθθθθθ=?-?-?-&& 对右边的质量块,有 ()221222 sin sin cos sin 22 L L ML k MgL θθθθθ=?-?-&& 在位移足够小的条件下,近似写成: ()1121 24f kL ML Mg θθθθ=---&& ()2122 4kL ML Mg θθθθ=--&&

2 / 7 1221 334413 44244x x k g k f x x x M L M ML x x k k g x x x M M L =?? ???=-+++ ???? ? =????=-+? ????? &&&& 或写成 11 223 34401 000014420001000044x x k g k x x M L M f ML x x x x k k g M M L ? ? ?? ?????????? ??-+???? ???????????=+???? ????? ??????????????????? ????-+?? ? ? ?????? ? &&&& 二.(本题满分10分) 设一个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x Ax &,其中22R ?∈A 。 若1(0)1?? =??-??x 时,状态响应为22()t t e t e --??=??-?? x ;2(0)1??=??-??x 时,状态响应为 2()t t e t e --?? =??-?? x 。试求当1(0)3??=????x 时的状态响应()t x 。 【解答】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为()t t e =A Φ,根据题意有 221()1t t t e t e e --????==????--???? A x 22()1t t t e t e e --????==????--???? A x 合并得 2212211t t t t t e e e e e ----????=????----?? ??A 求得状态转移矩阵为 1 22221212221111t t t t t t t t t e e e e e e e e e -----------?????? ?? ==????????------???? ????A 22222222t t t t t t t t e e e e e e e e --------?? -+-+=??--??

烧结基本原理

一、烧结 (1)、烧结基本原理 烧结是粉末冶金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序之一。烧结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由烧结造成的废品是无法通过以后的工序挽救的;相反,烧结前的工序中的某些缺陷,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烧结工艺的调整,例如适当改变温度,调节升降温时间与速度等而加以纠正。 烧结是粉末或粉末压坯,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温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烧结的结果是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增加。在烧结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把粉末颗粒的聚集体变成为晶粒的聚结体,从而获得具有所需物理,机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烧结时,除了粉末颗粒联结外,还可能发生致密化,合金化,热处理,联接等作用。人们一般还把金属粉末烧结过程分类为:1、单相粉末(纯金属、古熔体或金属化合物)烧结;2、多相粉末(金属—金属或金属—非金属)固相烧结;3、多相粉末液相烧结;4、熔浸。 通常在目前PORITE微小轴承所接触的和需要了解的为前三类烧结。通常在烧结过程中粉末颗粒常发生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颗粒间开始联结; 2、颗粒间粘结颈长大; 3、孔隙通道的封闭; 4、孔隙球化; 5、孔隙收缩; 6、孔隙粗化。 上述烧结过程中的种种变化都与物质的运动和迁移密切相关。理论上机理为:1、蒸发凝聚;2、体积扩散;3、表面扩散;4、晶间扩散;5、粘性流动;6、塑性流动。

(2)、烧结工艺 2-1、烧结的过程 粉末冶金的烧结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温度阶段: 1、低温预烧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发生金属的回复及吸附气体和水分的挥发,压坯内成形剂的分解和排除等。在PORITE微小铜、铁系轴承中,用R、B、O(Rapid Burning Off)来代替低温预烧阶段,且铜、铁系产品经过R、B、O 后会氧化,但在本体中可以被还原,同时还可以促进烧结。 2、中温升温烧结阶段,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再结晶,首先在颗粒内,变形的晶粒得以恢复,改组为新晶粒,同时颗粒表面氧化物被完全还原,颗粒界面形成烧结颈。 3、高温保温完成烧结阶段,此阶段是烧结得主要过程,如扩散和流动充分地进行和接近完成,形成大量闭孔,并继续缩小,使得孔隙尺寸和孔隙总数均有减少,烧结体密度明显增加 4、冷却阶段:实际的烧结过程,都是连续烧结,所以从烧结温度缓慢冷却一段时间然后快冷,到出炉量达到室温的过程,也是奥氏体分解和最终组

武科大烧结理论总结翻译

第一章 烧结定义:1. 烧结是一种粘结颗粒成一个连贯的热处理,主要的固体结构通过大众运输事件往往发生在原子尺度。结合会提高强度和降低系统的能量。 2. 烧结是用来从金属或/和利用热能陶瓷粉体的密度控制的材料和部件的生产加工技术 烧结驱动力的总的界面能的降低: 相关术语:密度表面积颈项比收缩膨胀 致密化与粗话区别?Figure1.5 两种主要形式的液相烧结:瞬时、持续液相 烧结理论的问题/? 第二章烧结测量技术 1.压汞法它是一种含开孔网络的材料的孔隙大小分布估计方法。 2.泡点测试测量最大连通孔尺寸。 3.氦气测比重是衡量闭合孔隙率 显微结构: 烧结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参数,包括孔隙结构以及晶粒大小,晶粒取向,晶粒的形状,相对量的每个阶段,和连接或接触之间的相。 1)烧结颗粒直接成像是可能使用热台光学或电子显微镜。 2)定量显微镜提供了一种从抛光截面取自烧结材料中获取信息。 如何表达的尺寸变化? 正式,线性尺寸变化定义为Δ1/10,反映在初始绿色长度L0变化到最终的烧结长度Ls作为△L.如果烧结后的尺寸较大时,这一过程被称为肿胀和Δ1/10是积极的,而如果烧结后的尺寸小,过程被称为收缩和Δ1/10是负的。 测量表面面积的两个主要的分析技术,气体吸附和气体渗透性。 都需要一个开放的孔结构允许通过测试气体的访问。 热反应: 热测量在某些应用烧结材料是重要的,但很少使用的热性能随烧结。然而,热特性做证明重要的反应烧结过程的理解。例如,不同的热分析是在确定第一温度熔体形成液相烧结过程中的帮助。 对于相对相含量的测定X射线衍射,对浓度分布测定的电子探针分析。 总结: 许多重要的参数可以从微观结构的测定。晶粒尺寸,确定的表面积,孔的尺寸或脖子的尺寸为函数的烧结时间和烧结温度对烧结动力学检查允许 第三章:固相烧结原理 ——烧结形成固体颗粒之间的链接当被加热时! -------链接去除自由表面减少表面能量,通过晶粒生长的晶粒边界区域的二次消除。 相应的温度是绝对的烧结温度对绝对的熔化温度。大多数材料具有烧结温度在0.5和0.8之间的同源性。 因此,有两种形式:工业烧结致密化和那些专注于那些专注于加固不一定引起的尺寸变化。 初期烧结通常发生在加热的特点是快速增长间的脖子。虽然有相当大的颈长,颈部的实际体积小,所以需要一个小的质量形成的脖子。 在中间阶段,孔隙结构变得光滑和发展相互关联的,近似圆筒形性质。曲率和表面面积导致较慢的烧结的同时减少。晶粒生长在中间阶段的烧结后部分发生是很常见的。 出现这些孤立的毛孔显示最后阶段的烧结致密化和慢。 初始阶段通常对应于一个大曲率梯度组织。颈部尺寸比通常小于0.3,收缩率低(小于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试卷及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考试题 西北工业大学考试题(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 一.填空题(共27分,每空分) 1.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系统分析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是系统松弛时,输出量、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3.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是指系统___________时的状态方程。 4.推导离散化系统方程时在被控对象上串接一个开关,该开关以T为周期进 行开和关。这个开关称为_______。 5.离散系统的能______和能______是有条件的等价。 6.在所有可能的实现中,维数最小的实现称为最小实现,也称为__________。 7.构造一个与系统状态x有关的标量函数V(x, t)来表征系统的广义能量, V(x, t)称为___________。8." 9.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其BIBO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传递函数的所有 极点具有______。 10.控制系统的综合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综合保证系统稳定,有满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和较强的_________。 11.所谓系统镇定问题就是一个李亚普诺夫意义下非渐近稳定的系统通过引入_______,以实现系统在李亚普诺夫意义下渐近稳定的问题。 12.实际的物理系统中,控制向量总是受到限制的,只能在r维控制空间中某一个控制域内取值,这个控制域称为_______。 13.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两个相并行的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重要方法。二.判断题(共20分,每空2分) 1.一个系统,状态变量的数目和选取都是惟一的。(×) 2.传递函数矩阵的描述与状态变量选择无关。(√) 3.状态方程是矩阵代数方程,输出方程是矩阵微分方程。(×) 4.对于任意的初始状态) ( t x和输入向量)(t u,系统状态方程的解存在并且惟一。(√) 5.( 6.传递函数矩阵也能描述系统方程中能控不能观测部分的特性。(×) 7.BIBO 稳定的系统是平衡状态渐近稳定。(×)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简称过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生产过程的具体应用,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 在过程控制发展的历程中,生产过程的需求、控制理论的开拓和控制技术工具和手段的进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过程控制不断的向前发展。纵观过程控制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 手工操作状态,只有少量的检测仪表用于生产过程,操作人员主要根据观测到 的反映生产过程的关键参数,用人工来改变操作条件,凭经验去控制生产过程。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多为单输入、单输出简单控制系统 过程检测:采用的是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Ⅰ型和电动Ⅰ型); 部分生产过程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 控制理论:以反馈为中心的经典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比值、均匀、前馈和选择性等多种复杂控制系统。 自动化仪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Ⅱ型和电动Ⅱ型)成为主流产品 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用于过程控制的小型计算机,直接数字控 制系统和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 控制理论: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方法为基础,以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等最优控制 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发展到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领域,、型、型 20世纪70~80年代: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功且集成度越来越高(80年代初一片硅片可集成十几万个晶体管,于是32位微处理器问世),微型计算机的出 现及应用都促使控制系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最优控制、非线性分布式参数控制、解耦控制、模糊控制 自动化仪表:气动Ⅲ型和电动Ⅲ型,以微处理器为主要构成单元的智能控制装置。 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工业PC机、 和数字控制器等,已成为控制装置的主流。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分散、危险分散,操作监测和管理集中。 控制理论:形成了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模糊控制、专家系统控制、模式 识别技术 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管控一体化现场,综合自动化是当今生产过程控制的发展方向。

控制理论基础试卷及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燕山大学(威县函授点) 2016级第三学期《控制理论基础》考试试卷 姓名 专业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 15分) 1、自动控制系统由 、 、 、 、 、 和 、 组成。 2、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 、 。 3、在框图运算中,若有n 个环节串联连接,则总传递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 ,若有n 个环节并联,则总的传递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 。 4、按有无反馈划分,控制系统可分为 和 。 5、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奈氏判据及其辅助函数 F(s)= 1 + G(s)H(s),错误的说法是 ( ) A 、 F(s)的零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B 、 F(s)的极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C 、 F(s)的零点数与极点数相同 D 、 F(s)的零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2、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21 ()6100s G s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 A 、261000s s ++= B 、 2(6100)(21)0s s s ++++= C 、2 610010s s +++= D 、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3、一阶系统的闭环极点越靠近S 平面原点,则 ( ) 。 A 、准确度越高 B 、准确度越低 C 、响应速度越快 D 、响应速度越慢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0 (0.11)(5)s s ++,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 )。 A 、 100 B 、1000 C 、20 D 、不能确定 5、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 A 、闭环零点和极点 B 、开环零点 C 、闭环极点 D 、阶跃响应 6、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1c ω=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 ( )。 A 、 1011s s ++ B 、1010.11s s ++ C 、210.51s s ++ D 、0.11101s s ++ 7、关于P I 控制器作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A 、 可使系统开环传函的型别提高,消除或减小稳态误差; B 、 积分部分主要是用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 C 、 比例系数无论正负、大小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D 、 只要应用P I 控制规律,系统的稳态误差就为零。 8、关于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判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 、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都为正数; B 、 无论是开环极点或是闭环极点处于右半S 平面,系统不稳定; C 、 如果系统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某项系数为负数,系统不稳定; D 、 当系统的相角裕度大于零,幅值裕度大于1时,系统不稳定。 9、关于系统频域校正,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 、 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相角裕度应为45度左右; B 、 开环频率特性,在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应为20/dB dec -;

烧结过程地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就是将矿粉、熔剂和燃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加,均匀的混合,借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部分原料熔化或软化,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定量的液相,在冷却时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一、烧结过程的基本原理 近代烧结生产是一种抽风烧结过程,将矿粉、燃料、熔剂等配以适量的水分,铺在烧结机的炉篦上,点火后用一定负压抽风,使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正在烧结过程的台车进行断面分析,发现沿料层高度由上向下有五个带,分别为烧结矿带、燃烧带、预热带、干燥带和过湿带。 当前国外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1、烧结五带的特征 (1)烧结矿带 在点燃后的烧结料中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作用下,混合料熔融成液相,随着高负压抽风作用和燃烧层的下移,导致冷空气从烧结矿带通过,物料温度逐渐降低,熔融的液相被冷却凝固成网孔状的固体,这就是烧结矿带。 此带主要反应是液相凝结、矿物析晶、预热空气,此带表层强度较差,一般是返矿的主要来源。 (2)燃烧带 该带温度可达1350~1600度,此处混合料软化、熔融及液相生成,发生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该层厚度为15~50mm。此

高炉灰轧钢皮 (10~0mm ) 碎焦无烟煤 (25~0mm ) 石灰石白云石 (80~0mm ) 精矿富矿粉 (10~0mm )

图3—1 烧结生产一般工艺流程图 带对烧结产量及质量影响很大。该带过宽会影响料层透气性,导致产量低。该带过窄,烧结温度低,液相量不足,烧结矿粘结不好,导致烧结矿强度低。燃烧带宽窄主要受物料特性、燃料粒度及抽风量的影响。 (3)预热带 该带主要使下部料层加热到燃料的着火温度。一般温度为400~800度。 该带主要反应是烧结料中的结晶水及部分碳酸盐、硫酸盐分解,磁铁矿进行还原以及组分间的固相反应等。 (4)干燥带 烧结料的热废气从预热带进入下层,迅速将烧结料加热到100℃以上,因此该带主要是水分的激烈蒸发。 (5)过湿带 从烧结料点火开始,物料中的水分就开始转移到气流中去。含有水蒸气的废气经过料层冷却后,废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致使其中水蒸气冷凝,这部分烧结料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物料的原始水分,出现了过湿现象,这一区域成为过湿带。 该带严重影响了烧结料的透气性,破坏已造好混合料小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预热混合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考试题B卷及答案

一.(本题满分10分) 请写出如图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其中状态变量的设置如图所示,系统的输出变量为流经电感2L 的电流强度。 【解答】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得: 1113222332 1L x Rx x u L x Rx x Cx x x ++=?? +=??+=? 改写为1 13111 223 22 31 211111R x x x u L L L R x x x L L x x x C C ? =--+?? ? =-+???=-?? ,输出方程为2y x = 写成矩阵形式为

[]11 111222 2 331231011000110010R L L x x L R x x u L L x x C C x y x x ??? -- ???????????????? ???????=-+???? ??????? ??????????????? ? ???-?????? ? ? ??? ?? ?=??? ?????? 二.(本题满分10分) 单输入单输出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2)5(1)3()(1)2()y k y k y k r k r k ++++=++ 回答下列问题: (1)求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2)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取状态变量为1()()x k y k = ,21()(1)()x k x k r k =+-,求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4)分析系统的状态能观性。 【解答】 (1)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z 变换有: ()()253()2()z z Y z z R z ++=+ 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2()2 ()53 Y z z R z z z +=++ (2)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530D z z z =++= 特征根为1 4.3z =-,20.7z =-,11z >,所以离散系统不稳定。 (3)由1()()x k y k =,21()(1)()x k x k r k =+-,可以得到 21(1)(2)(1)(2)(1)x k x k r k y k r k +=+-+=+-+ 由已知得 (2)(1)2()5(1)3()y k r k r k y k y k +-+=-+-112()5(1)3()r k x k x k =-+- []212()5()()3()r k x k r k x k =-+-123()5()3()x k x k r k =--- 于是有: 212(1)3()5()3()x k x k x k r k +=--- 又因为 12(1)()()x k x k r k +=+ 所以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烧结基础知识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最早源于1930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脉冲电流烧结原理,但直到日本于1988年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该技术才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该技术集粉末成形和烧结于一体,不需要预先成形,也不需要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主要是利用外加脉冲强电流形成的电场清除粉末颗粒表面氧化物和吸附的气体,净化材料,活化粉末表面,提高粉末表面的扩散能力,再在较低机械压力下利用强电流短时加热粉体进行烧结致密。_有关研究表明,该技术由于场活化等作用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粉体的烧结温度,缩短了烧结时间,并充分利用了粉末自身发热的作用,热效率极高,加热均匀,可通过一次成形获得高精度、均质、致密、含氧量低和晶粒组织细小的零件。 目前,SPS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陶瓷、金属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等。在制备和成形非晶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金刚石等材料方面也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CuAl合金粉末烧结温度 烧结温度 各种材料的烧结在下图温度的范围烧结: 烧结温度,是在被烧结金属溶点的80%温度位上进行烧结.譬如,某个金属熔点(固体到液体变化的温度)在1000℃时,它的80%,即800℃位设定烧结温度。但是实际的烧结温度随着原料的不同而各种各样,其理由是使用粉末冶金单体原料的很少,使用混合2种以上的金属粉末较多,所以设定烧结温度要把所含金属的融点都要考虑进去。因此,烧结温度过低,就会发生未完全烧结,强度不够;相反,温度过高,就会发生烧结粗糙、异常收缩。所以,搞错烧结温度的话,烧结后尺寸不良,性能发生变化,故要十分注意温度管理。 粉末冶金入门之烧结炉 烧结炉从预热带、烧结带、冷却带完成着。压粉体从预热带进入,通过烧结带,在冷却带被降温后排出炉外。 预热带:通过加热放飞压粉体内的润滑剂。 烧结带:在规定的温度里保持一定的时间,使粉末之间结合起来。 冷却带:在烧结带被加热的烧结体冷却到接近室温的温度。 烧结体的种类:作为烧结零部件的量产炉,Meshbelt式烧结和Pusher式烧结炉广泛地被使用,不锈钢烧结使用真空烧结炉 Meshbelt式烧结炉 把成品体从送入到送出放在不锈钢网状的转动带上,以自动送入方式。 使用温度:最高1150℃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精.选]

绪论 生产过程自动化,一般是指石油、化工、冶金、炼焦、造纸、建材、陶瓷及电力发电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进行的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通称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自动控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过程控制的定义和任务 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生产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使表征其工作状态的物理参数(状态变量)尽可能接近人们的期望值(即设定值)的过程,称为自动控制。 (2)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自动控制,称为过程控制。或者说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通称为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过程控制,以控制理论和生产要求为依据,采用模拟仪表、数字仪表或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总体,称为过程控制系统。 2.过程控制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综合是指方案设计。 3.过程控制的目的 生产过程中,对各个工艺过程的物理量或称工艺变量有着一定的控制要求。有些工艺变量直接表征生产过程,对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精馏塔的塔顶或塔釜温度,一般在操作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一定,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加热炉出口温度的波动不能超出允许范围,否则将影响后一工段的效果:化学反应器的反应温度必须保持平稳,才能使效率达到指标。有些工艺变量虽不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然而保持其平稳却是使生产获得良好控制的前提。例如,用蒸汽加热反应器或再沸器,如果在蒸汽总压波动剧烈的情况下,要把反应温度或塔釜温度控制好将极为困难:中间储槽的液位高度与气柜压力,必须维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使物料平衡,保持连续的均衡生产。有些工艺变量是决定安全生产的因素。例如,锅炉汽包的水位、受压容器的压力等,不允许超出规定的限度,否则将威胁生产安全。还有一些工艺变量直接鉴定产品的质量。例如,某些混合气体的组成、溶液的酸碱度等。近二十几年来,工业生产规模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因此,减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己纳入了过程控制的目标范围。综上所述,过程控制的主要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平稳; ②达到预期的产量和质量; ③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损耗: ④把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由此可见,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记之一。 4.过程控制的特点 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一般是要求保持过程进行中的有关参数为一定值或按一定规律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教程文件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 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 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 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 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