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真菌的研究概况

海洋真菌的研究概况
海洋真菌的研究概况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天然产物;功能;应用;分析方法

天然产物是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抗生素主要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人们对许多天然产物的功能尚不了解,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微生物作为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群体,蕴藏的天然产物是有待发现的资源宝库。1 天然产物概述1.1 天然产物种类天然产物主要包括萜类、甾体、香豆素类、酮类、抗生素、色素、有机酸、蒽醌、多糖、多肽、脂肪酸以及蛋白质等[1]。近年来,研究人员关于新型天然产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尼瑞斯制药公司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的化合物NPI-3114 和NPI-3304 具有抗菌性[2];或采用新技术提高产量,如重建菌株黑曲霉T132 发酵产酒精,将转化率提高到86.8%[3]。在我国经济增长和丰富物种资源背景的推动下,天然产物的研究也获得了具有一些新类型、新结构的原创性成果。1.2 天然产物功能天然产物本质为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和化学成分复杂,需其他小分子作为底物经催化反应合成,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功能[4]。天然产物具有种类、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和代谢研究中应用广泛,可用作治疗剂、化妆品和农药等,这些产品多达千种。例如,花生四烯酸可降低患肿瘤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病,可由嗜冷菌希瓦氏菌(Ac10)低温诱导生产[5]。海洋中由于盐浓度高、压强大、温度低,使海洋微生物具有区别于陆生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生产独特的天然产物,因此海洋生物是天然产物的主要资源宝库。如海洋链霉菌(TPA0879)能够产生含有一个γ- 内酯的聚酮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6]。由此可见,天然产物可用于医学治疗,或农业上用于防治有害生物,或用作药剂的模板物、引导物[4]。目前,已有不同生物种属来源的天然产物被发现并应用,如分离于细菌的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抗肿瘤药物博莱霉素和阿霉素,分离于短皮酵母和桔霉的抗真菌药物等。2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的应用2.1 天然产物与抗癌药物天然产物作为药物或前体可用作抗癌药物或用于相关研究,目前,约50% 的溶瘤药物来自天然产物。如卡非佐米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罗米地辛用于T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通过天然产物溶瘤剂可靶向其他分子靶标。深海皮生球菌(MT1.1 和MT1.2)能够产生吩嗪类化合物,通过对K562 细胞的IC50 值(半抑制浓度)可以确定其可以用于肿瘤治疗研究[6]。从海绵黑松枝菌分离出类似于片胺的酚吡咯、新阿米拉林和5- 羟基新阿米拉林具有抗肿瘤功能,可以抑制HIV-1 整合酶和MCV 拓扑异构酶[7]。2.2 天然产物与抗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死亡人数的1/3,超过了其他各类癌症、传染病和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所以降低其死亡率至关重要,其药物研究也必不可少。如他汀类药物分子康帕以及洛伐他汀是从青霉和曲霉中发现的两种天然产物分子,可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预防和治疗冠心病[8]。2.3 天然产物与移植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能引起机体的组织排斥反应,如从原核微生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镧硫磷的环状肽杜拉霉素可作为拮抗剂,抑制移植排斥反应[9]。从多孔木霉菌中发现的环孢霉素,在早期也被应用于抑制排斥反应。另外,器官移植过程中易遭受真菌感染,但不宜使用抗生素,而天然产物中有很多抗真菌化合物,并很少产生抗药性。例如,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的白僵菌素、小檗碱以及雷帕霉素等已被广泛用于临床[10]。2.4 天然产物与抗菌剂日常生活中,有些微生物对人们生活可造成负面影响,发现和研究抗菌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链霉菌素是从链霉菌培养物中分离,具有抗菌性能。目前,分离的抗菌化合物有丝裂霉素C、波非罗霉素、放线菌素、利福霉素和格尔丹霉等。从海洋低温环境生长的真菌康氏木霉中分离得到 5 个新的聚酮衍生物,分别为7- 邻甲基甲酰胺和木霉酮A、木霉酮B、木霉酮C 和木霉酮D,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和协同抗真菌活性[11]。此外,被毛孢(BCC)产生的天然环肽Hirsutellide A 表现出抗分枝杆菌活性[12]。2.5 天然产物与植物促生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植物根部的微生物种类丰富,从中可以发现大量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13]。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4-3-26 概述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1.1 海水 1.1.1 海水环境状况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7 160、36 490和15 6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4 340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23 54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 590、13 030和9 150平方公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了3 2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与上年相比,烟台近岸、汕头近岸、珠江口以西沿岸、湛江港、钦州湾的部分海域污染有所加重。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海洋真菌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 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具有十分独特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深海,具有高温(低温)、高压、低光照、寡营养等特点。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共同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海洋真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海洋真菌既具有真核生物典型的蛋白修饰性能,又具有微生物操作上简便、快速的优点,作为新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从海洋真菌的研究现状,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石油降解、环境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并详述目前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的研究,助于其尽快找到切入点。 正文: 一、海洋真菌研究现状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G 来.陆栖真菌已成为主要的医药产品 的来源。但是对海洋真菌研究相对很少。直到1991年,只对321种海洋真菌进行了相关研究。相比较,同期研究过的陆栖真菌已达69 000种。在这一领域最早期的研究报道是由一种木素色子囊菌Leptosphaeria oraemaris培养物中分到的一个小内脂Leptosphaerin,

该菌常见栖息在水淹的木头表面。为比较同一环境组种间的化学相似性.Stragnman 1987年比较了l21株木素色子囊菌的抗真菌活力,发现所有的27株菌除了产Obioninene和Oreamann外,都产倍半萜二元醇大镰刀孢菌素,另外其中4株苗还产生抑制性物质。 1991年Pooh 等从以前未进行过研究的Kirschstemothelia 中分离到一系列化学结构上类似的萘醌,二聚体Kirsehsteinin和两种新的氯化的二苯酯。二聚体Kirschsteinin的两个不对张单体之间通过亚乙基桥连结,这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几种肿瘤细胞系细胞有毒性。1991年,日本Sugano 报道从海洋动物中分离了一批能产生新化合物的真菌。这类化台物具有细胞毒性,并显示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刺激作用。 除了从海洋真菌培养物中分离新的医药品和代谢产物之外,近几年来,对海洋真菌所产酶类的分离与克隆已有所报道,如Burtseva 报道从海洋丝状真菌Chaetomrum indicum液体培养物中分离到多种糖苷酶和葡聚糖酶。 鉴于海洋真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事近年来已开展海洋真菌的研究工作。对海洋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筛选等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已从深海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若干株海洋真菌,目前正在对菌株的生长特性与低温水解酶酶学性质等进行研究,进一步分离具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工作正在进行中【1】。 二、海洋真菌在药物合成方面的作用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上书房信息咨询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海洋环境风险依然突出。 据介绍,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与上年同期相比,夏季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减少3700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红树植物、造礁珊瑚的主要优势类群及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洋油气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有所改善;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沿海生产生活用海需求。此外,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有所升高。监测的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7%,连续三年有所升高。其中,全年各次监测均达标的入海排污口119个,占比较上年增加6.8%。还有,赤潮、绿潮灾害面积大幅减少。2017年,管辖海域共发现68次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为367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51%,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29522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281平方公里,均比上年减少近一半,为近5年最小。 但是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2017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8140、41140、33560和46800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区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0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而且,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海草、珊瑚礁

工作技能-必修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工作技能层面必修课程) 目录 普通动物学实习 (1) 海洋渔业技术实习 (5) 渔政管理与渔港监督实习 (8) 增殖养殖工程实习 (11) 海洋学实习 (14) 科学研究专题讲座 (16) 毕业实习 (19) 毕业论文(设计) (21)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动物学实习是一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中的必修课程,是继普通动物学实验后的或在此期间的一门对本科生来说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结合和加深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和实验的论证,但同时又是一门特别的实践课程,主要是沿海不同的地貌不同的物种分布和熟悉海洋科学和海洋环境的一门课程分布图和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更加直观的从沿海生物群中找到其相关的物种证明和了解动物起源到演化为高等动物的整个过程的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观察,除了原生动物门不能肉眼观察到外,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缢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的硬骨鱼类都能在实习中看到或采到样本。更有到青岛水族馆参观的内容,更加直观的通过水族馆标本和图谱和实物等对整个动物的进化和演化有更深刻的印象。 2.设计思路: 本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完成动物学课程后,或在实验过程中时根据潮汐的变化,和根据当地的潮汐变化选最落潮时间在中午的时间进行海边实习。根据青岛的地形地貌选择代表性强的岩礁地貌,沙滩地貌,泥滩地貌或其中两个混合的地貌进行采样地点选择,并为了进行比较,每年选择的时间和地点都相对稳定。然后到水族馆进行参观,通过人为的分类好的进化路线进行参观。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为主要课程,其中所涉及的动物种类很多,涉及的课程有《海洋浮游生物学》、《贝类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海洋学》、《海洋环境学》、《海洋经济学》等高年级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海滨实习是动物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认识和学会鉴定不同的动物,并掌握其主要特征和分类地位。初步了解和掌握采集海洋动物标本的方法和对标本的处理办法和基本鉴定办法。提高巩固和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已学过的动物学知识。通过现场的采样,是学生了解了海岸线的分布特

海洋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和杀菌作用

海洋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及其抗污损 和杀菌作用 珊瑚礁低等无脊椎动物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化学防御机制,这些生物产生的化学防御物质是寻找发现海洋防污剂、杀菌剂及杀虫剂等的重要资源。本研究组从中国南海珊瑚、海葵、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污损、杀菌、杀虫、抑藻等活性的化合物。 然而受到资源限制,无法获得大量活性化合物。生态学研究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共附生微生物可能参与了宿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受此启发,本研究从海洋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杀菌活性化合物,为海洋天然防污剂、农业杀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以2株海洋来源真菌Cochliobolus lunatus (M351)和C. lunatus (TA26-46)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了14个十四元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resorcylic acidlactones,简称RALs)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7个,新天然产物1个,通过结构修饰获得30个衍生物。 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进行了抗污损、抗农业致病真菌等生物活性研究,获得抗污损活性化合物14个,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获得抗农业致病真菌活性化合物2个,并探讨了其杀菌作用机制。1.真菌C. lunatus (M351)中十四元大环内酯分离、鉴定及其抗污损活性本研究组前期从一种蕾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中获得一系列具有显著抗污损活性的Briarane型二萜化合物,启示我们从柳珊瑚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发现抗污损化合物。 本研究从柳珊瑚D. gemmacea中分离共附生真菌,在抗藤壶Balanidae Amphitrite幼虫附着活性指导下,选择一株真菌C. lunatus(M351)进行研究。对该菌进行发酵培养,综合运用各种分离手段和波谱学技术,分离鉴定了7个十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 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

港湾众多。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 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省、和澳门所属岛屿暂未列入),我国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00多个,共有人口约500万。我国海岛分布很不均匀。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58%;南海次之,约占28%;黄海、渤海最少,约占14%。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陆土资源全国海岛共有农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面积5600多万亩。其中,的海岛农田面积最大,约900万亩;的海岛森林面积最

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第21卷第6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1No.2 2003年2月 Jour nal of Fos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2003 文章编号:1008-0171(2003)02-0060-03 南海海洋真菌2492号中的甾体成分 朱 峰1,彭毓敏2,陈光英3,林永成3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广东佛山,528000;2.南海中医院药学部,广东佛山,528000; 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对南海海洋真菌2492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 hr amites a ustr a li,从其菌丝体的乙醇粗提物分离出3个甾体化合物:(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它们的结构通过I R,F ABMS和NMR谱图得到确定。 关键词: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甾体化合物;结构 中图分类号:Q949.32 文献标识码:A 陆源天然产物一直以来是人类丰富的药物资源,但随着对陆地资源的深入开发,从中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传染性病菌对传统抗生素的抗药性正在迅速发展,因此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海洋这个尚未开发的巨大天然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从海洋微生物中找到新的特效药物寄予极大的希望[1]。本研究组在从海洋微生物筛选新药的过程中,已发现多种结构奇特而具有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2~4]。本文研究了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的海洋真菌2492的胞内代谢产物,从其菌丝体分离得到3个甾体化合物,通过解析IR,FABMS和NMR谱图推出它们分别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B-醇(麦角甾醇,A),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B-醇(过氧化麦角甾醇,B)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B,5A,6A-三醇(三羟基麦角甾醇,C)。 图1 甾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试剂与菌种 INOV A-500核磁共振仪,VG ZAB-HS质谱仪,Bruker Vector2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X4型显微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 收稿日期:2002-02-26 基金项目:国家863资助项目(2001AA624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2058) 作者简介:朱 峰(1971-),男,江西上犹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 林永成(1945-,男,广东肇庆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 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 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海水、海 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 范围内。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经河流 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 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2、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 我国海洋沉积物监测要素主要包括石油类、重金属、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在我国管辖的海域内共有581个监测点。2012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5%,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6%以上。近岸以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仅个别站位的部分监测要素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全国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黄海北部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较差,其余重点海域综合质量良好。黄海北部近岸污染区域集中在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石油类、铜、镉和锌,其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同时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六六六以及粪大肠菌群等有害物质比例较高。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 一、浮游生物(Plankton) 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 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 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 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 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 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 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 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 (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 一、营养方式 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 自养性浮游生物—— 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 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 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 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μm,浮游病毒 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μ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 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

药用真菌学资料

药用真菌学(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在菌丝体、子实体、菌核或孢子中能产生诸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多糖、苷类、生物碱、甾醇类、蒽醌类、黄酮类及抗生素等多种物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真菌。 药食兼用1.医治疾病2.美味佳肴 药用功能多样性 思考题 1.五界分类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2.真菌的特点:(1.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2.细胞质中含线粒体,但无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主要存在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4.营养方式为营养型,好氧 5.由多细胞连接成菌丝,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而组成菌丝体 3.药用真菌的概念 4.试述中国药用真菌的种类及其药用功能 5.子囊菌亚门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型和子囊的特点、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 药用真菌的形态分为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 菌丝体又称营养体(相当于叶)功能:分解基质,吸收营养和水分 子实体又称繁殖体(分化菌丝组成)功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供人们食用的部分 菌丝: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细管状的丝状体,每根细丝称菌丝 特点:多细胞,细胞呈管状、壁薄、透明;再生能力很强;对低温具有强烈的耐受力 菌丝分类 1.有无隔膜无隔菌丝有隔菌丝 2.生长空间不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在培养基物表面空间) 3.发育阶段不同初生(每个细胞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的菌丝,又称单核菌丝,由孢子萌发 而来特点:菌丝非常纤细,染色体为单倍体,一般不能形成子实体) 次生(由两个初生菌丝体的单核细胞通过质配形成的双核菌丝发育形成的菌丝体,又称双核菌丝特点:粗壮、分支、生长速度快,能形成子实体; 在双核菌丝的顶端常发生锁状联合) 三生(次生菌丝在到达生理成熟或环境条件不良时,菌丝紧密扭结分化。 如菌核、菌索特点:组织化、有一定的排列和结构) 特殊菌丝组织体 菌丝束:又称菌绳,由大量平行菌丝排列在一起,由正常细胞发育而来的简单结构。 菌索:某些真菌的菌丝体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更高级组织并是顶生生长的根状组织;由许多不分枝平行菌丝组成生长较正常菌丝快5-6倍。 两者是某些菌体出现集群现象而形成的特殊的运输结构。 菌核:某些真菌的菌丝密集成坚实的平行菌丝组织和纵横交错的菌丝组织,形成球状、块状

海洋真菌土曲霉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设备制作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洋真菌土曲霉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如式(I)所示的海洋真菌土曲霉代谢产物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在制备抗外周及神经炎症和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应用。本技术发现丁内酯I除可清除DPPH自由基外,还可较好地清除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炎;以及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的活性;因此,在制备制备抗外周及神经炎症药物和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技术提供的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可成功制备得到该丁内酯I,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且还可通过诱导剂的添加来优化培养条件,从而大幅提高其产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如式(I)所示的海洋真菌土曲霉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S1.发酵:将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接种于真菌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发酵后,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 S2.粗提:将步骤S1的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浓缩,菌丝体经有机溶剂超声提取后浓缩,将所得浓缩物合并后得粗提物; S3.分离纯化:将步骤S2的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梯度层析,经硅胶薄层层析检测,将含有目标物质的洗脱组分继续进行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和反相相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即得所述丁内酯-I; 其中,所述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于2018年1月22日保存于广东微生物菌种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 C N o.603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减压硅胶柱梯度层析的条件为: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氯仿-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以洗脱液体积比100:0~0:100梯度的洗脱的组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相硅胶柱为ODS反相硅胶柱层析,流动相为体积比2:3~3:2的甲醇-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纯化的条件为:流动相为体积比1:3~3:2的甲醇-水,在硅胶柱填充10~15g反相硅胶,流速为4~8mL/min,收集保留时间为5~20min的主峰,得到的收集物即为所述丁内酯-I。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的真菌液体培养基中还含有诱导剂ZnCl2,所述培养基中诱导剂ZnCl2的含量为 0.0001~1mM/mL。

海洋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及其类似物与CDK5作用模式的研究[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生物技术 海洋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及其类似物与CDK5作用模式 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海洋天然产物与陆生天然产物相比具有更加复杂多样、新颖奇特的结构以及多元化的生物活性和机制。在浩瀚的海洋中存在着大量超乎人们想象的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作用机制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将成为发现重要先导药物的主要源泉和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近年来统计资料表明:从海绵中发现的天然产物约占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总数的38%左右,从海绵中已发现大量的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物质。海绵生物活性物质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多糖类、聚醚类、大环内脂类、萜类、生物碱类、多肽类、甾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如hymenialdisine和debromohymenialdisin是首次从小轴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的含吡咯七元环内酰胺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天然的CDK5的选择性抑制剂。海绵中存在结构和数量如此丰富的有潜力开发成药物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得对海绵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成为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领域。 在500多个蛋白激酶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是研究最多的一个Ser/Thr蛋白激酶家族。CDKs的单体呈非活性构象,首先与其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结合成Cyclins/CDKs。组成全酶后仍无活性,CDKs作为催化亚单位,其活性状态由CDKs分子中的Thr、Tyr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决定,首先CDKs分子上游的CDK 激活激酶(CAK)催化其分子上ATP结合点附近的一个保守的苏氨酸被磷酸化,后再由CAK激活激酶(CAKAK)催化使Thr残基磷酸化和Tyr残基去磷酸化,CDK即被激活,而活化的Thr残基去磷酸化则使CDK失活。目前已发现十多种CDKs,包括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的CDK1,2,3,4,6,控制细胞转录的CDK7,8,9和调控神经元损伤的CDK5。CDKs的活性异常会导致疾病。 CDK5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调控神经元损伤,当CDK5过度激活而且分布部位发生改变时,CDK5激酶的大量激活参与τau的磷酸化,促进τau蛋白堆积从而参与了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亨廷顿氏病(Huntingto n’s disease, HD)以及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 ALS)等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故以CDK5为靶标,以海样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作为先导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