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外文翻译

组织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外文翻译
组织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1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and Trus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OCB

Breach i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ffects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Several researches indicate a direct effect of contract breach and OCB(Restubog, et al. 2008; Suazo 2009). Coyle-Shapiro and Kessler (2000) suggest that when faced with contract violation, employees seek to remedy the imbala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employer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their commitment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CB. Atabay (2007) surveyed 122 employees and found that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reported by employees, the less likely they are to engage in OCB. This seems that rule of reciprocity implies in this relationship.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several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which suggests that high expectation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ulfillment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high levels of OCB such as Turnley et al.(2003), Coyle-Shapiro (2002). Coyle-Shapiro (2002) repor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ranging from r=0.10 to r=0.30) between various components of OCB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ulfillment with the latter being assessed through both employer obligations and employer inducements. Through this finding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perception of non-fulfillment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ll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OCB. However, Johnson and O’Leary-Kelly (2003)prediction of a direct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OCB was not supported. They proffered the explanation for this finding that aggrieved employees may not withdraw support from co-workers if they perceive that by doing so their fellow employees may be harmed. .However, extrapolating from above findings, my proposition is that employees will be engaged in OCB when employees feel that the organization is committed to honor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other words, if employees perceive that organization failed to meet obligations of it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ll reduce their OCB. Thu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H1: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will have negative influence on employee’s organiza 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Discussion

As the study is designed to fulfill two objectives i.e.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on OCB and on trust, the obtained result revealed that breach influences both the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OCB. This seems to be odd because the finding goes against the accepted and established view that breach should result in lowering employee’s citizenship behaviour. However, this may be probably c itizenship behaviour is more a personal and discretionary in nature, so it mainly depends upon the individual employees to do it or not. .Further this type of behaviour is mainly directed towards their colleague and fellow employees, so perception of breach which is experienced with the employer / organization, does not affect employee’s relation or helpful activities with their fellow employees. Going further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breach in rel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t results in lowering employee citizenship behaviour and not the transac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This imply that employees give more value to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and if they feel that employer is not fulfilling theirrelational obligations, they become disgusted, disappointed and frustrated and reduces their citizenship behaviour or extra role behaviour. Another reason may be that in rel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mployees somehow has emotional relational with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s some sort of ownership with the organization..

Author: Md. Hassan Jafri

Nationality: India

Originate from: National Academy of Psychology (NAOP) India (2008), 6

译文1

心理契约的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信任的影响心理契约的违背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几个研究直接表明契约的违背和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直接影响(罗沙特伯格等人2008;苏亚佐2009)。罗勒和凯斯勒(2000)表明,在面对契约违反时员工会在和雇主的关系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减少他们的承诺和不愿意做组织公民行为。亚特波(2007)调查了122名员工并发现心里契约更大的程度的违约员工就会减少做组织公民行为。这似乎暗示着一个规律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在雇佣关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确定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几个已经实施的研究表明高预期的心里契约带来的满足感会促使员工做出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如特勒等人(2003),罗勒(2002)都已证实这个结果。罗勒(2002)通过对心理契约在雇主和员工权利义务方面的测量评估表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心理契约是正向关系(从r = 0.10到r = 0.30) 。通过这一发现能推测如果员工的心理契约没有得到实施和满足,会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造成消极影响。然而,约翰逊和科勒(2003)不认为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他们提出了他们找到的原因,就是受委屈的员工会从他们同事那里得到支持,如果他的同事认为他收到了伤害的话。然而,立足于以上的发现,我认为,在员工认为该组织是致力于尊敬员工的权利心理契约的条款和条件下,他们将会从事组织公民行为。换句话说,如果员工认为组织未能完成它的心理契约义务,就会减少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假设:

假设一:心理契约的违背将会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讨论

作为研究被设计来完成两个目标即找到心理契约的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信任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违背对两个变量都有影响。

但心理契约的违背被证明对组织公民行为没有明确的影响。这看起来很怪异因为它违背了大家公认的和已经接受的观点,即违背心里契约会照成员工减少做组织公民行为。但是,你要明白,组织公民行为在本质上更多的是由你个人自由决定的,所以你做不做大部分要看你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更进一步说,你愿不愿意做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受你同伴的直接影响,老练的老板(雇主)他们违背的

心理契约不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良性的互动。更详细的进一步说,违背心理契约带来的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不是违背事务性心里契约带来的。这暗示员工更看重的是与自身相关的利益,如果他们的老板没有做到,他们就会失望,厌恶并有挫折感,于是他们就会减少组织公民行为或是角色以外的工作。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当组织和员工有了契约,他们会对组织产生一种情感契约,感到组织本该给他们那些利益和权力。

作者:哈桑

国籍:印度

出处:国家科学院心理学(NAOP)印度2011六月

原文2

Organisational Justice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A Study in the Portuguese Cultural Context ORGANISATIONAL JUSTICE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teractional justice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overall OCB and several OCB dimensions than are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It is possible that employees see their supervisor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react toward the organisation according to the way they feel treated by the supervisor (Bateman & Organ, 1983; Farh et al., 1990;Moorman, 1991). This tendency is reinforced by Portugal’s cultural features,where femininity and affiliation make people more sensitive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supervisors than to the “cold” and imperso nal procedures represented in procedural justice. Portugal also scores high in power distance, and this can explain why employees do not value the opportunities for voice and for affording input to organisational decisions and policies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as they value interactions. Finally, the Portuguese culture is also in-group collectivist and low performance oriented, and this can make employees less sensitive to the equity principle present in most defini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We do not argue that interactional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OCB exclusively in these cultural conditions. What we suggest is that some Portuguese cultural features may reinforce the role played by supervisors in promoting OCB. Future research may collect equivalent sampl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Lynn, Hader, Gabler, & Laaksonen, 2004) and test whether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foun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replicated in other contexts. Such equivalenc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values regarding variables such as masculinity/femininity, affiliation,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and equity sensitivity.We suggest that som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relative power of the several justice dimensions for predicting OCB may be rooted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ot controlled in the data collection.

Our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between both dimensions of interactional justice, only the interpersonal one predicts some dimensions of OCB. It is likely that high femininity may make employees sensitive to the manner in which supervisors respect them and exhibit concern for their

welfare (Paine &Organ, 2000). The high power distance may also make employees comfortable with supervisors who do not give them explanations for decisions that affect them. The finding suggests that future studies may consider both cultural variables when predicting OCB, comparing findings in feminine and high power distance versus masculine and 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s. If such reasoning is correct,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propose the two-interactional.factor model: (a) in feminine and 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s, it is likely that the interpersonal component prevails over the informational one in predicting OCB; (b) in masculine and 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s, the informational component prevails over the interpersonal one or, at least, people value both equally. One may even consider that the importance of each dimension is contingent on individual values. Individuals espousing feminine and high power distance values are possib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terpersonal component,while those espousing masculine and low power distance valu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formational component, or respond equally to both..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although OCB can be seen as a latent construct, some predictive power can be lost if the separate dimensions are neglected. For example,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interpersonal justice in predicting OCB dimensions with more a “personal” nature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personal initiative)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informational justice. Additional evidence suggesting the need to distinguish the several OCB dimensions is the fact that perceptions of justice do not predict the conscientiousness dimension of OCB.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this dimens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n in-role than an extra-role behavior (Vey & Campbell, 2007). People may feel compelled to behave conscientiously not because they wish to reciprocate the way they feel (fairly) treated, but because they feel compelled to perform in-role or mandatory behaviors.

Author: Arménio Rego, Miguel Pina e Cunha

Nationality: Portugal

Originate from: Universidade de Aveiro, Universidade Nova de Lisboa

译文2

组织公正和组织公民行为:

一项在葡萄牙文化背景下的研究

组织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

结果表明:互动公平是能比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更好地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员工认为他们的主管是组织的代表和他们从主管那里感受到的做法代表着组织(Bateman & Organ,1983;Farh et al.,1990;Moorman,1991)。这种倾向被葡萄牙的文化特色加强的,因为温柔气质和友好关系都使人们对和主管的关系比冷的和代表没有人情味的程序公平更敏。葡萄牙也得到了高的权力距离,这能解释为什么员工不珍惜给组织决策和政策说出自己的声音和提供帮助的机会(程序正义的两个重要部件),因为他们重视交互公平。最后,这葡萄牙文化也是以内集团团体主义者和低绩效为导向,这可以使员工对大多数分配公平定义的公平原则不敏感。

我们不认为交互公平是一项对组织公民行为唯一重要预测因子在这些文化条件中。我们所建议的是一些葡文化特征可以增强主管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力量。未来的研究可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收集等效样本 (Lynn, Hader, Gabler, & Laaksonen, 2004) 和测试在当前研究中发现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否在其它文化中也能适用。这样的等价必须考虑个人价值有关的变量。如男性气概/阴柔气质、联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执行方向和股权的敏感性。我们发现在一些文献中关于对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成比例的几个组织公平感的维度的不一致可能深植物与个体差异而不是资料收集控制的。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在交互公平的二个维度之间,只有一个维度预测了组织公民行为。它有可能是因为员工的温柔气质使他们对主管尊重他们和关怀他们福利的方法是高敏感的(Paine &Organ, 2000)。高的权力距离或许也会让员工对管理者做出影响他们的决策而不给解释感到舒适。结果表明:未来的研究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时候可能考虑文化因素,对比发现女性和高的权力距离对抗男性和低的权力距离文化。如果这样的推论是正确的,它提出了交互公平的两个因子看来是合适的。因子模型:(一)在女性和高的权力距离文化,它是可能的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方面人际关系是胜过信息的;(b)在男性和低权利距离文化,在预测组织公

民行为方面信息是胜过人际关系的,至少,人们都一视同仁。你可能甚至认为,每一个维度的重要性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个人支持女性和高权力距离值是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的,然而那些支持男性和低权力距离的比较敏感信息组件,或反应都一样。

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组织公民行为可以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构建,但如果独立的维度被忽视一些预测力会丢失。例如, 相对较强的交互公平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个人性质方面(人际关系和谐和个人主动性)是比信息公平更有深远意义的。额外的证据表明有必要区分几个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是这样的就是正平感不能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尽职维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维度更有可能是一个自发行为而不是刺激行为(Vey & Campbell, 2007)。

作者:罗格,困哈

国籍:葡萄牙

出处:从阿威罗大学,新星·德·里斯本大学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 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个案研究法 2.气质 3.群体 4.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4.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o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D )。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7.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型( D )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8.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 D )。 A.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9.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C )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组织公民行为 综述

组织公民行为综述 1、序言: 贝特曼(Bateman)和奥根(Organ)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和姿态,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的,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出的,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它是组织员工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但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组织效能。由于组织公民行为超越了正式角色的要求,管理者一般不易察觉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不易凭奖惩制度使员工实施这类行为。 2、综述切入 This article develops and empirically(以经验为主地) examines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① whether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affect work-related outcomes through different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The findings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by demonstrating that (1) interac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supervisor-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2) procedural justice perceptions affect organization-related outcomes via the mediating variab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② An employee's trust in a supervisor is proposed to mediate(调节调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fairness in the supervisor's decision making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Data from 475 hospital employe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were consistent with our model. We discus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① 以social exchange为切入点,对组织公民行为做出综述。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D)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罗伯特·欧文 D、弗雷德里克·泰勒 2、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B) A、能力类型 B、人格类型 C、气质类型 D、外貌类型 3、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C)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4、情境领导理论认为,当下属(或群体)的工作成熟度发展到高水平时,领导者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D) A、命令型领导 B、推销型领导 C、参与型领导 D、授权型领导 5、属于领导权变理论的是(B) A、领导作风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管理方格论 D、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6、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7、常言道:“一俊遮百丑”,这是指人知觉偏差中的(B) A、投射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印象 8、下列哪种行为体现了员工以主动和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B) A、离职 B、进谏 C、忽略 D、忠诚 9、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C)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0、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A)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1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模式理论是(B)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12、在团队发展的(C)阶段,团队内的人际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 合作态度明显;程序和行为规范得以建立和实施;沟通频繁,工作效率提高。 A、初创期 B、初见成效期 C、持续发展期 D、成熟期 13、下面哪一项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特征(B) A、信赖控制 B、创新 C、正确地做事 D、关注效率和方法 14、下列属于正式沟通网络的是(D) A、偶然式 B、流言式 C、集束式 D、全通道式

内蒙古党校研究生《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参考答案

内蒙古党校研究生《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是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梅奥教授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 2、简述权威服从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 答:权威服从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人们倾向于做别人做的事或者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从而使自己能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其次,如果在一个模糊的情境下人们会更相信其他人关于适当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暗示,更可能会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消息传达者告诉他们的方法做事情;另外,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服从权威实际上是人们固有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习惯是人们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习得的,这就是绝对服从权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们可能对不服从感到很迷惑,从而导致服从权威。

3、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斯金纳的强化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只要改变人的行为后果就可改变人的行为。“强化”在管理中有四种方式:正强化是指组织成员的某行为产生时,组织加以肯定,从而加强其行为;负强化是指组织成员的某行为产生时,组织加以否定,从而减弱其行为;自然消退是指在组织成员的某一行为产生时,组织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视若无睹,使组织成员的这一行为受到冷淡对待而自然消失;还有一种是惩罚。从强化的时间安排上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4、简述从众效应的根源。 答:从众效应的根源是,首先,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而让自己感到焦虑、被群体孤立;其次,从众也源于一种群体对个体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5、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 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是,认为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所受到的待遇的公平性的影响。公平比较过程中,组织成员不仅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与同事的待遇进行比较,而且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与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自我的比较。当一个人认为所受到的待遇不公平的时候,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武汉大学2013年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人民大学出版社罗宾斯第12版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复习题P31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3、什么是组织?家庭单元是否是一个组织?请解释。 8、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讨论题P31 1、对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实践中的管理者有什么意义? 第2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复习题P59 2、为了确保个体具备有效地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恰当能力,应做哪几步工作? 5、对比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之间的差异。 讨论题P59 2、针对良好的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和良好的人格与组织的匹配两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导致成功?请解释你的理由。 第3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复习题P84 1、对比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2、什么是认知失调,它与态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3、什么是自我知觉理论?它怎样提高我们对行为的预测能力? 5、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使他们做好准备愿意与自己不同的同事共同工作? 第4章人格与价值观 复习题P117 1、什么是人格? 3、描述大五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哪一项因素在预测行为方面最有价值?为什么? 8、霍兰德划分的六种人格类型是什么? 9、什么是人格—工作匹配?它与个体—组织匹配的区别是什么? 讨论题P117 3、某一天你的老板表现出一副紧张、急躁、好争辩的样子;另一天,他又表现出一副平和和放松的样子。这是否表明人格特点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第5章知觉和个体决策

2、什么是归因理论?它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有什么意义? 3、我们对自己活动的知觉与对他人活动的知觉有什么差异? 6、什么是锚定偏见?它是如何影响决策制定的? 7、什么是易获性偏见?它是如何影响决策制定的? 讨论题P150 2、一名员工在分配给他的工作上完成得不够好。请解释该员工的管理者会使用什么样的归因过程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 第6章基本的动机概念 复习题P183 2、X理论和Y理论对动机的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3、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描述麦克莱兰提出的三种需要。它们与员工的行为有什么关系? 5、解释认知评价理论。它在管理实践当中有何作用? 讨论题P183 1、“认知评价理论与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相互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加以解释。 第7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 复习题P210 4、解释在质量圈中员工和管理者的角色是什么? 10、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努力水平? 第8章情绪和心境 复习题P240 1、情绪和心境的异同是什么? 5、什么是情绪劳动?为什么它对理解组织行为学很重要? 第9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复习题P275 2、哪些因素可能会激发你加入一个群体? 3、描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4、什么是霍桑研究?他们告诉我们有关群体行为的哪些内容? 8、什么时候群体会比个体做出更好的决策? 讨论题P275 3、“群体的内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10章理解工作团队

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OCB)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随着竞争加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为组织管理者重视。近年来的西方,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组织公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平移到中国文化中。本论文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组织公民行为缘何而起,为中国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回顾组织公民行为以往研究,我们发现公平感是被广泛认可的最强健的预测变量。本研究首先假设公平感在中国文化中仍然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并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其他独立于公平感的预测变量,和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本研究假设印象管理和文化价值观是独立于公平感的另外两类预测变量,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和责任感对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起到调节作用。共有188对员工和他们的主管、同事参加本研究,通过主管、同事的他评手段获得被试的OCB评价。主要使用分层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在控制公平感的情况下,考察印象管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男性度/女性度、责任感等变量的主效应及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组织公平感在本样本中依然对OCB具有预测作用;印象管理对大部分主管评价OCB 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显著预测作用,但并未发现其调节作用:集体主

义/个人主义不仅对OCB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而且与公平感相比,可以解释更多的OCB变异;这一变量还可以调节程序公平与同事评价OCB的关系,集体主义越强,同事评价OCB与程序公平感之间的相关越弱;权力距离对主管评价OCB-G和OCB-O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印象管理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权力距离还对程序公平与大部分OCB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力距离观越大,程序公平与OCB之间的相关越大;男性度/女性度对解释大部分主管评价OCB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但其调节作用比较有限;责任感对OCB不存在独立于公平感的主效应,但可以极其显著地调节公平感与OCB之间的关系,责任感越强,其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各种OCB之间的相关越小。西方已有的研究在讨论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因素时,对以公平感为代表的工作态度之外的变量重视不够,对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也颇为缺乏。总体来说,本研究对以往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中,公平感并非唯一的最强的OCB预测变量,在公平感之外还存在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等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变量,并且发现公平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它的预测力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格特质责任感的调节。【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OCB)组织公平感印象管理文化价值观责任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与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就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就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就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瞧,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瞧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就是() A、轮式 B、Y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她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就是() A、韦伯 B、霍曼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

关于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5) 一、单选题:10分,每题01分 1、管理系统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菲德勒 B: 豪斯 C: 利克特 D: 布莱克 2、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高生产率低凝聚力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3、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才能 4、工作要求与控制能力的关系形成四种格局,其中压力最大的一种是: A: 高要求低控制 B: 高要求高控制 C: 低要求低控制 D: 低要求高控制 5、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尊重需要 B: 交往需要 C: 安全需要 D: 生理需要 6、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 所有组织中 B: 一定组织中 C: 社会组织中 D: 管理组织中 7、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团队集体 D: 任务群体 8、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惩罚 B: 正强化

C: 自然消退 D: 消极强化 9、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A: 气质 B: 个性 C: 能力 D: 性格 10、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 A: 人际群体 B: 团队集体 C: 无序群体 D: 无序群体 二、多选题:10分,每题02分 11、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 :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B : 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 C :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D :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E :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 A : 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B : 心理因素 C :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D : 生理因素 E : 人群团体因素 13、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 A : 计件工资 B : 计时工资 C : 计件超产奖 D : 月度奖 E : 年终分红 14、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A :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 :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 :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5、做好领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B : 民主公开的原则 C : 统一领导的原则 D :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E : 能级相符的原则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070 课程代码:0188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工商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如果职工A认为自己同职工B相比,所得报酬偏低了,觉得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 作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 C.布莱克 D.弗洛姆和耶顿 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C)。 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予以要求 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利对应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8.按占优势的心理机制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何种(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9.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 E.社交需要 10.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1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12.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交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门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哪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A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E.地域部门化 三、判断对错题 13.现代社会里遍地都有组织。(对) 14.态度是天生的。(错) 15.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唯有增加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错) 16.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成反比关系。(错)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 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 ①工作满意度。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然而,以往对于这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把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胡利利等(2009)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同事维度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程度最高。 ②组织承诺。Shore和Wayne(1993)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承诺、组织支持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而持续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

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考试性质:考试试卷类型:A 考试班级:工商0401、人力0401—04 考试方法:闭卷命题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C 16. B 17.B 18.B 19.D 20.D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答题要点: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力 一般能力是指任一活动都要具备的能力,通常指智力;(2分) 特殊能力是指某一具体活动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2分)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2分) 2.答题要点:⑴报酬结构。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是员工满意的关键因素。⑵工作内容。一般来说,员工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⑶人际关系。友好、合作的同事关系是员工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⑷事业发展。员工喜欢有机会晋升与发展的组织和工作。⑸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影响员工满意的重要因素。⑹管理状况。组织的管理状况也是员工满意与否的关键因素。⑺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果与职位、组织文化不匹配,也容易滋生不满。(答出一项因素得2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以上得6分。) 3.答题要点:⑴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个人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2分) ⑵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2分) ⑶宽大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是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2分)

《组织行为学》考试试题(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 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A.轮式 B.Y 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 从众效应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 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15.员工的出勤率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正比关系 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竞争 B.协作 C.人际关系 D.个性差异17.在领导有 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18.在决策理论中,决策者被看作为一个() A.经济

组织行为学 山大考试题库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情绪和情感 标准答案是: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2、工作生活质量 正确答组织中的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交流渠道,进而有权影响组织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与更少的精神压力的活动过程与水案:平。 3、个性 标准答案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M=E* 标准答案是:期望理论的公式。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5、需要 标准答案是: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东西而又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 6、群体规范 标准答案是: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准则 二、案例分析题 7、第五治金设计院 第五冶金设计院是一个大型综合单位,建院很早,兵强马壮,专门承包冶金系统各公司、厂、矿的大、中型项目设计,以一贯的高质量设计得到本行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尊敬。 高级工程师马开宁是该院现任第一设计室主任,担当现职已有七八年之久,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也颇丰富,被视为本院骨干,前程不可限量。 本室内的第七课题组由八名男工程师组成,他们共同在该组工作多年,彼此感情融洽,关系密切。该组原组长教月前调任另一设计室当副主任,组长一职暂告缺,目前先有组内资历最深的贾克乐工程师代理 不久前,室内分配来一位新人苏黛薇,是刚从一所名牌工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是本院首批分来的硕土之一,年方26,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朝气蓬勃,大方直爽。老马派她到七组,立即参加了某矿山机修厂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同时参加这项任务的,还有同组的另三位工程师:代组长贾克乐(38岁,在本院已工作了15年)、萨本柱(40岁,来本院也有10年之久)和蓝狄承 (32岁,来本院已8年). 小苏是初来乍到,但为能分到伍院工作,很觉高兴。她很喜欢分给她的设计任务,觉得担子虽不轻,但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提高快,也表现了对她的器重,能充分运用她刚从学校学来的新知识,一展抱负。她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全身心都投到设计任务中。跟同组同事们的关系是友好的,不过无论上班时还是下班后,她很少跟他们有什么工作以外的非正式交往。小苏对工作很认真,碰上困难问题,她会自动加班到深夜,查文献,翻资料,上计算机室,总要尽快搞个水落石出。因为她这样坚韧不拔,再加上基础扎实,所学的知识又新,所以总是比别的同事早好几天就完成了分给她承担的那部分设计任务。她是闲不住的,总说:"我有使不完的劲。"任务一完,就坐立不安,总是又去找马主任要新的任务干。有时,她就问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的进展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来源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Barnard在1938年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willingnesstocooperate),Katz和Kahn在1966年提出的“组织公民”的概念。Katz和Kahn认为有效的组织应该有三种基本功能:(1)必须吸引并留住员工;(2)确保员工以可信赖的方式符合组织特定角色的要求;(3)员工必须有创造性与自发性行为,其行为表现超越角色规范。Berteman等人在1988年将第三种行为称之为“组织公民行为”,并把它定义为职务外行为,主要指对帮助同事和对组织的责任感。Organ在1988年正式将OCB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后来,Organ在1997年对OCB又给予重新定义,认为它类似于Berman等人在1993年提出关系绩效,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从而把组织公民行为和关系绩效的内涵统一起来。 2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综观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文献,发现已被确认的OCB种类有三十多种,而且它们中有不少概念相互重叠。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认为,OCB至少可以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loyalty),组织尊从(organizationalcompliance),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initiative),公民道德(civicvirture)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2.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OCB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指自发地帮助同事,预防和解决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行为。它包括利他主义行为、保持和谐、善意调解、鼓舞团队干气、礼貌维度;人际互助;帮助同事、人际促进等。研究表明,这些内容都属于同一个维度。 2.2运动家道德运动家道德由Organ[1]在1990年首次提出,指个体对别人造成的不方便不仅不抱怨,而且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了团体的利益甘愿牺牲一些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不轻易否决别人的意见等。目前关于这个维度的研究较少。 2.3组织忠诚组织忠诚包括忠诚于组织;保护组织和对组织的发展有良好意愿;支持和维护组织的发展目标;敬业精神等。组织忠诚有利于促进组织发展,保护和维护组织免于受到外来的威胁和损害,而且在组织处于逆境时个体对组织仍然保持着高度承诺。 2.4组织尊从早在1983年,Smith等人就对组织尊从进行了研究,并且将它称为一般化的尊从。它包括对组织的服从;OCB-O(organizationalobedience);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等。组织尊从是指个体不仅接受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并加以内化,而且在行为中严格认真地遵守,即使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5个人首创性个人首创性是由Graham在1989年提出来的一种职务外行为,它包括自愿并创造性的从事与工作相关且超出了组织要求的行为。个体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责任,以极大热情和努力持续工作,同时也积极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自愿的创造性,也有人将它称为责任心,提出建设性意见,自愿承担工作任务,工作奉献等。 2.6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最初是由Graham在1991年提出来的,也被称为组织参与、保护组织等。它指员工作为组织中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行为,包括对组织的工作感兴趣,节约组织资源,保护组织财产,愿意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组织战略计划制定,监控来自环境的威胁和机会等。 2.7自我发展自我发展这个概念最初是由Katz在1964年提出来的,由George等人将其发展成为OCB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个人发展即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通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调查问卷

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这是一份关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问卷调查,旨在对组织和员工的一些行为做出了解,该问卷仅用于学习,谢谢您的配合。基本信息: 1.性别:男 2.职务:教师 3.年龄: 24 4.您的工作年限: 待定 5.您目前所在企业的性质:A民营企业 B国有企业 C外资企业( B ) 下面的问题所给的选项代表不同的程度,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 1.在组织中,会经常主动承担工作之外的任务(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在组织中,经常主动提出对组织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积极协助同事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A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4.即使会引起领导不快,也会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5.对本职工作抱有钻研精神,精益求精(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6.积极组织参与同事自发的联谊活动,如聚会及郊游( A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7.在被要求之前就主动解决工作问题,并且通常超出预期完成工作( C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8.与其他同事分享自己的特长及经验(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9.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无限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B ) A非常符合 B符合 C不确定 D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10.领导决策前会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