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财政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财政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善收入分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经济学年级:10级学生姓名:季晓丽

指导教师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可以有很多途径。要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就要大幅度调整我们的财政支出结构,大大增加公共服务的支出,减少经济建设的支出。把财政支出的钱更大部分用于提高保民生,特别是保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000多亿元,财政支出70,000多亿元,人均的财政收入相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稍微少一点。如果加上卖地等收入,就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我们现在财政收入水平是很高的。人均的财政支出比农村的人均收入高多了。如果我们把财政支出做个比较大的调整,那么我们可以比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包括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材料,2008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4%,社保与就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9%,两项合计占15.3%,这比人均3000美元~6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平均用于这两方面的支出低了整整16个百分点。因为那些国家这两项支出平均占全部财政支出的31.9%。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支出占的比重比其他国家平均水平还低那么多,实在是说不过去。前年和去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达

3000美元以上了,大大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包括医疗、社保、教育等等的支出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包括40000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等,我们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支出有一些还是没有做好,比如说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就没有很好完成计划。为什么呢?因为这对地方政府没多大的利益,对于GDP的增长没多大作用,所以他们是很消极的。根据人大常委的调研报告,按照2009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计划,全国要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是到8月底只完成了投资395亿元,仅完成了23.6%,说明列入计划的用于公共支出的投资没有很好完成。所以我想如果国家真的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决心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增加居民消费比重,增加保民生的支出,应该说潜力是很大的。

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每年有10,000多亿元利润,如果拿出30%~50%用于充实社保基金等,这就是3000亿~5000亿元以上,把这些钱用于民生项目,包括社保等,就可以增加好几千亿元,现在我们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完善,国有企业利润上交比例太低了,这也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你要真正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或者储蓄和消费的结构,大大增加居民消费的比重,除了很多其他途径,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而且比较大幅度地调整,应该说是有效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政府干预社会的贫富差距,应从对结果的干预转到对起点的干预上来,从消费、能力入手。这样,政府对分配的干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才可能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一厢情愿地认为,缩小了收入差距,也就认为同时缩小了消费差距,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误区。现代社会,居民个人对公共消费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收入差距缩小不见得消费差距也会缩小。例如教育消费、健康消费,不能说给低收入者增加补贴就能解决,如举办农村教育,这不是给农民一些钱就能替代的。现代社会的消费越来越具有公共性,就是买米买菜这样看似很私人的事情,也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对食品市场的调控和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等等。

分配的公平应以社会正义为前提。社会正义就是按照公认的游戏规则办事,包括经济运行规则、社会运行规则。遵循了这些规则,分配差距就是合理的,就意味着达到了社会公平。

关于收入分配不公,这包括腐败收入和灰色收入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它对老百姓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些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差距扩大到底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做的一些模拟分析,发现它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大,比如说它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腐败收入带来的基尼系数的扩大要小得多,但是它产生的社会民众的负面心理效应是非常大的,社会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腐败问题。这

是因为腐败带来的腐败收入,由腐败收入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也就是说,消除腐败对于平息老百姓的怨言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然而,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上,我们都特别关注的腐败问题,也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始终不太明显。这与我们的政治体制有关系,不在政治体制上进行重大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不断蔓延的趋势。

收入分配不公中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因素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个收入分配不公的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看其他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这么大,根据一个中国和俄罗斯收入差距的比较的论文,中国的数据是2002年的,俄罗斯的数据是2003年的,看一下两国的基尼系数,中国是0.44,俄罗斯是0.34。中国收入差距比俄罗斯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比俄罗斯大得多。不论从哪方面来说,中国的城乡之间的过大收入差距没有任何的正义性。我们都是走过来的人,我们都清楚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变化的过程。虽然,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惠农政策,但是从内容和力度上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在过去60年中,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现在仍有不少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和政策,包括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因

此,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不论对于缩小全社会的收入差距,还是对于消除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收入分配不公中还有一个问题,即个人收入流动性明显降低。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发现收入流动性还是比较高的,所谓比较高就是说那时候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要高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在一个五年期间,不同阶层的变动性还是比较大的。你如果看收入转型矩阵的话,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然而,从90年代末开始,收入流动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穷人想成为富人的机会越来越少,收入阶层的稳定性越来越大。而且,如果看一下不同代际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就会发现父辈的收入,父辈的人力资本,父辈的职业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出现了人们通常议论的“富二代”和“穷二代”的问题。最近几年大家对这一点也都有所感觉。所以,我们不仅要解决短期内的收入差距的问题,而且要解决长期内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中涉及到的第四个问题,是教育机会差异。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富二代”和“穷二代”的问题。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在过去30年中个人教育收入率是不断上升的,这意味着不同学历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它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然而,随着受教育机会差异下降,它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可是,我们

的实际情况是劳动力受教育机会的差异并没有明显下降,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个人之间受教育年限的差别基本没有缩小。更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之间获得人力资本质量的差别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因此,为了解决收入分配中的贫富的代际传递问题,必须从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出发,既包括受教育年限上的公平,也包括受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要想深入进行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在3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必须深化理论研究。之所以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是与理论上的误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者根本就没有读过库兹涅茨的原文,就盲目地宣扬什么倒U曲线假说,自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开始扩大但以后会自然缩小,从而在思想上解除了政府干预的功能。以致于现在还有人喜欢用中国处于转型期这种说辞来自欺欺人,完全无视“马太效应”的现实。

第二,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当前要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要加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其中包括工资薪酬申报制度和财产收入申报制度。试问,如果不清楚工资薪酬收入是多少,怎么可能有效地调节人们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如果不清楚人们的财产收入是多少,怎么可能有效地调节人们之间的财产收入差距?现在,许多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我国财产性收入差距要远远

大于工资性收入差距,因此,应该尽快地推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不然,缩小收入差距就会落为空谈。

第三,必须借鉴他国经验。此次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的议题之一是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此我很感兴趣。这很自然使我想到了日本的经验。所谓“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采用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而制定的,它制定了1961年~1970年度的发展计划。结果到1970年度时,各项指标都超乎预想。例如国民收入原计划增长2.7倍,实际增长了4.2倍;人均国民收入原计划增长2.4倍,实际增长3.7倍。之所以效果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正确处理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明确界定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实施作用的领域,由此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原计划私人设备投资增长2.4倍,结果增长了7.8倍。这些发展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8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曾经明确讲过,中国的一句老话“知易行难”是不准确的,实际是“知难行易”。意思是说,你要了解清楚一件事物是很难的,而一旦了解清楚了,做起来就很容易。但今天我们在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是“知难行难”的困境。“知难”的原因是懒惰,“行难”的原因是利益。

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换句话说,就是政府要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

以及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有关收入分配方面的整体战略,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兼顾,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收入分配战略。

其次,政府要运用和使用好利益分配的杠杆。这个杠杆又集中地体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方面加大法律对社会利益、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修订税制,政府减税等;另一方面就要通过公共政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运用好收入分配这个政策杠杆,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防止由于政策失误、或者政策反映迟缓,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第三,就是政府要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防止政府与民争利。应该说,目前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社会上之所以有财富不断地向政府集中的说法,就充分反映出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土地征用、政府收费、政府自身的开支以及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政府只有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1.税负的增减;

2.利息的升降;

3.工资收入的增减;

4.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5扶贫救助;6.提升社会福利;7.提升职工三金两

险;8.公共资源共享;9.支持西部开发;10.支援西藏等落后地区发展;11.对少数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稳定,不是危言耸听。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创建了“基尼系数”,用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健康状况。其数值介于0-1之间,0表示绝对公平,1表示绝对不公平,0.4一般被看作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6年时一度接近0.5,显示中国贫富悬殊已经相当严重。另一组数据同样能够证明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城乡之间,2009年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区域之间,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收入相差2.68倍;行业之间,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2008年为11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2007年为23倍。

根据媒体在两会之间进行的问卷调查,民众对于分配不公的关注程度已经超过反腐倡廉等热点问题。导致分配不公平的原因,社会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次分配的结构比例长期不够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二是二次分配没有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现行税收制度使工薪阶层成为交纳个税的主力,通过个税调节高收入的设计初衷落空。市场化导向的医改、教改、房改使民众背上“三座大山”,社会保障体系亟须弥补和完善。三是经济社会运行中仍然存在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垄断而不是竞争成为一些行业获取高收入的原因,腐败等非法收入潜伏于正常的监管之外。

关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在社会层面议论已久,在国家层面也酝酿多时。其基本的思路,应该说已经有所呈现。初次分配中应当着力做好“加法”,通过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兑现公众关于工资增长跑赢GDP的期待,以增加公众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长期以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认识,应该得到扭转。这是政策导向问题,也同样是市场发育和成熟的规律,新年过后各地普遍出现的“用工荒”就是一个明证。在二次分配中,应当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做好“减法”。新医改、新教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养老制度改革等公共产品的提

供,将会使民众从社会保障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减少开支同样是增加收入的一种形式。

或许上述的“加减法”符合分配制度的内涵,不过这显然算不得对策的全部。经济学家吴敬涟就认为,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本身,解决的是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但是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显然还有机会不平等的因素存在。网上正在大热的《烟草局长日记》中,这位局长描述自己买高档相机等物品时经常用到一个“才”字来作修饰语,“才”几千,“才”几万,一幅价钱不在话下的派头。如果联系到日记中的受贿、报假账细节,“才”字就好理解多了。正如吴敬涟所言,权力寻租、部门垄断都是机会的不平等,这样的不平等不消除,很难通过竞争实现收入分配结果上的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不仅需要分配制度本身的改革,而且需要一场更为系统化的改革。

【最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毕节六中王明嘉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高中政治必修1《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理解我国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想过像今天这样强烈的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有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的境况。为此,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二)进行新课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观点二是正确的公平不等于平均。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叫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结果公平。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材料并回答问题。 看材料: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

论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一)

论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一) 摘要:分配过程不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不公平和再分配过程不公平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初次分配领域,由于分配政策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平均主义和企业间收入差距悬殊并存、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滋生蔓延等;后者表现在再分配领域,由于税制不完善、社会保障存在“逆调节”等原因,反而使收入差距拉大。只有解决了这些不公平问题,才能实现分配公平。 关键词:分配过程;初次分配过程;再分配过程;分配公平 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从静态来看,以分配结果公平的形式体现出来;从动态来看,则是分配起点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统一。其中,分配过程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公平和再分配过程公平两个方面。初次分配过程公平核心是在生产领域,贯彻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用同一分配尺度来衡量相同要素提供者,使收入与投资在形式和数量上相适应1]27。初次分配注重的是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原则,经过初次分配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必须经过再分配来调节。再分配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再分配领域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政策的公平,使社会成员尽可能平等地享受发展的成果。只有初次分配过程和再分配过程都基本上实现了公平,分配公平才能成为现实,否则,即使实现了分配起点公平,若没有分配过程公平,不可能达到分配结果公平,分配过程公平是分配公平的关键环节。 从实践运行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对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并没达到预期目的,收入差距仍呈持续扩大之势,原因在于分配过程不公平制约了分配公平。 一、初次分配过程的不公平问题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机会不均等,市场监管不得力,法制建设滞后,非市场因素干扰严重,市场的基础性分配功能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导致的初次分配过程不公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配政策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平均主义和企业间收入差距悬殊并存的局面。现行企业分配政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间缺乏统一的工资收入宏观调控政策,造成:其一,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没拉开。因其劳动报酬尚未工资化、货币化,而是“一分为二”,一块以货币工资的方式分配,一块则以福利保障的方式由单位配给,导致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多重错位;其二,非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缺乏硬约束,随意性大,三资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快,工资高,私营企业“重资轻劳”现象严重存在,工资远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造成企业内部的苦乐不均;其三,不同企业间同工不同酬,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二是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甚至严重背离。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虽已确立,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基础性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缺乏法律政策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如有些有形的生产要素(资本、土地等)的贡献大小可以由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无形的生产要素(技术、管理等)的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导致实践中的分配无序,要素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甚至严重背离。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部分管理和技术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一般岗位职工的收入又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违背了制度经济学的稀缺规律(资本、技术、管理等稀缺要素的收益就要高于过剩的劳动力要素的收益);非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三是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滋生蔓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案..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 备课人:张健 2015/9/4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考纲要求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考查重点)。 二、高考考情与预测 1、高考考情(见学案“高考回眸”) 2、命题规律及趋势 本框题是近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突出考查对知识变通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方针措施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口灵活多变。从知识上看,重点把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相关知识。效率与公平这一考点是现实性极强的一个考点,也一直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且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通常会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背景设置相关试题,如结合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增加等考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考生在备考时可以结合其他知识进行分析,在2016年的复习备考中,除了细化把握本考点知识外,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知识的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密切关注以下时政热点:国家与地方有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最新举措,财政与税收政策调整,新一轮援疆,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等。 三、知识网络结构 四、考点知识解读 考点1: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点拨:(1)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不等于平均。 (2)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兼顾社会公平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绝对平均主义,二是收入差距悬殊。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新教材修订)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新教材修订较多)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收入分配 与 社会公平 公平的含义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效率含义 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范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

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权利、机会、条件、规则、过程、结果公平在内的系统公平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的体现,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之时应秉承出于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的政策目标,也应保有着对功利方面的诉求。分析了我国收入再分配不公的原因,对应有职能与实际效力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改变目前国家再分配情况不公的状况,体现和谐社会的所在。 关键词:收入再分配;公平;和谐;相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有关部门也深化改革了原有的不利于分配制度发展的相关措施,为国民再分配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在分配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我们应按照中央机构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路线进行发展,要对再分配问题进行高度重视,着眼于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力求在经过分析原因、商榷对策、有效调节后化解再分配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再分配领域中所发生的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探讨,由浅入深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力求找到症结之所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当前社会收入再分配领域矛盾突出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意指将政府作为分配主体所进行的二次分配的一种手段,在社会收入的初次分配上进行经济方面的调节,在宏观角度来讲,这是最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国民收入再

分配的主要的工作职能在于能够将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之时,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同时,调节过大的差距,将我国的国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的数值范围之内,将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这样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够使社会保障有所依托。通过税收制度累计所得税制将收入过高这一现象进行调整、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人群进行经济上的保障,以求能够维持贫困家庭的生活、通过公共机构投入相关物资以服务于全体公民的生存,以上过程就是我国再分配制度的详细有关过程,以上过程能够帮助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这一项目上减轻负重,有效地对人民群众做出贡献。目前看来,我国社会收入再分配领域矛盾较为突出,原因在于再分配政策制度所要实现的效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并不能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对社会收入的分配有所帮助。基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制度的主要意义,公平并不能够在所有方面都有所保障,再实际分配之时,公平往往被最小化。而忽略公平通常的表现如下所示: (一)经济主体承担不同的改革成本 改革的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对改革的内容进行周密的规划,计算出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经济费用,在支付这个费用的过程中,应秉承着公平的原则。社会全体公民在同等收益的情况下,需承担的成本也是要相同的,在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获取的。相关手段如对税收情况进行有效调节、转移支付,征收受益方更多的税款或者增加税率;对于利益受损方免去一定的税费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农村居民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2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先沿海、后内地层次推进的战略,东部沿海享受各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客观上都起到了扩大东西部经济和收入差距的作用。 3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目前,前十位的高收入行业中,除计算机服务业外,都是垄断行业。垄断性质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5 倍。 4我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的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基本指标。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 二、收入差距的成因 1.政策性原因 (1)改革开放后,我们首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并通过“两富”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我国率先在基础较好且具有开放区位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东南沿海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从而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2)“按要素分配”的原则。由于人们实际拥有生产要素数量的多少及其价格高低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收入分配状况的高低悬殊,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2.制度性原因 (1)税收调节乏力。对个人收入最具有调节效力的是个人所得税,但从我国现行的税种结构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不占主导地位,公民个人纳税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形收入难以查实,使得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时间短、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致使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保障力不从心,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3)分配制度不规范。我们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分配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失控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3.体制性原因 (1)竞争机会的不均等。由于我国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不平衡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竞争起点上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差距 (2)行业的垄断性经营。我国直到现在,有些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仍未实行市场准入,处于垄断经营地位,也促使了不同行业之间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 (3)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地区封锁不仅与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不相容,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收入的差距。 4非法性原因:“灰色经济”“黑色经济”“腐败经济”,这些都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三、调整收入差距的对策总的原则 “保障最低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化的收入分配机制 2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3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我国要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还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所得税制,合理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累进税率。二是完善存款实名制。三是增强公民个人的纳税意识。四是加强征管,以此来加大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 我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国家把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如何坚持效率和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收入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 重难点 1、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探究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 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 老总 副总 科长 职工 学生讨论(略) 教师过渡:大家不难看出,这家公司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不公,收入差 距过大。 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公平这一概念的? 你认为公平能实现吗?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 【新课教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What?)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由此案例引入收入的分配公平问题,,引发学生对如何实现公平的探索兴趣,从而导入本课。 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找出含义中的关键词。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反对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合理 反对两极分化 [投影材料]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0.4是差距过大的警戒线0.6以上表示收入悬殊 年度1978 1994 2003 2007 系数0.18 0.37 0.46 0.48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Why?)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教师设问:那么国家在制度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呢?大家阅读教材P61—62。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略) 3、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How?) (1)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投影材料] 从02年到06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 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 比重呈持续上升。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 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8.9%。 这种变化趋势,也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合作探究:(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什么经济现象? (2)这种趋势对社会公平的实现会产生哪些负面影 响?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比较生涩,学生需要带问题先行阅读。 板书设计 保证“两个比重”的合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感性材料,使学生有直面感受,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可以自主归纳出政策结论。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作者:zhengzhi…文章来源:zhengzhizu 点击数:379 更新时间:2011-1-7 22:59:59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一、【背景材料】 1.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年满60岁)的全覆盖。 2.新华社2009年4月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3.200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作出了规范。 4.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修改。 5.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国民收入分配概述

收入分配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即按照社会初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收入所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属于初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前提下,就有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行政力量,从财政中拿出部分款项进行转移支付,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三、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概述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2)在非公有制范围内-------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 而取得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总体态势及特征

2012年第3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在速度上呈现出由缓慢到加速的态势,在空间上呈现由局部收入分配差距大到全面收入分配差距大的转变,在程度上呈现出由较为均等向极不均等即贫富悬殊的转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 总体态势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用它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总体差距。根据基尼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差距越小,收入越平均,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0.5~0.6之间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超过0.6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按此标准看,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大大超出合理范围,而且其变化的趋势是持续扩大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居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开放以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打破了分配领域长期平衡的局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收入差距也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扩大。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基尼系数超过了0.3,1989年基尼系数达 0.36;9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达0.37左右。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区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 2005年逼近0.47。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2006年上半年的调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的水平。李实和罗楚亮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估计》一文中认为,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实际已超过0.5。 我国已从平均主义走向贫富悬殊,成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攀至0.47,这意味着财富已经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中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 距高达20多倍。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但与之相伴的是收入分配差距、财富差距短时期内急剧拉大。在这个曾经盛行平均主义的国家如今却“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已挑战社会容忍底线。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特征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扩大,出现了一些截然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鲜明特点。 1.城乡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差距日益悬殊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最显著的特征是城乡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差距日益悬殊,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仅以2009年为例,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 3.31:1扩大到3.33:1,绝对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 总体态势及特征 ■黑龙江大庆/宋桂霞 杨晓玉 长沙/杨硕 聚焦J U J IAO 18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题】 本框为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材分析】 从本框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理论性较强,是第七课教学的落脚点,它以本课的第一框题为前提,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分配环节中所要遵循的重要环节,它与国家发展实际紧密相关,与时俱进。教师需要联系国情,国家大政方针与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同时,本框所涉及的几个关键词语与概念的区分,是学生了解国家制度政策所必须掌握的。例如:效率,公平,公平与平均的区别等。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共设两个目,分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本目剖析了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以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教师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解析,使学生明白公平的分配与无差别分配是不同的,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是允许适当的收入差距存在的。从而为讲解我国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做铺垫。让学生理解我国为实现公平的所提出的“两个合理比重”“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 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目主要解析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旨在让学生理解效率与公平缺一不可,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我们实现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同时教师通过剖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学生分析】 通过对上一框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障,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有了一定了解,把握了总体思想,对于理解效率与公平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框理论性偏强,有些知识较为枯燥,案例虽贴近生活,但根据学生的人生经验,与学生实际生活就存在一定距离,理解起来需要教师列举一些更贴近学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3、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 4、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 5、懂得效率的含义。 6、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7、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练习题

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选择题: 1.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其统一性体现在(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③公平就是效率 ④效率高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公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下列对收入分配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②要求社会成员平均分配产品 ③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④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 )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基础②讲效率就要拉大差距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④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读漫画《“分蛋糕”》。要解决天价薪酬,应该( ) 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②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③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注重公平是说( )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是不重要的B.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C.消灭收入差距,实现人人平等D.坚持“共富”优于“先富”的原则6.2011年7月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某民营企业工资津贴中,管理人员5人,年薪共390万元;技术人员10人,年薪共380万元;一般职员和工人一年的工资津贴总计380万元。由此可看出( ) A.该企业对职员和工人实行多劳多得B.该企业员工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该企业分配明显向技术和管理人员倾斜D.该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10、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二、非选择题 11.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被确定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未来五年中国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 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认识。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财政学 论文题目: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班级: 任课教师: 2014年3月

内容摘要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来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关键字: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原因;解决措施

目录 一、引言 (1) 二、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情况 (1) 三、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3) (一)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要求。 (3) (二)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三)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4) (四)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4) (五)体制机制不合理。 (4) 1.财税体制不完善。 (4)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4) 3.公共服务不均等。 (5) 4.行业垄断问题和企业分配机制缺陷依然存在。 (5) 四、化解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则 (5) (一)基本思路:收入分配差距的结构性调整 (5)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对策措施 (6) 1.大力营造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6) 2.构建以就业政策为积极手段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6) 3.形成有序渠道的城市进入机制。 (6)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功能。 (7) 5.强化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摘要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以来,平等与公平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颇深,而收入分配问题则是平等与公平实现与否的重要体现。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敏感的“神经”,收入分配牵动着各方利益,分配结果的合理与不合理决定着政治是否稳定、经济建设是否顺利。 关键字:收入分配;垄断行业;税收;社保 中国在过去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但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过其他人群,一个曾经是均等化的社会因此产生了新的分化。我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5年一项抽样调查的统计数字表明:处于社会底层的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约占社会人口的60%,并且这一群体还有进一步发展扩大的趋势。因此收入分配问题异常敏感,它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 (一)城乡间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期间,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均等,但是农民收入偏低,因此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进入市场经济,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在继续扩大。 (二)东西部差距 还有就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同样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区位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渐与中西部地区拉大差距,资料中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居民收入的一半左右。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植,以及金融危机对东部的影响,使得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趋于缩小。 (三)阶层间差距 再有就是城市居民阶层间的收入分配存在着巨大差距,例如能源、电信、金融、传媒、烟草、军工等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的净收入与普通企业员工的净收入差距惊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水平的2.6倍。还有国有企业高管与基层员工的收入悬殊,城市人口平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收入差距较大等等。行业及阶层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比如过多的人力资源会集中到垄断行业,窒息了经济发展活力。以上这些都是使我国收入分配存在不公的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城市居民阶层之间收入的差距。 二、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测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在0和1之间。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据专家测算,我国城乡平均的基尼系数1997年为0.37;2003年为0.44;2010年为0.5。现已属贫富差距悬殊国家,并且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如不加以控制,任由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