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知识资料)

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知识资料)
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知识资料)

1 煤粉特性及自燃爆炸的条件

煤粉发生自燃和爆炸是由于煤的特性在加工成煤粉后所具有的特性以及煤粉所处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1.1煤粉的流动性

它的尺寸一般为0~50微米,其中20~50微米的颗粒占多数。干的煤粉能吸附大量的空气,它的流动性很好,就像流体一样很轻易在管道内输送。由于干的煤粉流动性很好,它可以流过很小的空隙。因此,制粉系统的严密性要好。1.2煤粉的自燃与爆炸

积存的煤粉与空气中的氧长期接触氧化时,会发热使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剧煤粉的进一步氧化,若散热不良时会使氧化过程不断加剧,最后使温度达到煤的燃点而引起煤粉的自燃。在制粉系统中,煤粉是由输送煤粉的气体和煤粉混合成的云雾状的混合物,它一旦碰到火花就会使火源扩大而产生较大的压力(2~3倍大气压),从而造成煤粉的爆炸。

影响煤粉爆炸的因素很多,如挥发分含量,煤粉细度,气粉混合物的浓度,温度湿度和输送煤粉的气体中氧的成分比例等。

一般说来挥发分含量VR<10%(无烟煤),是没有爆炸危险的。而VR>25%的煤粉(如烟煤等),很轻易自燃,爆炸的可能性也很大。

煤粉越细越轻易自燃和爆炸,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较小。例如烟煤粒度大于0.1毫米几乎不会爆炸。因此,挥发分大的煤不能磨得过细。

煤粉浓度是影响煤粉爆炸的重要因素。实践证实,最危险得浓度在1.2~2.0kg/m3,大于或小于该浓度时爆炸的可能性都会减小。在实际运行中一般是很难避免危险浓度的。制粉设备中沉积煤粉的自燃性往往是引爆的火源。气粉混合物温度越高,危险性就越大。煤粉爆炸的实质是一个强烈的燃烧过程,是在0.01~0.15s的瞬间大量煤粉忽然燃烧产生大量高温烟气因急速膨胀而形成的压力波以及高速向外传播而产生的很大的冲击力和声音。

潮湿煤粉的爆炸性较小,对于褐煤和烟煤,当煤粉水分稍大于固有水分时一般没有爆炸危险。

2制粉系统爆炸原因分析

引爆点主要在轻易长期积煤或积粉的位置,制粉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引爆的火源主要是磨煤机入口积煤,细粉分离器水平段入口管积粉,粗粉分离器积粉自燃,根据制粉系统的运行工况和爆炸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2.1 煤粉细度,风粉浓度及燃煤成分

煤粉爆炸的前期往往是自燃。一定浓度的风粉气流吹向自燃点时。不仅加剧了自燃,而且会引起燃烧,而接触到明火的风粉气流随时都会产生爆炸。造成流动煤粉爆炸的主要原因是风粉气流中的含氧量,煤粉细度,风粉混合物的浓度和温度。

煤粉越细,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就小些,当煤粉粒度大于0.1mm时几乎不会爆炸。当煤粉浓度大于3~4kg/m3(空气)或小于0.32-0.47kg/m3时不轻易引起爆炸。因为煤粉浓度太高,氧浓度太小;而煤粉浓度太低,缺少可燃物。只有煤粉浓度为1.2~2.0kg/m3时最轻易发

生爆炸。而佳木斯发电厂制粉浓度在0.3~0.6kg/m3范围内变动,因此发生制粉系统爆炸的可能性较大。

一般挥发份VR>25%,发热量高的煤粉爆炸的可能性就大,而佳木斯发电厂的煤源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长焰煤,设计煤种的挥发份为42.6%,所以轻易发生爆炸。

2.2 磨煤机入口积煤自燃

磨煤机处积煤发生在入口上部管道上,热风管道接口处以及空心轴颈斜管上,有的进入入口防爆门处,在此处开有三个孔分别与回粉管,再循环管和防爆门连接。从一侧过来的热风与对应的风粉形成涡流,从给煤机落下来的湿煤就被冲击并被粘在开孔上方管道的内壁上,防爆门处或粘在空心轴斜管上,有时也会落入热风接口管内。运行中人工无法清除此处的积煤,同时从预热器来的一次风温高达300℃以上,在制粉系统停止运行后,由于磨煤机入口风门不严,漏过的热风使磨煤机入口处温度达100℃以上,很轻易将入口处的积煤引燃,燃烧的煤进入磨煤机就会引起爆炸。另外有的磨煤机入口不光滑,有的存在夹层,也轻易积煤着火。

2.3 细粉分离器处积粉自燃

细粉分离器中积粉主要发生在入口方形管道下部的水平段,因为水平段正上方有两个防爆门,因而使该处的通流面积增大,风粉气流的流速下降,增大了积粉的可能性。从历来发生的制粉系统爆炸事故中可以看出,半数以上都是由水平段积粉引起的。

2.4 热风门内漏

由于近年来四台炉启停调峰过于频繁,制粉系统启停也过于频繁,故热风门磨损较为严重。有时热风门只能关至

30~40%,以致大量热风内漏造成磨煤机内存煤自燃,再次启动时引起制粉系统爆炸。

2.5 再循环风门处积粉自燃

乏气中较细的煤粉,轻易积存在排粉机出口的再循环风门处。由于此系统不经常使用,在制粉系统停运时,从磨煤机热风门漏过的热风经再循环门流向排粉机会引起该处积粉自燃。燃烧的焦块掉入排粉机或磨煤机内,就会引起爆炸。

2.6 粉仓漏风和系统漏风

煤粉仓时钢板焊接的倒方锥体结构。因季节和制粉系统内介质温度变化的影响,粉仓钢板伸缩性大,与厂房混凝土框架的结合面存在漏风问题,致使粉仓经常出现温度高现象(200℃~300℃)。

2.7 粗粉分离器内堆积煤粉自燃

粗粉分离器的细粉内锥体下部和固定帽锥之间的环形缝隙有时被杂物堵塞而造成大量的积粉,此类原因引起的制粉系统爆炸也有多次。

2.8防爆门设计不合理

由于老式防爆门面积小,结构设计不合理,当制粉系统爆炸后,不利于爆炸气流的导出,有的开口方向朝向近距离电缆,有时易导致事故扩大或造成设备的严重损坏和人身伤亡。

2.9 运行人员操作不当

制粉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控制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的温度不严,频繁超温。磨煤机的运行过程属于变工况运行,此时若出口温度控制不当,很轻易使温度超过极限而导致煤粉爆炸。

制粉系统运行时残存的煤粉假如没有抽净就会发生缓慢氧化,在启动通风时会使自燃的煤粉疏松和扬起,温度适当时便会引发爆炸。

运行中的磨煤机入口已发生积粉自燃,停止前又没有及时发现,停止给煤机的抽粉过程中回粉管继续抽粉,使煤粉磨得更细,加上温度控制不当,也可以引起爆炸。

运行人员应该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

《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之喷煤煤粉着火爆炸应急预案

喷煤煤粉着火爆炸应急预案 1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原因 1.1煤粉制备、输送和喷吹系统均属易燃易爆区域,在日常的生产、操作、管理过程中发生任何不当行为都可导致煤粉着火爆炸: 1.1.1喷吹煤配比不当,导致煤粉挥发分超标(Vt>25%); 1.1.2干燥气体氧浓度超标(O2>12%); 1.1.3干燥气体入口温度(>320℃),出口温度超标(>100℃); 1.1.4收粉仓、喷吹罐检修时煤粉排不净,形成悬浮状态,见火源(尤以焊渣为多)燃烧爆炸; 1.1.5磨机收粉仓、喷吹罐有开缝,吸入空气导致氧浓度超标; 1.2作业人员违反技术安全作业规程,导致着火爆炸事故发生。 2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现象 2.1原煤皮带系统除铁装置失控,铁器物质进入磨煤机产生火花发生着火爆炸事故。 2.2原煤仓安装的料位探测装置失控,漏空断煤突然引起磨煤机出口温度和氧浓度升高,而造成煤粉着火爆炸事故。 2.3粉煤仓安装CO测定仪失控,CO超过规定值未发出报警信号,不能自动打开充N2阀,向煤粉仓内充N2气,造成着火爆炸事故。 2.4设备检修时,不能按规程操作,盲目进行检修,导致着火爆炸。 2.5配煤称重设备失灵,导致煤粉挥发分升高,遇火源发生爆炸。 3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危害性 磨煤系统是为高炉喷煤生产煤粉,喷煤系统是为高炉喷煤输送喷吹煤粉,均是密闭系统。当密闭系统中含氧量超过12%以上,煤粉温度达到595℃时,易造成煤粉

快速燃烧,发生爆炸。程度轻的使内部温度急升(>900℃)烧坏设备,程度重的导致发生爆炸、损坏设备,造成工业建筑坍塌、人员伤亡。 4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4.1煤粉制备喷吹系统系高危险性作业,必须引起操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4.1.1所有的检测仪表必须定期检验,保持完好: 4.1.1.1氧浓度分析仪、磨机入口温度、出口温度、收粉器入口温度检测准确可靠; 4.1.1.2配煤皮带称重准确,运转正常; 4.1.1.3煤粉粒度分析准确; 4.1.2保证干燥气氧浓度不超标: 4.1.2.1在使用热风炉烟气时,要保证烟气系统密封性好,不得窜入空气; 4.1.2.2当高炉热风炉大修时,必须将检修热风炉烟道口封闭; 4.1.2.3在有热风炉大修时,3号、6号高炉热风炉不得同时换炉; 4.1.2.4当热风炉烟气不足,或温度不够时必须使用烟气炉; 4.1.2.5烟气炉工作时要专人看护,不得熄火; 4.1.3除铁器工作正常,不得将钢铁金属物质带入磨机。 4.2陕西府谷煤因其挥发分高达34.72%以上,着火点温度低,只有332℃,为易燃易爆、高挥发分长烟煤。因此,要求在原煤储藏场所,整个制煤系统区域,包括磨煤厂房、收粉器平台、贮煤仓平台、贮煤罐平台、喷吹管道厂房、操作室内以及本区域周围5米内绝对禁止吸烟,禁止明火。 4.3要求喷煤车间加强本区域现场安全管理,禁止将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存放在厂房内,厂房及室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悬挂“禁止烟火”标志和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并保持有效;同时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制粉区域。 4.4检修布袋箱体、叶轮给料机、振动筛、加湿管道等设备时,与煤粉仓进行有效隔离(拆开振动筛下软连接、拆开加湿管与煤粉仓的连接),检修后清理检修杂物,防止明火进入煤粉仓中,引爆悬浮煤粉。 4.5在检修煤粉仓、喷吹罐时要严格按标准作业:

爆炸品基础知识

爆炸品基础知识 第一章爆炸品基础知识 1.1氧化还原反应 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供人们做饭、取暖,这是件家常便饭的事,这个过程,在化学上称作氧化还原反应。 C + O2 = CO2↑+热量 在本式中,C(碳)是被燃烧的物质,称作可燃物,可燃物中的“佼佼者”称为易燃物。这里的O2(氧气)叫作氧化剂;使可燃物点火燃烧的物质叫作点火源。 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称作燃烧的三要素。 一般来说,有机化合物都是可燃的,氧化剂一般为氧气和一些分子结构中含有氧的物质,以及一些处于高氧化态的物质。摩擦、撞击、高温、静电都有可能成为点火源。 通常,氧化反应都为放热反应,放热致使体系温度升高,而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加快2~4倍,所以氧化反应如果控制不好,就会无限地加速反应,致使反应热不能迅速散发,反应产物无法及时排除,最终产生爆炸。 炸药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物质,如果单位重量的炸药与一般燃料相比,炸药爆炸后所散出的热不比一般燃料燃烧放出的热多,如: 煤(炭):8954千焦∕千克; TNT:4184千焦∕千克。 而1千克的煤要燃烧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而1千克的TNT只需10万分之一秒就能放出所有热量。

爆炸性物质是其本身含有氧化剂,又含有可燃剂的物质或混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含能材料;当其受到外界刺激性时,达到一定的激发,它就能快速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发生爆炸。 1.2化学爆炸的特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热水瓶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鞭炮爆炸,甚至压缩气瓶爆炸和锅炉爆炸等;爆破工程中经常会看到炸药爆炸、雷管爆炸;战士在实弹演习或在战场上会看到手榴弹爆炸、炮弹爆炸等等,这些都属于爆炸现象。 在炸药爆炸时,可以看到火光(夜间或天黑较明显)、烟雾和听到响声,在附近能闻到一股强烈的火药味。爆炸点附近地方的压力急剧升高,临近的物质遭到破坏。当距爆炸点较近时,还会感到猛烈的气浪(冲击波)冲击,同时炸坑的浮土灼热烫手。这是我们通过实践所感觉到的爆炸现象。 概括说来,爆炸就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作机械功的过程。当物质从一种状态“突变”到另一种状态时,它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发生急剧地转化,使其本身所具有的能量(位能)以同样急剧的速度释放出来,并借助于爆炸前原有的或爆炸时产生的气体和蒸汽的瞬时膨胀而转变为机械功,使周围的物体遭到猛烈地冲击和破坏。 前面所谈到的几种爆炸现象,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爆炸地点的周围压力骤增,而使周围的介质受到干扰,临近的物质遭到破坏,同时还有一定的声响效应。 根据产生爆炸的原因及爆炸性质的不同,一般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核爆炸和化学爆炸三种。 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物理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并不改变。例如,锅炉爆炸、车轮胎爆炸和压缩气瓶爆炸等都属于物理爆炸。 核爆炸由于物质的核能的释放引起的爆炸,例如原子弹、氢弹爆炸。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引言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二、助燃物(氧化剂) 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温度) 引火源——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击穿,导线短路,绝缘导线外绝缘层损坏,开断感应电路产生拉弧现象。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成的。 (3)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炸药爆炸的基础知识

1炸药爆炸得基础知识 1、1 炸药得爆炸 ?爆炸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得现象。例如超新星得爆发、小行星或陨石得高速碰撞。在我们地球上见到得闪电、火山爆发、原子弹与氢弹得爆炸、车胎放炮、锅炉胀裂、燃放鞭炮等都就是爆炸。爆炸就是某一物质系统在有限空间与极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大量能量或急骤转化得物理、化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伴随有强烈得放热、发光与声响等效应。爆炸得基本特征表现在速度高、威力大与破坏作用强等方面。从安全角度出发,爆破时还应考虑爆炸得副作用,如爆破地震效应、冲击波、飞石、有毒气体、噪声以及其她对相邻物体、构筑物与人身得影响等. 1。1。1 爆炸现象 按照爆炸发生得原因,自然界各种爆炸现象可归纳为物理爆炸、核爆炸与化学爆炸三大类. (1)物理爆炸。爆炸过程就是一个物理过程,即爆炸前后物质得化学成份没有发生质得改变,只就是物态发生了变化。例如,当蒸汽锅炉内压力过大,超过了锅炉所能承受得抗压强度,使锅炉突然破裂,并发出巨大得声响,就就是典型得物理爆炸.物理爆炸还包括电爆炸、激光与其她强粒子束照射以及物体高速碰撞等引起得爆炸。大自然中得雷电属于物理爆炸现象,其能源为电能。带有不同电荷得两块云彩,当距离比较近时,发生强烈得放电现象。电位差在μ s数量级时间内拉平,使放电区达到极其巨大得能量密度与数万度得高温,导致放电区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空气中形成强烈得扰动。 (2)核爆炸。某些物质得原子发生核裂变(U235得裂变)或核聚变(氘、氚、锂得聚变)等链锁反应时,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使裂变或聚变产物形成高温高压得气体而迅速膨胀做功,造成巨大得破坏作用,称为核爆炸。原子弹、氢弹得爆炸属于核爆炸。原子弹就是用铀235或钚239得裂变来实现得。核裂变时,铀235或钚239得原子核在中子得作用下分裂成为较轻得原子核,放出大量得核能。氢弹就是用氘、氚或锂得聚变来实现得。核聚变时,氘、氚或锂得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得条件下结合成为较重得原子核,也能放出大量得核能。1g铀235全部进行核裂变放出得能量相当于2×l07kg梯恩梯得能量,1g氚全部进行核聚变时放出得能量相当于1、1×108kg梯恩梯得能量。核爆炸时原子核反应区得温度达到107K,压力达到1010Pa以上,在这样高得温度与压力得作用下,其能量以冲击波、光辐射与贯穿辐射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外界产生极其严重得破坏作用。因此,核爆炸就是更加剧烈得爆炸现象.核爆炸过程释放得能量,可以达到普通炸药爆炸能量得几百万倍,具有强烈得爆破作用,但由于目前在工业上没有得到广泛有效得应用,其利用及安全问题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3)化学爆炸。爆炸过程就是急剧得化学反应过程,放出足够得热能,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并对外界膨胀做功。爆炸后物质得化学成份与性质与爆炸前物质得化学成份与性质相比已经发生了质得改变。瓦斯爆炸与炸药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如铵油炸药就是由硝酸铵与柴油

喷煤煤粉着火爆炸应急预案

1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原因 1.1煤粉制备、输送和喷吹系统均属易燃易爆区域,在日常的生产、操作、管理过程中发生任何不当行为都可导致煤粉着火爆炸: 1.1.1喷吹煤配比不当,导致煤粉挥发分超标(Vt>25%); 1.1.2干燥气体氧浓度超标(O2>12%); 1.1.3干燥气体入口温度(>320℃),出口温度超标(>100℃); 1.1.4收粉仓、喷吹罐检修时煤粉排不净,形成悬浮状态,见火源(尤以焊渣为多)燃烧爆炸; 1.1.5磨机收粉仓、喷吹罐有开缝,吸入空气导致氧浓度超标; 1.2作业人员违反技术安全作业规程,导致着火爆炸事故发生。 2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现象 2.1原煤皮带系统除铁装置失控,铁器物质进入磨煤机产生火花发生着火爆炸事故。 2.2原煤仓安装的料位探测装置失控,漏空断煤突然引起磨煤机出口温度和氧浓度升高,而造成煤粉着火爆炸事故。 2.3粉煤仓安装CO测定仪失控,CO超过规定值未发出报警信号,不能自动打开充N2阀,向煤粉仓内充N2气,造成着火爆炸事故。 2.4设备检修时,不能按规程操作,盲目进行检修,导致着火爆炸。 2.5配煤称重设备失灵,导致煤粉挥发分升高,遇火源发生爆炸。 3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危害性 磨煤系统是为高炉喷煤生产煤粉,喷煤系统是为高炉喷煤输送喷

吹煤粉,均是密闭系统。当密闭系统中含氧量超过12%以上,煤粉温度达到595℃时,易造成煤粉快速燃烧,发生爆炸。程度轻的使内部温度急升(>900℃)烧坏设备,程度重的导致发生爆炸、损坏设备,造成工业建筑坍塌、人员伤亡。 4喷煤煤粉着火爆炸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4.1煤粉制备喷吹系统系高危险性作业,必须引起操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4.1.1所有的检测仪表必须定期检验,保持完好: 4.1.1.1氧浓度分析仪、磨机入口温度、出口温度、收粉器入口温度检测准确可靠; 4.1.1.2配煤皮带称重准确,运转正常; 4.1.1.3煤粉粒度分析准确; 4.1.2保证干燥气氧浓度不超标: 4.1.2.1在使用热风炉烟气时,要保证烟气系统密封性好,不得窜入空气; 4.1.2.2当高炉热风炉大修时,必须将检修热风炉烟道口封闭; 4.1.2.3在有热风炉大修时,3号、6号高炉热风炉不得同时换炉; 4.1.2.4当热风炉烟气不足,或温度不够时必须使用烟气炉; 4.1.2.5烟气炉工作时要专人看护,不得熄火; 4.1.3除铁器工作正常,不得将钢铁金属物质带入磨机。 4.2陕西府谷煤因其挥发分高达34.72%以上,着火点温度低,只

爆炸基础知识.docx

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它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一、爆炸的定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

常见。 (一)物理爆炸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交通、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 1.炸药爆炸 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点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炸药爆炸与属于分散体系的气体或粉尘爆炸不同,它属于凝聚体系爆炸。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可在万分之一秒甚至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基础知识讲义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自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温度)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清理煤粉仓应急预案

清理煤粉仓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了在清理煤粉仓发生窒息事故后,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减少事故损失,依照《安全生产法》等到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订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 成立事故应急指挥小组 组长:生产副总经理畅兵 副组长:生产部部长曹志怀 成员:张涛、雍强、徐阳、岳进亮、张建军、杨宁强、岳俊明、张银刚 1.1.1应急指挥小组职责 ①组织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②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③确定现场指挥人员;指挥小组各成员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保证事 故报告的时效性。 ④协调事故现场的有关工作; ⑤批准本预案的起动与终止; ⑥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⑦负责现场保护和相关数据的搜集; ⑧负责事故伤亡人员及家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 ⑨负责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⑩负责事故后的生产恢复组织工作。 组长:畅兵;手机 副组长: 成员:;张建军手机683209;杨宁强手机 事故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曹志怀

副组长:张涛、雍强、徐阳 组员:岳进亮、杨宁强、张建军、张银刚、岳俊明、当班班长、 ①负责组织紧急应变期间受伤人员的输送和抢救治疗; ②对事故进行控制,防止事故蔓延和和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 ③负责紧急应变设施的及时调配,保障应急物资需要。 ④负责第一时间内对伤亡人员组织抢救; ⑤组织在现场人员撤离、疏散,有效控制和处理危险源; ⑥负责紧急应变期间传达各项紧急通知等。 应急小组成员的联系方式 组长: 副组长:;张建军手机683209;杨宁强手机68565 报警电话:110 急救中心电话:120 火警电话:119 应急工具及设施:车辆一辆、担架一个、急救箱一个、医用氧气袋一个。警戒保卫组 1.3.1组成人员 组长:雍强 副组长:徐阳 组员:牛晓磊、杨国强、当班班长 1.3.2职责 ①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控制和管制。 ②负责事故发生现场的保护。 ③负责人员的紧急疏散、撤离。 后勤保障组 1.4.1组成人员 组长:曹志怀 副组长:张涛雍强 组员:采购组人员 1.4.2职责

(完整版)第六章爆破基础知识

第六章爆破基础知识 第一节爆破原理 一、炸药及爆炸的一般特征 1、炸药及其主要特征 炸药是在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进行高速的化学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和热量。炸药的主要特征是:(1)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化学爆炸性。 (2)在微小的体积中蕴藏有大量能量。 (3)能够依靠自身的氧化实现爆炸反应。 2、炸药爆炸及其三要素 (1)反应过程中能放出大量的热。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爆炸进行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2)炸药反应速度快。反应速度快是是形成爆炸的必须条件,也是爆炸反应的特点之一。 (3)能生成大量的气体立物。炸药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还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这些气体在膨胀过程中,能对周围介质发生破坏,把炸药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

总之,炸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三者又是相互相系的。所以,高温、高压高速是炸药爆炸的重要特点。 二、炸药爆轰理论基础知识 (一)炸药的起爆和感度 1、炸药的起爆 炸药在未受外界能量作用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利用炸药进行爆破作业时,必须由外界给予足够的能量,使炸药的局部活化,失去平衡,发生爆炸反应,使炸药局部失去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发生爆炸反应的过程称为起爆。 井下爆破工程常用的起爆能有爆炸能和热能。 2、炸药的感度 炸药材料在在外界能量作用下,引起炸药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感应度。炸药的感应的必须适中,以6号和8号雷管能够起爆为宜。 (二)炸药的殉爆 炸药(主爆药)爆轰时引起与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炸药(受爆药)爆轰的现象称为殉爆。 主爆药与受爆药之间发生殉爆的概率为100%的最大距离,称为殉爆距离。对一定量的炸药来说,殉爆距离越大,表明爆感度越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 知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 (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 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 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

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

煤粉仓自燃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煤粉仓自燃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0.引言 我公司3号生产线于2001年投产,其中煤粉制备系统采用风扫式管磨。长期以来,煤粉仓内部频繁出现煤粉自燃现象,影响窑系统正常生产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燃煤采购难度不断加大后,煤质波动频繁,自燃问题更为突出,仅2017年就发生了13次,直接造成停窑2次,在对生产造成影响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很大的生产安全风险,处置难度较大。为此,进入2018年以来,公司把“消除煤粉仓自燃安全隐患”作为精益课题项目进行攻关。本文结合攻关全过程,把有关情况进行简要总结,供同仁们参考。 1.设计与管理缺陷 1.1设计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粉仓设计时理论容量仅有30m3,约21t左右,日常生产中仓压不足,造成下煤稳定性较差;二是煤粉仓柱体与锥体之间连接时设置了一个宽度为25mm的水平圆环台段,即柱体直径为Ф3.0m,但与之对接的锥体口径只有Ф2.5m,这样的对接方式对于煤粉仓设计是大忌;三是煤粉仓锥体壁面与水平面的交角只有65°左右,与当前煤粉仓锥体“长腿裤”式设计理念有明显差距,极易加重下煤阻力,形成煤粉滞留边壁粘附问题。 1.2生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多年来,行动上“重生产、轻安全”:一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定期放仓清理内部结块积料制度;二是长时间停窑时对煤粉仓与空气隔离密封措施做不到位;三是为改善仓内下煤顺畅度而不断在增加鼓入空气的点和量;四是故障停窑或检修后点火升温恢复生产过程经常低风温开磨制备煤粉入仓;五是输煤管道及秤体各部位出现磨损后处理过于简单而改变了内部结构;六是对送煤风量的控制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2.煤粉仓内部自燃原因分析 为了排查清楚频繁发生自燃之根源,我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首先,采取把出煤磨风温由正常的60~65℃下调为40~45℃,以降低入仓煤粉温度,为期一个月,结果证明基本无效;其次,采用适当降低煤粉仓重,增加煤磨开停次数,加快煤粉置换速率,结果同样无效。 从煤粉引起自燃的一般性原理方面来讲,积存的煤粉与空气中的氧长期接触氧化时,会发热使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剧煤粉的进一步氧化,若散热不良时会使氧化过程不断加剧,最后使温度达到煤的燃点而引起煤粉的自燃。对照我公司3号生产线煤粉仓及其喂煤秤系统状况可知,首先有引自送煤罗茨风机约70℃的大量空气被引入喂煤秤及其锥体内部,自下而上经过仓锥体、柱体、收尘管道排入收尘器;其次是煤粉仓锥体边壁结煤结块较为严重,有部分煤粉滞留在上方,长时间与来自送煤风机约70℃的纯净空气接触,热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了自燃。总而言之就是滞留的煤粉和鼓入的空气最终造成了自燃,缺

某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案例

目录 1、三交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案例 (1) 2、三交河煤矿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案例 (4) 3、三交河煤矿“5.30”事故案例 (8) 4、回坡底煤矿“6.25”运输事故案例 (12) 5、回坡底煤矿“2.20”放炮崩人事故案例 (15) 6、回坡底矿洗煤厂“8.26”排矸上站变压器室触电事故案例 19 7、霍宝干河煤矿“11.9”顶板事故案例 (23) 8、霍宝干河煤矿“12.4”2-1081返掘巷断层滞后出水事故案例26 9、霍宝干河煤矿2-112综采工作面出水事故案例 (30)

三交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案例 三交河煤矿始建于1971年,原属于地方国营矿,1997年霍州煤电集团公司接收为子矿井。 1980年6月8日11时20分左右,三交河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30人死亡,5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约70万元。 一、矿井基本情况 1980年,三交河煤矿为地方国营矿,有职工679人,年产煤150000吨,瓦斯含量为4.06%,属于瓦斯矿井。 二、事故经过 1980年6月4日,矿上决定从6月7日转到西部采区第六顺槽掘进。该顺槽已有四个月没生产,不通风,造成瓦斯积聚,本应先在检查瓦斯,加强通风,排除有害气体后再作业。但是该矿领导没有这样做,而是仓促组织生产。8日11时20分左右,当在六顺槽工作的工人将绞车、电线运到该顺槽210米处时,由于电工带电作业,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当时在井下西区工作的26名工人全部死亡。接着,在抢救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救援方案,冒然指挥,工人自发下井进行抢救,造成二次伤亡,其中50多人中毒,4人死亡,经济损失约700000元。 三、事故原因 1、矿领导一味追求产量、利润,全然不顾工人的生命安全。1980年以来,该县接到国务院和省、地区等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共计14个,有的无人阅看,有的只阅不办,有的批给主管部门,但无具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 (B)CO

(C)H20 (D)灰分 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 (D)恐怖性 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燃 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 (B)<280C (C)≥28℃ (D)≤28℃ 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60℃ (C)≥600C (D)≤28℃ 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煤尘爆炸及预防基础知识

工矿建筑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煤尘爆炸及预防基础知识 所属系别:工矿建筑系 专业班级:煤开(2)班 姓名: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撰写日期: 2014年5月17日

摘要 多的事故就是煤尘爆炸引起的。沉积煤尘必须形成一定浓度的煤尘云才可能发生爆炸,这是煤尘爆炸所必须的三大要素之一,防治沉积煤尘形成煤尘云而参与爆炸对于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有瓦斯爆炸诱导的情况下,如何抑制沉积煤尘参与爆炸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寻找合适的抑爆途径,就必须弄清沉积煤尘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煤尘云的机理过程以及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的传播规律,所以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与传播机理的研究,能够解决煤矿及其它工业部门亟待解决的安全生产问题,对制定预防、控制及减小爆炸灾害的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对煤尘爆炸的机理,以及瓦斯爆炸卷扬沉积煤尘参与爆炸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诸多预防措施。 关键词:煤尘爆炸;预防;知识

目录 1煤尘爆炸的机理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煤尘爆炸的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煤尘爆炸的特征 (2) 2煤尘爆炸的条件 (3) 2.1煤尘的爆炸性 (3) 2.2悬浮煤尘的浓度 (3) 2.3引源燃煤尘的高温热 (4) 3爆堆自然现象的机理 (4) 4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 (5) 5预防措施 (5)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发生。如图1-1-1 图1-1-1 着火三角形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一般分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了解火源的种类和形式,对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直接火源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雷击。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2.间接火源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自燃起火。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

GC09I煤粉仓、煤粉收尘器着火事故及其应急救援预案

煤粉仓、煤粉收尘器着火事故及其应急预案 1 目的 为避免因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煤粉仓、煤粉收尘器着火事故,确保设备、工作人员的安全,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员工及外协人员 3 相关控制与应急处置措施 3.1 在任何情况下,进入煤磨的风温不得超过350℃,特别在使用热风炉时。一般应根据原煤水分不同及磨机产量大小,风温应控制在170℃-—250℃范围,并要求废气出磨时应保持在65℃—80℃。确保准确掌握原煤水分,磨尾风温不能超过80℃。确保使煤磨能平稳生产。 3.2 收尘器的灰斗内煤粉温度超过65℃—80℃,当出气温度超过80℃时,当出气时一氧化碳浓度超过2800PPm时,不论是否有报警提示,岗位生产操作员工应立即利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向收尘器内喷入二氧化碳灭火气体,万一收尘器内部着火,应立即手动停车,关闭袋收尘器出口阀门,并向内部喷射二氧化碳灭火气体。 3.3 旋转窑正常运转时,粉煤仓内的煤粉装载量不能超过3/4的容量,以留有空间缓冲煤粉和气体膨胀卸压,并利于必要时能够灌入二氧化碳气体等灭火材料。 3.4 当煤粉仓内温度超过70℃时,应向内部喷入二氧化碳气体。 3.5煤粉制备系统是转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粉制备系统在生产运行中已针对煤粉的氧化发热自燃,在设计和设备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已经配置了温度监控、报警、二氧化碳喷灌灭火装置。以及必要的安全防火规程。当粉煤仓及收尘器遇到煤粉发热。或接触空气氧化自燃着火燃烧时,可按安全应急预案规程所制定的方案,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装置进行喷灌,也可在粉煤仓上部覆盖阻燃物料(石粉为主的生料粉、散装水泥等)进行隔绝空气进行灭火。 3.6若发生煤粉仓下部煤粉着火,或煤粉堆积时间过长而氧化产生温度过高有燃烧的可能,应采取如下的有效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包括输送气源、吹松气管等,供气系统全部停机。同时切断与灭火扑救无关的一切电源设备。 ,阻止空气从旋转称下部进入粉煤仓内。 ,向粉煤仓底部强制灌入二氧化碳气体,但应注意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不能过高。使煤粉温度降至80℃以下。 ,应同时也向仓内喷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隔绝空气(氧气)的措施。正常的粉煤仓装载量不能装载过满,

03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爆炸基础知识

第一篇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 A、燃烧 B、爆炸 C、爆燃 D、爆破 2、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发生的爆炸称为()。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炸药爆炸 D、核爆炸 3、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下列爆炸中属于化学爆炸的是()。 A、液化气钢瓶爆炸 B、炸药爆炸 C、蒸汽锅炉内水快速汽化而发生的爆炸 D、油桶受热爆炸 4、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压缩气储罐受热膨胀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核爆炸 D、电磁爆炸 5、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液化石油气钢瓶的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可燃气体爆炸 D、核爆炸 6、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粉尘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 C、核爆炸 D、以上均不正确 7、关于燃烧与爆炸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B、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8、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天然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 A、2.5%~82% B、5%~15% C、4%~75% D、15%~28% 9、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 A、爆炸下限 B、爆炸上限 C、爆炸温度下限 D、爆炸温度上限 10、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表示。 A、密度百分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百分比 D、湿度百分比 11、关于爆炸极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 B、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C、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安全操作规程 D、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 12、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的可燃气体生产工厂,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爆炸下限为()。 A、≤10% B、≥10% C、<10% D、>10% 13、引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 A、范围越窄 B、范围越宽 C、上限越高 D、下限越低 14、爆炸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晌。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不包括()。 A、物料原因 B、生产工艺原因 C、生产设备原因 D、安全教育原因 15、下列属于机械火源的是()。 A、撞击、摩擦 B、电火花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目录 一、油品的基本构成 二、油品基本特性 三、燃烧特性 四、爆炸特性 五、火灾 六、消防灭火 七、事故理论及事故统计 一、油品基本组成 石油产品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等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含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二、油品基本性质 油品的危险性分: (1)蒸发性; (2)易燃性; (3)易爆性; (4)易积聚静电荷; (5)易受热鼓胀; (6)易扩散; (7)易流淌性; (8)毒性等。 (一)蒸发性 油品由液体转为气体的一种性质。影响油品蒸发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②液体表面积:表面积大,蒸发快;

③油品液面压力:液面压力大,蒸发量小; ④油品密度:密度大,蒸发小;油品流动与空气流动的速度:速度快,蒸发快。 (二)易燃性 决定油品易燃性的指标有:①闪点、②燃点、③自燃点。 石油产品根据闪点,按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闪点<28℃,原油、汽油 乙类:28-60℃灯油煤油、-35号,柴油 丙类:60-120℃轻此、重柴 丙B类:120℃润滑油 易燃液体:≤45℃,可燃液体46-120℃ ①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 ②燃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开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 ③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1)受热自燃;(2)自热自燃 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险性越大。 (三)易爆性 油蒸气与空气混合气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引爆源即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叫做爆炸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