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的融入摘要:中国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主要观照对象,对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缺失问题,提出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中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中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本学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决定了文化的传承力度及传承性。对于中学生而言,无论进行何种语言的学习或接触哪种类型的文化,都不应忘记作为中国人立足的传承与使命。对于中学英语教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英语学习的根基,建立在这一根基之上,英语学习才能不等同于邯郸学步,避免在英语及外国文化学习的过程当中混淆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品质较为重视,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起到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再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及好感度,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及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不忘初心,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以英语的形式播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1.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对,以及中国传统佳节、诗词、服饰、乐器等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的介绍和融入,能够提高学生在跨文化环境当中的交际能力,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的尴尬局面。

1.3敦促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而言,母语环境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认同感。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具有调节课堂氛围、敦促教学更好地开展的积极作用。

2.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及影响力。伴随着英语的普及,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及深入的探究。英语是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学段当中的重点学科之一,英语教学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种现象导致一些中学生出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或个人喜好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英语文化较为熟悉,却不能使用英语对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熟悉的概念进行表达。英语作为工具性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应用,中国人在进行英语的应用实践时,需要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熟悉本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或根本不了解自身的文化,无疑是交流当中的一种遗憾。在英语学科教学当中,往往默认学生了解熟悉传统文化,英语学习与传统文化之间尚未出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忽视。就当前我国应用的几个英语教材版本的编写内容和形式看来,传统文化方面

的内容相对较少,基本以统一集中在某一章节中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全面进行传统文化的逐步融入。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外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为主导,为了让学生更熟悉英语这种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了大量文化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性,教师往往会绞尽脑汁地进行积极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尝试通过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就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看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能够在教学当中使用英语进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表述的教师甚少,不少教师本身也不具有跨文化表达及传统文化跨语境传承的能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英语教学基本搁置,使得英语教学当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入。

3.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进方法

3.1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语言的学习具有类似的规律,都需要通过听说读写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语言使用的反复训练。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提升学生英语语感、拓展词汇量、锻炼信息处理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的筛选,定期进行传统文化题材的英语短文的阅读,通过阅读方式,逐步密切传统文化与英语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渐熟悉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思考。比如,在琵琶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我国传统乐器的英文简介的阅读安排,了解二胡Erhu、马头琴MorinHuur、古筝Guzheng、横笛Pipe/Flute等乐

器的名称、构造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提升学生对传统乐器的了解和认识。

3.2英语写作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在中考、高考的英语作文当中安排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文。这对于平时不太了解传统文化,且无法使用英语进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表达的学生而言,可谓无从下手。在日常写作安排当中,文化属于较为难写的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段及其掌握的词汇量进行写作安排。传统文化当中可以作为写作内容的素材较为丰富,能够拓宽写作训练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双语转化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常见的考试型英语作文,即传统节日的写作,能够提高中学生对于传统佳节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熟悉节日的缘由,对比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不忘本地的传统习惯。

3.3比较中外文化异同,加深文化了解,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包括诗词歌赋、书法、武术,养育我们长大的正是中国传统美食及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哲学、文学的过度渲染或盲目崇拜,避免加入过多的感情因素,对中学生进行文化喜好方面的特殊引导。应当在了解西方文化时,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比对,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化环境了解另外一种相对陌生的语言使用环境。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比对时,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部分,并认识

到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因素,只有将英语学习建立在正确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使积极的、正向的思想文化得以发扬及传承。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比对方式,让学生查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比如,教师可以布置经典古诗的翻译任务,在不设定标准翻译答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诗句的解读及翻译,而后结合学生的翻译进行中英文效果的比对,感受古诗的魅力,尝试反观英语环境当中对这首古诗意境的了解。教师应当不断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阅读一些英语著作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书目,从不同角度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能够使用更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利用传统文化本身的感染力和魅力,提升师生整体的综合素养。综上所述,为提升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适度、适量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使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作用,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及发挥文化内涵的作用。应认识到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工作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写作、比较研究、组织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桂荣.论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3).

[2]王文伟.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30).

[3]王燕.中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

[4]张知博.中国传统文化英文授课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8).

作者:杨小辉单位:南京市高淳区第三中学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连州镇中心小学黎金荣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汉字诗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

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字谜七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去猜字谜,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字谜或自编一些字谜,在班上开展猜字谜比赛活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

浅谈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浅谈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作者:李俊 一、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是密切相连的 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为了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九十年代初推出了新的中学英语教材。新教材内容新,语言活,淡化了语法教学,加强了听、说训练,体现了听、说优先的语言习得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新教材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表现在虽然中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却普遍不能用英语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高中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没有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低效率仍没有根本改观。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英语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标志。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能够与处于另一文化环境中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就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具备一定程度的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能力。我们的中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原因何在呢?问题主要出在教学中。“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重视对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 使用它们。”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理解、懂得第二语言的社会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为任何语言都和某种文化紧密联系着。英语语言也是如此。 一方面英语语言包含着深刻的英语文化内涵。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作用中的一些特殊模式和规则更与文化因素不可分割。当学生不了解母语为英语的人和他们的国家时,他们无法确切地意识到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这样,他们就会用中国人的准则去理解外国人的想法、行为甚至外表。因此,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避免套用本族文化的标准来进行英语交际,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就成了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够洞察两种文化的异同,传授准确的语言信息,并能在关键时刻 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另一方面,英语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人们在学母语时,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是同时进行的。语言的习得及运用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同是学会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语言体系的文化含义。如父母对孩子说,“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小朋友帮了你要说谢谢”等, 孩子既习得语言中的词汇和句法,也理解了词句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母语的社会运用能力。母语语言教学正是在学生已初步具备母语社会运用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母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已有的母语知识的意识程度,扩大他的语文知识范围,提高他的整体语言交际能力。而英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既不懂英语语言,也很少知道英语文化,缺少真实的英语 环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依靠英语课堂,依靠英语教师的传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3220964.html, 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作者:庞素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9年第03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国家非常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各地兴起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高潮。文章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英语课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探索和教学建议几方面,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61-01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代表着中華民族独特的精神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根基,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英语课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英语成为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桥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日益走向国际化,被很多国家所接受。我国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展览、文学作品、电影、旅游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世界观,对国外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我国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一度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教师可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的美食,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以史沉淀民族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

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本节课依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设计一条主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猜测法、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约在1500年前,在《孙子算经》记载的还了解了古代对这种题的解法叫做“砍足法”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还了解到我国古代很早的数学论著中就已经涉及到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他们叹服。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冥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在这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尝试过用方程解决这样的问题;奥数题中也有专门类似的问题研究。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陌生,所以找准有效的连接点,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1-12-02T14:16:44.1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常金玲周柯光[导读]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常金玲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264306;周柯光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265206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 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传统经典的诵读。①在初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等内容。②在初二年级进行《四书》、《五经》选读。③初三年级“经、史、子、集”泛读。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 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如果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发表时间:2016-08-11T10:37:25.6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0期作者:周岩[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对文化因素的重视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 吉林省扶余市三骏乡第一中心小学131200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学习也是一种跨文化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对文化因素的重视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讲解,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意义即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把英语仅仅看作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和语法规则,多记一些单词,就能用英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结果尽管学生学了各种方法,知道不同的语气和语态等,然而在运用语言时,往往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据来理解与表达,而忽视了与之交往者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习惯禁忌、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以至造成交际失误。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以及英语教学的改革,文化研究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的教学大纲关于“要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规定是过去历次大纲所未提到的。再者,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社会文化方面的教学。 文化方面的教学包括人类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信仰、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其中包括两部分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交际文化的范围较广,而知识文化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作用不大。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上两类内容,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把重点放在交际文化上,因交际文化是进行语言交际时所必须掌握的。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称呼、问候、介绍、邀请、致谢、道歉等。 招呼、寒暄用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人关于“吃饭”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心态;而英国人以谈论天气的话题与人搭讪,这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有关。 对陌生人的称呼也是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英两种语言在这一点上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我们在问路时,首先要尊称“同志”、“先生”或“师傅”,然后说“请问往……怎么走”等。如果我们在英国街头问路时讲一句:“Sir/Madam,will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听了一定可笑,他们一般说Excuse me,where is…”等。 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称赞时,一般说“Thanks you”表示接受;受到感谢时,一般说“You are welcome”。中国人在受到表扬和感谢时,虽然心里也高兴,但并不如实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般比较谦虚。 至于说到和please相对应的汉字“请”时,应注意有些场合不宜用please。如请人先进门或先上车,中国人会说:“你先请”,译成英语就是:You go first ,please. 但英国人在这种场合一般说“after you”。 除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外,英汉文化差异还表现在风俗礼仪和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但通过以上这些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只懂得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容易造成交往中的人感情的不愉快,甚至误解。 要把文化教学溶于英语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有关文化方面的因素,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及时地、经常地进行介绍。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讲座、电话教学等各种手段把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然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或受启迪,或明事理,或表情感,或赏名景……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使然,更是必然。我们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汉字教学中体会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学生学习识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要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象形等之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则不需要这样细细讲解。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汉字。如在教一年级《家》时,教者先出示了“家”这个字从古到今的字形演变,然后告诉孩子,“家”由两部分组成。跟着给他们讲个小故事,上部分的“宀”指的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豕)。为什么呢?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以游猎为主,后来,他们将捕获到而又吃不完的动物养在家里,这里面就有猪,后来,人们喜欢养猪、吃猪肉,而养猪越多就代表财富越多,所以,他们看来,家中有猪,生活才能安定,那样的家叫做家。又如彩虹中的“虹”学生容易写成“红”,因为孩子们认为彩虹与色彩有关,绝不会认为“虹”应与“虫”有联系。然而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古代,“虫”不仅指昆虫,还包括龙、蛇一样的动物,故古人造字“虹”。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汉字身上蕴含着深层的意念。这种深层的积淀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在因素的渗透,又受制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华所在。汉字中的形声字,形旁多表意,可以此来传统的文化。如“贝”字作偏旁的字多于钱币有关,就可以以此来渗透古代的钱币文化。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海贝形,本义是海贝。但为什么后来从“贝”的字都与钱财有关呢?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我们的老祖宗又是从远离海岸线的黄土高原而来,因此那时贝壳显得不多见而珍贵,被当做货币使用过,被赋予了“钱财”和“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新时代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认为应该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増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

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XX省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这里不但人杰地灵,而且风景秀丽。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二、教学准备 (一)《唱脸谱》歌曲M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二)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三)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二)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1.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2.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3.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新课标也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 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而轻感悟;重德育而轻美育;重内容而轻形式等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的教学上。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等而并非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弘扬。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做到:

一、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考试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经典的诗句,它们都是一些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予以现代表述。 1、对传统文化的当代理解。 文化传承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超越。。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对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讲到的气节,不论是《无衣》、《国殇》,还是《正气歌》都体现出一种古人对浩然正气的坚持和追求。但这种气节又与封建社会的忠义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讲正气、树新风是有明显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 2、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山东省茌平县茌平县第一中学任晓飞摘要: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试着从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就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内容,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全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对人们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又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意讲解语法,单词。却忽视了交际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意识,导致交际出现失误。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恰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所学,所听,所读,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我国新近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