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1]《金属工艺学》(上),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版),王先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参考书:[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机械制造工艺学》,常同立,杨家武、佟志忠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金属材料及其毛坯成形基础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视频2学时)

主要内容:金属材料性能,铸造工艺,金属塑性加工工艺,焊接工艺。

重点难点: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及选用,毛坯成形质量及其结构工艺性分析与设计。

课后思考:1、金属材料性能含义是什么?工业用钢牌号及其含义,如何选用?

2、常用铸造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什么场合?

3、铸件结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常见铸造缺陷有哪些,如何克服?

4、什么是锻件的结构工艺性,锻件结构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5、常用的焊接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焊接结构设计?

(二)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教学时数:12学时

主要内容:工艺路线的制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数控加工工序,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重点难点:工艺路线的制定,工艺尺寸链。

课后思考: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是什么?

2、如何安排机械加工工艺路线,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3、求解工艺尺寸链有那几种类型,主要适合什么场合?

4、比较不同工艺方案的经济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数控工序设计中有哪些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三)第三章机床夹具设计

教学时数:12学时(理论10学时,现场课2学时)

主要内容:机床夹具概述,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工件的夹紧,各类机床夹具,柔性夹具,机床专用夹具的设计步骤,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

重点难点:定位原理,定位方案分析与设计,定位误差计算,夹紧装置设计原理,各类机床夹具设计特点,各类柔性夹具的特点及应用。

课后思考:1、机床夹具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功能各是什么?

2、工件定位原理是什么?生产中常用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3、何谓为第一、第二、第三定位基准,如何选用?试举例说明?

4、引起定位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定位误差?

5、确定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原则是什么?

6、镗床夹具中前导向、后导向、内滚式镗套、外滚式镗套各应用什么场合?

(四)第四章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

教学时数:14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6学时)

主要内容:工艺系统的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实例。

重点难点:原始误差对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及应用

课后思考:1、机床主轴误差对加工精度是如何影响的,会带来哪些误差?

2、切削力的变化对加工精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3、工艺系统传动链误差的特征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怎样?

4、误差的分布图分析法和点图分析法有何特征?

5、如何绘制均值极差控制图,分析质量变动趋势?

6、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有哪些?

(五)第五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教学时数:4学时

主要内容: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影响表面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重点难点:

课后思考: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为什么在切削加工中一般都会产生冷作硬化现象?

3、为什么磨削高合金刚比普通碳钢容易产生烧伤现象?

4、机械加工中为什么工件表面层金属会产生残余应力?

5、什么是强迫振动?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6、如何诊断强迫振动的机内振源?

(六)第六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9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3学时)

主要内容: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装配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机器装配的自动化,机器的虚拟装配。

重点难点:建立并求解装配工艺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的具体应用,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结构设计,装配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原则、步骤。

课后思考:1、什么是装配单元?将机器划分为若干个装配单元的目的是什么?

2、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什么场合?

3、在查找装配尺寸链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4、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试举例说明。

(七)第七章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发展

教学时数:2学时

主要内容: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理论,现代制造工艺方法,制造单元和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技术。

重点难点: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

课后思考:1、试述分层加工的原理?

2、试述“创造性原则”加工的原理和意义?

3、工艺决策方式可分为三类,试分析其各自特点及应用场合?

4、试论述特种加工的种类、特点和应用范围?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9学时、0.5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工学院

实验项数:3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本课程所学主要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床刚度测试及计算方法,分析工艺系统静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并讨论提高刚度的措施;掌握运用分布曲线法、点图法分析机械加工精度的原理,以及对机械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理解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掌握正确选用机器的装配方法,能合理编制装配工艺规程等。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摘要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回答问题、学习态度、日常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不单独计算成绩,但计入该课程平时成绩。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1]《金属工艺学》(上),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版),王先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参考书:[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机械制造工艺学》,常同立,杨家武、佟志忠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名称:机械工程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C6140车床、弓形加载器、标准测力环、百分表、模拟车刀、待测零件、千分尺、无心磨、偏心机构部件、厚薄规、调整垫圈一套等。

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简介

实验一(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名称:机床刚度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

实验二(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名称:加工精度统计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

实验三(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名称:机器装配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编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设置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满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级人才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工艺理论与工艺特点;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常用金属的一般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用原则 .初步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和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胚,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和范围。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常用金属的工艺性。 5.掌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及其原理。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工程材料 一、课程内容 .金属材料简介 .晶体的结构 .金属的结晶 、二元合金和其晶体结构 .铁碳合金 .钢的热处理

.塑料 .现代结构材料 .功能材料 .纳M材料 二、考核要点 .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 .金属的晶体结构 .金属的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冷却曲线和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基本结构 .二元合金状态图的概念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状态图的组元和各部分组成,钢的组织转变) 8.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方法的实质及其应用) .常用工程塑料的分类和性能 .现代结构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功能材料的种类和分类 .纳M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概念 )了解钢和铸铁的分类及性能 )晶粒、晶格、晶胞、结晶的概念 )了解结晶的过程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了解塑料的分类和性能 )了解结构材料的分类和性能 )了解纳M技术的性能及其应用 .领会: )掌握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同素异构转变的性质 )掌握钢冷却转变产物的特点、形成条件及其力学性能 .应用: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Ⅱ) 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Ⅱ) 开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编码:4604266025属性:理论 学分: 2.5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 适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4504021040 3212211020 机械设计基础(Ⅰ) 机械制造实训(Ⅱ-1) 3212212020 机械制造实训(Ⅱ-2) 大纲执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邱亚玲 大纲审批:机电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祝效华 制定(修订)时间:2014年3月 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Ⅱ)》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主要的切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主要的机械加工装备;机械加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知识;零部件结构工艺性;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精度设计方法;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及以后从事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部件机械加工及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掌握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零部件精度设计方法;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特种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进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课程可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法,以某一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机械制造基础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 一、判断题1.冲击韧性就是试样断口处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2.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强度越高,则其冲击韧性越低。(√) 3.一般来说,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4.HBW是洛氏硬度的硬度代号。(×) 5.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铸造性能。(×) 6.硬度实验中,布氏硬度测量压痕的深度。(×) 7.硬度实验中,洛氏硬度测量试样表面压痕直径大小。(×) 8.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9.布氏硬度用于测量淬火后零件的硬度。(×) 10.洛氏硬度用于测量退火后零件的硬度。(×) 11.晶体缺陷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引起晶格畸变。(√) 12.理想晶体的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各种晶体缺陷。(×) 13.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低。(×) 14.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 15.金属型浇注比砂型浇注得到的铸件晶粒粗大。(×) 16.(×)。晶粒粗大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 17.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晶粒粗大。(×) 18.α-Fe属于面心立方晶格晶格类型。(×) 19.金属Cu、Al都是面心立方晶格。(√) 20.金属实际结晶温度小于理论结晶温度。(√) 21.在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只有成分为0.77%C的合金才能发生共析反应。(×) 22.一般来说,金属中的固溶体塑性较好,而金属间化合物的硬度较高。(√) 23.铁素体和奥氏体都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24.奥氏体是硬度较低、塑性较高的组织,适用于压力加工成形。(√) 25.渗碳体是硬而脆的相。(√) 26.铁和碳以化合物形式组成的组织称为莱氏体。(×) 27.铁素体是固溶体,有固溶强化现象,所以性能为硬而脆。(×)28.钢铆钉一般用高碳钢制作。(×) 29.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晶格类型转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30.纯铁在770℃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31.表面淬火既能改变钢的表面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心部的组织与性能。(×). 32.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33.低碳钢或高碳钢件为便于进行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专生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运用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公差及技术测量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同时也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基本概念25%、基本原理20%、分析20%、计算20%、综合应用15%) 三、考核方式:闭卷。 四、成绩评定方式:平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0%) 五、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析简答题、计算题、作图题、结构改错等 六、试卷结构:选择、判断题(10题、20分),填空(10题、25-30分),分析简答(5题、25分),计算(2-3题、20分)、作图题、结构改错(1题、5-10分)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器及其组成; 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机器与机构的含义和区别。 2、构件与零件的含义和区别 3、机器按功能分,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二章机械设计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二节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第四节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 3、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副极其分类;理解常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构的组成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第三节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三、考核知识点 1、平面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1、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极其演化。 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1)曲柄存在的条件(2)急回特性(3)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位置 3、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第五章凸轮机构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 inery Manu facturi ng Base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学分 考试 (笔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 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 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 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 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 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 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 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 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 奠定扎 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 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 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 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 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 且教与学相结 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 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 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修读对象: 总学时数: 修课学分: 考核方 式: 相关课程: 内容提要: (四 ) (五) (六

《机械制造基础》第05章在线测试

《机械制造基础》第05章在线测试 A B C D 、机械制造中复杂形状零件的毛坯一般是通过()方法生产。( A B C D 、铸件缩孔易出现在铸件的(下部C. A B C D 、铸件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浇注温度太高 A B C D 、铸件质量较差的部分多在浇注位置的()A.上部 A B C D

D、铸件最后冷却的厚大处 E、铸件的下部 2、合金的铸造性能指标是指()。A.合金的熔点 B.合金的流动性 C.合金的收缩 D.合金的含碳量 E.合金的组织 A、合金的熔点 B、合金的流动性 C、合金的收缩 D、合金的含碳量 E、合金的组织 3、防止铸件缩孔缺陷的产生可用的措施有()。()A..采用同时凝固原则 B.采用顺序凝固原则 C.正确设计冒口 D.正确采用冷铁 E.采用定向凝固原则 A、采用同时凝固原则 B、采用顺序凝固原则 C、正确设计冒口 D、正确采用冷铁 E、采用定向凝固原则 4、铸件热裂纹的特征有()。 A.裂纹细小 B.裂纹缝隙宽 C.有明显的氧化色 D.呈连续直线状 E.裂纹形状曲折 A、裂纹细小 B、裂纹缝隙宽 C、有明显的氧化色 D、呈连续直线状 E、裂纹形状曲折 5、铸件热裂纹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合金的性质 B.铸型阻力 C.钢铁中含硫量高 D.机械应力过大 E.铸型的退让性差 A、合金的性质

正确错误、从减少铸件铸造缩孔的方法是采取顺序凝固。 正确错误、常用金属的型材如角钢、钢筋等是通过铸造的方法生产的。 正确错误、同时凝固可以防止铸件缩孔缺陷的产生。 正确错误、铸件的缩孔一般多出现在零件的厚大部分。 正确错误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标准答案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30道试题,共 90 分。) 1. 钻孔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钻头不转,工件转,这种加工方式容易产生( B )误差。 A. 轴线歪斜B. 锥度 C. 轴线歪斜和锥度D. 轴线歪斜和腰鼓形 2.(C )时,前角应选大些。 A.加工脆性材料 B. 工件材料硬度高; C.加工塑性材料D.脆性或塑性材料 3. 主要影响切屑流出方向的刀具角度为 ( C) A.前角B. 后角 C. 刃倾角 D. 主偏角 4. 减小主偏角,( A )。 A. 使刀具寿命得到提高 B. 使刀具寿命降低C.利于避免工件产生变形和振动D. 对切削加工没影响 5.下列刀具材料中,适宜制作形状复杂机动刀具的材料是( B ) A.合金工具钢B. 高速钢 C. 硬质合金钢D. 人造聚晶金刚石 6. 成批加工车床导轨面时,宜采用的半精加工方法是( A) A. 精刨B.精铣 C. 精磨 D. 精拉 7.( B )时,选用软的砂轮。 A. 磨削软材料B.磨削硬材料 C.磨削断续表面 D.精磨 8. 机床主轴齿轮( B )要求高些。 A.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B. 传动的平稳性 C. 载荷分布的均匀性D.侧隙 9. 精加工时,应选用( C)进行冷却。 A. 水溶液B. 乳化液C.切削油D. 温度较高的水溶液 10. 加工φ100的孔,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 C ) A.钻孔B. 扩孔 C.镗孔 D. 铰孔 11.在切削平面内测量的角度有( D ) A.前角 B. 后角C.主偏角 D.刃倾角 12.车床刀架的横向运动方向与车床回转轴线不垂直,车出的工件将呈现出 ( D )。 A.腰鼓形和锥度。 B.腰鼓形C. 锥度D. 端面中凸形 13. 数控机床主要适用的场合是( B ) A. 定型产品的大批量生产B.多品种小批量生产C. 中等精度的定型产品 D. 修配加工 14.主运动是由工件执行的机床有( A ) A.车床 B. 镗床 C. 磨床 D. 牛头刨床

02189《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B附答案

02189《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试大纲B 附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编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设置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满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级人才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工艺理论与工艺特点;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常用金属的一般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用原则 2.初步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和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胚,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和范围。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常用金属的工艺性。 5.掌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及其原理。 II.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工程材料 一、课程内容 1.金属材料简介 2.晶体的结构 3.金属的结晶 页脚内容17

4、二元合金和其晶体结构 5.铁碳合金 6.钢的热处理 7.塑料 8.现代结构材料 9.功能材料 10.纳米材料 二、考核要点 1.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 2.金属的晶体结构 3.金属的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冷却曲线和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 4.合金的基本结构 5.二元合金状态图的概念 6.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7.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状态图的组元和各部分组成,钢的组织转变) 8.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页脚内容17

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精品资料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 学制:两年制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 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 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纲是根据教育部《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 导方案》中“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 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数控技术专业两年制专科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了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 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学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后期开设的数 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热处理的目的,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金属切削原理的切削参数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对不同工种的机床有一定的认识,并知道定位和夹紧的作用和相互 联系,初步接触机械加工工艺。 2、理解: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并能够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示方法;理解热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公差与配合各术语之间的关系,并会绘制公差图和配合图;表面粗糙度衡量工件表面精度的

《机械制造基础》第03章在线测试

《机械制造基础》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机床主轴要求材料综合机械性能好,这时热处理应选择( A B C D 、淬火处理的冷却方法是(.随炉子缓冷 B.空气冷却 A B C D 、可采用热处理方法稍微提高零件硬度,如用()。() A B C D 一些重要零件,而且有一定的韧性, A B C D

C、淬火 D、回火 E、渗碳淬火 2、化学热处理包括()A.退火 B碳氮共渗 C.淬火 D.回火 E.渗碳 A、退火 B、碳氮共渗 C、淬火 D、回火 E、渗碳 3、对零件进行()时,其加热的温度是相同的。()A.回火处理 B. 正火处理 C. 淬火处理 D. 退火处理 E.碳氮共渗 A、回火处理 B、正火处理 C、淬火处理 D、退火处理 E、碳氮共渗 4、等温转变中的珠光体转变区主要组织有()。() A.粗片层珠光体 B.索氏体 C. 托氏体 D.贝氏体 E.马氏体 A、粗片层珠光体 B、索氏体 C、托氏体 D、贝氏体 E、马氏体 5、进行“淬火——低温回火”的热处理应场合有()。() A.刀具 B.工具 C.模具 D.轴承 E.弹簧 A、刀具

正确错误、零件经过淬火后硬度提高且塑性降低。 正确错误、弹簧零件经过淬火后通常应进行低温回火。 正确错误、过共析钢应该采用完全退火。 正确错误、亚共析钢应该采用完全退火。 正确错误《机械制造基础》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为了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应对零件进行(。() A B

C、淬火处理 D、退火处理 3、测量工具要求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好,热处理应选择()。()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4、工业用的弹簧要求有一定的弹性,热处理工艺中常选择()。()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中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中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5、一些重要零件,要求硬度高、耐磨性好,而且有一定的韧性,及要求综合性能较好,热处理应选择()。()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A、渗碳——低温回火 B、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普通热处理包括()A.退火 B正火 C.淬火 D.回火 E.渗碳淬火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D、回火 E、渗碳淬火 2、化学热处理包括()A.退火 B碳氮共渗 C.淬火 D.回火 E.渗碳 A、退火 B、碳氮共渗 C、淬火 D、回火 E、渗碳 3、对零件进行()时,其加热的温度是相同的。()A.回火处理 B. 正火处理 C. 淬火处理 D. 退火处理

机械制造基础重点及课后答案

工程材料基础 第七章金属材料主要性能 7-6名词解释 晶格:表示原子排列规则的空间格子 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基本几何单位 晶格常数:晶胞中各棱边长度(埃) 晶粒:由一个晶核长成的小颗粒晶体 晶界:晶粒与晶粒之间的界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过冷现象:金属实际结晶温度一般低于他的理论结晶温度 重结晶:把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 合金:以一种金属元素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经融合而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的元素 相:凡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相同,并与其它界面分开的均匀组织 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类型保持溶剂类型 金属化合物:合金各组元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新物质 7-18铁碳图的应用 1在铸造中应用 (1)确定钢和铸铁浇铸温度 (2)判断其流动性好坏和收缩大小 2 在锻造中应用 确保钢在奥氏体区适当温度范围内变形 3 在热处理工艺依据 7-30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碳钢力学性能的变化? 钢的特性主要取决于碳与铁含量的比重。一般来说,碳含量越少,钢越柔韧,低于一定比例就变成生铁了,含量越高,同时柔韧度也随之降低,变得越来越脆。其塑性降低,锻造性变差。7-34牌号表示 Q235AF 屈服强度数值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 20:含碳量为0.2%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45:含碳量为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Q345:屈服强度为345Mpa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40cr:平均碳的质量分数为0.4%,铬的平均质量分数小于1.5%的合金结构钢 10si2MnA: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1%,硅质量分数为2%,锰的质量分数小于1.5%的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 T10A:含碳量为1.0%的高级优质碳合金工具钢 9SiCr:含碳量为0.9%硅,铬质量分数小于1.5%的合金工具钢 W18Cr4V:含碳量大于1.0%,钨质量分数为18%,铬质量分数为4%,矾质量分数小于1.5%的合金工具钢 12Cr18Ni9:含碳量为0.12%,铬质量分数为18%,镍质量分数为9%的不锈钢 重点: 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 从内部看,结晶就是液体到固体的过程 冲击韧性:金属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常见晶格: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 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 工艺性能:锻造,铸造,焊接和热处理,切削加工性能 晶粒粗细与冷却速度和孕育与否有关 耐磨=硬度 结晶过程=形核+长大 液态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越大晶粒越多 比较晶体和非晶体 ①均是固态结构

10《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31008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6 实验:4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为主线,力图达到强化工程基础原理、扩大专业讲授知识面、反映专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一般现象和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工程中出现的加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选择各种刀具及其切削用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寻找出改善加工表面质量,提高切削加工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有关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能按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切削用量。了解常用刀具的类型、结构特点、使用范围并能正确地选择使用。 2.通过学习掌握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加工方法的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 3.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和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理论和方法。 (三)实施说明 1.要求课堂讲解内容简练、清晰,概念正确,突出重点、难点,取舍得当,举例合适。 2.严格遵守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3.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分析讨论案例。 4.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用于基本实验的时间为6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5.开展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先修课程为: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制图、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原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工艺规程设计综合练习举例讲解工艺规程设计设计过程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设计设计基本能力 2.实验: 实验内容学时分配 一、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 2 目的:弄清车刀各几何角度的定义及其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掌握测量车刀几何 角度的方法 二、误差统计和分析实验 目的:作X-R控制图了解工序质量管理的意义;学会判断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2 初步掌握分析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作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077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机械制造基础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 一、判断题 1.冲击韧性就是试样断口处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 2.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强度越高,则其冲击韧性越低。(√)3.一般来说,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4.HBW是洛氏硬度的硬度代号。(×) 5.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铸造性能。(×) 6.硬度试验中,布氏硬度测量压痕的深度。(×) 7.硬度试验中,洛氏硬度测量试样表面压痕直径大小。(×) 8.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9.布氏硬度用于测量淬火后零件的硬度。(×) 10.洛氏硬度用于测量退火后零件的硬度。(×) 11.晶体缺陷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引起晶格畸变。(√) 12.理想晶体的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各种晶体缺陷。(×)13.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低。(×) 14.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 15.金属型浇注比砂型浇注得到的铸件晶粒粗大。(×) 16.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晶粒粗大。(×)

17.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晶粒粗大。(×) 18.α-Fe属于面心立方晶格晶格类型。(×) 19.金属Cu、Al都是面心立方晶格。(√) 20.金属实际结晶温度小于理论结晶温度。(√) 21.在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只有成分为0.77%C的合金才能发生共析反应。(×) 22.一般来说,金属中的固溶体塑性较好,而金属间化合物的硬度较高。 (√) 23.铁素体和奥氏体都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24.奥氏体是硬度较低、塑性较高的组织,适用于压力加工成形。(√) 25.渗碳体是硬而脆的相。(√) 26.铁和碳以化合物形式组成的组织称为莱氏体。(×) 27.铁素体是固溶体,有固溶强化现象,所以性能为硬而脆。(×) 28.钢铆钉一般用高碳钢制作。(×) 29.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晶格类型转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30.纯铁在770℃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31.表面淬火既能改变钢的表面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心部的组织与性能。 (×) 32.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2、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工艺特点,具有选 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初步掌握毛坯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4、了解各种常用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5、具有制定简单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6学时,具体见课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工程材料 1.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和工艺性能。 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和铸锭、金属的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结构与合金相图。 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4.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的方法的实质、工艺、特 点和应用。 5.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编号、热处理特点和应用。 6.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及复合材料) 重点:机械性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常见晶格类型、合金的相 结构;冷却曲线、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状态图的 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钢在加热和冷 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工艺方法、特点和应用。热处理工艺 方法、特点和应用。

机械制造基础测试题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 一、判断正误(正确填;错误填;并将正确答案写出(每 题2分,共30分) 1、金属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叫做强度() 2、洛硬度通常用于测定铸铁、有色金属、低合金结构钢等材料的硬度() 3、当金属材料在无数次重复或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致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 4、通常含碳量在0.25%的钢叫做低碳钢.() 5、回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高于或地于钢的临界点,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炉中或埋入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6、铸钢的减振性比较好。() 7、青铜是铜与除锌以外的元素所形成的合金。() 8、钎料熔点在450度以下的的钎焊称为软钎焊接。() 9、硬质合金是一种以钢为基体的合金钢。() 10、扩孔刀有顶刃。() 11、箱体上的孔主要用镗床加工。() 12、铣削分为顺铣和逆铣,顺铣减小振动。() 13、插齿和滚齿都是成形法加工。() 14、工序是指在同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个或一组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5、插齿和滚齿都是展成法加工。()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1分) 1、C6132的基本参数表明工件的最大回转直径为() A) 320mm B) 160mm C) 320mm D) 640mm 2、切削过程中影响排削方向的角度是() A) 前角B) 后角C) 主偏角D) 刃倾角 3、工业中最常用的焊接方法是() A) 电渣焊B) 手工电弧焊C) 钎焊D) 电阻焊 4、当切削厚度越小时,刀具的后角应() A) 越小B) 零度C) 任意D) 越大 5、常温下,铁的晶格类型为 A) 体心立方晶格B) 面心立方晶格C) 密排六方晶格D) 其它 6、碳在灰口铸铁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 A) 片状石墨B) 团絮状石墨C) Fe3C D) 其它 7、弹簧的热处理方式是 A) 淬火+高温回火B) 淬火+低温回火C) 淬火+中温回火D) 调质 8、灰口铸铁的缺口敏感性 A) 弱B) 强C) 中D) 严重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库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机械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生产阶段:毛坯 制造阶段、加工制造阶段和装配调试阶段。 2、工步是指工序中加工表面、加工工具和切削用量(不包括背 吃刀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3、常用的工艺规程主要有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 序卡片两种基本形式。 4、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毛坯种类有铸件、锻件、型材、焊接 件。 5、6140卧式车床床身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为400,主轴转速为 正转24级,反转12级。 6、齿轮加工的加工方法有成形法和展成法两类。 7、数控机床主要由数控装置、伺服系统、机床本体和辅助装置 组成。 8、切削用量是指切削过程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的总 称。 9、砂轮的五个特性指磨料、粒度、结合剂、硬度及组织。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刀具是否变动和工作是否连续。(×) 2、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是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3、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在同一尺寸方向上,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 4、机械加工过程中划分加工阶段,有利于保证加工质量、有利于合理使用设备。(√) 5、车削中的主运动是车刀沿着工件旋转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 6、三爪自定心卡盘不但校正和安装工件简单迅速,而且对工件的夹紧力比四爪单动卡盘要大。 (×) 7、滚齿机传动系统的主运动是滚刀的旋转运动,插齿机传动系统的主运动是插齿刀的上下往复直线运动。

(√) 8、积屑瘤是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切屑和前面剧烈的摩擦、黏结而形成的。(√) 9、从耐热性方面分析,高速钢的耐热性比硬质合金强。 (×) 10、从强度与韧性方面分析,硬质合金比高速钢要好。 (×) 11、车刀前角增大,刃口锋利,切削力减小,但刃口的强度降低,散热面积减小,切削温度升高,刀具耐用度降低。 (√) 12、车刀主偏角的大小影响刀具耐用度、背向力与进给力的大小。(√) 13、铰刀的刚度和导向性比扩孔钻要差,一般用于加工中小直径孔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 (×) 14、车削加工中,用四爪夹盘安装工件一定要找正,而用三爪自定心夹盘安装工件则不需要找正。 (×) 15、车削螺纹时,一般都要经过几次往复车削才能完成,在第二次车削时,刀尖偏离前一次车出的螺旋槽,从而把螺旋槽车乱,称为乱扣。(√) 16、综合比较圆周铣与端铣的优缺点,由于圆周铣具有较多的优点,在铣床上应用较广。 (×) 17、常见的直角沟槽有通槽、半通槽和封闭槽三种形式,一般都能采用三面刃铣刀进行铣削。 (×) 18、砂轮的硬度是指在磨削力作用下磨粒脱落的难易程度。(√) 19、无心外圆磨削时,工件没有定位基准面。 (×)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号填在横线上) 1、企业在计划期内应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

卢秉恒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版)复习大纲

第一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已加工表面,P192 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P192 切削层参数:切削厚度、切削宽度、切削面积,P193 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三面两线一点),P194 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 车刀的标注角度:(五个),P195~197 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理解各标注角度的作用 刀具的结构形式(以车刀为例):P197 整体式车刀、焊接式车刀、机夹重磨式车刀、可转位式车刀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P199 1)高的硬度和耐磨性;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3)高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4)良好的工艺性;5)经济性 常用的刀具材料: 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超硬材料 理解高速钢、硬质合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P201~202 三个变形区:注意区分所在位置,P205 第Ⅰ变形区变形形式:剪切滑移 第Ⅱ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 第Ⅲ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 切屑类型:带状切屑、节状切屑、粒状切屑(单元切屑)、崩碎切屑 理解各种切屑在何种切削条件下较容易获得课本p205 积屑瘤:P206 形成过程: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切屑底层与前刀面 发生“冷焊”作用,致使切屑底层金属发生滞留现象,滞留层与前刀面黏结成一 体,最后积累后长成积屑瘤。 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增大实际前角、保护刀具、增大切削厚度、增大 已加工表面粗糙度。 加工硬化:见制造质量那一章 切削力的分解:P208 切削合力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力:主切削力F c、进给力F f、背向力F p。切削热:P211 生热区:剪切面、切屑与前刀面接触区、后刀面与过渡表面接触区 切削热的传导途径:切屑、工件、刀具及周围介质 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P211~212 1)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增大和被吃刀量增大,都会导致切削温度 升高 2)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强度及硬度越高,切削温度越高 3)刀具材料导热性好的材料,可降低切削温度 4)刀具角度减小主偏角可降低切削温度,前角也会影响切削温度 切削液:P212 作用:冷却作用、润滑作用、排屑作用、清洗和防锈作用

18春北理工《机械制造基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单选题) 1: 铸件在凝固的过程中,其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减少的体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则逐渐在最后凝固时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形成铸件()缺陷。 A: 缩孔 B: 热裂 C: 偏析 D: 非金属夹杂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2: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宜用于成品与表面薄层硬度测试方法?() A: 布氏硬度 B: 洛氏硬度 C: 维氏硬度 D: 以上方法都不宜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 3: 合金调质钢最终热处理一般为淬火后高温回火,其组织为() A: 珠光体 B: 回火马氏体 C: 回火索氏体 D: 回火托氏体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4: 在下列三种钢中,()钢的弹性最好。 A: T10钢 B: 20钢 C: 65钢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5: 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A: 淬火+低温回火 B: 淬火+中温回火 C: 淬火+高温回火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6: 刃型位错属于() A: 点缺陷 B: 线缺陷 C: 面缺陷 D: 体缺陷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7: γ-Fe属于()金属晶格。 A: 体心立方晶格 B: 面心立方晶格 C: 密排六方晶格 D: 密排八方晶格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8: 化学热处理和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 加热温度 B: 组织变化 C: 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 9: 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 A: 强化基体 B: 提高其塑性、韧性 C: 消除应力 D: 消除碳化物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 10: 要使合金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则对合金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要求分别是()A: 大,小 B: 小,小 C: 小,大 D: 大,大 正确答案: A

机械制造基础要点答案教学文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要点 1、判断 1、孔的加工方法很多,其中可以纠正毛坯孔的位置误差的方法有扩孔、镗孔、铰孔、磨孔、研磨等。() 2、珩磨机床上一般珩磨头与机床主轴采用浮动联接来珩磨孔,保证珩磨孔不会应加工孔的中心与机床主轴不同心而产生圆度误差,这种方式符合自为基准定位原则。 3、磨削适用于零件的粗加工和硬表面加工。(×) 4、砂轮硬度是指砂轮工作时,磨粒在外力作用下磨钝的难易程度。(×) 成形法铣齿的精度较高。(×) 5、滚齿可以加工蜗轮、内齿轮和相距很近的双联齿轮。(×) 6、插齿是利用插齿刀在插齿机上加工内、外齿轮或齿条等的齿面加工方法。(√) 7、电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药皮主要起填充焊缝金属和传导电流的作用。(×) 8、中碳钢的可焊性比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好。(×) 9、焊接是通过加热或者加压使分离的母材成为不可折卸的整体的一种加工方法。(√) 10、直流反接时,电弧热量主要集中在焊件(阳极)上,有利于加快焊件熔化,保证足够的熔池深度,适用于焊接厚钢板。(√) 11、整个热影响区内最脆弱的部分是正火区。焊接接头受力破坏时往往从这个区域开始。(×) 12、铸铁是一种焊接性最好的金属材料。(×) 13、焊缝应该尽量处于平焊位置,以使焊接操作方便,焊缝质量有保证。(√) 14、熔化焊时由于焊接熔池体积小,结晶速度极快,故焊缝的化学成分很均匀。(×) 15、氩弧焊和二氧化碳保护焊是明弧焊接。(√) 16、铝镁及其合金焊接常采用氩弧焊。(√) 17、碳钢中碳的质量分数愈低,可锻性就愈差。(×) 18、冲孔和落料都是属于变形基本工序。(×) 19、自由锻的精整(修整)工序是使金属产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以达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艺过程,如镦粗、延伸(拨长)、切割和冲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