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黄岚李佳蓓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前者主要由AS斑块不稳定所致。因此,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并积极予以临床干预,对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稳定斑块的定义

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高危斑块”、“危险斑块”等,其定义为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和/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由大脂质池、薄纤维帽、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少许平滑肌细胞或胶原等成分组成(图1)。常见病理学类型如下:(1)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质核心增大及纤维帽变薄,内有巨噬细胞侵润;(2)已破裂或正在修复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部分阻塞;(3)有糜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其中的蛋白聚糖增多,以及斑块表面发生血小板聚集;(4)糜烂的易损斑块:除具有(3)型特征外,另表现为非完全阻塞性斑块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破裂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图1. 不稳定斑块(A)低倍镜观察见一偏心性冠脉AS斑块:薄纤维帽附在较大的脂质核心上(×20);(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纤维帽内含有大量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箭头所指部位)(×400);(C)富含细胞的纤维帽内可见胆固醇裂隙;(D)染色α-肌动蛋白阳性的VSMCs,纤维帽内呈阴性(×400)。

二.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发生,是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如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减少、氧化脂质增加、细胞凋亡、新生血管增多、血管重构等;外部因素主要指斑块所受外力如周向应力、血液剪切力等,对斑块破裂有一定的影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寒冷等刺激因素也易促使斑块破裂。

1.炎症反应与不稳定斑块

炎症反应贯穿于AS斑块的整个发展、发展过程。斑块中的巨噬细胞来自迁

入内膜的单核细胞,通过不断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最终胀裂释放出脂质促进

脂核的形成和发展。巨噬细胞还可以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IL-4等炎症因子放大炎症反应。另外,其他部位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受巨噬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吸引而聚集到脂核附近,这些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随着炎症反应的级联放大,斑块逐渐丧失其稳定性,易于破裂。研究发现,UA患者血中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sCAMs)、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IL、可溶性CD40/CD40L(soluble CD40/CD40L,sCD40/sCD40L)等显著升高。其中,炎细胞过度分泌的MMPs通过细胞外基质成分,削弱纤维帽的厚度,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

2.氧化脂质与不稳定斑块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是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经超氧阴离子、金属离子或其他致氧化因子作用形成,在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ox-LDL参与了脂质核的扩大;促进AS过程中炎症因子的释放,与炎症因子CRP、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相关,加重斑块内炎症反应;还可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凋亡,影响斑块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外周血中ox-LDL水平在斑块破裂前已开始升高,破裂后则显著升高,这与斑块破裂后脂质核成分大量入血进而激发氧化应激有关。

3.细胞凋亡与不稳定斑块

研究发现,AS斑块中促凋亡基因bax、Fas和p53等的表达产物增加。张运等发现,破裂斑块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且侵入斑块内的巨噬细胞数量与VSMCs 凋亡水平呈正相关,VSMCs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减弱均导致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与分泌减少,纤维帽的胶原修复障碍,导致纤维帽变薄。

4.血管重构与不稳定斑块

在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中,血管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ling)是新近发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性重构指随着斑块负荷的增加,管腔发生代偿性

扩张;负性重构(negative remodeling)指随斑块负荷增加,管壁收缩、管腔狭窄而非内膜性增生。病理学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研究发现,正性重构斑块具有脂质核心含量大及巨噬细胞计数多等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且斑块破裂部位多发生在血管的正性重构部位,提示正性重构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5.斑块所受外力与不稳定斑块

斑块的破裂与否除了取决于斑块的形态和功能外,斑块所受的外力也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因素。斑块所受的外力主要包括:周向应力、血流的剪切力、动脉局部痉挛对斑块的挤压力以及湍流所产生的压力等。所受外力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增强,破裂几率增大。

三.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方法

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因素很多,并非都与易损斑块相关,仅由不稳定斑块并不能完全准确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斑块破裂的部位、大小和量、冠脉痉挛、血液高凝状态(易损血液)、侧枝循环、心肌损伤程度(易损心肌)等,目前认为,应根据“三个易损”—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预测易损患者,及早干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易损患者的定义:1年内发生ACS或心源性猝死的风险≥5%的患者。由于易损斑块是易损患者的根本,所以识别易损患者应首先识别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标志检测两个方面。

(一)影像学检测

不稳定斑块的常用影像学检查包括无创技术和有创技术两个方面。无创技术主要为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有创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IVUS、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镜(coronary angioscopy)、冠状动脉内温度成像、拉蔓光谱学检查(raman spectroscopy,RS)等。

1.冠状动脉造影

CAG是目前临床评价冠脉AS斑块性质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注入造影剂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直径大小和斑块的基本形态。不稳定斑块多为偏心

性狭窄,表面不规则,有充盈缺损和龛影。然而,CAG显示的影像学改变只是病变的轮廓,不能直接提供血管壁内结构信息,如斑块的结构组成、脂核大小和纤维帽厚薄等,而且多数破裂斑块在破裂前并未造成管腔显著狭窄。因此,CAG 通常结合其他检测手段来评估斑块的性质。

2.血管内超声

IVUS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和形态、管壁的解剖结构以及鉴定斑块性质(图1)。该技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估斑块性质:(1)斑块特征:不稳定斑块一般表现为低回声的软斑块,大的低回声暗区(脂核)伴薄薄的高反射亮区(纤维帽);而稳定斑块则表现为高回声的硬斑块,反射性≥外膜组织的亮区,伴或不伴声影。据此,有人提出冠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定量判断标准为:①脂核大小>1mm2;②脂核与斑块比率>20%;③纤维帽厚度<0.7mm。另外,不稳定斑块多为偏心性。(2)斑块的钙化程度:IVUS在检测和反映斑块的钙化程度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斑块内钙化的分布有助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内部钙化重而表面钙化轻的斑块易于破裂。(3)冠脉的重构类型:冠脉重构不仅表现为管腔代偿性增大(正性重构),也可表现为管腔无变化或收缩(负性重构)。正性重构多发生在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节段,偏心指数和重构指数的增大与斑块的不稳定性高度相关。总的来说,IVUS弥补了CAG不足,既能反映血管内腔的变化,也能显示含斑块在内的血管横断面结构(图2)。研究证实,IVUS在鉴定斑块性质方面与病理学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4%和75.0%,在不稳定斑块的早期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IVUS对AS斑块的诊断只是定性诊断,不能对斑块成分进行实时定量评价。血管内超声射频数据分析(IVUS radiofrequency data analysis)是在传统IVU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可对冠脉斑块进行实时定量分析。传统IVUS 只能将斑块定性为软斑块,而射频数据分析则能更准确地定量评价不稳定斑块的脂质核心及血栓。血管内超声弹性图(IVUS elastography)是通过检测冠脉内斑块的机械学特性来评估斑块性质的一种IVUS技术。它将血管内超声图像和射频测量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并测定紧张度增加而倾向破裂的区域。该方法下,利用IVUS导管收集不同压力作用下冠脉血管壁和斑块的射频回波信号,经局部置换并建立反映组织受牵拉情况的横断面弹性图,进而区分斑块的不同成分。弹性图

中,不稳定斑块的表面为高应力区,与其相邻的两侧为低应力区,应用这种方法检出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89%,较传统IVUS更接近病理结果。随着三维弹性图的发展,使识别冠状动脉全长的薄弱点成为可能,这将为评价冠状动脉系统病变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图1. 不稳定斑块的IVUS检测图像黄色曲线内为超声所见的低回声区域,红色箭头所指部位为脂质核心。

图2. 比较冠脉不稳定斑块的CAG显像和IVUS检测图像(左)右冠脉血管造影术显示管腔内多处狭窄。(右)(A)远端部位见轻微的同心性损伤。(B)近端部位超声透声区可见显著偏心性损伤,并可见斑块的大部分面积(箭头所指)。(C)动脉更近端也存在偏心性损伤,超声显示密度较高。

3.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OCT通过利用波长近似于红外线的光波,对冠状动脉壁的组织结构以高分辨率进行成像(图3)。OCT系统测量精度高,平均轴向、横向分辨率分别达到10、20μm。体外实验表明,OCT不仅可以提供管壁结构和管腔形态的信息,包括管腔直径、斑块、血栓、夹层、组织片和支架地理形态等,还可以精确显示AS斑块的微结构特性。OCT检测下,纤维性斑块的影像信号丰富均一;纤维钙化斑块边界清楚,信号较弱;富含脂质的斑块信号弱,边界模糊。OCT识别上述三种不同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临床应用中,OCT在识别不稳定斑块方面明显优于传统IVUS(图4),前者因分辨率和采集率高,可以观察到IVUS检测不到的增厚的内膜、弹力板、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核,并能测量斑块纤维帽的厚度等。斑块破裂时,OCT对断裂的高信号薄纤维帽显示清晰(图5)。由此可见,OCT 系统在鉴定不稳定斑块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因其穿透距离有限,深层组

织的成像清晰度存在一定问题。

图3. 正常人冠状动脉的OCT显像图A示正常冠脉的血管横截面,OCT具有高分辨率,可以清晰地识别血管内膜、中膜、外膜(图B为图A的白框区域放大图像)。

图4. 不稳定斑块OCT(A)和IVUS(B)成像对比OCT显像分辨率很高,IVUS成像着重在图像深度。图中箭头所指部位即薄的纤维帽,附在脂质核心(LC)上。GW为导丝伪影。

图5. 斑块破裂的OCT图像可见血管偏心性狭窄,红色箭头示高信号薄纤维帽破裂处。

4.冠状动脉血管镜

冠状动脉内血管镜检查将一个内镜导入冠脉系统,直接观察斑块表面、血管腔面的颜色,是否存在血栓、糜烂、撕裂、溃疡、裂隙等肉眼可见的特点,该方法在显示斑块表面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白色病变提示斑块含脂质少,硬或有高弹力;黄色病变提示斑块内富含脂质,斑块不稳定;光亮的黄色斑块则提示斑块脂核大和纤维帽薄,斑块处于破裂高危。研究证实,血管镜检查发现有黄色斑块的患者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血管镜检查中,不稳定斑块常见以下特点:黄色斑块颜色鲜艳、闪光;表面隆出且不规则;表面黏附点状或小片状白色的血栓而表现粗糙或呈棉花样外观(cotton-like);因管壁内出血,可见红色污点。但血管镜检查需阻断血流,无论是用球囊堵塞血管近端还是镜头前端连续冲生理盐水,均易引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且利用血管镜仅能观测到斑块表面,无法评估脂质含量及纤维帽厚度,其检测不稳定斑块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5.磁共振成像

MRI根据不同序列图像中信号的强弱,能够识别斑块纤维帽、脂核和钙化成

分并进行定量分析。9T以上高分辨率磁共振的出现,提高了对纤维帽厚度的识别精度。三维TOF结合T1加权图像可以分辨脂质核心的坏死和斑块内出血,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在90%以上。近年来开展的血管内MRI技术,在检测内膜厚度、斑块大小方面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高达80%。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是一种新型的磁性MRI对比剂,可以示踪巨噬细胞,特异性显示巨噬细胞浸润的炎性反应。使用该对比剂有助于判断斑块炎性的浸润程度以及量化斑块的稳定性。

6.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

MSCT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是建立在测量斑块密度(Hu为单位)的基础上,然后根据斑块的密度大致判断斑块类型,可以较准确地鉴别富含脂肪的斑块与富含纤维的斑块,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一定的帮助。利用MSCT,可以区分软斑、中间斑和钙化斑,主要表现在检出这三种斑块密度的差异:软斑的MSCT密度为(14±26)HU;中间斑为(91±21)HU;钙化斑为(419±194)HU。研究证实,MSCT对以上三种斑块的检出结果与IVUS相关性良好,是一种重要的非创性检测手段。MSCT仿真血管镜则可以通过获得的动态三维解剖图像简洁、逼真地显示管壁内的硬化斑块和管腔狭窄。另外,MSCT结合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检测斑块钙化的准确率很高。

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每桢图像的扫描时间约为100ms,显著降低呼吸、心跳对心脏冠状动脉扫描的影响。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内及附近区域存在钙化结节,后者可能导致斑块破裂。EBCT是动脉钙化无创检测的“金标准”,由此可以通过钙化评分对动脉钙化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认为,钙化评分独立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但EBCT检测斑块内其他成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且高危易损斑块往往没有钙化,钙化的斑块也并非一定是易损斑块,因此EBCT在鉴定不稳定斑块上尚无明显优势。

7.拉曼光谱学检查

当入射光(波长750~850nm)激发组织分子,光线会以不同波长散射,这种波长的改变称为拉曼效应。拉曼光谱学检查(raman spectroscopy,RS)受“拉曼效应”的启发,通过获得被检测组织的拉曼分光谱,定量分析斑块的化学组成

成分,从而鉴定斑块的性质。拉曼分光镜在动脉组织中的穿透深度是1.0~1.5mm,可以检测出斑块全层的化学成分,并对斑块内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钙盐等进行定量分析,以识别不稳定斑块。将拉曼分光术与IVUS、OCT结合使用,可以同时提供斑块化学构成及组织结构信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8.血管内温度成像法、pH值检测和乳酸生成量的检测

斑块不稳定性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细胞代谢活跃,葡萄糖的吸收和氧耗均会增加,导致斑块局部温度的增高,乳酸聚积,pH值下降。通过测量斑块的温度,能有效地反映斑块的稳定程度。Stefanadis等研究表明,与正常的血管壁相比,存在AS斑块的冠脉节段温度升高,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正常动脉和斑块区温度差别逐渐增加,平均温差分别达(0.1153±0.1134)℃、(0.1787±0.1360)℃和(1.1593±0.1704)℃。冠脉温度显像的主要不足是:检测时导管需与管壁密切接触,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不同冠脉血流状况及高速血流造成的“冷效应”,也可能影响数据分析。

斑块内pH值反映了炎细胞的代谢程度和酸性代谢产物的蓄积量。不稳定斑块是一个酸性环境,冠脉管壁中富含脂质区域的pH值不仅低于钙化区域,而且显著低于不受AS影响的脐动脉管壁。Khan等研究证实,斑块内pH值及乳酸生成量在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侧重点不同(表1)。其中,OCT在识别斑块性质上较其他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分辨率最高,而且能准确显示纤维帽、脂质核、钙化,但识别炎症斑块和血栓的敏感性略欠敏感。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各有利弊,相互之间可以互补,结合不同技术,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对临床预防ACS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表1 比较常见影像学方法在识别不稳定斑块成分中的性能

检测方法分辨率穿透性纤维帽脂质核炎症钙化血栓血管内超声100μm强+ ++ - +++ + 血管镜未知弱+ ++ - - +++ 光学相干体层显像10μm弱+++ +++ + +++ + 血管内温度成像500μm弱- - +++ - - 光谱学法检查不存在弱+ ++ ++ ++ - 血管内磁共振160μm强+ ++ ++ ++ + 注:+++:敏感性> 90%;++:敏感性80%~ 90%;+:敏感性50%~80%;-:敏

感性<50%

(二)不稳定斑块血清学标志物

1.C反应蛋白

近年的流行病学证实,CRP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在肝脏中合成,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UA和AMI患者血清

中CRP含量显著升高。UA患者即使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钙蛋白

T(troponin T,TnT)正常,若血清CRP>3.0mg/L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浓度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冠心病患者

CRP血清水平与斑块不稳定程度相关,可用来检测具有破裂倾向的高危斑块。

IVUS鉴定的破裂斑块、血管内温度成像测得的斑块内温度升高均与CRP血清水

平升高显著相关。由于标准的CRP检测敏感度不足,临床上多采用高敏感的CRP

分析,即高敏C反应蛋白(highly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目前,

hs-CRP被认为是与急性冠脉事件相关性最强的生物学标志物,与其他心肌损伤

指标如CK、TnI、TnT结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其在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临

床价值。

2.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属于膜表面糖蛋白类,在炎症因子作用下表达增加,参与调节AS炎症过程,可作为检测斑块稳定性的指

标。sCAMs是CAMs mRNA脱落下来入血的循环形式,直接检测血清sCAMs浓度

可间接反映其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而判断AS斑块的稳定性。sCAMs主要有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s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s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等。研究表明,以上sCAMs血清水平在在AMI和UA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其中,sICAM-1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P-选择素在不稳定斑块病灶处表达显著高于在稳定性斑块。

3.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能特异性地与细胞外基质相结合,降解细胞外基质。基质降解、耗竭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边缘含有大量聚集的巨噬细胞和MMPs活性酶成分。MMPs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从而降低斑块的稳定性、破坏内皮细胞基底膜的完整性,使纤维帽变薄,最终导致AS斑块破裂。利用IVUS做参照,冠脉不稳定斑块组MMP-1血清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且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与脂质核大小呈正相关。

4.核转录因子-κB

NF-κB通过调节IL-2、IL-6、IL-8、MCP-1、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CAMs等基因的转录,在斑块破裂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UA患者NF-κB活性显著高于SA患者,含量与CRP呈正相关,表明NF-κB与斑块破裂的关系密切。

5.妊娠相关性蛋白-A

妊娠相关性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由血管壁中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入血,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激活剂。近期Bayes-Genis等对ACS猝死患者进行尸检,发现破裂或糜烂斑块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含有大量的PAPP-A,而在稳定斑块中含量极少。同时检测存活的ACS患者外周血PAPP-A浓度后发现,PAPP-A血清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hs-CRP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PAPP-A参与了AS局部的炎症过程,促进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6.白介素

IL-6是诱导肝脏表达CRP的主要因子。外周血中IL-6与CRP水平呈正相关,

也能反映预后。IL-8升高引起AS斑块MMPs和TIMPs比值失衡,导致斑块易损。IL-18则通过促进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后者促进斑块进展),从而影响斑块稳定性;且研究发现,IL-18 mRNA在人颈动脉易损斑块中表达水平较高。

7.ox-LDL

ACS患者血中ox-LDL水平显著升高,有研究表明,其升高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不稳定斑块的脂质中富含ox-LDL,后者通过上调巨噬细胞MMP-9表达、下调TIMP-1表达,促进AS斑块基质降解,纤维帽变薄,促进斑块破裂。

8.其他

AS斑块中CD40和CD40L表达显著增加,主要集中于斑块肩部和破裂区,CD40/CD40L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斑块内细胞产生IL、IFN-γ和MMPs 等活性物质,削弱纤维帽,使斑块易于破裂。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不稳定斑块甚至破裂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中表达强烈。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通过加速巨噬细胞内脂质聚集和促进炎症介质过表达,来参与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趋化因子等在预测ACS发生和预后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标准

2003年,Naghavi等提出了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诊断标准:(1)主要标准①活动性炎症(单核/巨噬细胞或T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温度成像、MRI和OCT 等均有助于检测斑块内炎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检测炎症标志物(如hs-CRP、CAMs、IL-6等)血清水平;②薄的纤维帽和大的脂质核心:目前检测纤维帽和脂质核的主要技术有OCT、传统IVUS、IVUS弹性图、MSCT及MRI等;③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主要有血管镜、OCT和MRI等;④斑块有裂隙或损伤:识别方法主要有OCT、血管镜及MRI等;⑤严重狭窄:CAG、MSCT、EBCT和MRI可以明确。(2)次要标准:①表面钙化斑:无创检测技术主要包括MSCT和MRI,血管内诊断技术包括OCT、传统IVUS和IVUS弹性图等;②黄色且有光泽的斑块;主要依靠血管镜检出;③斑块内出血:借助拉曼光谱学检查、

MRI等进行检测;④内皮功能异常:冠脉内多普勒导丝检测冠脉血流量变化以及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等来鉴定内皮功能;⑤正性重构:主要检测技术有IVUS、MRI、MSCT等。联合利用影像学技术和血清学标志物,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对患者基本能够做出评价。然而,上述诊断标准和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仍有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五.不稳定斑块及易损患者的临床干预措施

(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情绪激动、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及防治已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等。例如,调节饮食,避免油腻进食;控制体重;戒烟;适当锻炼;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相关疾病。

(二)药物治疗

1.调脂类药物

(1)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最有效的一类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也可显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在稳定AS斑块中主要具有以下效应:①逆转斑块进展:ASTEROID研究通过双盲法分析瑞苏伐他汀40mg/d治疗24个月前后IVUS测定的斑块体积等指标的变化后发现,冠脉AS斑块显著消退,消退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显著降低相关。此试验首次证实超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逆转AS斑块。ESTABLISH研究也发现,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CAG显示斑块体积显著下降,且与LDL-C 下降相关。②抗炎作用: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可显著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如hs-CRP、MMPs等,从而抑制斑块炎症反应,稳定斑块。③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还通过增加NO的产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④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Koutouzis等研究发现,他汀治疗可以减少颈动脉AS斑块的新生血管形成,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2)其他调脂药物

贝特类调脂药通过与核受体超家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s)中的PPAR-α结合发挥降脂作

用。除减少脂质外,贝特类还可以抑制炎性因子表达进而稳定斑块。另外,研究发现烟酸和吉非罗齐治疗可以升高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发现,AS斑块组织中也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后者与斑块破裂相关。ACEI可以通过以下机制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发生:(1)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生成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2)减少AngⅡ诱发的内皮损伤;⑶降低MMPs、NF-κB等炎症因子水平;(4)增加局部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的生成;(5)增强纤溶活性,降低斑块破裂后的致血栓反应。

3.β-受体阻滞剂

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AMI患者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其再发AMI和猝死的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稳定斑块机制在于:(1)通过降低动脉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减小斑块表面的血液剪切力及管周应力;(2)减慢心率,增强纤维帽对应力的耐受性,减小斑块的僵硬度;(3)抗血栓溶解或促进斑块生长来稳定斑块。

4.抗血栓治疗

主要的抗血栓药物有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以减轻血液高凝状态,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有助于斑块修复,同时具有调节血脂作用,这些均有助于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是最常见抗栓药物,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活性和环氧合酶,发挥着抗血栓及减轻斑块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脱颗粒、抑制凝血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等效应。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急性血栓-栓塞事件。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如阿西单抗可以防止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粘连、聚集;与巨噬细胞表面抗原-1(macrophage surface antigen,Mac-1)受体有效结合,减少VSMCs凋亡;减少AS斑块上巨噬

细胞附着,进而稳定斑块。

5.抗炎治疗

炎症贯穿于AS的整个过程,是不稳定斑块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他汀类药物、ACEI、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斑块炎症负荷。且研究证实,他汀类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关系密切。一些新型抗炎制剂正在研发中,如磷脂酶A2抑制剂、AGI-1067(VCAM-1阻断剂)等。

6.抗氧化治疗

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抑制HDL的氧化修饰和稳定血管反应性从而稳定斑块。张运等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提高AS患者斑块的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

7.其他药物治疗

钙拮抗剂通过降低血压、拮抗钙离子沉积、抑制VSMCs移动和增殖从而抑制冠状动脉重塑。非二氢吡啶类药物通过减慢心率来抑制斑块破裂。抗生素雷帕霉素和强力霉素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进而稳定易损斑块。中药通心络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减少脂核内脂质,增加斑块机械稳定性。

(三)介入治疗

对于破裂危险较大的斑块,可采用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以迅速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短期内稳定已经破裂的和/或血栓性斑块,也可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植入支架,同时结合抗血小板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涂层支架如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具有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另有一些以介入为基础的稳定易损斑块的方法正在研究中。例如:低温成形术借助充满液氮的球囊冷却斑块,促进细胞衰老以稳定斑块;血管内声波治疗利用高能量超声改变不稳定斑块的细胞成分来稳定斑块;光力学治疗使用产生的单线氧基诱导细胞调亡,从而稳定斑块。

(四)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基因技术防止AS斑块破裂,恢复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并防止血栓形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肝脏缺乏LDL受体基因,易产生冠脉AS斑块,借助LDL-R基因疗法将LDL受体基因植入该患者肝脏,可

促使肝脏持续稳定表达LDL受体并能在数月内降低血清胆固醇。重组载脂蛋白Apo-A1变异型Apo-A1 Milano在实验动物和AS患者中可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的数量,迅速抑制和消退斑块。近来,张运等成功利用重组PCR技术定位改造人MCP-1基因,分别进行体外和体内转染,结果表明该基因治疗显著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聚集,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数量,增加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含量,减低易损指数,从而增强斑块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Naq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 [ J ]. Circulation,

2003, 108:1664-1672.

[2].Naghavi M ,Libby P ,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I [ J ]. Circulation,

2003 , 108: 1772-1778.

[3].李崇剑, 高润霖, 杨跃进, et al.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检测的研究进

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570-573.

[4].张鹏飞, 张运. 动脉硬化易损斑块识别的影像技术进展[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1140-1142.

[5].MacNeillBK, Lowe HC, TakanoM, et al. Intravascular modalities for detec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 Current Status [J]. Arterioscler Thromvb Vasc Biol, 2003, 23:1333-1342.

[6].Jang IK, Bouma BE, Kang DH, et al. Visualiza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 J ]. J Am Coll Cardiol, 2002, 39: 6042609.

[7].Nissen SE, Nicholls SJ, Sipahi I, et al. Effect of very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STEROID trial [ J ]. JAMA, 2006, 295:1556-1565.

[8].Fayad ZA, Fuster V. Clinical Imaging of the High-Risk or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J]. Circ Res. 2001, 89:305.

[9].李苹, 孙晓莉. 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

12:566-568.

[10].Yamagishi M, Terashima M, Awano K, et al. Morphology of vulnerable

coronary plaque: insights from follow-up of patients examin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before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J Am Coll Cardiol, 2000, 35:106-111.

[11].MacNeill BD, Lowe HC, Takano M, et al. Intravascular modalities for

detec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 current statu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3, 23:1333-1342.

[12].Virmani R, Burke AP, Farb A, et al. Pathology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 [J]. 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C13-C18.

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陈颖(1974-),女,重庆涪陵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冠心病研究。 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陈 颖 综述,蔡久英 审校 (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1) 【中图分类号】 R54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61(2003)05-0049-04 目前认为,稳定性冠脉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而不稳定冠脉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破裂基础上不同程度和特征的血栓形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本文就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 )的 结构及特点 111 不稳定斑块的形态学特征 经尸检、冠脉旋切标本观察及动物模型研究发现[1,2],不稳定斑块有如下明显的形态学特征:①斑块系偏心病变,且不规则,多表现为斑块分型中的Ⅱ型(图1)摘自[3];②大的脂质核心,往往超过斑块面积的40%;③薄纤维帽,有研究显示,在稳定斑块中纤维帽厚平均为0144mm ,而不稳定斑块则为0113mm 。112 不稳定斑块的细胞及分子水平特征①大量的炎性细胞,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等在斑块中浸润且活性增强;②新生微血管增多,可将血循环中的致炎物质直接带入斑块内部;③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S )表达;④ 炎性标 图1 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形态分型示意图 志物增加,如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MCP -1)等;⑤细胞因子增加,如肿瘤坏死因 子(TN F -α )、白介素-1(IL -1β)、γ-干扰素(IN F -γ)、白介素-6(IL -6)等。 2 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机制更是十分复杂。目前认为: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炎症细胞以T 淋巴细胞、巨噬细 胞为主,也有数量不等的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不稳定斑块中数量增加,并主要分布于斑块易破 裂的“肩部”[5] ,增生及活跃的炎性因子可从以下方面促进斑块的不稳定发展。211 内皮细胞功能的恶化 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系血管壁的完整性、正常舒缩、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平衡。内皮功能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即已出现,如ICAM 、VCAM 等表达,使炎性细胞便于向斑块内迁移。而在斑块进展的晚期,导致功能进一步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6]。212 脂质池的明显扩大 9 4锦州医学院学报J Jinzhou Med College  2003Oct 1,24(5)

焦虑和焦虑障碍的专业判断和详解

焦虑和焦虑障碍的专业判断和详解 ?彻底认识焦虑 可能每个人经常会说到一个话题,比如我最近好焦虑,那么焦虑这个名词,大家的理解是一样的吗? 很多人想到焦虑,可能首先想到一个词语——担忧。 “我担忧很多的事情,因为我担忧下个礼拜是不是要考试?现在准备的怎么样了?我担心我的身体健康会怎么样啊?唉,我担忧房贷什么时候还呢?等等等等。” 焦虑是不是等于担忧呢? 担忧确实就是焦虑的一种,而且是主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也有一些人说:“我很紧张,紧张是不是焦虑呢?” 你会发现其实从这些心理学的名称里面,它们的概念是有一些相互重叠的。 “考试之前很紧张”——可以理解为考试之前很焦虑;“站在台上发言很紧张”——也可以说站在台上很焦虑,所以你会发现紧张原来也是焦虑的代名词;还有,恐惧,是不是也是一种焦虑呢,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焦虑呢? 有些人害怕,那他们怕什么呢?当然我们说“看到老虎会恐惧,看到蟑螂也会恐惧”,还有些人到了高处也会恐惧? 还有一些人可能还恐惧一些莫名其妙的一些东西,平常人觉得不恐惧的东西,他会恐惧,比方说有些人怕水,有些人怕坐飞机,有些人怕坐高铁,有些人怕打针,就会发现它也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方式。 那么还有一些人呢,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烦闷,容易生气,觉得最近心情特别烦躁,有的时候稍微一点小事情会发怒,这会不会也是一种焦虑感呢? 又或者说“有些人在人前讲话会非常脸红、惊慌、出汗、很害羞”,害羞会不会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方式呢? 所以说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它不同的含义,其实来讲,都跟焦虑是沾边的。

包括还有一种内疚,会觉得对不起别人,会觉得生存愧疚,其实你会发现他心里面也是忐忑不安的,所以有的时候焦虑它囊括的东西是很多的,那焦虑到底是什么呢? 通常来讲,焦虑是指向未来的,它是指向那些可能的不幸或者危险,它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对未来没有把握,他害怕,很担忧,这个通常就是焦虑。 有人说世界上是没有不焦虑的人的,因为人总归是有欲望的,无欲无求可能就出家了,但其实出家人也是有欲望。 有人说只要有了欲望就会有焦虑,这个观点也是很有意思的,其实焦虑它也不单纯的心理层面事情,焦虑的人有时候还有很多生理的反应,比方说一个人很紧张的时候,手心出汗、脸上发红、心跳加快,那这些都是一些生理的反应,这些生理的反应,其实也是焦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生理性焦虑,而且有一些焦虑已经过头了,过头了以后就不是一种正常人的焦虑反应,它就会变成一种病态,这个时候就称之为病理性的焦虑。 这个是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他有的时候不在于,这个人有还是没有焦虑,而在于焦虑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长短,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频率很高、程度比较重,影响她的正常生活了,可能就是一种病理性的焦虑了,那就有可能到心理障碍的地步。 那焦虑的状态,到底跟我们的生活状态,它是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用这张图来看一下,横坐标,表示一个人的焦虑水平,纵坐标表现状态。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

预防: 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 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实践证明, 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370920.html,/ 1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不顺畅就往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中风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轻度的动脉硬化不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所以颈部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而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这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从而使脑部缺血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这类病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370920.html,/dmyhbsz/2014/0807/188947.html

冠状动脉斑块是怎么回事【健康必备常识】

冠状动脉斑块是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n 一般出现了冠状动脉斑块之后是指冠状动脉出现了硬化之后,其中再出现板块的时候 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说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一定要去当地正规的医院去做个全面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严重,听取医生的治疗意见,看看是不是会容易脱落脱落了之后会导致其他疾 病的发生就会出现了常见的脑血管堵塞等症状,也就是所谓的脑梗塞,发生了梗塞之后就 会导致供血不足的。 \xa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阶段的表现是有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分为 好几期,儿童时期先形成脂纹,然后进展演变为纤维斑块、粥样斑块,从稳定斑块变为 不稳定斑块,最终有可能堵塞冠状动脉,造成心绞痛、心梗等症状。 \xa0 目前的治疗是比较合理的,单硝酸异山梨酯是扩血管减少或预防其狭窄,阿司匹 林是溶解和预防斑块进一步形成,阿托伐他汀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也就是减少斑块的形成,如果斑块比较小的话,有可能逆转,但是如果比较大的话,就比较困难。另外,已经出现 狭窄并且大于50%了。必要时可考虑行支架手术。 \xa0 \xa0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稳定斑块,也叫硬斑块,还有易损斑块,也叫软斑块,一般 硬斑块比较安全,其斑块已经产生钙化,斑块和血管贴的很牢固,不容易脱落,而易损斑 块也叫溃疡斑块,其容易发生脱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生。对于易损斑块的治疗就是口服 降脂药物,同时口服抗氧化作用的药物,主要是把不稳定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对于斑块 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如果狭窄很严重,可以选择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此外,要是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还有控制血压、血糖,以及低盐低脂饮食也很重要。 \xa0 冠状动脉斑块这个问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其斑块是最为危险的,如果斑块 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流到达脑部引起脑部血管堵塞,也就是脑梗塞,另外,也会引起相应管 腔的狭窄引起供血不足。治疗上主要以扩血管、预防斑块脱落等为主。 \xa0 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首先不要感到慌张,一定要保证正常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 有自己面对了,才能一步步的走向健康,还有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注意自己 的饮食习惯,还有自己的作息习惯,只有这两种习惯好好的保证了才能好好的保证身体的

中小物流企业快递分拣系统优化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20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中小物流企业快递分拣系统优化分析 课程编码 06223 选课班 A02 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分析任课教师 学号姓名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 考试时间 2013年12月18日

摘要 在很多人的眼里,会直觉的认为物流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物流应该很好做,然而,其实这种看法是很不客观不科学的。其实在快递行业中,想要成才为像顺丰速运一样的大企业是非常艰难的。存在着许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往往需要打价格战才能拿到订单。本文通过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分拣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其降低分拣成本,因为每一次的物件寄送都不是收与发这么简单的事,这需要的是走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才能实现的事情。而由于快件数量的增加,寄送难度也会随之而加大所以降低分拣成本是必须的。 关键字小物流企业分拣统统降低成本

一、中小物流企业概况 1.1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中小物流企业本身而言,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以及声誉等方面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没有优势,所以导致了其与客户达成协议时成本高昂;获取信息方面成本高,能力弱;融资成本高,发展资金不足;竞争成本高。又现代中小物流企业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举步为艰。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这已经成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通病。我国中小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中小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中小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1.2中小物流企业的分拣状况 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设备的局限,大多都是人工分拣,少数企业才能实行半自动话分拣,效率不高,因为员工再眼明手快也比不上自动识别系统,会受到如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众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差错率高,漏捡或错捡时有发生;信息滞后,只能延时分批手动上传信息,造成快件积压的现象。甚至很多时候有暴力分拣的现象,使得货物损失,客户不满,损失大量的订单,不利于快递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企业分拣流程 2.1分拣作业的一般流程 步骤一,就是在分拣作业开始前,首先要处理拣货信息,快递分拣作业应当依据订单处理系统输出的分拣单形成拣货资料,然后进行分拣作业。也就是指把

告诉你颈动脉斑块的病症是什么

告诉你颈动脉斑块的病症是什么 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在体检中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情况比较常见,但多数人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家提醒,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出现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表示存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颈动脉斑块的病症以及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应该怎么办?颈动脉斑块的病症:颈动脉斑块在医学上被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点类似于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下水道堵塞。但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会堵塞局部的颈动脉,更主要的危害在于那些不稳定的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会形成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或者心脏等器官,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患心肌梗死的危险就会增加10%到15%,患卒中的危险会增加13%到18%。尤其是超声显示的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脑卒中。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应该怎么办呢?医生指出,高血压患者如果查出颈动脉斑块,一定要注意严格控制血压,建议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尽量将血压控制在 140/90毫米汞柱以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把血糖控制在正

常范围内。若伴有高血脂,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降到理想水平。为了避免急性心梗、脑梗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颈动脉斑块患者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每天保证吃400克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减少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如鸡蛋黄、肥肉等的摄入。每天摄入的食盐量应少于5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更少。戒烟、控制饮酒也很重要。男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20到30克酒精含量,女性则不应超过10到15克酒精含量。体重超重或肥胖者要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减轻体重。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陈立荣) 相关推荐: 颈动脉狭窄病人康复期如何饮食?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识别综述 发表时间:2009-02-08 发表者:周建中(访问人次:1679) [摘要] 目前检测、识别易破裂和容易形成血栓的斑块的心导管侵人性的检查方法有冠状动 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检查、光相干层析成像、血管内温度图、光谱分析等技术,其中有一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一些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 [关键词]不稳定斑块;冠状血管造影术;超声检查,介人性导管检查技术 临床上,不稳定斑块被急性冠脉综合征所定义,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Q波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被认为是具有基本细胞学机理和病理学特点的临床表现的统一体[ ,。 不稳定斑块是指具有中等狭窄且倾向破裂或溃疡的的一亚组,它常常可以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从过去以缓解胸痛症状至寻找预防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不稳定斑块,冠心病的防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将其分为六型[1](见表1)。此分类描述 杀手。心血管研究已经倾向寻找在斑块死的斑块是影像学诊断的最终目的。本了斑块从最初形成到发展的过程。早期 破裂前识别出高危斑块策略。这些技术综述主要是总结目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损伤到损伤Ⅲ型是潜在可逆的。Ⅳ型和va型分别称为粥样硬化和纤维粥样硬化,它们可进展为血管完全阻塞或VI型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损伤,即斑块破裂、溃疡、血肿或出血、血 判定不稳定斑块即处于高危状态可导致类已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在St ry基础上栓形成。从预期的观点来看,IV和V 目前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查方法有:血液学标志物、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包括经食道

超声、多排CT、MRI等)和侵人性检查方法。血清学指标是通过测定斑块内炎性标志物进而预测斑块破裂的指标,但容易受全身其他脏器炎症反应的影响,特异性比较低,目前临床应 用价值不肯定。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可以确定管腔直径、斑块的体积和厚度,有的可以检测斑块组织中脂质和钙质的含量,但容易受伪影的影响,不直观。本综述主要是总结目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侵入性技术的发展和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血液学标志物: 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升高。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成分之一, 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与冠心病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年研究发现, UA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A水平明显升高, 两者水平代表了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其升高是炎性细胞激活后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刺激肝脏合成增加所致。CRP浓度越高则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检测外周血CRP浓度对UA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UA发作时血清MMP-2、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A)及对照组, 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者入院时血清 MMP-2、CRP水平明显增高,而UA病情稳定后血清MMP-2、CRP水平明显降低, 提示:血清MMP-2、CRP、白介素6(IL-6)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斑块是否稳定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一,血液学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清炎性标志物来代表斑块内炎性标志物进而预测 斑块破裂的指标,但容易受全身其他脏器炎症反应的影响,特异性比较低,目前临床应用价值不肯定,主要用于科研和动物实验。 二,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包括经食道超声、多排CT、MRI等): 三介人性导管检查技术 (一)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能够通过管腔显影,部分显示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斑块的偏心性,斑块破裂留下的溃疡(DSA上显示为龛影)、血栓以及不规则管腔,甚至冠 状动脉夹层等。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所看到的影像学改变只是病变的轮廓和影子,而不能直接提供血管壁内结构信息,并不是真正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只是根据影像学的改变推测病理改变。且冠状动脉造影的分辨率较低(>500um),导致冠脉造影所显示的影像常与病

快递企业CIS与整合营销传播.docx

快递企业CIS与整合营销传播我国现代快递行业,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快递行业最重要市场。新邮政法出台,使民营快递企业被允许参与发展壮大快递业市场,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更推动中国民营快递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迅速扩张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速度与品牌建设管理之间出现严重脱节,民营快递业同质化竞争问题愈发突出和严重,制约着整个快递市场健康发展。未来快递企业竞争将更多表现为快递品牌竞争,快递企业生存与发展与品牌建设息息相关,作为品牌发展重要内容的CIS导入与IMC发展水平将起到极为关键作用。 一、CIS与整合营销传播基本概述 CIS又称CI,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含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以及视觉识别(VI)三种子系统。CIS是企业进行品牌差异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形象统一战略”,通过三方面识别子系统立体塑造与呈现出一个完整系统的企业人格化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简称IMC)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策略传播协调,即各种战术性外部传播活动协调配合,对外传播“一种形象、一种声音、一种表达”;第二阶段是营销传播范围重新定义,营销业务范围扩展到包括员工、供应商以及其他业务伙伴在内的内部市场营销,并与既有外部传播计划相联合;第三阶段是组织运用信息技术力量与潜能提高整合绩效,并注重客户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第四阶段是财务整合以及战略整合。CIS是企业人格化包装的重要手段,也是IMC的起点。

CIS特点之一就是可识别性,无论是理念、行为还是视觉符号,都力求独特,传递一致信息,传播“一种形象、一种声音、一种表达”,与整合营销传播宗旨相契合;从时间顺序看,CIS强调信息传递的一致性与相对稳定性,这也是贯彻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始终。可见,CIS中已经存在IMC理论的萌芽,是IMC重要起始点。从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不少企业CIS尚处于初级阶段,整合营销传播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文将首先从国内民营快递企业CIS建设现状分析着手,在探究与发现其主要问题与不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CIS建设及整合营销传播可行性建议。 二、民营快递企业CIS建设现状分析 1.民营快递企业理念识别系统扫描 理念识别系统是整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精髓与核心所在,包括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使命、道德观、社会责任以及经营策略等。作为中国民营快递业起步较早企业,顺丰快递将“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作为经营理念,将“尊重、团结、认真、奉献”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民营快递企业尚处在产品价格战时代下先人一步提出自身经营理念。然而,该理念仍欠缺让人产生过目不忘、一眼区隔的特质,无法反映出作为民营快递企业独有理念识别个性,该问题也广泛存在其他企业经营理念与愿景、使命设计中。目前国内民营快递企业相对较好的理念识别设计一般具有个性独特、简洁生活化等特质。韵达快递将自身的企业愿景定为“通过准确、快捷的服务,传爱心、送温暖,成为受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一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冠状动脉斑块是怎么回事

冠状动脉斑块是怎么回事 一般出现了冠状动脉斑块之后是指冠状动脉出现了硬化之后,其中再出现板块的时候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说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一定要去当地正规的医院去做个全面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严重,听取医生的治疗意见,看看是不是会容易脱落脱落了之后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就会出现了常见的脑血管堵塞等症状,也就是所谓的脑梗塞,发生了梗塞之后就会导致供血不足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阶段的表现是有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分为好几期,儿童时期先形成脂纹,然后进展演变为纤维斑块、粥样斑块,从稳定斑块变为不稳定斑块,最终有可能堵塞冠状动脉,造成心绞痛、心梗等症状。 目前的治疗是比较合理的,单硝酸异山梨酯是扩血管减少或预防其狭窄,阿司匹林是溶解和预防斑块进一步形成,阿托伐他汀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也就是减少斑块的形成,如果斑块比较小的话,有可能逆转,但是如果比较大的话,就比较困难。另外,已经出现狭窄并且大于50%了。必要时可考虑行支架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稳定斑块,也叫硬斑块,还有易损斑块,也叫软斑块,一般硬斑块比较安全,其斑块已经产生钙化,斑块和血管贴的很牢固,不容易脱落,而易损斑块也叫溃疡斑块,其容易发生脱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生。对于易损斑块的治疗就是口服降脂药物,同时口服抗氧化作用的药物,主要是把不稳定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对于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如果狭窄很严重,可以选择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此外,要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还有控制血压、血糖,以及低盐低脂饮食也很重要。 冠状动脉斑块这个问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其斑块是最为危险的,如果斑块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流到达脑部引起脑部血管堵塞,也就是脑梗塞,另外,也会引起相应管腔的狭窄引起供血不足。治疗上主要以扩血管、预防斑块脱落等为主。 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首先不要感到慌张,一定要保证正常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自己面对了,才能一步步的走向健康,还有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还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导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对静动脉斑块儿都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有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危害吧! 导致脑梗死折叠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这有点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既然颈动脉斑块这么危险,要预防脑梗死,就必须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要根据颈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在此提醒朋友们: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朋友更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 以上,我们已经详细地了解了,有关于颈动脉斑块儿的危害,如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4370920.html,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作者:胡美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 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 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 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仪器选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略将头部后仰,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患者平静呼吸,检查医师将探头放在颈部体表,从患者颈部根部开始扫查,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IMT。IMT值>1.0mm者,判定为增厚,IMT>1.3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依据超声检查特点、斑块范围及形态,判断斑块性质。 1.3观察指标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本组患者的IMT变化及斑块的稳定性。部分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呈均匀性低回声,后方无声影,属于软斑块;部分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同时探及无回声、低回声及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属于混合斑块;部分斑块表面光滑,内部呈均匀性强回声,后伴声影,属于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可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块则可判定为稳定性斑块。本组患者入院后,经治疗30d后、治疗90d后,分别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血管内超声影像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中的应用分析

血管内超声影像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2T16:46:47.46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陈丽 [导读] 血管内超声影像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冠状埃及斑块形态及性质,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手段。 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影像(IVUS)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入住我院的49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行冠脉造影后行IVUS检察,按照斑块回声强弱程度分为软斑块组(29)与硬斑块组(20),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软斑块组斑块破裂口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区、脂核与斑块比、狭窄率、表面钙化、深部钙化均明显小于硬斑块组(P<0.05),两组斑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影像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冠状埃及斑块形态及性质,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影像;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60-02 在冠心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较其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价值[1]。正确判定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能够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IVUS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进行判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入住我院的49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55-78岁,平均(65.45±6.59)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心绞痛15例,急性心梗20例,稳定性心绞痛14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位置:位于前降支26例,回旋支10例,右冠13例。 1.2 仪器及方法 CAG与血管内超声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操作。仪器:Jomed in Vision@Gold 4.01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及图像分析系统,IVUS图像于术后由操作者以及另外一名具有独立的未参加操作而熟悉IVUS分析技术的临床医师一起进行分析。 1.2.1 IVUS定性测定指标 根据超声回声的强弱将斑块定性分为:软斑块:粥样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模的回声要弱;硬斑块:粥样斑块回声强度与血管壁外膜回声相近或者比血管壁外模的回声强。 1.2.2 定量测定 所有血管段定量测定均选择最狭窄的血管横断面于心脏舒张末期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测定指标[2]:○1血管横截面积;○2管腔横截面积;○3斑块面积为血管横截面积与管腔横截面积之差;○4面积狭窄率(%)为斑块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之比。对于存在破裂斑块的截面而言,则对破裂口大小进行测定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 ±s)及[n(%)]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软斑块组29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4.30±5.30)岁;高血压13例,糖尿病6例,吸烟11例,高胆固醇血症5例,冠心病家族史2例,肥胖者14例。硬斑块组2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6.03±5.79)岁;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吸烟7例,高胆固醇血症4例,冠心病家族史1例,肥胖者8例。两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IVUS定量测定结果比较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软斑块组斑块破裂口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区、脂核与斑块比、狭窄率、表面钙化、深部钙化均明显小于硬斑块组(P<0.05),两组斑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对冠心病进行诊疗是当前临床上所面临的一大课题。IVUS作为活体组织学检查的重要途径,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血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特征,能够精确地对血管腔径以及截面积进行测量,临床研究证实[3],IVUS所测得的结果与组织学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成为目前鉴别冠脉高危病变的一个理想手段。 IVUS能够对粥样斑块的具体形态及性质加以判断,而这些特征与临床冠脉综合征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有文献资料报道,IVUS软斑块可较好地反映临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很好地预测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正是由于诊断冠脉不稳定斑块的高特异性与高敏感性,临床上一般将其作为冠脉病变是否需要干预的一项重要依据。如检出软斑块,其部位又恰好在重要血管近侧,那么无论病变的狭窄程度如何均应该积极地进行干预[4];检出硬斑块,那么就应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病变狭窄程度加以处理。如本研究中,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仍有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99年第79卷第4期Volume79 No.41999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刘协和 一、正常心理反应与精神病理综合征 情绪低落和紧张不安是人类常见的两种情绪反应,每当亲人离丧,身染重病,或事业遭受挫折时,往往感到心情压抑,伤感或沮丧,出现抑郁反应;而在处境危险,面临威胁,或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捉摸不定时,便会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产生焦虑反应。抑郁是对已经遭受不幸的消极心理,如婚姻破裂,考试失败,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而焦虑则是对尚未发生,预期将会出现事件的紧张心情,如手术前夕,或慈母倚门时的心态;手术过后,或游子归家,紧张不安也就会很快消失。患躯体疾病时,慢性病多伴有抑郁情绪,而原因未明的急性疼痛则可引起严重焦虑。 在下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抑郁和焦虑,则应想到精神病理综合征——抑郁症或焦虑症:(1)没有明显的心理的或躯体的原因而有持续较久的情绪低落(2周以上)或紧张不安(6个月以上);或反复发生短暂的惊慌恐惧;(2)有一定的心理或躯体诱因作前导,但引起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而持久;特别是诱因已经消失,而情感障碍并无好转,甚

至更加严重时;(3)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4)除情感障碍外,同时还有认知,行为等偏离正常;如: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反复自伤或试图自杀等。 二、典型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大致区分为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两种临床表现,焦虑症则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其临床特征各不相同,典型的症状识别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的病例颇为常见,例如: 1.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抑郁症: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或兴趣丧失,缺乏乐趣,是抑郁发作的两组基本症状。但许多病人并不主动向医生吐露抑郁心境,而是诉述胃肠不适,食欲缺乏,或部位不定,性质模糊的疼痛;一些病人虽有不愉快的表情,但往往被医生理解为对躯体不适的自然反应,未予重视。恶劣心境则以慢性(病程2年以上)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为其基本特征,常主诉为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等躯体不适,如仔细了解,并不难发现在其躯体症状的后面,存在着长期的心情沮丧和兴趣缺乏。 2.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焦虑症:广泛性(不局限于任何特殊情境)和持续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以及相伴随的颤抖、肌肉紧张、出汗、头晕、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是广泛性焦虑的典型特征。一些病人突出头晕,心悸等躯体不适,作为主诉前来就诊。惊恐发作是急性焦虑症的基本特征,常突然发生心悸、胸痛、气急、头晕、哽咽感;并常伴有濒死感,不真实感,害怕失控或发疯,急切求得帮助。但伴

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脂、尿酸、血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受累动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可有局部脂质沉积及纤维组织 增生、钙质沉着,继发性病变有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局部血栓形成。粥样 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与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脂、尿酸、血糖与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1.影响因素之一——白细胞 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反应 的因子,通过募集巨噬细胞并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互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分泌炎症介质参与急性组织损伤,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粘附于内皮细 胞表面造成内皮功能紊乱,长期炎症导致血管平滑肌增殖、微小血管形成以及 随后的动脉硬化。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是血栓和免疫炎症过程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多种可溶性介质,参与调控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以及细 胞因子的分泌,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患者血浆中 淋巴细胞总数降低,导致机体的抗炎能力减弱,使低度炎症持久存在,故有学 者提出淋巴细胞减少与动脉硬化进展相关。 2.影响因素之二——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应血小板激活和释放的指标。任何在血管内皮细胞的 过度反应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血小板增大说明血小板的活 性增强,相比于正常大小的血小板,其与胶原聚合更迅速,产生更多的血栓素 A2。血小板分布宽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影响因素之三——血脂

高水平的血清尿酸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等脂类的氧化、沉积,使得 动脉内膜增厚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破坏动脉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尿酸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美国国家心肺和血 液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纳入 4866 名参与者的大型研究,提示血清 UA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 4. 影响因素之四——尿酸 本研究亦得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 因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年修订版)已明确指出,LDL-C 或 TC 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首要的危险因素,降低 LDL-C 水平,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危险,其他类 型的血脂异常、TG 增高或HDL-C 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 险的升高存在关联。 5. 影响因素之五——血糖 糖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及 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乳酸脱氢酶(LDH)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中,江志奎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在喂食高胆固醇 饲料4 w 或 12 w 时,血清 LDH 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相关。但该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组LDH 明显下降,考虑与该组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 较规范导致 LDH 下降有关,或者有其他笔者未能解释的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血小板分布宽度、血糖、尿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 定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虽然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但获取简单便捷、 费用低、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