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西方服装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西方服装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西方服装比较

优雅的高级时装的巅峰时代 20世纪50年代:服装史上最经典、优雅的时代

50年代的社会背景

二战后,欧洲一片混乱,百废待兴,食物缺乏,战争的创伤到处可见。二战虽然结束了,但是世界还不太平: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宣言,将世界划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40年之久的“冷战”由此开始。东西方交流从此中断。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印度甘地被暗杀。1949年,东西德国分裂。

这一切都使战后的世界极不安宁。面对这样的局面,已经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多么希望和平!

而且那时的服装,毫无时尚。男人参战,多为军装。女人从工,多为工装。为了因应战时劳动力的短缺,女性纷纷加入工厂或农产的劳力工作。宽松剪裁的垫肩外套、

直筒与裤装,以及耐磨耐穿的粗厚牛仔装是主打款。即使有裙装,

也是及膝的一步短裙。色彩灰暗,以军装、工装的颜色为主。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打击,50年代在战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社

会生活逐渐摆脱战争时的萧条和谨慎,一片繁荣的景象开始慢慢显

露。而这个时代的女性也不再满足于单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越

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的着装也开始变得职业

化(虽然那时大部分女性还只是从事办公室秘书之类的辅助角色),

于是优雅的套装,套裙,裤装开始流行。

二战后的女士,在经历了实用单调的战争时期的服装后,向往优雅

时髦的装扮。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

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鲜艳的色彩象征着繁荣。不可缺少的配饰要属腰带,既可强调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又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五十年代向梦露靠拢

真正的魅力是建立在女人味的基础上的。我觉得性感必须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会吸引人。托老天爷的福,我们大家生来都是性感的,据说为了保持胸型,梦露睡觉的时候也坚持穿胸衣可惜好多人都无视甚至抛弃了这一天赋。”1950年代最著名的性感偶像玛丽莲·梦露曾这样说。

据说为了保持胸型,梦露在睡觉的时候也坚持穿胸衣。性感就是50 年代女人的终极追求。当时每个女人都梦想拥有像梦露那样又尖又翘的大胸部。在那个时代的时尚杂志中,可以看到不少向年轻姑娘传授运动扩胸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让胸部增大。”整整一代人都把这当作人生信念。

为了大胸部,50 年代的姑娘不需要把自己弄得瘦骨嶙峋。她们只需要拥有“可爱”的身材就可以了。

加之高热量的快餐当时还没有出现,因此保持身材并不困难。二战后的50年代在时装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作黄金时代。各种造型层出不穷的同时,各种艳丽的色彩撞击着人们的眼球!与战后传统军装与工装的灰黑蓝等相比,西方的服装潮流从无彩色一下子进入到了多彩的世界! 50年代风格从来未曾真正离开,它总

是若有若无地弥漫在空气里,然后逐渐演变着。

如果要给50年代标注关键字,奥黛丽·赫本,细腰,

收腰蓬蓬裙,小黑裙...都会是首先出现的字眼,很显

然那个年代的美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赫

本风早已成为热

门搜索词,女孩

子们都希望能变

成那个美丽的罗

马公主。浪漫的

收腰大摆蓬蓬裙

配上不同的衬衫,

羊毛衫,还有那

标志性的红唇,五十年代女孩的风情和魅力展露无遗。另外还有腰线

拉高的连衣裙也是五十年代流行的

装束。但无论何种着装,都着重强

调突出腰线,细腰成为好身材的象

征。只有细腰才能穿出迷人的姿态和气质。

50年代正是二战结束后社会进入的迅速恢复及成长期,人们对于未

来充满希望。这样一个全新的时期正形成新文化,女性希望甩掉千篇一

律的工作服,扫去灰暗的阴霾,重新找回妩媚之美,但开放的少女却往

往有着保守的妈妈。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就出成熟而不失天真、

高雅而不失性感的时代女性美。就好像冰清玉洁的奥黛丽-赫本,或者张

扬热情的玛丽莲-梦露,她们代表的就是这样矛盾又经典的美。

优雅之美:赫本的完美妆容:浓眉、深邃的双眼精致的面容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奥黛丽-赫本永远都是时尚的代名词。赫本几乎被全世界所有媒体推崇为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星。她天使般的容颜,令好莱坞所有艳星黯然失色;她优雅的穿着风格,简约的礼服,历时近半年,依然是时

尚的标本;而她更是上个世纪顶尖设计师的灵感缪斯和天使模特。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装风格,不只是优雅那么简单,夸张的时装线条、体面而含蓄的时装面料都是那个时代给予女人的优美。二战后的50年代在时装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作黄金时代。

50年代的性感之美高挑的眉锋,拉长的黑色眼线,正红色丰润饱满的双唇,健康的肤色加上大卷曲金

色秀发。这不仅是玛丽莲-梦露的代表妆容发型,更是50年代主流造型之一。

粗眉、高挑的眉锋,白

皙粉嫩的肌肤,黑色眼

线,浓密卷翘的睫毛,

饱满的红唇,伊丽莎白-

泰勒的美让世人惊叹

照片拍摄于1953年,

21岁的Elizabeth Taylor穿着当时流行的及膝伞裙靠在墙边。相比保守的款式,Elizabeth 这条裙子的上半身是透视面料,隐约露出她的紧身束腹胸衣显得非常性感。束腹胸衣让她全身形成玲珑的沙漏型,系上腰带更加别致,这条裙子的袖口还被装饰上白色褶边——脱胎于古典服饰。 50年代,女性重视眼部化妆,50年代的化妆以夸张为特点,单是眼部化妆就用了睫毛液、眼红及眉笔。有些女性甚至戴上了假睫毛,而且唇膏变成了橙色及哑光色

化妆与发型开始向性感化发展,金发碧眼成为当时竟相追求的时尚,这一时期的模特,她们的嘴唇和眼形的着色非常新鲜浓烈。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装风格,不只是优雅那么简单,夸张的时装线

条、体面而含蓄的时装面料都是那个时代给予女人的优美。

长度大过膝的裙子、窄窄的肩膀、紧身的上衣,让胸部和臀部

成为了突出的重点,女性曲线再次成为服装重要诉求。

旧日经典之一紧身胸衣

紧身胸衣不再只是女人的贴身恩物,更是天桥上渐趋摆脱非主流地位的

升级,不似蕾丝般以大胆透视与花纹变化吸引眼球,而仅仅针对曲线的

包裹和细节的打磨,成就更加率直痛快的性感味道。

旧日经典之二宽大的领口旧日经典之三风衣外套旧日经典之四大面积印花搭配珍珠项链

迪奥花冠造型服装

在上世纪50 年代,女子外出时如果没穿长外套或风衣,绅士们就会体贴地递上自己那件——可想而知风衣外套在彼时的重要性。

印有大朵花卉、条纹或者圆点的连衣裙是1950 年代造型的重头戏,也启迪了此后十年的波普化着装。

旧日经典之五丝绸伞裙旧日经典之六针

织衫

Dior著名的

“New Look”出现

并走红,华丽大摆

裙代替了原本紧贴

腿部的朴素半身裙,

与此同时,针织衫

与下摆大到夸张的

半身裙成为了最好

的搭档,这种经典

的甜心女孩形象一

直到现在还被人不断模仿。

“Swing Skirt”大伞裙是1950 年代最具代表

性的女性服装,多以绸缎等面料来集中体现华美

雍容的女性形象。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Grace

Kelly 一丝不苟的优雅整洁风格。

50年代风行的尖头鞋纤细的鞋头拥有前卫的个

性,能够使脚变得完美修长,突显女人浪漫奢华

一面,让女人散发出无穷魅力。

夸张的猫眼镜框太阳镜有着上翘的尖角,是最具

50年代古怪精灵造型的必备单品。

代表作品(经典作品、作品及图片欣赏)

地位及影响批评家们指出,巴伦夏卡的设计始终渗透着浓郁“西班牙味”

“关于Balenciaga的最简单的事实都能激起时尚业界每一个人的兴趣。”1958年,John B. Fairchild在谈到女装设计师时表示。3 毕加索式的感人魅力

一个冷峻而且稳健的天才,他像画家乔尔乔内,提香,鲁本斯那样,风格典雅,富丽,细腻;

他把沃斯开创的巴黎高级时装,发展到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他的设计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设计师Hubert de Givenchy,Emanuel Ungaro以及Andre Courreges。时装店像个乐队,我们都是乐师,巴伦夏卡是指挥,我们都听他的指挥。”迪奥曾这样说。迪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巴伦夏加在时装界的宗师的地位。巴伦夏加设计的女装在那个年代的欧洲犹如一座丰碑,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总而言之,世界时装界公认,巴伦夏卡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时装大师之一,是沃斯开创的高级时装业中无可比拟的天才,他的高级时装成为巴黎永久的名牌。大众所熟识的“巴黎世家”香水,则是巴伦夏加留给我们的一笔美好尽伦的财产。多年来,巴伦夏加连续非常明确,奇妙的香气是时装设想所务必的辅助。正在“二战”结束后,他即推出了经典的Le Dix。八年后,他又推出另一款名为Quardrille的花果香型

香水。

品牌------巴黎世家产品风格:崇尚简洁、清纯和造型考究。

主题产品:女士和男士提包、机车包、鞋子、时装和香水等。

品牌发展历程:大半个世纪以来,巴黎世家一直以时尚、典雅闻名于时装界。除了在欧洲有多家高级精品时装店,巴黎世家在纽约也拥有自己的旗舰店,在亚洲主要大都市也开设了专柜。巴黎世家1948及1955年推出香水系列;1957年推出玩具娃娃服;1987年推出高级成衣系列; 1990年再次推出香水系列。现在,它的业务已经由女装扩展到男装、皮具和香水等,而无论在哪个领域,其产品都坚持着一贯的设计风格和简洁、清纯、优雅的特点。

◆ 他不张扬以及略带孤傲的性格也使其顾客人群固定在一定的数量,而没有像迪奥一样扩大工作室规模,使其在当时时装界的地位未被大众所正确认识,只有行中人才知道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对于时装发展真正作出贡献的是巴伦夏加。

◆ 法国的新闻媒体称他为时尚界的革命家,是剪子的魔术师真正令人敬佩的是其精湛的裁剪技术,他创

造各种形的手段完全不同于迪奥的衬垫、填充和支撑,而是完全利

用面料的性能以及其精湛的裁剪技术。他于1961年设计

的只有一条缝的大衣一经推出便引起极大地轰动,成为服

装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常常像建筑设计师对待建筑一样,

研究服装的结构变化以及造型力度,所以他的作品以雕

塑般的造型而著称。他的很多裁剪技术和方法在今天看

来依旧深不可测 ◆ 他是一全才,画稿生动优美、结构精准,从选择面料、

设计、裁剪、制作甚至模特的指导(模特教练的角色,

教那些女孩怎么走路,如何微笑、傻笑、抽烟和摆姿势)

服装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他都要亲力亲为,甚至连选择配饰这样的小细节也不放过,他都得心应手。他的才能给今天的服装设计师以启发被誉为“时装界毕加索”1937年,西班牙内战的爆发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成就了两个天才,一个是毕加索——他的不朽之作《格尔尼卡》因此而问世;另一个就是巴伦夏加,战争使他远走他乡,并催生了他在巴黎乔治五世大街的时装店。要在法国时装界立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很快就发现他的女装设计中蕴含了非同寻常的贵族气派,他十分善用西班牙传统服装中的黑色或棕色,成功地将西班牙人的严谨与稳重体现在时装之中。

那种夸张的戏剧感甚至带有西班牙画家戈雅和委拉斯贵兹式的浪漫与

震撼。他于1939年设计的束腰女装,事实上已经预示了战后“新形象”

(New look )的到来。他的设计正如《时尚》杂志所言:“每次都有

精彩的创意,并且保持一定的水准,令人耳目一新,对未来时装的潮

流走向意识敏锐。”他是一个优雅而温和的设计师,穿着的舒适性是

被他放在重要的位置,

Balenciaga 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总是在完成

设计后还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数次,直至作品趋于完美,并且不惜利用

自己的宝贵时间,亲自裁剪和缝合袖子,或者检

查领口是否有针脚,为的就是让作品无可挑剔.这位西班牙设计师的亲

密同事回忆起他时,总说他是个不知疲惫的人,

巴伦夏加束腰女装

图2为1939年设计的共性女装

他能在一天内监督完成120件成衣,他也能一边查看集锦的衣服裁剪的小细节,一边亲自做着帽子或者裙子。这位大师就如同一个主刀大夫,周围都是他的助手,整个团队仿佛正在安静地做一次手术,用剪刀和针线以十二分的把握动这场手术,最终将辛勤劳累的工作转化成另人赞叹的服装。

◆他也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加倍着迷于探索新设计,甚至不顾市场动向和舆论要求,沉醉于

完美境界的求索中。

尽管巴伦夏加的女装在二战前就已享有盛誉,但真正成熟的作品还是在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巅峰时期:二战爆发后,巴伦夏加回到马德里。战后,他重返巴黎,开始了他迈向高级时装巅峰的历程。巴伦夏加的设计风格保持了战前典雅、精巧、女性化的特点。他把西班牙与法国的艺术趣味熔于一炉,他的设计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尽管他的女装在战前已颇享盛名,但真正成熟的作品还是战后的50年代。 50年代,巴黎高级时装业迎来了本世纪以来继20年代之后第二次鼎盛期。以迪奥为首,这一时期活跃着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设计师,技术权威巴伦夏加虽不喜欢随波逐流,但他的简洁、单纯、朴素的女装造型风格恰好与50 年代的风尚相吻合,乃至常常被误为迪奥风格中的继承者,其实巴伦夏加不但年长于迪奥,而且成名也早于迪奥。对应于社会生活的略式化,他在方便活动,解放女性腰身上做文章,开拓了运动型女装这个时期是巴伦夏加设计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

◆20世纪50年代初,他推出的袒肩晚装以美丽的带子和性感的曲线令人叫绝;他把半紧身的夹克做成

不定型的软套装夹克;设计了高立翻领和四分之三的中袖;

画稿的生动、优美

曲线的力度,创造均衡的完美外廓形,他开发了全新的裁剪技术。斜裁是拿手好戏,以此起彼伏的流动线条强调人体的特定性感部位。结构上总是保持在服装宽度与合体之间,穿着舒适,身体也显得更漂亮。为了使设在结构方法上不落俗套,精确地运用斜线或旋转曲线,使服装产生独特的魅力。设计作品具有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他像建筑设计师般研究曲线的力度,结构的变化.服装巧妙利用人的视错觉,腰带策略性地放低一点,或把它提到肋骨以上,甚至可以巧妙地隐藏在紧身衣之中,服装看上去更加完美。非理想身材的人,一旦穿上巴伦夏加设计的服装,顿时显得光彩照人。他的设计以线条的简洁、流畅和完美著称,带有一种强烈的贵族气派和戏剧性,很多名流贵族都指定穿着他的时装他的日装舒适、优雅,可穿性极强,但晚装却往往由于装饰的太过华丽而显得不切实际:裙撑、垂挂的饰物、泡摺、花边镶嵌、毛皮和花朵,累赘的装饰让穿者几乎无法落座总之,穿着的舒适性总是被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他是一个技术权威,创造了许多革新性的结构,很重视整体造型,他从不迎合顾客去搞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只是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应该如此的理想。

1948春夏季作品 1959年的一款晚礼

在迪奥的“A形线”赢得新的轰动时,他的蝉茧状大衣和球状裙同样获得巴黎的喝彩

有人认为巴伦夏加是有意在用和“迪奥造型线”相反的廓形来表达新女装应有的典雅,而巴伦夏加本人则轻松地将这个设计称之为“睡袋”。

此外,巴伦夏加还以吉卜赛歌舞中的“佛拉门戈”装为蓝本,设计了一种前短后长的晚礼服。在这款精美绝伦的晚装中,巴伦夏加显示了极好的审美素养,精确地控制了比例及平衡的要素。为了获得惊人的效果,他还设计出或大或小的帽子,与晚装相映成趣。他的油筒式小帽也因此成为他独特的标志。

被贴上古典主义标签的巴伦夏加并不急于在每个季节亮相,他的创作是间歇性的,总是要隔上一段时间才迸发出新的灵感,并且,还要花上一大堆时间对既定作品修修改改,臻至完善

巴伦夏加设计的女装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犹如一座丰碑,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包括纪梵希(Givenchy)、古海热、安伽罗在内的时装设计师都曾出自他的门下。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急剧变化,以少数贵妇为服务对象的高级时装业趋于式微,一批年轻的时装设计师开始活跃起来并获得年轻人的欢迎。那是1968年,1968年正值社会动乱,政变所带来的痛苦已经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蔓延,同时机器批量生产带来的粗制滥造也让巴夏加意识到奢侈和优雅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时尚的概念已经变了。这位大师在法国发布了他最后一次时装系列后,正式结束自己的高级时装业务。他的顾客都苦苦请求他不要关门,Bismarck 夫人为此在床上哭了整整3天,她认为 Balenciaga 不设计时装之后,她也就无法保持自己在时装上的高格调和高品味了。

时装店的关闭让他深感痛苦,他回到了在西班牙San Sebastian附近的住所。欧洲的达官贵人仍以重金特邀他设计服装,所以退休了的巴伦夏卡仍穷于应付,他曾为佛朗哥的孙女设计婚纱,就在他临终之前还为另一位王子设计。这位退休的老人事实上是“退而未休”。于1972年去世,而真正结束了设计生涯。

1968年,玛丽·奎恩特的迷你裙正风行天下。面对服饰新潮的冲击,巴伦夏加选择了放弃,他宁愿关闭那间曾经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设计室,也不愿为时髦的浅薄青年服务。1972年,巴伦夏加在为一位王子做完平生的最后一件礼服之后,再没从床上爬起来,终年77岁。

巴伦夏加作品1939年至1940年秋冬,巴伦夏加设计出拱形的女装

他是一位时装艺术之子,他像一殉道者一样执著地追求着美,追求美的形象。正如莱辛说的那样:“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须服从美。”1948年秋,早在迪奥发表“逼真画式”之前,他就推出了帕奈尔裙。1948年春,S形曲线

1950年秋,推出了巴莱尔·拉印(酒桶形),先于迪奥解放了女性的腰身。

1951年春发表了阿拉伯风格的斗篷式大衣。

1951年秋推出了米迪劳斯·拉印(美国海军军校学生制服式),这种完全无视腰线的桶形夹克,裙子自臀围线起做成普利兹褶,非常便于活动。同时还推出前面胸部较合体,后背宽松的高腰身大衣。

1952年春接着发表了巴科夫尔奈斯·拉印(背部宽松式套装),继续追求穿着的舒适性。从当时的观点看,他的设计中有一种东方风格的美学特点,是非常前卫的作品。

1953年春他又推出波罗夏次风格的两件套,第一个把赛马骑手穿的一、套头式开领衬衫,即波罗夏次这种运动造型拿到高级时装中来表现。像这样前卫性的构思到60年代才由圣洛朗等人真正理解和发挥。

1955年,他又推出了不收腰的丘尼克·多莱斯和丘尼克·科特。

1957年推出极为朴素的修米兹·多莱斯(衬裙式女装)等,与迪奥拿强调腰身和富有量感的裙子组成的造型的意念不同,巴伦夏加一直在追求放宽肩部,解放腰身,臀部周围也柔和地留有一定空间的丘尼克式独特设计。

Balenciaga在他的设计生涯中发表的很多look在当时都是极具创新精神,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即使是设计过程,他也不同于一般设计师先画设计图再考虑裁剪方式的做法,而是将大块的面料放到人台上直接裁剪。这种立体裁剪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布料柔软的特质,斜裁更使其充满了流动性,由此制成的衣服也极具生机和动感。结构上总是保持在服装宽度与合体之间,穿着舒适,身体也显得更漂亮。Balenciaga 被称为"Master of Illusion",因为他往往只需靠其思想及触觉便能把一幅布料凭空想象成不同的立体化形态。

巴伦夏加在时装历史里最大的成就必定是于1957年以Baby Doll Look为名的设计。Baby Doll Look的设计灵感是融合了Spanish Art 和Vernacular Costume 这两种艺术,再加上Balenciaga 自己的卓越触觉概念而设计出来。高腰娃娃服通过提高服装的腰线来突现女装整体的轮廓,从而将女性身体从传统沙漏形服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巴伦夏加的时装也因此被喻为革命性的潮流指导,很多名流贵族都指定穿着他的时装,这些忠实客户包括西班牙王后、比利时王后、温莎公爵夫人、摩洛哥王后等,他们都是当年曾被世界各大时装杂志评选为最佳衣着的名人巴伦夏加设计的束腰女装一经推出便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服装史上的经典之作。束腰装的流行魅力吸引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师迪奥。甚至还有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她对巴伦·夏加的大量购置引起丈夫即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不安,因为他觉得美国公众会认为巴伦·夏加的服装过于奢华

1953年8月,摄于巴黎巴伦夏加工作室巴伦夏加,1954 年那个时期的巴黎世家是贵族的典范,1954年的“蚕

茧”外套,1959年的一款球形裙

卡腰身、圆臀的短外衣,潇洒的时尚气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巴黎巴伦夏加的服装沙龙

1955年设计的大衣,1957年推出的前后只有一块布构成的女装

迪奥认为Balenciaga是“大师中的大师(the master of us all)

夏奈尔:“只有他才会裁料子,配搭成时装,用手工缝制。其他人不过是时装设计匠罢了。”

1953年的作品

曾当了Bazaar主编25年,后来又成为《Vogue》主编的Diana Vreeland这样形容Balenciaga服装的魅力:“假如一个女子穿着Balenciaga的衣服而来,那么房间中所有女人们都将因她而变得黯然失色。”

Cecil Beaton为这位传奇的西班牙服装设计师撰写了一篇影响力遍及世界的悼文,写道:“他创造了时尚的未来。”

巴伦夏加与迪奥同处于形的时代,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推翻了紧贴肉体的设计,致力于创造独特、均衡的完美外廓形,但迪奥为了完成造型,常常不择手段地对衣服内部结构进行各种衬垫处理,改良19世纪的克里诺林,而技术高超的巴伦夏加却开发了全新的裁剪技术。在迪奥时代,他与巴尔曼一起并称为高级时装界的三巨头。

结构设计及工艺技术是实现服装艺术境界的阶梯。而Balenciaga是1950年代法国唯一可以与ChristianDior抗衡的设计师,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高傲与优雅,是首位将建筑风格融入服装设计的大师,他的设计具有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被称为服装结构设计大师。他设计的女装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举足轻重,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设计师。《妇女时装日报》曾断言“在一定的时期Balenciaga统治着时装世界,就像毕加索统治着艺术界一样。时尚在服从着他的意愿。”他的设计风格一直都对时尚界有着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内外的文献从品牌、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于一些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的研究较多,由Pamela,Golbin等人编著的((BalenciagaParis))和耶鲁大学的MyraWalker编著的((BalenciagaandHisLegacy》,对Balenciaga本人各个时期的服装风格作了比较详实的评述,瑞璞教授编著的《世界服装大师代表作及制作精华》一书中,对Balenciaga的部分经典服装作品以现代服装纸样设计的通用规律和技术方法做了较细致的纸样设计图解,课题通过对Balenciaga经典作品的风格和结构造型特点的研究学习来为自己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准确地把握特定的风格做铺垫性的学习。通过分析、复制Balenciaga的经典结构造型的作品,尝试总结他在服装的结构造型上是如何体现他的设计风格的,并在模拟试制作品的过程中切实体验他的服装结构特征。他的品牌历史及文化背景,因为许多时候品牌的个性就是品牌创始人个人的个性在品牌上的投射。1.1Balenciaga品牌历史巴黎时装的繁荣是与时装设计家们的名字分不开,那里面不仅产生了法国的天才,也聚集了世界各民族的杰出人才,融入到巴黎的时装业。不同民族的设计家给巴黎时装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语言,也使其服装更加丰富多彩。895年1月2l同,CristobalBalenciaga生于西班牙的居塔利亚。他出生于一个相对普通但并不贫困的家庭。据说他的父亲是一名船长,不幸的是Balenciaga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从此失却往日的欢乐,陷入贫困境地。他随母亲迁居到圣萨巴斯蒂安,在那里,母亲迫于生计,以裁缝为生。早年生活的坎坷,致使Balenciaga性格内向,即使在他成名之后,他也不愿谈及他的早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孝顺的小Balenciaga,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也跟母亲学习手艺,很快他也成为一个技术娴熟的裁缝。早年生活的磨炼却为他的事业打下坚实的服装工艺基础。使他迈向时装之路的机遇是非常偶然的,由于他的职业习惯,在大街上他偶然被西班牙贵族托雷斯女侯爵的套装吸引住了。这是出自巴黎的名牌“德雷高尔”女装,女侯爵慨然同意他复制这套名牌服装,侯爵夫人很满意B

alenciaga复制出的成品,不仅将他送到马德里的裁缝店学习裁缝技术,后来还成为他的资助者。从此,Balenciaga对时装的热情之火被点燃,他雄心勃勃地迈向时装世界。’18岁的时候,Balenciaga便担任圣塞巴斯提那的兰佛百货公司工作室的主任,每一季都定期去巴黎采购,他最中意和经常选购的,便是CHANEL(夏奈尔)的作品。1916年,2l岁的Balenciaga在女侯爵的帮助下,在圣萨巴斯蒂安开设了第一家以“BALENCIAGA"命名的时装店。随着他技艺和信誉的提高,他的事业日益兴隆,到1928年,他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又增设了第二家时装店。1932年,他的时装店又打进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已是Balenciaga的第三家时装店了。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终于使Balenciaga成为西班牙的著名服装设计家,并使“BALENCIAGA”成为一间拥有500多名从业人员的高级时装店。自19世纪初以来,一直就在波旁王朝支配下的西班牙上流社会,很自然受到巴黎服装界的强烈影响。Balenciaga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试图将巴黎的作品改换成适合西班牙妇女的作品,并在这些转换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裁缝技巧Balenciaga在巴黎时装界,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孤傲的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美学,从来不受其他时代风格干扰。Balenciaga将他的热情倾注于每一个针缝,每一个细小部位的裁剪上。他的信条是:追求“建筑一样的质量”。对他来说,没制作一次发布会,便是一次新的体验;每一次时装发布会都是根据前一次的经验与成果,再做一次全新的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就如同毕加索画风的发展~样,他在服装线条上起了剧烈的变化。Balenciaga追求单纯化艺术的结果,使人们视他为时代服装流行的领导人,并使他在巴黎获得了“时装界的毕加索”美誉。。所设计的各式高档女装,款式各异,造型多样,留给人们记忆中的总是那个显示高贵气质的女性形象。他是巴黎时装界的技术权威,创造了许多革新性的结构,很重视整体造型,他从不会迎合顾客去搞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只是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应该如此的理想,他对任何东西都从不妥协,也不喜欢出头露面来宣传自己,从不受流行的束缚和左右,不管是Dior时代的“新风貌”,还是1965年的超短裙,都对他毫无影响,他的作品具有超时空的持久性和艺术性。他几乎不绘制设计图,喜欢直接在模特几身上利用布料的性能来进行立体裁剪和造型,被称为“剪子的魔术师”。战后,50年代和60年代,他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样式,人们评述道:“现在女性总以某种形式穿着Balenciaga”。进入六十年代后,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J,急剧变化。在服装业中成衣时装业的迅速发展,以少数贵妇人为对象的高级时装业却不能适应这种社会节奏,更满足不了青年女性的需要。一批年轻的时装设计家遂应时崛起,他们的设计更加符合这个朝气蓬勃的年代。由于观念上存在着“代沟;

和Balmain 一样,Balenciaga 属于曾经被遗忘,这几季被重新炒热的品牌。旧时代的Balenciaga 可不是“未来主义”和闪光材质,它是和Dior 一样,以极端华丽的高级定制闻名的老牌时装屋。

1937年,创始人Cristobal Balenciaga 于巴黎开设Balenciaga 高级女装公司。

Balenciaga 以精于裁剪闻名。斜裁是他家的拿手好戏,以此起彼伏的流动线条强调人体的特定性感部位。结构上总是保持在服装宽度与合体之间,穿着舒适,身体也显得更漂亮。Balenciaga 巧妙利用人的视错觉,腰带策略性地放低一点,或把它提到肋骨以上,甚至可以巧妙地隐藏在紧身衣之中,服装看上去更加完美。非理想身材的人,一旦穿上Balenciaga 服装,顿时显得光彩照人。 Balenciaga 的时装被喻为革命性的潮流指导,很多名流贵族都指定穿着他的时装,这些忠实客户包括温莎公爵夫人、格蕾丝凯莉王妃等,他们都是当年曾被世界各大时装杂志评选为最佳衣着的名人。

1950年代,当时Balenciaga 的业务可以做到像时装巨头Dior 一样大……如果他想的话。但是,相比Dior

的1000名员工,他却只雇佣400个人,而且有意一直保持着这个人数。不仅如此,Balenciaga 也定期拒绝一些订单,以保证他的设计质量。“一个设计师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出美丽而优雅的裙

装。”Balenciaga 表示。

1946年的VOGUE 杂志封面上的Balenciaga 礼服 , 1950年VOGUE 杂志上的Balenciaga 礼服 ,1951年的Balenciaga 礼服

1951年的Balenciaga 礼服,1954年Balenciaga 先生的时装发布会作品

50年代 划时代的时装新气象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宣言,将世界划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40年之久的“冷战”由此开始。1949年,社会主义阵营添了一位新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时尚亦然。

1947年,法国设计师Christian Dior 发表了一个名为“NEW LOOK”的时装系列,将人们从战争的匮乏中带回到物质世界的奢靡。当时著名时尚杂志《Bazaar 》主编惊呼:“这完全是一场革命,真正的新样式!”这种新款式的时装,风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女性整整10年。

与此同时,一种截然相反的时尚追求在大洋彼岸的新中国迅速蔓延:工装背带裤、列宁装、中山装、军装、苏联风格的布拉吉连衣裙,这是一种简洁质朴、便于劳动的“革命风格”。

New Look 开启的时尚新纪元

二战虽然结束了,整个百废待兴。男人们的身体还未从军装中解脱出来,女人们还躲在配给制下精打细算制出的垫肩外套中。

1947年,Christian Dior 先生与身着New Look 系列的女模Christian Dior 1947年的“New Look” Grace Kelly 是那个时代的时装典范,美得精致优雅,美得像只静物

1947年2月12日,Christian Dior 借贷举办了一场高级成衣show ,这场秀震撼了整个世界:铺张到极致的布料堆砌出的裙摆勾勒出久违的女人味,完全不同于战前流行的垫肩外套。当模特们身着Dior 先生的新时装出现在秀场,在场的女性不仅在震惊中屏息凝神,而且都为自己身上的夹克衫和短裙感到沮丧不安,一种必须开始新生活的紧迫感牢牢地抓住了她们的欲求。最后一名模特离开,还沉浸在那种优雅氛围中的现场的观众们才如梦初醒,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

这个被命名为“New Look”的系列真正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好莱坞的性感宝贝丽塔·海华斯穿上这个系列的细腰衣裙时,她激动地说:“战争结束了,幸亏我们还有新风格的时装!”在美国,Dior 因此成为仅次于戴高乐将军的法国名人。他不仅设计了一套服装,还设计了一种生活新机遇,一个和平时期才能有的悠然华美的姿态。法国时尚人Marie France Pochna 这样评价道:“New Look 的出现使世界Look New 。” 50年代成为了西方时尚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一批大师与偶像:Christian Dior 成为法国的象征。年仅21岁的Yves Saint Laurent 成为新生代时尚领军人。西班牙人Balenciaga 开始最富优雅气质的时装试演,并创造了十几年的鼎盛时期。巴黎的高级时装业开始进入巅峰状态,Dior ,Balmain ,Chanel 等人决定了50年代巴黎时尚女性的形象,巴黎成为最令人向往之地,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时尚梦之都。Audrey Hepburn 和Grace Kelly 是那个时代的时装典范。

50年代女性形象从体态到思想都像一只“花瓶,花瓶

一样的女性形象总是与消费品放在一起

New Look 开启了时装的新局面,同时成为了高级定制

最后的挽歌。这将是精致优雅的奢靡审美的最后10

年。New Look 这种耗费近25米面料所做的长裙在经

济尚未恢复的年代,显得过度乐观的奢华。英王乔治

五世就严禁他心爱的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穿着

“New Look”,因为他担心她们会给公众树立坏榜样,因为那个时候英国还处于战后百废待兴,物资由国家统一配给的年代。 随着New Look 而来的,是50年代经济狂飙下,对女性的物化。New Look 使用了束腰托胸的紧身胸衣与宽大裙撑,内衬里保留着鱼骨与胸垫。女人们又一夜回到了十九世纪:女性的价值体现在嫁一个好男人,住在郊区的大房子里,使用最先进的家电产品,穿上New Look 。对男人而言,女性就像是家里一只精美的花瓶。良好的教育与精美的时装只是这个花瓶上漂亮的装饰物而已。

50年代,一部电视剧《我爱露西》开启了美国肥皂剧的新时代。这部剧

从1951年10月15日开播到1960年4月1日停演,生动地描绘出整整

一代美国女性的生活:女主角露西是一个居住在郊区大房子里、头脑简

单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所有的故事全是围绕家中的客厅和厨房展开,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来自于与丈夫和婆婆的相处。她的愚蠢、浅薄、邋遢、狂热、易怒、固执,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女性特质的喜剧元素被放大。

清教徒式的伦理观,资本主义的家庭观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中国:革命最光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急待收拾的烂摊子,百业待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勤俭节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旗袍、马褂、西服从生活中消失,人们剪去了烫发,以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的列宁装、工装裤和齐耳的短发为时髦的装束。服饰的实用性和意识形态特征被放大了。中国一穷二白,人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花在服饰上。列宁装、工装裤、军装价格便宜,造型简单,是社会各阶层都穿得起的衣裳。

苏维埃时尚大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国际上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新中国的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全力和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外交关系。前苏联是当时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用当

时的说法就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了承认了新中国,接

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和军事上,中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应对面临的外部威胁。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与苏联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双方使馆经常举办活动,从正式宴请、酒会到非正式的网球比赛、郊游,跳俄罗斯的集体舞和交谊舞等,气氛十分融洽。苏联的小说、电影和歌曲也是北京老百姓最欢迎的,很多电影的台词和歌曲直到今天还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经常挂在嘴边。加加林、集体农庄、《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喀秋莎》、《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一直传唱至今,也是当年中苏文化交流深入之明证。俄式风味的饮食也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到“老莫”即北京展览馆莫斯科餐厅吃一顿饭,也是一件值得向同伴炫耀半天的事情。

今天,“老莫”依旧是中老年男女追忆青春岁月的重要场所。在北京中央电视塔附近的玉渊潭南路的基辅餐厅一到晚上便宾朋满座,边品尝乌克兰美味,边欣赏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功勋演员给大家表演的前苏联老歌,在歌声和美味中,人们彷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装风格向革命化迈进

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掀起了视精致妆扮为“资产阶

级”崇尚“劳动最光荣”的风气。工人阶级的制服与穿着方式成

为一种时髦。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的衣

衫成为首选。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

备受推崇,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的衣裤放在水中洗的发白,发

旧,认为这才是美。

新中国的女性,作为“能顶半边天”的主人翁,开始和男人享有同样

的权利。女人们像男人一样去学习、工作、劳动,也鼓励女人们把时

间放在劳作上淡化自己的性别特质。

不过,由于人们的审美标准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片面追求苏

联标准而排斥一切所谓“资本主义” 的东西,其中包括一些

根本不因意识形态不同而有差异的事物,从而导致出服饰发

展相对于建国前单一化的现象。

新中山装:“Mao Suit”毛制服

在新中国成立大典上,国家主席毛泽东身装改良版“中山

装”穿着中山装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大典上,国家主席毛泽东身装改良

版“中山装”穿着中山装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当这位新

中国领袖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媒体上后,这套衣服也

随之名闻世界。西方世界叫它“Mao Suit”(毛制服)。

重庆谈判时,身着中山装的蒋介石与毛泽东

“中山装”是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设计,以他的名字命名。1912

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对中山装进行了改良: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

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前

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

为以文治国。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

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

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比之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新中国的中山装将领口开大,翻领也

由小变大。图为孙中山与毛泽东

它吸取了西方男子西服的短上衣与裤子相配的特点,以当时在

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领上改加一条

翻领以代替西服衬衣的硬

领。这样的衣服穿起来要

比长袍马褂实用得多,体

现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中山装”在整整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男性最热衷的服装。新中国

人民政府把它定为“国服”,中山装在原有的基础上已有很大的发展:

新中国的中山装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并推出了款式更简洁、

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中山装成为中国领导人们的制服

50年代,从男性到女性都以穿中山装为时髦为进步。就是在上海的十

里洋场,资本家、摩登男女都换上了中山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

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就像在西服右上口袋里点缀手巾、花朵一样时髦。身着中山装能透露出中国人含蓄、端庄、文雅、谦和的气质。

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外国和接见外宾时都身着中山装。如今,在朝鲜它依然是标准制服。中山装在坦桑尼亚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随后被“曼德拉衬衫”替代。

列宁装一种革命的追求

列宁装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

列宁装的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双

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衣服的颜色并不

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蓝、灰、黑。这种双排扣的西式上衣本是苏联、东欧

男性日常穿的上衣款式,因为革命领袖列宁所钟爱,所以被称为“列宁装”。

在以裙装为主的苏联东欧的女性中,很少有人穿着这样的男装上衣,而到中

国后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女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就曾经流行过。

其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双排各有三粒纽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附加上一条腰带的紧束功能则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与男性流行的服饰略有差别的是,列宁装除了表明中国女性对革命的明确诉

求之外,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还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点装饰性的元素。这在当时

中国的革命者简陋的服装中,这些多余的纽扣略显奢侈,不失为一种有趣的

甚至可爱的小装饰。可以扣上或翻开的大翻领,则有别于男性中山装严格的

对称性和规约性,给压抑和刻板的革命服装,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附加上一条腰带的紧束功能则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在衣着上对装饰和变化的本能欲求。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1949年以后,携带着浓厚的革命政治意识,列宁装在北京女性,特别是女

性干部和知识女性中十分流行,一如“干部服”和中山装在男子中流行

一样,它们一起构成了革命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看上去既

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

打扮。那时,北京很多小姑娘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赶快长大,

也可以穿这么漂亮的衣服。“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这句话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年轻人中颇为流行。青年男女结婚,新娘的

礼服往往是双排扣的列宁装或裙子,新郎

则是蓝、黑、灰的中山装。

“人人都穿花衣裳”之布拉吉

苏联援华女专家带来的“布拉吉”热。布拉吉是苏联版的“连衣裙”,短袖、

束腰、褶皱裙摆,主要以碎花、格子、条纹布料制成

1954年,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

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布拉吉”

即连衣裙成为年轻女性们的首选。

《人民画报》1959年8月16日版封面上身着布拉吉的女孩

它不仅仅是想表达中苏间亲密的友谊,更是因为连衣裙是一种将审美与实

用结合得很好的服装。其上半身吸取了男式衬衣的式样,尖领子、长方形

的前襟,下部与裙子相连,整个造型正像一件男式衬衣与一条短裙合在一

起。这种服饰造型简洁、明快,穿着方便、大方,能体现女性的着装要求,

故备受女青年的欢迎。

50年代,穿着布拉吉泛舟的女孩儿

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就有这样的情节,书中的那群女中学生,她们在

义务劳动之后脱下带着风尘的校服,而换上从箱子里取出的带有樟脑香味

的布拉吉去赶周末的联欢会的欣喜。在彩袖轻拂的舞曲中,这群天真烂漫

的女孩,以充满激情与磁性的嗓音宣布着自身属于青春的骄傲:“所有的

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以幸福的璎珞……”“布拉吉”正是那一个

时代的女性以热情和幻想编织的梦的衣裳。

“苏联大花布”很热门

1952年,身着“苏联大花布”衣衫的青年男女

50年代,还有一种很引人注目的服装,就是以“苏联大花布”

制成的男性衬衣。当时以能穿上这样一件衣服为荣。这除了

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外,还因为这种衣服打破了当时中国男性

衣服单一色调—白灰蓝的局面,给男性服装增添了新意,

青年们穿起它,更显得活拨可爱,精神抖擞,故一时成为流

行的服装。

据说当时苏联花布生产过剩,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了帮助“老大哥”渡过难关,从苏联购进的大批花布。苏联大花布的“花”,一点不言过其实,花型特大且艳丽,根本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同时,大花布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会缩水,1尺花布过水后往往会缩掉2寸。如果开料前没有事先计算好,那就容易出问题。

虽然大花布有如此的缺点,但是基于对苏联人民的友好和爱戴,在政府的号召下,北京市民积极热情地购买苏联大花布。一时间,大花布成为各个家庭最常见的布料,床单、被面、窗帘用大花布,布拉吉、衬衫用大花布,甚至男子的短裤也用苏联大花布做。对于有些不愿意穿花布衣服的男子,人们还会说他太“封建”,在民主生活会上往往要给他提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北京除了少数国家领导人和军人、警察等特殊人群外,男女老少都是穿着苏联大花布上衣,真个红男绿女、五彩缤纷。

“人人都穿花衣裳”之旗袍

在“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下,沉寂的旗袍再度复苏,比以往多的是

一分健康自然的气息。旗袍款式简洁,腰身比40年代宽松,很少用刺

绣,镶滚等装饰,色彩素雅和谐,体现出“得体大方”的风尚。面料

以棉为主,少用丝,毛织物。

中式旗袍和传统发髻,平易谦和的个性,也成为宋庆龄独特的风采。

在50年代中后期外事活动中,我国女性身着浓郁的中华特色旗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海外人士的欣慕与赞扬,留下了旗袍灿烂的一瞬。

那个时代的百搭单品:开衫

着开衫红色的女明星张瑞芳

身着旗袍开衫的女演员白杨

今天几乎人手一件的

“Cardigan”,那个时候是旗

袍的最佳伙伴。那时候的针织

衫多为短款,色调简洁。

开衫搭配衬衫裤装在知

识女性中也很流行

除旗袍以外,50年代的女

性还喜欢用开衫搭配衬

衫,连衣裙穿着。

工装裤与中性时尚

1949年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穿工装成为一种荣耀。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工装裤为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工制作。

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一般新鞋上脚前,要先钉上掌,孩子的鞋往往前面还打一个皮包头,后跟也补块皮子。男孩子的鞋,大脚趾前面缝一小块“膏药”补丁,很常见。

把头发剪成“工人头”,穿上工装,干和男人一样的工作,成为女性独立

自强的表现。

女性短发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剪发不仅是一种时髦,更有着它意识形态的

新意义:剪掉旧时代的“余孽”,换上革命新面貌。这种齐耳的质朴的发

行,被称之为“革命头”、“工人头”。他们简单,易于打理,方便劳动。

在当时女性当中一种普遍的趋势。这个流行一直到改革开放,才得到改变。

50年代穿着解放鞋皮夹克骑摩托的女孩儿

在新中国的努力下,女性从男人附属品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

能够在各种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新女性。干和男人一样的工作,

穿男人一样的衣服,成为一种独立自强的表现。

女士两用衫

女士两用衫,是中国妇女50

年代乃至60、70年代的主要着

装。这是一种前翻一字小西服领、上肩、五个扣的布上衣,没有掐腰,

只是在肩部和腋部向胸部缝出两个不大的褶子,略微表现胸部。两用衫

以长袖为主,前门襟四粒扣,款式简洁,多用混纺毛料,中长纤维,涤

卡等制作。

这种衣裳又称“春秋衫”或“迎宾服”,大约是因为

它可以用作接待外宾等重要场合才这样叫的。这种衣

服,虽说主要是春秋两季的外衣,但实际上是全能。

夏季做衫衣,冬季套在棉袄外面做罩衣。

五十年代光影时装梦

二战侵袭后的五十年代无论对

于电影工业或是时装产业来说都是

一个繁华时期,五十年代初期电影经

历了好莱坞最后的黄金时代,而时装

史上最华丽的高级定制时代在光影

胶片中得以呈现并保留至今,作为大

部时装设计师灵感墙上的必要元素。

小伊丽莎白泰勒在《郎心似铁》

已是家有小女初长成。

电影《上帝创造女人》中Brigitte Bardot变朴素工装为神奇。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哥特式服装】 一面料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二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三颜色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四款式特色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1 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 面料上的暗花纹: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 捆绑束腰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五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领高耸的立领夸大的荷叶领 V字领 2 肩高垫肩小窄肩 3 袖高袖笼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4 腰高腰身束胸衣 5 裙修长的礼服裙大下摆的公主裙 6 裤紧身鸡腿裤宽大的裙裤 7 鞋 【古典主义风格服饰】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源起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它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基同(CHITON)和希玛申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要点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服装史考试要点

中国服装史整理(整理者晓四) 第一章绪论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答:1我们研究中国服饰主要是看不同朝代服装的演变,而西方服装史主要看不同的宗教信仰、艺术流派对服装的影响。 2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与东方相近,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使用功能的必然选择。 3在服装材料上,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服饰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的差异。 4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饰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是西方服装越来越立体。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 5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别,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与传统。 第二章 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答:骨针:大约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为衣物。b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高度评价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划时代意义。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纺轮: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觉的数百 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纺轮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西洋服装史复习资料

《西洋服装史》复习资料 古代服装 ←一.单选题 ←()1.西方服装的历史和西方文化的历史一样,其源头要追朔到古代的亚洲和。 A.希腊 B.非洲 C.波斯 D.欧洲 ←()2.苏美尔人用一种称为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一周,或缠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A.坎迪斯 B.卡吾拉凯斯 C.多莱帕里 D.卡拉西里斯 ←()3.巴比伦人穿一种的服装,衣长至膝下,一般称为卷衣。 A.贯头式 B.流苏式 C.腰衣式 D.缠饶式 ←()4.亚述帝国时期,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A.流苏穗饰 B.褶纹 C.缠裹 D.披挂 ←()5.从服装史上看,波斯人最早运用了技术和技巧,他们对世界服装工艺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A.抽褶 B.镶边 C.缝纫 D.剪裁 ←()6.波斯人有一种称为的长衣,袖子呈喇叭状,在后肘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对欧洲后来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A.坎迪斯 B.卡吾拉凯斯 C.多莱帕里 D.卡拉西里斯 ←()7.古埃及文明又称为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传承3千余年,变化极少,具有独特风格。 A.地中海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 D.金字塔 ←()8. 是古埃及出现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男子服装样式。 A.褶纹衣 B.腰衣 C.筒形衣 D.冠帽 ←()9.古埃及第18王朝后出现的褶纹衣,其样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种是包缠式。 A.套头式 B.流苏式 C.围腰式 D.缠饶式 ←()10.自第四王朝后,头巾成为古埃及法老王的重要装饰物。 A.那美斯式 B.多立克式 C.爱奥尼克式 D.包缠式 ←()11.化妆在古埃及已经很发达,是古埃及人脸上最明显的装饰。 A.纹式 B.浓眉 C.红唇 D.眼影 ←()12.克里特妇女的装扮的典型式样是紧身上衣和。 A.筒形裙 B.钟形裙 C.围裙 D.希顿 ←()13.创作于米诺王朝时期的持蛇女神像出现在。 A.巴尔干半岛 B.爱琴海诸岛 C.小亚细亚 D.克里特岛 ←()14.是古希腊人男女常穿的服装,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服装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前者是以布料横向对折包住身体。 A.筒形裙 B.钟形裙 C.围裙 D.希顿 ←()1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多里克式希顿的特点? A.肩部有两个别针 B.侧边对接处不缝合 C.无翻折 D.风格粗犷 ←()16. 是古希腊人常穿的一种短式斗篷。 A.希顿 B.希玛纯 C.克拉米斯 D.迪普罗依丝 ←()17.罗马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服装,也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A.托加 B.希玛纯 C.帕拉 D.希顿 ←()18.古代罗马男性市民穿的托加是。 A.佩克塔 B.维利利斯 C.普卡拉 D.托莱贝阿 ←()19.古罗马的丘尼卡是一种的形制。 A.披挂型 B.套头型 C.前开型 D.体型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

第19卷 第6期Vol.19 No.6 重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2005年6月 Jun.2005 【文化视野】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3 苏红莲1,刘雪玲2 (11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 723003;2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青年对抗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繁荣的经济,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 运动,“越战”和“新左”思想是对抗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嬉皮士文化和积极的青年学生 运动是60年代对抗文化的主要形式。相同的目标,使这两股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他们 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成为牵制美国对越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 济的衰退和右倾势力的强大,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都走向衰落。 关键词:青年;对抗文化;嬉皮士;学生运动 中图分类号:C912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5)0620114204 Pr i m ary Explora tion on the Confron ti n g Culture of Am er ican Y outh i n1960s S U Hong2lian1,L I U Xue2ling2, (11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 m ent,Shaanxi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Hanzhong723003,China; 21English School,Shanghai I nternati onal Study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Abstract:Youth confr onting culture is a character of American s ociety in1960s.The p ri m ary fact ors f or the appearing of confr onting culture involves p r os per ous economy,the intense black civil right movement,the V ietnam W ar and the Ne w Left thought.The main f or m s of the confr onting culture of1960s are the negative hi ppy culture and the positive young student movement.W ith the same target,the t w o powers united when necessary,made achieve ment with their ef2 forts and became the main restraining f orce in America launching war against V ietna m.However,with the econom ic re2 cessi on and the m ightiness of R ight opportunist tendencies in the late of1960s and early1970s,the student move ment and hi ppy culture faded. Key words:youth;confr onting culture;hi ppy;student move ment 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青年文化特别繁荣的时期。美、英、法、德等国的青年遥相呼应,在艺术表现方式、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对抗本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美国则是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精神家园”。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和东部的纽约,前卫艺术家推动着艺术往流行、通俗方面迈进;嬉皮士追求自我的行为风格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时尚;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在60年代如火如荼。激进的学生组织组建自己的民主组织S DS,借鉴黑人民权运动的静坐、绝食等方式反对学校的冷漠管理、社会不公、技术化社会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破坏等。“越战”则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 随着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衰退,黑人民权法的通过以及通俗艺术被吸纳进主流艺术范畴,对抗文化逐渐衰弱。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生运动首先退出这一波澜壮阔的青年对抗潮流,接着嬉皮士文化也在过度的毒品和性的放纵中走向衰落。 3收稿日期:2004212222,修回日期:2005206222 作者简介:苏红莲(197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

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 答 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 (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围巾的构成。 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60年代服饰风格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第一章流行是在回归中不断前进的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服饰流行常常是猝不及防地就出现在我们旁边,同时又转瞬即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流行正因为美所以存在。人们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美的标准不断发生变化,流行随之也不断变化着。“小脚女人”在昨天看来是美的,而今己变得十分丑陋。那是因为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过往的“流行”变得不再为人们追捧,于是便会有一种新生事物代替旧有的流行,成为新的流行。 第一节服饰流行的历史进程 服饰是时尚产品,它是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同步向前的。服饰本身具有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如同洒落在服饰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指引我们找出服饰流行的奥秘。一路伴随时光走来的不只有时代的变革,更有服装风格的不断变化。 18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工业化文明崛起,经济飞速发展,使近代的流行在范围和速度上逐渐向现代化靠拢。到了二战后期,服装的流行特征开始呈现出来,高级时装设计师开始执掌流行的领导权,流行的商业性开始出现,个人品位成了选择服饰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时服饰界真正的流行出现了。这时的服饰受战争影响,相当多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们战后所迸发出的对美、对和平盛世是强烈期待,设计倾向从最初几何形的硬直的女强人式,向柔和的外形变化。 到了现代的社会,流行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模式,成为了工业化社会大量生产到大量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流行也不再只有过去那种单一的流行模式,而是显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时流行的主导权也不再是只由高级时装设计师来掌握,而是由消费者自行选择来决定的。 第二节服饰流行的基本模式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的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一种表征作用,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流动、变迁和发展,还反映了同时代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服饰文化的流行传媒不胜枚

16、17、18、19世纪的服装风格

17世纪服装风格——巴洛克 18世纪服装风格——洛可可 19世纪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20世纪时装化多样化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丝绸服饰,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料自给,纹样端丽,织物风格偏向厚重; 二是造型夸张,尤以西班牙风格最为极端,填充、束身、撑垫等塑形手法广泛使用; 三是装饰繁复,多刺绣、切缝和金银珠宝,总体风格浓重奢华; 四是品种多样,从礼服长袍、帽子头饰到手绢丝袜,应有尽有。 16世纪初,德国人从雇佣兵的军服上得到灵感,切缝的装饰和剪裁,在男子的服饰中尤为流行,并发展成复杂而极端的样式,盛行于英、法等国,丝绸服装也不例外。女装的领口上移,抽出碎褶,袖子变瘦,使上身在视觉上缩小,同时,加强下身裙部的膨胀丰满。这个时期,德国已经强调用填充物塑形,并基本确立了男子服装以上体为重心、女子服装以下体为重心扩张的基础。 文艺复兴是西方知识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指从1350—1550年在意大利形成的、源于对古典、特别是对古希腊罗马雕塑和建筑的兴趣而持续发展成的一场规模宏大、涉及广泛、并在16世纪上半叶传至北欧的文化、思想、艺术和科技运动。西洋服装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约是14世纪到16世纪,服装展示出与中世纪传统的割裂。现实生活的影响,超越了宗教成见的阴霾,服装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层出现,渴望向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这个时期由于快捷的交通运输,大大加快了时尚的传播速度;纺

织业正欣欣向荣;裁缝同业工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海外贸易带来奢侈的服饰配件;自我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的偏好融入时装;建筑艺术也试图在裁剪中得到回应和遵循——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奢侈品代言的丝绸,不吝成为富庶阶层的用料首选,这时期的丝绸服装以尊贵的血统更彰显出时代梦想的特征。 1、丝绸面料实现产销自给 自从552年君士坦丁堡获得制作的秘密后,拜占廷人就自己动手生产出一系列丝绸织品来为皇室制作服装,8世纪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经能够生产出相当复杂的提花织物,丝织业迅速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工业。从前需要从东方长途贩运的丝绸,逐渐在欧洲普及,西班牙的格林纳达、阿尔梅里亚、马拉加、托莱多一度因丝织业而繁荣兴旺,丝绸的价格也开始下降。至13世纪,意大利的纺织和贸易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卢卡,佛兰德的伊普利斯、根特、布鲁日都开设了丝织作坊,生产出漂亮的花样丝绒、塔夫绸、锦缎、波纹绸、雪纺绸等,垄断了欧洲皇室的供给;16世纪,在国王们的支持下,法国的图尔、枫丹白露、里昂陆续成为丝绸中心,这里出产的产品不仅为皇室及贵族提供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是珍贵的室内装潢用料,用来制作豪华大厅内的帷幔、窗帘、壁布、家具镶料和其他。有学者云“奢侈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创造市场的功能,挥霍是一种有损于人而无害于贸易的恶习,……大规模的工业首先在生产丝绸、布料的奢侈业发展起来”。故而丝织业不仅为文艺复兴的装饰提供了精巧华丽的素材,也为这些城市积累了大量财富。

西方服装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

西方服装史上最经典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服装不再像战前“男军装,女工装”的单一装扮。在社会变化和一批设计师的努力下,创造了50年代西方高级时装的辉煌,成为永远的经典,载入了时装的史册,也使高级时装业的发展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峰。1950年代的盆领、大翻领使颈部和肩部的线条显得柔和。取代过往的荷叶边装饰,新的“彼得潘式”领口采用针织与皮草的层叠使用。旧式百褶半裙、大幅的裙摆被改良成无褶A字裙,长度也相应缩短,使穿着者活动更加自如。细腰带是值得投资的单品,用来提示腰部线条。 关键词:经典优雅划时代

1.新风貌 New Look 1947年2月17日,克里斯蒂·迪奥(Christian Dior)在巴黎推出以“花冠”命名的系列时装,这个设计可以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几乎世界所有的媒体都以其为头版头条。有人甚至惊呼:是Dior的“New Look”真正的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们遭受战争重创的心灵重归美好与宁静。 袖子长度通常到小臂中央,即所谓3/4袖,里面衬以长手套。圆润平滑的自然肩线,用乳罩整理的高挺的丰胸,连接着束细的纤腰,用裙撑撑起来的宽摆大长裙,长过小腿肚子,离地20CM,搭配细跟高跟鞋,整个外形十分优雅,女性味十足。 “新风貌”具有19世纪上层妇女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服装风格,但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表现出的女性化与战争时期的男性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2.鸡尾酒装 鸡尾酒装是克里斯蒂-迪奥(Christian Dior)在1948年推出的新样式,其设计的要点是前胸开领比较低,吊带在肩膀靠近手臂的位置,胸部和肩膀较为暴露。领口成V形或心形,裙身则有A字裙或直身式。裙长至小腿,比正式的晚礼服稍短,非常适合在时间较早的社交活动中穿着,是介于休闲和正式晚礼服之间的一种服装。由于服装比较紧凑、随意,使着装者显得年轻,故受到各阶层不同年龄女性的欢迎。 3.香奈儿回归 就在欧洲一片“迪奥先生彻底击败的香奈儿夫人”的惊呼声中,流亡瑞士的可可·香奈儿奶奶宣布重返巴黎时尚界,时值1953年,以小黑裙,羊毛套装和5号香水闻名的香奶奶已经70岁,并且15年没有在工作了。 香奈儿回归后的第一次发布会可谓惨败,只有美国报业给予了些许积极报道。当时她设计的是这种露背长裙,被法国媒体嘲讽“老祖母的衣服”。1957年,对于香奈儿是划时代的一年。宽身开襟短夹克点缀黄铜纽扣或口袋,袖子翻起露出衬衣袖口。花呢,锦缎,层层叠叠的珍珠项链,惜布如金的冷淡优雅风为74岁的香奈儿迎来巨大的胜利。 与迪奥的华丽拗造型相对应,香奈儿坚持宽松合身,一分不多。她的四只口袋滚边套装为格里斯·凯莉,杰奎琳,罗密·施奈德等名人喜爱。同年,大魔法师迪奥先生去世,Yves Saint Laurent出任迪奥第二人设计师。这一时期的香奈儿树立了其几大标志:利落中性的军服式样,毛皮和绣花装点的斯拉夫风,英国乡村格子呢,黑色连衣裙以及菱形格。 4.结语 20世纪50年代的共性可以用制式,套装,消费主义来形容。走出战争的阴霾,女性回归家庭,家电的普及使主妇从锁务中解脱出来。百货公司出售成衣大约$6-10美金一件,是中产阶级家庭可以负担的价钱。从定制到购买成衣使得服装价格变得亲民,而成衣公司纷纷模仿高级时装缝制出的平价服饰更是令时尚在民间快速发酵。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是思想文化转型的探针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1968年5 月的巴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在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其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社会运动。上百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自由和民主。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巨擘萨特和福柯,不仅以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思想引导学生,还身体力行地走在运动的前列。这场为期约10 年的学生运动来势汹涌,几乎席卷所有西方国家,但又倏然消逝,整个世界归于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此时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运动,学生在其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美国“迷惘一代”的文艺思潮对中国八九十年代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与美国作家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相呼应:“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这也是那个“以梦为马”、“白衣飘飘”80年代的精神实质) 究竟是什么使得60年代的西方中产阶级学生集体反叛社会,为何又群体回归社会主流?持续多年的学生运动本质是什么?这场学生运动为什么样的思想所指引?它给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和印记?研读历史,照耀未来;研究西方,反思东方。 清教伦理与世俗精神的冲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社会的常态是资金与物质的普遍匮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虽充满着血腥与掠夺,但是精打细算、谨慎持家、能吃苦、敢于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整个商业社会初期崇尚的精神。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从而使社会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战后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诱惑,生产大于消费,投资多于购买,使得强调花销、赞美富足、讲究实惠、注重感官和心理满足的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被“去道德化”,堂而皇之地获得伦理上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这种新旧思想文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贪图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束缚,乃至思想的混乱。而学生运动正是两者冲突的发泄口。 本质上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人性从神性中解脱出来,塑造了伟大的人文精神。但是,随着日益丰裕的物质把感情和欲望、独立思考和判断挤压到小小的角落,“理性”君临天下,成为新的“上帝”。所以,学生们怀着革命嘉年华的喜庆和从未有过的解放感,抱着彻底颠覆现存社会秩序的决心,举着象征革命的红旗和代表无政府主义的黑旗,穿着奇装异服,占领校园,走上街头,向前来阻止的警察的枪口插花。巴黎的学生们甚至模仿巴黎公社的作战方式,高唱国际歌,用石头、广告板搭起不堪一击的街垒,制造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氛围。其实质并不是要推翻政府,而是对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实现的是人性的第二次解放。所以,当五月风暴骤起时,当时的法国总理蓬皮杜就意识到,“受到冲击的不是政府,不是制度,甚至也不是法国,受到冲击的是我们自己的文明”。当年的学生领袖,现在欧洲议会的绿党议员科恩〃邦迪也认为,“这场运动想改变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政府”。 点燃学生运动的思想火焰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批判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古巴格瓦拉的游击战思想,中国的毛泽东

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 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心理学学科形成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 的学科,到80年代逐步分化,至今其重点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贯的核心问题,也有一些 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管理心理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对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和实际应用,应首先掌握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和 模型。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 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 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 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一、管理心理学的早期研究 管理心理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生 产效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它 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在早期的工业 社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方的目标,而改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工资福利待 遇是劳方的要求。资方追求效益,劳方期待公平,满足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劳资 矛盾的加剧,比如,引发的大规模罢工、关闭工厂甚至流血冲突等,会使得劳资双方

两败俱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非常突出。解决劳资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劳资双方不应为争夺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利益而喋喋不休,而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只有这样,劳资双方的日子都好过。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质生产的需要。当时交战各国的男性青壮年大量应征入伍。工厂由于缺乏熟练工人,除雇佣大量妇女外,还不得不采取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等办法来增加生产。但延长劳动时间,增加了工人的疲劳度,因而还是达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这就引起了对疲劳的研究。如英国就专门设立了疲劳研究所。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1856—1915)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他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厂对工人实行严格管理,并用记件奖励工资激励工人努力生产。他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Taylor,1964),工人按他设计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进行劳动,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1863—1916)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心理学之父”,首次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为《心理学和工业效率》(Münsterberg,1913)一书中,芒斯特伯格明确提出,他的目标在于去发现:(1)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最适合;(2)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大和最令人满意的产出;(3)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好的结果。 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得到莉莲·吉尔布里斯(L. M. Gilbreth,1878—1972)创新思想的补充。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学》(Gilbert,1980)一书中,吉尔布里斯就想把早期的心理学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实践中去。她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她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因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力图把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管理心理学家是沃尔特·斯科特(W. D. Scott,1869—1955),他于1900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写过许多关于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书(Scott,1908),还写了一些关于有效地选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实务方面的著作(Scott,196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员选拔上的需要也推动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各交战国为了有效地使用兵员资源,需要对应征入伍的大量兵员进行甄别和选拔。这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的人员测评研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有很多心理学家被征召

(完整版)(陈列篇)60年代至今服饰流行趋势

60年代的“嬉皮士 嬉皮文化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嬉皮文化主要宣扬和平,反战,反政府对人权的控制和反对当时中产阶级以金钱为主的价值观.所以嬉皮士们向往过一种没有阶级的,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流浪,与当时的主流社会背道而驰.这也许是他们不穿西装不打领带,而要穿休闲服原因吧.当然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渐渐演变为后来的吸毒,群居,到六十年代末的时候最初的政治观点已经名存实亡了。 Just Cavalli Trussardi 就是卡沃利[+] 楚萨迪 意大利狂野性感的时尚潮流先锋。意大利经典与现代感的结合。 Gucci Anna Sui 古奇安娜苏 意大利身份与财富之象征。美国将绚丽的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

嬉皮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中,也出现在成年人中。他们追求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服饰、发型等方面标新立异。男的穿花衣服、喇叭裤,有的不穿皮鞋,穿拖鞋;女的穿超短裙、著比基尼泳装;男的留长发,女的剪短发。牛仔裤则是男女皆宜的穿著。有些男人涂口红……。 混搭想穿的衣服,综合想做的事情,就是新嬉皮时代的精髓。 70年代的“朋克”、“街头文化” 朋克起源于七十年代初的英国,最初是一种具有叛逆性音乐风格.这种音乐提倡简单,不刻意雕琢,反对当时 音乐流行化和偶像歌手,体现下层社会的现实等.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主要反对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并宣扬 无政府主义.他们的服装风格来自于他们反主流的精神,他们瞧不起那些每天穿得干净整洁,工作挣钱,买车打高 而夫的人,所以他们"以丑为美",不洗澡,住在破房子里,故意佩戴一般被认为丑的饰物,用破旧的物品.以提醒社会,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们的价值观 超模Agyness Deyn是机车皮夹克的忠实粉丝。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最典型的朋克装扮是长发、手链、破烂的裤子。那么,这些颓废的元素都被今天的大牌服装设计师“偷”去,成为普通人追捧的流行新元素。比如超大慵懒的风格、不规则的缝线设计、黑色网眼丝袜、皮带上的铆钉、格子超短裙、黑色机车皮夹克。 朋克的特点是,发型奇异比如鸡冠式或者某些部位剃光,头发一般染成刺眼的红色,蓝色,绿色等,要么黑色.黑色的皮衣,皮披风和高帮皮靴,女朋克穿黑色的网眼长统袜或者勾破的黑丝袜.喜欢佩带金属饰物,如金属项链,大的夸张的戒指,背军用包,皮衣上很多金属拉链等.还有,他们看起来总是邋遢懒散 红格子的造型,给整套服装增加了活力,豹纹其实是前几年的流行,而各色豹纹的混搭,使朋克生动了起来。而女士松糕靴是个亮点。白色高筒靴使整体风格更加fashion。

欧洲服装史

一、巴罗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1~5) 二、洛可可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6~17) 三、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18~46). M0 k' 四、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47-83)6 W* s! 五、新洛可可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84~104)- z- d8 六、巴斯尔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105~138) 七、S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图139~197)0 f ]6 W- 八、20世纪...7 s% v( c+ c7 c) p 一、巴罗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

所谓“巴罗克”(baroque),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最初是一种艺术批评用语,指那些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到19世纪末才用来表示17世纪出现的气势雄伟、生气勃勃、富有动感、注重光和色彩效果的艺术样式。在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这一个世纪间服装文化的奇异变迁称作“巴罗克时期”。 17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各王权和大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君主势力、民众和资产阶级、代表旧宗教的天主教和代表革新派的新教之间,在这个世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就发生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荷兰在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之后,率先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斗争,也终于步人资本主义社会。与其相对,法国则在这个世纪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王公贵族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豪华,讲究排场,成了表现权势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需求。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花园,举办大型的游园会、宴会,听音乐、观歌剧、赞助艺术创作,权贵们要么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要么去追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社会中,必然出现新奇怪异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巴罗克风格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F7 G. ^4 V/ y& K* f0 w' K% z 就服装文化来讲,17世纪的前半叶,新兴强国荷兰领导着欧洲的潮流,而到了17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路易十四亲政(1661-1715),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竭力鼓励对外贸易,设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

..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