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一、本章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分析监测实验室基础知识,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方法,介绍了实验室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其监测结果准确可比。要求同学们了解和理解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的概念和有关知识;了解环境标准物质的分类、制备和定值过程;了解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原则和基本程序;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应用方法;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标准,有限次测定的t 检验、F 检验应用对象和计算步骤,线性回归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图的运用和使用过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a) 解和理解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的概念和有关知识;了解环境标准物质的分类、制备和定值过程;了解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原则和基本程序;

b) 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应用方法;

c) 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标准,有限次测定的t 检验、F 检验应用对象和计算步骤,线性回归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图的运用和使用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a) 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标准;

b) 有限次测定的t 检验、F 检验应用对象和计算步骤;

c) 线性回归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图的运用和使用过程。

四、本章学时数:8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质量保证的意义:1.监测数据来源来源复杂。复杂的分析对象;不同的分析人员和分析方法、分析实验室;不同的时间。2.数据的准确是监测的生命,不准确的数据比没有更坏;数据只有准确可比,才能为环保利用。3.在污染源监测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采样、样品预处理、贮存、运输、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

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

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1.室内控制工作:

空白实验标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回收率实验密码样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2.室间控制工作:

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工作:1.人工保证整个系统的完好;2.定期对系统进行校准

第二节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概述

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宗旨:推进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按照国际规范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公正的行为,科学的手段,准确的结果,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统一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评价工作,促进国际贸易。

认可的主要内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与管理,如组织机构、技术委员会、质量监督网、权利委派,防止不恰当干扰、保护委托人机密和所有权、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等,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必须对抽样过程、样品的验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

二、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

(一)计量认证对检验机构的考核

(二)审查认可对检验机构的规划、审查工作

(三)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与改革调整检验机构应属中介组织。对其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分别由计量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发展趋势

是合二为一。

三、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实验室认可是实验室的自愿行为。计量认证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政府对实验室的强制认可。审查认可(验收)是政府质量管理部门对依法设置或授权承担产品质量检验任务的质检机构设立条件、界定任务范围、检验能力考核、最终授权(验收)的强制性管理手段。

四、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组织和管理1.实验室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2.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有管理人员,并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资源。

②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 财务和其他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③其组织形式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④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⑤对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任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⑥有负责技术工作的技术主管。

⑦有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主管,其能直接与负责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管理者及技术主管联系。

⑧在技术或质量主管不在时,要指定其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

⑨应在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规定,保证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⑩适当时,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文件

2.实验室的工作审核和评审

(三)人员

(四)设施和环境

(五)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

(六)量值溯源和校准

(七)检验方法

(八)检验样品的处置

(九)记录

(十)证书和报告

(十一)检验的分包

(十二)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十三)抱怨

第三节监测实验室基础

要使监测质量达到规定水平,必须要有合格的实验室和合格的分析操作人员,这是数据准确的基本保证。主要包括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定期校正;玻璃仪器的选用和校正;化学试剂和溶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和标定、试剂的提纯;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工作;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分离操作技术等。

一、实验用水不同的实验要求用不同的水

(一)蒸馏水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分析。包括

1.金属蒸馏器

2.玻璃蒸馏器

3.石英蒸馏器

4.亚沸蒸馏器

(二)去离子水金属分析用,以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组合制成的水。

(三)特殊要求的纯水

1.无氯水加亚硫酸钠等还原剂将水中余氯还原为氯离子,全玻蒸馏器蒸馏。

2 ?无氨水加硫酸至pH<2,全玻蒸馏器蒸馏。

3.无二氧化碳水煮沸法曝气法

4 ?无铅(重金属)水用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原水即得。

5 ?无砷水一般蒸馏水和去离子水即可;痕量砷分析时,必须使用石英蒸馏器。

6.无酚水①加碱蒸馏法加NaOH至水的pH>11;②活性炭吸附法

7 ?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力吵量KMnO碱性溶液,进行蒸馏。

二、试剂与试液

试剂:

1. 优级纯,绿标签,可配标准溶液(G- R);

2?分析纯,红标签,一般分析用试剂(A- R);

3. 化学纯,蓝标签,定性分析用或清洁液(C- P)。

试液:常配成浓的贮存液,临用时稀释成所需浓度。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要求实验室内空气清洁,不含固体、液体的气溶胶和污染气体。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痕量分析要达到100 号标准。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一)对监测分析人员的要求

实验人员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

(二)对监测质量保证人员的要求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了解监测环节中的技术关键,具有有关的数理统计知识。

(三)实验室安全制度

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制度、药品使用、仪器使用、样品管理的各项制度。

(四)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五)仪器使用管理制度

(六)样品管理制度

第四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一、基本概念

(一)误差和偏差

1 ?真值:

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的客观值或实际值。包括理论真值、约定真值、标准器的相对真值。

2?误差及其分类:

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别。系统误差,恒定因素所造成,如方法、仪器、可重现,增加测定次数不能减少。随机误差,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误造成。

误差的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A=X-X

极差R - X Max —X min

(二)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1. 总体和个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其中一个单位叫个体。

2. 样本和样本容量

总体中的一部分叫样本,样本中含有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

3?平均数

代表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试剂、人的习惯、环境等,过失误差,由于不应有的错

相对误差 B =100%

3.偏差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差别。

绝对偏差d i

相对偏差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

4.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X t -J

£ 100% X

差方和

n

2

S 八(X i -x)

i 4

n

=11

i A

d i2

样本方差2 1 S n -'1

i 吕-X)

样本标准偏差(X i -x)2

s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 v.

X

100% 总体标准偏差二

1 n2

N]")2

x i

〒 X *

(1 )算术均数

样本均数X

-

总体均数

-N T 无穷大

n

N

(2) 几何均数 X g =(X i X 2 ???X n 二X n 严

(3) 中位数 将各数据按大小有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4) 众数 出现几率大的一个数据。

(三)正态分布

1 4屮

2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X )

e 2匚

2—

说明:①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于大误差,即误差的概率与误差的大小有关。②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 正负误差数目近于相等,故曲线对称。③出现大误差的概率很小。④算术均数是可靠的数值。 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一) 、数据修约规则:

四舍六入五考虑

五后非零则进一

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 、可疑数据的取舍

1. 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 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 根据测定次数计算 Q 值 ③ 查表Q (n )

④ 判断 炉Q 。05正常;Q 。。5<炉Q.oi 偏离值;Q>Q oi 离群值,舍去.

2. 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

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

X , s

③ 查表T (n )

④ 判断:若T W T 。。05正常离群值;T 0。05T 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 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三)监测结果的表述

1. 用算术均数(X )代表集中趋势;

2. 用算术均数和标准偏差表示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X ± s ); 3 .用(X ± s 、C/)表示结果。

(四)均数置信区间和“ t ”值

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t 值是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对标准偏差的比值。

s x

三、 测定结果的统计检验

t (Student )检验 有限次测定的统计假设检验,其实质是检验有限次测定的

X 、s 与总体均数卩

和总体标准偏差(T 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②计算统计量T

X min

S

X max

4.用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表示测定范围(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真实值已知的t检验

步骤:

1 ?作出统计假设,即假定X与卩吻合

2 ?构造统计量并计算t = ;

s

3. 查表:t a (n-1 ), f=n-1 f 为自由度

4. 判断:若t < t a (n-1 ),则假设成立,二者吻合,若

t > t a ( n-1 ),则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两种测定方法的显著性检验

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判断对同一试样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仪器所测结果是否一致。

步骤:

1 ?设两组数据分别为XM .............. x n i;y! y

2 ................... V n2;则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x、y ;s x、s y;假定X、y相吻合

,、\x - y : “n

2 .构造统计量并计算t = (n 1 n2 - 2)

J(n 1 — 1)s;+(n2—1)s;V n1+n2

当m=n2=n 时t =—X y n

曲+s y

3 .查表t a ( n 1+n2-2 )

4 .判断,若t>t a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否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F检验

比较两组数据方差的一致性,只有方差无显著性差异的两组数据,才能进行“t”检验。

步骤:

1. 首先求出两组数据的方差S2大、S2小

2 .计算S2大/S2小

3.查表Fa (m、n2)

4 .若F> F a ( n1、n2)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否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直线相关和回归

(一)相关和直线回归方程

变量x与变量y之间关系有两种主要类型:

1. 确定关系如x ? y=1

2. 相关关系如变量x与变量y之间有相关关系

即:7 = ax b式中:

n£xy x£y - -

a 2 -------------------- 2

b = y - ax

n' x2-r x)2'

(二)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X -x)(y _y)

拦(X —x)f (y 一y)2

检验步骤:

1 .求出值

2 . 按t=l喘呂计算t值

3 .查表t a (n-2 )

4 .判断:若t> t a (n-2 )p<0.01r有非常显著意义相关;若t< t a (n-2 ),p>0.1r相关关系不显著。

第五节实验室质量保证

一、名词解释

(一)准确度

分析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检验方法:

1. 分析标准物质;

2. 加标回收法,测定回收率。

(二)精密度: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用标准偏差、变异系数表示。

检验方法:

1. 平行性实验;

2. 重复性实验;

3. 再现性实验。

(三)灵敏度

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表示,如A=kc+a , k即为灵敏度

(四)空白实验

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实验。每次测定均需做空白实验,检验用水、试剂、容器、仪器及环境是否玷污。

(五)标准曲线

响应量与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标准曲线:步骤有所省略。工作曲线:步骤完全相同。线性范围:直线部分对应

的浓度变化范围。

(六)检测限

可以准确从样品中检测的最小浓度或量,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规定,是衡量仪器、方法的重要指标。

(七)测定限

上、下限: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能准确测定的待测物质的最大、最小浓度。上、下限之间的测定范围

叫最佳测定范围。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和使用

组成:

①中心线一一预期值;

②上、下警告线一一之间区域为目标值;

③上、下控制线一一之间区域为实测值的可接受范围;

④上、下辅助线-- 在中心线两侧与上、下警告线各一半处。

1.均数控制图(X图)

绘制:

①选择控制样品的浓度和组成,使其尽量与环境样品相似,用同一方法在一定时间内重复测定,至少积累20 个数据:X i x 2 X n-1 x n (n± 20);

②计算X、s;

③选择适当的坐标,绘出各线:中心线——X ;上、下警告线——X 土2s;上、下控制线——X ± 3s; 上、下辅助线X ± s ;

④绘制后对控制图进行检验,标明绘制图的有关内容和条件。

使用:

每间隔适当时间,取两份平行的控制样品随环境样品同时测定,将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X i)依次

点在控制图上,根据下列规定(见449页)检验分析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空白实验值控制图,没有下控制线、下警告线。

准确度控制图,加标回收率控制图。

2 ?数极差控制图(X-R图)

绘制:

用同一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测定样品,每一次至少重复两次以上,至少积累20对以上数据:X i X2……

X n-1 X n (n仝20);计算X 和R ;按下列结果绘制。

均数控制部分

中心线——X ;

上、下控制线一一X_A2R;

2

上、下警告线一一x_兰A2R ;

3

1

上、下辅助线一一X A2R

3

极差控制部分:

上控制线一一D4R;

2 上警告线一一R (D4R-R);

3

1

上辅助线一一R ?—(D4R -R);

3

下控制线一一D3R

在X-R图中,R值随浓度改变而变化,而绘制一系列浓度水平的R图,求一系列浓度R值的临界限,

从而控制分析过程中的极差。

3. 多样性控制图

配制一组浓度不同,但相差不大的控制样品,每一浓度多次测定,至少测20个不同的浓度,得20

个标准偏差s。以0作为中心线;以土s作为上、下辅助线;以土2s作为上、下警告线;以土3s作为上、下控制线;(二)其它质量控制方法

1.加标回收率实验;

2 ?比较实验;

3. 对照分析实验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由上级实验室或实验中心负责。

(一)实验室质量考核

由上级部门提供标准参考样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进行统计评价,然后将结果公布。

(三)实验室误差测验

双样图法:将两个浓度不同(分别为X、Y,两者相差约5%但很类似的样品同时分发给各实验室,

分别对其做单次测定,结果上报,计算x、y,画出X=x、Y=y两直线,将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点在图上,

根据图形情况判断有无系统误差存在,还可将数据进一步做误差分析。

1标准差分析

步骤:

①将各对数据(S、Y)分别求和值T和差值D

②计算和值T的标准偏差S

③计算差值D的标准偏差S

④将两标准差进行F检验

2. 方差分析

当s r

步骤:

S2

①计算F =二

S r2

②查表Fa (n 1、n2)

③判断:若F> F a (n i、n2)则存在显著性差异;若F w F?(n i、m),则各实验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六节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一、标准分析方法

是技术标准中的一种,它是一项文件,是权威机构对某项分析所作的统一规定的技术准则和各方面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监测是一系统工程,其过程必须标准化;标准是标准化的结果。国家标准总局负责全国的标准。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主要用于分析方法标准化;标准物质浓度定值;结果仲裁,分析人员技术评定。制定一个合理的试验方案,注意下列因素:

1.实验室的选择

2?分析方法

3. 分析人员

4?实验设备

5?样品的类型和含量

6. 分析时间和测定次数

7. 协作实验中质量控制

第七节环境标准物质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一)环境计量

定量地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二)基体和基体效应

除待测物质外,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则称为基体;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叫着基体效应。

(三)环境标准物质

一种组成均匀、稳定、含量准确已知,且与样品相似的物质。标准物质分为两级。

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分类

2 ?我国的标准物质

3 ?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 ?环境监测对标准物质的选择

(四)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样品

多由人工合成,“真值”由准确计量得到,指明该样品适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控制精密度,在此基础上应用环境标准物质。

二、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一)标准物质制备的一般过程

固体直接采用环境样品制备;液体、气体由人工模拟天然样品的组成制备而成。

(二)稳定性和均匀性的研究和检验

采用高精密度分析方法,是标准物质的重要性质。

(三)分析与定值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由多个实验室的协作实验来完成。用x_2s表示测定结果的范围。

第八节环境监测管理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

核心内容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如下五方面的质量特征:

①准确性

②精密性

③完整性

④代表性

⑤可比性

2 ?环境监测管理原则:

1实用原则

2 ?经济原则

二、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应对监测全过程的一切文件,按严格制度予以记录和存档。

档案内容应包括:

①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购置和验收记录;

②流量标准的传递和追踪记录文件;

③气体标准的传递和追踪记录文件;

④监测仪器的多点线性校准表格;

⑤运行监测仪器零点和跨度漂移的例行检查报表

⑥监测仪器的审核数据报告;

⑦运行监测仪器的例行检查记录

⑧监测子站和仪器设施的预防性维护文件;

⑨仪器设备检修登记表。

环境监测协议

建筑 XXX井试气施工 环境检测协议 XXXXXXX 2017年4月

环境监测服务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了快速及时处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发危害事件及紧急情况,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减轻对人身、设备、环境造成的伤害、损失和影响,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环境监测具体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的责任义务 1、甲方应向乙方提供施工工程的基本情况,如施工场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路线、详细居民分布信息、应急预案、现场救援设备等。 2、甲方授权乙方使用自己的应急资源,如水源、电源、应急通道等。 3、甲乙双方应根据现场事态的发展变化,调整原有方案措施,并共同制定切合实际应急救援方案及措施,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4、乙方应积极适应甲方紧急救援工作需要,及时调整环境监测布点。 5、实行24小时全天候环境监测工作服务。 6、乙方应保证在接到甲方的环境监测信息后及时出发,尽快到达井场。 7、乙方应保守甲方的隐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对外透

露甲方被环境监测事实。 二、救援响应方式 1、求、救援响应方式 救援响应为电话通知,甲方求援责任人为XXX,联系电话XXX,或XXX,联系电话XXX;应急救援中心报警电话XXX 三、协议期限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后生效,甲方工程施工全部结束后本协议自动终止。 四、对因不可抗力及其他乙方不能控制或避免的原因致使本协议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乙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五、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争议,双方可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七、补充条款 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八、本协议一式两分,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九、附:XXX环境监测方案 甲方(签字或盖章):乙方(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季度监测时段选测时段频次选测原因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部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场地环境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1) 5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3) 6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4) 7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7) 8 报告编制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场地环境调查报告格式 (9)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之一。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系列标准,包括下列4项标准: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测试题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 为获知黄河宁夏段水质情况,在宁夏黄河段共设5个断面人工监测,共获得15个监测数据,监测(研究)的总体是 样本是,样本容量为。 2.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监测工作的。 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检测中十分重要的和。 4. 监测分析的误差包括、和。 5. 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在于取得正确可靠的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的质量应达到五性的要求,即:、、、 和。 6. 狄克逊(Dixon)检验法适用于容量较小(n≤25)的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离群值的剔除。适用于检出或异常值。 7. 格鲁勃斯(Grubbs)检验法适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均值的和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的,也可用于一组测量值的检验。检出的异常值个数不超过1。 8.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五后皆零”。 9. 检出限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10.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 二、选择题 1. 16005化简为4位有效数字为。

A、1.601×104 B、1.600×104 C、1600×10 D、1601×10 ⒉近似数运算,如18.3+1.4546+0.876等于。 A、20.6 B、20.63 C、20.631 D、20.6306 3. 测得溶液的pH=12.55 ,则氢离子浓度为 A、[H+]=5.6×10-13 B、[H+]=5.60×10-13 C、[H+]=5.60×10-12 D、[H+]=5.600×10-13 4. 下列计算式表达相对误差的是 A、测量值—真值 B、测量值—测量均值 C、(测量值—真值)/真值 D、最大值—最小值 5. 近似数运算,0.0123×25.60×1.0686等于 A、0.3364 B、0.336 C、0.33641 D、0.34 6. 灵敏度是指分析信号随测定组分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能力,它与检出限密切相关,灵敏度越低, A、检出限越低 B、越高 C、检出限可高可低D检出限不变 7. 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B、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小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C、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 D、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的90%。 8. 控制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质控方法是。 A、行双样测定 B、标准物质测定 C、加标回收率测定 D、仪器和量皿的检定或校准。 9. 水质环境监测分析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浓度点,各浓度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内。

质量保证措施(免费版)

五、质量保证措施 1、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选拔质量意识强,领导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职业素质好的人员担任项目的主要管理者,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通过引进先进施工设备与工艺,有效组织人力、设备、物资等资源,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质量目标。 2、强化项目的技术、质量、检测力量 根据本项目工程量大、工期紧、标准高的特点,摒弃不适应高标准要求的习惯作法,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真正实现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引进一流的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检测手段。精选具有能适应新技术、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分别担任项目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技术、质检、检测负责人。 3、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和技能教育 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把对参建本工程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教育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分对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教育培训可分为普及教育、专题技术教育、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分专业、分重点的教育培训,以达到工程施工能够有序进行和工程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的目的。 4、制定完善、明确的技术标准 认真贯彻实施《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用户评价”的工程质量管理新机制,制订高于国家和部颁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明确项目部各职能业务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主控要素和参与要素及质量职责,强化质量自控能力,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以全面创优为目标,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5、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主要质量管理制度有:质量责任制及保证金制度;设计文件复核制度;测量双检制度;工程试验检测制度;质量自检制度;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班前质量讲话制度;日常定期质量教育制度;工艺流程规范操作制度;资料规范整理制度;质量例会制度;工程质量报告制度;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6、认真组织制定内控工艺标准,积极落实创优规划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望江地区R21-04地块I标段工程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 2010年月日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 (2)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2)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3) 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 (4) 第五节使用仪器 (5) 第六节监测方案 (5) 第七节人员安排 (6) 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 (6) 第九节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7) 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 (8)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路与海潮路交叉口,框剪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7栋,层数为21-22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95122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7648 M2。建筑总高度为63M。由杭州市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指挥部投资兴建,杭州浙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北京北辰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监理,浙江省综合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勘察,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承建。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1. 周边环境 由于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老城区,基坑东面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在1.5M~7.3M之间,用地红线之外为待建的三多路,三多路以外为待拆迁大通新村的5#-8#楼,均为砖混结构,高7层,夯扩桩基础,与基坑距离在25.0~28.3M之间;基坑西面为肉联厂保留建筑,均为砖混结构,距离基坑约 1.6M~4.8M之间;基坑北面为新建一号路,距离1#2#3#楼约为3.0M;基坑南面为望江路,距离约为25M。在基坑施工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工业带来的一系列便捷,但与 此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人们一方面积极采取措 施保护环境,一方面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环境监测工作对国家整体环 境质量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质 量控制备受关注目,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管,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环 境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为主、 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 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加强,发展很快。环境监 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监测 手段不断更新,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室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定的。当时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回忆来开帷幕,但是发展较慢;80年代进入调整和巩固的阶段,在 这个时段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监测管理站点,并引入了环 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标,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大进步;90年代是我国环境监 测工作的提高和深化阶段,并于中后期将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列为我国现代化研 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了,但跟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还是有 差距的。我国在环境质量监测上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是经过四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在监测环境质量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对环境进行监测时可以采取的 方法越来越广泛,比如遥感技术、卫星技术、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监测范围也 越来越广,在地理范围上可以实现有点向面的推广,由一个城市向整个省级范围 扩散;在监测的种类上可以实现对整个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大气、水以及生态环 境的监测。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但是 在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到克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2.1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准确性,能够真实地调查到环境污染源的相关问题,就必须严格对可能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预防和管理,制定控制环境 监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办法,环境监测部门职能目前还很薄弱,有些部门在环 境监测部门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环境监测部门是一个建立在环境监测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的,由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沟通,合理的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 2.2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应制定相关的采样计划和质控计划,并按照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实施,其中的内容包括:采样点位、测定项目、频次和数量及样品的 运输和保存等等。同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规范现场采样工作,明确的规定从 采样计划的指定到样品运输的采样全过程规范要求,其内容应具体全面,细化采 样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法 2009-4-1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1-19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 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2000-1-1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环境监测试卷及标准答案套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5 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 续7 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 、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 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 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 、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 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 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 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 5 分) 5、试述3 -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 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 ; t0.05,4 = 2.78 ; t0.01,5 = 4.03 ; t0.05,5 = 2.57 )(7 分) 2、取水样100ml监测其COD按标准方法将水样和空白样加热回流,滴定时水样消耗浓度为 0.1mol/L的硫酸亚铁铵30ml,空白样消耗48.5ml,试计算此水样中COD的含量。(以O, mg/L 表示)(M1/2O=8)(8 分)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有限公司####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本次验收监测中应对全过程包括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废气监测质量控制 1、采样 (1)为了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应在工况正常、连续和负荷80%以上的情况下采样,并有专人负责监督工况。 (2)对本次监测所使用的采样仪器采样前全部进行校准。 (3)连接整个采样系统进行检漏实验。 (4)采样滤筒的处理。应在105℃烘箱中烘烤1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采样后的滤筒,放入105℃烘箱中烘烤1h后冷却称重。(5)采集烟粉尘时,采样嘴需对准气流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的偏差不得大于5°。 (6)测定效率时,必须进、出口同步监测。 (7)粉尘各点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min,总采尘量不低于20mg;当采集浓度较低的工业粉尘时,总采尘量不低于5mg,采气量不低于1m3。(8)TSP的采样在采样器上安放滤膜前须清洁滤膜夹和表面的灰尘,用镊子将滤膜毛面朝上放入采样夹内。采样前应校正仪器流量,并检查气路是否漏气。采样后,小心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沿中心线对折,放入专用袋内,以防止样品的损失。

(9)采样人员在采样时,应认真逐项填写采样记录。 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监测分析中所使用的仪器须经计量部门校准认证,处于正常状态方可工作。 (2)重量法测定粉尘、烟尘时,须制备标准滤筒(标准滤膜),每批样品称重前后均要对“标准滤筒”(标准滤膜)称重,“标准滤筒”(标准滤膜)的绝对偏差控制在±0.5mg。 二、污水监测 1、采样 (1)采样现场要求每批(期)监测至少采一次质控样。 (2)现场采样时,采集不少于总采样数的10%平行双样作为采样现场质控样,按密码样方式移交实验室分析(除PH、悬浮物)。 (3)采样容器须经洗涤合格后方能使用。 (4)采样人员做好详细的现场记录,样品送入实验室应做好交接并记录。 2、实验室内质控 (1)监测分析中使用的所有仪器须经校准后方能使用。 (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项目,要求做三条合格曲线,相关系数r≥0.999。 (3)重量法测定的项目,称样前后均进行恒重操作,两次称重差值≤0.5mg。 (4)容量法测定的项目,每次测前应对标液进行标定,其相对偏差

企业环境监测方案范本

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指标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颗粒物。 (二)噪声(厂界)。 (三)☆如环评有破碎清洗工艺必须监测废水。 二、监测频率 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应急监测预案 (一)目的 为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损失,在事故处理和应急情况下,迅速及时地进行环境监测,制定以下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 有限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情况监测。 (三)基本原则及应急监测措施 1 、基本原则:本预案是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各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指挥部的具体指挥和领导。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日常监测服从应急监测原则。 2 、应急监测措施:

(1)公司环保安全部门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按环境污染信息报送规定上报市环保局。同时立即与市坏境保护监测站联系,及时判断可能的污染因未,进行应急准备,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和化验准备工作。 ①人员准备:技术人员现场X 名,采样人员X 名,化验人员X 名,司机X 名。 ②做好采样容器的准备工作。 ③及时协调市环保监测站化验室负责分析化验人员做好相应的分析项目的一切准备工作。 (2)监测人员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必须在XX 分钟内到达现场采样,并在XX 分钟内送到化验室。 (3)协调市坏保监测站化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样品.分析,及时出具数据,并保留样品。 (4)当对某污染物缺少监测手段时,应立即对外请求支援。 (5)监测数据可用电话或书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报应急指挥部。 (6)应急监测应做到从事故的发生直到事故的处理终结全过程的监测,监测次数以能满足减少损失和事故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生产恢复为要求。 应急监测点位及次数表

检测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检测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我公司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企业我们“执行标准,严格管理,科学公正,服务热忱”为管理宗旨,执行包括《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管理标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我公司承接的检测委托,我们将严格按照我公司的质量体系管理有关规定,并结合该委托项目使该项目检测能有效、正常运行,确保该委托项目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一、环境条件保证 1、保证实验室正常是环境条件,满足实验检测要求,定期检测环 境数据。我公司通过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对我公司所有参数均 能满足试验条件,并对所试验参数在试验前都检查了环境条件 并予以记录。 2、环境条件不和服要求时,立即停止检测,清查原因进行纠正, 待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实验检测; 二、仪器设备保证 1、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我们按照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为此我公司按照质量手册 的要求,制定了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按时对应检定设备进行送 检,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均符合检定要求。 2、对于检定合格的仪器粘三色标识,对不合格仪器及时由专业人 员进行检修,检定合格后方可进行试验检测,对不合格的设备 粘贴停用标识,不得使用。

3、试验仪器设备定期由设备管理员和试验人员进行检修和保养, 对部分使用频率高的试验仪器还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功能正常,性能完好,精度可以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三、检测人员技术素质保证 1、我公司检测人员均持有重庆市建委颁发的检测人员检测资格 证,确保每次检测都是持证人员进行有效检测。 2、我公司按照质量手册,不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 考核,确保检测人员对检测试验保持正确性。 四、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1、根据承接的委托,我们将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实行技术负责人 负责制,选取适用的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正确的试验 操作方法和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2、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检测报告,并由检测人员 进行复核,待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形成有效报告。 五、质量事故处理 1、一旦发生检测人员不能处理的事故,由试验人员立即报告实验 室负责人,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由质量负责人对本次事故进行调查,组织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 分析,同时采取纠正措施,并由质量负责人对此形成质量报告存档,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3、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总分:2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24,分数:24.00) 1.水体监测对象有( )。 A.环境水体 B.地表水和地下水 C.环境水体和水污染源 D.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2.水体监测方法有( )。 A.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 B.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C.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D.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注意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①国家标准分析方法。②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 ③试行法之间的区别。 3.环境监测技术包括( )。 A.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B.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C.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 D.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解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预处理技术属于采样技术的范畴。 4.对于某一河段,要求设置断面为( )。 A.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 B.控制断面、对照断面 C.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和背景断面 D.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背景断面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解析]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注意:当对一个完整水体进行污染监测或评价时需要设置背景断面。 5.对于某一河段,控制断面一般设置在( )。 A.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B.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C.排污口下游500m处 D.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因为在排污口下游500m横断面上的1/2宽度处重金属浓度一般出现高峰值。 6.一条河宽100~1000m时,设置采样垂线为( )。 A.左、右各一条 B.左、中、右各一条 C.5条以上等距离垂线 D.一条中泓垂线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水面宽小于50m,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1000m,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0m,至少设置5条等距离垂线。 7.在河流水深10~50m时,设置采样点数目为( )。 A.1个样 B.2个样 C.3个样 D.5个样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水深10~50m,设三个点,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1/2水深处设一个。 8.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等二类污染物采样点布设在( )。 A.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 B.渠道较直、水量稳定的地方 C.工厂废水总排放口 D.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发表时间:2016-08-09T15:03:51.4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饶国铨 [导读] 全世界唯一不变的共同课题就是经济发展,每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对新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514021 摘要:全世界唯一不变的共同课题就是经济发展,每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对新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我国也不例外,这样做的后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造福全人类,弊端就是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人们应该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从现在开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孩子的未来生存环境。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改进对策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然而当前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新的污染物被不断爆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频繁被发现,雾霾的阴影挥之不去等。环境监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并做出成因分析和科学预测。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可以高效率地分析出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并为环境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技术依据。深入研究目前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 环境监测的地位和意义 1.1 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系。环境监测完善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离开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将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将是一句空话。 1.2 环境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把各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在不能保证各个环节都做好的前提下,过分强调某一环节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 2 现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难度大成果低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工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升高,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国家的环境问题也日渐呈现出来。由于中国工业区较多,并逐年呈放射性与分散性发展,这就在环境监管上出现监管范围扩大、监管总量的增加、监管难度增大等问题,环境监管部门面临环境监测资源匮乏,监测成果低,监测技术落后等客观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监测面临一个自身队伍建设的问题,比如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专业、高素质人才缺少,整个人才培训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国家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使得环境监管事业的发展由于人才不足而滞后。 2.2 国家环境监测条件的落后 我国环境监测的建设相比发达国家较晚,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环境监测配套设施落后,比如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条件较为落后,对环境监测样本检验不能测出准确的结果,而且部分实验室的资质不能够满足评审的要求准则,这些问题将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监测工作的效率。另外,监测站中设备配置不合理,缺乏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使得设备寿命折损,导致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这不但不利于环境监测,而且更容易造成监测结果的错误,对于环境监测也只能呈现简单的数据报告,不能更深入的数据分析,这样一来环境监测技术未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从而导致监测结果不科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3 监测设备体制不完善 由于监测技术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很多先进的监测设备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环境监测中,发生了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没有完整的监测计划,导致了监测效率低下,部分老化的监测设备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换,最终导致了监测结果发生误差,无法监测出准确的环境状况,不能够及时的排除污染物。所以监测设备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创新。 2.4 监测人员综合能力较低 在环境监测中,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监测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却没有提升上来,致使技术人员无法使用技术先进的监测设备。由于国家忽视了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监测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了监测技术人才的缺失,同时在环境监测中,技术人员没有可以借鉴参考的信息意见,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效果,制约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3 关于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客观的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宏观的发展角度,统筹考虑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而抓住问题存在的本质,真正地解决好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问题。 3.1 构建健全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 要根据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技术体系,构建规范化的技术使用与配置计划,一方面要积极的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管理,在使用之前要对监测技术设备的性能进行合格检验并要定期对分析测量仪器进行校准,进而在最大限度上的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数据误差而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其次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选择正确的分析技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宜的分析技术标准,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要优先考虑到国家、行业标准分析方法,这不仅是提高监测技术的重要途径,同样更是保障其监测结果科学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