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重要性;障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城镇化是涉及四个要素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镇规模的变化,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实现农民身份转化、生活方式转换、文明素养提升,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①。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在农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农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非农活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的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以及农村地域空间向城镇演变的过程,城镇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和农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重构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但是,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据统计,中国有2.6亿农民工“漂浮”在城市中,游离于城乡之间。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甚至更少。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二)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组织人事]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全区乡村治理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良好的乡村治理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引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治理为视角,通过深入了解我区乡村治理历史沿革,摸清党组织在当前我区乡村治理中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具体措施,为今后解决我区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XX区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是县政绅治阶段。这一阶段从1916年开始,到建国前结束。在治理模式上,主要由各村士绅替国家征收各种赋税和摊派,对下负责管理地方的公共事务,如教育、道路、赈济等,具有承上治下的职能。二是人民公社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村上,保证村有党支部、生产组有党员。主要由村党支部掌管着治村的主要权利,在许多情况下,管理委员会与党委会(党支部)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使得“大队”以上的“民主制”成为形式。三是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治理阶段。1980年村委会产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前是村民自治的萌芽期和实践期。公社这一级机构转变为乡镇政府,而原来的“大队”和“小队”则转变成”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得到了全面的阐述,走上了一条组织农民、管理农村的新路。四是村民自治阶段。这一阶段从1998年正式实施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民主选举。在治理模式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对村民自治活动的领导,逐步形成了乡镇党委、村“两委”、乡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等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构建了乡镇党委、村“两委”、村民、相关社会组织参与、谈判和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科学化水平不高 一是选优配强干部精力不足。有的乡镇党委在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较大精力,在基层队伍建设投入的精力显得不足,对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培养发展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深,致使农村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二是提供服务推动发展不到位。如今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而部分乡镇党委没能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着眼,调整工作思路,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去管理农村,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乡镇党委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三是推进工

调查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负责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班级 手机号码 E-mail 地址 序成员学号手机号承担任务成绩1 2 3 4

作者承诺书 本人(小组成员)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论文《》,为自己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研究成果,尽我(们)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技术报告和研究数据等),并无篡改、伪造研究数据,隐瞒不利数据等行为。愿意接受批阅老师的审查,如若查处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超过全文25%)、伪造数据等情况,调研论文成绩同意记为零分,并按“考试作弊”处理。 作者(调研组全体成员)签名: 日期: 集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年月日

调查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0911 2009842014 熊政辉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扩大,农村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事情都具两面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当多的问题出现,在亲身调查、体验多年的农村生活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村的发展和现存问题进行了初步描述和概括。 关键词:留守儿童耕地城乡差距农村发展 在农村土生土长了19年,转眼就度过了“白驹过隙”的大一,暑期回家,第一次在一个不同的角度看熟悉已久农村,看她的发展与变化,其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有感触。经历这一此调查分析,作为我们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的我,更感受到了农村对上大学的那种渴望与敬仰。这份渴望与敬仰,来自农村的贫穷和艰辛,还有那一丝的无奈,那满心的奋进与追求。以下是我是我眼中农村的些许问题和变化。 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通俗的说,一般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的孩子。之所以把它放第一,是因为这是现今农村最容易看到的现象。记得有句写实而有诙谐的话,说现在的农村几乎是“703861部队”,70(所谓七十古来稀)指的是老人,3?8(妇女节)代指妇女,6?1(儿童节)指的是儿童。那农村的“壮丁”哪去了?君不见农民工满处是! 是的,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和城市差距加大,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农村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另据抽样调查,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和对策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存在 问题和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和对策农村环境整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真正找准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美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桥头集镇人大对全镇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集中综合整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投资约200多万元,投工5000多人次,动用机械500多台(次),清除垃圾死角400多处,整修河道1500多米,街道硬化2000多米,粉刷墙壁10万平米,粉刷树木3万株,拆除违章建筑320处。改厕、改水、植树造林等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可以说,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局 良好,成效明显。 但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 足。 一是许多村干部思想认识不高。没有真正把农村环境整治的意识提高起来,甚至有少数村干部竟然说:“搞这个干什么啊,都是形式,农村就是农村

哪能和城市比”。直至出现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困难较大。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陋习难以根治。大部分村(社区)没有任何的净化、美化宣传标语和宣传氛围,许多群众对家园美化观念不强,垃圾随处乱 扔,农村习惯难以改变。 三是整治不彻底。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总是把工作只做到应付检查上的突击清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村级保洁员队伍形同虚设,部分村庄和路段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反弹。 四是专项的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畅。政府每年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的投入,但少数村(社区)没有把此项资金全额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另一方面保洁员工资偏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导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步履艰难。五是队伍不健全。乡镇农环工作人员偏少,镇区主街道的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车辆乱停放等执法力 度比较薄弱。 六是设施不完善。缺少果皮箱、环卫手推车、清扫车、洒水车等环卫专用设施。垃圾桶管理不善,利用率不高,垃圾乱倒现象再所难免。因此,加强农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在此探讨农村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深感荣幸。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突出问题。 一、土地问题。 由于小城镇建设、市场开发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二、人才问题。 受近年来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创收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从农村转移过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问题。

农业耕地总面积数,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资金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五、增收问题。 目前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剧增,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六、市场问题。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面临问题及建议(最新分享)

“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 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最新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各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以期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本文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一、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1.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够完善。当前农村的治理模式名义上是村民自治,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以“乡村致富带头人”+“乡镇包村工作队指导”的模式开展上传下达的基本工作,工作任务呈“上传下效”,工作形式往往多于内容,“上头千根针,万条线”纷纷落地于村居组织。而乡村实际治理效果如何评价,不少地方往往以重经济增长而其它方面不出问题即可等应对方式。同时,有的忽视了乡村社会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村级自治组织的准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村级组织更多的是充当乡镇政府代言人而不是村民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村干部出现*败问题。 2.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与道德长期缺失导致文化断层与人文关怀的缺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以乡村能人为致富带头人来,不少地方村级干部带头并支持农民发展经济的模式刚开

始起了不少作用,但因其中由于文化因素和法纪制度的缺失,导致不少村级干部缺乏敬畏与底线意识,往往就造成了文化素质与个人操守的随意性与低俗性,缺乏法治思维、缺乏人文关怀与感情用事成为其治理能力的缺陷。 3.当前乡村低水平就业与收入仍是制约乡村治理与发展的难题。农村人才外流与本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甚至个别地方青年农民陷入半失业人口态势,加上仍然缺乏内容形式丰富、健康的文体文化、精神生活等引领,也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因素 二、关于加强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意见建议 1.改变“农村能人治理”的评判标准与治理方式。应对农村干部的选用评价与考核加强其对法治观念、公共服务思维、文化敬畏与传承方面以及村民认同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推荐。同时,加强农村干部的法治知识、人文方面的学习,加强村民的普法认知与卫生习惯与道德榜样的树立,把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人文、道德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2.加快对职业农民支持,大力培养村民的职业化教育。鼓励并奖励高校教师及企业家下乡,切实为农民致富举行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补贴。要让农民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并且让技能更多获益,同时创新土地租期入股的方式,要让农民分享农村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生态环境与村民致富的良性循环,进而达到农民对职业技术的认同与承接。 3.鼓励退休干部回乡参与乡村书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传承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5400355.html,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安小林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农村社会则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关键在基层,而农村则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新时代的农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种种、农村教育资源缺位、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需要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层出不穷。故综合准确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社会治理发展 从目前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发现,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作用,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行政力量加以推动,对于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以及农村慈善救助等事务一般均由政府控制,由政府设置组织或者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如此一来既加大了政府压力又限制了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制约了社会自治的发展。 (二)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此类人群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即便是留守家乡的精英人才,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如何发家致富上,对乡村事务关注度不高,久而久之导致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农村各類社会矛盾日显突出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许多城市的旧城区陷入了原有城市功能衰退、物质环境老化、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重重困境,如何抓住改造契机,让旧城区重现昔日的繁荣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丰富的感受大多来自记忆。穿行于现代却日渐陌生的城市,再没有什么去提醒你驻足回望,那份失落是记忆的失落。城市是记载着人类生存的历史,没有旧街区和旧建筑的城市,如同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很难想象余生如何渡过。 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痕迹,形成了一条历史文脉,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保护好那些有幸逃过无数劫难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维系这一千古传承的脉络,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而城市,注定是要发展的,不会因怀旧而止步;改造也是必然的,因为生活在继续。在用地日趋紧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已成了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随着更多的旧城改造项目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到建筑、规划、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计划,仅仅满足于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应转向旧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人文等的全面复兴。 2.4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原则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人文、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期让旧城区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活力。从对旧城区的特点认识以及城市设计在旧城区改造上的作用出发,并结合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实践经济与教训,可以总结出旧城改造与复兴中,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2.4.1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原则 在旧城区的物质空间建设方面,城市设计应当探寻旧城区原有的空间规律,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整体性(也被称为系统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旧城区也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旧城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不能与城市分割开来,同时要努力加强旧城区与城市的联系,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这种联系。二是从旧城区自身的整体入手考虑旧城区的改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