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各种“息肉”的一个验方济生乌梅丸

治疗各种“息肉”的一个验方济生乌梅丸
治疗各种“息肉”的一个验方济生乌梅丸

治疗各种“息肉”的一个验方——济生乌梅丸

组成:乌梅500克僵蚕500克象牙屑30克人指甲15克(可用炮山甲30克代之)酒醋适量。

用法:乌梅放酒醋中浸一晚,以浸透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半拌炒黄为度),人指甲用滑石粉炒至黄色鼓起,四味研粉蜜丸,每丸9克。成人早、中、晚各1丸,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1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主治:各种息肉。疗效:龚氏用本方治疗各种息肉都有显著效果,斐氏验证2例结肠息肉收效满意。周氏用上方治疗直肠、声带息肉收效满意。某患者声带息肉服用西药和中药百余剂不效而加重,以上方加减(乌梅250克僵蚕200克桔梗200克丹参200甘草30克,每服9克,每日3次),一料后息肉完全消失。附方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 (湖北省孝感市中医院胡竹芳 )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多因郁、痰、瘀三者紧密结合,互为因果所致。在10

年中,我采用自拟的乌僵薏四汤治疗50例″胆囊息肉″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乌僵薏四汤由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潜意识点穴公众号提示: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

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曾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如果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还是以外科手术摘除为妥。附医案一则:年某,女,36岁。右上腹不适五年,加重一年。经襄樊、武汉、广州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丈夫为某医院普外医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经同类患者介绍于2006年2月25日来我出就诊。刻诊:右肋不适,痛连肩背,时伴头晕目眩,乏力。体胖,身高162cm,体重89kg,食欲旺盛。喜食肥肉、鱼类、蛋类、动物内脏等食物。B超示:重度脂肪肝,胆囊多发性息肉,最大一个为1.6mm。慢性胆囊炎。血压:140~150/100~110mmHg。血脂三项均高。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为痰浊瘀滞为患,治以化痰祛脂,升清降浊。处方:方一:全瓜蒌30g、生半夏15g、焦山楂60g、苡米100g、郁金15g、泽泻100g、生南星15g、茵陈60g、茯苓30g、橘皮10g、甘草5g、栀子5g、黄连5g、绞古蓝30g、乌梅100g、僵蚕30g、浙贝母15g 。一天一剂,水煎服。方二:用炮山甲60、鸡内金90、三七90、水蛭90、浙贝母60、乌梅90、共研极细末,一次3g,一天4次,吞服。 2006年4月10日二诊:所有症状消失,彩超示胆囊息肉二个,最大一个为0.5mm.。血脂已在正常范围。效不更方,继服前方。2006年6月5日三诊:各种理化

检查均已正常,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体重68kg。

(以上文章非我原创,转载论坛,抛砖引玉,仅供专业人士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经方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疗效评价

经方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疗效评价目的探究经方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以2015 年1月—2017年1月该院100例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西医组(50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组(50例,应用常规西药+经方乌梅丸治疗)。研究对比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患者的疗效及血糖水平。结果中西医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相比西医组(70.00%)明显更高(P <0.05);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5.12±0.61)mmol/L]、餐后2 h血糖[(7.01±0.42)mmol/L]相比西醫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经方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 标签:乌梅丸;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 Evalu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Wumeiwa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NIE Kun Department of TCM,Hulun Buir P eople’s Hospital,Hulun Buir,Inner Mongolia,021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wumeiwa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pplied the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combin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pplied the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and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wumeiwan,and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were compared and research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90.00% vs 70.00%)(P<0.05),and after treatment,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 in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5.12±0.61)mmol/L and (7.01±0.42)mmol/L,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wumeiwa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type is obvious. [Key words] Wumeiwan;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type;Type 2 diabetes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临床还尚未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1],糖尿病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有数据统计[2],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糖尿病患病率的90%,且患病人群以中老年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中医辨治胆囊疾病疼痛 发表时间:2019-11-29T15:27:04.373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作者:周活力1 李翌萌2 [导读] 【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1.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2.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13)【摘要】胆囊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西医治疗包括止痛、抗炎、手术治疗等,近期疗效尚可,但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远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上有一定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胆失通降, 则“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络失养,则 “不荣则痛”,治疗该病应从“通、荣”着手。 【关键词】胆囊疾病疼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1-02 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油腻,体格检查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1],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阳性结果基础上来明确诊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多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着手,或行胆囊切除术及ERCP手术,大多近期疗效较好。但是,许多胆囊疾病患者的腹痛存在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生活,现代医学对此多应用消化酶制剂治疗,疗效不能满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祖国医学对于腹痛的病机总括,从这方面着手,辨证论治胆囊疾病的腹痛,能够对缓解疼痛,减少复发更有帮助。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就有了相关论述,可将它归属为“腹痛”、“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疏泄不利致“不通则痛”,或久病体虚,胆失濡养所致“不荣则痛”[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谓:“胆病者,善太息,呕宿汁??嗌中阶阶然数唾。”《素问–缪刺论》有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曰:“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灵枢–胀论篇》则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灵枢–五邪》中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亦云:“少阳经??是动则痛,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准确描述了本病的症状,并对实证腹痛的病机作了阐述,多因气滞、血瘀、湿热、砂石等原因所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皆为“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又云:“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叶天士说:“积阳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及“络虚则痛是也。” 《素问·举痛论》提出“血虚则痛”。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云:“肝血不足,……为胁肋痛,为少腹痛,……凡此皆肝血不荣也”等。历代先贤也有阐述虚证腹痛之理,多因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阴虚郁滞、脾胃虚弱,皆为“不荣则痛”。 本病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砂石瘀滞、阴虚郁滞等,病位在胆,病机从气滞、石阻、血瘀、湿热、阴虚、气血不足等考虑,所致肝胆疏泄失常,则不通则痛,或由于各脏腑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治疗上分虚实而治,宜理气、消石、活血、清热祛湿、滋阴柔肝、益胃健脾。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据证加减。肝郁气滞证应疏肝理气,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川芎行气活血通络,白芍、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3]。湿热蕴结证应清热利湿,行气通络,予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茵陈、栀子、大黄清泄肝火,柴胡行气疏肝,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瘀血阻络证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予血府逐瘀汤或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方用红花、当归、桃仁、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枳壳宽中行气,桔梗宣肺气,牛膝引血下行,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疏肝利胆,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阴虚郁滞证应养阴柔肝予一贯煎加减,方中枸杞、生地滋养肝肾,麦冬、沙参、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砂石瘀滞证应软坚化石、行气化瘀,予五金汤加减,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郁金理气通络。脾胃虚弱证应益胃健脾,治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补中和胃。此病重在“通、荣”,但二法并非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在辨治之时,亦有相互包容之道。 此病易反复发作,缠绵迁延。故应当注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防病之始。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油腻,生活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凉性食物,因为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使脾胃损伤,以致湿热内生,胆气郁滞不通。调畅情志,气机调畅,利于病情恢复或减少复发。护理得当可减少本病的复发的概率。胆囊疾病之腹痛,因胆属六腑,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实证多因各种实邪阻碍经络气机导致胆腑运行不畅,治疗应以通为主,通则不痛。虚证多因胆腑失于濡养,治疗应以荣为主,荣则不痛。临床上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在各方证里配伍行气通络,疏肝利胆,养阴柔肝之品。从“通、荣”着手,从整体观出发来进行辨证论治,注重肝胆脾胃互调。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66 -174. [2] 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年11 月第32 卷第11 期 [3] 潘丰满.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年11 月第21 卷第11 期 120-121作者简介: 周活力(1988-),学士学历,现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得病变。我国中医认为,诱发胆囊息肉出现得因素主要有二。 一就是人体内肝郁气滞,疏泄失常,以致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长出胆囊息肉;二则就是人体内肠胃积滞,使得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造成肝功能失常,长期发展而导致胆囊息肉出现。 因此,要使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就要从以上两点致病因素着手,对症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护、胆、调、息、方。 材料:护、胆、调、息、方、1付。 做法:将方中得药材置于锅中,加水浸泡,然后以大火煮至沸腾,再以小火慢煎30分钟。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楂菊决明方。 材料:决明子15克,杭菊花10克,山楂10克。 做法:将上述三种药材放入锅中,加水浸泡片刻,然后以文火煎煮至沸腾。滤出,代茶服用。每日1付。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双花连胆汤。 材料: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制香附15克,白芍15克,青皮15克,元胡15克,柴胡15克,厚朴15克,茵陈15克,

茯苓15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全部放入锅中,加水稍作浸泡后再行煎煮,煮至沸腾后滤出,分3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丹参田鸡汤。 材料:田鸡250克,丹参30克,大枣10克。 做法:丹参用干净得纱布包好,大枣洗净、去核,田鸡去皮、洗净。将以上三味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以文火炖至田鸡熟透,捞去药包,加入调味品后食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逐瘀消症汤。 材料: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30克,煅蛤壳30克,炙鳖甲20克,醋浸炒香附15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五灵脂10克,凌霄花10克,赤芍10克,莪术10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全部放入锅中,注意五灵脂要用干净得纱布包好再放入。开文火煎煮,待煮至沸腾后滤出,分2次服用。每日1剂。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温胆汤。 材料:陈皮90克,半夏60克,竹茹60克,枳实60克,茯苓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5片,大枣1枚。 做法:将上述材料全部置于锅中,加入适量得清水,然后以文火煮至沸腾,去渣取汁后服用。每日1付。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可以应用蒲公英粥。 材料:干品蒲公英40—60克或者鲜品蒲公英60—90克,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 一但诊断患有糖尿病,许多病人会长日生活在忧虑、恐惧、悲伤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虽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只要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并能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我国专家提出“五架马车”的治疗原则。他们分别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病情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与心里治疗五个方面。糖尿病人只要按照上面五个方面去做就能获得良好的糖尿病控制,避免糖尿病急性和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享受健康人的生活。 为什么要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糖尿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证实这一点,国际上作了大量的研究,最有名的是DCCT和UKPDS。▲ DCCT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防止研究(DCCT)”是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24个糖尿病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于1993年结束,成果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研究历经10年(1983—1993),对1441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强化和常规治疗组进行观察。强化组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0%)。结果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强化组)可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较常规组下降了54%和76%,尿蛋白排出率(UAER反映肾肾脏受损程度)减少了56%和34%,神经病变下降了57%和69%。由此可见,严格控制血糖的确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但此研究没有观察糖尿病人大血管并发症。▲ UKPDS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是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得到国际糖尿病学界高度重视,其成果在1998年第34届欧洲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发表。这项研究共有23个中心参与,5102例糖尿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时间长达20年之久(1977年—1997年)。研究表明:严格控制高血糖会使总的糖尿病并发症减少12%,心肌梗死减少1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减少21%,肾脏并发症减少33%。 ▲ 单纯降低血糖的思考 DCCT和UKPDS是糖尿病学发展中的两个历史性研究成果,人们对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已不再怀疑。但是单一的严格控制血糖,虽然可以显著的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危险性,但不能阻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程,这也就预示除控制血糖外,影响糖尿病的其他因素也必需严格控制,如吸烟、控制血压等,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均不能忽视。 饮食治疗 ▲ 不进行饮食控制的治疗是无效的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最根本的办法,不进行饮食控制的糖尿病治疗是无效的。任何声称糖尿病人可以不限饮食是不负责的。 对于刚刚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病人,必须经过1个月的饮食控制,同时配上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对于很多的病人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而无需服用任何降糖药物。即使是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也可以减少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优良的饮食控制可以平稳血糖,更可以预防或改善各种各样危险的并发症。 ▲ 饮食治疗的六个目标 饮食治疗要达到6个目标,这是由美国糖尿病学会提出的。 1.使食物摄入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及体力活动之间达到平衡,使血糖水平达到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2.达到最适的血脂水平。 3.提供适当的能量,使成人维持或达到合理的体重,对儿童和青少年则使之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速率;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或患消耗性疾病后恢复期的病人要有最适的营养。 4.防治和治疗糖尿病的危险性合并症,如严重低血糖或血糖过高。 5.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如肾病、自主神经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和心血管疾病。 6.通过最适当的营养来改善全面健康状况。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2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 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祝谌予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

胆囊息肉中医验方

本人收集部分偏方,分享给广大病友,以餐读者。 偏方一:胆囊息肉民间偏方 (1)芹菜小汤:芹菜1 50克,奶油5 0毫升,牛奶1 50毫升,面粉适量,芹菜用相同重量的水煮开,并将食盐、奶油及2匙面粉调入牛奶内,一起倒入芹菜汤后,煮开即成,佐餐食用。益气养血,柔胆止痛。 (2)芹菜粳米粥:芹菜40克,粳米50克,葱白5克,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爆炒葱白,添加米、水和少许的食盐,一起煮粥后,再加入芹菜,稍煮后,调入味精即可。佐餐食用。益胆养阴。偏方二:济生乌梅丸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存的治疗手术是首选,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手术,可以试用中药治疗。提供一个用过的有效方剂供参考,病例附后。 2012-02-20 李*荣女 49岁彩超提示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2个(0.3*0.3 0.2*0.2)脂肪肝、肝囊肿。 胆囊息肉胆结石中药治疗处方:济生乌梅丸乌梅1500克 (酒醋泡去核) 僵蚕500克穿山甲50克象牙屑30克,打细粉炼蜜为丸(9克).每服1丸每日三次。2012-5-26复查:胆囊息肉及结石消失,胆囊壁稍厚。

偏方三: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中药方 组成:乌梅500克僵蚕500克象牙屑30克人指甲15克(可用炮山甲30克代之)酒醋适量。 用法:乌梅放酒醋中浸一晚,以浸透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半拌炒黄为度),人指甲用滑石粉炒至黄色鼓起,四味研粉蜜丸,每丸9克。成人早、中、晚各1丸,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1剂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主治:各种息肉。 疗效:用本方治疗各种息肉都有显著效果,斐氏验证2例结肠息肉收效满意。用上方治疗直肠、声带息肉收效满意。某患者声带息肉服用西药和中药百余剂不效而加重,以上方加减(乌梅250克僵蚕200克桔梗200克丹参200甘草30克,每服9克,每日3次),一料后息肉完全消失。 附方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多因郁、痰、瘀三者紧密结合,互为因果所致。在10年中,我采用自拟的乌僵薏四汤治疗50例″胆囊息肉″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乌僵薏四汤由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读:中医认为,糖尿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 1.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将上药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待温度降至50℃左右时,患足放入药液内浸泡,药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一次,每剂药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将原药的药渣一同放入锅内煮沸。可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糖尿病肢端坏疽。一般连续用药半个月,最长连续用药80天。 2.苏木50克,木瓜、透骨草、川椒、赤芍各30克,桂枝18克,川芎15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加水5000毫升,水煎取汁。先熏手足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再将手足浸泡30分钟,每日两次,每剂药可用2~3天。可活血通络,祛风散寒,适用于糖尿病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 3.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金银花、土茯苓各30克,川椒、苍术、黄精、花粉、防风各15克,红紫草、苏叶各10克,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两次,每次10~30分钟。可祛风止痒,适用于糖尿病性外阴瘙痒。 4.生大黄6克,炒槐花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煅

牡蛎30克,制附片6克,姜半夏6克。将上药煎取浓汁200毫升,直肠滴入,每日一次,连续30天。可活血化瘀,利湿泄浊。适用于糖尿病肾病。 5.黄芪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元参、生地黄、熟地黄、生牡蛎、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石菖蒲、萆薢、丹参、僵蚕、白芥子、五倍子、牡丹皮、地骨皮、仙灵脾、黄连各30克,肉桂、小茴各10克,生大黄20克,全虫、莱菔子、水蛭各15克,冰片、樟脑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粉,再将其他药混合研碎过 100目筛,共混匀。在药粉中加入蜂蜜、植物油、酒精适量,调至软硬适宜,压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药块,用橡皮膏作基质衬布,将药膏贴于橡皮膏上即得。取涌泉、肚脐、三阴交、肾俞,每次贴敷2~3个穴位,一般2~3天更换一次药膏,一个月为一疗程。可益气养阴,培补脾肾,除湿消瘀,适用于老年性糖尿。 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所引起。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病人,城市多于农村,常有家族史,故与遗传有关。少数病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常并发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硬化、肾和视网膜

胆囊息肉患者的饮食选择及注意事项

胆囊息肉患者的饮食选择和注意事项 饮食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应该注意首先应尽量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如动物的肝、肾、肉类、虾蟹等,多吃蔬菜、鱼类,主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可补充适量植物油(具有利胆作用)。其次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E等。 还要补充适量膳食纤维,可刺激肠蠕动,预防胆囊炎发作,另外少量多餐,可反复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达到引流目的。必须注意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食物温度适当,过冷过热食物,都不利于胆汁排出。 以下是饮食选择和注意事项: (1)选择带鳞鱼、瘦肉、奶类、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且胆固醇含量相对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动物内脏肝、肾、大肠等食品摄入。 (2)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更应保证。酸奶、山植、糙米等食物也对病人有利。可多吃香菇,木耳,金针菇,鸡胗等食物。 (3)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如肥肉及动物油脂,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 (4)忌食辣椒、生姜、生蒜、芥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饮用酒及咖啡、浓茶。 2.生活方面应该注意: 多饮水,多活动,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及经常熬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避免烦躁易怒。 3、调节情志,中医学认为,情志不调,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汁郁滞是形成结石的一个主要因素。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人的气体通畅,气血调和,肝的疏泄正常,胆汁就不易“潴留”。 4 、中药预防:我们临床中常用下列中药泡水当茶饮,常取得效果。 ①金钱草60g ,泡水当茶饮之,连服3-4 个月。②金钱草30g ,鲜芦根15g ,1 剂/2 天,连服4-6 个月。③玉米须20g ,茵陈30g ,1 剂/2 天,连服4-6个月。④鲜芦根30g ,生牡蛎30g ,1 剂/1 天,连服3-4 个月。俗话说:“病以防为主。”①饮食要规律,禁忌饮酒,少食油腻性或油炸食物,避免高胆固醇饮食;②早餐要吃好;饮食要有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000·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8, V ol. 40, No.10 ·综述·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马琴 杨薇 陈水龄 【摘要】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临床运用广泛。本文整理分析有关乌梅丸的病机及该方的临 床研究文献,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梅丸;病机;临床运用;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f Wumei pill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Ma Qin, Yang Wei, Chen Shuiling. Eye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Corresprondingauthor: Yang Wei, Email: 184950196@https://www.360docs.net/doc/9f15973558.html, 【Abstract】 Wumei pill from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Wumei pill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Wumei pill; Pathogenesis;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乌梅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由乌梅、黄连、黄柏、桂枝、附子、川椒等10味药组成,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作用,原方主要用于蛔厥、久痢。现代对乌梅丸的病机有不同认识,对其临床运用有了新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对乌梅丸的病机认识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对乌梅丸病机的认识 《伤寒论》记载:“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治疗蛔虫扰动、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逆的蛔厥症,为厥阴病篇之主方,可治脏厥。病机特征是“潜藏于内,变动不居”[1]。脏厥本质为脏寒,独阴无阳;蛔厥亦为脏寒,故病机相侔,都用乌梅丸治之。历代医家对于乌梅丸的病机有不同认识:①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为寒热错杂,又以上热下寒为主。《四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8.10.028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课题(ZZ11-040);高健生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 作者单位:100040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 通信作者:杨薇,Email: 184950196@qq.c om 圣心源》曰:“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故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姜、附并用,所以清子气之上热,温母气之下寒也”。《伤寒缵论》云:“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故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医宗金鉴》认为乌梅丸“解寒热错杂,阳明混淆之邪”。刘渡舟运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以调理肝胃之不和。②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合枢理论,分析认为乌梅丸的病机是“肝气亏虚,厥阴不合,阳气外越,虚寒内生”[2-3]。③李士懋[4]推崇其病机为肝阳虚,认为乌梅丸是治肝阳虚致火郁的方剂,厥阴病的本质为肝阳虚致寒热错杂证。由上可知,乌梅丸的病机主要为寒热错杂、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运用中,后世医家根据乌梅丸的病机特点,广泛用于各科疾病。 2临床应用 2.1 溃疡性结肠炎:王金明[5]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观察组给予乌梅丸,均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3.3%、对照组为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老中医李济生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 发表时间:2011-09-15T10:56:10.0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春杰[导读] 肝主疏泄、肝主气化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李春杰(吉林省延吉市河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吉林延吉 133000)【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386-02 李济生教授,是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现任吉林省首届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三十五载有余,学验俱丰,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李氏认为,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但不能等同于糖尿病。从《内经》开始,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李氏在吸取历代医家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现代中医学家的观点,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中医的理论上取得一些突破。现探讨如下。 1 肝主疏泄、肝主气化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成,并强调“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这一观点开创了“从肝论治糖尿病”的先河。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肝主疏泄是肝具疏泄、畅达、宣泄的功能,主要的含义是调畅气机。有立论“肝生气化”,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称“气化”。“气化”本身既包括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合成供给,又包括对多余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分解排出,以保持机体旺盛的活力。“气化”功能无脏器不有,而肝在整体气化中是最活跃、最重要、最关键的一脏。如果肝失调畅,气机率紊乱而出现高血糖或尿糖。 肝主疏泄的另一个含义是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运行水湿和水谷精微,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及胰岛素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就其功能来说应属于中焦脾胃功能的部分。胰脏位于中焦,属脾之副脏,肝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主要表现在肝之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促进胆汁与胰腺(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排泄。肝失疏泄,则脾不运化,则水谷精微敷布紊乱而发生糖代谢失常。 2 病邪伤肝、肝失条达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中医历代典籍论述颇多,均认为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因素,即饮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壅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亏乏导致肝阴(血)不足,进而使肝失疏泄,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众多的并发症。 3 肝与“三消”、“三多”症状的关系 自朱丹溪创“三消”理论之后,学者便把“阻虚燥热”作为糖尿病的病机。其实,这只是表现现象,阴虚燥热只是气机紊乱的病理过程,而“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才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由于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气郁化火,火盛伤阴而后才致阴虚燥热,故气机紊乱是本、是因,阻虚燥热是标、是果。 “三多”的出现虽与肺胃肾三脏有直接的关系,但与肝关系密切。肝为厥阴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五脏皆有气,然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唯肝主疏泄,涉及体内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运态变化。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阴,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遏止,肝气疏泄则心情舒畅,气血平和,健康无恙,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机能紊乱,“三多”之症始见或加重。 4 中西医结合的最新认识 4.1胰腺是胰岛素的分泌器官,胰岛素的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与胰岛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有效的改善、恢复胰腺的组织及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所在。在西医是器官移植,在中医就是选用恰当的中药,促进胰岛组织的增生,根据人体组织解剖学的观点,胰岛是胰腺组织的一部分,而胰组织的胚胎发生学是由肝憩室和十二指肠背侧肠壁萌发出来的,从中医治病求本的观点出发,必须考虑到胰腺生成的原始所在。选用对肝及十二指肠有一定作用的药物,使之增加胰腺组织的增殖作用,才是首要任务。 4.2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最早阶段称之为胰岛素因子,没有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它必须在胆汁及酶的参与下,才能转变成为人体所需的胰岛素,这一过程叫“翻译”过程,有一些病人就是这个环节发生障碍,从治肝的角度来解决胆汁的障碍,使胰岛素因子通过“翻译”过程变成具有正常生理效用的胰岛素。 4.3胰岛素分泌出来,经过一系列的酶化作用,供给人体各器官需要。人类食物主要是三大基本成分糖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上三大物质的代谢都需要胰岛素参与,尤以糖的转化与燃烧为重要。因此,投入的糖分与消耗胰岛素有很大关系。再有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亦消耗部分胰岛素,所以胰岛素的利用障碍也是不容轻视的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从肝论治糖尿病是最重要的治本之法,如果患者是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可配合应用“三消辩证”,即上消配合润肺滋阴,中消配合清养胃阴,下消肝肾同治,如果患者无典型症状,则结合个体辩证,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证型,配合运用相应的治法,诚如医圣张仲景所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原因和治疗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原因和治疗 出现了胆囊息肉,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胆得健康,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对于很多患者,为了能尽快的让自己康复,想选择中药治疗胆囊吸肉,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下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原因和治疗,下面内容就做了具体的介绍,你可以全面的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 1、茵陈、蒲公英、柴胡、郁金、人工牛黄、栀子、金钱草、黄莲、青皮、连翘、香附、厚朴、大黄、丹参、冬虫夏草、桃仁、龙胆(注:忌食肥肉、海鲜、鸡蛋黄、无鳞鱼类、动物内脏、辛辣、白酒、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2、柴胡、白芍、甘草、薏苡仁、连翘、青皮、香附、厚朴、生大黄、丹参、桃仁、僵蚕、金钱草、龙胆、茵陈等(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养肝柔肝、活血化瘀、利胆通腑,软坚散结) 3、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4、乌僵薏四汤由柴胡9g,枳壳10g,白芍15g,薏苡仁30g, 乌梅10g,僵蚕10g,白芥子10g,连翘15g,三棱9g,法半夏9g,甘 草6g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 9g,每日3次。一般2~3个月为1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了解了以上的介绍,相信你也了解了通过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那么可以根据以上的全面介绍,通过中药的治疗,让自己的胆囊息肉,能通过更好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疗效观察

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Hp阳性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Hp阳性糖尿病胃轻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乌梅丸组、红霉素组、莫沙必利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3组分别给予乌梅丸、红霉素、莫沙必利口服,疗程30 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14C呼气试验值。结果乌梅丸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红霉素、莫沙必利组(P 0.05)。结论乌梅丸能降低Hp阳性糖尿病胃轻瘫患者Hp感染水平,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乌梅丸;糖尿病胃轻瘫;幽门螺杆菌;14C呼气试验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DM)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除具有糖尿病原有的症状外,尚兼有早饱、餐后上腹部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大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营养状况、药物吸收、血糖调节,而且还耗费大量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10年9月~2011年9月,笔者运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胃轻瘫的诊断标准参照《消化道运动学》[2]及《现代胃肠病学》[3]制定。(1)符合WHO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即胃轻瘫综合症状,一般指早饱、餐后饱胀、慢性恶心、反复打膈、呕吐、胀气、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要求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并持续30 d以上;(3)胃动力检查:通过B超、消化道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检查有胃排空延迟,或内镜检查有食物残渣潴留现象;(4)糖尿病病史较长;(5)或伴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或视网膜病变。 1.1.2 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之“痞满证”诊断标准,证属“寒热错杂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嘈杂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喛气,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1.2 纳入标准 (1)符合DGP诊断标准及“痞满”证之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属寒热错杂证者;(3)经14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确认为Hp感染者;(4)年龄18~65岁。 1.3 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有纳入标准者;(2)其他Hp相关性疾病,如胃及十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 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 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症状:一般无症状;并发症:一般无并发症,癌变率较高。 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 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发现过程: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 B超检查特点,多发、强回声,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并发症: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癌变率较低。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 一、方剂: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北京京城国丹医院的刘胜利教授介绍下面的中药方: 其方药组成是: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三棱各9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B超复查后息肉缩小则加服一疗程,若息肉消失则无需再服药。倘若胆囊息肉过大(直径大于1厘米者)则应请外科医生诊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