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9-09-23T14:44:53.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蒋英琼

[导读]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

蒋英琼

(芦溪中心卫生院;四川南充637544)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骨科术后人体的静脉容易被压迫,降低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同时会使血管内壁的细胞组织受损,导致血凝现象的发生。因此,骨科手术时伤口越大,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从目前医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你,医学工作者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始不断研究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凝结在深静脉处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当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护理措施,会使血栓继续扩散到更多的深静脉主干上,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长此以往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骤减,甚至可能会伴随并发症状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从目前医学的临床研究来看,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为静脉壁受损、血液循环不正常、雪凝较快。而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指患者体内的静脉组织处由于三大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血凝块。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单侧下肢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现象,其中属左下肢最易出现该情况。但由于骨科术后血栓的形成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出现,从而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不被重视。因此,医学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骨科术后患者的下肢情况,一旦怀疑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就需尽早进行血液检测并作出及时的诊断。

二、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骨科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患者手术的大小、出血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骨科术后容易使患者的静脉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凝聚程度加快,最终形成血栓。总结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部位。根据国际医学会议发布的研究数据统计,我国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和欧洲国家概率相似,都为44.1%±2.6%。有关医学工作者表明,如果在骨科术后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5.6%。在患者进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也有一半几率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其余的50%会在术后三天内血栓开始溶解。由于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再加上静脉组织被严重牵拉,导致血管壁受损、关节部位压迫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使深静脉血栓形成。②手术时间(t)。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创伤部位的发炎症状也会越严重,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炎性细胞也会因此剧增。通过以往的研究数据可看出,当t<40min时,发病率为6.7%;当40min60min时,发病率为69.4%。除此之外,手术过程中创伤感染以及麻醉时间太长,都会刺激静脉发生血栓。③止血带和骨水泥的使用。在骨科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和止血带容易阻碍人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水泥凝固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血管受损;除此之外,在骨科手术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需要以输血来维持人体正常体征,而医院的库存血内无法避免存在细微血块和血粒,这些都会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堵塞是一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应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措施。

除了基本的药物护理以外,护理预防也逐渐成为医学工作者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护理预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休息和静脉保护三个部分。第一,基础护理。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都会下降,在术后应提高对患者的营养摄入,以加强患者身体素质为目标,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对于低分子肝素在患者术后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要求,确保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量,同时在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等部位,术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的状况,并定期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达标;在基础护理的过程中,避免患者其他系统受到感染。第二,休息。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半个月左右,避免术后休息时在其小腿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情况;在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时,可以穿着医用弹力袜,但禁止针对肢体进行按摩或推拿等活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力度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鼓励患者在术后体征状况平稳后尽早下床,进行足趾活动,同时要多配合咳嗽、深呼吸等动作进行。第三,静脉保护。患者在进行骨科术后无法避免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重点保护静脉,除了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外,还应避免静脉注射在同一地方反复进行。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患者进行骨科术后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对科手术病人实施一级预防的方案和措施,减少患者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同时相关医护人员也应熟悉其发病机制,提高对深静脉血栓的深入了解,丰富临床经验;而群众也应慢慢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这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为了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 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 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 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 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 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 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 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 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避免PTE发生,重在DVT预防! 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较高,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受到骨科界的高度重视,自2009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发布以来,我国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比较欧美国家和亚洲平均水平,仍相对较高,需要继续加强预防VTE。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凝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以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 版(ACCP9)和美国医师协会(AAOS)指南为参考,收集近年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经骨科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形成了2016年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新版指南推荐了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设计的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工具---Caprini风险评估表。Caprini 风险评估的VTE危险因素评分分为1、2、3、5分项,每分项评分可累加;临床应用时,应权衡抗凝与出血风险后进行个体化预防。根据Caprini评分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骨科大手术患者评分均在5分以上,属于极高危人群。

VTE预防原则措施还是1、基础预防;2、物理预防;3、药物预防。但细化了具体内容。尤其强调了药物预防是主要措施并较为详细介绍了各药物的特点及应用细节及禁忌症,新版指南在原推荐抗凝药物1、普通肝素,2、低分子肝素,3、Xa因子抑制剂类,4、维生素K拮抗剂,基础上增加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删除了原版中“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同时增加了安全方便的Xa因子抑制剂类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使用及具体方法说明。仍然强调了各药物使用开始时间和时限,对施行THA、TKA及HFS患者,药物预防时间最少10~14 d,THA术后患者建议延长至35 d。 强调了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不推荐药物预防;当高出血风险下降时再采用与药物联合预防。增加提示了对于出血风险较高或对药物和物理血栓预防具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建议放置下腔静脉过滤装置作为常规预防PTE的措施。 新版指南对DVT与PTE的辅助检查诊断方法特点也进行了介绍。也指出虽然未发现下肢DVT,但并不能否定PTE的存在。 多次强调了VTE预防和出血风险的平衡,术前术后均需评估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凝药物。提出应充分重视抗纤溶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平衡,增加推荐不影响DVT发生的抗纤溶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在关节置换术中使用。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预防及护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和危险程度,解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制定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饮食观察、用药护理、康复期患者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操作方法。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措施,分析各项措施利弊,正确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达到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护理对策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股青肿、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E) 。由于近年来创伤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现高发病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的第一位常见原因。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脑血管事件。现在全人类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涉及各学科领域,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肿瘤科、肾内科、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 1.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统计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发病前期常常无症状,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42-57%、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41-85%、髋部骨折手术为46-60%;肺栓塞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0.9-28.0%、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1.5-10.0%、髋部骨折手术为3.0-11.0%;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2%[1]。 在国内,有专家统计,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预防组为11.8%。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就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Rathbun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 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6/1 000人。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最终发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见DVT危害范围广且严重,因此,探讨L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9]。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 L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老、长期卧床、近期施行较大手术(尤其就是下肢、盆腔等手术时的长时间仰卧、长时间截石位、长时间肢体制动、长时间坐位)、脑中风、恶性肿瘤、骨折、肢体制动、妊娠、产褥期、各种慢性病、静脉曲张、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脓毒血症、口服避孕药、长时间乘座飞机、火车、汽车等。抗凝血酶、蛋白C与蛋白S的缺乏,以及Vleiden突变导致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所致的遗传性促血栓因子。高半胱氨酸血症、某些维生素类如B12、B6或叶酸的缺乏。此外,纤溶系统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因子II突变与因子VIII水平的增高也就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 在某一个体常就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她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就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为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其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 所示。一项亚洲7 个国家19 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120/278)。国内邱贵兴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余楠生等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吕厚山等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如表2 所示。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基本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9-09-23T14:44:53.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蒋英琼 [导读]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 蒋英琼 (芦溪中心卫生院;四川南充637544)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骨科术后人体的静脉容易被压迫,降低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同时会使血管内壁的细胞组织受损,导致血凝现象的发生。因此,骨科手术时伤口越大,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从目前医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你,医学工作者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始不断研究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凝结在深静脉处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当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护理措施,会使血栓继续扩散到更多的深静脉主干上,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长此以往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骤减,甚至可能会伴随并发症状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从目前医学的临床研究来看,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为静脉壁受损、血液循环不正常、雪凝较快。而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指患者体内的静脉组织处由于三大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血凝块。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单侧下肢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现象,其中属左下肢最易出现该情况。但由于骨科术后血栓的形成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出现,从而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不被重视。因此,医学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骨科术后患者的下肢情况,一旦怀疑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就需尽早进行血液检测并作出及时的诊断。 二、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骨科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患者手术的大小、出血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骨科术后容易使患者的静脉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凝聚程度加快,最终形成血栓。总结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部位。根据国际医学会议发布的研究数据统计,我国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和欧洲国家概率相似,都为44.1%±2.6%。有关医学工作者表明,如果在骨科术后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5.6%。在患者进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也有一半几率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其余的50%会在术后三天内血栓开始溶解。由于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再加上静脉组织被严重牵拉,导致血管壁受损、关节部位压迫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使深静脉血栓形成。②手术时间(t)。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创伤部位的发炎症状也会越严重,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炎性细胞也会因此剧增。通过以往的研究数据可看出,当t<40min时,发病率为6.7%;当40min60min时,发病率为69.4%。除此之外,手术过程中创伤感染以及麻醉时间太长,都会刺激静脉发生血栓。③止血带和骨水泥的使用。在骨科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和止血带容易阻碍人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水泥凝固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血管受损;除此之外,在骨科手术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需要以输血来维持人体正常体征,而医院的库存血内无法避免存在细微血块和血粒,这些都会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堵塞是一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应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措施。 除了基本的药物护理以外,护理预防也逐渐成为医学工作者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护理预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休息和静脉保护三个部分。第一,基础护理。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都会下降,在术后应提高对患者的营养摄入,以加强患者身体素质为目标,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对于低分子肝素在患者术后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要求,确保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量,同时在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等部位,术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的状况,并定期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达标;在基础护理的过程中,避免患者其他系统受到感染。第二,休息。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半个月左右,避免术后休息时在其小腿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情况;在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时,可以穿着医用弹力袜,但禁止针对肢体进行按摩或推拿等活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力度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鼓励患者在术后体征状况平稳后尽早下床,进行足趾活动,同时要多配合咳嗽、深呼吸等动作进行。第三,静脉保护。患者在进行骨科术后无法避免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重点保护静脉,除了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外,还应避免静脉注射在同一地方反复进行。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患者进行骨科术后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对科手术病人实施一级预防的方案和措施,减少患者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同时相关医护人员也应熟悉其发病机制,提高对深静脉血栓的深入了解,丰富临床经验;而群众也应慢慢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这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预防“深静脉”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预防 外科、骨科、妇产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二、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2016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田伟,E?mail:tianweijst@https://www.360docs.net/doc/9f16118552.html,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6.02.0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抗凝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1-2]。 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推广应用以来,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0.6%~47.1%[3-5]降低至2.4%~6.49%[6-7],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30.8%~58.2%[3-5]降低至3.19%[8]。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凝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以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9)和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指南为参考,收集近年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经骨科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形成。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临床实施方案必须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制定。 一、定义 (一)骨科大手术 本指南中指THA、TKA和髋部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股骨颈、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手术)[9]。 因在VTE循证医学证据中,骨科大手术中的THA、TKA 和HFS三种手术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充分,故我们将骨科大手术定义为以上三种手术。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0]。VTE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1.深静脉血栓形成: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根据部位,下肢DVT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11-12]。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PTE。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13-14];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PTE的风险更高。 二、流行病学 骨科大手术VTE预防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欧、美洲DVT发生率为2.22%~3.29%,PTE发生率为0.87%~1.99%,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30%[15-16];亚洲DVT发生率为1.40%,PTE发生率为1.10%[17];中国DVT发生率为1.8~2.9%[18]。VTE预防后THA、TKA、HFS术后欧、美洲、亚洲、中国的DVT和PTE发生率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欧、美洲与亚洲国家DVT和PTE发生率相仿,我国DVT发生率较其他国家偏高,但是PTE发生率稍低。这说明骨科大手术后常规进行VTE预防,可以显著降低DVT与PTE的发生率。 三、VTE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三方面主要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 指南背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自2004年3月 开始组织50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 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2005年7月组织多 位骨科专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后邀 请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相关专业专家对争议点进行讨 论,将多专业观点与骨科特殊专业性相结合。2005年11月于北京召开指南发布会暨学术报告会,2006年1月发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 议。自2006年专家建议发表后,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 并结合国际研究进展于2009年1月发布指南草案。草 案发布后,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经多次总结、讨论 后于2009年6月发布了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 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 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经过华南、华 北、华东等地多次会议,邀请国内各地区多位骨科知名 专家及心内科、血管外科、血液科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现有版本。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一、概述 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2.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可分为下肢近端和远端DVT,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肢近端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3.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omboembolism,PT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4.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s thomboembolism,VTE):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两者为同一疾病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 5.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患者容易发生VTE。 二、VTE的危险因素 1.继发性危险因素:手术、创伤、既往VTE病史、老年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 2.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症、因子vleiden突变、因子XII缺乏症、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等。当行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的危险性更大。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DVT形成的措施 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3.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3.1低剂量普通肝素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骨科大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是围手术期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各种方法预防VTE不仅可明显降低其发生,如方法得当也是安全的。为提高中国骨科VTE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本指南中提到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实施时仍须根据患者以及具体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PTE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四)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患者容易发生VTE[1](表1)。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6]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邱贵兴等[7]报告,关节置换术后DVT 的发生率增高,未预防组为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余楠生等[8]报道,2001至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20.6%(83 / 402),膝关节置的术后为58.2%(109 / 187)。吕厚山等[9]报告,1997至1998年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10]报告,股骨干骨折的患者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5.7%。 二、VTE危险因素 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11,12] ,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创伤、既往VTE 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如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TE 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分度情况见表2[13]。 表2 骨科手术患者VTE 的危险分度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泌尿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泌尿外科 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泌尿外科大型手术如全膀胱切除肠代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手术时间较长、术后予止血药物、术后卧床等,都有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 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 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2.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二、、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