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李白、杜甫、苏轼

王维、李白、杜甫、苏轼
王维、李白、杜甫、苏轼

王维百科名片王维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中文名:王维

别名:王摩诘,诗佛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山西

出生日期:公元701年

逝世日期:公元761年

职业:诗人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

代表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生经历

人物生平

史书记载

作品风格诗集特色

诗集分类

诗集作品基本特点

后世的影响

绘画理论《山水论》

《山水诀》

画作评价

人物评价

王维诗选

王维墓

展开人物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另一说699年-761年)[1],字摩诘(mójié),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王维画像

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

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11张)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田园派的代表作是《山居秋暝》人生经历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人物生平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王维塑像

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

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史书记载《旧唐书·王维传》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王维

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王维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作品风格诗集特色

王维

[2]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诗集分类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

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姚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将行老》、《同姚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杜甫王维古诗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朝辞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杜牧、王维、白居易、杜甫和李白的资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后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友情的人。且看他写李白诗吧:“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写出了他一生对李白才华的深相惜重。其言出由衷,读来实在感人。后人每好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规范杜甫与李白的艺术风格,且每以为杜诗出自学力之沉积,而李白出自天才之纵放,这种说法只是太过于看重二者的相异加以区别,乃至后来有李杜优劣之议论。于是,李白只被塑造成“青春李白”,杜甫便成了“沉郁杜甫”。即便有稍微近情的一些说法,兼好二人的,

也仅仅是指出李杜各自的特色优点,谓其不分轩轾而已。这样的两个诗人,在有些人眼中,似乎即使不至于相轻,也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少有人提到他们在天宝三载和四载之间的一段交游。虽然两个天才诗人在他们各自偃蹇漂泊的生命中毕竟交错的那么一些日子,但一面之晤,相期相约,其深情笃挚,可以想见。“梦魂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这种属于豪杰的情感自古即为人称道,况且发生在李杜身上,千载之下,犹令人倾慕。 杜甫初赠李白诗于洛阳:“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这一年,杜甫年三十三,正是年富力强,壮志满怀的时候。李白四十岁,正自天宝元年为玄宗招致京师,是年不合,被赐金还山,其仕途进取、安济苍生的宏愿实际上已是断了,时势如此,已逼得他不得不退,故不久即受了道箓。正是在这一进一退的分际,两人相遇于洛阳城,仿佛曾有过夙因似的亲切。这短暂的相聚,知己却是一生。 凡世人之结交,除了因功名利禄等外在因素而着意接纳的以外,可托为知己,双方必定有共赏的性情才慧等特

点作为基础。杜甫与李白,尽管一个时已名扬四海,一个刚刚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但锥处囊中,锋锐自现,自有掩抑不住的才士风神气质在。这种天才的相互吸引无疑当列为首要因素。如果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的一见倾心,最初只是因为彼此倾慕才华的话,那么,二人后来一路的互相追随,同游梁宋,情如兄弟,几无龃龉,却必然还要寻求更为深层的原因。 李白虽然向来以游仙访道自我标榜,却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修道人,即使在他受了道箓之后;而杜甫虽然是一个真儒者,却绝不是世所塑造的那个一味沉郁,少了一份自然天真性灵之气的“儒腐”。一个真正的儒者、豪杰本应该是有两面的,忧国忧民同时也是潇洒恣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好道的李白却有儒家思想的底子,身为儒者的杜甫为何不能是驰马逐猎、放情尚义的侠者?而这一性格,在杜甫与李白结伴同游的一段日子里,体现得特别淋漓尽致。纵观杜诗,自初与李白会面赠诗,至别后怀想之作,事关李白者凡十四五篇,且无不推崇颂扬,深情恳挚。从杜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中文081班张俏玲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

王维,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xx,xx,xx诗歌风格比较 xx,xx,xx诗歌风格比较 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00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 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xxxx, 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毕空尽, 唯见xx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 xx朝雨浥轻尘, 客舍xx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却另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嫩绿的杨柳,碧瓦客舍,被晨雨清洗得一尘不染,在此圣洁之地,诗人为友把盏,尽离别之情。心意,情意,景意都在酒中,都在画中。既在凡世,又超越凡世,诗人的高贵气质溢于诗中。 杜甫也有送别友人的诗作,风格与王,李完全不同,他的《奉济驛重送严公四韵》是这样写的: 远送从此别,xx空复情。 几时盏重把,昨夜月同行。 xx讴歌xx,三xx出入xx。 xx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与友人的离别是满目伤情,别,空,惜,独,寂寞,残生,表现的都是悲伤,别后的空虚,残生的无奈。这也是杜甫一生的缩影,心境如此,诗亦如此。 我们再比较三人写景诗作。长江冲出三峡,洒向荆楚大地,接三湘,衔洞庭,烟波浩渺,诗人无不有感而发。杜甫有《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xx。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 李诗想象独到、恣意汪洋,难以模仿和学习,可说是内容溢出形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痛快淋漓,天才之极,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又美妙奇异,不可思议。 杜诗有雄豪壮伟的气势,但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形式上更为工整规矩。因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规整,杜诗可成为效行的范本。我们可以在他建立的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浅谈李白山水诗之特点 2006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李晓华 内容摘要:唐诗在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璀璨无比,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李白的山水诗的洒脱飘逸,酣畅淋漓,浪漫豪放,精雕细琢,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倍受后人激赏。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壮丽的山河更赋予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因永王案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李白的一

生留下900多首诗篇,其中,山水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古今中外,奉为经典。那么他的山水诗的魅力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美在意韵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情迫念,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后人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李白与杜甫区别分析

李白与杜甫区别分析

————————————————————————————————作者:————————————————————————————————日期:

9.Compare Du Fu andLiBo---their poetry(occasions, topics, themes, form,etc.), the kind of personsthey were,their personalities.Whose poetry do youlike best,why? 李白与杜甫 四十余年前,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撰文《李白与杜甫》,从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其主要观点是肯定李白而否定杜甫。这里,作者以相同的题目撰文,试图淡化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而从人性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两位诗人的区别。 一、李白与杜甫的生平 虽然TOPIC中未提到生平的比较,但中国对文学和文学家的评价一向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说法,因此,笔者首先从此处出发,引出其他方面的比较。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而卒于公元762年,大抵生活在唐代最盛的时期。李白而是岁时只身出川,游览了中国从两湖到江浙的大好河山。他到处游历,希望通过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见,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的漫游却一事无成,知道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名震天下。安史之乱后,他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后来永王与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被赦免,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后死于中国东南部的当涂。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而卒于公元770年,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扫年在江浙一带漫游,后在洛阳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之后又在长安应试,但依然以落第告终。直到后来他才通过种种关系做了一个看守库府的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去投奔肃宗,被叛军俘虏,之后潜逃,并担任左拾遗的职位。随着朝廷军队的节节败退,杜甫被迫迁徙到了中国四川等地,后漂流到两湖,病死湘江。(以上内容综合百度百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完成) 通过对两位诗人生平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前期比较顺利,斗志也比较高昂;后期则遭遇了种种失意,斗志也趋于低沉。但总体而言,由于生活在唐代的全盛时期,李白的生活态度是很乐观的,这也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买下了伏笔;而杜甫一生则比较坎坷,遭遇了家国的破裂,而杜甫由于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因素,导致其作品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的疾苦,偏向与现实主义风格。 二、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承接上文,笔者提到,李白的作品趋向与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作品则趋向于现实主义。 1、李杜诗歌主题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大量对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记述,以及对自身的豪情壮志的抒发,而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则很少甚至没有。其代表作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述;而杜甫的作品则偏向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石壕吏》《新安吏》等作品描写了战乱年代官吏滥征妇女、老人和小孩入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1、从内容上讲 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 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地友情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地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地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地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地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地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地.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地诗中充满了对李白地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地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地,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地关系. 李白与杜甫地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地了,但他们地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地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地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地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地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地名字再也没有在他地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地不平衡,但天下地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地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地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地李白是孤独而落魄地,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地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地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地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地,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地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地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地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地崇敬之情根深蒂固地体现.用现代地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天宝三载(公元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地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地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地“宿命”地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地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地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地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地相碰”③[与后面地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地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地宝座,却仍然是钦定地桂冠诗人,“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地“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地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地地位可推想出,李白地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地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地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

解密李白杜甫关系

醉眠秋共被--解密李白杜甫关系 (根据康震《唐诗故事》讲座整理)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于洛阳,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为忘年交,时年李白44岁,而杜甫则比他少11岁,时年33岁。但年龄的差异并未给他们带来什么不便,第二年他们便结伴游于齐鲁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两人的相遇并结伴而游,在唐代诗坛上确为一件轰动一时的盛事。 李白和杜甫从那时起便结下了深厚而真挚和友谊,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们后来的诗作中看到。如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便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李白因李璘事件而获罪,,杜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李白对杜甫也同样情深意笃。如送别时写的那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重有金樽开。”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别后的思念之情更是不可抑止,便有了《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获罪被流放西南,在那一个秋天当杜甫获知这一消息时,不禁悲从中来。“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正因为两人有这样伟大的友谊,所以当李白入梦后,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这正说明他对李白爱护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从这种殷勤的叮嘱里,又说明李白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险恶。 李白此时已经获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获释后的轻快心情可见一般。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杜甫并未得知李白的具体情况,同年秋末又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还是以为李白已经遇难,其诗魂当会经过汩罗江,其实李白此时已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湖了。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更可以得到体现。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古来少见,竟于李杜身上见之。一代两大诗人,虽然写诗风格各不相同,一个代表浪漫主义,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但这并未影响到他们伟大的友谊的建立。唐代诗坛上的两颗巨星碰到了一块,其光芒不仅照亮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延照后世,令后人景仰! 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

王维,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王维,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王维,李白,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00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 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

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毕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学校名称:宋体一号加粗) 本科毕业论文(宋体二号加粗) 题目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付勤飞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中英文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相遇 (4)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 (5)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 (6)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摘要: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立无人能及。他们于天 宝三年或四年(公元744或755)间在洛阳会面并同游梁宋,很快成为朋友,当时李白名气很大,但杜甫对李白仍有微词。这从他们诗歌的取材与发展方向上看,即是最好的证明。李白专意于乐府、古风,而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李白为天授奇才,而杜甫则达到了人之能致。自古文人相轻,笔者认为,除了杜甫对李白及李白诗在当时的地位表示认可外,不敢苟同杜甫对李白诗有的羡慕与崇拜之说。 Astract: 关键词:杜甫;李白;赠答诗;评价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引言 李白与杜甫代表着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对当时的律诗并不感兴趣,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怀有远大抱负的杜甫却“晚节渐于诗律细”。一个冷落律诗,一个专力律诗。令人不免猜想,在各方面差距都挺大的李杜二人,怎么能仅评一次交往活动,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好比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交呢?或者说又怎么能成为彼此倾慕的朋友呢?这就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相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怀才不遇、漂泊京城的杜甫相遇于洛阳。时年李白44岁,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一颗大彗星,而33岁的杜甫被李白的风采与才华所吸引,于是相与遨游,极一时之乐。尔后,又遇到高适,三人便同去汴州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个秋天。大约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来到兖州,与当时名重一时的文章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识,抵掌论文,过从甚密。后来李白也在秋天回兖州寓居,旧友重逢,情谊益笃。于是,有人认为这时的杜甫思想“也受到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人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会合了”① 以上讲述的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基本史实,暂且不论李、杜二人是否真的曾再次相遇于兖州,仅就有人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事,就值得商搉。无可否认,尽管杜甫比李白年轻10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当时已都是诗坛大家,而诗坛大家的显著标志就是众体兼备。可以肯定,杜甫一生也确实创作过有浪漫色彩的诗篇,但是这其中基本上没有出名的诗篇。换句话说,我们在杜甫诗集中几乎找不到浪漫主义的名篇,如果说有模仿那也是不成功的模仿,比如《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乐府名篇,但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味。 闻一多先生曾将李白与杜甫的相见比作“两曜(明星)相遇”,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杜甫》)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是于史无证的传说,而李、杜相遇却史有明书。《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两个胸怀大志的沦落诗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免不了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不过,二人相见恨晚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作别又是那么匆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汴州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