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原考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原考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资料获取、课程辅导咨询凯程老师

第 1 页 共 1 页 马原考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政治的学习,大家要多总结、多记忆。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凯程考研为大家提供了政治马原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一: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考试很有可能围绕这三个特点进行命题,单选的几率比较大。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部分的知识点基本都是选择题,同学们在审题过程中只要不遗漏细节信息点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政治本身属于相对基础的学科,历年的平均分也在50分左右,进行一些努力可以轻松考到60-70分,但是想要上80分恐怕比较有难度,不仅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甚至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二:辩证唯物主义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知识的学习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要记得积累知识点。只有大家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熟能生巧。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积累,多总结。只有大家将知识转入自己的肚中,才是真正的掌握。最后祝大家考研顺利。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考点整理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祖国明天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全面科学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南开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思想状况;思想特点;对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因此,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大调查,研究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趋向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现实意义出发,自2004年4月开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就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对全体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 一.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但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时刻关心着塔外的一切,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次调查共有近1万名在校本科生参加,提出热点、难点问题600多个,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国际问题。大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有:美国对伊战争以及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中东局势;世界反恐怖问题;台湾问题;日本问题;朝鲜核武器问题;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西欧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多元化问题、联合国作用等问题。 (二)关注国内大事。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内大事主要有:1、“十六大”及政治、经济改革,如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度创新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私有制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2、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如我们应怎样看待腐败问题?中国的反腐倡廉是否能有效地改变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权利和法,谁大?怎样才能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3、应对加入WTO的措施,如加入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入世后五至十年的发展状况如何?4、西部大开发,如如何看待东西部的贫富差距?西部大开发中,怎样避免“面子工程”,从而为老百姓做实事?5、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如何面对水资源缺乏等环境问题?怎样快速、普遍地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6、三农问题,如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农民工问题?7、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如如何看待社会成员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现象?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8、外交问题,如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中国的人权政策和人权状况如何等等。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就业专题 扩大就业的战略意义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 四、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 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供大于求) 二、结构型失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1.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2.所 有制结构变动,破产下岗。3.需求结构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被淘汰。) 三、观念型失业(1.所有制观念陈旧。2.区域经济观念陈旧。3、企业的就业观 念陈旧。4.对新兴产业的就业观念陈旧。5.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 四、信息阻滞型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 五、体制型失业(体制性障碍,如社保体制不健全,制约劳动力流动。) 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措施 一、澄清失业认识的误区。 二、控制总量型失业。(控制人口总量)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1.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2. 发展继续教育。3.注重短期培训) 四、转变劳动力择业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 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收入分配专题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中,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而劳动要素报酬率过低。(1.工资收入 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较低。3.职工收入增幅低于企业利润增幅。4.企业内部分配中管理者过高普通员工过低。) 二、再分配环节中,存在“五高五低”。(1.政府所得高,居民所得低。2.政府所 得中,中央高地方低。3.居民所得中,少数人高多数人低。4.城市居民高,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 1 的、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 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 面来回答。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 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 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准?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论观点。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 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 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逻辑证明是实践 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 理论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坚持实践标 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准时,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 4.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 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 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从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 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 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 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 5.问: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价值是不是唯一的由工 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三者从时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是否也能创造价值? 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答: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商品的价值也只能是由工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为机器设备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不能离开其他生产要素 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通过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彼(特别是人的劳动力)而独立存在。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离不 此联系展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对马克思开包括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众多的“总体劳 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动者”的艰辛劳动。机器设备的开启、监视、调试、信息处理和 检修等,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 2.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什么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器设备只是作为“物”的要素、作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 导下,前苏联社会主义还会解体?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活劳动转移到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商品当中去,但它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现实生活中,采用先进 个终极理论,由于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备的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实现较多的利润 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境况。在社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虽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却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 基础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获得丰富和发展。效率。在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哪一个个别企 但前苏联社会主义自斯大林伊始,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 不顾前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率就会大大高于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 社会建立的历史前提有所不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条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描绘,形成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而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 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在此基础行交换的,因此,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就可以 上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本身已获得超额的价值补偿,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关于新时期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处理的哲学思考

12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NO.10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科 教 论 坛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以 下特征:一是时代性,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 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二是挑战性,是社会 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解决 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三是普遍性,是社会 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引起了 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四是敏感性,由于是 深层次矛盾的爆发,因此,多数热点问题相 当敏感,是社会上一根“紧绷的弦”。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 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具体应 着重如下几方面。 1热点问题 冷静思考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冷与热 是相对的,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 顺,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往往是得失 并存,利弊共生。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诸 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 热点问题的态度:一方面,不能回避,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勇于 触及,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 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社会的大 局出发,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切不可 头脑发热,凭一时主观冲动,为其推波助 澜,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 盾,使问题复杂化,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对 于经常出现的“跳楼讨薪”、“跳桥讨薪”问 题,既要报以深深的同情,也要认清这种方 式对社会发展的隐患。对于人们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了解问 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与 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关系,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 芒所向,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对 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衡 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褒 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用冷静 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对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人们对社会上热点 问题的认识,首先是从直接感知的各种社 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在事物 的表层,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之前。毛泽东 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我 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 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 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 法。”现象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表层性、 肤浅性、流变性,本质则是隐藏在各种现象之中,是事物比较稳定深刻的内涵。我们不能满足于抓现象,而是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从感性认识开始“入门”,敏感地抓住这些反映各种新动向、新事物、新苗头、新问题的现象,再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内核,通过事实的交融升华,步步深入,层层剥笋,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获得对热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比如2010年初的“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看到:独霸全球,建立一个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是美国政府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而美对华战略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马英九当局上任以来奉行务实政策,加大了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这着实让美国人不安。客观而言,两岸的和解绝对不符合美国人的国家利益,美国为了达到以台制华,期待着保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政治目的,以此确保美国人的利益最大化,需要永远手里握着台湾这张牌,随时来教训和牵制中国大陆,时不时的“对台军售”既控制了台湾又牵制了大陆。3善于分析 解剖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与精髓。我们要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社会热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深刻的具体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解剖矛盾的过程,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分析得好,就引导得好,对受众起明事悟理、化解矛盾的作用。构成社会热点的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多要素构成,具有多维空间的整体。我们只有开拓全方位的视野,要对热点问题进行立体化的“扫描”,从上下、内外、前后、纵横、正反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充分揭示热点问题的丰富内涵及发展趋向,摒弃线性单一因果律的思维方式,避免“非此即彼”、“一因一果”的解析。比如2010年春节后中国南方普遍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我们就应该从以下四点分析:(1)内需的逐渐复苏和外贸订单的突增,而之前一些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裁员以及前期大批工人返乡而带来短期劳动力不足。(2)4万亿投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提高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很多劳务人员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返乡并不再长途跋涉外出谋生,转而留在当地找工作。(3)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相 应提高,用工市场上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用工短缺集中于某些技能型岗位和工种。(4)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就业观念、维权意识较其父辈大为提高,对工作的选择更富有理性等方面来剖析。4力戒片面 把握好“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要讲究科学性,力戒片面性,关键的问题是把握好“度”。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又要看到其支流;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又要预测其发展前景。要讲究分寸、角度、时机,把握火候,既避免“不及”,又力戒“过头”。要善于选择揭示事物内部联系与本质规律的切入口,寻找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口。如高房价问题深受全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把稳定房价绝对化,稳定房价不等于冻结房价,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增幅不可过大,不能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抑制投机性购房不是禁止投机性购房,而是要用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将其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我们要客观的、理性的看待社会现实,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观解剖问题的渊源,研究探索科学的、现实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解决之道。参考文献[1]霍福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刊评.热点问题的另一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8(5).[4]黄永进.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J].江淮论坛,2008(6).[5]曹永.多角度解读社会热点问题[J].中学政史地,2008(10).关于新时期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处理的哲学思考 姚维东 (辽宁省朝阳县职业中专 辽宁朝阳 122000) 摘 要: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的特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处理要借助于唯物辩证法,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从热点问题,冷静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分析,解剖矛盾;力戒片面,把握好“度”;端正动机,讲究效果等角度实施突破。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分析处理 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4(a)-012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