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的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展现出古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多,比较好把握,形式的美,对于今天不会写古诗的教师来说,当然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作了一个专题研究,现把有关节奏的这部分内容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不过,由于四言诗,节奏过于简单、过于呆板凝滞,汉以后逐渐没落,与它相似的六言诗也始终无法进入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中。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我们知道,诗是要叶韵的,叶韵的常规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韵字,这些同韵字前后呼应,就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显然,叶韵点是音律的关键,是吟诵时应该强化的所在,而把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拖长构成一个节拍,就能很好地体现和突出诗的韵律。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从声律效果来说,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时,显然会比读《诗经》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或“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觉得更美,更有表现力。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也就是说,诗句的中心不是在叶韵的位置,诗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诗的韵律,而更在诗的内在意境。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这几个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单音节,都是诗人要突出的意义。诵读时在这些位置上拖长,从而使诗意更显隽永。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则都突破了。如:

①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②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③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

④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规则,从意义结构看,例①中“半逗”的点在第一音节之后,例②在第五音节之后,例③在第二音节后,例④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

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在这里,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

三、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

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奏,提出的原则是“兼顾音节和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

故人/具/鸡黍故人/具鸡黍

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到了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留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去了。那么,这种修订的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简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的情况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

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仅仅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律,就如上举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划分之后,简单倒是简单了,但这样划分之后,全诗就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为对称。对仗句(即骈句)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另外,两联对仗,在结构形式上通常也需要变化,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那么颈联一般就是二二二一。这样,散句和骈句交错起来,几种不同的骈句结合起来,才使律诗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有很美的阅读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为二二二一,第二句则变为二二一二,颔联为二二一二,颈联则为二二二一,末尾两句又变为二二一二。

可见,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这里,尾联第七句没有按三分法划,这是因为“垂钓者”三字不好拆,“垂钓”当然是结合得很紧的,但“者”不好独立,故笔者以为还是尊重意义,把切分后会损害意义表达的结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不过,以下各例需要特别加以讨论: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以上是按意义作的切分,从节奏上划分的话,第一不能违背意义结构,第二应尽可能细化,以便反映出诗实际的节奏性,第三节奏点和每个节拍的音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处理。以上三例可以这样标示其节奏的: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②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前两例中,两个短节拍是诗句意义的重心,以两个节拍来诵读,有助于领会诗的内涵。例②中两个虚词作为一个单独节拍,主要也是因为“岂”(难道)和“应”(理应)各自都是诗人表达的重心,可以独立表意(这与前面的“垂钓者”中的“者”是不一样的)。

语文担当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在诗词教学中,就务必使青少年喜欢诵读古诗,在诵读中体味到古诗的精神、古诗的美。因此,在指导划分古诗节奏时,就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粗略地切分为二,而应该在不违背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细致地标出古诗节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古诗本有的声律美。

十首古诗的节奏划分

5

求《望岳》、《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使至塞上》、《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天净沙秋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己亥杂诗》的每一句节奏划分。

谢谢!

满意答案

oline 11级 2010-04-06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出处:《稼轩长短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1)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叔远甫'是字,和字之间

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 .“者”“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 余闻之也/久。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肉食者∕鄙 5. “而” 做转折..连词,“则”在句中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 “则”在句首则划分其后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7.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8.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9.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10.修饰语过长,与中心语之间需停顿 仲尼/之文 闾里间/见之 【课内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得遍观群书 (5)然则何时而乐也 (6)今齐地方千里 (7)盖竹柏影也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下车引之 (11)生亦我所欲 (12)而乡邻之生日蹙 (13) 其一犬坐于前 (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5)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6)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1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8)是吾剑之所从坠 【课外练习】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逸而知人之劳 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5、时邕才学显著 6、惜学术不足尔 7、此张公谓我矣 8、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9、闻者皆惮之 10、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1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12、恐劝令留金也 13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14、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15、此其过人也远矣 16、寄一箱于畏斋 17、会诏百官言事 18、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1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0、而不能见吾之面 21、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2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24、此非公叔之悖也

如何划分现代诗的节奏

如何划分现代诗的节奏.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诗歌中的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以便把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平时的考试中,同学们会遇到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试题。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划分节奏的方法,只好凭感觉来划分,以至于划分后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心中没底。这里我们结合教材实例介绍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 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上句中,“于是”一词,后面有逗号,本身就表示停顿,也即一个节奏,所以不必再划分;“怀”和“着”分别是动词和助词,但它们意思联系紧密,表示一种状态,不能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一种”是一个数量词组,也是一个节奏。“隐秘的”是由形容词“隐秘”和助词“的”构成的意思紧密的词组,不便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想望”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是一个节奏。 下句中,“有一天”是一个意思紧密的词组,构成一个节奏;“我”“终于”分别是代词和时间副词,它们分别表示一个节奏;“爬上”是一个动词,和它后面的助词“了”意思紧密,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构成一个节奏;代词“那个”和名词“山顶”也各自表示一个节奏。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着”“了”“过”,应和它们前面的词看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节奏。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这里的“饥寒的”、“年代里”分别是意思相对独立的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理想”、“是”和“温饱”是单个的词,也都分别表示是一个相对的独立意思,构成一个节奏。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觉得容易多了。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你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你划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再来练练,练完后,参考一下后面的答案,定会有收获。 ①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流沙河《理想》) ②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臧克家《老马》) ③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则都突破了。如:①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

朗读节奏的划分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 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 划分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 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xx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 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 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亍”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 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 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 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劫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 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九和方法: 一、按章节兼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泰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分为:故人俱鸿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俱鸡黍。 例2.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渐燕豚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为:谁家渐燕/啄l春泥。 二、连在,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天璐释伏任斤提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川各碑/大任/于是人也。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凄仔/邑人徕砒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凄子/邑人徕砒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上传: 陈建洪更新时间:2012-5-25 10:23:34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有吹有停,再加上声音按照一定规律,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强或弱,就会圆满地表现或欢乐,或悲哀的情绪。诗歌也一样,我们通常将诗歌语言形式上的规律称之为诗的节奏。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 2.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 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 解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17717教程文件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17717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

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上传: 陈建洪更新时间:2012-5-25 10:23:34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有吹有停,再加上声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例如:杜荀鹤《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 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