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何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

: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

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

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一气象一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

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

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美学;空间;意境

一、中国园林空间的双层结构

如果我们把园林作为艺术品来分析,它的组

织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渐次生成的

三阶段:造园要素——园林景观——园林意境。

在此过程中,空间的营构起了关键性作用。造园

要素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构置出疏密有致、层

次丰富、耐观耐游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透过与

虚空的融合,由虚呈灵,使物象转生为气象,进而

通过对审美想象空间的激发与开拓,促成心境契

合,气象化为意象,创造空远灵动、含蓄蕴藉的意

境空间。

所以,中国园林的营造要从构景与造境两个面加以考虑。构景重在“构”,是景物在空间中的配置设计,重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遵循对称与均

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疏与密、整与散等外

在形式规律。造境重在“造”,追求无中生有,虚实

相生,心与境偕,重在物与物、人与景的呼应感召,

遵循形与神、质与灵、景与情的共生与融合,寻求

客观景象的气韵、意蕴和主体审美情趣、感悟的感

兴互发。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就形成一个由表人

里的双层结构空间:园“景”空间和园“境”空间。

表面上是物态化的园“景”空间,而当游园者逐渐

深入就会演变为虚灵的园“境”空间。

二、园“景”空间及其美学特点

园“景”空间是一种实有物理空问,具体表现

为造园要素按一定目标安排、布置所形成的一种

空间关系。它通过各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错综

配合,协调呼应,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名园依

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重过何氏园五首》),这些诗句描绘的就是

园中之景,展现出空间里景物之间的安排与置。园“景”空间是园林意境生成的物质依托,

园“境”空间的物质基础。

1.园“景”空间特点——隐曲

园“景”空间是将造园要素有机地融合、配置

在一起形成园林的物态景观,要注重物理空间中

的形式美规律。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白

天开”(计成)的自然天成之景。它要求展现出天然山水的错综变化、丰富多样,在不大的空间内

形成步移景换的视觉感受。这就决定了中国园

林的园“景”空间主要体现为“隐曲”的特点。中

国园林绝少有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的。入门以后

必有许多遮掩,或以假山作障,或以粉墙为隔,或

以绿树掩映,或以廊亭区隔,总之要把一座园林

分隔成若干区域。中国园林的代表——江南园

林,面积多不大,但往往觉其宽绰而耐游,游人徜

徉其间,目不暇接,回味无穷。这些特点与效果

均是“隐曲”的园“景”空间而使然。

“隐曲”之“隐”,体现在园景空间上就是讲究

景物之间的掩映与阻隔,互借与互衬,形成“隐而

露”,“露却隐”的多层次园“景”空间。“小红桥外

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人的视线望过去

先是小红桥,越过小红桥是绿杨柳荫,透过绿柳

浓荫掩映才见小红亭。空间上的多层次设置,使

景物之间掩映配合,增加了景观层次,扩展了空

间感,达到空间景观有变化,有起伏,含蓄耐看的

目的。

这些景物既是景观,又是空间布局手段,一

举两得。园中各景物之间常常相互作为分隔、掩

映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通过互相分隔、掩映、衬

托,巧妙地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游赏者的审

美感受,营造有虚有实,疏密有致的园“景”空间。

本来有限的空间,因此变得层次丰富,变化生动,

横生趣味,耐游耐赏。正如陈从周说:“园之佳者

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

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园林整体虽

小,但是愈分隔掩隐,就感到空间越大,愈隐曲,

越有变化,愈有不尽之意。凭借这种空间构景手

段,中国园林以有限的面积造出无限丰富的空

间,达成了含蓄却丰富的美感特色。造成景隐境

界大,景露境界小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隐”在空间上达成了园景的层次感

和丰富性,“曲”则在空间上达成了园景的流动感

和生动性。中国园林通常利用曲径、曲岸、曲廊、

曲堤、曲水等曲折线形作为园景展开的脉络和骨

架,构造出曲折掩映的总体空间构架。因为曲涧

流水、曲蹊幽廊这些形式是最自然的曲线形态,

体现自然物或人造建筑随地赋形,就势曲折的自

然特性。如此营构,从园林造景角度看,一是尽

展景物自然特性与形态,体现中国园林“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特性。二是通过一脉曲水,流

贯全园,滋润草木,助长生气。三是随水曲折,缘

径置景,营造出有掩映、富变化的多层次景观,使

景观意趣多样化,扩大了观赏者心理上的空间感

受,形成耐游观的园景。“隐曲”之“曲”既是达成

隐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中国园林游览线的路径

的典型形态”,它“以其导引功能和种种优美的表

现形态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要”。它和“隐”一样

也是孕育诗情画意、幽境静趣的重要手段。

2.园“景”空间的美学特征

“流动”之态:李渔《闲情偶记·居室部》说园

林讲究“故作迂途,以取别致”,钱泳《履园丛话》: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迂

途曲折,在空间上就是“流动”的形态。中国园林

空间不能作平铺直叙的单调展开,也不像西方园

林那样做规整的序列式或几何形铺排,而要像自

然流水一样,随地赋形,因势成流,让空间形成宛

转延展,曲折流逝的动态之势。园林空间要有划

分,但又不能流于支离破碎;要有组合,但又要显

得起承开合,变化有序。“流动”的形态,就作为

一根线索在各部分作着有机的贯通串联,使各种

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既渐进流动而又整

体统一的有机空间。“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

水乱相缠”,“流动”之态生动而活泼,有开端,有

发展,有起伏,有高潮。它呈现出生命伸展的运

动感和韵律感,犹如书画艺术中的笔迹线条。造

园家把中国艺术中的线条之美精彩地呈现于空

间,表现在大地。在中国园林中真正实现了“用

一根线条去散步”的艺术妙喻。

这种“流动”态的景观展开,曲而有度,曲而

通达,引人人胜。游园者不是被动地观景,而是

循景而动,主动探索。园景流动向前,曲而幽隐,

往往只露美景一角或一条线索,它逗引着游园者

的心,让他有兴趣深入到更新、更深的园景里面

去。这个过程,既是园景生动活泼地展现的过

程,也是游园者的兴致趣味生动活泼地不断生

成、展现的过程。

“悠远”之感:中国园林追求诗画意境,园景

设计类于山水画的布局安排。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中,以“远”概括山水画意境特征:。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

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

缥缈缈。”园林和山水画一样,也讲究“咫尺万

里”、“平远极目”所体现出的“悠远”之感。园中

曲折流远的空间延伸不仅是勾联同景的线索,更

拓展出层层转进,逐渐深远的多层次景观,令人

产生曲径通幽的悠远的审美联想。

中国园林往往通过借景,把平芜、远山、天际

等悠远之景,引入园中,极大地拓展视域,远化空

间。《园冶·立基》:“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

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适与平芜

眺远,壮观乔岳瞻遥。”这种极目所至的悠远感,

令人产生深味不尽的审美联想。远势突破园林的有限界域,突破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目光

伸展到无穷远处,直逼天地宇宙深处。这种“悠

远”,引发观者向天际深远处无限接近,引发他对

宇宙生命的想象,由有限把握到无限,从而启发

审美者在园林欣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

向“虚”,从视觉之观览,导向心觉之欣赏、体悟。

由此,游园者就从景的观赏导向情的感发和

理的体悟,向上跃升通向宇宙大道的领悟,向下

深潜导向生命本体的体认。隐曲的空间不仅设

计出有掩映、富变化、多层次、耐游观的园景,更

重要的是这个空间的美学特性引导着游园者逐

渐由视觉空间向体验空间、想象空间转变,从视

觉之园向心觉之园转化。从而由“景”人“境”。三、园“境”空间及其审美特点

中国园林意境的生成,其实就是物理性园

“景”向审美性园“境”转化。构园的成功与否,某

种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层转换的成功与否。园

“境”空间要利用前者物理空间,激发其审美效

能,将物态景观融合为一,展现生命气韵,将园林

景观和游园者融合为一,体悟其内在意蕴。促成

物象向气象,再向意象的审美转化。最终,大化

合生成园林意境。这一层面注重物理空间对心

理空间的启发、诱导、互动与交融,注重心理空间

中的审美规律。

这一层转化的关键也在于空间的利用与营

造——尤其是对虚空的利用与营造,要把园“景”

的物理虚空转化为充满气韵生动的生命灵空。

1.园“境”空间的美学特性——空灵

对园林意境而言,虚空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

具体的实景。这里面体现着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

核心问题:虚实关系。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空,不是虚无,而是蕴生生机,伸

展生命的空间。《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

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虚”也就

是“空”,但绝非物理之空无。庄子在此把“虚”和

“气”、“道”、“心”联结起来,点出了中国虚空观的

内涵,对中国艺术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艺术核心奥秘在于对虚白、虚空的创造与利用。作画要上下空阔,四面疏通,作书治印要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中国画的大幅空白,可

以是苍茫天地,可以是浩渺烟波,一任赏者心游

其间。这些空白不仅仅在形式上构成有无、疏密

的对比,更是整个艺术画面得以呼吸、成活生命

的场域与空间,也是鉴赏者驰骋审美想象的广阔

空间。空白中要呈现:“气”,即艺术对象的生命

气韵;“道”,即对象背景的宇宙生命;“心”,即艺

术欣赏者广阔的心灵空间。正因此三者共存于

空,才造成空则灵气往来,空则虚灵绵邈。气化

氤氲的生命也凭空生出。

园林空间营构的美学目标直指空灵。陈从

周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

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有了空灵,就

能使园林空间突破实体界限的局限,具有几乎无

限的空间表现力和空间蕴涵量。比如,园林中通

天接地,引风生香。蹈虚蹑影的最佳空间就是水

面所营造出的虚空。“林无水则不活,没有水则

无空间感,易生填塞之感”。因为碧波本身就有

虚灵的空明感和浩淼的空远感,加上恰当的安排

布置,旁通近树疏影,远借苍山暮色,上引碧空浩

淼,顿时“一勺而有江湖之远”,狭小的园林空间

生出一种空阔辽远。天地生机,万千气象,遂由

此生。

中国园林的代表——江南园林在这点上深

得中国艺术之精髓,尽现虚空的无限魅力。江南园林对虚空的追求一方面是由于对意境的追求,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小巧细秀的特点所使然。“数

亩弊庐,寂寞人外”,“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

小巧的特征使得江南园林如果只是因小就小,那

就只能小而愈小,使园子局促拘谨,灵气全无。

这就迫使江南园林要在狭小的面积上营造出大

境界,在逼仄的空间中吞吐大自由。要做到这一

点,就要在“小”中再造“空”,“空”中显现“灵”。

一有空灵,园子越小,境界越大。小的缺憾,反成

其优点。苏州网师园可谓此中典型。

通过巧妙利用虚空,物理性的园景空间转化

为审美性的灵性空间。客观物象现出生命的灵

性之美,游园者的审美观感也从形式美感的“澄

怀味象”逐渐上升到对悠远意蕴进行领悟与神会

的“澄怀观道”。

2.园“境”空间的审美功能

(1)园“境”空间的融合功能——情景交融的

整体关

构成园景的要素虽是分散、个别的,但意境

却是一个融和统一的有机整体。虚空具有强大

的融合性,能把天地自然中的各种物象融和在一

起,把物我融和在一起。

园林水面空间所形成的空潭灵境就是典型。

中国园林极重水的运用,除了水是园林血脉这点

外,水在空间上的融合功能是其主要原因。水本

身的形态是单一的,总是一汪清波,低伏于洼地。

但水面之上的空间却成为空潭灵境,让低伏的水

面站立、伸展出来,跳跃起生命。明月朗照,静影

沉璧,清风徐来,涟漪微动,天光云影,晦明变化,

都与一汪清波交相呼应,这看似单调的水面露出

丰富复杂的自然面容。水面虚空把自然物候、天

光云影、草木鱼虫等自然元素和各种造园要素和

谐地融合成一整体,相互生发,交相辉映,生成种

种美景,既展现出水自身的多样之美,也充分挖

掘了其他物象的美的特性。譬如,承德避暑山

庄,虽名山庄,其胜景却是水:水芳岩秀、曲水荷

香、风泉清听、云容水态、镜水云岭等等三十六景

近一半为水景。山石、风月、云霞、花木都是在水

面的衬托、呼应之下,融合成一个个独立而具整

体感的景观。

园境空间不仅把园景中的各种景观要素融

和在一起,而且把时间流程中的季相之美与空间融和在一起,使园景的三维空间中,渗透进时间

的维度,形成时空的融合。比如,园林中总是特

别注意配置最能代表四时季相流程的花木,“春

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

梅花破玉,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与之无

穷也”。(吴自牧《梦梁录》)抽象的时间在园境空

间就被转化为活生生的花木具象。圆明园“四宜

书屋”,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无

不宜。这就把流动的四时,融合于一个园境空间

中了。理想园境空间应该四时皆宜,并能适应四

季转换并凸现四时季相的不同特点。这就是时

空要素的融合。

园境的融合功能使各造园要素相融合,各景

观物象相融合,天时与地理相融合,时间与空间

相融合,生成一个圆融统一之境。这圆融统一之

境,既促生出自然的生命意趣,也感发、召唤出游

园者内心的生命意趣,两相呼应,交融汇一,由此

生成意偕景生、情景交融的情味美。

(2)园“境”空间的虚化功能——虚实相生的

朦胧美

虚空更有虚化性特点。首先,它使实景化

虚。实有的景物,通过空间阻隔、光影调和、烟云

渲染,由显而隐,若明若暗,应物成影,著上了一

层情韵,显得顾盼有情,摇曳多姿。中国园林重

视朝晖、夕照、夜月、薄雾等天时气象因素在空间

中的运用,它们和景观物象结合在一起,使物有

定相的实有景观,在朝暮时景的流程中转瞬即

逝,变幻万千,呈现出一种可变性和虚幻感。

其次,虚空能化虚为实,无中生有。造园家

通过虚空与景物、时景的巧妙融合,在虚空凸现

出清风、暗香、月影、水色等远比实体景观更耐看

动人、更丰富变幻的虚化景观。烟云水月,出没

太虚,暗香浮动,风行水上,这些刻意营造的虚灵

之境,达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在虚

空这个无形的空间创造着最变幻莫测的形象,在

虚空这个无声的空间创造着最幻妙动人的音乐,

在虚空这个无色的空间创造着最绚烂多彩的容

色。这成为中国园林的点睛之笔。

第三,虚空化抽象为具象。宗炳《画山水序》

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JII,

质而趣灵”。它点明山水艺术的真正目的不在表

现山水的形质而是呈现和体味山水间的生命之道。所以,宗白华说:“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包

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融人万物内部,参

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这种抽象、无形的虚

灵之道,在园林中就是通过虚空来呈现的:化实

为虚、无中呈有、即实即虚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变

幻感和流动性。这正是宇宙空间灵气往来,生命

流动不息的具象显现,也是宇宙生命的节奏、律

动的具象显现,即是所谓“自然之文”的具象呈

现。它使隐身在物象背后的虚灵之“道”现身而

出,成为可观可赏的真实景观,使抽象的哲理性

意蕴化为形象直观,让观者直接把握。

以上两个审美功能促使园中“物象”转生为

一种整体性“气象”。它既是实体景观,又超越了

实体,既依靠物理性园景空间,同时又超越手它。和前面的团景空间相比,园境因为心境的渗透已

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而成为物理空间与心理时

空交叠互渗的一种特殊空间,它“在空间没有明

确的外形和边线,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起止,因

而有形又无形,可感受又不可规矩。呈现出一种

流动的、整体的、笼罩一切,渗透一切的形势、气韵和氛围。”因此,静态景观就变得气韵生动,无

生命的景观就变得情韵脉脉。

(3)园“境”空间的超越功能——有限无限的

超越美

园景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意境空间却有无限

的特点。有限向无限的跨越,就建立在园“境”空间的超越性之上。

园“境”空间的超越性,首先体现在对园景空

间的突破和超越,由一方园林之景转化为天地宇

宙之景。

前面谈到园“景”构造中“隐曲”的空间特点,

但是在隐曲中又必须有露、有畅、有透。只有隐曲,而没有露、畅、透,就会造成空间的闭塞、逼仄,扼杀生气流动,就无法空灵。露、畅、透,就是园“景”层面空间超越的手段。

中国园林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系统。它

有界墙区别园内园外,但是对于园外空间,并非

一概屏除隔绝,而是区别对待。“俗则屏之,嘉则

收之”,如果是喧嚣尘俗,则加屏隔;如果是清景

佳境,则要千方百计收引容纳。园内同样如此,

各处景观虽有一定独立性,并通过一定的空间屏

隔加以区隔,但在区隔的同时更讲究园内景观之

间的互借和收引。所以,中国园林封闭之中有开放,屏隔的同时又是虚敞的。这种结构具备了空

间突破和超越的物质基础。另外,中国园林里的亭、台、楼、阁、轩、廊等建筑也都是敞开性结构,目的也是既利用空间供人凭栏,又突破空间以收

聚万景,吐纳生气。

比如,颐和园“山色湖光共一楼”是个“地处

山麓水际的三层八面建筑,中实外虚,四面八方

有楼廊。可供多方位地凭栏观赏,从而近揽昆明

湖光,远纳西峰山色,细赏万寿山一带的壮美风采。这个楼把偌大的空间都‘共’进来了。”这正

如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所说:“中

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

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

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

聚积的处所。”这里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具体景物,

而是“广摄四旁”,激发游者极目四顾,突破园林

实体有限的界域,具有几乎无限的空间表现力和

空间蕴含量。它把天地宇宙,万千气象,全部搜

罗接引至园中,吐纳宇宙生气,而能显示整个宇

宙的生命。它不仅突破了园林内部的空间局囿,

更超越了狭小天地所形成的思维空间和精神樊

篱,虚而待物,面向无限宇宙,让视觉感受和审美

想象获得充分自由,从而眼界为之一放,心胸为

之一宽。

第二,园境空间的超越性体现在对视觉之境

的超越,转生为心觉之境。

意境之核心,不在于物象再现或模仿的逼

真,而在于真切表现心灵。从张躁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到欧阳修的“画意不画形”,到米友仁

以画为“心画”,再到郭若虚以画为“心印”,这一

条线索下来都是强调“意”即“心”,“心”即“境”。

苏轼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

动,空故纳万境。”诗境之静,源于心境了却了一

切尘俗烦恼之后的平和宁静,诗境之空,即是《坛

经》所谓:“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但又无所不包”

的心境之空。可以说,怎样的心境就生出怎样的

艺术意境。同时,艺术意境的目标也就在于透

彻、显豁、真切地表现出心境。所以,园境最终的

目标是要化成游园者的心境,并通过心境达到影

响审美主体的性情修养,最终实现对道的体悟。

悠远的园景空间引领着游人的视线投向悠远天际,这就使人的感受与“天”、“宇宙”等自然观念联系起来,从中感受到自然的生命与力量。

但是,视线的穷尽之处苍茫幽渺而深不可测,视

觉感官是无法真切把握和明确辨识的。同样,虚

实相生,即有即无,虚幻玄妙的园境空间,也超出

我们日常感官经验的基本规则。这样,就促使观者的视线从辽远的天际,从虚幻的视象,返归内

心,由观到悟,用心灵来体悟宇宙的生命之道,将

视觉之景转化为心觉之景。最终,达到思与境

偕、心境契合、以人合天的理想境界。园境空间

由有限通向无限的超越特性,满足了审美者精神

上向往自由解放的要求。

四、双层空间的相互关系

园境空间是园林空间营构的终极目标,强调

“气旁”、“神韵”、“意蕴”等虚灵情态的生化和激

发,耍遵循心境契合的审美心理规律。体现着整

个园林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整个园林

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但是,园境空间的

一切特性和功能都是建立在园景空间之上。清人

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

绘,真境逼而神境生”。园境就是空景、神境,它

虽是园林营构的终极目标,但它是虚境空间,并不

能凭空产生,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园景这个实有空

间之上。所以,中国园景设计不仅要遵循形式美

规律,注意实体性造园要素所构造出的形式空间,

更要重视实体空间内虚体性景象的营造与化生要注意运用天时、气象等自然流变要素去渲染实

景空间,营造空景和神境;要运用象征、隐喻等艺

术手法,匾额、楹联、题刻等文化手段去增强并阐

发实景中的文化意蕴,激发游园者内在的文化心

理蕴含,促成园景空间整合并向园境空间升华;

要遵循美感心理机制,注重园景空间对游园者内

心体验、想象、感悟的暗示、引导和激发。园林景

观表层空间形态构建的一切都是以激发游园者内

在的体验、想象、感悟为目标,为深层园境空间服

务。最终,要由形见神、由质趣灵,在景中见思致,

象外出情趣,呈现出造化自然的生动气韵和宇宙

生命的气息律动;要促成心境契合,由观而悟,从

园境的虚灵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 9.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03.

[3]库克.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8.

[4]宋人画论[A].潘运告编.中国书画论丛书[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24.

[5]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第三册[c].上海:上海书店。1986:8.

[7]庄子集释[A].诸子集成第三册[c].上海:上海书店,1986:68.

[8]陈从周.说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40.

[9]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10]汉魏六朝书画论[A].潘运告编.中国书画论丛书[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288

[1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

[1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30.

[1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9.

[1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0.

[15]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83—486.

[16]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下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809.

(以下“英文摘要”转第72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

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二)亭 休息观景是亭子的主要作用,也可以作为景点。不管是路边桥头,还是山岭都可以设计建设亭子。亭子的形式各样,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亭、方亭、八角亭、矩形亭和三角亭;根据屋顶形状可分为歇山亭、掂尖亭;根据所处位置分为廊亭、井亭、路亭、桥亭等。同时,园林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亭子造型多变,为园林增添一抹亮点[1]。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苏州西湖的湖心亭等。 (三)其他 主要包括阁、堂、榭。一般建造在花畔和水面,成为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榭是一种精致敞亮、小巧玲珑的建筑,室内装饰清新淡雅,近可观鱼赏花,远可远观风景,是园林景点游览的最佳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建筑。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处的建筑物,是用来休息品茗的。阁楼一般有两层以上的房屋,形体空透,可观赏四面的风景。堂常常是一种封闭形式,只有正面设有门窗,一般都是主人的起居之地。堂

园林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 、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

景观设计园林植物的美学基础

景观设计园林植物的美学基础 很多人都说景观设计关键是在灵感,可是灵感不是时 时都有的,这样就比较犯难了,学好景观设计的关键在哪里、没有美术基础能学好景观设计吗? 作景观设计我觉得首先要提升一下自己的审美,大 到景观设计,小到植物、铺装等的设计,都要运用美学的知识。所以还是需要个人的平时修养及实践吧!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表达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要素,也是反

映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 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 性发展。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 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的植物景观设计,使植物 景观设计具有了复杂性和独特性。植物景观设计体现了人 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植物景观与美学的关系 (1)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 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官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 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他的《美学(Aesthetica)》

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美学的 认知是通过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作用后的结果,不是简 单的“美”与“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美学本质。(2) 美学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再强调 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 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 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 的美感。因此,美学渗透于植物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客观 条件的理性分析与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认识贯穿于整个植物 景观设计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逐步体会到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本章概要】 本章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进入手,介绍了其各个发展阶段特征及主要类型,详细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景观要素及其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美学思想及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探讨了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主要差异,分析了现存古典园林的几个典型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景观文化中最精彩纷呈的一部分,融聚了中国古建筑中绝大多数的装饰手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今天,对古典园林景观的观赏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调节心境的重要手段。 8.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8.1.1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1)从原始古朴的自然野趣到人工色彩的渐浓、渐重 (2)仿真自然山水,追求诗情画意 (3)园林艺术的集盛 8.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种类繁多,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造园动机和文化观念划分 为生者而建的园林 为亡者而建的园林 (2)按照占有者的身份来划分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3)按照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 北方类型 南方类型 岭南类型 (4)按照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划分 就世界范围来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由此在园林的布局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可以将世界上众多的园林形式划分为两大类。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 几何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 (5)按照建造时间划分 古典园林 现代公园 8.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园林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改造,对旅游者而言又是价值颇高的综合性艺术品。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北方的还是南方的、或许是岭南的,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分类

个人愚见不外乎园林中的那几种造园要素,山石、园林建筑小品,水体,植物等等那些在学校已经让老师给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且因势利导地将其组织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些景致,也可说是一种排列组合。这些要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植物。园林、园林,贵在其中有一个林字,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决不可缺少的、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现在的中国园林人要想在世界园林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学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是不的两个体系,不同就不同在对园林的诠释上,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人定胜天,这也就造就出西方园林中的大的绿地模纹和类似凡尔赛宫的被剪成圆柱体的树木排成的树阵的出现,而中国的园林中出现大块的模仿山势的假山,曲折的小路,以及四季多变且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植物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是西方园林所不能匹敌的,不光是造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会让人有一番回味。像南方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竹与石的搭配,白墙上攀爬的枯藤等等,无一不让人觉得很有嚼头,还有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恭谦,松柏的傲骨,牡丹的富贵等等,植物在这里被古人们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是中式园林中的又一层含义,这是西方园林所欠缺的。 在九十年带初的中国园林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运用西方现代园林中有关平面构成技法所造就的一大批广场,游园,其中一广场为最。出现了中国园林所没见过的树阵,大草坪、大模纹、大面积广场铺装(据说还有能和天安门广场面积差不多的)等新的造景手法,并风靡一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开始纷纷效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技法却没了踪影,荡然无存。 好在这几年,中国的园林人终于有所醒悟,这还得亏是日本现代园林给我们提的醒。日本古典园林完全是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它不是单纯的抄作业,要不日本的现代园林很可能也是大广场,大草坪了。他兼收了中国园林中的造景意境,加入了西式园林中的平面构成手法,糅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现代园林景观 ,摒弃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小家子气,加入了西方园林中的恢宏大气(但不是傻、大、粗),很适合现代城市的口味,不显得十分突兀。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 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植物美学赏析

[转] 植物景观的美学探析 [图片] 1、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表达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要素,也是反映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的植物景观设计,使植物景观设计具有了复杂性和独特性。植物景观设计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2、植物景观与美学的关系 (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官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美学的认知是通过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作用后的结果,不是简单的“美”与“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美学本质。 (2) 美学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 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因此,美学渗透

于植物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与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认识贯穿于整个植物景观设计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逐步体会到植物景观设计的本质,并逐渐摸索出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审美规律。 (3) 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美学原理植物是建筑与构筑物空间塑造及划分的重要 组成部分,构筑物构成硬质景观,而植物是软质部分。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场地不同,但可沿着同一美学原理去创造美的景观,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是创造美景的有效途径。 3、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美学原理 植物是建筑与构筑物空间塑造及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物构成硬质景观,而植物是软质部分。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场地不同,但可沿着同一美学原理去创造美的景观,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是创造美景的有效途径。

园林美学 全部

园林美学 1、单项选择题 1.“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此论述对美的理解主要强调() A..美在理念 B.美在关系 C.美在功利 D.没在物质 2.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殇的是() A.台、榭 B.园、圃 C.宫、殿 D.菀、囿 3.下列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生态美学意向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子敬 4.山水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一代文化风尚的时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 C.明清 D.唐宋 5.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意的“文人写意园”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 ) A.唐 B.宋 C.明 D.清 6.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被日本称为《夺天工》的是() A.《群芳谱》 B.《长物志》 C.《素园石谱》 D.《园冶》 7.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真”主要体现在() A.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B.艺术与数比、人工的关系上 C.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D.艺术对天国仙境的理想追寻关系上 8.“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的诗句体现了北方大型园林在创造上更加强调() A.自然原型的因凭 B.名胜名园的拟仿 C.胸有丘壑的意构 D.随意洒脱的创建 9.中国古典园林的“善”在伦理的功利关系上表现为 A.天国仙境的追寻 B.城市山林的实现 C.感性实践的要求 D.物质经济的创造 10.从中西园林比较来看,中国园林所显示的是 A.人工之美 B.技能之美 C.数比之美 D.气韵之美 11.北方宫苑从总体上来看所呈现色调风格为( ) A.小巧玲珑 B.清水芙蓉 C.浓丽绚烂 D.自然淡雅 12.在园林美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起着领奏作用,且为园林美的起始与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 ——以拙政园为个案 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1] 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2][3][4] (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 (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 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 (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使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体会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怡”。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典范,现存名园十余处,较著名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08-09-22 10:53 信 息来源:邵荣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晋元高级中学施丽鹃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秀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是园林的渊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1)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统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a.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b.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古籍称之为苑、宫苑、御苑、御 园等)、私家园林(古籍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寺观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a.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殷、州、秦、汉时期,奴隶 主贵族的公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后儒家逐渐获得

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 b.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c.全盛期: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d.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时期。继隋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业经济稳步成长。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也被输入了新鲜血液。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裕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e.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社会经济亦十分繁荣,然而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西方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而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忽闪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古典园林建筑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古典园林介绍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的营造始于金代,元明时期,这里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游览胜地。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扩建和改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颐和园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皆被抢掠一空。公元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1903年重新修复。 颐和园总面积达294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其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 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它坐西朝东,宫门内外南北对称建有值房及六部九卿的朝房。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为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仁寿殿西北方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及皇后居住的玉澜堂与宜芸馆,再往西数十米就是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 万寿山南麓,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似众星捧月,溢彩流光。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其东面山坡上建有转轮藏和巨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10.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一、园林建筑的定义: 园林建筑指的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通过建造这些主要起到园林里造景,和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还有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特点 园林建筑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比起山、水、植物来,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工成分最多,是造园四个手段中最为灵活、积极的一个手段。 2、功能 园林建筑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林泉起居等多方面的实用要求,还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 3、结构 园林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空间空透畅达;强调户外活动空间的功能;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建筑形象穿插、飞挑、轻快、灵活。 由于南北方在气候上的差异,也就产生了南方园林建筑较为轻盈、灵巧,而北方园林建筑较为平稳、持重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统一风格下的多样性。 三、作用: 1、点景(点缀风景): 没有建筑也就不成其为“景”、无以言园林之美。重要的建筑物常常作为园林的一定范围内甚至整座园林的构景中心。

2、观景(观赏风景): 以一幢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作为观赏园内景物的场所。 3、限定园林空间: 即利用建筑物围合成一系列的庭院;或者以建筑为主、辅以山石花木, 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层次。 4、组织游览路线: 以道路结合建筑的穿插,创造一种步移景异、具有异向性的游动观赏效果。 四、园林建筑的分类: 第一类:风景游览建筑 第二类:庭院建筑 第三类:建筑小品 第四类:交通建筑 (一)亭: 特点: 1.在造型上,亭一般小而集中、向上,独立而完整。 2.亭子的结构与构造,大多比较简单,施工制作上也比较方便。 3.亭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休息、避雨、观望之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造型艺术: 1. 亭子的顶,以攒尖顶为多,也有用歇山顶、硬山顶、盝顶、卷棚顶的,以及后来用钢筋混凝土作平顶式亭。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追求自然美、追求意境美、追求含蓄美的研究,探索古人造园的艺术造诣,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寻找依据、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3000多年的造园历史,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园林设计传统,其中自然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自18世纪开始,西方园林学家就被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特征所吸引,形成了中国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探索魅力。 1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汉族建筑中,古典园林是有着重大成就的建筑,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被西方园林艺术家们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汉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所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1]。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光辉的艺术成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样是汉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在世界造园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内涵 2.1 追求自然美 在对待自然和自然美的认识方面:庄子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和大自然中的。虚静恬淡纯任自然是万物之本,朴素真实天下便无法与之相媲美。《庄子·天道》中一段话表白了这一思想:“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继而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写道:“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意思是:上覆于天,下载于地,天地之间不加任何造作,便是巧妙美好的,也即是说天地自然之物是万物都无法与之媲美的!老庄都提倡朴素、崇尚自然,不以人工造作为美、不以感官享乐为荣的审美意识,是后人主张清新典雅、师法自然,把“返璞归真”(《国策·齐策四》)作为理想境界的思想根源[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并且我国的园林建筑风格也是颇有一份风韵。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 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