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下属的成熟度

如何判断下属的成熟度
如何判断下属的成熟度

第5讲诊断技术:下属的成熟度如何(上)

【本讲重点】

确定任务的三个阶段

衡量员工发展层次的两把尺子

员工发展的四个层次

确定任务的三个阶段

要诊断员工的发展层次,首先就要确定你给他的任务是什么?真正的领导过程是从确定工作任务开始的。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如何布置工作任务。布置工作任务也是一门学问,确定任务的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确定职位角色

确定员工的职位角色或者是他要担任的职能,也就是说这个员工是做什么的。

◆布置任务和目标

确定员工的职位角色以后,要布置任务和目标,这个任务和目标应该跟员工的角色相符合。

◆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任务和目标定下来之后,必须要有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也就是说是对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分解。

衡量员工发展层次的两把尺子

要完成一个任务和目标,或者说这个目标和任务完成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知识、技能、经验,还有个人的工作兴趣等等。看一名员工能不能把这个任务和目标完成得很好,从下属的身上来看有两个因素会影响能否完成工作任务。

图5-1 有两个因素影响下属能否完成工作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什么呢?个人或者是团队为了达成某项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以能力其实就包含这三个因素。

1.知识

知识是一个概念性的内容,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授总是告诉关于课程这个主题的定义是什么,定义讲解结束后还要讲它的重要性,为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知识就是知道如何做。已经培训过,已经受过教育,就获得知识。

知识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识性知识,这是人们在大学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中所获得的;另一部分是专业知识,它是人们在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一对一,通过肩并肩这样的学习而获得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专业性知识部分其实是在岗位的过程中取得的。这个过程也称为OGAT,就是岗位培训。在工作岗位中,看你的领导怎么做,看你的同事怎么做,一步一步来学专业性的知识。

2.技能

技能跟知识不一样,知识是概念性的部分,技能是应用性的部分。技能指的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就是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操作的这样一种能力。

【举例】

一位大学老师,他很可能在讲如何使顾客满意这一内容上非常得心应手,因为他知识很丰富。但是这位老师有没有一定的工作的技能,把他放在一个具体的服务岗位上,他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服务者,这个还不得而知。为什么?因为他有知识,不见得具有技能。怎么解决顾客投诉,恐怕他在实践中还真不知道怎么去做。

3.经验

经验就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或是经历。一个做了5年会计的人和一个仅仅做了1个月会计的人虽然都是会计,但是因为他们阅历不同,经历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工作的成熟度显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经验的区别。

所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就从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三个层次去判断。工作能力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个人工作的成熟度,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出来的。它是衡量员工发展层次的第一把尺子:工作能力,也就是员工会不会做。

工作意愿

一个员工如果会做但又不愿意做,同样完成不了任务和目标,这是个工作意愿问题。所谓工作意愿是指个人或者是团队为了要达成某项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表现出来的信心、动机和专心度。工作意愿的强烈程度包含两点:

1.信心

人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目标的那种信念就是信心。信心就在于能做,而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信心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有60%的把握保证做好,但是有些人有80%的把握还不敢接手,直到有100%的把握,他还会谦虚地说这事我会尽力而为。这就反映出人们的自信心的强弱。所以拥有同样的把握和标准,但是自信心可能会不一样。

2.动机

动机就是一个人圆满达成目标所展示出来的兴趣和热忱。动机强的人想做事,有愿望去做事情。

工作意愿包含信心和动机这两个层面。自信心强的人工作意愿可能会更强。动机就是为什么事情而开始工作,为什么在这个企业工作。人的动机可能不一样,这一点将在激励那一部分中讲述。一个人的工作意愿反映了他心理的成熟度。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意愿的强弱,可用信心、动机去衡量。

员工发展的四个层次

诊断的技术跟领导风格有关系,领导的过程就像医生看病一样,要先诊断后开药方。领导的过程也是一样,没有诊断你的员工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层次,会不会做,想不想做,就给他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就对他采取一种领导方式,这其实也就是相当于没有诊断就给别人开药方,这样开下去的结果就有可能是误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的过程首先要从诊断开始。

要确定你所管理领导的直接下属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层次?员工的发展有以下四个阶段:

1.能力低,意愿较高

这个阶段员工想做但是不会做。第一阶段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阶段,这个阶段能力和意愿的训练才刚刚开始,这种意愿过高也不是一种正常的情况,有的时候可能是自信心过强,甚至言过其实。这就是员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特征:能力低,意愿较高。

2.能力高一些,意愿非常低

经过4~5个月的工作以后,员工开始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员工的能力和意愿开始有一些变化,能力相对于第一阶段已经提高了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刚刚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公司要给新员工培训,要做职前简介。培训会给新员工很多的知识和忠告,会讲述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和规章制度等等。所以新员工的能力经过4~5个月的时间以后,会比第一阶段有些提高。

意愿怎么样呢?第一个阶段的意愿非常地高,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经过4~5个月以后情况会如何?非常低,低到有可能要离开这家公司。为什么4~5个月的时间会经历这么大的转变?

因为当初他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无论是招聘他的人,无论是这个公司给他的形象,无论是他自己的理想他都愿意进来,这个时候给他展现的都是企业中比较好的一面。但是经过四五个月以后,他慢慢地发现这个企业中也有一些不规范的操作,领导者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个企业的环境也不是那么温馨,慢慢地看到了企业中的一些问题和阴暗面。

【案例】

麦当劳刚刚在北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招了1100名员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快餐店,分早中晚三个班次,但是仅仅四五个月的时间,这家公司的人员走掉了将近一半。人员在这个时候离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1)最直接的损失就是资金。刚刚工作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人走了,一个员工如果在这个时候走掉,四险一金、招聘费、广告费、进来以后对他的培训费,这些都白白浪费了。

(2)人才流失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很多人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往往对公司的评价都不是很好,这样公司的形象就受到影响。

(3)影响现有员工士气。员工一旦离开以后,留下来的员工士气也会受到打击。尤其是新员工,在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想到走。

(4)人才流向竞争对手。通常会流失到什么地方去呢?同行业。从麦当劳出来的人基本都到肯德基,肯德基的相当一部分总经理都是从麦当劳出来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员的流失,往往都是给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3.能力较高,意愿或高或低

经过9~10个月以后,员工进入到第三阶段,这时员工的能力和阅历已经进入到一个较高的状态.意愿比起第一阶段可能要低一点,比起第二阶段可能要高一点。其实就像1500米赛跑一样,你跑到400米的时候可能是最难受,这就是所说的第二阶段。但是跑过了这个阶段,你发现没有那么大的问题。当初对于企业的问题和看法可能有点偏激。

进入第三个阶段以后,员工的工作意愿相对地呈现出一种或高或低的状态。遇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的时候,就高。遇到一个具有挑战性工作的时候,工作意愿就降低。所以员工意愿的高低不稳定的状态说明这个时候自信心不是很足。

4.能力高,意愿也高

进入第四阶段,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意愿相对比较高,能力高,意愿也就高,可以说是双高阶段。这个时候,领导者惟一需要布置给他的就是工作目标,他会做,他也愿意做,相对比较稳定,这种人是值得保留的对象。

员工发展经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第四阶段能力高意愿也高,为什么?有一句话叫做艺高人胆大,当人们能力提高的时候,他工作的意愿也在提升,所以这是最理想的发展阶段。

第6讲诊断技术:下属的成熟度如何(下)

【本讲重点】

案例分析:诊断员工的发展层次

员工的发展层次会固定不变吗

案例分析:诊断员工的发展层次

1.案例一

刘峰是一位药品质量检测专家。在普瑞制药公司的质量检测团队中,他是最有经验且工作效率很高的成员。他对食品和药物质量的准确把握及按时完成工作的能力使得公司能够持续、及时地推出合格新品。

最近,刘峰被选中在普瑞公司的一家新建企业中担任质量团队的领导者。该质量团队包含10多位质量检测方面的技术人员,刘峰的职责是担任团队领导人和教练的角色,同时还要负责每半年一次的绩效评估。

尽管在此之前刘峰从未担任过正式领导角色,但他为得到这个机会而激动,并热衷于学习更多生产知识。

请列出刘峰的工作准备状态:

◆知识(做什么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验(曾经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状态是能□不能□

◆动机(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信心(相信能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愿状态是愿意并自信□不愿、不安□

2.案例二

李慧是一位信息与技术安全专员。3年来,她一直为一家网络公司的日常工作基本功能的安全运转提供保障,其工作重点主要是提供防止黑客入侵的安全保障。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过安全纰漏,她为自己的工作业绩而自豪,并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

现在,李慧的工作职责有所调整,她被要求为公司的内部安全提供保障,主要是对公司内部人员上网、收发E-mail和打电话进行监控。虽然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李慧认为这是一个“刺探者”的角色而感到不舒服。她计划同上司进行一次沟通以寻找其它可替代的有效工作途径。

请列出李慧的工作准备状态:

◆知识(做什么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验(曾经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状态是能□不能□

◆动机(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信心(相信能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愿状态是愿意并自信□不愿、不安□

3.案例三

唐纳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店长,他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3年,刚接受这家店时,店内商品的损耗达到1.2%,而公司要求的损耗标准是0.8%以内,经过努力,唐纳和他的同伴最终将损耗控制在0.7%,并连续两年维持在该水平。

现在公司制定并下达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开业满两年的连锁超市将商品损耗控制在0.5%以内,唐纳的同事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而唐纳则着手开始两方面的工作:他要求一位助手到控制损耗最出色的连锁店去学习并寻找秘诀;另外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写出报告,找出导致损耗的5个最普遍原因。唐纳认为降低损耗是必要且可行的,他正计划与同伴一起研讨并制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请列出唐纳的工作准备状态:

◆知识(做什么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如何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验(曾经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状态是能□不能□

◆动机(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信心(相信能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愿状态是愿意并自信□不愿、不安□

员工的发展层次会固定不变吗

这四个发展阶段,是维持不变的吗?当员工发展到第四个阶段是不是就不变了呢?不是。在什么情况下他可能会变呢?上文所举例子是以时间来作为说明,也就是说这个员工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层次,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真正衡量员工的发展层次是按任务和目标来分析的。

例如你现在做的是人事经理,相对于这个角色你处于第四阶段,你很成熟了。但是明天把你调到财务部去任财务经理,那么相对于财务经理这个角色你处于什么阶段呢?你可能就

是处于第一阶段或者是第二阶段。所以准确地说,员工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层次取决于给他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员工的分类

是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可以造就呢?不管什么样成绩的员工都可以把他培养到第四阶段吗?相对于很多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所有的员工都是有潜力和价值的。有人说天下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但是事实上,员工的表现还是千差万别的,根据绩效的好坏,企业中的人员大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1.人财

人财应该说是工作比较主动积极的人,他能够主动地给自己定目标,定计划,工作比较努力。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影响别人,指导别人工作,他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些人可以说是企业稳定的骨干,他能给企业带来财富,所以把他称为人财。通常人财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懂得自我激励。他不需要领导者来给他激励,他会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这种工作干劲和热情。面对一个复杂和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他们会奋力而为,不是知难而退。

◆懂得用最少的资源和时间来达成目标。他把艰难的形势看作是一种机会,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另外在这种困境之下能把事情做好,能证明他是有价值的。他充分地利用时间,懂得花最少的时间去创造最大的价值。

◆能客观地评价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现状。面对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他能准确、客观地分析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懂得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充电。他能够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断为自己充电。

◆是变革的推动者。他会不断地开辟新方法来完成任务,所以说他是变革的推动者、支持者。

◆及时做出决策。在信息不太充分的情形之下,他能够镇定地去做出决策。

◆不怕失败。他不怕失败,能够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因为他给公司创造的财富是相当可观,那么他拥有以上这些特征就可以称得上是公司的人财。通常来说在一家公司中,这样的人财只占到20%。

2.人在

人在是指听从指挥的人。他不迟到,不早退,规规矩矩地工作,偶尔加班也没有问题,这类人对于加给他的任务大体都能完成,只是有一点,没有布置的任务他也不会多做一点,没有指示和命令,只是保持人在公司里而已,所以称这样的人为人在。

人在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他习惯跟随别人,而不是领导别人。

◆他容易受外界的一些影响,需要外界的一些刺激和鼓励才能够去做事情。

◆通常他不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不太喜欢冒险,因此也不会有太多的创新。

◆他渴望被别人认同,渴望得到口头表扬、照片见报、上电视等等这样一些方式的鼓舞。

◆在困难的情况之下他通常会装聋作哑,表现出与世无争的状态,他害怕失去工作,所以总是在按一定的规则在做事情。

这样的人物把他称作为人在,他是公司里好的老百姓,一般来说企业中这种人大体占到60%左右,有的时候可能会达到70%。

3人灾

可以这样评价人灾:有这些人在,工作肯定没戏,千万别让他到这个部门来工作。人灾的所思和所想都表现出一种否定、消极、怀疑,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讽刺,或者是保守的状态。这些人的嘴巴就像小喇叭一样,到处给你传播负面的消息,不要说给公司做什么贡献,他们基本上是在给公司制造一些麻烦,这样的人让他留在公司其实是一种灾难。

人灾的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是置疑权威,好像领导都不如他。通常是背后议论人,背后搞小动作,他们抱怨公司的目标,怀疑企业能实现这个目标吗?目前所做的事情对吗?他对于各种政策和程序的努力或变革缺乏信心。他给人的一种感觉永远是受害者的面孔,他喜欢感情用事,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种旧习惯和旧程序的卫道士。你很难跟他进行一些建设性的对话,真正工作的时候,他要么是称病,要么就消失了。

符合这些特征的人,大体上就是属于人灾的这一类型。平均来说在公司中大约有10%~20%这样类型的人,虽然比例不大,但是这些人的影响面却相当宽,最好有机会能够把他们清理出去或者是改造过来。

三种类型的员工分析及对待

1.三种类型的员工分析

领导者应该花一点时间去诊断一下,谁是人财,谁是人在,谁是人灾,不同的人对于企业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有很大的区别。你的责任就是留下金子,淘去沙子。

表6-1 员工分类表

2.如何对待附加值不同的人

现实当中人的这种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些基本材料的价格,就收入来讲,有的人是月薪几百元,有的人是月薪数千元,甚至是几万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距呢?就是每个人在这方面的附加值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差距就是附加值的差异,人财的附加值比人在要高,人在的附加值比人灾要高,一流的领导者要懂得如何去对待附加值不同的人,以下有几点建议:

◆要保护上层的20%的“人财”

要尽快培养公司的优秀分子,当公司面临着最危险局面的时候,公司的20%的优秀人财会表现出两种状态,要么离开公司,要么可能会在公司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之下失去前进的动力。这是有可能的。

【案例】

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一家曾是财富500强并排名在前50名的企业,当时危机四伏,股价一路狂泄,在工业界的排名直线下降。通过调查发现,导致衰败的大致原因是由于优秀人才的流失。本来该占公司20%的优秀人才,实际上只剩了10%左右,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于中间的70%的人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认为那些最出色最聪明的人都抛弃了这家公司,那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可救的?

在这个案例中你会得到启发,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领导者越是要保留住这些优秀的人财,当你善待人财的时候,同时你也向中间的70%的人在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应该效仿那些优秀的人财。

◆激励中间层次的“人在”

如果给20%的优秀人才创造一种机会,给他们工作的空间,能够保留住他们,那么对中级管理层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激励他们。在公司拥有足够多的人在,如果能把这一部分人中的1/4改造过来,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当中的一员,这个时候你的企业的优秀员工的队伍将拓展到38%左右,这给公司将注入一股新的发展动力。

所谓好的领导者要懂得如何去改造中间层,让他成为优秀人才的一员。要改造这些中间层惟一的方式就是动用激励的手段,依靠激励,确实可以创造一种奇迹,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谈到如何激励的问题。

◆辞退“人灾”

对于这部分人灾,应公事公办,快刀斩乱麻,把这些人辞退。但是在现实中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振荡。为什么呢?这些人灾相当一部分人在公司中都是一些老人,他们曾经为公司做出了贡献,只是他们现在不再适应新的工作的要求,只是他们的职业观念还是比较保守,只是他们还不赞成公司的一些变革,所以企业认为他们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既然曾经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个时候你要请他们走也没有那么容易,怎么办呢?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提前让他们退休。

这些人如果要请他们走,要给他们适当的补偿。可以给他们适当的资金,或者有些企业有这种给予股权股票这方面的补偿。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鼓励那些落后的人,裁员也要让你的员工感觉到这个公司是以人为本的,因为今天你对这一批人怎么做,会影响到未来你对其他的人怎么处理。企业总是要逐步地淘汰一些不适应这个公司发展的人员,与其让这一部分人

在新的企业文化中受折磨,情绪低落,而且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还不如让他们高兴地离开,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这一条在这个企业根本行不通,也可以考虑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领导者要学会忽视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集中在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人身上,而不是无休止地去聆听这些人灾的抱怨。所以说领导者要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要放弃。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员工离职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员工离职的原因

要想保留自己的优秀的人才队伍,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员工为什么离职?找到了员工离职的原因,才可以防患于未然,从这些离职的原因出发,做出有效的保留计划。

2.保留员工离职的方法

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离职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也不尽相同的。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保留员工呢?

◆争取做到让好人出头

当领导者发现这个员工的表现非常卓越的时候,就应该立刻奖赏他,包括晋升、额外的奖金、表扬。努力工作的员工在企业里面并不多见,这些人不应该被忽略,保留这些人财最佳的方法就是赞赏他,认可他。

◆保持沟通管道的畅通

所有的员工抱怨都应该被重视并有所回应。当员工在开始抱怨的时候这可能是离职前的一个信号,加强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通常的做法是:设立员工沟通日,这一天中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沟通,实行开门政策;举行员工座谈会,听一听他们对公司或对领导的看法。

◆营造学习的环境

如果不断地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让他感觉到离开这个公司对自己是一种损失,那他就不会离开。

◆员工满意度调查

每年进行一次员工满意度调查,针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把最不满意的5件事情拿出来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完成改善。这样员工的满意度就会提升,企业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升级。

◆公平待人

公平待人,加上必要的同情心。公司的法规适合所有的人,一般员工违规,一定要去惩戒,但是切记惩戒的时候带一点同情心。除了一些大的过错之外,许多失误还是可以弥补的。给犯错误的员工一些同情心,员工就会心存感激,工作就会更加努力。

◆排除不良的风气

具有破坏作用的人一定要把他请走。尤其是人灾到处传播负面的消息,不要说给公司做什么贡献,他基本上是在给公司制造麻烦,这样的人留在公司其实是一种灾难。

◆分散股权留人财

留住中高级管理人才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在保留人才方面,有不少的企业采取了积极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发展留人等等。每家企业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人才保留的系统工程。

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领导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到以上七点,就能够保留一批优秀的人财,保证公司正常的运转。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第六章 管理成熟度评价

第六章管理成熟度评价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根据我们的经验,其实在第五章中介绍的3种管理成熟度模型都有可取之处,也都存在短板和不足,企业在做管理成熟度评价的时候,如果结合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或者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起来使用,对企业的管理现状评价会更加客观和全面。 管理成熟度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企业可以选择问卷调查,也可以选择重点员工访谈;企业可以通过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也可以选择管理专家团的定性评价;企业可以选择利用内部的力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价。 利用问卷调查评价管理成熟度 企业在选择采用问卷调查之前,根据自己设计或选定的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问卷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将告诉读者朋友如何利用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进行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确定调查的主体内容和对象。在设计管理成熟度问卷之前,首先企业要明确调查的主体内容及调查对象,因为针对不同的调查主体和对象,管理成熟度问卷设计会有所不同。我们知道,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会包括很多纬度,根据第五章介绍的3种管理成熟度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模型包含13个纬度,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模型也会包括近10个纬度,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模型也包括7个纬度,纬度不同,调查的内容不同,那么我们调查的对象也会有异。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调查内容一定要与企业的经营需求密切相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经营重点是制造,那么我们在做管理成熟度调查的时候,就一定要以制造管理为主;假如企业的经营重点是研发和品牌,那么我们做管理成熟度调查的时候,研发管理及品牌管理则是重点,千万不能不分重点。 另外,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组织特征的管理成熟度需要选择公司职位在中层以上以及老员工、核心员工作为调查对象会更加客观,而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成熟度和基于卓越绩效的管理成熟度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可能要有差异和针对性,选择对某一个纬度或某几个纬度非常了解的人去评价,而不是所有的评价人对所有的纬度都进行评价,这样会更加客观和公正。 【案例】某公司管理成熟度调查对象甄别表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企业培训成熟度五级模型Word版

企业培训成熟度五级模型 企业培训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麦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开发的,它从培训组织机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队伍建设、培训支持体系等四个纬度,对企业培训的成熟度由低到高从一级到五级进行了描述。使用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培训管理现状,找出不足和差距,为企业改善其自身培训管理提供了指南。 一级水平:没有明确独立的培训组织机构:培训管理通常由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兼任,培训重点放在培训的实施上,忽略或完全没有开展培训体系建设;没有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程基本从外部采购;暂时没有内部讲师,培训基本依赖于外部讲师而且不能很好地选择外部讲师。没有或缺少培训支持体系。 二级水平:设立了培训部门和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初步具备培训体系建设和培训项目实施等专业能力,培训重点由单纯的培训实施有意识地转移到培训体系的建设上;开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一些培训课程,但培训形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比较单一;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内部讲师,但内部讲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内部培训的需求;培训支持体系如教室、设备等基本能满足培训实施的需求,培训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开始建立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并能依据培训管理流程开展培训工作。 三级水平:培训组织机构开始分为“培训体系建设”和“培训项目实施”二级,培训重点在系统的培训体系建设上;能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课程体系,企业内部具备开发中级课件的能力,但高端课件还需要外购;企业内部具备了一定数量的讲师,基本能满足内部员工培训的需求,外聘讲师数量减少;培训支持体系能够满足不同规模、多种形式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制度可自成体系,培训流程更加完善,培训部能够切实按照流程实施培训管理工作。 四级水平:部分企业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大学,肩负起向公司内部、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提供培训和服务的职责,培训重点逐步向学习型组织建设转变;公司内部有能力开发高端课程,各个专业类别都包含不同层级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内部讲师队伍日趋壮大,多数培训课程以内部讲师为主;培训支持体系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合理地设置培训中心,配置培训设备,同时能从公司的战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企业管理成熟度

第三节企业管理成熟度 所谓的“企业管理成熟度”,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达到成熟与卓越的效果。其梯级模型请见图1-1。 图1-1 企业管理成熟度五级模型 第一级:初始级。企业运作的特征是特定的和偶然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几乎没有过程定义,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第二级:可重复级。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程序化管理)过程,能够跟踪费用、进度和功能。有适当的必要的过程规范,使得可以重复与以前类似的企业运作的成功。 第三级:定义级。用于管理和企业运作活动的过程已经文档化、标准化并与整个组织的经营过程相集成(制度化)。所有项目(作业)都使用统一的、文档化的、组织过程认可的版本来进行控制监督与工作。本级包含了第二级的所有特征。 第四级:管理级。企业运作和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被收集,通过这些度量数据,企业运作和产品能够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本级包含了第三级的所有特征。 第五级:优化级。通过定量反馈进行不断的过程改进,这些反馈来自于过程或通过试验新的想法和技术而得到。本级包含了第四级的所有特征。 对于第一级的企业,是机会市场下的机会运作公司。他们很少收集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公司的运作完全依靠个人能力,对于管理过程和运营过程很少有可重复的模式,也很难去专业的总结管理过失,评估运营过程。这样的公司在中国非常普遍,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市场,所以,充满了机会主义者。很多已经做得比较大的公司,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制度与控制手段,但依然在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徘徊。其认定级别的里程碑是公司运作的工作计划表的诞生,根据公司运作的需要建立了相应的责任人,同时,对相应的工作进行了WBS计划(工作树型的细分,每一个工作者在还没有开始工作的时候,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工作,工作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的工作者,没有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是工作表的最基本特征)。并且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实施,就进入了第二级管理水平。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名词解释 1.具体行政环境 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2.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行政决策参与 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6.行政协调 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7.行政诉讼 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的法律制度。 8.目标管理 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9.公共行政 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10.地方行政体制 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1.层级制 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

《公共行政学》作业1-4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A.里格斯B.古立克C.德鲁克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 B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法 B、美 C、中 D、英 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C)。 A、选任制 B、考任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A.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B.《论译书》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D.《行政学》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的行政区。 A.特殊型B.发展型C.传统型D.现代型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A.法律制度B.意识形态C.道德伦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BCDE)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B.更新知识培训C.任职培训D.业务培训E.初任培训3.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 AD )。 A.墨西哥B.德国C.新加坡D.埃及E.丹麦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题库 说明:1.试卷号码:2202; 2.资料整理于2019年1月15日,更新至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4.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6.地方行政体制: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和惯例。为国家地方行政制度在地域上的体现,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的管理类型、管理层次的确定,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7.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9.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10.反馈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11.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12.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13.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15.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6.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17.公共行政: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里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18.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19.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0.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2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2.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23.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人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在西方, 1

提升企业IT安全管理成熟度

提升企业IT安全管理成熟度 如何衡量企业的IT环境运作处于安全管理的哪个级别?微软公司在推出他们安全解决方案Forefront的同时,也提出了CoreIO方法论来指导优化企业IT核心基础架构。我们就以该解决方案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提升和成熟化企业安全管理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运营需要。 在互联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组织基础架构所面临的风险和管理挑战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刻地认识,安全问题对整个IT带来的挑战已经深入到业务运作的各个 角落。与此同时,安全管理的量化与考量也已经逐渐成为IT 部门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您的IT环境是否安全,怎样衡量整个IT环境的运作正处于安全管理的哪个级别?作为全球最 大的平台厂商,微软公司在推出他们安全解决方案Forefront 的同时,也提出了CoreIO方法论来指导优化企业IT核心基础架构,使企业能够在该理论和最佳实践的指导下提升IT管理的综合水平。我们就以该解决方案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运营需要。 什么是CoreIO

企业安全与CoreIO息息相关,事实上CoreIO正是基于Gartner Group的“Real-Time IT Infrastructure”和MIT 的“Architecture Maturity Model”理论所提出的方法论。在该理论框架中,它把企业IT基础架构依照企业核心商务需求的应变能力,分成四个成熟阶段: 基本型(Basic):问题驱动,IT基础架构依赖随性/手动的管理,以“避免宕机”为目标。IT部门被认作是企业的成本中心(Cost Center),安全全凭“运气”。 标准型(Standardize):IT基础架构受到基本的管理并会有少量的自动化管理,特点是有一致的IT流程,以维护运营为目标,但仍属于被动式的管理。IT部门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成本中心(Efficient Cost Center)。 合理型(Rationalized):IT基础架构受到统一、大量自动化的管理,其特点是主动式的管理,可达到服务监控并拥有预见性,IT运营以服务质量为导向。IT部门被认为是帮助公司赚钱的单位(Business Enabler)。 动态型(Dynamic):IT基础架构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管理,可弹性利用资源,其特点是优化了成品与品质,具有敏捷性,可自我评估并不断改进,始终“领先一步”。IT已经成为公司策略性的资产(Strategic Asset)。

2018年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单选题:1*20分多选题1*10分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4*4共16分简述题:8*3共24分论述题:1*1共10分 案例分析题1*1共10分 一. 填空题 1.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哈拂大学教授高斯。2.组织文化包括组织概念.法律意识.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4.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种。5.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都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6.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作者是威尔逊。7.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勒。 8.提出著名的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古立克。9.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10.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11.中国的国务院体制是在总结我党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前苏联的部长会议制,于1954年形成的。 12.中国地方政府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政府形式。 13.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也叫传统组织理论。它产生并形成于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 14.新公共行政主张参与行政。一是主张公民参与。二是主张在组织决策过程中下层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 15.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任制. 委任制 .考任制和考任制四种。 16.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17.领导特质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以便发现.培养和使用合格的领导者。 18.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将四分图理论和不成熟—成熟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三维空间的领导模型。 19.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20.我国国家公务员目前主要的轮换形式有经历轮换. 职期轮换和地区轮换三种。 21.目前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实行职级工资制,主要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 22.国家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 23.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 处理事务和搞好服务三个方面。 24.行政机关档案的功能主要在于其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49032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5、具体环境:是指具体面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务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7、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8、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9、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10、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 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 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1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 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3中央政府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14、完整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15、分离制: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 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同属于 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 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6、层级制: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 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 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 但定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 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7、机能制: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 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 型。 18公共组织结构: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 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 关系的模式。 19、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 层级的数额。 20管理幅度: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 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 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21、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 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 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 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 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 动,自主权很少。 22、分权制: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 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 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 类型。 23、委员会制: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 人以上掌握决策权的指挥权,按照多数原 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4行政领导者: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 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 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 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 标的行为过程。 25、委任制: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 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 制度。 26、行政领导权力: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 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 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 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7、行政领导责任: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 法定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8、人事行政: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 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 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 治化管理。 29、人事行政机关: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 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 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30、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 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 人口的总和。 31西方国家公务员: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 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32、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指国家公务员按 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 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 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 的制度。 33、机关行政: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 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 的自身事务管理。 34、公文: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 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 用的载体。 35、行政机关档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 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 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36、办公自动化: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 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 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 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 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 行政效率的目的。 37、行政决策: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 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 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 行为。 38、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 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 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 必须冒一定风险。 39、程序性决策: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 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 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 决策。 1

企业数据管理成熟度模型

企业数据管理成熟度模型 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过去一直是一种直接的,普遍认知的过程。你可能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在你的市场中制定标准。或者你可能凭着营销和销售的优势,创造着惊人的业绩。 今天,获得竞争力很难。公司必须创建他们新的系统,实施新的战略或者发现新的市场以竞争或者求得生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就是对数据的适当管理,数据管理支持企业做出理性的,结果导向的决策。公司通常都不清楚数据管理会带来怎样的竞争优势。 虽然,很多组织认识到数据是一个很重要,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企业资产。数据是唯一一个企业完全复用的业务资源。所有其它的资源,一旦使用,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不同于有形的企业资产,有着结构化的价值和折旧明细,公司很难对数据的价值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结果,正是因为意识到数据缺乏有形的价值给是否进行数据管理带来了困难。 最近几年,童装加盟店,有着超前性思维的公司开始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成功的数据管理相比,不能有效的实施数据管理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成本。组织依赖数据,无论什么样的行业背景,收入规模或者竞争环境,美食观,观美食,每一个公司都要依赖它的数据信息做出有效性决策。任何分析结果的质量都和数据的输入相关。 数据管理对数据的获得,维护,传播和处理创建和部署了任务,权限,政策和程序,童装加盟。想要成功,数据管理方案需要业务和技术小组组成伙伴关系。业务小组负责创建业务规范,来管理数据和最终负责检验数据的质量。IT小组负责创建和管理整个环境架构,技术设施,系统和数据库在整个企业收集和存储数据。

在广泛关注数据管理以外,育儿之道即相夫之道,有效的方案取决于人员,流程和技术的结合。该报告探讨了如何构建数据和如何利用这3个元素去制定有效的数据管理政策。报告根据实践过的流程和组织对数据管理的重视程度定义了组织的数据管理成熟度。 概要: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通常也叫CMM和SW-CMM),由软件工程研究院(SEI)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发布,是一个声誉卓著的模型,根据程序和流程定义了组织的软件开发成熟度。然而,它并没有解决组织关于数据管理的成熟度问题。 该报告探索了一个新的成熟度模型企业数据管理成熟度模型帮助公司识别和量化它们不同的数据成熟度的级别。通过评估组织的数据管理成熟度,组织能够了解到不重视的数据管理实践可能产生的风险。该成熟度模型也帮助组织了解向新的数据管理进阶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需要的成本。 组织必须认识到改进和加强数据管理流程的重要性。那些按体系制定的发展计划通常因为控制之外的事件被迫改变。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框架下,实施你定义的改变,你就可以为数据成熟度精确地设立目标。 了解成熟度模型能够帮助你控制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你需要知道你目前运营在哪个阶段,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何时和如何达到下一个阶段。这些阶段有: 阶段1:未开化型 阶段2:被动应付型 阶段3:积极应付型 阶段4:预测型 评估目前的等级仅仅是一个开始。组织也需要决定哪个阶段比较适合它们,及为改进建立相应的行动和优先级。 盲人摸象

企业成熟度模型

成熟度模型 流程成熟度模型(BPMM )是企业在流程管理规划设计、管理应用、保障机制、理念文化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用来评估企业流程管理现实情况的常用工具。流程成熟度模型共分为五个阶段: 流程成熟度模型 第一阶段:管理制度化 在这一阶段,企业基本上没有流程概念,一切以制度为指导,保障业务操作。按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这使得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依靠由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的具有客观性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制度化管理阶段企业组织架构依靠职能建立。强调个人特长和单兵作战能力。岗位设置不明确,因人设岗,依靠能人。企业的绩效考核依靠三张表:资产负责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只关注财务层面的指标考核,因此使企业过分关注一些短期行为而牺牲一些长期利益。公司绩效依靠财务报表进行考核,员工绩效主要根据领导的主观经验及判断。

那么在这一阶段企业都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呢?首先,管理制度臃肿、不健全;制度管理未体系化;经验管理占有较大比重;管理制度不科学,难以执行落地;其次,业务操作主要依靠经验及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一些操作经验或技巧只能通过人教人的形式进行传递,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部分流程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处在这一阶段,企业对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些核心业务实现了流程化。随着BPR理念在中国的引入,一些勇于创新的企业开始了BPR之路,他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和实施团队对企业内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诊断及优化(主要关注部门内部流程,未考虑跨部门的流程),对于带有表单及可量化的业务流程,使用信息化工具对流程实现固化。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内控风险管理、知识管理等众多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每个主管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务流程,同一个业务,在不同部门的管理体系里的流程描述是不一样的。 流程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言,难以形成科学规范化的流程图。常见的有:epc,泳道,逻辑关系等。第二阶段的组织形态表现为从职能化向扁平化发展。企业管理层次减少,控制幅度扩展;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提高。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优秀的人才资源更容易成长。 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从业务部门层面制定业务KPI指标。KPI指标与IT系统集成,实现了系统自动取数。 第二阶段还没有专业的BPM管理软件。流程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可以流通共享。IT应用系统零碎,支撑单点功能。IT信息化的出现,使企业业务蓝图中的数据及表单集中管理,实现业务自动化,达到流程优化(MIS,MRP,ERP)。 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只是管理道路上万里长征中的迈出的第一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从管理模式上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BPR概念的引入,使企业对流程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BPR是灵丹妙药,BPR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认为流程管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设计好之后企业就可以一直使用。从管理体系上看,这一阶段的制度与流程还是两层皮,制度条例与流程活动之间没有集成,流程和制度需要用户单独查看。从组织结构分析,从传统的组织形式向扁平型组织转化,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组织扁平化要求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组织扁平化要求IT技术的支持。所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重大变革,牵涉到的人多面广,因此要有计划地、有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