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导学案教学

也谈数学导学案教学
也谈数学导学案教学

也谈数学导学案教学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课堂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一、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导学案经过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个别教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认真备课,而是满足于现成的导学案。但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导学案为主,就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所以,我们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反复备课。

2.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有老师们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高中数学导学案 等差数列

2.2 等差数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完全平方公式(第一课时)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中学姓名:戴禄明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1.8完全平方公式(P33~P36)二、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的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2、乘法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二)学生分析与教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任务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使“熟练掌握”,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公式。让学生自己得出公式,是正确理解公式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把公式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来达到熟练运用。对于易混淆之处,应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通过变式对一些以前学过的,对现在公式容易产生混淆的内容(如积的乘方公式、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辨,从比较中加深对正面法则的理解。 (四)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的是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的是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教师的鼓励与欣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①熟记完全平方公式;②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重点、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一样是主要的乘法公式,其本质是多项式乘法,是学生今后用于计算的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本节的重点是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课程改革以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课程数学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导学案旨在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而教师借助“导学案”平台以一个“导”字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与合作探究小学数学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使用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表现中更具备学习主动性,知道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什么时候学过,怎样学,学得怎么样。能实现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的发现,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作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主动的去分析、思维、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一、创设导学案的模式 六步三展教学模式是我乡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废除注入式,实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六步三展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流程有六个步骤,其中学生有三次展示(展示的目的是发现优秀的作品〈包括规范书写与格式〉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活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大家帮助纠正)。操作步骤:1.课题导入。(数学以复习旧知、意义、定律、性质、数学原理等来揭示新课。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2.出示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制定学习目标。目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每一步的学习。)3.自主学习。(数学方面安排一些与例题有关的试题让学生做,理清算理或数学原理,总结规律等,为新知铺垫。通过学生自我展示,达成部分简单目标。)4.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学教材,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或交流,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5.课堂总结。(理清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系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昭示着我们,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多时候也是困难的,针对个人教学实践,我从导学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了思考。 在创设“高效课堂”的口号下,教师们都采取课前布置预习学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常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效课堂的实施。 一、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存在几点问题 1.重视了导学案,忽略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数学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乏味的数学课堂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学习。实施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因为学生需

要的是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是正确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很少有学生关心,这样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课堂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二、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导学案的设计要多体现主观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在“导学案”教学方式中,导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导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导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

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07T15:44:14.2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5月上作者:闵呈玉 [导读] 为了让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的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让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对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问题;对策 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是目前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的特点是以“导”为主,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也已经应用于我国较多的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来,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着实行导学案教学,自感收获颇丰,下面就导学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实施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问题 在编写导学案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各个班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在“必做题”和“选做题”上要大做文章,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任务、有收获。但我们在这一块做的不是很好,没有真正区分开,在题量上课时过多,题型偏难,导致普通班学生在使用上丢弃很多,浪费资源,效果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欠针对性 很多导学案把教材上的例题放到学案上,有的学生在导学时,不独立思考,直接照本抄,这样,学案的实效性不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学的角度来编写设计,但我们编写的部分导学案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点儿,把它设计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没有立足于学生,没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来帮助和促进他们的学习。 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以及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创设出质量更高的导学案,并且深化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不少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都不够细致,随便选取几个随处可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导学案的设计更具针对性。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那些真正能够锻炼学生思维与知识掌握的问题,这样的学案导学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2)导学案不能及时收交批阅 学生前天预习,第二天就立刻有课,不能及时收上来批阅,以致不能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上不能针对性地讲解。 (3)导学案中习题不能做到精选 主要是容量过大,一天六七门课都要求头天预习完成导学案,这就需要导学案简单易懂紧扣课本,半小时完成一份导学案最佳。所以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内容不宜过多。 2.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大多数高中学生由于在初中学习时是依靠教师的密集型知识讲授,并且通过课后的反复练习来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在进入高中后,数学知识的密度进一步增大,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数学的教材也相应地变得复杂很多,因此教师为了进行较好地教学,开始使用导学案模式来进行教学。但是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课前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通过导学案进行导学,这样就不能按时完成导学案;(2)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的问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问同学和教师; (3)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任务往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4)学案设计的题目,部分学生不去思考,不主动与别人合作学习,只是坐等别人做完后抄袭、应付检查;(5)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时,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回答、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6)由于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是抄别人的,回答问题时只是把答案念出来,说不出理由;(7)课上展示交流时,学生分析问题模糊,语言表达不清,声音不够响亮;(8)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讲,难的题目都不讲;(9)回答问题不积极,会的学生不想发言,不会的学生通过读答案反而积极发言;(10)在小组合作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导学案的使用与课堂小组合作密切相关的。但各班小组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组过大;不能做到优势互补;小组管理流于形式;小组内责任不明确;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的理解不到位等。小组活动上存在的问题:小组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不恰当。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力度不够;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等。 二、针对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对策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确保导学案编写质量,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第一步,是任务分配,备课组长按课时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第二步,是内容编写,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第三步,是集体讨论,备课组讨论教师编写的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内容。第四步,是内容修改,编写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组教师意见。最后,是学案定稿,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最后定稿,上传备课组长排版打印分发使用。由于导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导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导学案当成“放之

【免费下载】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 一、课题: 简单的线性规划课题 二、姓名:岳伟单位:木头凳高级中学 三、教材在本章节中的地位及作用 1.“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2.本节内容渗透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作图等能力的好教材. 3.本节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并能给出解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 新.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2.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并准确给出解答.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求得最优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代数问题几何化.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2.教学手段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本节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及作图的复杂性,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形象性,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揭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以及图形的动态变化情况. 七、学生课前准备 坐标纸、三角板、铅笔和彩色水笔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大全

七年级数学精选教案大全 大多数在数学方面学习较差的同学都首先是因为对概念不理解而造成的。可以这样说,学不好数学概念就学不好数学这门课,而要学好数学概念必须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等概念的区别. 2.理解射线及其端点、线段及其端点、延长线等概念. 3.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对学生继续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几种几何图形.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具体实例体验形象美;通过射线、线段的图形体验几何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学:直观演示、阅读理解与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以直观形象来理解概念,以动手操作体会画法及性质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三)疑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讨论,针对直线、射线的概念、图形性质进行对比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从而解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疑、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直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阅读书本相应段落、自己动手操作等,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画法等. 2.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及与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画图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模式进行教学,再辅以练习巩固.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直线的实例,上节我们也举出了很多实例.我们知道,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可用电脑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射线. 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复习过程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学校班级姓名 认识平行 学习内容:第七册P39-P41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 2、预习 ……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在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 (1) …… (2) …… 2、师生共同交流,反馈。 3、练习 (1) …… (2) …… 4、 …… 5、自学第40页,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6、师生交流画法。 7、完成第40页“试一试”。

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各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填空。 长方形()组梯形()组 平行四边形()组正六边形()组 2、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内互相指导、帮助。 (2)师生交流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5题。 (1)交流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2)思考交流:平移后,对应的线段都互相平行?你会验证吗? 四、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 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 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人教版高中数学《圆的一般方程》教案导学案

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培养学生用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待定系数法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1)能用配方法,由圆的一般方程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2)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 (解决办法:(1)要求学生不要死记配方结果,而要熟练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2)加强这方面题型训练.) 2.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并加以记忆.) 3.疑点:圆的一般方程中要加限制条件D2+E2-4F> 0. (解决办法:通过对方程配方分三种讨论易得限制条件.) 三、活动设计 讲授、提问、归纳、演板、小结、再讲授、再演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讨论了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现将展开可得x2+y2- 2ax-2by+a 2+b2-r2=0 .可见,任何一个圆的方程都可以写成 x2+y2+Dx+Ey+F=0.请大家思考一下:形如x2+y2+Dx+Ey+F=0的方程的曲线是不是圆?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复习引出课题为“圆的一般方程” ( 二)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1.分析方程x3+y2+Dx+Ey+F=0表示的轨迹 将方程x2+y2+Dx+Ey+F=0左边配方得: (1) (1) 当D2+E2-4F>0 时,方程(1) 与标准方程比较,可以看出方程半径的圆; (3) 当D2+E2-4F<0 时,方程x2+y2+Dx+Ey+F=0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x2+y2+Dx+Ey+F=0的轨迹分别是圆、 法. 2.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D2+E2-4F> 0 时,方程x2+y2+Dx+Ey+F=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 三) 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问题:问题:比较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y+Cy2+Dx+Ey+F=.0 (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doc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 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 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诱导公式(一)(二)。 角(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由 可知 而(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角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整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4、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 (P166例1)(学生自学后,教师按以下提示点拔即可) 求单项式5x2y,-2 x2y,2xy2,-4xy2的和。 提示:式子5x2y+(-2 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练习:P167 1、2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口述: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练习:P167 3

例3。(P166例3)(学生自学后,完成练习,教师矫正练习错误)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 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最好由学生归纳)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补:已知:A=5a2-2b2-3c2, B=-3a2+b2+2c2, 求2A-3B(视时间是否足够而定) 四、小结(用投影仪板演)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 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 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学习评价】 4.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些乘、除法的算式,同位之间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