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

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比喻论证,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具体有力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

(3)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的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四个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本文作者在文首段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画线句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很明显是一个比喻,这就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

(3)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2—5段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一段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故答案为:⑴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⑵比喻论证,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具体有力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

⑶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的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四个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点评】⑴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

⑵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等。举例论证:真实具体,说服力强;道理论证:有权威性,论证有力;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是非明确。无论哪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议论文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考虑分析。

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般议论文的思路,结合文本分别对照分析即可。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提炼各段落层次内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范思翔

①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

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

②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

什么?

③“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只是放眼望去,那些十来秒的短视烦中,真正的普通生活、优质记录倒在少数,多半还是自虐式吃异物、无意义搞笑以及刷底线猎奇。如果说此前网络上为人诟病的“三俗”内容还是打打擦边球、尚显“含蓄”的话,那么这些短视频无疑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感官剌激。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載体从文亨、图片到视频,浏饩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位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晨,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④潮流代代不同、年年变化,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

⑤“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随流行而去,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很可能就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本应“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生命的这一阶段,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人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后“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⑥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7日)(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的意思。

【答案】(1)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2)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首先提出人每次都追随流行,就会失去自我的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青年人除了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最后再次强调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4)“热爱的东西是指当前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低级趣味。“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

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的提取。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常见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中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纸巾的语言进行概括,这篇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了中心论点。即:青年人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⑵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议论文开头列举现象,讲故事,作用是多重的,答题模式常是列举了.....事例,引出论点;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列举的事例都是人人们熟悉的,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逐项事例本身也是事实论据。据此作答。如: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⑶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整体阅读文段,读懂文段的内容,用“首先....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第⑤段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最后再次强调论点,这样语段的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⑷不管他考查读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本句是一个道理论据,也就是运用了引证法。注意理解“热爱的东西”指的是我们对网络流行风潮不加选择的终日追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会让我们空虚迷茫;“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结合全句来看,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故答案为:⑴青年人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⑵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首先提出人每次都追随流行,就会失去自我的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青年人除了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最后再次强调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⑷“热爱的东西是指当前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低级趣味。“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也就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中心论点需要纸巾概括时一定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不是简明判断的完整语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考生要童平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答题要点: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具体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注意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思路,注意答题模式的运用。

⑷本题考查读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速度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语句中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要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甚

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可。此文中作者认为: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③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

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D项错误,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人”回答即可。示例: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静。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4.现代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

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答案】(1)用唐朝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开篇,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作为道理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其阅读兴趣。

(2)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阔、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定、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既有道理论证的严谨又有比喻论证的通俗易懂,从而论证了“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有力,浅显易懂,引人深思。(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深化中心论点。

(5)示例:刘禹锡因为有了淡泊之心,身居简陋之室,才会有"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的轻松快乐。

【解析】【分析】(1)本文的标题"淡泊之心自高远"即为中心论点。开头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结合后文“高僧淡泊名利的思....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从其内容来看,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淡泊之心”;同时它也可作为道理论据,为论证中心论点"淡泊之心自高远"服务;引用的内容属于诗文,能够使议论文语言生动有趣,所以还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结合文章第④段结尾句“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泳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以及第⑤段"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知,“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以及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这是一句名言,是道理论证,其意思是贪念如同大火,不遏制就会迅速蔓延,欲念如同洪水,不控制就会形成灾难,"如火"欲如水"又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比喻论证。本句无论是道理论证还是比喻论证,都是为了证明“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论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论述得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引出论题;接着第②段解说什么是“淡泊第③至③段分别论述了具有淡泊之心应具有的条件,第⑥至⑦段论述拥有淡泊之心的作用;最后一段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从内容上看,"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谈到了学会淡泊,拥有淡泊之心的作用,这是对"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论点的升华。

(5)本题选择一位有淡泊之心的名人,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表述出其淡泊之心的具体事例即可。示例: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升迁,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故答案为:⑴用唐朝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开篇,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作为道理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其阅读兴趣。

⑵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阔、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定、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⑶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既有道理论证的严谨又有比喻论证的通俗易懂,从而论证了“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有力,浅显易懂,引人深思。

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深化中心论点。

⑸示例:刘禹锡因为有了淡泊之心,身居简陋之室,才会有"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的轻松快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议论文首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论题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概括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此类题目,需先分析出论证方法,然后根据论证方法的答题要点作答。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

⑷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⑸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解答此题,要求学会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做好积累识记。

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______.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第4 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答案】(1)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解析】【分析】(1)本文的题目“语言的力量”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文章第①段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说话方式引出论题,进而提出本文的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这一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然后引用名言“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进行证明,接着开会发言为例进行证明。因此这段话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本题要求举出反面事例,注意所举事例要证明本文的论点,所举事例要典型,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故答案为:⑴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①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

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④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⑥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⑦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

⑧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⑩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

B.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C.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

D.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

C.本文层次分明。第③④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⑤⑥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⑦—⑨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D.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⑦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路严密,如第⑦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②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

B.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第②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③—⑨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

D.第②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

【答案】(1)C

(2)A

(3)B

【解析】【分析】(1)C项表述错误,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的道理。

(2)A项表述错误,文章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一线贯通,强化了中心论点“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3)B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论述过程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并不是“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

故答案为:(1)C;(2)A;(3)B。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选项找到相应段落进行对比分析,即可辨出真伪。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根据一般模式,议论文按照总—分—总结构的比较普遍。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找出中心论点,可以明晰作品结构层次,答题时对照选项用排除法比较简捷。

(3)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理解辨析能力。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思路一般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形式一般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而“总分总”的结构在结尾处对文章整体内容作以收尾、总结,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

7.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①容人的雅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所以,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②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用人之长的慧眼。用对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弱国,为何却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是因为自知平庸的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允许平民曹列一同参战,并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指挥,才使鲁国以弱胜强。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但能不蔽其光华,使其大放异彩,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力排众议,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林肯谅人之短的胆识,颇受后人称颂。当然谅人之短是有原则和底线的。

④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宽人之过的度量。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使他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工作,才更有利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不足6万人的队伍,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一生中难免会犯错,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公正看待,不应以偏盖全,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抚其痛、扬其才。这样那些有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所困住。

⑤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⑥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人才不拘,万马齐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划线词语“珠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依次指出文中画线部分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②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4)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容人?

【答案】(1)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2)像曹刿一样有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3)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

(4)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解析】【分析】⑴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方法:标题揭示、开头提出、结尾归纳、承上启

下的句子。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个论题展开论述,需要自己归纳。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⑵ “珠玉” 本义是珠宝玉石等珍贵的物品,联系前面句子,曹刿毛遂自荐,跟随鲁庄公指挥作战,取得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从鲁庄公的角度看,“珠玉”比喻像曹刿一样有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⑶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道理(引用)论证。

②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来管理国政,成就“春秋五霸”,是举例论证。

⑷根据“ 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用人之长的慧眼、谅人之短的胆识、宽人之过的度量、释人之怨的胸襟”等词句思考,答案就是: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

故答案为:⑴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⑵像曹刿一样有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⑶ 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

⑷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文段。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点。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或者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恨的时

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オ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オ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的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笑怒骂皆自由オ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做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挑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试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答案】(1)①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②因为人物身份,故事,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3)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振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4)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解析】【分析】⑴要结合文体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的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

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本文开篇引用唐朝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从其内容来可以看出,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又可作为论据,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引用的内容属于诗文,所以还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⑵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筛选。根据第四段中的“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这句话即可得出答案。⑶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阅读第五段的划线句子,可见它是一句名言,运用的是引用论证。而句中的“贪如火”“欲如水”又是比喻的修辞,所以还是比喻论证,以此来从反面论证了淡泊的重要性。

⑷补充论据,要调动我们的积累,选择一位有淡泊之心的名人,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表述出其淡泊之心的具体事例即可。比如刘禹锡因为有淡泊之心,所以才会身居陋室而不觉“陋”。

故答案为:⑴①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②因为人物身份,故事,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⑶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振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⑷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议论文开头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引出下文论述。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⑷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论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孤独与幸福

①英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 的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古人这睿智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 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1)下列语句更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A.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B.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C.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D.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

(2)第六段画线处,最不适合作为论据填充在其上的句子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①段的结尾句: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故选B。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

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据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

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答案】(1)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4)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5)D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如何找中心论点

如何归纳中心论点 一、中心论点的概念: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注意:要与论题区分开来。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一个短语结构,它是构成论点的基本要素。而论点是对论题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正确、鲜明的完整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 练习:判断下列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 《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俭以养德》《交友之道》 《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出现位置: 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少部分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 三、中心论点的形式要求: 1. 完整的句子; 2. 有明确的判断; 3. 不能用疑问句(反问句要改成陈述句); 4. 不能用比喻、拟人; 5. 不能用否定句; 6. 往往有明确的主语。 注意:正确运用标题确立中心论点! 1. 中心论点是在论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如是疑问句,问题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 3. 如是比喻句,本体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4. 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论题,揭示两者关系的语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练习:判断下列标题,哪些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哪些不能?说明理由。 《论读书》《幸福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拒绝句号》 《学贵质疑》《独立与合作》 《学会谅解》 ◆课堂演练◆ 1. 依据下列材料,提炼观点。 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德国医学教授费尔,为了驳斥科赫为代表的“单单是病原微生物就足以引起疾病”的错误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当众把含有大量霍乱菌的水喝下去,果然没有得病。 本段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胜于雄辩。 2. 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注: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做事要有恒心。 3.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一名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来到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中当保姆。她除了干家务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向两位老人学习日语。两年后,她考取了留日公费生,东渡日本深造。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相关 常识与答题技巧 一、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人生需要参照。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适,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或短语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一项是() A.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选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物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⑧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⑨也就是说,“新工匠”能够脱颖而出,其决定性的能力来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对本专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敏感以及对当代审美趣味的掌握和扬弃。 (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匠人”与“新工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第⑧段画线句则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3)细读第⑥段,说说“一切的价值”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新工匠”的思考力包括哪三个因素? 【答案】(1)“匠人”受传统束缚,亦步亦趋,不思创新。而“新工匠”求新求变,勇于创新,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①人生需要参照系。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业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2018年7月2日《人民日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1)对论点的要求: 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两者要区分一下: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就是事实论据。 3、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比喻说理):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①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驳论:批驳错误和反动的观点,从反面确立自己的正确论点。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准确、鲜明、概括。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①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②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③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④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中考议论文阅读拓展题答案

议论文:思维拓展题 例题精讲: 《激情与成功》 1. 【参考答案】对成功而言,激情是必不可少的。 2. 【参考答案】开头用软微员工对于软件开发拥有激情因而工作努力快乐的事例,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来论证中心论点;其后运用一系列的比喻,论证了激情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3. 【参考答案】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 【参考答案】 要点:(1)智慧的积累越来越多。(2)智慧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2. 【参考答案】要点:作者首先认为?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不无道理;接下来列举刘邦和朱元璋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通过一个设问,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 3. 【参考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刘邦、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也成为一代开国君主,也推动了历史发展。 示例2:刘邦、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们能够重用读书人,利用读书人的智慧打江山和坐江山,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合适。 《学贵质疑》 1.【参考答案】学贵质疑。 2.【参考答案】"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共4分,每处2分) 3.【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共3分,符合句式要求1分,符合内容要求1分,紧扣论点1分) 4.【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一

议论文阅读训练专题 (一)创新不言败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因为创新是艰难 的,不可能一疏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运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2分) 答: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2分) 答: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文体知识部分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论据的类型: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4.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17分)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4分) 6.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4分) 7.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分) 8.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9.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一〕(17分) 5 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4分) 6 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2分);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2分)。

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