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

第22卷第2期2007年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22 N o.2

F e b.,2007

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2-0167-04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

赵晓英1,2,马晓东1,徐郑伟3

(1.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绿洲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3.新疆钢铁集团物业公司绿化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2)

摘 要:刺萼龙葵(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为茄科茄属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原产于北美。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植物,在俄罗斯和我国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该植物于1981进入我国辽宁,继而在北京出现,如今首次在乌鲁木齐被发现,说明它的潜在入侵区包括干旱区。文章阐述了刺萼龙葵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化学成分及功效、危害、进化生物学、在中国入侵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提出了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旨在为防止其在干旱区传播蔓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刺萼龙葵;黄花刺茄;外来植物;干旱区;种群传播

中图分类号:Q16;X176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8月,我们偶然在乌鲁木齐市焦化山发现了一种植物,经鉴定,确认为外来植物刺萼龙葵(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 D unal),又名黄花刺茄。这是继我国辽宁、北京等地发现刺萼龙葵后,第一次在干旱的新疆发现。

刺萼龙葵为茄科茄属的植物,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1,2]。刺萼龙葵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3],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植物[4],在俄罗斯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5,6]。我国动植物检疫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试行)的通知》中,将其列为检疫植物。

外来生物入侵已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入侵物种可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7],如紫茎泽兰(E u p a t o-r i um a d e nph r um)、大米草(S pa r ti na a ng li c a)、加拿大一枝黄花(S o li dago c anad e n s i s)等入侵植物已在我国造成严重危害。据统计,我国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8]。外来生物一旦

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则极为困难,而用于防治的费用则更为巨大。因此,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刺萼龙葵的研究现状及在新疆出现的生态学意义,有助于为防止其在干旱区传播蔓延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刺萼龙葵由法国植物学家M i c h a el F e li x D unal 于1813年定名,模式标本保存在墨西哥的克雷塔罗(Q uerét a r o)大学[9];英文名为B u ff a l o b ur。关于刺萼龙葵,国内的研究很少,国外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形态特征:该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30~60c m。主要特征为:茎、叶、花萼、果实均被刺,雄蕊5,其中1个比其它4个长且为钩形[9~11](图1)。种加词r o s t r a t um的拉丁文原意为“钩形的”,即揭示了它的这一特征。

(2)分布与生境:该植物原产墨西哥及美国西

* 收稿日期:2006-12-15;修回日期:2007-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砾质荒漠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更新策略”(编号:3066035);新疆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乌鲁木齐周边野生灌木资源调查及在荒山绿化中应用”资助.

 作者简介:赵晓英(1963-),女,甘肃金塔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 E- m a i l:z z haoxy @163. c om

图1 在乌鲁木齐焦化山发现的外来植物刺萼龙葵

F i g.1 S o l a nu m r o s t r a t u m f o un d i n U r u m q i ,

X i n j i a n g 86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部地区[9],现已遍布美国全境,并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地[4~6,12,13]。其生境主要为荒地、路边、过度放牧的草地、受扰动的地区、废弃地、水塘周围[9,14]。

(3)化学成分及功效:从刺萼龙葵中提取出了3种生物碱———α茄碱、β茄碱和γ茄碱[15],从而解释了该植物对动物毒害作用的原因[16]。此外,从刺萼龙葵中还提取出了对人类癌细胞有细胞毒素作用的甲基薯蓣皂苷(M e t hy l p r o t od i o s c i n)[14],从而确立了它在抗癌方面的价值。甲基薯蓣皂苷在其它茄属植物中也存在[17],从刺萼龙葵中提取到这种物质为植物化学分类学提供了依据[16]。在刺萼龙葵中还含有对马铃薯环腐病具一定抗性的滤过性毒菌[18,19],显示了它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价值。其叶和果实在各生育期均含有茄碱,植物体在动物体内的含量达到动物体重的0.1%~0.3%即足以致毒。该植物还可积累高含N土壤中的过量硝酸盐[2]。

(4)危害: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对棉花等农作物有危害。刺萼龙葵对马、绵羊、山羊、牛有毒害,症状主要为运动失调、多涎、急喘、颤抖、恶心、腹泄、呕吐等[2,14]。

(5)进化生物学:刺萼龙葵的花柱对生,花药二态,两种花药功能不同[23];对这种繁育的多态性的进化意义已做了探讨[20~22]。

(6)民间利用:墨西哥中南部的印第安土著人用刺萼龙葵治疗肠胃病,包括小儿腹泄、肠胃不适及肾病[9]。

(7)在中国的入侵危险性评价:1981年首次在我国辽宁的朝阳发现刺萼龙葵,之后在大连、吉林也有发现,2003年在北京密云又发现了该植物,目前在这些地方已表现出蔓延趋势[23~27]。北京师范大学在对其种子萌发及休眠特性、人工种植条件的出苗率及植株成活率、生长状况、花粉发育、结种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评价了其潜在的入侵危险性,认为它在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害的外来入侵植物,并提出了防治对策[28]。

2 刺萼龙葵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1)对干旱的适应。刺萼龙葵已经在我国的辽宁、吉林、张家口和北京的局部地区生长和繁殖,并已表现出扩大蔓延的趋势。有人认为,刺萼龙葵作为外来物种在东北和华北等广大地区具有潜在的入侵危险性[28]。该植物在乌鲁木齐出现,并已开花结

实(单株结实达160个),产生了具生活力的种子,这说明该植物在我国干旱区可以完成生活史,并具有很强的繁殖力。该植物在西北干旱区也具有潜在的入侵危险性,排查的重点还应包括西北地区。因此,应密切关注该植物在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的传播和生长,进行排查,防止其蔓延、入侵。同时,应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其在乌鲁木齐入侵的可能性,如其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种子在持久种子库中的时间格局等,从而为评估其在干旱区的入侵危险性提供依据。

(2)种群传播途径。刺萼龙葵靠种子繁殖后代。最初种群传播是通过带刺果实粘在美洲野牛身上而实现的[9]。其英文名B u ff a l o(美洲野牛)b ur (刺果)即由此而来。关于刺萼龙葵,还未见在西北地区有生长的报道,此次也只在乌鲁木齐焦化山发现了一株,在周围一定范围内未见到该植物。说明其传入途径并非由点到面的流式传播,而很可能是借助某些媒体传入的,因此在排查中应注意有进口设备和货物的单位周围。此次是在水渠边发现的刺萼龙葵,周围有放牧的草场,其果实是否会借助水流或动物在一定范围内传播蔓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化感作用。据观测,在焦化山发现的这株刺萼龙葵,在距其10c m处生长有粉苞菊(C hond r i l-l a p i p t o c o m a),35c m处生长有滨藜(A t r i p l e x p a t e ns),38c m处有狗尾草(S e t a r i a v i r i d i s),这说明刺萼龙葵并非人们所说的“有它生存的地方,别的植物基本就得死亡”[29]。因此,有必要开展化感作用方面的研究,搞清其对本地植物尤其是荒山绿化先锋植物是否有危害,及危害程度。

(4)药用价值。刺萼龙葵含有抗癌和抗病毒的成分,应在严格监控下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其在抗癌和植保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s):

[1] P a r ker K F.A n i ll u s tr a t ed gu i de t o A r i z ona W e e ds[M].A r i z ona:T he U n i ve r s i t y of A r i z ona P r e s s,1990.

[2] T ox i c P l ant D a t aba s e[D B/O L].h t t p://w w w. t exnat. t am u. e du,2006.

[3] U n it ed S t a t es D epa r t m ent o f A g r i cu l t u r e.G R I N T axonom y f or P l an t s[E B/O L]. h t t p://w w w. a r s-g r i n. g ov,2006.

[4] B a ss e t t I J,M un r o D B.T he b i o l ogy of C anad i an w eeds78.S ol a-n um c a r o li nen s e L.a nd S o l a num r o s t r a t um D una l[J].C anad i an

J o u r nal o f P l ant S c i e n c e,1986,66:977-991.

[5] V y s okopo y a s nyi A I.P l ant qua r an ti ne i n K uba n[J].Защитаиκарантинрастений,2004,(5):12-14.

[6] МОСКАЛЕНКОГП.Пасленколючий[J].Защитаи

9

6

1

第2期 赵晓英等: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及其在乌鲁木齐出现的生态学意义

κарантинрастений,2003 ,(4):

42-44.[7] X u R um ei ,

Y e W anhui . B i o l og i ca l i nva s i ons — T heo r y and p r ac t i ce [M ]. B ei j i ng : S c i ence P r e s s ,2003.[许汝梅,叶万辉主编.生

物入侵———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李慧娆,侯智恒译.防止外来入侵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

南[ E B / O L ] h tt p ://w w w. c h i nab i od i ve r s i t y. c om ,2006.[9] U S G S. N a t i ve W il d f l o w e r s o f t he N o rt h D ako t a G r a ss l ands : B u ff a l o B ur ( 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 )[ E B / O L ]. h t t p ://w w w. n p w r c. u s gs. g ov ,2006.[10] B r i t t on N L , B r ow n H A , B r o w n A , e t al . A n i ll u s t r a t ed f o l o r a of t he N o r t he r n U n it ed S t a t es , C anada a nd T he B r i t i s h P r o ss e ss i ons : V ol 3 [M ]. N ew Y o r k : C ha r l es S c ri bne r a s on ,1913 :166.[11] S t ubbend i eck J , F r ii s oe G , B o l i ck M R . W eeds of N eb r a s ka a nd t he G r eat P l a i ns. N eb r a s ka d epa r t m ent of ag r i c u l t u r e , b u r eau of p l ant i ndu s tr y ,1994 :589.[12] B ean A R . S o l am un s pec i es of E a s t e r n A u s t r a l i a [ E B / O L ]. h t -t p ://w ww. d e lt a- i n t key. c o m ,2006.[13] C ho Y H o , K i m W . A new na t u r a li z ed p l a nt i n K o r ea [J ]. K o r e - a n J o u r nal of P l an t s T axonom y ,1997 ,27(2):277.[14] M ou s t apha B ah , G u t i é

r r ez D o r a M , E s cobedo C , e t al . M e t hy l p- r o t od i o s c i n f r om t he M ex i can m ed i cal p l ant S o l anum r o s tr a t um

( S o l anace a e )[J ]. B i o c h e m i c al S y s t e m a t i c s and E co l ogy ,2004 ,32(2):197-202.[15] D e w i ck P M . M ed i c i nal N a t u r al P r oduc t s [C ]∥J o hn W , e d. A B i o s yn t he t i c A pp r oach. E ng l and : W e s t S u ss ex ,1997.[16] 

S t ephens H A. P o i s onous P l an t s of t he C en t r al U n it ed S t a t es [M ].

L aw r ence : T he R eg e n t s P r e s s of K an s as ,1980.[17] 

H s uch- C h i ng C h i ang ,J a ne-J e n W ang , R ong- T s un W u. I m m uno- m o du l a t o r s fr om P a ri s f o r m o s ana H aya t a [J ]. A n ti c an ce r R e s e a r c h ,1992 ,12:949-958.[18] 

R ud z i n s ka l angw a l d A . C y t o l og i ca l changes i n ph l oem p a r enchym a c e l l s of S o l anum - r o s t r a t um ( D unal ) r e l a t ed t o t he r ep l i ca ti on of p o t a t o v i r us-( P V M )[J ]. A c t a S o c i e t a t i s B o t an i c o r um P o l on i ae ,1990 ,59(1-4 ):45-53.[19] v an der W o l f J M , v an B eckhoven J R C M , H ukkanen A , e t al . F a t e of c l av i bac t er m i ch i ganen s i s s pp s epedo n i cus , t he c au s a l or - g an i s m of bac t e ri al ri ng r ot of po t a t o , i n w e eds a nd f i e l d c r ops

[J ].J o u r nal of P hy t o pa t ho l ogy ,2005 ,153 (6):358-365.[20] J

e ss on L K , B a rr e t t S C H . E xpe ri m en t a l t e s t s o

f t he f unc t i o n m i r - r or - i m age fl ow e r s [J ]. B i o l o

g i c al J o u r nal of t he L i nn e an S o c i e t y ,2005 ,85(2):167-179.[21]

B o w e r s K a r en A W . T he po ll i na t i on eco l ogy of 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 ( S o l ana ce ae )[J ].

A m e ri c an J o u r nal of

B o t any ,1975 ,62(6):633.

[22] W o l f e A D , E s t es J R , C h i ss oe W F. T r ack i ng po l l en fl ow of S o- l anum - r o s t r a t um ( S o l ana ce ae ) u s i ng b ack s ca t t er s cann i ng e l ec- t r on- m i c r o s copy a nd x - r ay- m i c r oana l y s i s [J ]. A m e r i c an J o u r anal o f B o t any ,1991 ,78(11):1503-1507.[23] 

G uan G uangq i ng , Z hang Y u r u , S un G uoyou , e t al . P i c t u r e of W eeds S eed [M ]. B ei j i ng : S c i ence P r e s s ,2000 :198.[关广清,张玉茹,孙国友,等.杂草种子图鉴[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98.][24] 

Z hang S hem ei , H an Q uan z hong. P r e l i m i na r y s t udy o n t he f o r ei gn p l an t s i n D a l i a n [J ].J o u r nal o f L i aon i ng N o r m al U n i ve rsi t y ,1997 ,20(4):323-330.[张涉梅,韩全忠.大连地区外来植物

的初步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20(4):323-330.][25] C he J i nd i an. E xo t i c w eeds i n B ei j i ng a nd c ont r ol s t r a t eg i es [J ]. W ee ds S c i e n c e ,2004 ,(2):9-12.[车晋滇.北京市外来杂草调

查及其防除对策[J ].杂草科学,2004 ,(2):9-12.]

[26] 北京外来入侵物种之争,经济损失触目惊心[N ].科技日报,

2006-02-20.

[27] 凌波.外来植物侵占朝阳大凌河百亩河滩[N ].辽西商报,

2006-08-01.

[28] 

G ao F ang , X u C hi , Z hou Y un l ong. T he e va l ua t i on of po t en ti al f a t a l ne s s f or a k i nd o f exo t i c s pec i es S o l anum r o s tr a t um a nd s t r at - e g i es f or i t s con tr ol [J ].J o u r nal o f B e i j i ng N o r m al U n i ve rsi t y ,2005 ,41(4):420-424.[高芳,徐驰,周云龙.外来植物刺萼

龙葵潜在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 ,41(4):

420-424.][29] Z hou X i a , Z hang L i nyan , Y e W anhui . T heo r y of s pa t i al e co l ogy a nd t he a pp l i c a t i on t o t he s t udy o n b i o l og i cal i nva s i on [J ]. A d- v a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2002 ,17(4):588-594.[周霞,张林艳,叶万辉.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J ].地球科学进展,2002 ,17(4):588-594.][30] 外国“生态杀手”泛滥朝阳,如今围剿已刻不容缓[N ].东北

新闻网,

2006-07-21. N on- n a t i v e S o l a n u m R o s t r a t u m a n d I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pp e a re d i n U r u m q i ,

X i n j i a n g Z H A O X i a o - y i n g

1,2

M A X i a o - d o ng 1, X U Z h e ng- w e i 3

(1.

C o ll e ge of L if e S c i e n c e a nd C h e m i s t r y , X i n j i ang N o r m al U n i vers it y , U r um q i 830054 , C h i na ;2. I n s tit u t e of O a s i s R ese a rc h , X i n j i ang N o r m al U n i vers it y , U r um q i 830054 , C h i na ;

3. R eve g e t a ti o n L i m it e d G r oup o f X i n j i ang I r o n a nd S t ee l C o m p any L i m it e d , U r um qi 830022 , C h i na ) A b st ract : 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 i s a p r i ck l y a nnu a l of t he n i gh t s h a de f a m i l y a n d i s c on s i d e r ed n o x i ous o n f a r m s a nd r ang e l a nds. I t i s a n a ti v e N o r t h A m e r i c a n s p e c i es. I t w as f o und f i rs tl y i n L i a o n i ng p r o vi n c e o f C h i na i n 1981 a nd w as f o und i n a r i d r e g i on- U r um qi of X i n j i a n g i n 2006.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v i ew s adv a nc e s o n i t s d e s c r i p ti o n , d i s t r i - b u ti on a nd h a b it at , c o m p ound a nd t he i r r o l es , p o lli na ti o n e co l o gy a nd p o t en ti al f a t a l ne s s i n v ade t o C h i na. T he p a- p er a n a l y z es t he e c o l o g i cal s i g n ifi c a n c e a pp e a r ed i n a r i d r eg i o n i n C h i na a nd p r opo s e d s om e s c i e n tifi c qu e s ti ons t o r e s o l ve f or t he s p e c i es.

K ey w or d s : S o l anum r o s t r a t um ; B u ff a l o bur ; N o n- n a ti v e s pe c i e s ; D i s pe rs a l ; A r i d r e g i on.

07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 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3) 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 小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海洋型(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他: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生态学考研试题

生态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因子生活型谱构件生物 原生演替林德曼效率群落排序生态对策种间关联 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演替按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3、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4、种群动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三、问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试述种群两种进化动力的关系。 3、用能量流程图简述在最适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能形成净初级生产力(千卡·米-2·天-1)。 四、计算题(15分) 用比例重叠法计算A、B两物种利用食物资源(以食物大小表示)的生态位重叠值? 物种食物资源大小(mm) 1-10 11-20 21-30 A 11 2 0 B 5 2 1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生态型协同进化生态入侵演替群落排序 生态位食物链初级生产力负载量(carrying capacity) 同资源种团(GUILD) 二、问答题(70分) A 必答题(10分) 绘图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和基本特点。 B选答题(任选4题,每题15分) 1、试论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该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试分析野生生物管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3、试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比较三种演替理论模型的异同点。 5、试论“冷血生物——温血生物(cold-blood vs warm-blood)";"同温生物——异温生物(homentherm vs poikilotherm)";"内热生物——外热生物(ectotherm vs endotherm)"三对术语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一、名词解释 生态位内禀增长能力生物地化循环生态入侵生活型顶极群落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965129.html,

201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及植物生态学入学考试题,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 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题:非常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见陆时万《植物学》上册 问答题:1生物发育系统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2叙述被子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及主要时期 3叙述植物与其他物种或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4虫媒花和风媒花在适应上的意义 5分生组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并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 名词解释:主要见姜汉侨《植物生态学》 问题题:1生态位理论和中性漂变理论的异同 2叙述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3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4全球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5群落结构及意义 第一部分、传统面试问题(Sample Traditional Interview Questions) 1、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yourself?(关于你自己,你能告诉我些什么?) 这一问题如果面试没有安排自我介绍的时间的话。这是一个必问的问题。考官并不希望你大谈你的个人历史,他是在寻找有关你性格、资历、志向和生活动力的线索,来判断你是否适合读研或者MBA。下面是一个积极正面回答的好例子:“在高中我参加各种竞争性体育活动,并一直努力提高各项运动的成绩。大学期间,我曾在一家服装店打工,我发现我能轻而易举地将东西推销出去。销售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确信顾客能够满意。不久便有顾客返回那家服装店点名让我为他们服务。我很有竞争意识,力求完美对我很重要。” In high school I was involved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 always tried to improve in each sport I participated in.As a college student,I worked in a clothing store part-time and found that I could sell things easily.The sale was important,but for me,it wa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customer was satisfied.It was not long before customers came back to the store and specifically asked for me to help them.I’m very competitive and it means a lot to me to be the best.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doing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on?(在毕业以后5年内你想做些什么?)你要清楚你实际上能胜任什么。你可以事先和其他的MBA交流一番。问问他们在毕业后在公司的头5年都做了些什么。可以这样回答:“我希望能在我的职位上尽力做好工作,由于在同一领域工作的许多人都被提为区域负责人,所以我亦有此打算。”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集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X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生态学概论试题答案

生态学概论开卷考试试题 一、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分 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 有发展相当成熟的个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还有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正在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的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 有成熟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类型划分 有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此外湿地生态学和热带生态学也受到重视。 与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有 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地生态学等 二、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5分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 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 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例如 高温将使蛋白质凝固 酶系统失活 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生长在低纬度地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 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 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 才能开花结果 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 这个关不过 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三、比较k-r两种生物对策的特点 15分 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 繁殖能力较强 但寿命较短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 竞争力弱 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种群易爆发 比如老鼠。而k 对策生物的个体大 个体通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一般扩散能力较弱 但竞争能力较强较大 比如大象 老虎。 四、论述你所知道的生态学原理 20分 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理 和生活习性 动物通过进化改变各方面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 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论述我国与西方生态农业的不同内涵 15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国情类型及针对性体现西方发达国家 石油农业的替代者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上有生命力 社会可接受理论依据生态学原理介面层次侧重侧重生态农业模式介面和生态农业技术介面 漠视生态农业区域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