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民族学必背考题

2020考研民族学必背考题
2020考研民族学必背考题

1,民族文化与生境(民族,文化,生境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长期生息在同一生境中的人,为了征服和利用生境的需要,在其世代延续中创造了特有的文化,以之维系成独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这样的人们共同体之间在生境,经济生活,语言,习俗,社会组织,认知方式,族名,信仰,伦理道德诸方面稳定地呈现出系统差异,以至于足以互相区别,则一个这样的人们共同体就是一个民族。

文化: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团里(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社会规范总和。生境: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只要称之为生境,就已经被人为所改造和加工利用的。

围绕在一个民族的外部环境并非纯客观的自然空间,而是经由人类加工改造的结果人类加工改造环境需要凭借社会的力量,加工改造的结果自然带上了社会学,于是,民族的生境就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环境,而是社会模塑的有交流的认为体系了。

三者的关系:生存在不同生境的人,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他们构成了一个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其生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在这个连环套中关键的中间环节即是文化。

2,文化的六大属性

一,文化具有单一归属性。民族学讨论的文化是具体文化的合称,而具体文化则归属于相应的民族。

二,文化具有功能性。文化对于它所属并为之服务的民族来说,肯定是必须和切实有效的。

三,文化具有习得性。文化只能是个人处于特定民族之中,经过各种方式教育而学会的能力,也就是说文化与先天无关,它的延续不靠生理遗传,而是靠社会中一代代人之间学习模仿和教育示范。

四,文化的共有性。文化对其所属民族而言是无一例外的全部成员共有品,它是该民族一切成员无数代人积累建立起来的体系;又无差别地要求一切成员遵循,并为一切成员服务,还会在延续中由一切成员共同努力加以丰富和发展。五,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任何一种文化均自有其特点,可以被人们所认识,而且这些特点会在长期延续并且相对稳定的反复出现,不会在时间推移中偶然出现或忽然消失(除非在文化跃进时,才可能出现短期内的文化巨变,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是能够区分出具体的一个个民族来),以致使人们无法认识。

六,文化的完整性。任何一种文化均不必依附于其他文化才能生存,延续和发展,不必靠他中文化的帮助而更新。

3,田野调查(概念,方法,假设一个田野点,如何进行田野调查)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实地调查的方法:

一,观察与参与观察

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要身临其境,所以通常称为“现场观察”,’直接观察“。

参与观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这种方法是西方民族学家所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民族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二,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既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者具有典型性。访问可以是正式的,约定时间,拟好提问提纲,有目的的了解某一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采用五局务实的拉家常的形式。

三,调查会

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调查会之前,应理性听取当地主管部门领导的介绍,一是熟悉当地情况,二是去的地方领导的支持。听取介

绍已是我国民族学调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开调查会,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每一次开调查会,都要做详细的记录,会后及时整理。

四,问卷法

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观察研究中次啊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这种手段用于抽样调查。民族学家尽可能开放思想,并因而发现许多与想不到的事。民族学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一方面用于抽样调查,另一方面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二是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问卷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五,谱系调查法

这种方法由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人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的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

六,自传调查法

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使他能吐露真情,谈出秘密,使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同一类型的人,要选择多个对象。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七,定点跟踪调查法

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作为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建立一,二个固定的社区调查点,每隔一,二年下去调查一次,经过多年累积之后,再做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八,文物文献搜集

少数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社会现实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搜集民族文物要按政策办事,不能强取硬索,更不能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主义不要因搜集民族文物刺伤民族感情。搜集民族文物要做好文物登记卡,妥善保藏。

假设一个田野点,如何进行田野调查:

4,民族经济的类型(种类,提出者,每个经济类型的特点)五大经济类型

一,狩猎-采集经济,特点:从事经济活动中,不直接改变即成的生态环境,也不打乱原有生物互相关联的生存链,人类仅在其伴生生物的正常生息间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

二,斯威顿经济:特征:使用认为的手段从自然生境中划定生产操作地段,让经过人选中的有用植物(或动物)在该地段内以这些植物(或动物)原声状态中自然生长,以利人类获取和利用。

三,游牧经济,特点:人类驯成群的大型食草动物,使它们在人力控制下按其固有生活习性,随草原季节变化,游动觅食和繁殖;人类则在其游动中获取产品。

四,农业经济:人类凭借其控驭的能量成片的改变自然生态环境,让人类驯化的有限种类作物在人力控驭下按人的意志生长,以利人类的最高限度获取。五,工业经济:特征:人类凭借控驭的能量和技能认为地在自然生境之外,另外划定或创造各种小范围的环境,供作人类生产产品之用,因而造成自然产物按人的要求特化,并创造出大量非自然产物。

5,民族志(概念,方法,作用,对熟悉的一本民族志的简要介绍)

民族志:人类学着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所谓的民族志。(记述和介绍世界各民族情况的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方大多数学者用以指对欧洲以外的不发达民族的考察和记述。)

作用: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民族志协作也可以认为是“发现一种文化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与另一种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民族志文本的撰写种类有“传送带”模式,阐释的模式,多声道的模式等。

方法:

6,文化相对主义

代表人物:和斯科维茨《文化人类学》

概念: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民族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

背景:战后美国出现的民族学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民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各殖民地人民纷纷独立,使原以殖民地的实地调查为

主要研究的方法的媳妇民族学遇到了困难,另一方面,战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因本身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而被认为“过时”,于是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出现。

(其影响较大的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新心里人类学和文化相对论)

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要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文化相对论也是“相对的”,极端的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无法做价值判断,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对所有文化都应抱有宽容态度,相对的文化相对论更强调依据其历史脉络把握文化。

7,文化制衡(概念,提出者)

8:主客位(概念)(文化人类学,341页)

主位文化的观点即以参与者或文化负荷者的观念和范畴为准,也就是以本地提供消息的人的描述和分析的恰当性为最终判断。

客位文化表示科学的判断,可经由任何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来加以证实,或者说把旁观者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

9,社会学派杜尔干(迪尔凯姆)的主要思想(有机团结,机械团结)

迪尔凯姆认为,作为社会其他关系的基础,社会团结要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到目前为止,社会经历了2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

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根本特征: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农业社会的产物

有机团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观点: 1、迪尔凯姆认为,正是因为对待个性的区别才导致了机械团结一致社会活力,而有机团结则提升社会活力。 2、有机团结是对机械团结的否定与超越,其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正是机械团结中被泯灭的个性。

3、专业化程度或社会分工程度越高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越强。社会由个体之间的高度切不可分裂的功能依赖关系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由此获得了有机团结。

4、有机团结是异性多样性的团结,是以肯定个性为前提的功能性团结。迪尔凯姆把有机团结称为具有活力并且能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级的社会团结。

5,在论述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对立和区分时,迪尔凯姆强调了机械团结是以超越个体的价值理想和宗教意识为纽带的。有机团结是以社会成员现实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因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结构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的联系纽带具有观念性和现实性区分。 6、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是以肯定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个人情感、个人选择为前提。它是多种多样个人意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包含着个性的共性。在机械团结中,宗教意识或某些家族观念、部落意识对个体行为都具有十分具体的规定,个性在其制约下失去了舒展自己的空间。 7、两种团结在法律的性质上的区别:机械团结中,强制性控制人们的法律是约束性法律。有机团结中,法律是复原性法律,其宗旨不在于个体行为的限制,而在于从维护社会有机联系出发,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 8、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引起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0:结构-功能主义(二者概念,提出者,提出的背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