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Teaching plan of Nuwa made man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

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

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

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

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

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

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而基础差的必须要做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博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检测、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 七、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二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赛课必备)_1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 教案(赛课必备)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 风格。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 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 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 盘古开天》、 夸 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投影出示:上 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女娲造人 教案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课时计划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1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2+ 3 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3页

备课资料 1、字词 女娲(wā?)?澄澈(chè?)崛(jué?)起 掺(?chān?)合?泥泞(?nìng?)?绵(mián?)延???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 起源的神话。 3、作家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着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女妖斯芬克斯盘踞于交通要道,常用此谜为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结果有数不清的路人因猜不出而惨遭不幸。一次,英雄俄狄浦斯路过,准确地猜出谜底是人:“人,刚出世时手脚并用在地上爬,因此早晨是四条腿;长大后双腿健步如飞,因此中午是两条腿;老年时步履蹒跚要拄拐杖,因此黄昏是三条腿。”眼见谜底被揭穿,女妖羞愧交加,也就滚下山崖摔死了。 暗示了:人只要“认识”了自己,魔鬼也得滚蛋!有个现代谜语:谁最聪明也最愚蠢。答案也是人。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女娲补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带板书

23 女娲造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淄博第十四中学 刘新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 找出洋溢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词句,说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西方传说中是上帝创造了人,那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设疑导入,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而导入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如:澄(chéng)澈模(mú)样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1、指名复述课文,要求:言简意赅。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读熟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明确字词读音,对于学生复述,可师生共同评议。) 三、比较阅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跟课文比较一下,看哪些事是相同的,课文又补充了那些内容? 2、哪些内容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两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3、对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补充、明确,并板书。 (1、参考: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2、参考: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四、难点突破 1、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从本文中找出并标记有关词句。 2、说出你对这种喜悦感的体会。 3、每组派代表展示划出的词句,并说体会。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己找,然后小组交流,说体会。教师要巡视,提醒注意“喜悦感”,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发言。) (解题思路:标画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 胡金店中学周志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女娲形象特点。(重点) 3.对比阅读,体会想象的魅力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由此引出人类起源的话题,并介绍两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进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课内课外,知识积累 1.积累一些神话传说: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闹天宫等。 2.课文重点字词积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况本文所讲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女娲的形象。 五、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根据《风俗通》而改写,参考译文看看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2.出示《风俗通》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跟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者一般是用绳子甩出来的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参考回答: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 六、课堂拓展,发散思维 开展“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改写活动: 本文作者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同学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造人的方法、怎样造更多的人等方面来改编。 七、课后作业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未来人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并将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小短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优秀教案女娲造人

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 教案 一、教材简析 《女娲造人》选自新疆教育出版社教科书,《汉语》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二、学情分析 针对南疆九年级双语班民族生的特点,习惯和基础知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思想。 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词义理解等不到位,要让学生养成朗读,查字典的习惯。 三、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汉语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堂。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掌握“管理、果

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六、教法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自学法——自主学习,拓展感情 阅读法——整体感知 研究法——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七、教学准备 PPT、袁柯的资料、神话图片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女娲造人》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能力。 添(加补)疲(劳倦)(清透)澈掺(和杂) (二)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1、正音:“掺和”中得“和”是多音字,在此读“huò”,不读“hè”。 “模样”中得“模”是多音字,在此读“mú”,不读“m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 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万永祥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讲解法合作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 课时 1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导入新课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 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奥斯本 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 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远古人们用他们 丰富的想像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等等。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产生。 基础达标 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 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 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 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

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三、关于作者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省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 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中国古代神州》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有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女娲wā 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 澄澈chénɡ chè 掘起jué 掺和chān 幽光yōu 2.解释词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神奇的法术,今指无所不能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疲倦不堪:疲倦得无法坚持下去。堪,能忍受,能承受。 绵延:延续不断。

女娲造人 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