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总复习:热和能(提高)知识讲解

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总复习:热和能(提高)知识讲解
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总复习:热和能(提高)知识讲解

沪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总复习:热和能(提高)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知道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掌握比热容的概念,能利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

4.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

5.知道热机的效率;知道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6.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热运动:

(1)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即存在斥力也存在引力。

要点诠释:

1.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1)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考点二、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符号:J。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

4.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5.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诠释:

1.内能与温度: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

2.热传递:

(1)发生条件:温度差。

(2)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3)结果:物体温度相同。

(4)实质:内能的转移。

3.热量: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即“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4.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考点三、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

3.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

式中Q吸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t

表示物体后来的温度。(t-t 0)表示温度的升高量。 (2)放热公式:

式中(t 0-t )表示物体温度的降低量。 要点诠释: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2.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是4.2×103

J/(㎏·℃)。主要表现: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我们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取暖用。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夏天,太阳晒到海面上,海水的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人们住在海边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沿海气温降得不是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又不觉得特别冷。 考点四 、热机

1.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2.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3.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的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1)种类:汽油机和柴油机

(2)四个冲程: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从汽缸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汽缸内的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都是靠飞轮惯性完成的。一个工作循环有两次能量转化,在压缩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燃料的热值:

(1)定义: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焦每千克,符号:J/kg 。

(3)热量的计算:Q mq =放,Q 放—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m —质量,q —燃料的热值。 5.热机的效率:

(1)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内里,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2)公式:W Q η=

有放

要点诠释:

1.

2.燃料在热机中燃烧时,总有一小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损失掉,燃料释放出的内能只有一部分用来

推动热机的运动,即转化为热机的机械能,其余的能量在废气、散热、机械摩擦中损失掉了,其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所以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热机的效率越高,它的机械性能就越好。

考点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常见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化学能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电站里的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要点诠释:

定律中能的转化,是指通过做功,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如钻木取火,就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能的转移,是指同一种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能的形式没有变化,如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 (2015?无锡)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 .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 .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思路点拨】(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要区分开分子的运动和固体小颗粒的运动(机械运动);(4)扩散现象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发生。 【答案】A

【解析】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 正确;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 错误;C 、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 错误;D 、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中发生,比如长时间紧挨在一起的金板和铅板,金中有铅,铅中有金,故D 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分子的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A.打开香皂盒会闻到香味

B.擦黑板时粉尘飞扬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将两个铅柱底削平、削干净,紧压在一起,它们就结合起来了

【答案】B

2.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思路点拨】(1)热量指的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用“含有”、“拥有”等字眼。

(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着温度差异,内能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3)晶体物质的熔化过程不断吸热,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

(4)内能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答案】BD

【解析】A、热量是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只能用“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A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故B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0℃的冰变成0℃的水,吸收了热量,尽管温度不变,但是内能变大,故C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冰块的内能增大,故D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①要正确理解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②解决问题的诀窍是: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引起的。

举一反三:

【变式】(2015?南宁)下面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搓手取暖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内能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衣柜里的樟脑片升华时要放热

D.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B

3.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思路点拨】(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2)水和干沙子,谁温度升高的快,需要利用Q=Cm△t来判断。

【答案】D

【解析】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的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加热时间决定的;

C.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据Q=cm△t,水吸收的热量多;

D.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据Q=cm△t,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

【总结升华】考查了比热容的概念,学生要学会总结实验得到的结论.考查了利用吸收热量公式Q=cm △t的熟练应用,对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要记住这个结论。

举一反三:

【变式】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2.1×103J/(kg?℃) B.4.2×103J/(kg?℃)

C.1.2×103J/(kg?℃)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答案】A

4.小明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并结合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寒冬季节盛有水的水缸放在室外不可能破裂

B .标准大气压下,铝在660℃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体积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D .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较多

【思路点拨】A.由表中数据可得冰的熔点,而水的凝固点与冰的熔点相同。在寒冬季节,水达到凝固点而结冰,结冰时质量不变,密度减小,体积变大,将把水缸胀破;

B.一标准大气压下,铝的熔点是660℃,铝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直到完全熔化;

C.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体积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如果是实心的,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铁一定是空心的;

D.由表中知道铁和铝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又知道m 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根据吸热公式判断。 【答案】D

【解析】A.水在寒冬季节,达到凝固点而结冰,结冰时,体积变大,将把水缸胀破,故A 错; B.一标准大气压下,铝的熔点是660℃,660℃的铝可能刚达到熔点还没有熔化(全是固态)、也可能是处于熔化过程中(固液混合),也可能刚熔化结束(全为液体),故B 错;

C.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体积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如果是实心的,铁的质量一定大于铝的质量,故C 错;

D.由表中知道c 铁<c 铝,又知道m 相同,升高的温度△t 相同,根据吸热公式Q 吸=cm △t 可知铝块吸收的热量较多,故D 正确。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学生从表格数据中搜集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涉及到空心问题、晶体熔化规律、热量的计算、凝固条件,是一个与生活相联系的综合题。

类型二、知识运用

5.为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上海世博会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其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的面积达3×104m 2

,年发电量3×106

kW?h。若这些电能由火力发电站提供(煤的热值为3×107

J/kg ,煤完全燃烧释放的内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30%),则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煤炭的质量为( )

A .2.0×104kg

B .1.2×105kg

C .3.6×105kg

D .1.2×106kg

【思路点拨】知道利用太阳能年发电量W ,这些电能若由燃烧煤的火力发电站提供,根据W=mq×30%求出需要煤的质量,即每年可节约煤炭的质量。 【答案】D

【解析】由题知,利用太阳能年发电量:6

6

6

13

310W 310 3.610 1.0810W k h J J =?=???=? ; ∵若这些电能有火力发电站提供:30%W mq =;

∴用火力发电需要煤炭:1367

1.0810 1.21030%310/30%

W J

m kg q J kg ?===???; 每年可节约煤炭1.2×106

kg 。

【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的综合应用题.与生活相连,加强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注意计算时的单位变换要正确。

6.如图,为内燃机的能流图,则内燃机的效率可表示为( )

A.1234100%E E E E E η+++=

? B. 2100%E

E η=?

C. 1

34100%E E E E η++=? D. 1100%E

E

η=? 【思路点拨】热机的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比值。

【答案】B

【解析】由能流图可知: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E ,有用机械能即有用功为E2, 所以内燃机的效率可表示为:2

100%100%W E Q E

η=

?=

?有放

。 【总结升华】本题是信息给予题,考查了热机效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举一反三:

【变式】转速为1200r/min 的四冲程单缸内燃机,若每工作循环做功600J ,该内燃机的功率为 W 。

若汽缸的横截面积为200cm 2

,活塞一个冲程运动的距离是30cm ,则做功冲程产生的平均压力是 N ,压强是 Pa 。

【答案】6×103;2×103;1×105 【解析】

曲轴每转两圈对外做功一次,1min 转动1200周,则转动两周,需要的时间:6020.11200

s

t s =

?=; 故该内燃机的功率:3600610W 0.1W J P t s

=

==?; 做功冲程产生的平均压力:6002000N 0.3W J F s m

=

==; 压强:522000N 10Pa 0.02F P S m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 期教材分析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黄山三中李建宏焦玉芬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上学期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

沪教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套:沪教版第二套:沪科版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 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 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 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粤沪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归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 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粤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指的是:。 功勋卓著的物理学:①蒸汽机、②电子时代、③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 2、测量长度常用工具: 单位:国际制单位是,其他常用单位有、、、、、。 测量方法:认、放、看、读、记。 身上的尺:。 :3、测量时间:常用工具:。 单位:国际制单位是,其他常用单位有、、、、。 测量方法: 4、误差:定义:叫做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 5、尝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 科学探究经常使用的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比较法图像法,一般用于数据处理。 本章考点突破: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化曲为直(也称替代法)。此法可以较方便的测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长度,花坛的周长,测运动场的弯道处长度。 2 累积法。如测细铜丝、头发的直径,测一张纸的厚度。 3 平移法。可以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 二、注意厚刻度尺的用法。 三、注意估计值为零的情况。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注意:听见了声音说明物体一定发生了振动,但不一定物体振动就能听见声音) 2、传播: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同介质传声的效果一般不 同。 声速:一般在固体或液体中的声速比在气体中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传播形式: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感知:气传导: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引起耳膜振动,经神经传给大 脑。 骨传导:声波通过、颌骨,经传给大脑。

4、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秒。 5、声音特征: 1)、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音量。在波形图中用高度表示。 单位:分贝,用符号表示。 影响因素:和。 生活相关:震耳欲聋、振聋发聩、声音响亮。 2)、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细粗。在波形图中用疏密程度表示。 影响因素:。 生活相关:声音刺耳、女高音、男低音、地听。 3)、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即声音是否好听悦耳。在波形图中用波形是否规则 区分乐音和噪音。 影响因素:。 生活相关:。 6、人能听见的声音乐音:指的声音。 噪音:以环保角度定义为:。 现代城市噪声源:。 控制噪音、减少噪声从、、三方面入手。 7、人听不见的声音 超声:频率高于的声音。主要应用有、、。 次声:频率低于的声音。主要应用:。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直线传播直 线传播的条件:光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是 m/s 。光在液体中、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 用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的方法:模型法。(相关:磁感线)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1. 对于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2. 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法线和入射光线重合,这时入射角为0o, 反射角也为0o,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光的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平滑表面能将平行的入射光都沿方向反射出去。 漫反射:粗糙不平的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都沿方向反射出去。 3、常见面镜及应用: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完整版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课标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目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颜色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二.串联和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五.家庭电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欧姆定律 一.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三.电阻 四.欧姆定律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七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电动机 五.磁生电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人教九年级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27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沪科版)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参照沪科版排列,并标明公式在书中的页码,部分公式书中未明确呈现,属于课 堂笔记 注意:书本是根本,本资料属于复习时的参考,最好的复习是把书本看一遍。八年级物理力学部分: 一、速度公式(第二章p27) 二、重力公式(第五章p92) G=mg (G:重力N,m:质量kg,g: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三、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第六章p112)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F:力N) 四、密度公式(第七章p128)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ρ水>ρ冰 v水<v冰 5、浮力公式(第七章)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 (漂浮、悬浮法)(p137)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 V排(排水法)(p134) (F浮:浮力N,G排: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N,m排:排开的液体的质量kg,ρ液:液体密度kg/ m3,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m3,g:10N/kg或9.8N/kg) 六、压强公式(第八章) (1)普适公式(p143)

(p:压强Pa,F:压力N,S:受力面积m2)固体平放时F=G=mg (2)液体压强公式(p149) p=ρgh (p:液体压强Pa ;ρ:液体的密度kg/ m3;h:深度:从液面到该点的竖直距离m ) 七、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九章p166) F1l1=F2l2 ( F1:动力N;L1:动力臂;F2:阻力N; L2:阻力臂,L1、L2应同单位) 八、滑轮(组)公式(第九章p171-173)(不计绳重和摩擦) (1)定滑轮: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N; G物:物体的重力N;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m; h:物体升高的距离m) (2)动滑轮:S=2h (F、s、h、G物:同上, G动:动滑轮的重力N) (3)滑轮组: s=nh(n: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其余同上) 九、功、功率、机械效率(第九章) (1)功 a、普适W=Fs (W:功J,F:力N,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p176) b、把物体举高时W=Gh c、通过功率计算W=Pt (2)功率(p179) (P:功率W;t:时间s;F、 s:同上,v:速度 m/s) (3)有用功(p181) W有=Fs=Gh(与功相同)W有=W总-W额(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4)总功(p181)W总=FS (F:总动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W总= W有+W额 (5)机械效率(p181)(η:机械效率,一定小于1) 九年级物理热学部分(第十一、十二章) 1、吸热、放热(p35)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的世界 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 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 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

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

八年级 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 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震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资料-沪粤版(全册)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沪粤版)

目录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2)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 第三章《光和眼睛》 (2)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2) 第六章《力和机械》 (2) 第七章《运动和力》 (2) 第八章《神奇的压强》 (2) 第九章《浮力和升力》 (2)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2) 第十一、十二章《简单电路》 (2)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2) 第十四章《能和热机》 (2) 第十五、十六章《电与磁》 (2) 第十七、十八章《电功率和家庭电路》 (2)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2) 第二十章《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 (2)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