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的职业防护

江颖溢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大颗粒气溶胶和散播距离在1M以内,所以,医务人员仅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是才需要带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黏膜。护士除必无菌操作是必须戴口罩外,在进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铺床、更换床单是也应戴好口罩。特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凡接

触病人都应该戴好口罩,口罩只能戴一次,湿了就无效,口罩应盖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b.穿着工作服

以这要整洁,扣好衣领和袖口,不能穿工作服去餐厅、宿舍等地。工作服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化疗药物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c.病房整洁

采用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

2.锐器伤的防范

a.规范操作

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应谨慎、细心。

b.使用防护用品

①戴手套。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时必须戴手套。②安部折断:使用纱布可减少掰安瓶导致的玻璃伤③加强废弃物管理。不能将裸露针头的器具传来传去,用过的针头尽可能一次性处理到位。

c.发生锐气伤后,应保持镇静。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从近心端想远心端基础损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在用酒精、乙醇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在根据情况注射疫苗等。

3.射线防护

紫外线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出,照射结束后开窗通风,在进行X线摄片是,护士尽量远离摄片区,必要时穿防护衣。

4.化学消毒剂污染的防范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止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能减轻对身体的危害。

5.抗肿瘤化疗药物污染的防护

护士应该样操作规程,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配置药物时、更换液体、拔针时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戴聚乙烯手套后在加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地方,操作台应该靠近安有排气扇的窗口,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后脱去防护用品,并洗手。(注:化疗药物外露,应标明污染区域,及时处理。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眼内或皮

肤,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减轻毒性)

6. 负重伤防范

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一方面,要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避免肌肉损伤;另一方面,要借助一些护理器械。

7.心里危害的防护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运动。正确处理好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好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8.防护暴力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房管理过程中要文明礼貌,遇到纠缠不清的特殊情况要采取迂回战术,避免发生冲突。

小结:在工作管理上,医院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加强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对于自身,护理临床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防护意识,因为身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不只是单纯个人的事。工作中应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并接种免疫性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病原体聚集的地方,护士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时,潜在的职业危害日渐突出,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护士应能辨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防范措施,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一、概念 1.护士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处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称为护士职业暴露。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以及光、热、电磁辐射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的影响。 3.标准防护是指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感染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护士职业损伤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对机体的伤害。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每天与感染这些微生物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各种器具、衣物等密切接触,因而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具体为:①细菌: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②病毒:常见的为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血液感染护士。其中最危险的、最常见的是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通过皮肤、眼及呼吸道等途径对护士造成损伤。轻者可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气喘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肺炎等,甚至造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2.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不仅会使病人出现毒性反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如果防护不当也会造成潜在危害。护士在进行药物的准备、注射及废弃物丢弃过程中,化疗药物均有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入侵护士体内。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更有可能受到伤害,常表现为:白细胞数量减少、流产率增高,甚至导致畸形、肿瘤及脏器损伤等。(三)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常见的有跌倒、扭伤、撞伤等,特别是负重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护士由于职业关系,在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搬动病人或较重物品,如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负重伤比较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主要原因包括:①工作强度大:临床护士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身体承受力下降;在搬运病人、协助病人翻身时,腰部负荷过大,如用力不均衡或弯腰姿势不当,很容易造成腰部损伤。②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大的温差刺激会阻碍腰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营养的供给,加快椎间盘的退变,引发腰肌劳损,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③长期的积累损伤:临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弯腰、扭转的动作较多,长期积累可使腰部负荷过重,更易发生腰部损伤。 2.锐器伤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因素之一。是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针、手术刀、剪刀、安瓿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引起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常见原因包括:①准备物品时被误伤;②掰安瓿、抽吸药物时被划伤;③双手回套针帽时被刺伤;④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 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

医院护士职业防护分析及相应对策

医院护士职业防护分析及相应对策 【摘要】了解护工职业防护现状,对现有不足之处进行相关探讨,进而达到提高护工职业防护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分析;对策 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性及社会精神性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良的职业卫生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慢性长期性的职业影响和急性突发性的危害。职业危害重在防护,防护的关键重在教育和外界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3所医院的15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30岁。工龄2~20年,平均16年。中专学历78人,占63%;大学专历22人,占37%. 1.2方法自行设计“护士职业防护难点调查表”,内容为:3讨论 3.1现状分析 3.1.1职业防护教育问题调查中有90.60%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原因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学生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3.1.2职业防护措施落实问题调查上认为职业防护措施未能落实的占9 4.00%,分析其原因是:(1)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2)护士缺编问题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注射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保护。据WHO1999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1.5次,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平均注射10~100次,95%的注射是用于治疗。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因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浸泡及毁形等处理,提高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但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对此认识不够。 3.1.3防护用具问题调查中认为防护用具不到位的占95.00%,原因是医院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例如:大量普及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都没有安全保护装置;安全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正压输液针头、真空采血系统、静脉

_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 、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 、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 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 、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 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 ,防止药液外溅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护士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病原体聚集的地方,护士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时,潜在的职业危害日渐突出,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护士应能辨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防范措施,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一、概念 1.护士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处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称为护士职业暴露。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以及光、热、电磁辐射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的影响。 3.标准防护是指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感染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护士职业损伤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对机体的伤害。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每天与感染这些微生物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各种器具、衣物等密切接触,因而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具体为:①细菌: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②病毒:常见的为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血液感染护士。其中最危险的、最常见的是艾

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通过皮肤、眼及呼吸道等途径对护士造成损伤。轻者可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气喘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肺炎等,甚至造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2.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不仅会使病人出现毒性反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如果防护不当也会造成潜在危害。护士在进行药物的准备、注射及废弃物丢弃过程中,化疗药物均有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入侵护士体内。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更有可能受到伤害,常表现为:白细胞数量减少、流产率增高,甚至导致畸形、肿瘤及脏器损伤等。 (三)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常见的有跌倒、扭伤、撞伤等,特别是负重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护士由于职业关系,在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搬动病人或较重物品,如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负重伤比较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主要原因包括:①工作强度大:临床护士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身体承受力下降;在搬运病人、协助病人翻身时,腰部负荷过大,如用力不均衡或弯腰姿势不当,很容易造成腰部损伤。②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大的温差刺激会阻碍腰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营养的供给,加快椎间盘的退变,引发腰肌劳损,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③长期的积累损伤:临

5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一、选择题 (一)A1/A2型题 1.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是(D) A恐惧B烦躁C失眠D疼痛E疲乏 2.引起神经性疼痛的因素为(D) A物理性因素B化学性因素C生物性因素D心理性因素E机械性因素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需要采取端坐位,此卧位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被动卧位B被迫卧位C主动卧位D稳定性卧位E不稳定性卧位 4.为患者进行灌肠时,应协助患者采取的卧位是(A) A侧卧位B俯卧位C去枕仰卧位D头高足低位E头低足高位 5.为患者取半坐卧位时,需注意床头支架与床的角度应为(C) A10°~20°B20°~30°C30°~50°D50°~70°E70°~80° 6.截石位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A) A阴道灌洗B脊椎术后C矫正子宫后倾D灌肠E下肢水肿 7.不需要保护具的患者为(A) A分娩后产妇B昏迷C高热D躁动 E 妄想 8.椎管内麻醉后须去枕平卧6小时,其目的是(B) A改善脑部血液循环B预防脑压降低C预防脑部感染D预防脑缺血E预防血压降低9.中凹卧位的姿势(B) A头胸部抬高约5~10°,下肢抬高10~20° B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20~30° C头胸部抬高约20~30°,下肢抬高30~40° D头胸部抬高约30~40°,下肢抬高40~50° E头胸部抬高约40~50°,下肢抬高50~60° 10.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的目的是(D) A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B减少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C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 D减轻伤口缝合处的张力 E预防腹膜粘连 11.心力衰竭,呼吸极度困难的患者应采取(B) A半坐卧位B端坐位C头高足低位D侧卧位E中凹卧位 12.为胎膜早破的产妇取头低足高位的目的是(D) A预防感染B防止羊水流出 C 利于引产 D 防止脐带脱出E防止出血过多 13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限制患者坐起(E) A约束腕部B约束踝部 C 固定膝部 D 固定肘部E固定肩部 14为了促使不适患者舒服护理人员首先应该(E) A采取有效措施B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C 保持环境整洁病室安静 D 嘱患者卧床休息 E 查找患者不舒适的原因 15为甲状腺癌手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的目的是(C) A减轻疼痛B减轻呼吸困难C减轻局部出血D减少回心血量E减少脑部出血 16使用拐杖时腋窝与拐杖间应相距(B)

护士的职业防护

江颖溢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

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分析

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分析 【摘要】护理工作非常繁琐,在工作过程中会时常被各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比如心理、化学、物理等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等,所以,护士时常会面对受伤风险与可能性。文中基于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和实践,及时强化护理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其具备更为娴熟的防护技能。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护士在物理、生理、化学等危险环境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时常会因为自己的粗心马虎而产生受伤的情况,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时创新职业防护教育教学的方式,并且积极进行实践验证,为相关认识的探究活动奠定夯实的基础。 一、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的现状 因为护理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临床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极容易变成职业损伤易感染者,所以,护士属于职业危害中的高危人群,其在职业相关的安全防护、职业损伤风险等都非常高。目前国内院校中有关护理学生的教育工作当中依然欠缺对应的安全教育防护课程。实习学生也无法认知到职业伤害问题的严重性,护理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一般都会用工作较忙、没有时间等理由,并未遵照有关要求进行严格落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对职业伤害方面的认知与意识。例如,有些本科院校的《护士学基础》教材中会涉及到一些护理职业相关的职业损伤原因、预防方式等护理职业相关的防范知识,其他层级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此方面知识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也为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护理防护知识的讲解也较少,很多护士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曾经在岗位工作中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一般锐利的器械伤比较常见。另外,教师方面对学生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意识不够深入,甚至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中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护理专业教师本身对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其出现的错误观念与想法需要进行深入反思,需要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及时进行解决。 二、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护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认知意识、理念等都会对其将来的岗位工作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学校教学期间开设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护士执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 在为学生讲解《护理学基础》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知到,这门课程与学生将来的临床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其包含很多职业防护方面相关的知识,例如要怎样才能够防止被锐利器械划伤、温度伤、生物性的损伤、负重伤以及心理损伤,还有锐利器械划伤、温度伤、放射性损伤、电力辐射的类别划分。在教材内容中对标准防护的内容、措施等进行深入阐释,所以,学习《护理学基础》相关知识对护理学生而言是极为关键的。 (二)师资力量方面 院校当中的护理教研室可开展小型讲座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对护理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护理职业损伤以及防护相关的知识,在实际培训

最新护士职业防护试题答案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职业防护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考核时间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做法是正确的是(A B C) A 戴手套 B 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不用戴手套 2、为防针刺伤,正确的做法是:(ABC)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D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E 同其他医疗废物一同放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BD) A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B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C 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D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可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E 以上都正确 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如有伤口,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CD) A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可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B 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D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E 以上都对 5、下列哪些情况下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ABC ) A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品时 B 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C 无菌操作时,接触患者破损粘膜、皮肤时 D 接触不同的病人时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40分) 1、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__________;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___________;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___________。(外科口罩、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2、 3、、在医院内,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如______、______、围裙、面具或者面罩、______、______、______、人工呼吸专用套筒或者其它呼吸装置。(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眼罩、防护服) 4、 5、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_____小时.,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_____、具有防渗透性能的______、_______;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______性能的_____或者_____。(4 、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防渗透隔离衣围裙) 6、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的最基本的防护措施: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简答题(共50分) 1、护理人员在哪些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0分)

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 护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五章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一.教学目标 1.识记: (1)能正确描述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 (2)能正确说出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及对人体的影响。 (3)能正确陈述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2.理解: (1)能正确描述并解释以下概念:安全环境、保护具、护理职业暴露、护理职业防护、标准预防及护理职业风险。 (2)能正确识别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3)能正确解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锐器伤、化疗药物职业暴露及汞泄露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能正确解释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3.应用: (1)能针对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及需要,正确选择并科学使用各种保护具及辅助器具。(3)能根据锐器伤的情况,正确处理锐器伤,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4)能正确评估化疗药物暴露情况,化疗药物暴露后能正确采取措施。 (5)能针对对汞泄露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生,能够正确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人的安全 一、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 二、病人安全需要的评估 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治

四、保护病人安全的措施 第二节护士的职业防护 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二、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 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四、常见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和时数 方法:讲授、讨论、演示 时数:理论3学时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治;保护病人安全的措施;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常见的护理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二)难点:保护病人安全的措施;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发表时间:2010-07-16T15:12:4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阎述丽[导读] 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阎述丽(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1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218-01 【关键词】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防护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47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2 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分布:急诊7例、门诊6例、病房22例(其中实习生2例)—锐器伤发生35例,污染血液喷溅12例。 3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 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 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 3.2 化学因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 3.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3.4 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住院病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比例未达标,形成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如超时的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弯腰用力不当,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腰椎间盘的膨出或脱出等。同时护士在家庭、单位担任不同的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易造成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疾病。 3.5 护士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本身防护意识淡薄。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不习惯戴手套,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4 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4.1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4.2 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锐器伤,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锐器伤发生率减少50%。 4.3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护理操作前要彻底规范洗手。同时规范着装,可以防止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4.4 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标准预防是WHO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护士应当学习、应用标准预防的措施。标准预防强调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手术室、产室、ICU的护士要更多地进行标准预防。 4.5 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士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4.6 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病人用过的棉签、棉球、敷料等要装入密闭黄色垃圾袋内。针头、安瓿等,放于专门的锐器盒,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要求包装,并按当时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参考文献 [1]李晓红,潘敏琴.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115. [2]李希兰,王云琼,同刚等.实习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护士学杂志,205,20(3):263—264. [3]贺广年.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护理研究,2006,20(3):263—264.

新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

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的职业防护 江颖溢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大颗粒气溶胶和散播距离在1M以内,所以,医务人员仅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是才需要带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黏膜。护士除必无菌操作是必须戴口罩外,在进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铺床、更换床单是也应戴好口罩。特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凡接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处理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近年来,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尤其是被针刺伤的伤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下面笔者就在护理工作中学习积累的一些防护与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针刺伤的常见部位 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部位很多,因操作时因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 2.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可能造成针刺伤的情况有:①废弃用过的注射、缝合针头;②给患者注射、缝合时(特别是患者不配合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⑥折安瓿时致手割伤。 3.职业针刺伤的防护 3.1 规范操作行为,做好自我防护。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操作行为上,预防针刺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双手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用单手去套;②及时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或耐刺的锐器中,容器外表应有醒目的标志;③执行注射、抽血时应戴手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④禁止徒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⑤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 3.2 使用安全器具。建议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具,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连接系统等。 3.3 完善防护措施。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具有防渗透、防刺破、带盖密闭收集器,创造安全的环境,提供安全的用具,并且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尽量减少它的裸露时间。 4.护士针刺伤的处理 ①当被一般病人针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数滴血液;②用肥皂

护士职业安全的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安全的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对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识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方法:对本院的120名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现状进行调查,包括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情况、锐器伤的原因及比例。结果: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可忽视的职业危险,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结论: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严格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等可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士;职业安全;调查;防护对策 nurse occupational safety’s diagnosis and protects the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occupational safety’s hazard facto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nurse, knew that nurse occupational safety importance, and takes the corresponding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ve measure. methods: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is courtyard’s 120 nurse’s occupation expositions and the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contact blood, body fluid, secretion situation, sharp instrument wound reason and proportion. finally: in the nursing work has the noticeable professional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 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这些相关损伤因素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护理管理者要建立适当的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以减少护士职业病的发生,增强护士职业安全性。 一、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1、机械性因素 护理职业感染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被污染的医疗锐器如头皮针、缝针、刀片等刺伤(统称针刺伤),其他途径为黏膜,皮肤伤口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手在破损的情况下。通过接触传染媒介被传播疾病,最常见和危险的是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 2、物理性因素 放射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直肠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不育、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3、化学性因素 主要为抗肿瘤药物(Ads)的危害,护士尤其是肿瘤科护士长期处于治疗环境,在药物配制及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药物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被动吸收Ads,形成潜在的身体危害,经常接触者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险。 4、生物性因素 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有20多种,最常见的为主要包括HBV、HCV、HIV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最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 5、心理性因素 在护士工作的压力中有:心理压力,工作负荷及工作危险等。 6、工作环境对护士造成的损伤 工作环境所带来的许多强刺激既影响患者又影响工作者,如细菌病毒的威胁、令人不愉快的气味、长期接触化疗药物造成的身体危害、复杂多样的心理反应的肿瘤患者、生离死别的场景等。 二、防护对策 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要定期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护理管理者首先应该建立安全护理观和职业安全观,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健康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化疗专科理论培训、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以及化疗防护技能培训,强化预防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应用多种方法宣传职业安全与防护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如;制作宣传册、制作宣传板、举办“职业防护”、“预防针刺伤”、“如何预防艾滋病”、“搬运病人及提重物”的正确方法等专题讲座,提高防护能力。 2、加强规范化管理 管理者从决策上重视安全防护,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方案,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合理安排休假,保护护士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