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

日志 > 个人日记

转载到我空间复制本文网址小字体分享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日志列表

孟良崮战役的真实解读

阅读(41) 评论(0) 发表时间:2009年04月29日 12:40

本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f4302331.html,/blog/346784255-1240980016

在国共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

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然而,对**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

面的**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的重创。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的包围圈?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呢?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的影子了。

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一)真正去做一件大事,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的话,计谋、战略、策划类层次东西,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做”或“实行”的效率才是第一位的。这

里,并非否定计谋、战略、策划这一类高级智力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相反,任何大的事业的成功,都要起始于计谋、战略、策划,都是离不开计谋、战略、策划。之所以说它们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有二层意思:第一,一般来讲,真正想干大事的人,基本上都属于高智商群体。对于高智商的人来讲,基本都会拥有干某大事所需的有关文化与知识。因而,在高智商群体中,谁拥有这些有关文化与知识,并不能构成他的一种特别优势。因此,这些高智商的人们之间的较量、比斗、竟争,都不会是在来源于有关文化与知识的计谋、战略、策划等方面,而只会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计谋、战略、策划了。当张灵甫将他的部队拉上孟良崮之际,不仅陈毅、粟裕顿时明白了张的战略意图,就是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一下子懂得了此举的深谋大计。然而,决定胜负结局的却不是张灵甫“将计”而来的妙策。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弱智者,那么你的高智商派生出来的计谋、战略、策划,相当多的时侯则会起获胜的关健作用。不过,在能有成千百万的人(包括来自山沟里的青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今天,在知识的传播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信息量也如海如洋之际,尤其在已进入市场竟争机制社会的今天,你最好是认为:没有人的智商会比你低!这才会使你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任何聪明的计谋、战略、策划、理论,都不能孤立地来评价其正确与否,而必须将它放到它所要发挥作用的整体范围中去考察,才能决定其高明与否。有些计谋、战略、策划、理论在局部时、或在纯理论推断时、或在某一段时期时,是正确无比的。但若将它投放到某一个周期较长的很大的实践领域中,可能就显出了它的片面、甚至是错误。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从军事理论上说,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他没有想想,他这一战术在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各军师主官心目中都以保存实力为上、而蒋委员长的权威对战场上的将领常常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的大环境下,会能有什么正确的获胜结局吗?

(二)一个人的性格,的的确确是决定他能否做成一件大事的关健。“性格决定命运”一话是培根说的。说了几百年了,看来还真是颠补不破的大真理!如果不是极具大将风度的粟裕,在最后一天以钢铁般意志指挥着战役的继续进行,孟良崮战史与张灵甫的命运,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模样了。华东解放军总部及下属纵队的某些司令们,虽然都身经百战也各具特长,但是能象粟裕那样做到,面对泰山崩裂压顶而仍能沉着行事者,却不多有。连陈毅在战役结束后,都坦白地说:“打张灵甫这三天,我的脑子简直要被压碎了!以后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这不是人干的。”

(三)千万不要将自已的命运,寄托于那些自已无法控制、而其变数又很大的因素。张灵甫以自我牺牲之态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来围攻,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其他40多万**能迅速也围攻过来,从而不仅使他的七十四师可轻易解围,更能使**获得一次消灭解放军的大捷。因此,张灵甫此役的成功与否,主要不在于他及其七十四师奋斗得如何,而在于他那些不受他控制的因素能不能实现,即那40些多万**会不会开过来。结果,一旦用于反包围的“自已的**兄弟”不到位,张灵甫本人及其战术便只有死路一条。

孟良崮战役

目录

战役经过

战役统计

张灵甫是怎样死的

鲜为人知的粟裕的指挥决策

国民党方面相关电文资料

相关影视剧

孟良崮战役,我军歼敌3万余人,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张灵甫究竟怎么死的?蒋介石说是“自杀成仁”,我军称张灵甫被“乱枪击毙”。(图是孟良崮战役中的粟裕)

[编辑本段]

战役经过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

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

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此时,华东野战军6纵16师昼夜行军,开始了夺取黄崖山的行动。48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特殊能力);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在15日的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百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展开了比拼!“冲!”3营9连连长翟祖光毫不犹豫地带人从东坡攀援而上,国民党军则从西坡匍匐而进!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钟后,当翟祖光他们登上峰顶,抢占了制高点时,这时国军离山顶仅有30米,1分钟的行程!“打!”翟祖光一声令下,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国民党军扫去,打死一大片。黄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48团手里,16师的其余部队则相继占据了黄崖山附近的猛虎山,万泉山等要点,尽管黄百韬随后出动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企图夺回这些阵地,但地形上的劣势使他的一切努

力都化作了徒劳,他只能听着整编74师在枪炮声中沦入灭亡而“爱”莫能助!32年后,当年的共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在武汉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对抢夺黄崖山之战仍然感慨不已:倘使国民党军先我1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孟良崮上双方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国民党军74师的张灵甫将军以身殉国,张灵甫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共军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国军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而又虚伪地回答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总攻结束后,粟裕计算了敌军被俘和击毙人数后,发现还少了几千人。经过搜寻,终于发现了他们,将剩余的几千人俘虏。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编辑本段]

战役统计

据临沂行署出版办公室编的《孟良崮战役资料选》资料显示,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

此役也是粟裕大将指挥的杰出战役之一,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主席曾对粟裕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然而,近日热播的《红日》一剧,却与此不同。

张灵甫是为了吸引其他解放军而来的!是他故意据守孟良崮,吸引陈粟来包围他,尔后再出动近40万国民党军实施反包围。

同时,李天霞也没有上文中所述派一个旅予以支援,而是仅派了一个连的兵力!

张灵甫功败垂成,从《红日》来看,是死于国民党腐败!为保存实力无人来救而已!但是,《红日》是改编自小说,小说是不完全真实的,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国民党当时的腐败统治。

[编辑本段]

张灵甫是怎样死的

关于张灵甫的死因,现在大陆所有的历史资料、纪录片中都说“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但是具体怎样击毙的没有具体说明。现在随着崇拜张灵甫的人越来越多以及电视剧《红日》的热播,有一部分人对张灵甫的死因有了质疑,认为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使得张灵甫的死因成了谜。

一、击毙说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编的《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对整编第74师和张灵甫的结局是这样交代的:

“华东野战军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乘胜向整编第74师连续突击。第8纵队第23师在第6纵队一部配合下,终于下午1时许,将芦山攻克,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于下午4时半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的整编第74师全部、干净、彻底歼灭,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既然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的部队包括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那么,攻击张灵甫师部山洞的究竟是华野哪一个纵队的部队呢?文中没有说明。

华东野战军1947年5月30日由陈、粟、谭、陈联名致中央军委的电文称:“据最后调查证实: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确于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这份电文报告所依据的主要证人,应是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

何凤山对战斗过程是如何描述的呢?来看他留下的文字回忆: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灵甫作了最后的垂死挣扎,又组织所有的残部及警卫部队、随从人员千余人,向我们反扑过来。我们以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向敌猛射,掩护3连向孟良崮主峰北侧山洞张灵甫指挥所冲击。3连先头部队在指导员邵志汉率领下,冲到山洞口,与敌警卫队长相遇,杀伤了冲出洞口之敌二十余人,我亦伤亡十余人,邵志汉同志也英勇牺牲。

“攻占洞口之后,我军以机枪、汤姆枪、手榴弹向洞内扫射、猛投,然后喊话命

令投降。敌报话机台长回话:…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刚才向蒋委员长喊话求救时,被手榴弹炸死了?。又说:…警卫队长刚冲出洞口也被你们击毙了。?当我们进洞后,果然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报话机桌前,副师长蔡仁杰、第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明灿、第57旅团长周安义也被我击毙。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第74师,也迅速、全部、干净、彻底地被歼灭。”

……

“当我派人把俘虏的敌第74师参谋长魏振钺押送到王必成、皮定均、江渭清等纵队首长处时,他对纵队首长说:…俘虏我的那个部队已活捉了张灵甫。?纵队首长即派参谋陈亮同志来我团俘虏中寻找张灵甫,经检查尸体后,确认张灵甫已被击毙。在我部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时,我命令部队将张灵甫的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他埋在山东沂水野猪旺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树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当时,新华社曾广播,希其家属到该处收尸。”

以上应是大陆出版的正史关于张灵甫之死历来的主要定论及其依据,即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最后阶段中,率残部在其师部所在山洞负隅顽抗,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击毙。位于山东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遗址,现在还有大红石刻清晰地标明:“击毙张灵甫之地”。

按照何凤山的说法,张灵甫是在向蒋介石喊话求救时被洞外投入的手榴弹炸死的。这里有一个疑点,如果是被手榴弹炸死的,张灵甫身上应该没有枪弹致命的创口,这与当时解放区的报纸报道和见过张灵甫遗体的其他证人所说脑后中枪弹而死的说法不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作者在天津的干休所采访了何凤山,对于张灵甫的死因,何凤山依然维持原来的说法,即是三连的指战员在攻击山洞向洞内扫射投弹时将张灵甫打死了,不承认由他自己当场击毙之事。采访他的作者依据其他解放军参战证人的交叉证言,证实张灵甫的尸体确实倒卧在山洞里,因而认可何凤山关于张灵甫是在他的师部山洞抵抗时战死的说法,并认为所谓张灵甫是被俘后下山时被何风山蓄意枪杀之说是杜撰。何凤山等人在当天下午山洞战斗结束后即收缴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下山。

除了正史之外,有关张灵甫击毙说,国内书刊杂志也刊登过不少文章,遗憾的是,各人所描述的情节矛盾重重,不能互相印证自圆其说。比如,对击毙张灵甫的部队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第6纵队,有的却说是第4纵队,另外,单是验尸,不同的人就举出了好几种结果,有的说张灵甫胸部中二弹头上无伤,有的却说子弹从左后脑射入右下颚穿出,有的说腰部中了炮弹,有的又说当场未死被抬去抢救未果,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人验完尸之后各自又都声称扯了张灵甫的胸章以资验明正身。显然,若是以上种种死法有一种成立,则其余必为谬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作者所采访的当事人中,没有一个人见过活着的张灵甫,即使声称亲耳听开枪者叙说当时击毙情景的都没有,所谓证人,最多只不过见到了他死后的尸体,不足以见证他是如何死的。

在这中间最言之凿凿者,是一篇题为《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的文章。据作

者称,当年4纵司令员陶勇的保健医生,曾经在战役结束的当晚与陶勇连夜上山,打着手电寻找张灵甫的尸体,最后凭张灵甫身着的美式军装上的胸章指认了尸体,并在山上当场替他验尸:

“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二百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验完之后,陶勇让人搜走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验尸的保健医生保留了从尸体上搜到的一张主人的免冠小照作为纪念。

纵观此文,疑点颇多,陶勇作为一个纵队司令员,在部队正紧急转移的夜晚,可以想见他一定正在忙于部队的集结调配、清查战果、了解伤亡情况以及紧张布置下一步的作战或撤退行动,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陶勇竟然会丢开要务擅离指挥岗位,亲自上山打着手电去给张灵甫验尸,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姑且不论此事是否合于常理,单就这个验尸的描述,也与何凤山等人当天下午攻击山洞击毙张灵甫并收缴了他的胸章等遗物的说法多有矛盾。首先,既然张灵甫是被何凤山的特务团堵着山洞攻击,应是近距离中弹身亡才是,二百米开外中弹几乎没有可能。再者,对枪械有所常识的应该知道,一般冲锋枪的射程,二百米以外的距离几达射距极限,这样的远距离是不可能打出从前胸直透后背的贯穿伤的。第三,关于张灵甫的致命伤口,验尸者称是“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而解放区当时的报纸报道,分明写着张灵甫“后脑被子弹炸烂”。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6纵政治部宣传部长(与何凤山同一部队),战斗结束时,他曾经与保卫部长一起赶到山上现场查看张灵甫的遗体,也亲见他头部两侧流血已凝成紫黑色的块状,起初他和保卫部长都以为张灵甫是自杀,但是纵队参谋陈亮反复察看死者头部已被炸烂的后脑伤口(这点与解放区当时的报道一致),认为张灵甫是因被人用汤姆式冲锋枪从其后脑射入子弹而致死的。这与上述“验尸”的结论明显不同,与何凤山所述为手榴弹炸死也矛盾。第四,既然何凤山在山洞战斗结束的下午已经收缴了张灵甫的遗物,陶勇他们又如何可能晚上再来收缴一次?行文至此,只能很遗憾地说,上文的这个验尸,恐怕有误。

战后,葛兆田听说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没有被活捉,而且他还知道了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战役中被炸断的。葛兆田这时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敌军官是不是就是张灵甫?但他又想起了戴副师长的话,怕受处分,再加上战事紧张,顾不及多想,所以就把这个疑团藏在了心底。

在葛兆田抓获的俘虏中有一个叫朱凡友的,是张灵甫的卫兵。孟良崮战役后朱凡友当即参加了解放军,和葛兆田成了亲密战友。两人同在一个班,一同打到上海,打过鸭绿江,最后一同驻防内长山要塞区。闲时一说起孟良崮战役来,朱凡友就说:“那时你真厉害,一打枪吓得我们都麻了腿儿。”葛兆田说:“谁叫你们不投降!”朱凡友对他

说:“那天你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张灵甫,怎么不向上级反映一下?”葛兆田听了,才知道自己果真打死了张灵甫,藏在心中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但是心中仍想不明白,当时为何戴副师长说:“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于是,张灵甫被击毙的真相深藏在老人的记忆里。

张灵甫在高安战役右膝被日军机枪扫中严重骨折,香港治疗期间,看到报纸上“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再治疗半月可复原、否则可能抱残终身、费用有困难可以减免的劝阻提前出院,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结果膝盖关节变得僵直再也不能弯曲,从此只能直着右腿走路。此文说甚“橡皮假腿”,殊为可笑,不值一驳。

对于张灵甫的死,当年国民党方面为了稳定军心,曾大张旗鼓地宣扬张灵甫是“杀身成仁,为党尽忠”,说什么“灵甫见大势难支,乃召集各部长官至山岩指挥所当众宣誓,决心以死报国,然后率部从容步出指挥所,自杀成仁”。蒋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师檄文》中说该师“饮水断绝,粮弹绝尽,全师孤立,四面受敌,即在阵地相率自戮者计有师长张灵甫等高级将领20余人,悲壮惨烈”。

二、杀俘说

所谓杀俘说,是称张灵甫是在被俘后被押解的解放军官兵泄愤枪杀的,多暗指杀俘者是何凤山或是他的部下。这个有异于正史的说法,以前曾见诸个别零星的口耳相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比较正式的记录。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即认同这个说法:

“战役结束后,陈毅最关心的是追查张灵甫的下落。5月16日18时30分,四纵曾向野战军指挥部报告,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正在清查中。第二天,得知张灵甫的尸体被抬下山来。有的说自杀,有的说在战斗中被击毙。陈毅进行多方调查,才知道战斗结束前,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魏振钺等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将团以上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表示要…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育之恩。?实际上他们都不想死,正犹豫间,4纵战士冲进74师师部所在山洞,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6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然后让俘虏兵抬着尸首随部队转移,掩埋在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山冈上。坟前竖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5月29日,陈毅在山东坡庄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不多责备,不追究责任。要推动全国革命高潮,主张不多杀俘虏,有些同志不相信俘虏策反成绩,甚至害怕……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欺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

上文提到的4纵的报告,出自《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原文是:“18时30分孟良崮雕窝之74师残敌一万余已全部投降,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刻正清查中(4纵报告)。”

而陈毅的上述讲话,题为《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经查阅收录该讲话

的《陈毅军事文选》对此的注释是:“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74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由于当时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可见,下面最初的报告是自杀。

原6纵政委江渭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则写道:

“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6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否则,我们一定要同他叙叙涟水的那段往事了。”

上述两种说法,对解决74师师部山洞战斗的部队番号出现了矛盾,但是都认定是6纵特务团的干部将生俘的张灵甫击毙。

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事人何凤山接受采访时仍然否认有此事。对此,之前采访过何凤山的《百战将星皮定均》一书的作者张凤雏先生的调查结论是:何凤山为张灵甫之死的“杀俘”之说“背了半个世纪的黑锅”。他在书中对这一传言的产生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引述如下:

“这是我们师长。”发报机电讯员指着一具尸体说。

那具尸体俯卧在电台旁边。电台架在折叠桌上。战士翻转过尸体,取下胸符,上写中将张灵甫。张灵甫左腕戴着手表,还在滴滴答答地走,指明是5点零2分。至此,震惊中外的一场大战结束了。

何凤山结束山洞里的战斗,在暴风雨中下山时,遇到纵队的一位参谋,叫他把张灵甫送到司令部去。何凤山给闹愣了。“谁说把张灵甫抓住了?”“74师参谋长魏振钺。”何凤山没有机会与魏振钺对质,没有弄清此翁何以说他活捉了张灵甫。只能做这样的推测:魏振钺对张灵甫的集体成仁并不相信,认为结果自然是与他的命运一样。过了好几年,何凤山到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老师中便有他在孟良崮战役中俘虏的魏振钺和在豫东战役中俘虏的区寿年,他心里极不舒服,说哪有败军之将当胜利之师老师的道理呢?同样也当学生的皮定均批评了他,说这种师生关系也是世上一种规律。那时,何凤山自然更不好和教官争辩孟良崮战役的陈年旧事。总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何凤山枪毙了已经投降的张灵甫,甚至凿凿有据地说是在下山时从背后开的枪,所以那子弹是从后脑打进从下颊射出,弹迹是顺着山势斜着向下的。伤口确实如此。但最后一个看到张灵甫尸体倒在石洞里的证实这是杜撰的,此人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洪家德将军。洪家德无意中向笔者扯起孟良崮的山洞。当时,他是华东野战军机关排级干部。枪炮刚停,他急急地跑到山洞里看光景。他看到折叠桌子旁边一块石头上卧着一具尸体。一个战士告诉他,这是张灵甫。雷电闪烁中,他发现尸体旁边有个发亮的东西,拣起来一看,是颗红色半透明的图章,上面刻的字他看不懂。他顺手装在口袋里。几天后,他请一位刻字先生为他刻印。刻字先生说这是一方十分珍贵的图章,梅花篆字,是张灵甫的私章。刻字先生劝他不要磨掉,妥为保存,摇头晃脑地说这是一件宝贝。洪家德那时哪里会懂得它的价值呢?硬要刻字先生磨去篆字刻上自己的名字。进军福建时,这颗图章随着后运物资一起翻进闽北山沟里。张灵甫的印是失落了,但拾

印者却证实了他战死在山洞里,证实了他倒下后的位置和姿势。最有权威的历史见证是74师随从参谋杨占春。杨占春目击了在山洞里发生的一切:杀身成仁会议、蔡仁杰和卢醒对着老婆孩子照片不肯自裁、李运良的假自杀以及最后张、蔡、卢等人的被击毙。”

陈士榘的说法与此类似:“张灵甫是在顽抗中被我第6纵部队打死的,当时干部战土只知道是个大官,认不出是谁,抬出来经过俘虏辨认,才知道是张灵甫。”

饶守坤在《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系列》之《孟良崮战役》一片中受访时则说:“大家都往里面(指山洞内)打枪打手榴弹,我的看法是,乱枪打死的。”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击毙说或杀俘说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张灵甫的致命伤口,比较多的说法是由汤姆式冲锋枪子弹从左后脑射右下颚穿出,认为这样的伤口不可能是自己开枪造成的。然而据原74师官兵的回忆,张灵甫并非自己开枪,而是命令部下向他开的枪。至于弹道,笔者倒是认同这样一种分析,即子弹贯穿伤通常是入口创面小出口创面大,而根据当时解放区报纸的描述,张灵甫是“后脑被子弹炸烂”,如此创口则很可能与“左后脑射入右下颚穿出”的弹道刚好恰恰相反,即是顶着下颚开枪所致,子弹从右下颚进左后脑出,所以后脑创口才会比较大。

解放军方面关于张灵甫之死出现诸多传闻,或许是由于74师死于孟良崮战役的中高级将领甚多,而解放军指战员总攻的时候,漫山遍野的各部混杂在一起,建制都冲乱了,在激烈混乱的枪战之时难分彼此,他们既不认识张灵甫,也无暇仔细辨认,一些互相矛盾的传说、误会便因此而产生,以致讹传讹。张凤雏先生的调查至少可以确定一点:何凤山并未亲手击毙张灵甫,当解放军进入山洞的时候,张灵甫的确已经死了,但是解放军方面没有确凿的目击证人证实他是怎么死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张灵甫并非独自死去,如果说是顽抗击毙或是某个对他恨之入骨的解放军干部将他枪毙的话,为什么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和参谋副处长刘立梓等这些平时与他关系最密切的部属都与他一同死在了山洞里,活着的只是若干参谋随从人员呢?

至于杀俘说,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张灵甫死因揭密》一文,作者认为张灵甫将军是投降后被解放军一排长泄愤枪杀。遗憾的是,通读全文,只见作者凭些张三李四的道听途说,连一个象何凤山这样直接参战的当事证人都没有,其真实性根本经不起推敲。随手举两例:

1.文中一个重要依据是受访者提到陈毅的某个讲话。

据老钟所知,陈毅的这个讲话题为《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作于孟良崮战役刚结束两周后的1947年5月29日。陈毅在讲话中指责有不执行俘虏政策的情况,说重伤兵杀俘虏,但并未说张也是被杀的俘虏,只提到张灵甫不是自杀,上报来说自杀,是欺骗行为。收录该讲话的文集对此的注释是:“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1 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由于当时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也就是说,最初的报告是自杀。可见,这根本就不能成为杀俘说的证据。

2.该文作者最后提到,在到当年埋葬张灵甫的村里采访时,听人说张灵甫中弹后是先重伤后死亡的。作者据此听说得出结论:解放军当年抬着张灵甫行军原来是为抬他去抢救,只是中途死了才把他埋在了村里。

作者这听说的证言属于第几手资料,老钟不想评论,且看下列证人的证词。原七十四师辎重团长黄政在上文的回忆里提到,5月17日清晨,有解放军干部询问俘虏谁认识张灵甫,黄即和几个被俘的参谋、副官去村口认尸,亲眼目睹了张灵甫躺在门板上的尸体。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六纵某部的干部(与何凤山同一部队),他在小说的序言里明白地写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5月17日上午,他在孟良崮边一个村里,看见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张门板上[8]。国共两方目击者相隔多年的回忆,都证实张灵甫从山上抬下时已经死了,连时间和躺在门板上这样的细节也描述一致,而他被抬去埋葬在他处则是之后的事了。有如此确凿的证人,还生出张当时未死被抬去抢救的骇说,足以证明此说纯系无稽之谈。

三、其他说法

1947年8月由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一书中(五.内战时期——从参加内战到孟良崮全军覆没)记载:“五月十二日自垛庄北犯我坦埠,企图攻略沂水,甫遭接触,即南窜孟良崮山区,我野战大军加以重重包围,于五月十六日,全歼该顽于孟良崮。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官兵万五千人悉数被俘。”

当证据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从证据采信的角度,直接证据应优于间接证据,直接证词应优于传言证词。最有资格的历史见证人,应该还是与张灵甫一起在山洞里度过最后时刻的整编第74师师部的官兵,以及事后直接听过这些官兵报告的当事人。

张凤雏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张灵甫的随从参谋杨占春,杨占春目击山洞里所发生的事,原始出处来源于罗文浪六十年代在湖南省的文史资料上发表的回忆孟良崮战役的文章,罗文浪被俘后在华东解放军官训练团里遇见了杨占春,据他说从杨占春处得悉张灵甫与蔡仁杰、卢醒等高级军官均在解放军攻击74师指挥所时死于乱枪。因杨占春系当时在山洞里的目击者,罗文浪转述的此说曾被广为采信,包括李敖的《蒋介石评传》,可见流传甚广。

但是,杨占春的说法竟然无独有偶。

1947年秋冬,原74师被俘的中下级军官大部被解放军释放,许多人回来后又加入到由邱维达重建的74师(1948年改回第74军番号)。杨占春回到了南京,他带回张灵甫的亲笔遗书交给王玉龄,原件后来被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史政局索去存档。[吴鸢在《我所知道的张灵甫》一文中说,王耀武在孟良崮战役后找人伪造了张灵甫的遗书送交蒋介石。笔者认为,如果确有其事,应与杨占春带回的不是同一份,因为王玉龄是在张灵甫死后将近半年才从获释的杨占春处直接收到的遗书。]

杨占春向王玉龄报告的事发经过,与罗文浪转述的情节大相径庭:

在最后的时刻,张灵甫表示自己一定要杀身成仁,他对部下说,各位求生求死悉听尊便。过后,张灵甫在洞内命令部下首先向他开枪,部下不肯(笔者注:王玉龄已不记得该人的姓名,根据74师其他军官的回忆,此人应是刘立梓)。张灵甫说:“你是否还服从长官的命令?”部下答:“服从。”张灵甫说:“那我现在就命令你,向我开枪!”部下持枪,手哆嗦着下不了手。张灵甫见状呵斥道:“你是否还要我写个条子给你?”部下被逼无奈,举枪向他射击。接下来执行的是已经重伤的卢醒,与此同时,蔡仁杰倒提长枪,将枪托抵在洞壁上,枪口朝自己,扣动了扳机。[2003年12月笔者与王玉龄女士的访谈。]

杨占春在战俘营里为何对罗文浪另有说辞,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当年在战俘营里的74师军官中,至今还有人健在,他就是现居湖南长沙的钟世炎老先生,1943年常德战役时,钟先生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长沙中学生,他受74军死守常德的英勇事迹所感召,主动报名参军,先是进入74军的学兵队接受译电发报训练,后分配在军部担任译电员,孟良崮战役时,他才十九岁,是整编第74师师部的少尉译电员。钟先生对笔者所说的话,或许可以给个中原因作一个注释:“其实这件事,我们被俘的军官在俘虏营里也讨论过,因为那时看了,《渤海日报》的报道说是击毙,大家就有议论,有人有不同看法嘛。后来经过讨论学习,统一认识,当时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反正人是死了,仗也是败了,自杀也好,击毙也好,也没什么好争了。”

为了追踪74师其他当事人对这宗悬案留下的证言,笔者还翻阅了大量各地政协的文史资料,其中由留在大陆的原整编第74师旧人所发表的几则回忆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与上文所列击毙说和杀俘说相互矛盾形成对照的是,这些74师旧部对张灵甫之死的回忆,却是与杨占春向王玉龄所报告的情形基本一致:张灵甫决意杀身成仁,自己命令部下向他开枪执行。

现将相关片段实录如下:

实录一:原整编第74师连长李怀胜的回忆

李怀胜,安徽蚌埠人,抗战胜利后先在整编第74师特务营任连长,后调辎重团一连连长。孟良崮战役时,他先驻守74师的大本营垛庄,垛庄失守后受团长黄政指挥退到孟良崮山上,被派与其他几个连队共同防守师部附近几个山头,最后两天他每天都到山洞向张灵甫直接报告战况。对战役进行到最后时刻,李怀胜回忆道:“一连防地只剩下几个活着的人了。我见解放军已快攻到跟前,就带着他们朝师部山洞跑去。快到洞口的时候,我听见里面哒哒哒响了一阵枪声,进洞后还闻到一股弹药味。只见师长的少校随从副官刘立智(笔者注:应为上校副参谋处长刘立梓,下同)(跟随张灵甫多年)手里端着一支卡宾枪,张灵甫、副师长蔡某及58旅旅长卢醒三个人胸部洞开,并头倒在他脚下的血泊里,李灿良(笔者注:应为李运良)、常主任还有十几个副官、随从人员都静默地站立四周。我连忙追问这是怎么回事?刘立智说,师长他们三个人不愿意当共产党的俘虏,决定杀身殉国,参谋长与常主任不愿意这样死,于是师长就命令我用卡宾枪将他们三人一起杀死。并且说,师长临死前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一块饼干,表示很后悔当初没有听参谋长的意见,不然无论如何也不致于落到这个下场的。”

实录二:原整编第74师辎重团团长黄政的回忆

黄政,整编第74师辎重团团长。孟良崮战役时,他原驻守垛庄看护辎重,垛庄失守后他退到孟良崮山上与张灵甫通话,张命他留在58旅作预备队。

在描述战役最后关头的情节时,黄政的回忆与李怀胜在时间上前后衔接。他说,张灵甫自杀后,指挥所二十余人跑到三百米外的孟良崮东北的58旅指挥所,师长的勤务兵哭着对团里陈左弧营长说了此事,师部的张报务员也向黄报告了他发电文内容及经过。黄政所了解的事实经过是这样的:

“在前途绝望、非死即降的情况下,5月16日下午2时许,张灵甫在师部指挥所的山洞中对下属说,我们是有气节的军人,不成功,即成仁,要用集体自杀,报答党国,而绝不受被俘之辱。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与他感情极深,有共生死之谊,他俩随之自杀,义不容辞。副旅长明灿、团长周少宾、参谋处长刘立梓,是张一手提拔的亲信,对张也不能偷生。唯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心怀异志,不愿同死。张命李运良给蒋介石拟了一个最后的电文,略云:职师与数倍之劲敌血战三昼夜,官兵伤亡殆尽,援军不至,无力再战,为不辱党国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发电后,职等集体自杀,以报总统知遇之恩。李运良把电稿交报务员派发后,即在洞口用短剑刺破面部、颈部,鲜血满脸,卧地装死。魏振钺趁乱逃出洞外隐蔽。洞内六人呼喊…国民党万岁,蒋总统万岁?等反动口号,张灵甫命令刘立梓用卡宾枪把五人打死,刘用手枪自杀。”

黄政说,得悉此事后,58旅军心全散,不再作抵抗而做了俘虏。

“17日上午6时许,我们被俘官佐被带到孟良崮村口,来了一名解放军干部,问我们…谁认识张灵甫??我说:…我认识。?他即带领我和陈营长、副官等七八人,在一家门外,看到张灵甫尸体躺在一扇门板上,我向尸体鞠了三个躬,我们都哭了。那位干部说:…他是自杀的,又不是我们打死的。?但另一位解放军干部却说:…是我们击毙的。?我当时思想反动,情绪激动地说:…他自杀的也好,你们击毙也罢,张师长八年抗战立过多次战功。?说着我把张的左腿(笔者注:应是右腿之误)撸起,指着那条瘸腿伤痕给那位干部看,并要求他弄个棺材掩埋他,那位干部说:…我们解放军会这样做的。?”

实录三:原整编第74师副师长、重建的74师师长(恢复74军番号后为军长)邱维达的回忆

邱维达,孟良崮战役时任整编第74师副师长,当时留在南京学习,后任重建的74军军长。1947年5月17日,孟良崮战役结束的次日,他即随陈诚飞抵徐州和临沂,听取作战汇报,参与收容,查访了有关人员并作有记录。邱维达写道:“16日天刚破晓,张灵甫率少数参谋人员一瘸一拐地(他的右腿残废)登上600高地,向四周阵地瞭望一通,见各旅阵地上的官兵,仍在忍饥挨渴地顽抗,战况又趋稳定,这个骄傲顽强的张灵甫,伸出自己的大拇指说:…好弟兄!死亦无愧!对得起领袖!?说罢,又向其左右表示:…看样子还可以苦撑一个时辰,快呼叫空军多投些弹药……?话未说完,解放军的炮弹,从四面飞向600高地,犹如雷电般的怒吼起来,张灵甫赶紧缩进了掩蔽部……至10时许,东540高地以及芦山、雕窝相继失守,全师阵地已陷于混战状态。

“10时稍过,师指挥所通向旅、团的有线电话均告中断,只好利用报话机传达情况,但所收到的情报都是一片悲观失望的消息,不是阵地失守,便是指挥员战死。张灵甫问作战科长刘某:…友军怎么样了??刘说:…还是没有消息,只有无线电与整25师尚可通话,其他都不通。?张又问补给参谋:…弹药还能打多久??李某说:…携行弹药早用光了,飞机空投的弹药都落在包围圈外面,我们收不到。?张听了这些情况汇报后,长叹了一声:…完了!完了!?说罢,什么事也不过问了,回到自己的掩蔽部内,拿起笔写了两封亲笔信,一封给蒋介石,另一封是给他新娶的妻子王玉龄。给蒋介石的信,是由张灵甫的随从参谋杨国志(笔者注:疑是杨占春之误)带出去的,事后我在俞济时那里见过一次,原文记不十分清楚,大意是,整74师固守孟良崮,受十倍于我之敌围攻,孤军浴血苦战数昼夜,现已弹尽粮绝援军无望,职决率全师官兵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党国与领袖培育之恩。待写完毕时钟已报11时了……延至13时许,芦山、孟良崮阵地又告失守,张灵甫急令参谋人员以及警卫士兵一律参加死守600高地指挥所,一面急叫亲信干部卢醒、蔡仁杰、明灿、李运良等到指挥所商议问题,谈些什么,当时无人了解。事后据其随从参谋逃出来向人透露,张灵甫在最后召集几个亲信,怀着沉痛的心情对他们说: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兵骄必败,将骄必亡,事已至此,我们只有一死以报党国。张最后谈了一个家常,掏出爱人的照片,表示向她告别,还指示杨参谋把他的私人文件毁掉,自己将手表、钢笔、望远镜全部砸毁。”

虽然邱维达在该文中点到为止,没有直接描述张灵甫如何自杀,但曾为邱整理回忆资料的人后来在《纵横》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开篇称采访了邱维达,并在文中具体叙述了张灵甫命令下属向他开枪自杀的情节。

如果说,当年国民党蒋介石宣传张灵甫临难不苟自杀是美化、别有用心而不值一信的话,那么在二十世纪的六十至八十年代,当邱维达、黄政、李怀胜这几位留在大陆的原整编第74师各级旧部撰写回忆文章的时候,张灵甫早已被我们的史书定为内战罪人了,他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再以谎言来为张灵甫之死涂脂抹粉,然而几十年后,他们在大陆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先后发表的文史回忆文章中,却仍众口一词指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张灵甫决意自杀成仁,自己命令部下向他开枪执行。其中两位还指名道姓说开枪者是74师副参谋处长刘立梓,并同声说用的是卡宾枪。邱维达转述的是张灵甫身边随从参谋的话,黄政听的是张灵甫身边亲兵的汇报,而李怀胜不仅亲眼见了现场,更亲耳听了刘立梓的说词。邱、黄、李各自所叙述的情节和时间,大体上也确实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可以采信的证据链。

为了进一步澄清核实上述74师旧部人员的文字回忆,以及杨占春向王玉龄报告的真实性,笔者又向钟世炎先生查证,当年在山洞里与张灵甫在一起的原整74师军官当中,钟先生大概是至今在大陆唯一的健在者了,也是李怀胜文中张灵甫等人死后“静默站至四周”的十几名副官、随从之一,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张灵甫日常接触频繁。他告诉笔者:

一、张灵甫最后所在的山洞不大,有二十来个人就很挤了,钟世炎和报务组就挤在一个小角落里。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向上级和友军收发的电报,多由他编译,最后发给蒋介石的成仁电报,也是由他亲手译发的,原稿后来给组长收起来了。他获释后见

过一本书,首页是张灵甫的大幅照片,还有一些手迹,其中就有最后的电报底稿。

二、张灵甫的死亡时间,在电报发出之后不久,是下午而不是傍晚,钟世炎当时就在师部山洞的现场。

三、张灵甫等人死后,其余的人大都离开山洞跑散了,一部分人去了附近的一个指挥所(笔者注:此点与黄政的回忆吻合,即张灵甫死后,师部有一批人,包括张灵甫的勤务兵跑到了58旅的指挥所哭诉;李怀胜也回忆说,他进入山洞目睹张灵甫等人已死后,与其他人一起逃离了山洞)。

当话题转回到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钟先生显得顾虑重重,不愿详述目击的经过。笔者将邱维达、黄政、李怀胜等原74师军官回忆张灵甫自杀的情节及杨占春的说法向他求证是否属实,钟先生听后,欲言又止:“这件事,几十年来我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直是……沉默,反正你也明白的,就那么一回事,你还是让我继续保持沉默吧。”

“那么,张灵甫等人死后,你们有没有与解放军在山洞发生战斗?”

“长官都死了,我们还等在洞里做啥?大部分跑散了嘛!参谋长、副参谋长没死。我出去后躲在一个岩石下面,到后来都听不到枪声了,下了一场暴雨。我是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被俘的,天已经黑了。”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说张灵甫是被俘后被解放军某干部泄愤枪杀的。以您了解的情况,有这种可能吗?”

钟先生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要是了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看过他的最后电报,就知道他会怎么做了。”

历史已经过去,今人再争论又有何用?难道张灵甫自杀比被击毙要光彩吗?张灵甫败在内战中,而不是抗击外敌的战场上,即使他自杀了,也体现不出民族气节,根本就不能说是“杀身成仁”,所以他自杀是不明智之举;如果张灵甫是为了追随他的信仰——三民主义而自杀,这更说明了他不明事理,在自杀说中称张灵甫在“杀身成仁”之前向蒋介石发过电报,以示忠心,这就说明了他还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而蒋介石还是三民主义的坚定信徒吗?当然不是,如果是的话内战就不会爆发,国民党也不会失去民心。所以张灵甫实际上是为了委员长、党国自杀,而不是自己的信仰,为腐朽的政府自杀,这更是很不光彩的很不明智的,所以即使这样张灵甫也非英雄,只是个愚忠的名声罢了。

其实张灵甫很有军事眼光,但是因为其他部队未能积极支援而导致74师被歼。有人只是认为只是李天霞等人公报私仇才导致74师被歼,这其中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腐朽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共产党和解放军得到了民心,所以广大人民踊跃参军,孟良崮战役时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所以才取得了胜利。所以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的天下,任何时期都是这样。所以孟良崮战役过大败是注定的,张灵甫的死真是很可惜,要怨只能怨当时腐败的政府,而不是怨粟裕、解放军。

影视作品中张灵甫是怎样死的

电影《红日》:被我军用手榴弹炸死。

电视剧《英雄孟良崮》:被我军乱枪击毙

电视剧《红日》:张灵甫自杀身亡

[编辑本段]

鲜为人知的粟裕的指挥决策

孟良崮大战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在这场战斗中有三段鲜为人知的插曲。

一:战斗打到后来,我军伤亡较大,物质奇缺,饥困交迫;而74师却轮番反扑,力图实现“中心开花”的预想,大有对我形式反包围之势。1947年5月15日夜,我军有人主张“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以免“陷入不测”。但粟裕认为:我们有千百万民众支持,困难总可以解决。

粟裕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有清醒的分析。他指出敌军与我军的距离,敌军的实力,推进的速度以及指挥官的性格和脾气等等;又指出我各个阻击部队的素质、战斗力、阻击状况、补充和指战员的情绪等等;还指出敌各路援军靠拢时必经之地的道路状况等等。结论是:我军有把握在敌军告拢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

二:5月15日激战通宵。16日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一有违我军善夜战常例的命令,使有的人不理解,专门打电话请示陈毅,陈毅接过电话只说了一句“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果然,我军大白天发起更为猛烈的全线攻击,把地上的敌人打懵了。也把天上的敌人打懵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把医药、饼干、茶水等等空投给74师的东西,统统投给了我们。我军也得到补充,战士也吃饱喝足,士气高昂,争先恐后,勇往直前,终于在16日下午攻上主峰。

三:战斗结束,我军开始撤离战场,突然又接到了命令:“迅速返回战场1”这是因为粟裕核查了各部队报来的歼敌总数与他掌握的数字不符,竟少了七千余人。是击毙了?还是漏网了?

下了山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六○○高地至孟良崮主峰的中间凹地,发现躲藏的74师7000余人,我军立即发起进攻予以歼灭。

原来仗打到最后,漫山遍野都是人,四面八方往上冲,谁也没有注意这隐匿之敌。各部队复查俘敌人数再次上报后,才与粟裕掌握的总数完全相符。

[编辑本段]

国民党方面相关电文资料

国民党方面统帅部的战略指导:

1.陈“匪”主力现退集淄博地区,企图行机动持久战。

2.我以击破“匪”军之目的,应加强济南方面兵力,限5月20日之前攻占莒县、沂水、南麻、博山、淄川、周村等要点,迫“匪”决战,包围而歼灭之。

3.第1兵团以五个师攻占莒县、沂县、沂水,并以一部经坦埠分向沂水、南麻扫荡。

4.第3兵团即以主力攻占南麻县城。

5.第2兵团副司令官邱清泉指挥第5军及整84师、整75师攻占淄博。

6.整9师即调济南,并由该方面抽出有力之一个军攻占周村。

5月10日正午12时,陆总徐州司令部(顾祝同)颁布的作战指导(辰蒸电):1.“匪”主力退据莒县、沂水、坦埠、南麻、淄博地区。其一部流窜大店镇以东及平邑以南山区。

2.国军决跟踪追剿,进出莒县、悦庄、淄博一线。

3.第1兵团,应以主力于明(真)日(指11日)开始追剿,以一部控制后方各要点扫荡残“匪”。

4.第3兵团,以主力于明(真)日(指11日)扫荡当面残“匪”,进占蒙阴、颜庄、吐丝口,准备向悦庄及淄博进击,以一部协力徐兖绥靖区扫荡残“匪”。

5.第2兵团应速肃清作战地区内之残“匪”,使第3兵团作战容易,整75师即改隶第5军邱军长指挥。

5月10日下午4时,第1兵团(汤恩伯)颁布的作战命令(辰蒸申电):

1.陈“匪”主力似仍在蒙阴、新泰东北地区。第10纵队由博山南窜,第2、7、8、9各纵队似仍在莒县、沂水、坦埠附近。我第二、三两兵团主力正分向莱芜进剿中。

2.兵团于真日(11日)开始先行攻略坦埠,尔后与友军协同,求“匪”主力而歼灭之。

3.第2纵队以有力部队,续向黑林镇附近搜剿。

4.第3纵队续向夏庄、苏村、界湖之线威力搜索。主力集结葛沟、汤头间,准备机动。

5.第1纵队(欠整74师)为兵团预备队,以一部向界湖、马牧池之线威力搜索,主力控置于青驼寺以北地区准备机动。

6.整74师、整25师为攻击部队,由第4纵队黄司令统一指挥,除以一部控置孟良崮、北桃墟要点外,主力于真日(11日)攻略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黄鹿寨、黄斗顶山、卢家山坡、凤凰山各高地。文日(12日)攻略坦埠而占领之。整65师仍巩固蒙阴防务。

12日晚,汤恩伯补发命令:第7军应在13日进占苗家区、界湖,并向苏村、朝

阳庄、鲁家庄、凤凰山之线进攻;整83师应以一个旅确实控制盘龙山、大老峪、牧虎山以及孟良崮各高地,并以有力一部向大庵子庄、青阳圩、团园(山曼)之线进攻;整74师继续击破当面之敌,占领坦埠;第4纵队继续执行原任务。

13日晚,汤恩伯下发第二次补充指令:第3纵队寒日(14日)以有力一部向埠前庄、鲁家庄及以西山地搜剿,策应整74师之作战;整83以有力一部占领黄石山、牧虎山、孟良崮各要点,并向马牧池东北方向搜剿,掩护整74师右翼;整74师务于寒(14日)午前占领坦埠。

14日上午9时,张灵甫报告汤恩伯:天马山附近之“匪”向东窜扰,黄斗顶山东侧“匪”后续部队向东南行动,拟移转师主力于孟良崮附近,已开始运动。

汤恩伯指示张灵甫:要在转移的同时与整25师协力向西夹击入侵之敌,并与该师会合。

1个小时后,张灵甫报告汤恩伯:职师正越汶河南移,其先头部队已驱逐石旺崖、冯家庄之“匪”,比令其以一部控制孟良崮高地,主力到达后,占领垛庄及其附近要点,继续向西夹击,与整二十五师取得联系。

傍晚,张灵甫向汤恩伯发出的寒酉电(寒日,14日;酉时,下午17时至19时):寒黄昏前,安全集中于孟良崮、芦山间地区,正加强工事,严密防范。

不到两个小时,张灵甫从汤恩伯处收到同样志期“寒酉”的电令:“匪”来犯我,实难得之歼“匪”良机。我钟军即由界湖附近向西,王、胡两师由常路经蒙阴向东,求“匪”夹击。贵师为全局之枢纽,务希激励全体将士,坚强沈毅,固守孟良崮,并以一部占领垛庄,协同友军,予“匪”痛击,以收预期之伟大战绩。

入夜后,徐州陆总也电令张灵甫固守两天,以待外线兵团实现反包围;接着,蒋介石发给顾祝同的电报,也转发给了整74师。电文如下:今已得知灵甫之七十四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都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国军寻找了一个歼共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现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共军,决战一场。

15日上午,汤恩伯电张灵甫:目前战局,贵师处境最苦,而关系最重。本日空军全力来助,黄、李两师并王凌云师,即向东出击,只要贵师站稳,则可收极大之战果,亦即贵师极大之功绩。务希转告全体将士,一致坚毅奋斗,以达成此伟大任务。又闻万泉山已有“匪”踪,此点至关重要,希以有力部队夺回确保。

夜8时,汤恩伯电张灵甫:张师长灵甫兄并转诸将士,贵部奋战多日,艰苦卓绝,砥柱中流,至堪佩慰。除严令各部队迅速前进与贵师歼彼顽敌外,尚希继续努力,以竟全功。

汤恩伯第1兵团15日战斗详报:15日拂晓前,“匪”军陆续增加,不断扑犯,枪炮如雨,火光烛天,“匪”方发射烧夷弹极多,我军所据村落工事,尽皆着火燃烧,战斗惨烈,素所未见。“匪”我死伤枕藉,至射击孔为之堵塞。拂晓顷,万泉山失守,“匪”即猛攻雕窝高地,同时东北麓方面之“匪”,蚁聚麇集,于其炽盛火力之下,逐波冲锋,势如潮涌,我军退守山麓,步步相持。午间,垛庄方面窜到“匪”之第6纵队,更沿西麓

【心得体会】孟良崮战役以少胜多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孟良崮战役以少胜多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孟良崮战役敌军45万,拥有飞机、坦克等先进美式装备,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而我军只有27万,且是小米加步枪,军事上明显处于劣势。最后却是我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师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取得孟良崮战役的伟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上,我军有中央领导的英明决策,有陈毅、粟裕等将领卓越指挥,广大指战员的英勇顽强战斗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失去民心,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而我党我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沂蒙人民在“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精神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粮食供应和战场运输工作,战役期间随部队行动的民工达90万多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为什么铁了心要跟共产党走,全力支援军队打胜仗呢?孟良崮战役给了我三点启示。 一、党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不是凭空而来的,利益相关才能水乳交融,利益一致才能生死与共。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让人民群众分到了田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进行减租减息,税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七分之一。共产党人从普通党员到高级干部为了捍卫人民利益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共产党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是靠得住、信得过的政党,所以沂蒙人民一心一意要“跟着共产党走”。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也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吃苦在

先,享受在后,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军队爱护、保护人民的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大力支持 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日本鬼子的威胁时,八路军和新四军总是挺身而出全力保护,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平时帮群众挑水、打扫卫生,帮群众识字,帮群众播种和收割庄稼,处处为老百姓做好事,受到群众高度赞扬,还有严明的纪律事事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如不调戏妇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深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官兵不分、军民不分,亲如一家。当孟良崮战役打响时,出现了人民群众争先恐后支前的感人场面,出现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32位妇女抬门板架桥等英勇的支前群体。 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把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武装起来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广泛动员教育,让老百姓知道:只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才能不当亡国奴,才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只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农会、民兵、儿童团、妇救会等组织把广大人民武装起来,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让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必须走群众路线,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人民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为之努力奋斗。领导干部要发扬榜样作用,要求人民群众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

孟良崮战役的启示 百度

孟良崮战役的启示 (2015级公共管理专业李超) 战役梗概: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孟良崮战役意义: 孟良崮战役意义重大。整编第74师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首,自内战以来一向是华东战场国军之中坚,于淮北、睢泗、两淮、涟水等战役中攻无不克,屡立战功。此战全军覆灭,对国军士气打击极大。整编第74师战败覆灭,发生在全面内战爆发后不到一年,国军尚居于进攻地位,并且华东国军总兵力仍居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此其结果就尤为震撼。相比之下,五大主力之其余四支,均在孟良崮战役又过了一年多后的战略决战阶段,在国军总体已处颓势的情势下才次第覆没。 孟良崮战役的启示: 为什么在如此大的实力悬殊之下共产党能取得胜利?我认为以下几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共产党人在正确的目标与信念基础上建立起的坚

固的军事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容易迷失方向,一支部队如果没有信念则容易涣散不齐。张灵甫一心效忠国民党,不惜以自己的军队为诱饵,希望在共党包围74师时外围的国军可以一举歼灭共党。其战略从军事上来说可称妙计,却没料到现实并不像他所预想的顺利,外围的国军由于个人恩怨不予支援,张灵甫最终惨败身亡。而共产党在识破张灵甫的战略后临危不惧,在陈毅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进攻,最终攻占了孟良崮。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是在危难时刻可以拧成一股,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不顾身的。纵观历史,共产党也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二,群众基础也至关重要。共产党奋力保护着人民群众,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共产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比信任,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大力支前、抢救伤员、奋勇杀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也是为何到了今天,我们还要重视群众基础。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发展的根本力量,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同志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特别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他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

孟良崮战役真相:解放战争最孤注一掷的豪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孟良崮战役真相:解放战争最孤注一掷的豪赌 导语:孟良崮战役的真相: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 孟良崮战役的真相: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加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据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野战军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实施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 生活常识分享

山东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简介)

山东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沂南)简介 孟良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地处沂南县与蒙阴县交界地域(大崮顶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以西属蒙阴,以东属沂南)。其中沂南县所属的东孟良崮,面积达658.8公顷,占整个孟良崮山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包涵了主峰孟良崮(海拔536米)、最高峰大庵顶(海拔575.2米)以及大崮顶、雕窝、夹山等孟良崮山系的主要高峰,是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早在1992年,沂南县孟良崮林场就被国家林业部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森林公园(林造字…1992?第152号)。 山东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内拥有8大类105处旅游资源,其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及红色资源结合的统一性,在现有旅游资源中是较为完美和独特的。 一是历史人文资源深厚。宋朝杨家奖英勇抗辽、精忠报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孟良又是杨家将中一位忠诚、憨厚、勇猛的将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孟良崮就因孟良曾在此练兵习武、驻寨退敌而得名。在孟良崮旅游开发区孟良崮峰上,尚保存了3600余米古山寨寨墙,以及点将台、旗杆台、孟良读书洞、道观等大量珍贵遗迹。这必将吸引众多游客来此追寻先人的遗迹,遥想昔日山寨刀枪林立、旌旗招展、人欢马叫的胜况,徒发思古之

幽情。 二是红色资源弥足珍贵。1947年5月,陈毅、粟裕同志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打响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32000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场的战局。孟良崮作为一座经历了血与火洗浴的英雄山,从此名扬天下。2004年,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区被中办、国办下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这里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游大庵顶山腰乱石阵中“国民党军七十四师指挥部”遗迹,瞻仰大崮顶上的“孟良崮胜利纪念碑”,对这段革命历史必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畏必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是自然景观资源得天独厚。孟良崮旅游区山险、石奇、洞幽、林翠,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宜人,2005年9月,被命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区(国土资发…2005?187号)。孟良崮有着典型的沂蒙七十二崮“平顶陡崖”式独特山体形态,崮上巨石成林布阵,上千吨的如龟、如鹰、如蜥蜴的怪石随处可见。石下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岩洞,现已发现开发的就有万蝠洞、九龙洞、情人洞、

修改病句

病句修改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不明确、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句子。修改病句就是针对病因,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的句子的练习。 一、成分残缺。 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至少包括主语、谓语、两部分,若谓语为必须带宾语的词,则不可缺宾语,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则句子是有语病的。 例:修改下列病句并将病因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看了这个电视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美丽的公园。() 3、战士们纷纷报名参加。() 二、用词不当。 修改病句时,要反复检查句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是否使用恰当。 例:修改下列病句并将病因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黄新宇和张华涛热烈地握手。() 2、王崎霖助人为乐,全校同学都赞颂他。() 3、他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 三、搭配不当。 例:修改下列病句。 1、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2、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四、词序颠倒。 例:修改下列病句。 1、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2、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 3、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 五、重复累赘。 指同一意思的词语重复使用。 例:修改下列句子。 1、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2、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 六、前后矛盾。 指句子前面和后面互相矛盾。 例:修改下列句子。 1、老师都下班了,只有李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2、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挤进了展览馆。 七、归类不当。 经常出现在表示列举的句子里,举例的内容与总起或总结的大类不相符合。 例:修改下列句子。 1、图书角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 2、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 八、概念模糊。 指因为没有区分清楚事物的概念而导致的语病。 例:修改下列句子。

陈毅元帅主要功绩介绍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9f4302331.html,)/总结报告/申报材料 陈毅元帅主要功绩介绍 主要战役 黄桥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

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被迫西撤。 淮海战役(1949年)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国共产党xx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6] 上海战役(1949年)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一、填空题 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的“两课”是指(2)。 2、在思想道德学习中,以(3)为主线,大力加强(2)和(1)以及(1)。 3、思想道德修养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1)。 4、贯穿社会主义一切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的一根主线是(1)。 5、(1)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6、与中学相比,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4)等几个方面。 7、目标对人的行为有(3)种作用。 8、(1)是各种素质的核心、灵魂。 9、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以(1)为根本依据,以(1)为理论依据,以(1)为现实依 据。 10、(1)是成才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11、智能结构包括(5)等几种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及作用。 12、(1)是高尚道德品质和科学人生观重要体现。 13、(1)是当今时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4、成功交往的心理素质包括(4)等。 15、(1)是增进人际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16、(1)是人际交往最好的润滑剂,是搭建和谐人际关系最好的桥梁。 17、(1)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8、(1)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19、(1)是制定合作规则的出发点之一。 20、(3)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21、(1)是各类友谊的共性之一。 22、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告诫世人把友谊建立在(4)上。 23、友谊需要(1)去护理。 24、爱情的核心要素是(1) 25、(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6、(1)是维系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27、(1)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28、人区别于宇宙其他存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的存在和活动具有(1)。 29、实践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1)的过程。 30、“人是什么”的问题的核心是说明(1)。 31、人性是指人的一般性、共性,即人的(1)。 3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关键是(1)。 33、社会关系可以分为(2)。 34、个体的独立性是以(1)为基础的。 35、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最基本原因在于个人的实践具有(1)和(1)。 36、(1)决定了个人主观世界和个体利益的独特性。 37、(1)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38、在实际生活中,人生目的具有(3)。 39、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1)。 4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1)为核心。 41、(1)是排忧解困的具体方式有意义的前提。 42、人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都要受到(1)和(1)的影响和制约。 43、对生活的热爱意味着(1)和(1)。 44、人们面对挫折时的反应是由(3)三个因素所制约的。 45、(1)和(1)是构成价值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 46、在价值关系中,(1)是价值关系的能动方面。 47、(1)是一个人们能够自觉一、其中包含着某种意义并实际地创造价值的过程。 48、(1)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49、(1)是人生价值的基本特性。 50、人生价值必须从(1)去把握。 51、人生精神价值的具体表现形态是(2)和(1)。 52、人生价值的实现体现为一个(1)的过程。 53、(1)是人生价值的内在要素之一,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动力之一。 54、(1)是人生价值评价的重要特点。

粟裕策划孟良崮战役真相揭秘(精彩)

粟裕策划孟良崮战役真相揭秘(精彩) 粟裕策划孟良崮战役真相揭秘(精彩) 粟裕策划孟良崮战役内幕 粟裕大将是我军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之一。他一生指挥战斗无数。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军事指挥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先后独立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其中,在粟裕的军事指挥生涯中,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16 日)的制定和实施,是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展现,是神来之笔,值得大书特书。此役,粟裕与陈毅密切配合,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采取“猛虎掏心”战术,指挥华东野战军突然包围了蒋介石“王牌军” 第74 师,并经3 天激战,全歼了这支国民党“劲旅”,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一、战前态势 孟良崮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存在较大悬殊。

1947 年1月下旬莱芜战役胜利后,全国解放战争已进行8个月,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占领了解放区105 座城市,但却付出了71万人的代价,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从原来的117 个旅锐减为85个旅。敌人深入我解放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在全国各个战场都陷于被动。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被迫改变战略方针,从1947年3 月起,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先占领陕北和山东,再占领华北和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在山东战场,蒋介石授命心腹大将顾祝同,指挥24个师、60个旅约45万人,进行重点进攻,并以“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第74师、整编第11 师和第5 军为核心,组成3 个兵团,共17 个师(军)43 个旅25.5 万人,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另以7个整编师、17个旅约20 万人,在徐州、济南及鲁西南担任守备和策应,企图一举消灭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20万人),或把华野向北赶过黄河,最终夺取山东。

解放战争启示录

解放战争启示录 王树增强调:“解放战争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战争。总结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有三点体会——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而执政党的腐败堕落,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垮台;此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一)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共会打赢,舆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重庆谈判的时候,国共两党领袖的口袋里都有一个清单。 正值抗日战争刚结束,蒋介石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而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威望、军事力量也达到了高峰,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国民党军队中最强的就是陆军,陆军主流部队的装备和当时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盟军是一样的,就连士兵的鞋带都和美军的一样,更不要说武器了———轻武器都是盟军装备,重炮都是美式榴弹炮。 而那时毛泽东主席兜里也有个清单,是刘少奇从延安发过来的,当做一个谈判的筹码。 这个清单上写着的军队总人数是127万。其实,我认为这个数字大大地有水分,当时我们的正规部队可以计算出来———抗战期间八路军有3个师,新四军基本上没有了,哪里来的127万人?只能是算上民兵了。但最重要还不是人数,是武器,我们最好的主力部队装备就是步枪,部队的火炮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而我们的民兵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就上战场。 近年来我到台湾访问,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一些学者,甚至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总要提这样一个疑问,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1947年到194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国民党好好的一个政权就没有了?坍塌得太迅速了! (二)“在一场战争里,军人们拥抱着什么样的信仰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是蒋介石的原话。 国民党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民族做出了贡献,他们是能打仗、誓死不屈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在解放战争当中,被我们的普通小战士、甚至是民兵摁在地上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少将级别以上的就有260多人。许多有名有姓的抗战名

孟良崮战役细节:整编七十四师两天打完所带弹药

孟良崮战役细节:整编七十四师两天打完所带弹药 《党史细节》,罗平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而化之的党史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但谈到细处,人们则往往语焉不详。然而,历史是由细节串成的,只有知道了细节,才算是知道了历史。这正是人民出版社推出《党史细节》一书的价值所在。 原有的党史存在的记忆误差 著名党史学者罗平汉教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鲜活而生动的党史画卷。 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914年9月8日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后,也经常不去上课,只不过他不去上课是去参加了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由于他总不上课,1916年2月2日被校方以“长期欠席”为由予以除名。 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为自己兼任校长的预科大学争取到了一笔款子修建校舍,担心一旦离开广州,款子就可能泡汤,因此放弃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陈公博倒是参加了一大,而且还带去了新婚的妻子,后旅社隔壁房间发生了枪杀案,他竟不待大会闭幕便落荒而走…… 这些细微之处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党史人物的性格,并或多或少地预示了其未来的人生轨迹。 中共的卓越领袖毛泽东,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不过,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吧,毛泽东的记忆在这里出现了误差。 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订后刊行出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是在1920年8月,面世后供不应求,次月即进行了第二次印刷。毛泽东第二次在北京期间,此书应该还未出版呢毛泽东有可能是在杂志上读到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1919年4月《每周评论》第16号刊载了舍译《共产党宣言》,1919年11月《国民》2卷1号刊载了李泽彰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但都是节译。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据罗章龙回忆说,《共产党宣言》的汉译本,除陈译本外,还有当时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译自德语的油印本,毛泽东也许读过这个油印本。遗憾的是,这个油印本未能存世,无从考证。 “中山舰事件”源于一场误会,是蒋介石误以为自己会被劫持而采取的过激行为

孟良崮战役分析1

孟良崮战役分析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工程造价S2 学号:201312409115 姓名:冉龙清 战役梗概: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四天的激战,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军第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国军从山东全面撤退。解放军实力大增,

还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军决战的实力,在一年之后的淮海战役中显示威力。 战役经过: 在山东聚结的国军部队超过四十万军队,八十三师、六十五师、二十五师等奉命支援,却无人能突破解放军的防线支援张灵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距离太远支援不及。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困于覆浮山、天马山,损失万余人。近在咫尺的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和张灵甫有宿怨,虽然早在5月11日之前就接到掩护七十四师的命令,却只在战前派了19旅57团下的一个连携带电台接近七十四师冒充是执行掩护的19旅,并命令最靠近七十四师的57团团长罗文浪可以随时撤退。57团是八十三师中装备最差的部分,但是罗文浪为了免做战后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后仍然与七十四师会合,并在坚守孟良崮时一起被解放军消灭。 解放军方面,陈毅等却表现出了整个国共内战中共产党极少见的孤注一掷的姿态,对于部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七十四师。“蒋介石拼死和我们决战,把我们反包围了,情况十分严重。现在成败在此一举,要不惜一切代价吃掉七十四师,拿下孟良崮。你们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那怕纵队打光了,只要把敌人消灭也在所不惜。我给你们补充,恢复你们的番号。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现在只有冲锋,后退就是死亡。” 5月16日早上,蒋中正意识到局势危险,再下手令:“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把握此一战机,万众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联系,协力迈进,齐向当面匪军猛攻,务期歼灭共匪,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至此包括李天霞八十三师在内的各部队都不敢再保存实力,全力突破解放军防线,但是遇到了解放军外围阻击的抵抗,最终不能及时赶到孟良崮。5月16日下午三时,华东野战军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整编七十四师血战三昼夜后被歼灭了,一万余人阵亡,一万余人被俘,张灵甫阵亡。 七十四师孤军作战仍然支持了整整三天,可以说完全达到了战略上吸引、牵制解放军主力的“钓饵”作用,但是由于其它军队作战不力,“上钩”的解放军非但全灭七十四师,而且还有足够时间查点伤亡、追俘逃兵、缴获军备,然后才从容撤退、并礼葬张灵甫。

孟良崮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 实践考察报告 题目:走进红色旅游区临沂 ------参观孟良崮有感

走进红色旅游区临沂 ------参观孟良崮有感 一、考察目的 红色革命圣地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的地方。只有不断重温历史,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屈辱,才能激发中华儿女的上进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孟良崮战役遗址的参观,重温红色道路,探寻沂蒙精神,对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更透、更清晰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期间经历过草地、爬雪山、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种种磨难,正是信念和意志,他们坚信革命会成功,正是这样的顽强的信念和意志让他们突破了一重又一重的困难。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难免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也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为了我们的梦想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 二、简介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区中的一座石质小山。位于蒙阴、沂南两县之间。“崮”是当地对于顶平坡陡的方山地形之俗称。孟良崮属低山,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高峰大顶子575米。孟良崮地处沂蒙山区南北交通要道上,形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现经绿化,蚕果业发展迅速。尤以花椒著称。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800公顷。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参观的主要景点 首先说下历史战役,孟良崮战役是陈毅、粟裕指挥的华野,在沂蒙山区的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此战全歼了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国民党王牌军74师,并击毙了该师师长张灵甫,扭转了华东战局,在全国解放战争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解放战争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我们的第一站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它位于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在纪念馆大

初二历史上知识点

初二历史上知识点 一虎门销烟 1人物:林则徐 2时间(1839年6月3日)” 3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英国1856年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五.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六.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七、左宗棠收复新疆 1、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 2、1881年收复伊犁。

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1895年。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人物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1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口号: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左宗棠的福

孟良崮战役经过

战役前奏 1947年初,莱芜战役以后,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吸取了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孟良崮战役[1]前夕,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但是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原因是敌人"接受了屡次被歼的教训,改变了战法,不轻易为我调动",针对敌军这一心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陈、粟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指示华野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后退,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根据中央指示,我华野主力实施迷惑敌人战术,使蒋介石、陈诚心理上产生错误判断,他们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遂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敌人的戒备心理,促使敌军冒进。尤其是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贸然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第二、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以沂蒙公路上的坦埠为主要目标,于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东西地区北犯。 战役经过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国民党军74师被围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孟良崮战役要图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

沂水旅游景点大全

沂水旅游景点大全 近年来,沂水旅游行业大红大紫,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整个沂水旅游景点。 1.雪山彩虹谷 排在第一位的当属雪山彩虹谷,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作为整个沂水旅游行业的带头大哥,以其资深的旅游底蕴,带动了整个沂水的旅游业的发展,各个景区纷纷效仿雪山彩虹谷的发展路线以及目标。雪山彩虹谷是世界唯一一家以彩虹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2.天谷·天然地下画廊 排在第二位的我选择天谷·天然地下画廊,同样是国家AAAA级景区,虽然沂水还有大峡谷和荧光湖,但我以个人角度认为,天谷·天然地下画廊真正还保留着纯天然的地下溶洞钟乳石,这是不可多得的,这对于历史来说,其价值不可估量。 3.山东地下大峡谷 国家AAAA级景区,同样是溶洞性质的景区,但是被破坏的比较严重,里面大部分景点都是后期人工通过水泥修补上去的,虽然游客看不出这些端倪,但是,还是让景区的游览价值大打折扣。 4.天上王城 国家AAAA级景区,作为沂水唯一一家以崮群观光并结合商周文化为一体的景区,也是为沂水旅游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天上王城兼有大型冰宫,以及马术表演和古装祭祀等为一体。是沂水不容小觑的景区。 5.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国家AAA级景区,沂蒙山作为红色旅游景区,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孟良崮战役的陈毅指挥所所在地,大众日报的创刊地,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儿童红色教育和冬夏令营也有着重要意义。 6.地下荧光湖 国家AAA级景区,说实话,之前的荧光湖还是比较好玩的,里面很多萤火虫和蝴蝶。但是近几年,景区为了节省成本,在洞顶装上灯光来顶替萤火虫,这使得景区的游览性降低很多,蝴蝶也看不到几只了,不过可以在洞内划个小船。

论沂蒙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意义

论沂蒙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意义

河南理工大学 2013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调 查 报 告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2011级 姓名:陈浩 2013年9 月1日

我的山东行,我的中国梦 ——论沂蒙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意义 学院:经管学院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陈浩学号:*************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17日 调查地点: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蒙山 调查方式:实地参观 调查目的:了解沂蒙山区的革命历史,感受当地的革命气息,从而加强对革命烈士的理解与认同,以便于我们在实际中学习沂蒙精神,弘扬革命热情,在党的领导下,更好的成才自己,建设祖国 指导老师:陈海龙王建州

我的山东行,我的中国梦 ——论沂蒙精神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实际意义 摘要:革命英雄主义是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蒙精神更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凭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最终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沂蒙山区的革命精神。通过宣传沂蒙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刻苦钻研文化的毅力等,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沂蒙精神青年学生宣传继承和发扬

名将风采-粟裕

《红色记忆》——名将风采之粟裕 简介 190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1岁时,由家乡的私塾日本的“振武学堂”上学,开始接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岁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 人民对粟裕的评价 粟裕智如张良(直接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才如韩信(孟良崮之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死后与先死的官兵同葬)“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苏中民谣 “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战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 领袖将帅评价粟裕 A:毛泽东表彰粟裕: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B:毛泽东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就数粟裕最会打仗。——毛泽东(师哲《在毛主席身边》) A:刘少奇这样评价粟裕:(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时)“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A: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在粟裕指挥莱芜战役结束后说:“证明了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孟良崮战役之后,更是兴奋地称赞:“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最终将粟裕列为中共五虎将之一,“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A:曾成功领导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大将林彪评价粟裕:粟裕尽打神仙仗。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对手对粟裕的评价

孟良崮战役介绍

孟良崮战役介绍 孟良崮战役介绍 一、战役基本情况: 一九四七年五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进行的军史上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 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三年解放战争中最为经典、精彩的战役,通过这场战役打破敌人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摆脱了华东战局的危机。也是解放战争以来华东野战军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同强敌进行大规模较量,打得最有气势的一战。这一战役从敌重兵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硬仗。这次战役既反映了 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善打硬战恶战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军的战斗力已达到可以歼灭国民党军队任何精锐之师的 水平。可以说,战争不单是物质力量的竞争,也是指挥艺术和士气的竞赛。回忆这场发生在七十年前的战役,我们可 以从战役的组织指挥中体察到作为统帅的毛泽东和陈毅粟 裕等战役指挥员在对全国战略局势的理解、战场动态的把握、保持战略定力、寻找有利战机、果敢定下决心、周密进行兵力部署及战役实施等战役组织指挥上诸多的启示。二、战 役背景: 全国形势:47年3月,解放战争进行了九个月,国

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占领了105座城市,但也付出了71万人的代价。直接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17个旅锐减到85 个旅。面对这种形势,敌我双方对下一步战略行动都进行了研讨。共产党根据战争的发展,适时提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制定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蒋介石则改 变了战略方针,由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对我解放区的两翼——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而对其它解放区采取守势。陕北作为重点很好理解,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解放区的心脏,那是共产党的首府,民主的象征,那里的形势关系全局,蒋介石认为攻占了延安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影响很大,;再看山东,在蒋介石看来, 华东解放区直接威胁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并扼守着连接东北的海上通道,华东野战军又是当时解放军最大的主力兵团,九个月中歼敌24个旅,是他的心腹大患,被视为当前一个最大的威胁。东北虽然也有重兵,但远离南京国民党的中心,还感受不到威胁。正是国民党这个重点进攻的战略部署,使山东解放区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了。 山东战区形势: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进行黄河改道,以限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活动,切断它与华东野战军的联系;二是调整指挥机构,撤销徐州、郑州两个司令部,组成徐州指挥部,任命当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