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一.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

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拳经上所说“尾闾中正”,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重心如不稳,运用中则易被人借力失势。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静心性。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要塌胯,如此则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2.安舒松静: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松要松的彻底,要松透,松的好无拘滞之力,松的百无所有。从预备时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拳经所谓“一松百松, 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

3. 虚灵顶劲: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鄂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活轻妙的感觉,有头顶青天,足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必定拘滞僵硬,失去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

4. 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处。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练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具松,气则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学者切记之。

5. 松肩垂肘:松肩垂肘又叫沉肩坠肘。松肩者肩部放松,向下沉塌,又叫塌肩。两肩忌耸起,耸起则意气上浮,妨碍内气的运行和气血的流畅。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坠下沉之意。故练太极拳时,臂决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坠,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沉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入里透内,威力无穷。

6. 含胸拔背:练太极拳强调含胸拔背。所谓含胸者,即是胸部向内涵虚,疏松自然,使气能沉于丹田。胸部不可外挺,外挺则气易阻滞,妨碍呼吸的畅通,但又不可故意内缩,故意内缩易成驼背,驼背胸腔

缩小,使横隔肌不能下降,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影响拳势动作和健康。含胸在太极拳技击中亦很重要,常运用于防守中含化对方来手之不可缺少的身法。拔背者,即是背部舒展,并向上拔伸。常须顶头方能拔背。拳经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顶悬则背自拔,拳势则气魄雄壮,且拔背能使气贴背而敛入骨。推手技击中,则能力由脊发,发人至远。

7. 内外相合:练太极拳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所谓内者,行气用意。所谓外者,姿势动作的虚实变化。二者形神一体,不可分离。每一个动作姿式,都须与内在的神意紧密配合,意欲收则动作屈蓄,意欲放则动作伸展,并配合呼吸的鼓荡,使动作随着呼吸的鼓荡以开合,使呼吸随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如此则内外合一,内劲自生。8. 上下相随:练太极拳时,每一动作都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协调完整。拳经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个动作都要以腰为轴,率动全身,决不局部自动,或先手动,后脚动。运动时须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脊领动,手脚随动,眼神随之,上下连贯,浑然一体。

9. 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时,要轻松自然,用意不用力,以虚灵之气势,神明之感应。因此,以意行拳,注重意识在太极拳中至为重要。每一个动作的运行,都须贯以意识的指导。拳经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即是以意为主,不用拙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松透,大松大软,毫不用力。四肢百骸柔若无骨,节节贯穿。以意率领,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力由意生,出劲自然,不求拙劲,日久方能生出真

正内劲。极柔极刚,无坚不摧。

10. 迈步如猫行:太极拳的步法,轻灵稳健,要求提步松沉,落步平稳。要像猫行虎步一样,轻起轻落,不出声响。因此,步法的锻炼非常重要。如一脚提起向前迈步时,要先以腿,胯放松,脚跟轻轻触地,然后踏实,松腰松胯,重心逐渐前移。迈出之腿,后腿松软,后脚慢慢提起,向前轻轻迈出。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上身保持中正,不可忽高忽低,使有大的起伏。如此练步日久,自会增长腿步松弹之劲,使其迈步有如猫行之轻灵稳健。

11. 运劲如抽丝:练太极拳很讲究拳味。因此,整套太极拳演练起来要沉厚庄重,动作要求沉着而不僵,轻灵而不飘浮,运动起来有如抽丝那样细致,那样平稳,均匀。要做到这一点,非全身放松,两臂沉坠,以意领劲,细细体察不可。运动如抽丝一样系列,迈步有如猫行一样轻灵,如此则自然拳味醇厚,韵味无穷。

12. 相连不断:太极拳整套动作,演练起来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周而复始,相连不断,自然气血周流,内气充盈。

13.呼吸任自然:练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必去故意以呼吸配合动作。李雅轩老师曾说:“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以自能抽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缀,且深长细匀,如胶似膝。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

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到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但有些姿势,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吸至),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因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又说“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地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大自然了……”。太极拳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呼吸方法,是非常合乎生理要求的。这种自然而达到的气沉丹田的效果,能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轻灵沉稳,松柔自然。

14. 心性沉着: 练太极拳时,不仅体松心静,呼吸自然,更须心性沉着,不可心浮气躁,面部要挂拳意,要有庄严端肃的气概,稳稳静静,沉沉着着地将一套太极拳演练出来。然后感觉神清气爽,满口津液,舒适泰然。假如杂念丛生,心烦意乱,则不能练出稳静的功夫来。

15. 举动轻灵:练太极拳时,要求用意不用力,神贯于顶,气沉丹田,上有虚灵之气势,中有抽丝之运动,下有猫行之平稳,中正不倚,松柔圆活,自然举动轻灵,虚实分明。

16. 运行和缓:太极拳以动御静,虽动犹静,以练身,练意,练虚灵为主旨。故整套太极拳共计115式,须在稳静安舒,轻柔和缓中徐徐而行。速度以慢为好,慢到呼吸深长,气沉丹田。练时速度均匀,不快不慢,一手一势,仔细推求,务求正确。学者本着以上要领默识揣摩,细心领会,再加上真正太极拳老师言传身教,庶可得其太极拳真谛。

二杨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基本要求

1. 关于手法的基本要求:太极拳的手法,在太极拳演练中至关重要。他不仅涉及到动作的规范,姿势的正确,而且对太极拳的技击运用将起很大的作用。

太极拳的手型分拳,掌,勾三种。手法有棚,捋,挤,按,采,肘,靠八法,一掌推(单掌,双掌),拳打(搬拦捶,肘底捶,栽捶,指裆捶等),勾挂(单鞭掌之勾手)等。拳须松握五指卷屈,拇指压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练时用意不用力。掌是舒松自然之掌型,五指自然分开,微屈不可僵直,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亦不可五指并拢或过于弯曲。勾手须屈碗,五指撮拢,手指和腕关节自然放松。各种手法的变幻,都须保持弧形,不可直来直去。两臂松沉,不可硬挺,

肘部须有沉意,并须与身法,眼法,步法协调一致。两臂之开,须以腰脊之力推送,心意亦为之开,两臂之合,心意随之含蓄,亦须以腰脊之带领,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周身则完整一气矣。

2 关于眼法身法的基本要求:眼法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拳式的神韵,气度。在演练太极拳过程中,要求精神内固,神意含蓄,势动神随,神态自然,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并须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完整一气。身法:(1)头部始终保持虚灵顶劲,顶头悬,神贯于顶。即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头部保持正直姿势,保持灵敏的感应。头部的百会穴虚虚地向上领起,下颚微收,舌添上腭,好像头上顶着一碗水一样,不使其洒出,又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部向上提悬,不偏歪或摇摆。(2)颈部要自然竖直,肌肉切忌紧张,这样颈部的左右转动就灵活自然,不显僵硬。(3)肩部始终要松沉下塌,不可耸起,耸肩妨碍气血的流通,意气则上浮,肩部也不可后张和前扣,又称沉肩。(4)胸部要舒松自然,使起沉丹田,不可外挺,宜以意含虚,但又不是故意内缩,内缩则易成驼背,又称含胸。(5)背部宜舒展,并向上拔伸,不可驼背,又称拔背。(7)腰部要自然松垂,不可后弓或前挺,动作要以腰为轴,率动全身。拳经谓“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主宰地位。(8)脊部要保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挺后弓,发力都从腰脊而出,所谓力由脊发。(9)臀部要注意收敛不可向后凸起或摇摆。胯部要注意下塌,要松,缩,正,不可歪扭左右凸出。

身法总的要求是:转动松活,舒展大方端正自然,尾闾中正,不

偏不倚,不可僵滞漂浮,动作以腰为轴,率领全身上下四肢,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二关于步型步法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中的步型,步法,是完成动作套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型是指步法中的几个基本姿势,步法是指步型经过移动转换而成的姿势。步型是下肢固定的姿势,而步法是腿部变化的动作。练习太极拳,如果步型和步法杂乱无章,没有一定之规则,练习就会出现上身歪斜别扭,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步法又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步法不正确,则不能达到这一点。因此,练太极拳之初,首先弄清步型,步法的区别,使之正确,为太极拳的提高奠定基础。

太极拳的步型:(1)弓步:前脚脚尖朝前全掌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关节不能弓过脚尖,后腿伸直,忌硬挺,脚尖向外摆45度左右,全脚着地,后脚跟踩实,忌掀起。(2)马步:两脚左右分开,约为脚长的3倍,两脚尖都正对前方,两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3)半马步:前脚稍屈,脚尖微向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水平,脚横向外,重心略偏于后退,两腿距离同马步。(4)虚步:后脚尖外摆45度左右,屈膝半蹲,全脚掌着地,重心落于后腿,前腿微屈,脚自然绷起,脚尖虚点地面,或脚跟点地。(5)独立步:一脚在身前屈膝提起,脚背自然绷直,脚尖朝下,另一腿自然伸

直站立,全脚着地。(6)扑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向外展,另一腿伸直平铺接近地面,脚尖内扣,全脚着地。(7)丁步:两脚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支脚置于支撑脚内侧脚尖点地。(8)并步:两脚伸直并拢,全脚着地,不可起踵。

太极拳的步法:(1)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2)退步:前脚后退一步。(3)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4)跟步:后脚向前跟半步。(5)侧步:两脚平衡,连续侧向移动。(6)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前横落。(7)插步:一脚经支撑脚后横落。(8)摆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外摆,与后脚成八字。(9)扣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10)碾脚:脚跟为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一脚前掌为轴脚跟外展。

以上各种步法,均要求迈步如猫行,轻灵平稳,转换进退,虚实分明。前进时,脚跟先落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不可重滞突然。重心移动要平稳,均匀,清楚。两脚距离和跨度(横向距离)要适当,太大则影响灵活,太小又不能练出功力。脚掌和脚跟碾转要合度。膝部要松活自然,不可僵硬。

腿法:太极拳套路中包括分脚,蹬脚,踢脚,和摆莲脚四种腿法,练习要求各种腿法支撑稳定,膝关节不可僵直硬挺,上体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少量白酒,几颗花椒,几料大料瓣,一些蒜,几个小干辣椒,盐水,这些辅料制成腌汤,熬好放凉,活虾放在容器中倒入腌汤,腌二天就行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太极基本功之一 王培昌 (此文发表于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均知道,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对内家拳而言,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但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练拳前做准备动作时,大多压压腿,弯弯腰,活动四肢。很少有人站站桩,练练气,做一些呼吸运动让自己身心静下来,使身心放松,气息平和,丢掉杂念,进入拳境,一心一意地练拳。 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就是说,练太极拳之前应练练无极桩功。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太极应从无极开始,练太极一辈子不练无极功,一辈子得不到内气,更出不来内劲,更谈不到内功。古人云:“拳无功,一场空。” 古人练拳,先从无极开始,学练太极桩功,一个桩功,一个桩功练下去,一般花费一年半载,等腿上有了功夫,气能松沉下去,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太极拳架。当然,这样练习需花费好多时间,而且练起来比较苦。这种方法的练习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把古时候的练功方法套用到现代社会,练功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简、快、

好、省的原则。本人根据古人常练的桩功,组合成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称为太极六部功法和太极内功功法,献给大家。供太极拳爱好者再练拳之前作舒筋拔骨,调和气息,使练功者很快进入到练拳的意境中去。 现将功法的名称及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功法名称: 1、三线放松功 2、太极升降功 3、太极浑元功 4、下肢导引功 5、左右琵琶功 6、收势还原功 (以上简称太极六部功法) 7、捧气灌顶式 8、前起侧捧气式 9、侧起前捧气式 10、侧前起捧气式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 1 / 8

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一、教案背景: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我省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作为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必学教材。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可以帮助学生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课题: 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掌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动作要领。通过学习学生能连贯协调、动作连绵完成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三、教材分析: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较一般武术动作有一定的区别,其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https://www.360docs.net/doc/9f444290.html,/question/78579012.html?si=1)我们学习要按照其特点、动作要领进行教与学。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演示法 3、探究法 4、讨论法 5、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太极拳,播放视频(太极推手https://www.360docs.net/doc/9f444290.html,/show/lW5HvfUtqRegZ2Ub.html),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讨课的内容: 1、太极拳起源、发展:(https://www.360docs.net/doc/9f444290.html,/question/203000798.html?si=1)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

怎样修炼太极拳内功

怎样修炼太极内功 朱定友 朱老师好!拜读老师文章收益太多太多……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湖南怀化的,十年前因身体不好从李德应网上学习简化太极拳,那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动作比划。直到2013年才闻到了一点头绪,才晓得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的是内劲,用意不用力。但要练到位很不容易。望多老师指教! 谢谢!认识你真好!内家拳讲究的就是培养丹田内气,只要把丹田内气培足,一切太极功夫自然就会了。给我练习多年的体会,要培养丹田内气感觉就是要在揉丹田上下功夫,这样练习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上,就加上了我们的呼吸,意念,动作,紧密的集中在丹田上,只要坚持练习一个月之后,自然就找到了内气的源头活水了。我的方法是食指,中指按着小腹丹田穴,也就是肚泉眼下一寸的区域,揉到了忘我,静到十分,自然而就生出丹田内气来了。 这就是因为我们揉丹田产生了热量,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我们走到自然中就有新的启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就是一个温差变化。我们要顺应天理来培养我们的丹田内气,在春夏季节是最好培养丹田内气的,因为气候的暖和利于培养丹田内气的,只要我们每天坚持练习,丹田内气自然上身。 与我们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在揉丹

田时,就养成了呼吸,意念,动作紧密配合,把注意力集中到揉字上了。揉出丹田气时,我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在气的变化上了,由于气血的运行,造成了身体的变化,引起了丹田内气的轰鸣声,这犹如春雷呼唤大地一样,万物自然复苏,这一声唤醒了我们体内沉睡的许多细胞,它们在意念的指导下,自觉的参与来运动。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这个意就是我们练习时身体上出现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练习时,手掌上出现了热感,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掌上的变化,它会由一点带动全身的变化,这就是老子祖师爷讲的道由无生一,顺着感觉走,自然就生出来二,二自然就演变出阴阳,由于有了阴阳二气的变化自然就演变出万物来了。 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要一辈子只练习他人的太极拳啊!从模仿到修炼属于自己的太极拳,只要我们跟自己的感觉走,也就是练习太极拳时出现的阴阳之气的变化,由少到多,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太极拳。这就像鞋子穿在脚上,只有脚才知道合不合适。每次练习太极拳时都要收功,练习完了都要揉丹田处引气归元,揉动丹田49次,然后自由散步。平时养成站,坐,卧,行不离这个,就是要用意轻轻守候丹田处。目的就是培养丹田内气。 总之,我们修炼太极拳只要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来研究,就是太极拳的内气变化来入手学习,自然就有许多新的发现,我喜欢练习太极拳的单招,像太极云手,因为每天修炼了上千次,自己的呼吸,意念,动作自然就揉进了在一起,身体上就发生了

如何练习杨氏太极拳云手

如何练习杨氏太极拳云手/汪新华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在做杨式太极拳云手时,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沉肩垂肘,以腰为轴,步随身换,点起点落,虚实分明,圆活自然,上下协调,周身一家。 可是有不少人在练杨式太极拳云手时,常常出现如下毛病:1、摇头晃脑,身体中心轴(从百会到会阴的垂直线)上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体外,既影响形象美,又影响周身协调;2、虚实不分,重心不稳,造成突然开步、全脚着地或收步脚拖地现象;3、低头猫腰,眼死盯住某手某点,双目无神;4、侧行步两脚成外八字,造成斜身扭臀;5、身体时起时伏,上云的手高于眼,使头部往上抬,下云的手,前臂与大臂几成90度,高于腰部左右来回摆动。上述毛病的出现是由于没有以腰为轴。 l、头要虚虚领起。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意念头顶好似有物,含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2、守住中心。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以腰为轴”,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字,还应作中央、中心解。拳论日“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即“源动腰脊转股肱”,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3、分清虚实阴阳。前人拳论中有“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可以试验一下,云手时两脚不分虚实,看能否提脚开步?显然不能。正确的做法就要分清虚实、阴阳相济。如做左云手时,重心坐在右腿上为实为阳,左腿左脚为虚为阴,侧行开步才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右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左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当左脚跟落地后,重心渐渐移到左腿上为实为阳,右脚点起向左脚并步(小开步)为虚为阴;左手在上格挡对方来手为实为阳,右手在下、静中寓动为虚为阴。就这样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在两腿两手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做到重心平稳过渡、迈步轻灵,当然分清虚实阴阳不仅体现在形体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虚实阴阳的概念为先导。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

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杨氏太极拳中的云手》的内容,具体内容: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云手势行架...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云手势行架中的多种劲别 云手运转如轮,轮为园,为太极运行模式,云手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云手练好才能掌握更加深层的精髓。 云手势的劲别 以右手园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横,为棚劲;手在离(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为按劲。 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横,为捞劲;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内,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横挑滚翻意,为抄劲。此为乾坤坎离四正劲别。 手由天位按园形轨迹向右外、向右下、朝离位移动,翻腕向外滚动小臂,手心由向内变作向外,手指由朝左变作朝上时,为挒劲;手由离位按园形

轨迹向下、向内朝地位移动,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变,手指由向上变作向右时,为采切劲。 手由地位按园形轨迹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动,拧腕带动小臂向左外上方滚翻,手心由向上变作向内,手指朝左,为搬翻劲。 手由坎位按园轨迹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动,手心手指方向不变,为搬带劲。此为巽震兑艮四隅劲别。 以上八种方位劲别皆以右手为例,左手亦然,不过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 云手势的多种技击作用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谈云手用法为:"设敌人自前面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由左而上往右翻转云出,至敌腕臂外间,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时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右云去,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同时看去,右足往右侧挪步,坐实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动之意稍虚,则敌之位置自然错乱矣。"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言云手用法曰:"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也。或敌由后面击来,我转腰以臂接之,翻掌击其肩部。" 笔者愚拙,怎敢在前辈面前张扬煊显。昔年少候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而太极拳的着法又是在"沾粘连随不丢顶"的前提下,"因敌变化视神奇"、顺势借力使用的。 云手的练法方向是向左横进,但在临阵应用中,却可左可右,可进可退。愚意以为云手用法在于根据敌情的变化,以抄棚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

二十四式太极拳高级图解教程(1)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教解 十四式太极拳示范图解 1 起势 2 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 4 搂膝拗步 5 手挥琵琶 6 倒卷肱7 左揽雀尾8 右揽雀尾9 单鞭10 云手11 单鞭12 高探马13 右蹬脚14 双峰贯耳15 转身左蹬脚16 左下势独立17 右下势独立18 左右穿梭19 海底针20 闪通臂21 转身搬拦锤22 如封似闭23 十字手24 收势 第一式起势 1.左脚开立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足距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向前,成开立步(图2)。 起势 2.两臂前举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双臂自然伸直,肘关节向下微屈;两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图3)。 3.屈腿按掌 两腿慢慢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马步;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上体舒展正直,两眼平视前方(图4)。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4.左野马分鬃 (1)抱手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手高不过肩, 肘略低于手,手心向下。左臂屈抱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右肋前抱球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图5)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上。(图6)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右脚跟外展,成左 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掌。(图7)

左右野马分鬃 5.右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两手准备翻转“抱球”;眼仍看左手(图8)。 (2)抱手收脚:上体继续左转左手翻转成手心向下,在左胁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手心向上,在腹前屈抱,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左肋前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左脚踏实,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图9)。 (3)转体上步:上体稍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着地。(图10) (4)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右脚踏实,右腿屈膝前弓。同时左腿自然蹬直,左脚跟外展成右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右手分至体前,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下。左手按至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右手。(图11)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

练杨氏太极拳感想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 在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我对它有了点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看老师打得十分圆润连续,但是当自己打的时候,总会忘掉动作或是打得太快,还打不出圆滑的效果。在后来每节课的练习中,我的手势渐渐变得流畅,有力道了。开始总是忘记的屈膝,后来练多了就会一直记着,凡事都要多练才会熟练,

融会贯通,太极拳也是一样的。多打几遍,就会发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搂膝拗步一开始做总是漏点动作,后来做多了,就会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时候收腿,伸腿,出手,手脚变得协调。现在打完之后,都会觉得有点累,我渐渐理解太极拳中柔中带刚,姿势都是带着力量的道理。打太极拳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它是一口气连贯到底的拳法,除了培养了耐心,还调理习性,对身心都有所帮助。 现在我还只是初学者,以后就算体育课完结了,我也应该在家里多练习练习,不让它半途而废,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要有所成,就要下点功夫。不仅如此,通过学习杨氏太极我还知道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要要有耐心,一个动作、一个招式、一个套路慢慢的,认真学,反复学,要有恒心。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坚持。 杨氏太极拳24式拳谱: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拦雀尾、右拦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特别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事实上并别然,我尾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觉,太极拳确实大有学咨询,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密切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基本上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怎么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渐渐地专心思悟,去体味。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因此刚开始学习时感受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具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说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摹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如此,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别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上寻到相关视频,自己就能够在家中反复练习,就如此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舞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刻内有这样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算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那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因此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具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假如别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要紧先练形,算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别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摹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经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依然实步,是扣足依然开足,是一上一下依然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同时别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什么原因如此做,如此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知道,同时之后尽快改正,假如在初学时期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适应,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干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那个"砖瓦"算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具较长的过程,也是我如今需要别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依然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基本上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略,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干寻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现在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向来练到如今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觉到了太极拳的奇特。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算是强身健体,如今的我别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很多,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别到的收获,比如更能用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经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情况可以平复考虑,别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躯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觉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日子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别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因此太极拳对我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如今打拳,最大的一具目的算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算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能够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服,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假如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咨询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算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咨询,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别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出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

杨氏太极拳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20、左分脚 1、起势21、转身右蹬脚 2、揽雀尾22、海底针 3、单鞭23、闪通背 4、提手上势《四段》 5、白鹤亮翅24、白蛇吐信 6、搂膝拗步25、右拍脚 7、手挥琵琶26、左右伏虎 8、搬拦捶27、右下势 9、入封似闭28、金鸡独立《二段》29、指挡捶10、斜飞势30、揽雀尾 11>肘底捶31、单鞭 12、倒卷肘32、左下势 13、左右穿梭33、上步七星 14、左右野马分鬃34、退步跨虎《三段》35、转身摆莲 15、云手36、弯弓射虎 16、单鞭37、搬拦捶 17、高探马38、如封似闭 18、右蹬脚39、十字手 19、双峰擴耳40、收势 陈氏太极拳56式拳谱

一段20、左六封四闭《四段》 1、起势21、右单鞭38、倒卷肱 2、右金刚捣碓《二段》39、退步压肘 3、揽扎衣22、右云手40、擦脚 4、右六封四闭23、左云手41、蹬一根 5、左单鞭24、高探马42、海底翻花 6、搬拦捶25、右连珠炮43、击地捶 7、护心捶26、左连珠炮44、翻身二起 8、白鹤亮翅27、闪通背45、双震脚 9、斜行拗步《三段》46、蹬脚 10、提收28、指挡捶47、玉女穿梭 11、前踵29、白猿献果48、顺鸾肘 12、右掩手肱捶30、双退手49、裹鞭炮 13、披身捶31、中盘50、雀地龙 14、背折靠32、前招51、上步七星 15、青龙出水33、后招52、退步跨虎 16、斩手34、右野分鬃53、转身摆莲 17、翻花舞袖35、左野分鬃54、当头炮 18、海底翻花36、摆莲跌义55、左金刚捣碓 19、左掩手胧捶37、左右金鸡独立56、收势 吴氏太极拳45式拳谱 《一段》3 、左单鞭 1、起势4 、 提手上势 2、右揽雀尾5 、 白鹤亮翅

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教案

《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24式简化太极拳1—3式 2、复习各种步型、步法、云手 3、特长发展 二、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学生用书)全一册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第五节武术运动——太极拳套路。 三、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探索高中选项教学新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索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展一项或者多项自己喜爱的体育特长,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动作变化规则和终身体育技能。 2、过程与方法:使90﹪的学生能掌握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要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乐观的学习态度,养成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 五、教材与学生分析 太极拳是一项受到人们喜爱并得到很好普及的健身运动,场地及其设备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太极步如猫行,它可以帮助人练习太极拳的脚步动作及身体的稳定性还可以锻炼人的腿部力量。 学生对太极拳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很高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太极拳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身心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学会了太极拳就有了一项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手段,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 本课通过观看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学习,复习太极步,初步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提高团体合作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极步迈步、转腰、坐胯、重心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技能。 难点:转体迈步、弓步分手,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七、教学准备 1、备教材,备学生,备突发事件,向有经验教师学习。 2、场地器材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此法也

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三、劳功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最全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图解 预备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外侧;头项正直,口闭齿扣,胸腹放松;眼平视前方。 一、起势 1.左脚开立:左脚向左分开,两脚平行同肩宽。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举,自然伸直,两手心向下。 3.屈腿按掌:两腿慢慢屈膝半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 学练要点:起脚时先提脚跟,高不过足踝,落脚时前脚掌先着地,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上举两臂时,不可耸肩,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屈膝时松腰敛臀,上体保持正直,两掌下按时沉肩垂肘。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成右抱球;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前后分开,左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 两臂微屈。 (二)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左手翻转在左胸前屈抱,右手翻转前摆,在腹前屈抱, 成左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 2.弓步分手:同前弓步分手,惟左右相反。 (三)左野马分鬃:同前左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弓步时,不可将重心过早前移,造成脚掌沉猛落地,后脚应有蹬碾动作。分手与弓步要协调同步。转体 撇脚时,先屈后腿,腰后坐,同时两臂自旋。 三、白鹤亮翅

(一)跟步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落于左脚后;同时两手在胸前屈臂抱球。 (二)虚步分手: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体,左脚稍向前移动,成左脚虚步;同时右手分至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 至左腿旁,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抱球与跟步要同时,转身时身体侧转不超过45度,左脚前移与分手同时完成。 四、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 1.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至头前下落,经右胯侧向后方上举,与头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摆,向右划弧落 至右肩前;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眼视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经膝前上方搂过,停于左腿外侧,掌心向下,指 尖向前,右手经肩上,向前推出,右臂自然伸直。 (二)右搂膝拗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