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郑振佺

[作者简介:郑振佺,男,1961年5月生,福建长乐人,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毕业,2002年晋升教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系主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曾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执笔完成了《关于“十五”期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研究》的总报告。]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包括医药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在内,人们注意到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和舒适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担心资源与环境的因素是否会限制人类的继续发展。昨天和今天的发展是否会降低我们这代和未来几代人的生存质量。这就是20世纪末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资源的代际平等、人际平等。

1 健康与健康价值

生物医学的健康概念有三种说法:健康就是生物学上的适应;健康就是机体处于内稳态;健康就是正常的功能活动。与之对应的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经致病因素的作用后,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阿拉木图世界卫生年会上,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根据这个健康观,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健康主要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看,人的健康主要是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1998年5月举行的WHO总会创建50周年纪念会上,WHO对健康宪章进行了修改,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完好的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而不是指没有患病或身体虚弱。

现在认为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或是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健康的成分与不健康的成分是共存的,疾病中包含有健康的因素,健康人也存在疾病的成分,绝对的健康意味着健康的完好状态,最差的健康意味着死亡,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构成个体不同的健康状态。

健康的价值是社会用于健康的资源消耗所换来的新价值以及使人们免于疾病痛苦和使民族优质定向繁衍的无形价值。其表现形式有:(1)健康的物质价值:这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

民收入中健康投资所产生的价值和新价值;(2)健康的精神价值:一定的寿命、反应灵敏的头脑、良好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是健康的表现,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必须条件;(3)健康的社会幸福价值:健康是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条件,健康也是保证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条件;(4)健康也保证人类自身进化:社会人口优质化需要采取措施促使人的优质基因的发展,阻断不良基因的传递和繁殖,使人类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健康的价值观概括起来是:健康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切需要中的第一需要,健康投资是一切经济、社会投资中社会效益最大的投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战略。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指标。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要求人们重视健康的价值,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正确概念。

2 医学发展与医学模式转变

广义的医学包括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学实践(包括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医疗卫生各个环节的管理等。它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措施。它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使人体在出生前后便有一个比较强健的体质;二是促使人体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增强体质,能够避免和抵御外部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并保持完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对业已患病的人体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健康。不管是哪个医学的表象内容,其宗旨总是提高和维护全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2.1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学发展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矛盾

现代医学发展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造就了日益膨胀的医学和医疗保健费用。很多技术,都是倾向于增加费用。通过提供以前没有的治疗方法,创造新形式的康复和延长生命的方法,使医学沿着以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少数人的疾病的方向前进。许多由技术发展带来的健康状态改善都是边缘性的,效益也是昂贵的,甚至很多诊断技术超越了治疗的可能性。由于医学传统地接受了治疗为主、治愈为目的的生物医学模式,昂贵地去谋求医疗的进步,这成为过去五十年来医学的标志,也使许多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经走到了医学可供性的边缘。几乎所有的医学进步和医学需求有很大程度上受公众需求、政府计划、市场力量所驱动。医学的成就,公众相信医学的效率,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加剧了医疗服务需要,加上医疗市场的影响力,市场成为医学革新的强有力的发生器。由于医疗市场基本上是对个人需要的反应,而不一定对公益有所反应。伴随着公众健康计划的衰落和非保险者的增加,医学的公平性受到损害,医学的整体性也一样,一步步地沦为商业力量的俘虏。医学及其目的,正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1)经济上不能承受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了一种承受不起的医疗保健服务,正在形成一个在贫富之间不公平持续增长的鸿沟,将为所有政府在提供正当有效的医疗保健方面制造无休止的争论。(2)临床上混乱:将很难在治疗和照顾之间找到好的平衡,在征服疾病和改善生命质量之间找到好的平衡,在减少残废率和患病率之间找到平

水平的协调。恢复健康不是健康的以前状态,而是代表一种与病前不同的系统新的协调。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1)要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研究人体或人;(2)每一层次都是异质多功能单位组成的有机结构整体;(3)每个层次系统既是由低层次系统构成的,本身又是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4)各层次内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各层次间又存在着纵向的相互作用,包括向上因果作用和向下因果作用;(5)任何层次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并受到系统的作用。在这种医学模式看来,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细胞是统一的;人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态圈也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关系一旦被破坏,就会生病。成为一个病人不单纯是一种生物学状态,而且是一种社会状态,对于疾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变化,而且要考虑其心理、社会变化。所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1)疾病不是单一因果关系链的结果,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物,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到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家庭、社会等)、精神(潜意识和意识)和躯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方面;(2)疾病不能与患病的人相脱离,患病的人不能与其环境相脱离,否则无法理解疾病和病人;(3)每一种疾患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一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一样,要在共性中把握规律,在个性中把握特征;(4)躯体和精神是有机联系着的,是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5)医疗服务是医患互动的一种过程,医患关系影响着这一过程的结果和质量,医生与病人都要主动参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医学有着促进作用:(1)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疾病谱的改变;(2)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医学科学技术有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3)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也制约医学的发展,医学发展的经济需求不应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应该考虑社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根据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人不分种族、性别、等级、贫富,都要获得医疗的权利,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无法享受医疗资源时,医学必须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因此,医疗模式应从治疗型转向预防保健型,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变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患者转向家庭和社区,使医疗防治目标转变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环境协调发展。医学除了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更需要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医学发展应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和积极的组成部分。

3 调整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策略,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社会进步,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对自己生命质量及生活质量也有了高标准要求。健康作为适应这种要求的基础,有了发展。人类生活质量从自然方面向社会方面发展,包括消除环境污染、改善和美化生活条件,发展社会文化服务,以及改进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进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都要落到人的发展上,才算是真正的发展。3.1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使医学从象牙塔走出来面对社会,使医学由传统的纯自然科学回归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交叉的应用性科学的现实。医

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性,决定了它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显现出作用的双重性。而医学所有的社会功能,又反过来表达了诸多医学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资源的代际平等、人际平等。现代社会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数量增长而忽略对资源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如何把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等复杂成分统一到一个整体中的研究,促进了资源的拓展,产生了泛资源的概念。泛资源是自然资源概念的延伸,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当然也包括医疗卫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泛资源概念和竞享元概念,目的是要在泛资源与竞享元之间建立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规则。这个规则叫竞享规则,即竞享元在泛资源的竞争配置和开发利用时应遵从的最基本原则:(1)公平与公正属于竞争规则体系的社会规则;(2)帕累托最佳经济规则:即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让任何一个人的效用水平下降,至少是在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3)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属于生态规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概念和竞争原则,医药卫生事业是可持续发展资源中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提供医药产品和防治服务的硬资源,又是集科技、信息、人力和时空资源于一体的软资源,表现出资源利用的有限和资源开发的潜力双重特性。

3.2医疗卫生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医务劳动是人口生产、劳动力生产和社会联合劳动中一种生产健康的劳动。人口和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就是个人消费品生产以及用于人口和劳动力生产的诸多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教育生产、健康生产的平行的生产消费过程。医务劳动就和其他用于人口和劳动力生产的各种劳动联合一起共同承担人口和劳动力生产的使命。

而且,医务劳动具有多属性特点。医学教育生产卫生劳动力,医学科研生产科学和技术,药品器材研制生产医用药品和器材,医务工作生产诊治技术,预防服务生产预防保健技术,都是围绕健康而活动。医务劳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其创造价值的量,应高于一般的社会劳动。医务劳动创造价值量的多少,与卫生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卫生事业是由医疗、预防、教育、科研、药品、器械等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其自身发展体现为这些单位的人力、物力、技术发展的数量水平,即医务劳动生产力的条件和功能状态,简称卫生工程能力。

由于医务劳动既直接创造价值又间接地并入社会劳动之中参与创造价值,由于医务劳动与社会人口体力、智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密切,是社会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由于医务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一般社会的平均价值量,在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健康需要就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作为坚实的后盾。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是财富。投资健康,就是投资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健康(与教育一样)是使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疾病的痛苦和英年早逝使得疾病控制成为所有社会关注的中心,并激发人们将健康列为国际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健康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是在校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智力、体力和情感发育能力的基础。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健康能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经济保障提供能力。从经济角度讲,健康和教育是人类资本的两大基石,也是个人经济生产力的基础。3.3调整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所以制定计划必须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具体要求是:针对威胁人民健康的各类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宜卫生技术诊疗疾病;对目前因科学技术发展限制尚无法治愈的疾病,力求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对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诊治;同时,开展心理保健,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要树立三级预防与健康促进观念,不仅防疫上要贯彻预防为主,一切卫生机构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同时,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力出发,从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和卫生资源的实际拥有量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而且要注意卫生事业内部各部门、各要素及群众健康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要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各种联系,协调各方关系,统一配置卫生资源,保证整个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增长。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1)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2)卫生发展与人口发展;(3)预防保健事业与医疗服务事业;(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卫生队伍中各级各类人员;(6)医疗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7)城市卫生事业与农村卫生事业;(8)中医事业与西医事业。

4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满足病人整体健康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影响人群疾病与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空气、水、食物、土壤、生产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居住条件)、心理环境(工作紧张、人际关系、生活压力)。(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包括生活行为(吃、住、行、休息)、工作行为(努力程度、完成任务)、休闲娱乐行为(吸烟、喝酒、体育活动、娱乐方式、饮食习惯等)。(3)生物遗传因素:包括人的生物特性(生、老、病、死的规律)、种族差异、个体差异(家族遗传特性、遗传性疾病、遗传倾向等)。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医疗卫生水平和质量、群众就医的方式、便利、费用、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健方式(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所以,解决人群健康问题,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的不同人群健康状况、影响健康的各因素存在情况以及解决健康问题的资源可利用情况,然后提出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最佳方案。

4.1 确定治疗和服务的最终目标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我们能治愈的疾病已越来越少,而疾病的预防却显得越来越重要。要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因此,单纯临床治疗已无法概括医生提供的服务。医生应明智地确定治疗的最终目标,并深刻认识服务的最终目的。针对不同的病人,治疗的最终目标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治愈疾病例如;杀死微生物、切除肿瘤、解除病人的恐惧等。(2)预防疾病复发例如;急性风湿热恢复期用抗生素预防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稳定期仍需服药以免再次发作。(3)限制结构或功能创伤的继续发展。(4)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无症状的高血压病人服用利尿剂、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5)缓解现有的症状例如:使用激素、止痛药、抗抑郁药、抗炎药等。(6)让病人舒适而有尊严地死亡例如: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维护病人的自尊和尊严、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

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的可包括:(1)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痛苦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不仅仅来源于疾病或疾患本身,而可能产生于与疾病或疾患有关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治疗疾病并不能全面地消除病人的痛苦;(2)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健康问题包括疾病、疾患和生活问题,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因此,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3)维护和促进个人的健康,全科医生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来就诊的病人,也包括未就诊的病人,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预防疾病,而且要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4)满足病人的需要。这是医生最高层次的服务目标。病人不仅要求维护和促进健康,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而且也要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要求参与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要求体现自我价值等。

4.2与病人及其家庭一起制订最佳健康问题解决方案

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不是由医生独自制定的,医生认为最佳的方案有可能病人及其家庭无法执行或不愿执行。让病人及其家庭参与制订服务方案是现代医生应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临床策略,它在伦理学上保证医生能尊重病人及其家庭的意愿和价值,在遵医行为方面保证病人及其家庭能全面、完整地执行方案,并使方案产生最佳效果和效益。让病人及其家庭参与制订方案的前提是病人及其家庭均十分了解问题的性质、预后、危险性、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和代价等各方面的信息,必要时应通过教育、交流和协商来转变病人及其家庭的不正确认识和观念。如果在此基础上,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庭在处理方案的选择上达成了一致,那么,这种处理方案才是最佳方案。最佳处理方案必须是:(1)医生认为是目前效果最好、代价最小、最适合病人的方案;(2)病人及其家庭能接受处理方案所涉及的程序、条件和结果;(3)病人及其家庭有资源执行这一方案;(4)医生、病人及其家庭有信心和能力执行这一方案;(5)处理方案已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庭的意愿、价值观,拥有的资源和主观能动性;(6)处理方案维护了病人的最佳利益。

4.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满足病人的整体健康需要

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健康的各方面的需求。光靠传统意义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医疗的和非医疗的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咨询、会诊、转诊等资源,后者包括:(1)社会资源: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卫生政策;社会氛围;健康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资源等。(2)社区资源:机构性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医疗人力和非医疗人力资源(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经济资源;社区信息资源等。(3)家庭资源:家庭环境与生活设施;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支持;家庭成员间的医疗照顾;家庭经济支持等。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只有在为病人检查身体、开治疗处方、进行健康教育时,才明确地充当医生的角色,而在更多的场合,却充当病人及其家庭朋友的角色,为病人精心筹划、多方奔走、呼吁、求助。医生为病人提供的服务只有一部分是治疗性的,而更多的是支持性的。当病人的健康问题涉及心理、家庭、社区、社会等因素时,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为病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病人的健康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病人的需要。医生为个人提供服务时应充分了解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状况,建立超越疾患范围的合作网络,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组织工具和临床方法,为病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病人作为一个人而得以顺利康复,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疾病被治愈或作为一种症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