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生理发展指标

0-3岁儿童生理发展指标
0-3岁儿童生理发展指标

0-3岁儿童生理发展指标

出生1个月发展指标

出生后的婴儿具有无条件反射,如觅食、吸吮、吞咽以及握持反射、迈步反射等等多种无条件反射。每天睡22-16小时。婴儿出生后几天就可以俯卧,俯卧时有本能的挣扎,使面部转向另一侧。对及时、反复的视听刺激有初步的记忆能力。喜欢看人脸,特别是妈妈的笑脸。喜欢被抱起来与其谈话、逗笑。对于咸、甜、苦等味道和母亲的体味有反应,常用微笑、皱鼻、伸舌或其他表情与动作来表示欢迎、讨厌、拒绝。

1-2个月发展指标

在床上,婴儿可以将头部抬高一些。在被抱起时,他开始能较好地撑起头,但有时仍然会下垂或倒向另一边。抓握反射消失,出现自觉的抓握动作。可以看见几尺远的较大物体,移动的物体特别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会注视周围环境,辨认熟悉的人和物,对外界的好奇心不断滋长。可以拿东西放进嘴里,偶尔会看见自己的手,手的突然移动会让自己吓一跳。婴儿会以哭闹的方式表达情感,也会对父母与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在父母说话时他会模仿嘴唇的运动。在白天,清醒的时间稍长,小睡减少了,啼哭也减少了。

2-3个月发展指标

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两倍。脑细胞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开始并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熟悉的面孔和物体。有意识地移动手和脚。开始微笑,乐于与熟悉的面孔交往。抓、扔等细小动作开始发展。头部能直立着向四周张望,俯卧时能抬起前半身。开始咿呀学语,与父母“谈话”。两只手在胸前接触,能摇晃、注视自己的手。

3-4个月发展指标

婴儿颈部肌肉变得有力。在床上趴着时,头部已能抬离床面数秒钟。平躺时,可以自己翻身,变成趴的姿势。手能握住玩具。可以看4~7米远。会向母亲伸手要抱和大声笑。对周围物品都感兴趣,吃奶时会出现分心。睡眠时间已形成规律。婴儿自主发音明显增多。

4-5个月发展指标

扶婴儿的腋下能站直,会抓住悬吊的物体,听到叫名字会注视和笑。仰卧时抬起双脚踢蹬。会两手各握一样玩具。会翻身,扶起后能坐、立。能咬放在嘴里的东西。会找铃铛、看电视。喜欢藏猫猫,会摇晃和敲打东西。会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开始认人,能认识妈妈。知道认生。

5-6个月发展指标

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能独坐片刻、会抓握自己的脚玩耍。大人扶着站立时,两脚会做蹦跳的动作。听到名字会转头。会撕纸、抓去蒙在脸上的手帕。向熟悉的人微笑。会扔东西。玩具从一手递交另一手。喜欢到室外玩。开始认生,会发脾气。会双手抱住奶瓶。

7-8个月发展指标

开始长出门牙。能双手扶着站立,会爬。见父母及熟人要求抱。会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抓玩具。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能独自坐稳、会自己拿饼干吃。喜欢用牙齿啃咬东西。会寻找掉下的玩具。会推掉自己不要的东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提高。有初步的模仿能力。

9-10个月发展指标

长牙3-5颗。尝试着独自站立。会从抽屉或箱中取出玩具。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东西。能听懂常用词的语意。会“察言观色”。会玩与人合作的游戏。会喊“妈妈”,能听懂命令,理解“不”。喜欢探索周围环境,喜欢模仿动作。

11-12个月发展指标

长牙5-7颗。会扶着物体行走或自己走几步,能听懂名称指出物品或5~6种图画,会用手势表示简单需要,说莫名其妙的话,对父母表示依恋之情。会打开折叠的东西,例如会把书打开、合上,喜欢玩藏东西的游戏,会用手掌握笔涂涂点点。能听懂较多的话,会听指令拿东西,听故事时会模仿动作,自我意识萌芽。

1岁至1岁3个月发展指标

萌发好奇心,喜欢不停地运动。会经常爬到家具上。会爬上椅子并能转身坐好。能拉着成人的手上楼梯,会独立地平稳行走。能拉着玩具侧着或倒退走。会自己坐下、蹲下和独自站立。会动手游戏:从瓶中倒出小球,握柄摇动拨浪鼓;会把小球捏起,放人容器中。会反复拧紧拧松瓶盖。会尝试自己用勺子装上食物放进嘴里。会将两三块积木叠放在一起。在成人的帮助下,会把简单形状的东西放人模型中。能用手攥着笔杆随意涂抹。能听懂熟悉物品的名称,能指认熟悉的人或事物。会说出几个简单的字、词。开始出现难懂的语言。有意识的行为开始增多。能记住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对熟悉的家人有很强的依恋感。

1岁4个月至1岁6个月发展指标

会跑,但不稳,常常会摔倒。喜欢扔球和抬脚踢球。能自己扶着楼梯的挟手

上楼,会趴下倒退着下来。可以蹲下或弯腰捡起玩具而不跌倒。会双手端水杯、会用勺取物,会模仿简单的动作,能从熟悉的一些物体中,鉴别出其他物品。能模仿画出简单的线条,能一次多页地翻看图书。语言的理解能力迅速发展,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许多能听懂的字词。会执行简单的命令。

要坚持自己独立地做事。会辅以手势、表情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尝试各种行力,以观察别人的反应。会有无理行为,会发脾气,开始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对黑暗和某些动物产生恐惧。

1岁7个月至1岁9个月发展指

能双手扶栏杆上下楼,能控制跑的动作,有意识地绕开障碍物。会踢球,扔球的动作更加灵活。会向前、向侧和倒退着走路。坐在地上会把球滚向对方,并能接住滚回来的球。能搭5-7块积木。会倾倒容器内的物体,再将物体装人容器内。会正确地使用勺子。会根据颜色匹配物品,能将三角形、圆形和方形放入形状相同的孔内。进人语言发展加速期。爱说,爱模仿成人的语言。能将2-3个词组合起来,会用简单的短语表达自己的需要。有时会创造出莫名其妙的新词和古怪的句式。形成了初级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和使用人称代词“我”。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性别。非常关心自己的物品,常要求与其他东西分开保存。大脑神经系统逐步成熟,可以在成人的帮助、提醒下学习控制大便。

1岁10个月至2岁发展指标

能坐在带轮子的车上自己蹬动脚蹬向前走。会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玩具。能将手中的物品朝某个目标扔去。能从楼梯矮阶上往下跳。能粗略地模仿画简单的线条:如画不规则的圆形和竖线。能把大小不同的物品叠放在一起,开始学会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能根据形状、质地匹配物品,能够完成简单的拼图。会较长时间地观看有漂亮插图的图书。喜欢倾听简单的三字儿歌、韵律诗和歌曲,会随着音乐节奏拍手,试着学唱歌。能准确地使用一些词汇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喜欢得到表扬。能清晰地说出所要东西的名称,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背诵一些儿歌。有初步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白天能控制小便、大便,晚间不尿床。

2岁至2岁6个月发展指标

行走自如,走路时能看着要去的地方,会主动地避开障碍物。会双脚跳,会踮起脚尖走路,能自己上下楼梯。跑得很好,能单腿站立两秒钟左右。手和手指的动作日见灵活、协调,能叠放多块积木,能两手配合做事会穿珠、会把积木连

接成桥。手的控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能模仿画垂直线、水平线和圆圈等。能正确识别简单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能判断物体的远近、大小、里外,对发现不同物体的不同特点感兴趣。知道自己身体各部位的称呼。能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差别。会背诵1~10的数字,能背几首儿歌,能记住一些歌曲,爱听故事。会说简单的复合句,会准确地在表述中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能在成人的语言指导下调节自己的行为。能较清楚地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禁止做的事情知道不去做,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表现出同情心、自尊心和怕羞。不顺心时会发脾气。能很好地自己吃饭,会穿脱简单的衣服、穿松紧带的裤子和解纽扣。

2岁7个月至3岁发展指标

跑步平稳,会骑乘小三轮脚踏车。能单足站立,会两脚交替上下楼梯。能原地向前、向上跳,会从高处向下跳。会手臂举起从肩上投掷东西。会边角相对,折叠长、正方形纸。能系扣子、解扣子。能画圆形和交叉线。向杯中倒水时能控制流量。能够完成简单的拼图。初步知道今天与明天的概念。掌握长短等概念。能叫出家庭中所有物品的名字。能熟练地做不同物体的匹配游戏。能记住更多的事惰,能听懂更多的词。理解和掌握一些表示时间、数量概念的词。能说出自已的姓名、性别、年龄,懂得“你”“我”“他”,能回答成人简单的问题。表现出想像力,开始进行装扮游戏。会使用一些新的社交技能来博得他人的喜爱、夸奖。喜欢和小伙伴玩,但常有冲突。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平衡性 (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 (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 (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 (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任务 (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整体研究 (四)专题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 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岁-6、7岁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外国经验,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开拓和丰富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宝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化,应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和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一)身体特点:1、软弱、娇嫩;2、头大、身长、四肢短 (二)神经系统特点:1、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型;2、脑功能很不完善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卫生保健(三)

课题:模块一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卫生保健(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的内分泌系统、皮肤、感觉器官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皮肤、感觉器官的卫生保健方法。 重点与难点: 掌握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皮肤、感觉器官的卫生保健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探索九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等。 (一)脑垂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等。 生长素的功能:促进体内物质代谢,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 (二)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 功能:促进物质与能量的代谢 (三)胰腺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功能:调节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功能:负责促进合成代谢,降低血液中糖的含量 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则负责促进分解代谢,使血糖升高。 (四)松果体 分泌:褪黑素。 褪黑素的功能:促进睡眠和抑制性腺发育。 二、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 (一)夜间睡眠中生长素分泌多 正常情况下,人在幼儿时期生长素分泌较多。 (二)甲状腺素缺乏对智力发育的影响大 甲状腺素缺乏原因:母亲怀孕期间缺乏碘,幼儿出生后碘摄入不足,甲状腺生长发育不良,甲状腺素合成异常等。 (三)体内性激素合成和分泌较少 性激素的功能: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其功能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在七岁以前,分泌性激素的性腺尚未发育完全,尚不具备合成和分泌能力。 (四)褪黑素分泌较多 松果体在幼儿期较发达,分泌的褪黑素也较多。3~5岁的学前儿童,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量最高。这有助于学前儿童在黑暗中迅速入睡且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以尽快消除机体疲劳,保证学前儿童次日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一日活动中去。 三、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 (二)注意科学的饮食 各类营养素,如糖类、蛋白质、胆固醇、脂肪酸、碘、维生素D、维生素E等,都影响着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帮助学前儿童调适心情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课件.doc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掌握要点: ●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保育要点。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一、骨骼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 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 脂肪组织) ,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 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 度加大。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 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 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 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 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 。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1) 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 ②全是红骨髓 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

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 颅骨( 颅骨的骨化最晚在婴儿12-18 月已完成,幼儿园里很少遇到。) 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 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 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 根据腕骨的发育情况可以测试骨龄) 。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精细动作时间不宜过长。 脊椎骨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 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 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 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 变形。 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 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 对身体的冲击力。 ④关节的特点: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 (2) 肌肉的特点:一是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 二是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 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 ( 保育要点是根据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来的,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忆。) 1. 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预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2. 合理组织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 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 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①全面发展动作②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 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防脱臼; 避免从高处跳下,保护骨盆。) 3. 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 4. 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

最新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0-10岁儿童生长发育指标(非常有用)[1]

0-10岁儿童体重身高参考值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 1、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2949;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3109。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2、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厘米);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厘米),人体标准身高 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 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厘米) 上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 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骨龄是生物年龄,与生长密切相关,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 片,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这种做法 显然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还可以预知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和孩子的生长潜力,如发现骨龄和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符,应到医院检查。 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 ~12厘米。 (2 )身高与营养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第二组的婴儿比第一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见,全面、合理的营养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同时也是补救身高的必要条件。

附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复习卷

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B ) A.受表扬 B.好奇心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2.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是在哪个年龄阶段( B ) A 2-3 B 3-4 C 4-5 D 5-6 3.不符合客观性要求的观察记录是( A ) A 他对自然角很有兴趣 B 他今天早晨来园后第一件事是观察自然角 C 他在自然角观察了20分钟 D 他今天带来小乌龟放到自然角中 4.幼儿科学教育的结果是( D ) A 儿童学到科学知识 B 儿童探索中的发现 C 儿童在活动中所掌握的方法 D 儿童在科学探索中所产生的变化和发展 5.下列观察活动中,属于长期系统观察的是(B ) A 观察彩虹 B 观察春蚕 C 观察水果 D 观察石头 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D ) A 2-3 B 3-4 C 4-5 D 5-6 7.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B ) A 科学教育的依据 B 科学教育的方向 C 科学教育的任务 D 科学教育的结果 8.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这一目标适合于( A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9.“关心、爱护动植物好周围世界”这一目标适合于(B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10.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在于(A) A 科学以认识自然为目的,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 科学回答的“是什么”,技术回答的是“为什么” C科学创造新产品,技术是获得新发现 D 科学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个别问题,技术是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

11.以下科学活动必须运用实验操作活动的是(B) A 植物的生长 B 摩擦起电 C 生命现象 D 水的流动 12.认识“太阳、月亮、星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哪方面问题(A) A天文现象 B 自然生态 C 物理现象 D 气候现象 不属于 ...电教媒体特点的是( B ) A.形象生动性 B.注意稳定性 C.时空宽广性 D.媒体多样性 14.在设计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目标时,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具有(B ) A.可操作性 B.针对性 C.层次性 D.灵活性 13..属于间接指导的是( B ) A.教师通过同伴的相互学习来实现指导 B.教师通过学习材料的设计来实现指导 C.教师先让儿童自己探索然后再教给他们答案 D.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 14.儿童认为花盆不听话才摔碎了,这属于( B ) A.道德方面的自我中心 B.认知方面的自我中心 C.情感方面的自我中心 D.社会方面的自我中心 15.观察、探索事物成长、变化过程的方法称作( D ) A.个别物体的观察 B.个别现象的观察 C.比较观察 D.长期系统观察 17.属于封闭式问题的是( D ) A.“你发现了什么?” B.“它是什么样的?” C.“你有什么办法?” D.“它们一样吗?” 16.学前儿童难以认识的事物是( D ) A.沙、石 B.土 C.水 D.空气 18.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优越性的表述,错误的 ...是( B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小班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生活: 1、愿意学习正确的洗手、入厕的方法。 2、乐意用调羹独立进餐,并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并尽量保持整洁。 3、乐意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学习穿脱、折叠衣物的本领。 4、懂得爱护玩具,学习收拾玩具和日常用品,知道要物归原处。 5、能适应集体生活,情绪愉快的上幼儿园,乐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6、乐意招呼周围熟知的人,有一定的礼貌意识,会说早、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游戏: 1、喜欢参加各类音乐游戏,能感受明显的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 2、尝试用多种材料、工具运用画、折、涂、贴撕等方法自由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想象。 3、在游戏中愿意用语言、动作、声音等多种表征方式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爱的角色。 运动: 1、对各种运动活动感兴趣,愿意与老师、同伴一起运动。 2、乐意参加走、跑、跳等各类户外运动,发展幼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3、活动中能大胆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学习: 1、了解自己身体的主要部分和五官的主要功能,初步知道要避开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因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喜欢操作、摆弄,并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物品及现象。 3、了解周围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能尝试比较、发现其明显的差异。 4、对简单有趣的科学现象有探索的愿望,在成人的帮助下初步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5、初步学习5以内的数数、认数。 中班幼儿发展评价指标 生活:

1、初步习得刷牙、漱口、使用调羹、手帕、纸巾、便纸等生活技能,对自己能做的事表现出自信。 2、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能关注熟悉的人和弱小的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3、愿意帮助集体做事,有爱劳动的习惯。 4、能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能觉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5、能理解日常规则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基本常规,有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能留意和了解周围各种常见的符号的意思。 游戏: 1、学习结伴、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说话,并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 2、游戏中乐意用动作、歌声、语言、绘画等手段表现所能理解的事物和喜欢的角色。 3、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4、能遵守游戏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适宜的行为。 5、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和表现方法表现事物,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 1、有了解自己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物的兴趣,乐于主动收集和交流新的信息。 2、了解常见动物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3、喜欢阅读,初步理解书中表达的内容,学习欣赏各种中外儿童的艺术作品。 4、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绘画,有初步的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5、结合日常生活,学习10以内数的形成,初步理解粗细、长短、高矮等概念,并在实践中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比较、测量活动的方 法。 6、了解社区和松江的一些典型景观。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感受节日的快乐。 7、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懂得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8、乐意亲近自然,能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感知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 运动: 1、积极参加各类运动活动,精神充沛,动作轻松,自然协调。 2、能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周围事物的形态和动作特征,感知运动节律的变化。 3、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在过程中能玩出多种花样。并体验合作的乐趣 4、对相关的信号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卫生保健1

课题: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卫生保健(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系统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卫生保健方法。 重点与难点:掌握学前儿童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方法。 课时:2 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探索一奇妙的人体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的。细胞是最小的单位,其次是组织,然后是器官,最高层次是系统。 一、细胞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大多数细胞个体极小,形状多种多样,由内到外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构成。 二、组织组织是由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所组成。人体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四种。 三、器官各种不同的组织可构成器官,它是具有一定形态并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如大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胃等。 四、系统系统是由许多能完成一类生理功能的器官构成。人体系统可分为运动、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循环、神经和内分泌八个系统。 学前教育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方案,实施适应儿童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保育和教育活动,这对儿童的一生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从认识人体的八大系统开始,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吧! 探索二动作执行者——运动系统 五、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问:什么是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功能:执行动作、支持 体重、保护内脏、维持人体形态等 六、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的主要特征问:幼儿为什么容易发生青枝骨折? 1.骨柔软,易弯曲,易变形骨骼成分:有机物含量:幼儿>成人无机物含量:幼儿<成人 T学前儿童的骨较成人柔软,易弯曲,易变形 2.软骨未骨化完全问:测骨龄是按照什么原理?幼儿成长过程中腕骨、脊柱、骨盆的骨化易影响到 幼儿的生长发育。 3.骨的生长速度快,易修复,易再生 问:幼儿骨折后为何比成人愈合更快?骨由外而内有三部分结构:骨膜、骨质和骨髓。学前儿童的骨含有较厚的骨膜及丰富的血管,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会影响骨的生长及再生。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骨愈合能力较强。 (二)骨连结的主要特征 1.关节窝浅,韧带松,易脱臼 特点:关节盂浅、关节囊和韧带较松弛易脱臼部位:幼儿的肩关节脱臼、肘关节(桡骨小头)、髋关节、下巴和手指等 2.足弓发育未完全,易塌陷 (三)骨骼肌 1.幼儿骨骼肌含水较多,供能物质较少,易疲劳 2.幼儿骨骼肌发育与神经中枢发育有关 七、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科学组织室内外体育锻炼和活动 (二)提供合理均衡的饮食骨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钙质、维生素、蛋白质等肌肉需要:蛋白质、热量、无机盐等;韧带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 (三)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24-36个月儿童发展计划

28-30个月 27个月底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体重:12.49—13.07千克; 身高:90—91.2厘米; 头围:47.7—48.7厘米; 胸围:48.7—49.85厘米; 出牙:18—20颗,其中后臼2—4颗。 动作发育: 宝宝能用脚尖比较自如地在一条线上走,拐弯的时候还能保持平衡不摔倒。可以不扶任何物体,单脚站立3—5秒。能单脚站立很长时间,并且可以平稳地走马路牙,但他还是依赖性地拉着你的手走。可以解开衣服上的按扣,还会开合末端封闭的拉锁。 心理发育: 宝宝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兴趣,什么事都想干一干,但又不可能认认真真地做完一件事,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29个月有些宝宝已经可以说出6种以上的交通工具,还可以指出它们的用途,如飞机是在天上飞、轮船是在海里行等等。“多”与“少”的概念在宝宝的小脑袋里已经非常明确,如果你在他面前摆放两 堆5个以内的物品,宝宝已经能分清楚哪个多哪个少。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语言发育: 常用的礼貌用语宝宝已经掌握了,并且他在帮你做事以后,会要求你说“谢谢”。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如香蕉、苹果、桔子等宝宝已经能正确地发音。背诵是宝宝喜爱的学习方式,现在宝宝能熟练地背诵1—2首唐诗。能正确复述3—4个字的话。 这个阶段的宝宝通过练习使用筷子,手的精细技巧能力得到加强,自理能力随之提高,可以利用这些能力 让宝宝自己玩,如解扣子、剪纸等。对于喜欢画画的宝宝,可给他大些的纸和笔,他会高兴地一边嘀咕一边作画,当然只能画圆,还不能画四方形,但他仍会自得其乐。宝宝的方位知觉比较灵敏,开始喜欢用方位知觉做比较,正好充分利用“趣味对对碰”图卡,让宝宝形象地认识方位,由少到多,慢慢来。每日让宝宝带上玩具走出家门,和小朋友一起玩。不但培养宝宝的协作精神,更可在宽敞的户外,发泄他们越来越旺盛的精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

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

4-5岁儿童发展指标

4-5岁儿童发展指标 一、健康 (一)身心状况 目标1具有健康的体态 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 目标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5.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6.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确。

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标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语言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1.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2.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三、社会 (一)人际交往 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 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 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3.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4.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掌握要点: ●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保育要点。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一、骨骼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脂肪组织),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度加大。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1)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 ②全是红骨髓 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

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 颅骨(颅骨的骨化最晚在婴儿12-18月已完成,幼儿园里很少遇到。) 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根据腕骨的发育情况可以测试骨龄)。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精细动作时间不宜过长。 脊椎骨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 ④关节的特点: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 (2)肌肉的特点:一是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二是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 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 (保育要点是根据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来的,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忆。) 1.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预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2.合理组织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①全面发展动作②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防脱臼;避免从高处跳下,保护骨盆。) 3.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 4.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 为基础。 2.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重点

科学教育复习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涵义:只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育。 (1)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皮亚杰说“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如: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他会认为其它小朋友也喜欢吃巧克力。 (2)该阶段的另一特点是:认为万物是有灵的、人造的,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即任何 事物都被他们看作有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任何事物都有意图和动机的。如:太阳下山去休息了、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 三、知识分类理论;一是物理知识,二是逻辑~数理知识。我们应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为他们提供多种分析综合的材料以及获得材料的机会。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等特点,让他们较早较广地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逻辑数理经验,为日后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3~4 岁(小班)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2、认识带有模范性,缺乏有意性;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4~5 岁(中班) 1、好奇好问;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能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5~6 岁(大班)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2、初八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3、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涵义: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六、科学知识教育目标:包括通过教育使学前儿童获取周围世界的广泛的科学经验,或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七、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 交流和解决问题等,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科学情感态度目标: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 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内容: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十、科学经验的涵义:指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