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第二专题之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把握贝尔曼的形象特点。

△赏析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体味结尾的妙处,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

△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读前要热身

欧·亨利笔名的由来

欧·亨利最擅长的就是把美国社会真实地还原成一个资本家、强盗、骗子三位一体的豺狼世界。他的名篇《黄雀在后》讲了一个强盗抢了钱,被骗子骗走,而金融家

买空卖空,骗子的钱又落入金融家的腰包。金融家没有亲自去抢、去骗,却是手法更

高明的强盗和骗子。欧·亨利之所以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一是他老人家高瞻远瞩,

二是他在从文之前,本人就是个通缉在逃的诈骗犯。

2—1

欧·亨利的真名叫锡特内·波特。1896年,得克萨斯大陪审团以侵吞一家银行存款的同谋罪对他进行控告,他一口气跑到了新奥尔良,然后坐船逃到了洪都拉斯。

在洪都拉斯那几年,波特混得相当差,这使他的想法又有了改变,觉得与其在外面流浪、挨饿、睡公园,不如回去蹲监狱单间,至少吃喝不用愁。于是又跑回了新奥尔良,在没进监狱之前,在这里混了很长一段时间。波特的文学生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而他的笔名欧·亨利也是拜此所赠。城里当时有一家人人皆知的酒吧,大家都叫它“烟厂酒吧”。酒吧的老板名叫亨利,是个“包打听”,记者们常常光顾这个酒吧买消息,顺便喝上几杯。

一天早晨,波特跟两个记者在酒吧里聊天,聊到兴头上的波特转身对老板说:“欧,亨利!再照样来一份!”几个人等着,波特从口袋里掏出一篇稿子说:“弟兄们,我不想署上自己的名字(我可是个通缉犯),我用个什么名字才好呢?”一个记者平静地说:“你干吗不干脆署上‘欧·亨利’呢?你不是天天把这个名字挂在嘴上吗?”波特一想不错,拿起面前的稿子,在上面署上了——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名作之一。那么,这篇小说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美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呢?通过学习,我们会获知答案。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

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他的一生富于

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

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

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

2—2

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长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亨利晚年开始酗酒,身体情况恶化。1907年他再次结婚,但和妻子不和,一年后即离婚。他的经济情况也不好,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他不得不以很快速度创作小说来换取稿费,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1910年欧·亨利因肝硬化去世。

●识记字音

1.字音

转弯抹.(mò)角锡镴(là)苔藓.(xiǎn)殡.(bìn)仪馆一筹.(chóu)莫展窗槛.(kǎn)瞥.(piē)着窗外扶弱济.(jì)困

2.多音字

xiàng 街巷ài 方兴未艾 yù呼吁 qǔ戏曲

巷艾吁曲

hàng 巷道 yī自怨自艾 xū长吁短叹 qū曲折

zhuànɡ一幢新房 gān 相干 liàng 过量 luò凋落

幢干量落 là丢三落四

chuáng 鬼影幢幢 gàn 公干 liáng 衡量 lào 落枕

●分辨字形

张明目张胆辑编辑逛闲逛躁暴躁

涨涨幅不大缉缉拿诳诳语燥干燥

致专心致志泻倾泻昵昵称账账款

旎旖旎帐青纱帐

至至理名言泄泄气怩忸怩怅惆怅

蹑蹑手蹑脚蓬蓬松

摄勾魂摄魄篷帐篷

●文题解读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指“最后一片叶子”。但就是这“最后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表层意义是指“叶子的飘落”,隐喻的意义则是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而对贝尔曼而言,表层意义是指“冒雨画上去的叶

2—3

子”,是他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的意义则是“维系生命的叶子”,是他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还使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这“最后一片叶子”是艺术家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因而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

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

2—4

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①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镴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娜的昵称③。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以上文字交代了苏艾和琼珊生活的环境,明确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

那是五月间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④,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用拟人手法,写肺炎对人的危害。作者采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庆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色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⑤。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绘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写琼珊活下去的希望——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为下文埋下伏笔。

“那么,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关系。”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么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第一部分,开端。故事发生在华盛顿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医生走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场,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

琼珊躺在被窝里,脸朝着窗口,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苏艾以为她睡着了,赶紧停止吹口哨。

她架起画板,开始替杂志社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苏艾正为小说里的主角,一个爱达荷州的牧人,画上一条在马匹展览会里穿的漂亮的马裤和一片单眼镜,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赶快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起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房屋的墙壁。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

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哟,我从没听到这样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她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哟,那几乎跟我们在纽约搭电车或者走过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样,遇到意外的时候很少。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画,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你不用再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琼珊,亲爱的,”苏艾弯着身子对她说,“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画完之前,别睁开眼睛,别瞧窗外?我明天要交那些图画。我需要光线,不然我早就把窗帘拉下来了。”

“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我要呆在这儿,跟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⑥的藤叶。”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去不了一分种。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动。”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⑦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本段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交代了老贝尔曼的艺术生涯,从这些可以看出他的失意、他的暴躁与他的善良(保护两个青年艺术家)。贝尔曼身份、年龄、境况、性情的交代为下文写老贝尔曼的语言、行动作铺垫。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

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 2—6 坐在一翻转过身的权弃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贝尔曼做苏艾的模特,刻画他内心的善良,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小说情节的发展。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都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此刻的她,已放弃了主观上求生的努力,而把生命寄予了随风飘零的树叶,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了。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重笔写经历风吹雨打、漫漫长夜,仍有一片常春藤叶,让人不免产生疑问,设置悬念。出现转折,琼珊稍有生的希望。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滕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又是一夜北风怒号,雨急敲打,树叶仍在。再次设置悬念。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卸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不落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激起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

第三部分,小说情节的高潮。出乎主人公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一切都改变了。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苏艾和琼珊都惊呆了:“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好让他舒服些。”

稍露玄机,贝尔曼生病。再次设置悬念,并埋下伏笔。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

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⑧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正是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第四部分,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在我们赞叹老贝尔曼的杰作时,他却付出了生命。

①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和情调。②锡与铅的合金,可以制器皿。③表示亲昵的称呼。④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⑤比喻束手无策。⑥不能说出其中奥妙。形容无法解释或不合常理。⑦不得志;不如意。⑧原形容天气恶劣。后也比喻处境悲惨凄凉。

读后需品味

主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作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艺术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另外,小说中的琼珊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小说以此启示读者: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文法:

1.结尾构思巧妙。

前文多次设置悬念:两次写到不落的常春藤叶,一次写贝尔曼对琼珊做法的否定,一次写贝尔曼的生病。这些都让人不由得产生疑问,为下文蓄势,埋下伏笔。结尾解开悬念,一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巧妙地安排题目。

本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安排十分巧妙,它是本文的线索,使得全文脉络清晰且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一题目,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无形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向下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还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老贝尔曼善良高洁的心灵,是人性美的象征。

探究后争鸣

问题:《最后的常春滕叶》中主人公的说法历来存有争议。那么,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观点一: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因为小说中写琼珊的笔墨比较多,在小说中是一个主要的形象。通过写她病情与心情的变化,作者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坚定的信念是多么的重要。

观点二: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因为评判是否是主人公的标准,不应单纯地看作者使用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

的发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这篇小说中写贝尔曼的笔墨并不

2—8

多,只有两处,但通过两处描写,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对琼珊的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琼珊的生是用老贝尔曼的死换来的。作者借此歌颂了普通人的心灵美。所以说主人

公应是老贝尔曼。

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爱的牺牲

欧·亨利

乔·拉雷毕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他还只六岁的时候就画了一幅镇上抽水机的风景,抽水机旁边画了一个匆匆走过去的、有

声望的居民。这件作品给配上架子,挂在药房的橱窗里,挨着一只留有几排参差不

齐的玉米的穗轴。二十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

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

2—9

德丽雅·加鲁塞斯生长在南方一个松林小村里,她把六音阶之类的玩意儿搞得那样出色,以致她的亲戚们给她凑了一笔数目很小的款子,让她到北方去“深造”。他们没有看到她成——,那就是我们要讲的故事。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讨论明暗对照法、瓦格纳①、音乐、伦勃朗的作品②、绘画、瓦尔特杜弗③、糊墙纸、萧邦④、奥朗⑤。

乔和德丽雅互相——或者彼此,随你高兴怎么说——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拉雷毕夫妇租了一层公寓,开始组织家庭。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我对有钱的年轻人的劝告是——为了争取和你的艺术以及你的德丽雅住在公寓里的权利,赶快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卖掉,施舍给穷苦的看门人吧。

公寓生活是唯一真正的快乐,住公寓的人一定都赞成我的论断。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火炉架改作练习划船的机器;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⑥,到头还是枉然。

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各位都知道他的声望。他取费高昂;课程轻松——他的高昂轻松给他带来了声望。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各位也知道他是一个出名的专跟钢琴键盘找麻烦的家伙。

只要他们的钱没用完,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谁都是这样——算了吧,我不愿意说愤世嫉俗的话。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楚明确。乔很快就能有画问世,那些鬓须稀朗而钱袋厚实的老先生,就要争先恐后地挤到他的画室里来抢购他的作品。德丽雅要把音乐搞好,然后对它满不在乎,如果她看到音乐厅里的位置和包厢不满座的话,她可以推托喉痛,拒绝登台,在专用的餐室里吃龙虾。

但是依我说,最美满的还是那小公寓里的家庭生活:学习了一天之后的情话絮语;舒适的晚饭和新鲜、清淡的早餐;关于志向的交谈——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也关心对方的志向,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互助和灵感;还有——恕我直率——晚上十一点钟吃的菜裹肉片和奶酪三明治。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即使没有人去摇动它,有时它自己也会动摇的。俗语说得好,坐吃山空,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

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哟,那家人可真好。一位将军——爱·皮·品克

奈将军的小姐,住在第七十一街。多么漂亮的房子,乔——你该看看那扇大门!我想就是你所说的拜占廷式⑦。还有屋子里面!喔,乔,我从没见过那样豪华的摆设。

“我的学生是他的女儿克蕾门蒂娜。我见了她就喜欢极啦。她是个柔弱的小东西——老是穿白的;态度又多么朴实可爱!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数目固然不大,可是我一点也不在乎;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现在,别皱眉头啦,亲爱的,让我们好好吃一顿晚饭吧。”

“你倒不错,德丽,”乔说,一面用斧子和切肉刀在开一听青豆,“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我以般范纽都·切利尼⑧的骨头赌咒,决不能够!我想我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一面去拿那只贝壳形的蓝菜碟。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丁克尔答应我在他的橱窗里挂上两张。如果碰上一个合适的有钱的傻瓜,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下一个星期,拉雷毕夫妇每天一早就吃早饭。乔很起劲地要到中央公园里去在晨光下画几张速写,七点钟的时候,德丽雅给了他早饭、拥抱、赞美、接吻之后,把他送出门。艺术是个迷人的情妇。他回家时,多半已是晚上七点钟了。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八呎阔十呎长的公寓客厅里的八吋阔十吋长的桌子上。

“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我想她大概练习得不充分,我得三翻四复地教她。而且她老是浑身穿白,也叫人觉得单调。不过品克奈将军倒是一个顶可爱的老头儿!我希望你能认识他,乔,我和克蕾门蒂娜练钢琴的时候,他偶尔走进来——他是个鳏夫,你知道——站在那儿捋他的白胡子。‘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教得怎么样啦?’他老是这样问道。

“我希望你能看到客厅里的护壁板,乔!还有那些阿斯特拉罕的呢门帘。克蕾门蒂娜老是有点咳嗽。我希望她的身体比她的外表强健些。喔,我实在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多么温柔,多么有教养。品克奈将军的弟弟一度做过驻波利维亚的公使。”

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⑨,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

“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⑩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

“别跟我开玩笑啦,”德丽雅——“不会是从庇奥利亚来的吧!”

“确实是那儿来的。我希望你能见到他,德丽。一个胖子,围着羊毛围巾,啣着一根翮管牙签。他在丁克尔的橱窗里看到了那幅画,起先还以为是座风车呢。他倒很气派,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把它买下了。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三十三块钱!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多可以花的钱。今晚我们买牡蛎吃。”

“加上炸嫩牛排和香菌,”乔说,“肉叉在哪儿?”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2—10

“这是怎么搞的?”乔照例地招呼了之后,问道。德丽雅笑了,可是笑得并不十分快活。

“克蕾门蒂娜,”她解释说,“上了课之后一定要吃奶酪面包。她真是个古怪姑娘,下午五点钟还要吃奶酪面包。将军也在场,你该看看他奔去拿烘锅的样子,乔,好像家里没有佣人似的,我知道克蕾门蒂娜身体不好;神经多么过敏。她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手腕上。痛得要命,乔。那可爱的姑娘难过极了!还有品克奈将军!——乔,那老头儿差点要发狂了。他冲下楼去叫人——他们说是烧炉子的或是地下室里的什么人——到药房里去买一些油和别的东西来,替我包扎。现在倒不十分痛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今天把他要的车站图取去了,他没有确定,可能还要一幅公园的景致和一幅哈得逊河的风景。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含含混混地说着品克奈将军;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我以为我把品克奈将军和克蕾门蒂娜两个人编造得很好呢,可不是吗,乔?今天下午,洗衣作里一个姑娘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我一路上就编出那个烘奶酪的故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

“他不是从庇奥利亚来的,”乔慢慢吞吞地说。

“他打哪儿来都一样。你真行,乔——吻我吧,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的炉子房烧火。”

“那你并没有——”

“我的庇奥利亚来的主顾,”乔说,“和品克奈将军都是同一艺术的产物——只是你不会管那门艺术叫做绘画或音乐罢了。”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

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2—11 王仲年译

①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

②伦勃朗(1606~1669):荷兰画家。

③瓦尔特杜弗(1837~1915):法国作曲家。

④萧邦(1809~1849):波兰作曲家。

⑤奥朗:中国乌龙红茶的粤音。

⑥金门是美旧金山湾口的海峡;哈得拉斯是北卡罗来纳州海岸的海峡,与英文的“帽架”谐音;合恩角是南美智利的海峡,与“衣架”谐音;拉布拉多是哈得逊湾与大西洋间的半岛,与“边门”谐音。

⑦拜占廷式:六世纪至十五世纪间,东罗马帝国的建筑式样,圆屋顶、拱门、细工镶嵌。

⑧般范纽都·切利尼(1500—1571):意大利著名雕刻家。

⑨基度山伯爵:法国大仲马小说中的人物。年轻时为情敌陷害,被判无期徒刑,在孤岛囚禁多年:脱逃后,在基度山岛上掘获宝藏自称基度山伯爵,逐一报复仇人。

⑩庇奥利亚:伊利诺州中部的城市。

阅读提示:《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小说,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夫妇,离乡背井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施展抱负。他们为了对方不放弃艺术,分别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妻子并没有“教音乐”,而是在洗衣作坊烫衬衣;丈夫并没有“到中央公园速写”,而是在洗衣作坊做烧

火工。严酷的生活使他们都放弃了艺术,但他们相互的爱却感人至深。欧·亨利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

读后请思考:“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并把这篇小说和《最后的常春藤叶》在主题、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比较一下。

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最后一片叶子”是艺术家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富有爱心,舍己救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值得讴歌的美德!

★“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样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风雨之夜,年迈老人,为了挽救一个并无深交的女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多么光辉的人性!)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进入某银行担任出纳,带薪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广州闯荡,两年后

来到深圳,后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1998年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成立一周年,

要举行一场联欢会。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丛飞正在附近演出,闭幕后一位残疾人朋友央

求丛飞参加他们的联欢,从此他便成了康复站68位残疾人贴心的好朋友。

2—12

站长巫妙春大姐告诉记者,八年来,每逢元旦、春节、中秋助残日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节目,每年十几次的聚会,这些残疾人都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一次,丛飞因胃出血住院,一接到为残疾人演出的电话,赶紧让护士拔掉点滴赶过去,一首一首地唱,还为大家表演魔术、鼻技、哑剧。在场的几十个人无不被哑剧《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惹得掩口失笑,表演到病人痛苦得直不起腰时,丛飞也真的撑不住了,趁势假戏真做,掏出止疼药吞到肚里,仍然坚持演出。2001年夏天,丛飞接到康复站巫大姐的电话,得知站里有个叫海霞的山西女孩,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央电大和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远程教育班。当时正是丛飞资金困难的时期,他刚给远在贵州他资助的100多个孩子寄了两万多元的学费,已经是捉襟见肘的他,考虑到双腿残疾的海霞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深造的机会,一咬牙将自己那台价值5000多元的摄像机送到寄卖店,变卖了1000多元,当天下午给海霞送去,叮嘱她好好学习。现在的海霞已经电大毕业,并在一家电脑学习班担任老师。(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许,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发生悲壮一幕。4岁女孩彭媛媛和8岁男孩小瞿正在铁轨上玩耍,一辆火车高速驰来,两个小孩顿时被吓得惊慌失措。这时,在温州市金有利鞋厂打工的李学生正好路过。危急时刻,李学生飞身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小瞿就往铁轨外面甩,同时左手去抓较远的小媛媛。但就在李学生刚抓到小媛媛时,两个人被火车撞得飞了出去,均

当场罹难。小男孩则平安无事。李学生是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人,10来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靠出租碗碟将学生弟兄俩拉扯大。快30岁时,李学生才结婚,可在女儿1岁时,妻子又因病去世。为摆脱困境,1997年,李学生只身来到温州打工。据金有利鞋厂厂长程定华介绍,李学生当门卫,工作认真负责,厂里没丢过东西。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李学生的英雄壮举来源于他的优良品德。中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仙介绍,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不仅免费帮乡邻介绍工作,而且在乡邻没钱时他还会伸出援手。经他介绍的外出务工者仅包公庙乡就多达四五十人。听说李学生牺牲的消息,村民们都悲痛万分。邻居张乾秀说,学生在家时他帮俺种麦、收麦,连顿饭都不吃。村民戚凤英说,她的两个儿子都是经李学生介绍去温州打工的。(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是全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是受到当前社会上一些不得不正视的不良思潮影响,这些已显得罕有。李学生的事迹体现出了一个平凡的人在人性方面的内在品质,相比较而言,他是极其富有的,而很多人却穷得只剩下钱了。中国崛起,离不了这种精神!)

★“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这是一个叫聂清文的湖南矿工的遗言。2005年4月16日下午5时许,聂清文所在的涟源市七一煤矿在井下水仓扩容掘进时发生突水事故,他和16个同伴井下被困。6天后,救护队员终于打通救援通道找到他们中的16个人,但人已经死了,1人至今下落不明。在聂的遗体附近,救护队员还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在七一煤矿工友中,流传着许多聂清文舍己救人的故事。38岁的聂清文是矿里的一名安监员。有一次他在井下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瓦斯突出便跑到作业面,把工友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有一次,井下一辆运煤的矿车的车轮卡在轨道上不能动弹,他停下手中的活,去帮助运煤矿工,突然从身后驶来的一辆矿车把他的左腿撞伤。他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这一次,我去认尸,就是凭这个伤疤认出来的。”聂斌文说,这件事是哥哥教育他要时刻注意帮助别人时给他讲的。聂斌文说,有人证明,这次聂清文是救人死的,他是先到井下检查瓦斯,出来以后发现冒水,跑到里面去喊人困在里面死的。(作为一个普通的矿工, 2—13 聂清文或许是卑微的,但他的品格、人格却崇高无比!生来坦坦荡荡,死去清清白白;总把别人放在心上,不顾自己安危——聂清文是一个大写的人!)

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

1.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问,关键是把握“杰作”的含义。这里的“杰作”不是单纯绘画意义上的“杰出的作品”,而应联系它所起到的作用、它所反映的人的品格来理解。第二问,从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来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第二问:作品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2.根据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想像并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解析:想像、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场景,必须扣住两个要点:一是当时的天气情况和环境条件,一是贝尔曼的动作情态。

参考答案:风,还在呜呜地刮着;雨,仍然不紧不慢地下着。夜,已经很深了,窗外一片漆黑。贝尔曼喝下一口酒,那个躺在病床上的可怜姑娘的面孔又浮现在他眼前——她是那么年轻!难道就让疾病和绝望夺走她的生命吗?不!!贝尔曼瞥了一眼画架上空白的画布,想:自己画一幅杰作的时候到了。他把一架梯子靠到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回来点起一盏灯笼,带上画笔和调色板,来到墙边向梯子上爬去。风,吹起了他的白发;雨,打上了他的眼睫。他用袖子擦了下脸,回头看了一下——正好,正冲着那两个姑娘房间的窗户,应该就是那最后一片叶子2—14 落下的地方。贝尔曼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画起来。一笔,一笔,他画得那么用心,那么仔细。恍惚间,他好象看到了琼珊那双暗淡无神的眼睛——应该让那双眼睛闪现出希望、闪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在心里对自己说道。自己就画一只眼睛吧,一只大眼睛——一只洋溢着生机的葱绿的大眼睛。最好的颜料都用上了,这只眼睛不会枯萎凋落的,这将是自己有生之年的一幅杰作!终于画完了,贝尔曼下了梯子,身上一阵冷一阵热,胸口说不出的难受,他努力压低嗓音咳了一下,回到自己屋里,又喝下一口酒,身上又热起来,心头也是那么热,好像一把火在烧。模模糊糊的,琼珊似乎在看着他,那双眼睛,焕发出光彩……

高手支招之六——精读检测

一、基础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苔藓.(xiǎn)掺.酒(chān)出殡.(bìn)扶弱济.困(jì)

B.瞥.见(piē)昵.称(nì)狭窄.(zhǎi)蹑.手蹑脚(shè)

C.窗槛.(jiàn)着.想(zháo)砖砌.(qì)一幢.(zhuàng)

D.模.特(mó)编辑.(jí)唠.叨(láo)瞅.一眼(qi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天早晨,那位忙忙碌碌的医生扬扬他篷松的灰色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B.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愁莫展。

C.她面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下来的塑像。

D.他还是个暴燥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在茎上。

A.启事傲然攀附

B.启示傲然依附

C.启事毅然依附

D.启示毅然攀附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

和“七”。

C.“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河,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5.下列有关欧·亨利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雪德尼·波特,是美国短篇小说作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

篇小说。

B.欧·亨利的小说故事奇特而又耐人寻味,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这样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C.欧·亨利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竞选州长》《黄雀在后》等。

D.美国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纪念对短篇小说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二、精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2—15“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6.在画横线的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了细致的描写。那么,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7.“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既然“毫无用处”,琼珊为什么还在“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8.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个情节?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请作具体分析。

9.这篇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0~12题。

秘密花园

一个星期前,女儿卡罗琳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水仙,执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强强地赶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而且还被雾笼罩着,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将车开到了卡罗琳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我留在这儿吃饭,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出来好吗?”卡罗琳说,“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我谨慎地问。

“3分钟左右,”她回答我,“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了。”

10分钟以后还没有到,我焦急地望着她:“我想你刚才说3分钟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我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值得这么做吗?我想。到达一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我们穿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这地方的平和与宁静抚慰了我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我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这座山顶上,就在这一片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几英亩的水仙花: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倾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间,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花名),如瀑布倾泻其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郁金香。

仿佛这一切还不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那粉红色的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涌上我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么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我们看见几行字:

我知道您要问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40年前。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语。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说:

……

卡罗琳听了我的话,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10.秘密花园是怎样建成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回答。

11.作者略写花园的建造过程,详写花园的优美环境,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

..着的地毯。

(2)是不是太阳倾倒

..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

12.把倒数第二自然段省略的“说”的内容补写在下边。(含标点70字左右)

三、语言运用

13.(2007南京高考模拟,18)下面一段话的正确顺序是①不同的是,对于水来讲,以前它们从海洋出发最后再回到海洋,只是完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它们徒手而来,空手而归)。

②在世界上,现在有两种事物的循环或轮回比较相像,一种是树叶,一种是水。

③后来,由于人类的崛起及其对地表的无限开掘和占据,它们便沦为了苦难的往返搬运不息的奴隶。

④这是两种壮美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树叶春天从土地升到树上,秋天它们带着收集了三个季节的阳光

又复归土地。

⑤而水从海洋升到天空,最终通过河流带着它们搬运的土壤又返回海洋(江河就是它们的永恒的道路和

浩荡的队伍)。

14.(2007浙江杭州一模,22)参照下面的句子仿写,要求结合你的生活感悟,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我们可以躲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些芝麻小事。

四、写作训练

15.《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一片常春藤叶成了琼珊生命的寄托。几经风雨而未凋落的常春藤叶鼓舞了琼珊,使她战胜了疾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对此你有何感悟?你生命中的“常春藤叶”又是什么?

请以“生命中的常春藤叶”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精读检测答案与提示

1.提示:B项中“蹑手蹑脚”的“蹑”应读为“niè”;C项中“着想”的“着”应读为“zhuó”;D项中“瞅一眼”的“瞅”应读为“chǒu”。

答案:A

2.提示:A项中“篷松”的“篷”应写作“蓬”;B项中“一愁莫展”的“愁”应写作“筹”;D项中“暴燥”的“燥”应写作“躁”。

答案: C

3.提示:“启示”是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启事”则是一种文体。“傲然”强调叶子在风雨中坚强不屈;“毅然”强调坚决、毫不犹豫,与语境不合。“依附”即附着;“攀附”指附着东西往上爬,不符合藤叶的特点。

答案:B

4.提示:D项中的“三四里”是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答案:D

5.提示:C项中的《竞选州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

答案:C

6.提示:作者作这样细致的描写就是为了强调“最后的常春藤叶”对于琼珊的重要作用,正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同时也暗示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里登高画最后一片叶子的艰难。

“贴在墙上”,这一细节为下文揭开真相作了必要的铺垫。

参考答案:(1)正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2)暗示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里登高画最后一片叶子的艰难。(3)“贴在墙上”,这一细节为下文揭开真相作了必要的铺垫。7.提示:虽然“毫无用处”,琼珊还在“心满意足”地“织”,说明她对生活有了乐趣,有了生的愿望。

作者正是用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参考答案:形象地说明了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8.提示:从全文可以看出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贝尔曼老人在风雨交加的夜里登高画最后一片叶子。而作品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是通过对最后一片叶子的描绘及苏艾的叙述来写的。这样写,给读者留下足够想像的情节空白。

参考答案: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贝尔曼老人在风雨交加的夜里登高画最后一片叶子。这动人的情节,作品中并没有正面描写,但读者可以从最后一片叶子的描绘及苏艾的叙述中想像得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着风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拦黄色和绿色颜料,在施展他从未施展过的艺术才能。这样写,使读者留下足够想像的情节空白。

9.提示:这是“欧·亨利式结局”,即“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答案:体现了作者短篇小说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即“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却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虽说是令人宽慰的,但却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10.提示:扣住小说中的三个回答来概括。

参考答案:一位妇女在四十年里,每天花一点时间,用自己的劳动慢慢建成的。

11.提示:把加点词的词义和描写对象——水仙花结合起来,展开想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燃烧”形象地表现水仙花成片怒放的姿态,也体现出一种生命力。(2)“倾倒”以拟人手法把太阳看作一个饱含温情的人,生动地表现花园那种震撼人心的美丽。“漏”字表现花的繁多以及放肆盛放的姿态。

12.提示:倒数第二自然段省略的“说”的内容出自小说中的“我”之口,根据上文“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和下文卡罗琳最后所说的话,“说”的内容应该一是表达“震撼之情”,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

参考答案:她几乎在40年前就开始了,这些年里每天只做一点点。因为她每天一点点不停的努力,这个世界便永远地变美丽了。想像一下,如果我以前早有一个理想,早就开始努力,只需要在过去每年里每天做一点点,那我现在可以达到怎样的一个目标呢?

13.答案:②④⑤①③

解析:找准话题,注意句子的对举关系,注意关联词的衔接,注意句子间的逻辑事理关系。

14.提示:要注意句式相似,有现象描叙,感悟合理。

答案示例:我们可以走出万里之遥,却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使我们终生眷念也终生眷念我们的也许只有我们的母亲。

15.写作提示:这里的“常春藤叶”象征精神支柱,象征某种信念。要扣住这个象征意义构思写作。内容方面既可扣住小说来写,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参考例文:

生命中的常春藤叶

爱是我们生命中的绿叶。

有爱就有恨。恨是我们生命中的大鳄,它吃掉了信心,吃掉了活力,吃掉了友谊,也吃掉了鲜灵的肉体。

恨常常让人产生不良的念头,这种不良的念头,于人于己,都是罪恶。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仍在那堵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上,仍旧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老贝尔曼静候二十五年的“杰作”。

那片在寒风冷雨的抽打下坚持不落的常春藤的叶子,是罹患肺炎,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的琼珊小姐活下去的全部希望,是一面为她招魂而升起的旗。

“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琼珊是从三天前开始数的,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绿叶。

2—16

“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又掉了一片,……只剩四片了。”

……

叶子在凄风苦雨中越落越少。我想: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比作常春藤的话,那么附加在生命之上的诸如“童趣”、“健康”、“活力”、“名利”、“友谊”、“纯真”、“诚信”、“机遇”等等,就是常春藤上的叶子。在岁月的凄风苦雨里,爱恨情仇中,生命之藤上的叶子同样是越掉越少,少到最后,只剩下一片叶子,那这最后的一片叶子叫什么呢?

我说:“它叫爱。”

也许你的人生里有太多的苦难——患病、辍学、失恋、失业、丧亲……你失去的太多太多,但只要你保留那份爱,或者,另一个人在你绝望之时给了你那份爱,——那种对人生的、对生活的,对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爱,你的精神之舟就获得了浩大有力的水面,你那束奄奄一息苍白无力的生命之火就会重新燃旺,焕发生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