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赤壁赋》即是他此时所作。在词的创作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书法上,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

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

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

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

南)

(8)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

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

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

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

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

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

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

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

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而

(1)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而不知其所止。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

(2)连词,表修饰译为“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译为“就”“然后”: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译为“和”“与”或不译: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6.乎

(1)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郁乎苍苍。浩浩乎。飘飘乎。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

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五、其他重点字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2、白露横.江(笼罩)

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4、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浩浩

..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乎如冯虚

6、渺渺

..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7、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8、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9、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10、方.其破荆州(方,当)

11、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2、哀吾生之须臾

..(片刻)

13、知不可乎骤得

..(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1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1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享用)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译文: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句: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译句:

8.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句: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10.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句:

七、成语积累

1.遗世独立:超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2.如泣如诉:像哭泣,像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余音袅袅:袅袅,声音婉转悠长。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一世之雄:一代的英雄。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比喻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赤壁赋 知识点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 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 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 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 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 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 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浩浩乎如虚御风() 2、山川相缪() 3、举匏尊以相属()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白露横.江(横:。) 2.纵.一苇之所如.(纵:;如:。) 3.凌.万顷之茫然(凌:。) 4.浩浩 ..乎如虚.御风(浩浩:;虚:。) 5.倚.歌而和.之(倚:;和:。) 6.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袅袅:;缕:。) 7.正襟危.坐(危:。) 8.方.其破荆州(方:。) 9.固.一世之雄也(固:。) 10.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 11.知不可乎骤.得(骤:。) 1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一瞬:。)13.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今义:)(2)白露横江(古义:今义:) (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不知之既白()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望: ①七月之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①扣舷而歌() ②歌曰() ③倚歌而和之() 3、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浩浩乎如虚御风()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 ②而卒莫消长也()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倚歌而和之() 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⑦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⑧耳得之而为声() 2. 之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的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 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 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 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 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 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 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 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江陵 10、渺沧海之一粟 11、歌窈窕之章 12、哀吾生之须臾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3、徘徊于斗牛之间(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3.如: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5.长: 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7.而: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字音: 1、壬戌(r?nxū) 10、酾酒(shī) 2、桂棹(zhào)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 4、幽壑(ha) 13、扁舟(piān) 5、嫠妇(lí) 14、匏樽(páo)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16、无尽藏(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jí) 9、旌旗(jīng) 18、枕藉(jia) 二、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三、实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 ..:.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3)纵.一苇 ..之所如.:.纵,任。如,往 (4)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5)击空明 ..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 (6)渺渺 ..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7)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 (11)方.其破荆州:当 (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 (14)寄蜉蝣 ..于天地:喻人生短促 (15)逝者如斯.:.此,指水 (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消减和增长 (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 (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四、重点虚词 (1)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2)之. 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3)而.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 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 (4)其. 其.声呜呜然:那 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 何为其.然也:语气词 (5)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 (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 (8)而今安.在哉:哪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一、作家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生平: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旧党司马光执政,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后来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思想:苏轼受儒、佛、老三家哲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创作:苏轼创作丰富,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层次解说。 全文分5个自然段,每段意思分别为: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赤壁,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思“美人”(借指理想)而不得见,再加上箫声的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引发生命的短暂的悲叹。 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变”与“不变”的哲学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并

《前赤壁赋》学习知识点归纳

《前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6、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本课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 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 “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 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 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 》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 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 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 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 ()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 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 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杯盘狼籍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桂棹兮兰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倚歌而和之 10、其声呜呜然 1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12、苏子愀然 13、正襟危坐 14、山川相缪 15、方其破荆州 16、下江陵 17、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 和散文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 》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 i ng)虚御网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 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I i )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人。)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兰亭集序 一、字音 二、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得 三、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今义:居于次一等 2、俯察品类 ..之盛古义:物品、物类今义:物品的种类 3、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4、或取诸怀抱 ..襟怀抱负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四、重要词语 1、修禊.事也祓禊,一种祭祀活动。 2、列坐其次.地方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况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尽。信:实在,确实。 5、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相互结交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诸:之于悟:面对面 7、及其所之.既倦到,达到 8、向.之所欣向:以前,先前 9、况修.短随化.修:长化:造化 10、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面对喻:明白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把……看成一样 齐:把……看做等同 五、一词多义 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表凭借,用来……)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表原因,……的原因) 一 ①其致一也(一样)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修 茂林修竹(高) 修守战之具(修理,修整) 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治)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六、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年少和年长的人。) 2、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3、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4、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七、文言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3、列坐其次省略句 4、放浪形骸之外省略句 5、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八、翻译句子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获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 4、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赤壁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