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教案

人文与社会教案
人文与社会教案

人文与社会教案

――再唱《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了解赫哲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赫哲族的生活习俗,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使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是我们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知识技能:了解赫哲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赫哲族的文化历史。

教学准备:歌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歌曲。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二、过程

乌苏里船歌艺术构成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部分和尾声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虚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它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虚词,与第一段相呼应。

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很明显,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

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内容的歌词。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的经典

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反映赫哲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调。《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乌苏里船歌》对赫哲族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文体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苏里船歌》;

(2)国内的听众只要听到《乌苏里船歌》,就知道这是

赫哲族民歌;

(3)谈起赫哲族,就会提到《乌苏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4)在1980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三、想一想:怎样保护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

板书设计

再唱《乌苏里船歌》:

生活习惯

民俗特点

人文与社会教案四年级下册

《人文与社会》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 第1课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 教学目标: 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 黑龙江的概况 教具准备: 地图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 1、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 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全长4370千米(从上源至河口),流域面积 184.3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 88.7 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点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为上游,长900千米;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长950千米;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970千米。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流域年径流量3465亿立方米。 2黑龙江的物产: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与史氏鲟、鳇鱼一样,大麻哈鱼是我国渔业当中的珍稀种和特有种。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国水域内产卵。9月上旬,农历秋分前后,在乌苏里江群体数量逐日增多;9月下旬,群体数量达到高峰。至10月上旬群体数量显著减少,直到江河封冻前回归结束。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嘉荫河曾是我省境内传统的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场,过去这里河水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平坦的沙底河道上布满适合大麻哈鱼产卵的鹅卵石。 遗憾的是由于过度捕捞,现在已见不到那样丰富的鱼类了。 三、小资料黑龙江两岸资源及风土人情: 1、森林资源:黑龙江省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北段,北部是沿黑龙江右岸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则是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构成的东部山地。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是由北北东向南南西。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2、黑龙江人生活习惯:过去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养狗,可以就地取材;二是轻便保暖,戴在头上,帽耳朵一系,又长又厚的绒毛把头脸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任你风吹雪打,我自岿然不“冻”;三是方便耐用,一顶狗皮帽子戴个十年八载的没问题,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坐在屁股底下当座垫…… 狗皮帽子大都是自家做的,将狗皮熟好后,照帽胎的样子剪裁好,就

人文与社会教案(六年级下册)

《人文与社会》第一单元曾经的辉煌 1、东北的解放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方。 2、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的省份,又与前苏联相邻。 3、了解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全国其他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北是什么时候解放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东北的解放。 二、授新课 (一)1、请同学们打开书,你们熟悉这张照片吗?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安门前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 2、提问: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全国其他地方呢? (二)调查活动 1、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为什么黑龙江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 2、东北的解放早于全国其他地方有三个原因:A、因为有苏联红军的支援。B、这里的人民已经和日本法西斯斗争了14年。C、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3、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的省份,又与前苏联相邻,1945年8月15日黑龙江解放。 (三)我的调查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全国解放故事? (四)拓展学习 1953年,哈尔滨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

为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也就是省会。 三、总结:东北的解放早于其他地方是因为与前苏联相邻,以及苏联红军的支援。东北地区沦陷了14年,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东北在1945年8月15日终于解放了。 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2、前辈们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道哈尔滨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后方的中心城市。 2、哈尔滨市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棉衣、布鞋等军需物资。 3、老百姓为解放的胜利做了哪些工作? 4、广大的工人负担着部队的武器的维修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放后的黑龙江成了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的大后方,前辈们为人民的解放战争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授新课 (一)、我们的研究 通过资料学生知道: 1、哈尔滨铁路工人抢修铁路支援解放作战。 2、黑龙江作为大后方,在人力和物力两方面有利地支持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 通过网上收集: 1、妇女会组织广大妇女为子弟兵缝制鞋子。 2、在物资方面,哈尔滨市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棉衣、布鞋等军需物资。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1、知道东北军工部的兵工厂承担了为前线部队生产武器弹药的任务。 2、老百姓冒着炮火,勇敢地运送伤员,输送军需物资,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三、总结:同学门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材料,了解了前辈们为共和国成立作出的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获得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二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主备: 授课时间 : 课题我们的历史很悠久备课时间上课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感受省著名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等,体会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过程与方法2、了解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3、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教学重点1、是使学生知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长河的源头之一。 教学难点2、选择直观、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组织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促进 教学准备省文明遗址位置图,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图片 教学环节调整补充 一、导入;稳定学生情绪,与学生交谈,请说说假期中去过哪些地方?每当到外地,人们问起你是从那里来时,你是怎样说的?(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二、对我们是人,我们的家乡是。你可知道为什么叫吗? 三、播放纪录片”龙之江”,并展示图片,引发思考。在黑板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景物提出问题:在哪里见过?他们是从那里来的?猜一猜: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先人做什么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与历史知识的时空感。 四、分组活动。组织学生在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共识,做好集体交流准备,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五、集体有序发言,教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看图说出土了那些文物距今有多久远。 六、教师总结;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水陆交通相当方便。从那遥远的古代起,中华民族先民就已劳动、生息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并创造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授课时间 : 新成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课题远古的遗存备课时间上课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感受省著名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等,体会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过程与方法2、了解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3、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教学准备省文明遗址位置图,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图片。 教学环节调整补充 一、展示图片,引发思考。在黑板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景物提出问题:在哪里见过?他们是从那里来的?猜一猜: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先人做什么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与历史知识的时空感。 二、分组活动。组织学生在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共识,做好集体交流准备,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三、集体有序发言,教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4、看图说出土了那些文物,距今有多久远,然后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下册

人文与社会教案 一年级下册 2 课标要求: 1. 使学生感受到黑龙江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利用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积极探索,发挥聪明才智发展生产,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体现出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 从节日和活动项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黑龙江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3. 通过对黑龙江生产和生活中精彩内容的接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 知道黑龙江美食品种繁多、口味独特,引导学生了解黑龙江的风味饮食及制作方法,从名品美食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黑龙江风土人情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初步认识黑龙江具有标志性和地区代表性的特 色设施,引导学生知道在历史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中黑龙江的设施在不断增加和改 3 变,使我们能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知道黑 龙江拥有大量的神话传说,黑龙江的神话传说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具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4. 了解黑龙江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感受黑龙江人热爱生活、不断进取、健康乐观的精神风貌。 5. 了解黑龙江地区著名的节日和 各种活动项目,关注黑龙江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新创建的风格独特的活动项目。与黑龙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家乡的精神文化建设 献计献策。 6. 感受黑龙江生产生活的精彩,知道这种精彩是黑龙江人靠自 己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取得的,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我们社会的 进步。教学重点: 1. 2. 黑龙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丰富。让学生了解 黑龙江地区的著名节日和各种活动项目,从而了解黑龙江的人们热爱生活、 不断进取、健康乐观的精神风貌。 3. 黑龙江人的精神推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教学难点: 1. 2. 对黑龙江人丰富生活底蕴的理解。黑龙江地区的著名节日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中华明探 《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程标准】 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现在把其他三大

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字萌芽 阶级分化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四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 第1课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 教学目标: 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黑龙江的概况 学习难点:了解黑龙江的物产 具准备:地图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 1、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 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全长4370千米(从上源至河口),流域面积 184.3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88.7 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点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为上游,长900千米;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长950千米;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970千米。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流域年径流量3465亿立方米。 2黑龙江的物产: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

五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1 第1课寻访先辈的足迹 教学目标: 1、懂得黑龙江省的历史悠久。 2、能够从中寻访先辈的足迹。 教学重点:寻访先辈的足迹。 教学难点:唐朝时黑龙江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过程: 一、黑龙江人的历史有多长? 它们有的离我们有两万年,离我们最近的也有6000多年以上 二、七星祭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台,它们是谁建造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个东西呢?想一想。 天文方面社会方面 技术方面七星祭坛政治方面 宗教方面文化方面 调查当地的遗产 三、找一找,说一说。 唐朝时黑龙江是什么样子的? 四、我们的发现。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宁安市的渤海遗址,阿城地区的金口京遗址。

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第2课时和祖国一起阵痛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的见证,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认识到当时被侵略的原因。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的见证,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认识到当时被侵略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唐朝时黑龙江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看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难发现,东北地区的疆域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总体来说,在古代,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极具特色,让人充满想象,而到了近代,版图就不断缩小了。大人们说,那是因为我们国力衰弱,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了我国大片的领土。真是让人痛心啊!今天, 我们就来和祖国一起阵痛。 板书课题:和祖国一起阵痛 2、师生互动 播放视频文件 (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板书,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三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欢天喜地的节日 第1课、过大年 教学目标: 了解过年的的意义以及来历 教学重点: 过年的各种习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传说的年的来历。 二、授新课 1、传统的年俗: 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 2、思考题 北方过年的俗语。 三、拓展 现在的过大年。 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第2课丰富多彩的节日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各个节日。 教学重点: 各个节日的日期以及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诉说自己知道的节日有哪些,如果知道其来历就介绍一下 二、新课: 1、传统节日 重阳节老人节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吃元宵,看花灯。 2、非传统节日 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 齐齐哈尔观鹤节 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 六一儿童节 十一国庆节 植树节 3、拓展 越来越多的节日 父亲节和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母亲节和父亲节你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第3课我们去采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 教学重点: 少数民族是怎么重视他们的节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国家除了一些重要节日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节日,这节可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二、新课。 1、鄂伦春族——篝火节 读课文 要求: 1)、篝火节的日期 2)、在篝火节中人们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汇报 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学生阅读汇报通过阅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3、拓展 其他民族的节日你都知道哪些? 教学反思:

年级:三年级学科:人文与社会授课时间: 第二单元百姓大秧歌 第1课奶奶的爱好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秧歌。 教学重点: 大秧歌是什么?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运动上的爱好。然后在说说你奶奶或爷爷的爱好 2、新课 1)舞台外的演出 学生通过看图片,读课文了解大秧歌 2)节日里的盛宴 大秧歌都有哪些形式? 学生汇报 3)生命力的赞美 东北大秧歌不光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思考题 学习上面的内容,你明白为什么大秧歌为什么经久不衰,越来越红火了么?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 年级:二年级 主要容:和睦的群体、智慧的群体、爱国的群体 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系统分析: 和睦的群体的主体容是的民族和人口。目的是从民族和人口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的组成以及在互相交往中呈现的精神品质。中心观点是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不论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世居民族,还是后来迁移到这里的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人们,都能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智慧的群体主体容是的生产和生活。目的是从生产和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呈现的精神品质。中心观点是省是一个勤劳的群体,一个智慧的群体,具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爱国的群体主体容是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感人行为。目的是从上述容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爱国境界。中心观点是省人们不但一个团结的群体、勤劳的群体,智慧的群体,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胸怀的群体。 教材重点及难点: 1、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和睦大家族; 2、人在与不力的自然环境不懈抗争,利用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生活中呈现的良好精神品质。 3、人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识字量小,阅读能力有限,认知能力较差,所知甚少。但喜欢听故事。为此,教学时主要以给学生讲故事为主,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与启迪。 第一单元教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和睦的群体

单元目标:1、感受人的民族构成,知道是一个多民族组成; 2、了解、等地的人们迁移的典型事例; 3、了解居住在地域的人们互相帮助的典型事例。 容分析:本单元的主体容是的民族和人口。目的是从民族和人口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的组成以及在互相交往中呈现的精神品质。中心观点是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不论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世居民族,还是后来迁移到这里的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人们,都能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教学重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和睦大家族,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亲如兄弟。 教学难点:民族和人口的概念。 方法策略:以故事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实物教学法、讲解法相结合 课题辨民族 教学目标:在居住的民族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

三年级上人文与社会教案

备课笔记 科目:地方 年级:三年级 教师:邹继春

朗乡林业局第一小学校 地方教学进度表

地方教学进度表

课程表

小学地方课程目标 《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本课程的实施希望实现四个平台的要求,即:知识理解应用构建平台、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笔试以往意义的乡土知识的普及性教材,而且了更多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上,它不局限于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上的县城的知识,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体验性知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获得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更为有用的综合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课程从引领学生感受龙江起步,通过对社会的“感受”认识到“热爱”到立志“贡献”环节,加速学生对社会由“亲近”到“关注”到“融入”到“发展”的这种系列化的由浅入深的情感和行为的转变。 《技术》课程目标:学生对技术世界具有初步和认识,他们通过技术活动体验到解决技术问题和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过程,在初步具有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各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

活中的现实问题,有效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让他们了解技术与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建立和谐关系;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爱环境保护自然。 三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容:介绍家乡的位置,及几条江、几个城镇名字的由来以及省风土人情。包括:1.我的家乡2.地名中的秘密3.省的骄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系统分析,本册教材分三个单元,以自然状况为基础分为:第一单元我的家乡,是从地图开始认识。第二单元地名中的秘密,是从地名开始深入认识。第三单元的骄傲,是从人开始进一步认识。 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这一形式,初步认识的版图位置及形状,知道它的形状像天鹅。知道省简称“黑”,省会城市是,知道的省鸟是天鹅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一个地区来讲,自然状况是基础,人则是关键因素,因此,人文与社会的学习关键是对人这个群体的认识,对人身上所凝聚的精神的理解。本册教材只是带领学生初步聚焦人,对其外在的鲜明的特点进行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让学生知道,的版图形状和地理位置。的省鸟和省会。2.让学生了解地名的秘密和季节变化方面的情况。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的版图形状和地理位置。的省鸟和省会。

2015四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2015四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课题第1课 干流起点“北极漠河” 课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黑龙江的概况。 教学难点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 教 程一、导入新课 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 1 、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

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3支,其中一支 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 2 、黑龙江的物产: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 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与野生动物 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程三、小资料黑龙江两岸资源及风土人情: 1、森林资源:黑龙江省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北段,北部 是沿黑龙江右岸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则是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构成的东部山 地。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是由北北东向南南西。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2、黑龙江人生活习惯:过去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养 狗,可以就地取材;二是轻便保暖,戴在头上,帽耳朵一系,又长又厚的绒毛把头脸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任你风吹雪打,我自然不“冻”;三是方便耐用,一顶狗皮帽子戴个十年八载的没问题,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坐在屁股底 下当座垫……

狗皮帽子大都是自家做的,将狗皮熟好后,照帽胎的样子剪裁好,就可以缝制了,面料视经济状况而定,有花旗布的,有华达呢的,讲究一点的用礼服呢或灯芯绒。不过这狗皮帽子也有个小小的缺点,就是新制成的时候,一到下雪天就散发出些微腥味。 黑龙江冬季漫长,吃感才是一种习俗,干土豆片,豆角片,茄子片等可以一直吃到夏天来临,干菜味道浓郁,口感劲道,深受人们喜爱。 教学反思: 课题第2课三江平原好地方课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物产和作用。 教学重点三江平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三江平原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 教 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们省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么,我们吃的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1) 课题:我们的家在黑龙江 教学目标:1.认识黑龙江版图形状。 2.知道黑龙江是我的家乡,我是黑龙江人。 教学重点:明白黑龙江是我的家乡,自己是黑龙江人 教学难点:构建黑龙江是我的家乡的概念 教学准备:黑龙江地图、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 1.出示黑龙江地图,引出黑龙江是我的家乡 话题,让学生对家乡有个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黑龙江的版图 像什么,进而让学生认识熟悉家乡版图轮 廓。 二、活动二 1.让学生在黑龙江的版图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黑龙江版图的轮 廓)。 2.说班次为什么这样画家乡。 板书设计: 1.我们的家在黑龙江 像一只美丽的天鹅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2) 课题:黑龙江在哪里 教学目标:1.认识黑龙江中国的一个省。 2.了解黑龙江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知道黑龙江是祖国的一个省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黑龙江地图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 1.出示中国地图。 2.让学生指出黑龙江在中国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3.带领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中国有几个省市自 治区,体会黑龙江是祖国一个省的概念。 二、活动二 1.学生出示课前搜集和调查写有黑龙江名称的 图片资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电视台 台标、报纸等。 2.让学生把找到写有家乡名字的实物、图片等 资料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2.黑龙江在哪里 黑龙江是祖国的一个省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3) 课题:家乡的山水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黑龙江的山和水。 2.感受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的自然风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自然风光的美丽 教学准备:黑龙江地图、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一、看图——赏景 1.出示图片,让学生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 你最喜欢哪幅图片,为什么 2.请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喜欢的图片时, 老师要坂这样的图片定格。 3.老师配乐做图片简要介绍。 二、读文赏景 1.多次范读、领读儿歌或小短文。 2.让学生模仿读、自由读、独立读。 板书设计: 3.家乡的山水 大兴安岭镜泊湖兴凯湖松花江嫩江 一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4) 课题:黑龙江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黑龙江物产的丰富。

人文与社会教案(六年级下册)

审核: 授课时间 : 第一单元曾经的辉煌 1、东北的解放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方。 2、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的省份,又与前苏联相邻。 3、了解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全国其他地方? 教学重点:知道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方。 教学难点:了解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全国其他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北是什么时候解放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东北的解放。 二、授新课 (一)1、请同学们打开书,你们熟悉这张照片吗?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安门前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 2、提问: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全国其他地方呢? (二)调查活动 1、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为什么黑龙江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 2、东北的解放早于全国其他地方有三个原因:A、因为有苏联红军的支援。B、这里的人民已经和日本法西斯斗争了14年。C、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3、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的省份,又与前苏联相邻,1945年8月15日黑龙江解放。(三)我的调查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全国解放故事? (四)拓展学习 1953年,哈尔滨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也就是省会。 三、总结:东北的解放早于其他地方是因为与前苏联相邻,以及苏联红军的支援。东北地区沦陷了14年,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东北在1945年8月15日终于解放了。 教学反思:

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2、前辈们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道哈尔滨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后方的中心城市。 2、哈尔滨市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棉衣、布鞋等军需物资。 3、老百姓为解放的胜利做了哪些工作? 4、广大的工人负担着部队的武器的维修工作。 教学重点:老百姓为解放的胜利做了哪些工作? 教学难点:哈尔滨市向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棉衣、布鞋等军需物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放后的黑龙江成了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的大后方,前辈们为人民的解放战争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授新课 (一)、我们的研究 通过资料学生知道: 1、哈尔滨铁路工人抢修铁路支援解放作战。 2、黑龙江作为大后方,在人力和物力两方面有利地支持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 三、总结:同学门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材料,了解了前辈们为共和国成立作出的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获得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教学反思: 年级:六年级学科:人文与社会教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课时一课时 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3、辉煌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22个落户黑龙江省。 2、被周总理誉为“国宝”的第一重型机械厂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3、知道1959年发现大油田。 教学重点:知道1959年发现大油田。 教学难点:知道“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22个落户黑龙江省。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黑龙江人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解放初黑龙江人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又取得了怎样的辉煌的战果?

人文与社会教案7下

人文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黑龙江人的生活 冬令营的收获 第一课时 导言:生活是蕴涵生命绿色的树,劳动生活是拥抱沃土的根,物质生活是挺拔向上的躯干,精神生活是繁茂多彩的枝叶。你想了解独具特色的黑龙江人的生活吗? 、 活动1 结合上图,想想爬犁的哪几个部位有利于滑行?黑龙江地区为什么曾普遍用爬犁做交通工具?它适合哪种自然环境?

活动2 观察上面图片,你发现古代黑龙江人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图片中的交通工具吗?现在黑龙江人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3、观察客运量变化表,说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黑龙江的交通运输以哪种形式为主?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课时

活动4、短途交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一种方式,你每天上学使用哪种短途交通工具?和你爸爸、妈妈上学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一样吗? 活动5、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物产?如果有外地游客到来,你准备如何向他们介绍你的家乡?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的事物,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拿起手中的相机和画笔,捕捉生活中最美丽的瞬间。把你眼中的美味佳肴、多彩服饰、温馨 家居、特色建筑拍下来、画下来,展示给大家。越多越好哦!

人文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黑龙江人的生活 模拟学习博物馆 第三课时 第一学习空间——回到过去 我们进入渤海国,目睹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情况。 请看图: 金代是继渤海之后古代黑龙江历史上又一发展高峰。请查找相关文字资料,仿照学习报告单的模式,描绘一下金代人的劳动生活。 第二学习空间——系列模拟室

第一模拟室“开发北大荒”。 一、模仿着拓荒者垦荒的程序,开始了艰辛的拓荒活动:选地—烧荒—翻地 —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秋收。 二、模拟机械化设备进行耕地、插秧、喷洒农药、收割、扬场、仓储。 两次北大荒模拟劳动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拖拉机播种机 康拜因扬场机 金属粮仓农用飞机 第四课时 第二模拟室“今天我上课”。 给模拟的学生上一堂关于黑龙江劳动生活的课。于是我投入到紧张的整理资料、备课的工作中:选定本节课的主题——查阅选取资料——设计具体方案——准备教具、仪器——链接重组相应网站——上课——批改作业——教学反思……

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冯东 本学期担任《人文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为了更好的与各学科配合工作,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特作以下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科是省级地方课,传承和弘扬黑龙江文化和精神,通过对家乡的感知和认识,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近与关注;通过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优化学习发式。从而在一个新的目标下,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省在新时代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增强综合国力,为加强建设我省老工业基地输送人力资源。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专题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积极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努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二.具体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观察社会发展状况,热爱他人,关注他人。 三.教学的措施 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严格要求学生。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为主,多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1、利用本校有利条件,收集有关资料,开展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活动,互相交流,扩展学生知的识视野,形成积极学习地方课程的氛围。

2、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重点处理好学科教材与地方教材的联系,兼顾学生的阅读和活动的自由。 3、重视学生的资料收集,教师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编辑成册,达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写出笔记(摘记、内容简介、心得随想等),达到为家乡骄傲和自豪的教育效果。 4、提倡学以致用,多向身边的人介绍自己家乡,宣传自己的家乡。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相信在不懈地努力下会使本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计划

七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

2017—2018年度二学期七年级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九周第一课时冬令营的收获 第十周第二课时黑龙江的交通、特产 第十一周第三课时模拟学习博物馆 第十二周第四课时第二模拟室“今天我上课” 第十三周第五课时王奶奶的一天 第十四周第六课时选举班干部 第十五周第七课时黑龙江文化遗产 第十六周第八课时双十一购物节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七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第三单元黑龙江人的生活

教学目标:了解黑龙江的交通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重点:古代黑龙江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特点。 难点:现代黑龙江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导言:生活是蕴涵生命绿色的树,劳动生活是拥抱沃土的根,物质生活是挺拔向上的躯干,精神生活是繁茂多彩的枝叶。你想了解独具特色的黑龙江人的生活吗? 活动1 结合上图,想想爬犁的哪几个部位有利于滑行?黑龙江地区为什么曾普遍用爬犁做交通工具?它适合哪种自然环境? 活动2 观察上面图片,你发现古代黑龙江人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图片中的交通工具吗?现在黑龙江人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3、观察客运量变化表,说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黑龙江的交通运输以哪种形式为主?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黑龙江的交通、特产第二课时 活动4、短途交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一种方式,你每天上学使用哪种短途交通工具?和你爸爸、妈妈上学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一样吗?

活动5、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物产?如果有外地游客到来,你准备如何向他们介绍你的家乡?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的事物,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拿起手中的相机和画笔,捕捉生活中最美丽的瞬间。把你眼中的美味佳肴、多彩服饰、温馨家居、特色建筑拍下来、画下来,展示给大家。越多越好哦! 第三单元黑龙江人的生活 模拟学习博物馆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黑龙江人的劳动生活。 重点:教师从事的工作也是劳动。 难点:教师的劳动成果和工人、边防哨兵的劳动成果有何区别。 第一学习空间——回到过去 我们进入渤海国,目睹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情况。 请看图: 金代是继渤海之后古代黑龙江历史上又一发展高峰。请查找相关文字资料,仿照学习报告单的模式,描绘一下金代人的劳动生活。 第二学习空间——系列模拟室 第一模拟室“开发北大荒”。 一、模仿着拓荒者垦荒的程序,开始了艰辛的拓荒活动:选地—烧荒—翻地 —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秋收。 二、模拟机械化设备进行耕地、插秧、喷洒农药、收割、扬场、仓储。两次北大荒模拟劳动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二年级小学下人文与社会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年级:二年级学科:人文与社会教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课时一课时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课题我们的历史很悠久 学习目标: 1、感受黑龙江省著名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等,体会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 2、了解黑龙江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3、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学习重点1、是使学生知道黑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长河的源头之一。 学习难点2、选择直观、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组织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 一、导入;稳定学生情绪,与学生交谈,请说说假期中去过哪些地方?每当到外地,人们问起你是从那里来时,你是怎样说的?(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二、对我们是黑龙江人,我们的家乡是黑龙江。你可知道为什么叫黑龙江吗? 三、讲故事:龙之江”,并展示图片,引发思考。 在黑板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景物提出问题: 在哪里见过?他们是从那里来的?猜一猜 :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先人做什么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与历史知识的时空感。 四、分组活动。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共识,做好集体交流准备,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二年级学科:人文与社会教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课时一课时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 课题远古的遗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黑龙江省著名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等,体会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 过程与方法 2、了解黑龙江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3、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先民生产生活的简单情况,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成就和为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与我省历史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教学准备黑龙江省文明遗址位置图,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展示图片,引发思考。 在黑板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景物提出问题:在哪里见过? 他们是从那里来的?猜一猜: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先人做什么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与历史知识的时空感。 二、分组活动。 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共识,做好集体交流准备,教师深入小组巡视指导。 三、集体有序发言,教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看图说出土了那些文物,距今有多久远。 教师总结

人文与社会教案(五年级下册)(1)

第1课寻访先辈的足迹 教学目标: 1、懂得黑龙江省的历史悠久。 2、能够从中寻访先辈的足迹。 教学重难点:寻访先辈的足迹。 授课时间: 3 月12 日授课人:张玉庆 教学过程: 一、黑龙江人的历史有多长? 它们有的离我们有两万年,离我们最近的也有6000多年以上 二、七星祭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台,它们是谁建造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个东西呢?想一想。 天文方面社会方面 技术方面七星祭坛政治方面 宗教方面文化方面 调查当地的遗产 三、找一找,说一说。 唐朝时黑龙江是什么样子的?

四、我们的发现。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宁安市的渤海遗址,阿城地区的金口京遗址。 第2课时和祖国一起阵痛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的见证,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认识到当时被侵略的原因。 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的见证,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认识到当时被侵略的原因。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授课时间: 3 月26 日授课人:张玉庆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看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难发现,东北地区的疆域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总体来说,在古代,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极具特色,让人充满想象,而到了近代,版图就不断缩小了。大人们说,那是因为我们国力衰弱,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了 我国大片的领土。真是让人痛心啊!今天, 我们就来和祖国一起阵痛。 板书课题:和祖国一起阵痛

2、师生互动 播放视频文件 (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板书,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师:1904年日本占领我东北三省,夺取南满、旅顺、辽东迫使清政府开放辽阳、凤凰、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16个城市供日本人居住,请看日本侵华的序幕[播放视频九一八] (同学们看完视频,踊跃发言看后的感受,及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如何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前行) ………… 3、总结评价 当外国侵略者把魔手伸向中国时,清政府没有果断的进行反击,而是一味的退让、割地、赔款,一系列的行为促使帝国主义者的野心日益膨胀,他们把中国看成一块便宜的肥肉,都想从中国得到利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 人生活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这段历史是我们的血泪史,屈辱史,但中华儿女的抗争也使这段历史成为抗战史和斗争史。 第二单元第1课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的见证,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