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类证解惑

伤寒类证解惑
伤寒类证解惑

伤寒类证解惑〈赋〉

张泰恒德一氏著

张玉亮点校

第一段:〈此段总括下文〉

霜降之后春分前,

阴盛阳微气烈然,

触冒寒风与寒气,

登时即病名伤寒。

第二段:〈此段言正伤寒及阴症杂症大略〉伤寒三阳纯乎热。热入三阴更无寒。

若寒邪而中阴经,惟有温散之一法。

至伤寒而辨杂病,又需随方而就圆。第三段:〈此段言六经正伤寒〉

太阳则头痛、身热、脊(项)强。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若。

太阴腹满便实、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阴舌干而口燥。

厥阴烦满而囊拳。

在表者,宜发越而散。

在中者,宜和解而痊。

里未实者,苦寒以折。

里既实者,攻下乃安。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

太阳有汗桂枝可先。

葛根汤祛阳明之身热。

柴胡汤理少阳之脉弦。

四逆散治三阴之烦渴;

六乙汤攻胃腑之痞坚。

此是六经真热症,不与阴寒症同看。

第四段:〈此段言合病并病〉

合病者三阳同时受病不比传经有次第。

并病者二阳相并而居;讵较传经无异同。

合病或呕而或利,并病可汗亦可攻。

第五段:〈此段从不可汗下推出种种可汗可下之症〉不可汗本有数端,脉沉与杂症有碍。

不可下自非一类,脉浮与杂症相牵。

故小青龙善治喘呕,

大青龙兼理风寒,

桂麻各半疗身痒而汗不出,

人参新加理身疼而邪未捐,

少阴无热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

太阳误利故下利脉促者,葛根黄连。

热以取汗汗不出,宜造阳以求解。

汗以止热热复生,可再汗以求痊。

战汗分数端邪不传兮,表解即愈。

燥汗止一症饮及时兮,胃润则安。

小承气正逐潮热。

大承气专下秘坚。

调胃汤润胃实而口燥。

黄龙汤去旁注而便难。

柴胡芒硝治阳明肠热不己。

桂枝大黄治太阴腹痛难堪。

胃热兼阴阳早知邪并于一。

下症分缓急,用是等列为三。

第六段:〈此段言汗多亡阳诸症〉(原本缺页)

因知亡阳而筋惕,皆过汗所为。

亡阳而心惕,亦强汗所致。

身摇摇兮,胸满气逆,唯桂苓为可疗。

身振振兮,肉润筋惕非术附则无济。

养真汤治病人双手冒胸,此汗多而宗气衰。

复脉汤治病人六脉俱结,此汗多而心神悸。

甘谰以降奔豚可免肾气之凌。

蜀漆以救惊狂应叹火邪之厉。

第七段:〈此段言误下后痞结诸症〉

致若阴症而下之速因致痞气。

阳证而下之早乃诚结胸。

结有七种。

痞非一宗。

水结者茯苓半夏。

寒结者白散理中。

血结者柴胡归芍。

实结者大小陷胸。

脏结本无阳症脐痛引阴为难治。

支结原非全结发热微呕不可攻。

生姜泻心治食痞而里气逆。

甘草泻心理虚痞而胃中空。

黄半泻心疗热痞而心逆满。

附子泻心除寒痞而身恶风。

胸痞兮,下利不止服余粮而可镇。

心痞兮,意气不息煮旋复而立通。

第八段:〈此段言可吐之症〉

虚烦宜微吐枝子汤吐胸中懊哝不得眠。

实烦宜快吐瓜蒂散,吐膈上冲哭不得息。

黄岑半夏治上焦烦呕为先宜。

枝子厚朴消胸腹烦满为最的。

第九段:〈此段言真寒真热假寒假热之症〉

当谓阴厥者阴之厉。

阳燥者阳之刚。

阳厥者阳似阴而阳益炽。

阴燥者阴格阳而阴愈强。

第十段:〈此段言六经大寒大热之症〉

三阳有寒亦有热。

三阴宜温亦宜凉。

即如太阳犯本则热蓄小腹。

太阳受寒则冷结膀。

茱萸汤治阳明呕谷为至截。

粟谷丸闭阳明洞泄独称良。

阳明中寒不食者黑神散。

阳明饮水无度者白虎汤。

尤厥者因阳明之寒虫攻咽及攻胃。

狐惑因阳名之热虫食脏及食肛。

少阳少眠而盗汗,脉弦衰者,虚所使。

少阳多眠而盗汗,脉弦盛者,热所伤。

太阴有小便而无大便,脉涩者,名脾约。

太阴有头汗而无身汗,尿涩者,必发黄。

太阴脉浮而腹满疼,宜温经以取汗。

太阴脉沉而兼吐利,急退阴以求阳。

半夏散发少阴客寒而咽中痛。

苦酒汤敛少阴客热而咽中伤。

少阴背恶寒当煮熟附子。

少阴烦不卧必求鸡子黄。

呃逆原非一症,在少阴则回阳返本。

厥逆岂仅一经,在少阴则四逆回阳。

脓血见于少阴总知桃花为最。

寒湿中于少阴乃闻真武至强。

厥阴干呕而头苦痛吴茱萸佐以甘草。

厥阴久寒而脉欲绝吴茱萸更加生姜。

水寒在厥阴厥逆心悸兮,赤茯苓甘淡能泻。

阳毒见厥阴下利后重兮,白头翁汤纯苦堪当。第十一段:〈此段言种种虚热之症〉

加以拘急痿瘅症有攸异。

郑声谵语治各不同。

金佛草专主邪热痰嗽。

牛蒡根能疗汗时漏风。

补中益气治病人五官具惫。

升阳散火治病人双手撮空。

宁神益智治伤寒热遗包络。

导赤各半治伤寒邪越心中。

竹叶石膏治瘥后气逆而心欲吐。

蜂蜜猪胆润直肠液竭而便不通。

三燥者眼目口鼻皆苦焦总由三焦遗热。

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合宗。

第十二段:〈此段言各种水症〉

闻之饮多便少名消渴。

水入转出因水停。

水溢於下必作肿,湿盛也,泻以牡砺泽泻。

水浮於上必作吐,土弱矣,补以白术茯苓。

第十三段:〈此段言各种血症〉

衄血者欲愈之,兆衄而不止芩连可取,以散邪。

吐血者内热之证,吐而不休柏皮可挹以安肺。

阳明便血必无汗贵有清导之功。

少阴误汗故多血能无厥竭之惧。

血聚皮肤必发斑发斑者先见红而后见紫必求青黛消斑。

血蓄膀胱必发狂,发狂者小便黄而大便黑,通用桃仁承气。第十四段:〈此段言男女交后传染〉

阴易阳易与女劳同一欲毒。

劳复食复较重感均属危灾。

笫十五段:〈此段言四时感冒有轻有重〉

推之四时感冒施以羌活冲和巳无虞也。

若夫两感伤寒总投冲和灵宝必能生哉。第十六段:〈此段言伤寒而兼杂症〉

他如行气香苏治伤寒而夹气。

疏邪调中治伤寒夹食。

通脉四逆治伤寒而夹阴。

调荣养卫治伤寒而劳力。

第十七段:〈此段言内伤外感之类伤寒〉

又如风温类伤寒气喘者服葳蕤而可定。

风湿类伤寒体痛者煮羌活而潜轻。

中渴类伤寒白虎人参疗脉虚而热不止。

湿温类伤寒白虎苍术除身热而胫如冰。

痉症类伤寒多因中风而感寒湿。

霍乱类伤寒总由饮食而兼暑蒸。

湿症类伤寒尿涩者不可汗而可泻。

温病类伤寒口燥者不可汗而可清。

瘟疫类伤寒须分春夏秋冬以施治。

瘴疠类伤寒当审山水燥湿不同情。

疟疾类伤寒但寒热发作有定。

脚气类伤寒但足膝屈弱难行。

痰疾类伤寒但喘急吐涎而项不强。

食积类伤寒但膨闷恶食而身不疼。

痘症类伤寒但热作不当知胎毒之欲出。

劳疾类伤寒但蒸热无渴乃相火之浮腾。

第十八段:〈此段总结上文〉

嗟乎伤寒杀人甚於锋刀。

扶颠持危只在须臾。

维博洽无以击其理。

维精明无以察其几。

敛齐不敏聊讲此书。

凡我同志敬而听之。

伤寒为生人之大病,故前人多立论著方以垂后世。

然文辞深晦.序次凌乱. 议论浩繁. 不便简阅。

兹出伤寒类证解惑一十八段。其中条理分明,次第清淅,

但医理未能畅发,方药未能完备,故复自注於后。

〈大清光绪十五年仲春月中间〉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伤寒论大题总结

1.太阳病证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个类型。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属于表寒证。但是太阳中风因患者腠理疏松,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脉症依据;太阳伤寒因患者腠理较为固密,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为脉症依据。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于表热证,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脉浮数等为脉症依据。 2.太阳病中风证和太阳病伤寒证的证候特征与组方特征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桂枝汤的组方特征是以辛温的桂枝与苦平的芍药等量相伍,以桂枝解肌祛风以治卫强,以芍药补养营阴,以治营弱。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闭营郁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法,以麻黄汤为代表方。麻黄汤的组方特征是桂枝与麻黄相伍,麻黄为君,发汗解表,伍以桂枝为臣,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使其成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3.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着眼在哪二点?为什么? 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无汗”与“烦躁”二点。无汗为伤寒表实,烦躁为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所致。从而形成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的病机。 4.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简要地概括为哪二点?或然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的精要概括。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有寒痰水饮,又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故形成本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或然证为“或渴(饮不化,津不滋),或利(肠清浊不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气滞),或喘” 6.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伤寒论表解

1 傷 寒 論 表 解 一、太陽病篇 性質-三陽皆屬熱證,太陽為三陽之表,故為表熱證。 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表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中風。 經證 表實-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傷寒。 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蓄水-發熱汗出,脈浮,小便不利-熱與水結。 蓄血-如狂發狂,少腹急結或鞕滿,小便自利-熱與血結。 表虛:解肌、調和榮衛 -桂枝湯。 表實:開腠、發汗散寒-麻黃湯。 蓄水-熱結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蓄血 發狂,少腹鞕滿-抵當湯。 少腹滿,證較緩-抵當丸。 1.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表實證不可用。 桂枝湯 2.酒客病-內有濕熱,不喜甘,得之則嘔。 3.服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熱。 麻黃湯-血弱,津虧,中寒,裏虛等證。 表閉-汗而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形似瘧,日再發-桂枝二麻黃一湯。 府證 證候分類 治 禁

脈洪大,裏有熱-白虎湯。 汗出口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 氣陰兩虛,身疼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 表未解而正氣傷 陽虛陰盛,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傷,煩躁-茯苓四逆湯。 心陽虛,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 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 陰陽兩虛,腳攣急,汗出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 陽虛水泛,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胃中燥實,不惡寒,但熱-調胃承氣湯。 熱邪迫肺,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過汗傷津,內傳陽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參湯。 脾虛氣滯,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 8.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证名脉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 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风邪袭表,卫强 营弱,营卫失调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3L,芍药3L,甘草 2L,生姜3L,大枣12枚 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3L,桂枝2L,甘草 1L,杏仁70枚 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發熱表症邪在肌表 營衛不和 翕翕發熱12 調和營衛桂枝湯 頭痛發熱13 時發熱自汗出54 發熱汗出95 寒邪束表 頭痛發熱35 發汗解表麻黃湯 無汗發熱46 表邪怫郁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23 解肌發汗桂枝麻黃各半湯 表邪未解形似瘧、一日再發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黃一湯 表邪未解 郁熱在裡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27 解表清熱桂枝二越婢一湯 衛陽受遏 內停水飲 翕翕發熱、無汗、心下微滿痛28 和裡化飲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風寒束表 心下有水 發熱而咳40 解表化飲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41 風寒束表熱汗煩躁38 解表發越大青龍湯 邪郁肌表身熱惡風99 解肌清熱小柴胡湯 表邪未解發熱微惡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湯 陽虛感寒反發熱、脈沉者301 溫陽解表麻黃細辛附子湯 表邪未解 水濕不化 中風發熱74 化濕解表五苓散 發熱汗出244 頭痛發熱386 表邪未解 邪熱結胸 頭痛發熱、心下因鞕134 瀉結和表大陷胸湯 發熱裡証熱入血室續得寒熱,發作有時144 清熱化瘀 小柴胡湯 熱郁表裡嘔而發熱379 清熱散邪 表邪入裡 結滯中脘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瀉熱解表大柴胡湯 熱郁胸中煩熱,胸中窒77 清熱解郁 梔子豉湯 餘熱不清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228 清宣餘熱 熱郁胸膈身熱不去,微煩者80 清熱除煩梔子乾薑湯濕熱瘀蒸 發熱汗出者… 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236 活瘀清熱利 濕 茵陳蒿湯 傷寒身黃發熱261 消熱利濕梔子柏皮湯血瘀在裡發熱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熱抵當湯 水熱內蓄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223 滋陰清熱利 水 豬苓湯 熱瘀下焦傷寒有熱,少腹滿126 下血退熱抵當丸 胃熱熾盛 主裡俱熱…欲飲水數升者168 清熱生津 白虎加人參湯此表有熱176 辛寒清熱 發熱實証胃腸結熱 不惡寒,但熱者70 清下蕩熱調胃承氣湯蒸蒸發熱者248 邪結胃腸其後發熱者209 瀉結清熱小承氣湯大腸燥結 但發熱譫語者212 攻下瀉熱大承氣湯 日晡所發熱者240 發熱汗多者253 發熱虛証陽虛水泛 虛陽浮越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82 溫陽利水真武湯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 0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麻黄汤主之。 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 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 大枣五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 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四两麻黄生姜三两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不利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提纲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 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 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 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伤寒论习题完整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首首首 D.397首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 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伤寒论讲义书word电子版

精品文档 伤寒论讲义

精品文档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3)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4)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 5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6)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3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1)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3)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5)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9)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2)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 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 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 迟为营血虚少。二+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一一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 (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喝,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 9 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 9 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水执然, 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 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 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伤寒论经方用量算表

伤寒论经方用量算表

————————————————————————————————作者:————————————————————————————————日期: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伤寒论条文归纳

伤寒论条文归纳 提纲: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0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057、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0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完整)伤寒论表解汇总,推荐文档

1 伤 寒 论 表 解 一、太阳病篇 性质-三阳皆属热证,太阳为三阳之表,故为表热证。 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表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中风。 经证 表实-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伤寒。 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蓄水-发热汗出,脉浮,小便不利-热与水结。 蓄血-如狂发狂,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热与血结。 表虚:解肌、调和荣卫 -桂枝汤。 表实:开腠、发汗散寒-麻黄汤。 蓄水-热结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结-桃仁承气汤。 蓄血 发狂,少腹鞕满-抵当汤。 少腹满,证较缓-抵当丸。 1.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表实证不可用。 桂枝汤 2.酒客病-内有湿热,不喜甘,得之则呕。 3.服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热。 麻黄汤-血弱,津亏,中寒,里虚等证。 表闭-汗而不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 形似疟,日再发-桂枝二麻黄一汤。 府證 證候分類 治 禁

脉洪大,里有热-白虎汤。 汗出口燥,渴欲饮水-白虎加人参汤。 气阴两虚,身疼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 表未解而正氣傷 阳虚阴盛,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脉沉微-干姜附子汤。 阳虚液伤,烦躁-茯苓四逆汤。 心阳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肾水上逆,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 阴阳两虚,脚挛急,汗出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 阳虚水泛,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 胃中燥实,不恶寒,但热-调胃承气汤。 热邪迫肺,汗出而喘,无大热-麻杏甘石汤。 过汗伤津,内传阳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白虎加参汤。 脾虚气滞,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