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2.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和水蚀

1.D

2.D [解析] 第1题,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沙漠表层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其形成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形成过程中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第2题,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和水蚀。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B.C.D.

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

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

3.A 4.D 5.B【解析】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5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7.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耕地面积不断增加B.水库面积增加C.经济林面积增大D.灌溉面积增加6.C 7.B【解析】第6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故选C。第7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故选B。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8~9题。

8.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9.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8.A 9.D [解析] 第8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洋“生物泵”作用。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影响全球气温变化。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缓解全球变暖,A项正确。臭氧层空洞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烷等物质的浓度变化,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关,洋流流速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第9题,海洋浮游植物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平衡功能。

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11.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10.C 11.D [解析] 第10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其具体过程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升高。第11题,图中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开花植物百分比是指正在开花的植物种类占可开花植物种类的百分比。图示意北半球不同纬度高山开花植物百分比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逐渐缩短的主要气候要素是( )

A.光热

B.降水

C.温度

D.气压

13.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各类开花植物( )

A.数量较少

B.种类较少

C.花期较短

D.花朵较小

12.A 13.C [解析] 第12题,影响花期的气象因子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其中气温是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图中曲线,图中20°N到70°N高山开花植物开花季节随着纬度升高逐渐缩短,与热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光热包括光照、热量条件,其他选项不全面。第13题,70°N开花植物百分比始终低于30°N,可推测70°N纬度高,光热条件差,各类开花植物花期较短。图示曲线表示的是开花植物的百分比,不能判断开花植物的数量、种类、花朵大小。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5.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

14.B15.C解析第14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

代最繁盛的动物,第15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6~18题。

16.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17.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18.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④

16.C17.A18.D解析第16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17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8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二、综合题

19.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对“第七大自然奇迹”——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了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又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下图为该区域的动物迁徙路线。

材料二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见下图)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析该区域地形对其主要植被的影响。

(2)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央视记者在漫长的直播路程中,在甲地遇到狮群,说明甲地有利于狮群生存的自然条件。

(3)肯尼亚西北部及N区域接近赤道,但常年少雨形成荒漠,请解释其原因。

【答案】(1)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由此发育了热带草原植被;高原面较为平坦开阔,使得草原植被分布面积广,类型较单一。(2)甲处于动物迁徙路线中间位置,且由于靠近河流,草类茂盛,食草动物多,狮子的猎物丰富;植被茂盛,利于狮群隐蔽捕食;河流附近,狮群饮水充足;地形较为开阔,生存空间大。

(3)该地地势较低,地形闭塞;周围高原、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纬度低,常年高温,蒸发旺盛。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非洲,主要以高原为主,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由此发育了热带草原植被;该地地形单一,原面上起伏较小,使得草原植被分布面积广,类型较单一。

(2)有材料可知,在甲处有大规模的狮子出现,说明该地对于狮子来说有丰富的食物、引水和适合的生存栖息地。

(3)主要从气候、地形、纬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该地地势较低,地形闭塞;周围高原、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纬度低,常年高温,蒸发旺盛,因此形成荒漠。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尔卡班巴(见下图)意为“神的山谷”,也有土著人称它为“青春谷”,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气温18—24,湿度68%,无季候风。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和竞争概念。

随着比尔卡班巴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外乡人移居或旅游于此,这里的房地产公司甚至打出“70万美金坐拥20英亩健康山林”的广告吸引客户。

(1)分析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的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答案】(1)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河谷堆积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泥沙堆积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3)原因:海拔较高,温度、湿度适中,适宜居住;淡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多食用低脂肪,粗纤维的健康食品,利于身体健康;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有规律;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

【解析】(1)根据材料,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大陆分水岭地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河谷,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在一定意义上延长了河流,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同时,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由于减缓流速,使得泥沙堆积增多,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也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3)通过材料可知,“长寿之谷”美誉源于当地的地势较高提供了较为舒适的气温湿度;

清澈的溪流富含淡水矿物营养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食品搭配合理,有益于健康;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有规律;坚持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