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么备课

小学数学怎么备课
小学数学怎么备课

小学数学怎么备课

1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

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一节数学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

我们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

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

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

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

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

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4、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出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

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

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要以正确的观念激发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动力

小学六年级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受外界观念影响比较大的年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的观念,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的

观念,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的得到保障。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国家建设离

不开数学,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学习对未来是极

其重要的,以此激发学生强劲的学习动力,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要加强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

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一些已经养成的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学习习惯进行

及时的纠正,从日常的学习活动的细节入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在课堂教

学中有意识地纠正。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数学时善于制订

翔实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执行,同时还要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

及时的调整,以计划制订的良好习惯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实效开展。

三、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立足点,往往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实行的出发点,课堂教

学方法的运用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

的尊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方式都被视为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小学六年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教学效果欠佳,因此,要提高小

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以教学的需要与小

学六年级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基点,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来促进教

学的有效实施。

3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通过数学典故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爱上数学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干瘪的数学题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们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的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因为数学

典故不仅趣味性强,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够活跃课堂,而且能令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理,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其乐无穷,会更乐于学习。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讲一个关于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发现了勾股定理

的故事。还有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发明的“赵爽弦图”的典故,引出“勾三,股四,弦五”,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对“勾股定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了想进一步学习、探索有关“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的欲望,集中学习注意力,从而爱上数学。

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好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成“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

概念”的认识过程。我在教学“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

一组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看它的形状是否会改变;第二

小组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看它的形状是否会改变;第三

组将四边形木架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

状是否会改变?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后达成共识,由学生总结。第一组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也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

第二组的学生回答: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会改变,说明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第三组的学

生回答: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斜钉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变

成两个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自亲手实践,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仅加深理解和活学

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使学生在“玩”中学好

数学。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

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片,

优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然后

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

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每年有十二个月,一月、

二月……十二月,过了十二月又是一月、二月、三月……不断重复,无穷无尽。”“每个

星期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这样不断重复的。”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

境中,教师相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

1÷3=?70.7÷33=?”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尽可能创设一些

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激起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

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

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

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