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

周作人1
周作人1

大起大落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五四运动后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39年出任汪伪政权职务,成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建国后重新从事写作工作。这便是对周作人最为简单明了的介绍了。自然区区百字概括的只是皮毛。单是他对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贡献,他消沉落伍、叛国附敌的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便引起了思想界文化界一场场无声的论战。因中国人历来把“道德”和“文章”联系在一起,主张为文作史要讲道德——既包括普通做人的道德,也包括政治道德。而周作人的所作所为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汉奸”的名声了的,以至于研究初期,他的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缺点错误被过分夸大。事实上周作人的一生主要还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而存在的。对他的成就,我们不应用一顶“汉奸文学”的帽子一笔抹杀,那不符合历史,也不利于我们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对他叛国附敌的政治行为,则需以政治标准来衡量,无需隐瞒,也不该像前些年那样造出新奇之说来为他翻案。联系时代背景,透析心路历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展开论述,为周作人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这便是此次论文的目的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周作人,最贴切的大概要数“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了。下面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卿本佳人篇——周作人一生学术思想成就展示最初接触到周作人总还是通过他的文章,那些闲适小品。“以清淡朴讷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是周作人先生。”(沈从文)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他淡定地以“僧侣模样领会世情”,更以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征服了我们。即便是后来有了变节之举,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单就散文写作来说,周作人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早年赴日又勤奋好学的周作人,凭借超凡的语言天赋、加以后天努力,得以精通英、日、德、拉丁、希腊、梵等十数种语言。六十年的辛勤编译,将大量优秀外国文学名著引入国内,对文学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岂止如此。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不提周作人,主要还是五四运动中《人的文学》的发表。当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却无法详尽地进行阐释,而周作人准确而鲜明的口号令人迅速找到了五四新文学发展的方向。所谓“人的文学”,就是反封建争人权的新文学。围绕这一主题,之后接踵而至的《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等重要论文,更是大大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另外还有文学研究会的成立,语丝社和《语丝》杂志的盛行……排旧促新,古今并论,不拘一格,针砭时弊,这些都是周作人一生中精华之举,应该摘掉有色眼镜给予充分肯定。对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一事,向来众说纷纭;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晚年周作人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回想录》〈不辩解说〉”)建国后周作人撰写了《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等回忆性文章,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奈何做贼篇——周作人叛国附敌始末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没有同行,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留平”一说亦是言人人殊,个中原因不便细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保护北大校产方面,周作人冒着相当的风险,而是付出了一定心血的。当时知名杂志《宇宙风》上刊载了他答复众人关心的信,如是写道:“……请勿视留北诸人为李陵,却当做苏武看为宜。”由此周作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敬佩。然而1938年4月9日,在日寇组织的所谓“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上,周作人现身了。周作人“在祖国艰苦地战斗着的时候叛变了”,文化界一片哗然。由当时的来往书信看来,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的;后又经重重反覆,大后方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奉劝他悬崖勒马,无果。“我现在好比是站在戏台上场门边看戏的看客。“周作人曾自嘲。现实在所有人的眼中如风雨般飘摇,而周作人身处其中,取舍之间究竟经过了怎样的挣扎,我们无从得知。1939年新年,神秘枪击案给了

周作人身心以巨大冲击。以时间点来说,周作人当时并没有出任任何行政职务;而行刺后日本宪兵进驻周家,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其“落水”进程。同年1月,接下汪伪政府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后相继兼任“文学院筹办员”、文学院院长。1940年12月,中央政治委员会通过“特派周作人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为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1941年元旦正式上任。10月起兼任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1943年6月起兼任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1944年5月起兼任《华北新报》经理和报道协会理事、中日文化协会理事。至此“汉奸”之名真正落实。1945年12月,周作人以汉奸罪在北京被捕,其后便押赴南京受审,作为战犯关押,判刑十年。虽然国共内战即将结束之时恢复自由,但“汉奸”名号却贯其后一半的生活,不得解脱。至于在文革中受辱猝死、结束毁誉交缠的一生,则为后话。本文不做深究。佳人与贼,起落之间——周作人思想历程探析纵观周作人的思想历程,会发现其一生充满着矛盾: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功臣,又是闲适小品的倡导者;是对日本军阀深恶痛绝的清醒之士,又是出任日据时期汪伪政府教育督办的民族罪人;他既说走进象牙之塔闭户读书,又不能忘情于社会总是想捣点小乱子;他既重视文学的作用、时时针砭社会批判论敌,又常说文学是个没用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思想上既有一个绅士鬼,又有一个流氓鬼;他既是中国封建传统的叛徒,又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隐士。周作人的一生是在充满矛盾的中国现代史中度过的,而他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充满着更为复杂的矛盾。1927年“清党”时期,周作人曾陆续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罪行。“周作人在这场斗争中,政治性很强,没有一点书生气。”(虞丹《精华欲掩料应难》)。对于日军侵华,周作人也曾著文怒指:日本文化源自中国,现在中国衰败了,日本却如此残杀中国人;西方文明源自希腊,希腊也衰败了,却从未见西方人如日军残杀中国人般地残杀希腊人。周作人通希腊文,故有此说。这种见解在当时实在是很深刻独到了。有研究称,周作人的思想形成在日本,在日本度过了平生最惬意的日子,他的理想国正是日本。在社会改革方面,他大力宣扬日本“新村主义”,希望中国进行改良,摒去丑恶的面貌;而深入探讨后便会发现,所谓“去中国化”顽疾的努力,明显带有“日本化”的色彩。由此看来,他后来投靠日本也是不奇怪的。也许这一介书生还怀有某种单纯的愿望,即希望借助日本的强力来实现中国的日本化。“日本人威逼利诱是事实,他的虚与委蛇也是事实。”当时李健吾所言也许已经近乎实情了吧。尽管如此,落水后的周作人却也保护和营救了不少仁人志士。周作人与李大钊私交甚笃,在李大钊就义后曾多次护佑其子女。至于他掩护地下工作人员、文化人士,如董洗凡、张怀、英千里、郭健夫等,其真实性虽值得商榷,但从周作人始终坚持的人道主义以及他对共产党一贯的态度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综观一生,与哥哥鲁迅相比,周作人最大的弱点大概就是这份“书生气”——他是以“人类和平”为宗旨来“改良人类的关系”,既有着乌托邦的幻想,又对群众怀有封建士大夫阶级“古老的忧愤”。(《人的文学》)同鲁迅一样,周作人思想左倾。当然他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个充满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五四以来的言论和行径看,他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个人主义在其后从来不曾抛弃。不可避免地,其叛逆精神与斗争性不若鲁迅坚定执着,缺少对本国的信心以及不惜本阶级溃灭的决然。失节是周作人一生最大的污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错综复杂的历史究竟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真相,尚在探究当中。每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一笔一划写成的,他人难以修改损益。不管什么人,只要一生中确有精华的一面,历史总是承认的,人民总是肯定的。而历史与人性的复杂之处,仅仅有助于理解当事人的动机,却无关乎我们做出相关“结论”。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更加详尽地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周作人;也以此避免新时代的翩翩“佳人”无奈之下选择“做贼”。

周作人作品讲解

周作人作品 翻译作品: 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滑稽短剧《狂言选》、平安时代随笔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风吕》)和《浮世理发馆》(日文《浮世床》)等。 他应邀校订北京翻译社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译稿和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全部译稿(与钱稻孙合作)。 他觉得毕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译作是用古希腊语(和罗马帝国希腊化地区当时流行的新约希腊语;通用希腊语不同)写作的古罗马叙利亚作家、哲学家路吉阿诺斯的作品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作品: 1、《欧洲文学史》 【图书简介】- 欧洲文学史 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为“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讲义”,被视为“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文学史建构之典范”,“颇有见解的学术专著”。吴宓评价本书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陈平原评本书说:“……是过去十年间阅读欧洲文学及文学史著作的一个总结。具体论述或许不够深入,颇有将前人成果…拿来作底子?的,但毕竟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这一借…调和古今?而寻求新生命的文学理念,在其日后的社会及文学实践中,得到自觉地凸现。” 2、《近代欧洲文学史》 《近代欧洲文学史》是新近发现的周作人著作,此前从未公开出版。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此书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1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周作人的童年与其创作

很多独具风格的文学大家,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有的甚至就为童年的经历所决定。冰心,这位向读者心田播洒甘露的爱的使者,她的包容人类的爱的哲学的最初源头,无疑来自那哺育她健康成长的充满脉脉温情的家庭,来自那伴随她度过童年时代的浩瀚无际的大海;丁玲,这位以执拗乖僻的莎菲形象震惊大革命失败后的寂寞文坛,以后不断以创作或人生经历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的个性解放的顽强斗士,她的义无反顾的叛逆精神,她对个性自由“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般的执着追求,则与她的童年时家庭败落后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和潜默化直接相关;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萧红的情况也莫不如此。(《从周树人到鲁迅》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K825.6)当然还有鲁迅,他的刚正,他的睿智,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多疑,他的峻急,都与他的童年息息相关,与他家庭的败落息息相关。那么,与他拥有相同的客观童年的周作人又有怎样的感受与经历呢,这又对周作人后来的创作有着什样的影 响呢? 童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了,正如孙犁所说: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东西,正像母亲的语言对婴儿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家一同成熟着,可以影响他毕生的作品。它的营养,像母亲的乳汁一样,要长久地在作家的血液里周流,摸也抹不掉。(《孙犁文论集·鲁迅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要了解周作人这位作家,不能不走进他的故乡他的家庭,他的 充满温馨与苦难的童年。 周作人,生于绍兴古城一个名门望族。这是个古老的家族,相传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之后。周 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曾鼎盛一时,拥有良田万亩,当铺十余所,为绍兴古城的巨富。但随着人丁繁衍,财产分离,加之族人多效奢侈,家族遂日渐中落。到周作人降生时,他家所属的兴房一支还有水田四五 十亩,尚可称作小康之家。周作人的曾祖父周苓去世较早,生前除了好种兰花外,没有什么作为。他的祖父周福清则从小励志好学,因家中无力延请塾师,就同族所设的书塾中去旁听。刻苦努力,有秀才到 举人,进而进士,最终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外放到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周作人的父亲周伯宜,20岁中秀才。母亲鲁瑞亦出身名门,其父鲁希是个举人,做过户部主事。周家就是这样一个有名的书 香门第宦官之家。但周作人家的生活主要靠他们在天下田产的收租和其他一些收入来维持,祖父的官奉 实际上还不够他个人的用度。 周作人就被放置在一个没落又充满书香气息的官宦家庭里。较好的家庭条件为他提供了收到较好 的教育的可能性,于乡村经济的血脉关系又使周作人能经常地走出家门在自然的社会形态里潜移默化 地了解社会和人生。世纪末的没落和伤感气息构成了他敏感善思的精神土壤。(《苦境故事周作人传》雷启 立上海文艺出版社P2) 周作人小的时候,非常乖,又因为经常生病,大人对他照看的十分小心,不让他随便乱跑。即使偶 尔出去玩,他也总是跟在大阿哥鲁迅的后面,很少自己瞎逛瞎闹。他喜欢在别人玩闹的时候,静静地站 在一边,歪着个大脑袋看着想着,有时候,甚至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久而久之,与同龄孩子相比较起来,周作人显得相对的胆小、懦弱、温驯而且懂事。周作人的童年趣事实在没有什么可记录的。他自己在回忆录里技术早年生活的时,也多讲一些读书的事,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是为了读书。周作人的童年生 活里似乎还缺乏一份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烂漫。同于鲁迅相比,兄弟俩更见出不少差异。鲁迅小的时候,无论是跟着祖母猜谜语还是听常妈妈讲故事,还是描肖像,才桑葚,不麻雀,偷蚕豆,看社戏,甚至带 头闹别人的私塾,都透着一个英气勃发的少年的顽皮和可爱之处。比起来,周作人的童年几乎是乏味极了:那些顽皮的勾当,他要么根本就不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只有跟班的份儿。另外,鲁迅的长子意识,他对于周作人尽他大阿哥保护和榜样的责任和义务。周作人也乐于跟在呵护着她的兄长后面,以一种崇 拜和羡慕的眼光看着大阿哥的一举一动。也许不能不说这样的一种东西造成了周作人独特的性格,以至 于多年后,周作人温和甚至于软弱,以致其作品的风格平和冲淡。如其日后创作的散文中一些青涩往事 的回忆的《初恋》《娱园》《怀旧》等作品。普淡的文字,简单的风格,却处处体现出真情的存在。 童年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此后性格发展的基础。在周作人的童年还有另一件事:由 于其祖父科场行贿案而造成的家庭败落是周作人的童年的一大转折点。祖父科场案发,被迫入狱,后来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何亦聪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周 作人在学术界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30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焕发了光彩。以10年为界,讨论周作人研究的成果和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以期能对将来的周作人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散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0)02-0152-03 收稿日期:2010-01-20 作者简介:何亦聪(1985—),男,河南濮阳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Mar.,2010 Vol.18No.2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第18卷第2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周作人自身的政治问题,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他的存在都被有意忽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地政治气氛的改变,周作人也重新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短短30年间,周作人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小心翼翼到逐步放开直至神采焕发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大致划分,80年代以来的周作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80年代是一个时期,90年代是一个时期,新世纪以来是又一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特点。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文学研究、思想研究方面步入解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周作人的一些文集和选集陆续得到了整理出版,如上海书店出版的5本影印文集,钟叔河主持、岳麓书社出版的一部分自编文集,以及《知堂序跋》、《知堂书话》等。张菊香、张铁荣合著的《周作人年谱》及其合编的《周作人研究资料》是此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80年代发表的有关周作人的各类文章超过了100篇,接近1949年以前所有关于周作人之单篇文章的总和;研究专著则有李景彬的《周作人评析》、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等。 80年代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文艺思 想研究、附逆的思想根源与动机之研究、散文研究、周氏兄弟对比研究。1980年,李景彬在《新文学论丛》上发表了《评周 作人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一文,从人道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堪称周作人文艺思想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但或许由于尚处在80年代的初期,研究者在研 究过程中多少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就理论、观点而言,这篇 文章并不新颖。相比较而言,罗钢在1987年发表的《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一文在理论素养方面就显得更为成熟。作者将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文艺思想划分为留日时期、“五四”前后和20年代3个时期,并指出:“在不同的阶段,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文艺思想的联系显示出不同的 特征,但其间又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1] 钱理群的《历 史的毁誉之间——简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周作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主张与成绩的文章,在文中他明确地指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旗帜上写 着两行大字,“自由—宽容”和“个性—表现自己”[2],这个见解 比较简练地概括出了周作人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特色。 关于周作人,最容易引起争议与关注的话题似乎始终是他的附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比如“家累”或者“亲日”等,但在80年代,也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寻找出周作人附逆的思想与性格根源,如黄裳在《关于周作人》中即指出周作人的附逆与其复杂的心态有关。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一书是较早从对周作人自身个性和思想的理解出发来探讨其人生轨迹的一本学术著作。此书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其宏阔的视野,作者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周作人一人,而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书中常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如对比鲁迅和周作人的人生道路等。 80年代最早对周作人的散文进行研究的是许志英,他在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一文中从知识、趣味、诗意三个方面探讨了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但是这种把握和理解一方面限于表层,另一方面限于“早期”,作者对周作人的 · ·152

周作人作品

周作人作品 1936 年 山本书店《北京の果子》 1938 年 改造社《周作人随笔集》 1939 年 文求堂《中国新文学の源流》 1940 年 冨山房《周作人文芸随笔抄》 1940 年 创元社《瓜豆集》 1944年実业之日本 社 《结縁豆》 1955 年 筑摩书房《鲁迅の故家》 1973 年 筑摩书房《日本文化を语る》 1998年骏河台出版 社 《水の中のもの―周作人 散文选》 2002 年 平凡社《日本谈义》 2002年新风舎《鲁迅小说のなかの人 物》 其他译本 日语《现代小说译丛》《黄蔷薇》 《陀螺》 《现代日本小说集》《乌克兰民间故事集》

《古事记》 《狂言选》 《枕草子》 《浮世澡堂》(日本语《浮世风吕》)《浮世理发馆》(日本语《浮世床》)《现代日本小说集》(与鲁迅合作)《如梦记》 《石川啄木诗歌集》 《两条血痕》 古希腊语《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希腊拟曲》 《财神》(古希腊喜剧) 《希腊神话》 《伊索寓言》(全译本)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古希腊悲剧) 英语《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作)《红星佚史》 《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合作) 作品一览 《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 史》《谈龙 集》 《艺术与生 活》 《雨天的 书》 《儿童文学小论》 《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 流》 《谈虎 集》 《鲁迅的故 家》 《夜读 抄》 《知堂回想录》 《自己的园地》《鲁迅小说里的人 物》《瓜豆 集》 《周作人书 信》 《苦竹杂 记》 《书房一角》 《老虎桥杂诗》《鲁迅的青年时 代》《永日 集》 《药堂杂文》《苦茶随 笔》 《过去的工作》 《知堂乙酉文编》《周作人文类编》《木片 集》 《苦口甘口》《秉烛 谈》 《风雨谈》 《药味集》《周作人散文全 集》《看云 集》 《知堂书话》《立春以 前》 周作人自编文集

论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思想

收稿日期:2008 08 28 作者简介:刘建朝(1984 ),男,福建大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文论。 论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思想 刘建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周作人的个性言行一直受人关注与评说,而贯穿其中的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一般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具体表现为新文化运动和附逆行为当中的功与过。关键词:周作人;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新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275(2008)06 0037 02 周作人一生似乎是复杂的,由新文化运动的斗士转变为街塔里的 隐士!,又蜕变为汉奸而成为民族罪人,这使他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便充满了争议,新时期以来甚至掀起 周作人热!。那么正确认识和评价周作人显得十分重要,客观地说,他对新文化运动有功不可没的贡献,但也有不可抹煞的丧失民族气节的事实,这主要应归为他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 高举 科学!与 民主!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要把人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促成人的觉醒,周作人也积极倡导 人道主义!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指 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和自我。![1]它可划分为一般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前者强调处处从自己出发,但存在有利社会和他人的因素,即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后者的主体 在政治上往往流变为极端民主主义者,甚至流变为极端无政府主义者,在伦理道德上往往流变为极端利己主义者。![2]人本主义(H uman ism)即人道主义,它的核心是要求把人性从神权、宗教及伦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见二者有内在契合处,但个人主义偏重于个人和小我。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人本主义的周作人更像提倡个人主义,但在呼吁人的解放、尊重个人自由的环境,人们并未注意到人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反而对他的 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十分支持。周作人认为: 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已?的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3]6这为后来周作人思想转为 一般个人主义!和滑向 极端个人主义!铺下基础。 周作人个人主义思想形成于多元文化背景上:(1)西方基督教文化,他认为 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4](2)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 我最爱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人,因为他们有一种非礼法主义显现于艺术之中。![4](3)日本新村运动思想,他赞美这 种社会协力与个性自由发展统一的精神。(4)英国性学家蔼理斯是周作人自认为最为佩服的一个思想家,吸收其排 斥宗教的禁欲主义的观念和 生活之艺术!的思想等。(5)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思想对周作人也有一定影响。正是这些文化质素与周作人精神气质相渗透融合,塑造成他的个人主义思想,这既使他对中国新文化做出独特贡献,也促成沦为民族罪人的悲剧。 二 白话文运动中周作人提出文学的实质是 人的文学!,作者需以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生加以记录研究,写正面的理想生活或写侧面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态度是 希望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或愤怒。![3]7他提倡的 平民文学!认为应以普通的文体和真挚的情感记录普遍的思想与事实,但 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在现在平民时代,所有的人都只应守着自立与互助两种道德,没有什么叫慈善。![3]14这种 为人生!派主张是以个人主义为内核,这一阶段周作人的思想便可称为 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 由于个人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当 五四!低潮期到来时,周作人的文学观也发生了转变。他退缩到 自已的家园!,站到了 为人生!与 为艺术!之外: #为艺术?派以个人为艺术的工匠,#为人生?派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现在却以个人为主人??![3]41他以文学进化观作支撑, 古代的人类的文学,变成阶级的文学;后来阶级的范围逐渐脱去,于是归结到个人的文学,也就是现代的人类的文学了。![3]356强调文学独立性与无功利性,有利提高文学的艺术性并纠正当时文学宣传工具化的倾向,另外又肯定作品使人共鸣和充实的效果。他实质是 主观为自已,客观为他人!,即周作人 一般个人主义!思想的体现。 值得补充的是,重视个人尊严与自由的周作人在文学批评上持宽容态度。他认为文章里表现正常爱情是合理的,并为汪静之的%蕙的风&进行辩护。他还关注妇女与儿童问题,写下了%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娼女礼赞&、%童话略论&、%儿童的文学&等一系列文章。可见他曾有过的热情和 浮躁凌厉!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层上应看到对人尊严的弘扬是个人主义思想应有之义,他实质是对个人主义思想 ? 37?第7卷 第6期2008年12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 U RN A L O F H U A IBEI P ROF ESSI ON A L A N D T ECH NICA L CO L LEG E V o l.7N o.6Dec 2008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周作人在学术界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30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焕发了光彩。以10年为界,讨论周作人研究的成果和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以期能对将来的周作人研究有所助益。 标签:周作人;思想;散文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周作人自身的政治问题,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他的存在都被有意忽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地政治气氛的改变,周作人也重新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短短30年间,周作人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小心翼翼到逐步放开直至神采焕发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大致划分,80年代以来的周作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80年代是一个时期,90年代是一个时期,新世纪以来是又一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特点。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文学研究、思想研究方面步入解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周作人的一些文集和选集陆续得到了整理出版,如上海书店出版的5本影印文集,钟叔河主持、岳麓书社出版的一部分自编文集,以及《知堂序跋》、《知堂书话》等。张菊香、张铁荣合著的《周作人年谱》及其合编的《周作人研究资料》是此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80年代发表的有关周作人的各类文章超过了1OO篇,接近1949年以前所有关于周作人之单篇文章的总和;研究专著则有李景彬的《周作人评析》、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等。 80年代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文艺思想研究、附逆的思想根源与动机之研究、散文研究、周氏兄弟对比研究。1980年,李景彬在《新文学论丛》上发表了《评周作人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一文,从人道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堪称周作人文艺思想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但或许由于尚处在80年代的初期,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多少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就理论、观点而言,这篇文章并不新颖。相比较而言,罗钢在1987年发表的《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一文在理论素养方面就显得更为成熟。作者将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文艺思想划分为留日时期、“五四”前后和20年代3个时期,并指出:“在不同的阶段,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文艺思想的联系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但其间又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钱理群的《历史的毁誉之间——简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周作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主张与成绩的文章,在文中他明确地指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旗帜E写着两行大字,“自由一宽容”和“个性一表现自己”,这个见解比较简练地概括出了周作人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特色。 关于周作人,最容易引起争议与关注的话题似乎始终是他的附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比如“家累”或者“亲日”等,但在80年代,也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1、散文 《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 2、情诗 《镜花缘》、《自己的园地》旧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沉默》、《生活之艺术》、《苦雨》、《苍蝇》、《若子的病》、《死之默想》、《喝茶》、《元旦试笔》、《上下身》、《鸟声》、《萨满教的礼教思想》、《乌篷船》、《教训之无用》、《诗的效用》、《谈龙集》《谈虎集》自序、《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上海气》、《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燕知草》跋、《三礼赞》、《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小引》、《枣》和《桥》的序、《国庆日颂》、《闭户读书论》、《苦茶随笔》小引、《志摩纪念》、《知堂文集》序、《爆竹》、《杀奸》、《鬼怒川事件》、《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重刊袁中郎集序》、《蛙》的教训、《苦茶随笔》后记、《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英雄崇拜》、《自己的文章》、《结缘豆》、《赋得猫》、《苦口甘口》、《俞理初的谈谐》、《怀废名》、《两个鬼的文章》、《石板路》(二)、《杂拌儿》跋、《立春以前》后记 3、文论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儿童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4、美文 《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5、诗歌 《小河》、《两个扫雪的人》、《山居杂诗》、《饮酒》、《昼梦》 二、作者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人。青少年时期,他和其兄鲁迅走过几乎相同的道路。 幼年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与鲁迅一起提倡文艺运动,介绍外国的新文学,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一、二集等。 1911年返回绍兴,曾任浙江省教育司督学。因病辞职后,又任浙江省省立第五中学教员,并被推选为绍兴县教育会会长,主编《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在此期间周作人发表不少著译,并于1915年结集出版了《异域文谈》。 1917年春,经鲁迅介绍,周作人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任编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新文学运动发轫时期,周作人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他先后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文,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 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辑。年末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执笔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并与沈兼士共任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任。“五四”前后,周作人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作品外,还发表了大量白话诗文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止庵编印周作人作品琐谈(1)

止庵编印周作人作品琐谈(1) 前回谈钟叔河编周作人著作时,曾说“这些年对周作人著作整理出版献力最勤者,南有钟 叔河先生,北为止庵先生”,此话谅无异议。所不同者,则钟叔河编周作人作品,是以个 人对周氏文章的理解重新编辑整理。止庵编周氏作品,则重在依照和延续周作人生前愿望,以复原其作品的本来面目。这从他编《周作人自编文集》36种、《苦雨斋译丛》16种、《周氏兄弟合译文集》4种及目前正在编订的《周作人译文全集》中,可以一窥端倪。 《苦雨斋译丛》于1999年至2005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共四辑,凡16册。此译丛迄未出齐,按原计划还有译自英文的部分、以文言文翻译的部分以及集外译文,正在编订的《周作人译文全集》11卷当可一并囊括。1949年后,周作人虽仍事写作,却以翻译为主,保存下来的译作约有350余万字。止庵曾评曰:“讲到周作人翻译方面的成就,其实未必在其创作之下;特别是对古日本和古希腊作品的翻译,在整个中国翻译史上迄今也很少有人能够相比。”两相比较,止庵认为《苦雨斋译丛》的出版价值,大于《周作人 自编文集》。因五六十年代印行的十几种周氏译著,大多经过编辑删改;另有几种留到八九十年代印出,删改却一如既往。此况外间读者多不知情,如止庵所介绍:“改的是译文 本身,主要因为行文习惯不同;删则针对译者所加注释,可能考虑篇幅有所限制,结果不少地方已经面目全非。”其中删以《欧里庇得斯悲剧集》最严重,改则以《枕草子》与 《平家物语》最明显。幸而家属保存了周氏大部分译稿,但欧里庇得斯的《伊翁》、《厄勒克拉特》、《腓尼基妇女》,阿里斯托芬的《财神》译稿今已不存。此外遗失的还有未译完的希罗多德《历史》约十万字,《狂言选》增订部分约十一万五千字,以及《平家物语》第七卷和第八卷的一部分约五万字,殊为可惜。《苦雨斋译丛》所收各种,是根据那些保存下来的译稿整理而成的。因此止庵说:“真要谈论周作人的译文特色,大约只能是 以这回的本子作为凭据。”堪谓确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译丛中《希腊神话》为首次 出版。周作人翻译《希腊神话》是在50年代初,与《伊索寓言》等交给开明书店,受酬 而书未印出。后转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了校样,仍未能出版。周氏所作遗嘱, 于“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之后, 特地补加一笔:“但是阿波[罗]多洛斯的神话译本,高阁十余年尚未能出板,则亦是幻想 罢了。”这部他特别看重的“希腊人自编,在现存书类中年代又算是较早的”《希腊神话》,终于在1999年面世,得偿周氏宿愿,亦得慰众望。《周作人自编文集》凡36种,35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24开本。浅灰的封面设有墨笔茶壶瓶梅等,干净 雅致。封面使用英国刚古纸,手感良佳。将作者所编集子重新出版,本是钟叔河先生在 80年代做了一半的事情,时隔十余年后,由止庵完成。此外可备一述者,一是此套丛书 于2001年出第一版时,其中《木片集》和《老虎桥杂诗》皆为第一次付梓。《木片集》 是周作人生前已编好的集子,选录50年代所写随笔,1959年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后转广州,再转回天津,至1963年,“得百花社寄还校稿,已两次付排而终不能出板”。《老虎桥杂诗》是周作人的旧体诗集,60年代初由谷林根据周氏借给孙伏园的原稿过录,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论》)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的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了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悔改,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在这前后,周作人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纵观周作人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它的核心便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和别的思潮一样,并不是与世俱来纵贯古今的东西,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人道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家、思想家们用来反对封建主义束缚,要求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宗法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就成为当务之急。周作人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武库里搬来了人道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主义。虽然,当时欧洲已出现了反动的人道主义,但在中国,人道主义仍有它的进步性,成为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同盟军。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感慨:“生四千余年,现在去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现‘人’,去‘辟人荒’。”五四时期,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姿态,投入了“辟人荒”的战斗,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开始将人的解放由个性解放的最低层次推进到阶级解放的最高层次。而周作人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去考究人、发现人。他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这种说法包括两种含义,其一,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着重点在动物,因为原来是动物,所以人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从这里,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有“兽性的遗传”——肉体的欲望要求,即兽性的一面。其二,人又是从动物进化的,着重点在进化,因此,“人的内面生活比动物更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的能量”。从这里,他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除了肉体的欲望以外,还有“灵魂”的愿望,精神的要求,即“神性的一面”。既然“人是灵肉一致的人”,人性是兽性与神性的结合,那么,符合这种人性发展的理想的人的生活,势必既不同于禁欲主义的超于人间的“人性以外人力以上”的纯然灵的生活;也不同于纵欲主义的低于人间的纯乎肉的生活,而应该是以人间为本位的顺乎人性合乎人理的灵肉一致的生活。实际上,周作顶礼膜拜的“人”恰恰是一个抽象的、超“人间性”的图腾,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推及于类”(《文学的讨论——玖月葵》),还可以用这样一个循环式来表述:利己——利他——利己,利己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就是周作人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亦即人道主义。很自然,人道主义便成为周作人文学批评的中心思想。 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批评是很注重思想革命的。他的思想革命与鲁迅一样,目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的灵魂”,使中国人从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从非人的生活中挣脱邮来,过上人的生活。这一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新文学身上了。周作人在讲到自己的文章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2009-05-25 11:29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民间视角研究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民间视角研究 摘要:“五四”时期,民间文学被知识分子当作文化改良和文学变革的资源,周作人从“文艺”和“学术”的双重视角对民间文化和文学进行了关照,形成了他对民间文学的独特认知与论述。本文从周作人民间视角产生的原因和他对民间神话、宗教、歌谣研究内容的梳理中探析“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价值取向和身份认知。 关键词:周作人民间文学民间视角 一、周作人民间视角的生发 (一)故乡遗风遗俗的熏陶 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文化研究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他生活在越文化的中心地绍兴,从小受到浓厚的乡风遗俗的熏陶。周作人在其文中记载:“儿时听过蛇郎、螺女、老虎外婆之类的故事,唱过‘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之类的儿歌[1]”,看过道士炼度的“戏剧似的演出”。[2]他的祖父也时常会背些《西游》《封神》那样的“大头天话”给周作人听……故乡生活经验不仅形成他对风土物产的特别兴趣,也使他领略了民间文化的广博丰富,为他研究民间文化奠定了扎实基础,准备了充足资料。 (二)日本和西方文明素养的汲取

1906年,周作人留学日本,在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他自觉地汲取西洋文明的素养。周作人曾翻译介绍国外民俗学研究的现状和有关民俗学的理论观点,包括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著作、英国民俗学家安德鲁朗的民俗学方法和神话学观点、英国神话学者哈理孙女士的神话学文章等。《我的杂学(七)》中写道“这里边,于我影响最多的是神话学类中之,《习俗与神话》《神话仪式与宗教》这两部书,因为我由此知道神话的正当解释,传说与童话的研究,也于是有了门路了。”[3]如果说此前周作人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兴趣是完全出于个人情趣,而经过以人类学、希腊神话为主的西方文明的润泽后,他对民间文化就发生了一种审视的理趣,并从此开始进入了有理可循的研究状态。 二、周作人民间视角的“文艺”维度 (一)周作人民间视角“文艺”维度产生根源 关于民间文学“文艺”维度研究的意义,周作人认为:“若更以文史家言治童话者,当于文章原起亦得会益。盖童话者(兼世说)原人之文学,故探文章之源者,当于童话民歌求解说也”。[4]1918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面向全国征集歌谣,拉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帷幕。征集歌谣切入点几乎都是文学的,征集的歌谣需有“寓意深远”“自然成趣”“有天然之神韵”[5]等文学特质。由周作人起草的北大《歌谣》周刊发刊词提出:“……所以这种工作

周作人研究中的价值标准问题

周作人研究中的价值标准问题 王福湘 内容摘要:在周作人的研究中,对他总的历史地位评价上,对他附逆的原因及性质,中后期散文的思想情调与艺术水准,以及对他与鲁迅关系的分析及人生态度的比较上,发表了很多不顾事实过分赞誉以至颠倒是非的文章,反映了评判的价值标准的偏颇、模糊和混乱。 关键词:周作人 评价 价值标准 美学观点 历史观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近二十年呈现出价值标准日趋多样的发展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显示着中国知识分子正在冲决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禁锢,努力重造真正的“百家争鸣”。突出表现之一是对周作人研究的全面进展和与此同时存在的严重分歧。周作人不但由于在“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的首倡之功和在散文等诸多领域开拓的业绩,而且因其特殊的人生道路及后期与兄长鲁迅的巨大反差而具有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们充分肯定了周作人在文学革命中的功绩,创作和翻译的成就,在中国新文学史乃至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先驱者地位,批判了他的附逆思想和行为,评析了他一生的是非功过,并且探讨了他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总结出许多富有启示性哲理性现实性的历史教训,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但在对周作人的总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在对他附逆的原因及性质的评述上,在对他中后期散文的思想情调与艺术水准的评价上,在对周作人与鲁迅关系的分析及人生态度的比较上,也发表了很多不顾事实过分赞誉以至颠倒是非的文章。虽然有研究者对此一再提出尖锐批评,然而这类严肃批评的声音却被淹没在有增无已的赞美的声浪中,甚至连专业的文摘和复印、转载类刊物也置若罔闻,造成了学术及舆论上的误导。这反映出学术界和出版界一些人在面对周作人这样极为矛盾又颇有声望的历史人物时,其评判的价值标准的偏颇、模糊和混乱达到了何等程度。本文即从价值标准的角度略表驳诘之意,聊发一家之言。 无论是对当前文艺现象的批评还是对历史文化人物的研究,批评者和研究者都有自己认定的价值标准。有人习惯说“圈子”,据说周作人研究也有圈内圈外之分,“圈子”也就是标准。鲁迅说得好:“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1自从破除了“政治标准第一”的框框(亦即“圈子”)之后,各种外来的新潮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在中国大陆的文坛上如走马灯一般变换交替,但归根到底,谁也取代不了恩格斯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即“最高的标准”。道理很简单, 作者:王福湘 广东肇庆西江大学 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