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宽度计算

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宽度计算
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宽度计算

一、概述

在柱距较小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如果上部结构荷载较大或地基条件较差(如软弱地基),以致沿柱列设条形基础已不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可考虑采用沿柱列两个方向设条形基础,形成柱下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以增加基地面积和刚度,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十字交叉条形基础体系是高次静定结构,合理的分析方法应考虑空间框架、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和土的共同作用,用有限元法分析,计算冗长但精度高。工程中常采用简化方法,将节点荷载分配到纵横两个方向,再分别按纵横两方向计算条形基础;轴力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已知两个方向的基础梁底宽度,本文提供一种确定宽度的方法。

二、节点荷载分配原则

节点荷载分配的简化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如下假定:

(1)纵梁和横梁的抗扭刚度为零;

(2)不计相临条形基础的荷载影响。

即只分配柱的轴力,柱两个方向的力矩分别由纵梁和横梁承担。荷载的分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静力平衡和竖向变形协调。如果用文克勒假设求解,则一般有如下分配公式:

式中:

Fi——任一节点i上柱传来的荷载(kN)

FiX,FiY——Fi分配至X及Y方向基础上的荷载(kN)

bX,bY——X方向和Y方向基础梁的底宽度(m)

LX,LY——X方向和Y方向基础梁的特征长度(m)

α——中柱节点及角柱节点无悬挑情况为1;边柱节点无悬挑情况为4;悬挑长度在0.6~0. 75LX或0.6~0.75LY时,按表2-1查取。

式中:EC——混凝土弹性模量(kN/m2)

IX,IY——X方向和Y方向基础梁横截面惯性矩(m4)

K——地基基床系数(kN/m3)

三、基础梁底宽度确定

确定基础梁底宽度时,可以认为柱轴力只由一定范围内的十字交叉基础承受,如:柱每边由1/2柱距范围内的基础承受;再根据按条形基础计算所需的两个方向宽度比值a,则可得出每根柱所需基础梁底宽度;再将任一轴上的任一方向上所有柱的基础宽度迭加求平均值,则可得出该方向的基础宽度。以图二为例,计算步骤如下:

求该节点X、Y方向的宽度比值a:

式中:

FXij;FYij——X向第ij柱轴力;Y向第ij柱轴力(kN)

n;m——X向柱数量;Y向柱数量

LX;LY——X向基础梁长度;Y向基础梁长度

bXij;bYij——第ij跟柱所需X向及Y向基础宽度

计算该节点柱所需X向及Y向基础宽度:

由公式Aij=bXij(LXi+LXj)+bYij(LYi+LYj)-bXijbYij

(3-2)

及(3-1)联合求解,可得:

bYij= (3-3)

bYij=a?bYij (3-4)

其中:LXij=LXi+LXj

LYij=LYi+LYj

式中:LXi;LXj——节点X向左跨及右跨各1/2跨长;有悬挑情况时,取悬挑长度(m)LYi;LYj——节点Y向左跨及右跨各1/2跨长;有悬挑情况时,取悬挑长度(m)

Aij——ij节点所需基础底面积,按柱下独立基础计算(m2)

任一轴上的任一方向基础宽度:

四、例题

如图三所示,为某多层框架结构柱布置及各柱轴力,已知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 0kPa,基础埋深为1.1m,现根据已知条件,试算各轴的基础底宽度。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公式_secret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1、工程量计算内容和步骤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包括:挖槽、垫层、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砖基础、地圈梁、防潮层、回填土、余土外运等。 b 外墙的长度按中到中5 内墙的长度按内墙净长和(不考虑工作面的)槽净长 2、定额规定: a 定额规定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放脚的T形接头处的重叠工程量要扣除。扣除办法是选择有代表性接头,计算出一个重合的混凝土体积,然后乘以接头个数,得出总重合体积,再从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中扣除(V1、V2) b 定额中长钢筋搭接规定为:Φ25内的8M一个接头,Φ25以上的6M一个接头,搭接长度为30d(30×钢筋直径d),圆钢筋加弯钩长12.5d 3、T形接头重合体积计算公式:(扣除重合部分体积V1、V2) 重合体积V1=〖基础底部宽度(B1)-墙厚〗÷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部宽度(B2)×搭接长方体高度(h1) 重合体积V2=棱台高度(h2)÷6×〖[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基础底宽-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的底宽(b2)+[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基础底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宽(B2)] 附:b1――外墙基础的棱台宽度,通常b1=b2 v1 v2 v3(v3通常不需计算)图示如下:

4、工程量计算程序公式: 首先,列L墙、L槽表: a、第一套算式:各断面基础分别计算工程量,然后合算。 ○11-1断面基础工程量: □A挖槽工程量: 槽长(L槽)×〖槽底部宽(B)+2×工作面宽度(C)〗×挖槽深度(H挖)+槽长(L槽)×放坡系数(K)×挖槽深度的平方(H挖2)=?立方 □B(C10)混凝土垫层工程量: 槽长(L槽)×槽内垫层宽(B)×垫层厚=?立方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作者:————————————————————————————————日期: ?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 =2665KN 、Mk=572K N?M、Vk=146KN ,F=3331KN 、M=715KN ?M、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 k=4231KN 、Mk=481K N?M 、Vk=165KN,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1.9m;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1.5m 符合G 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 点的距离o x :

某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某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欧焕林 摘要:本实例通过弹性力学中经典的倒梁法和剪力平衡法(静定分析法),分别对某建筑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进行计算。再分析各自误差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日后的设计中结合案例与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判断、分析。 关键词: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弹性力学、倒梁法、剪力平衡法 引言:在房价日渐高启、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今天,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该基础形式虽然造价较高,但对于加强基础刚度、减少地基变形、调节不均匀沉降方面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柱下承载力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而柱下独立基础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和受相邻建筑地下基础、管道、设备的限制无法扩展这两种情况。在弹性力学的模型中,柱下条形基础被视为是一根作用有多个集中荷载、力矩并设置在地基上的深梁。下面便通过分别采用倒梁法和剪力平衡法(静定分析法)对某工程实例中的柱下条形基础进行计算并且比对分析,以便在日后的设计中结合案例与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判断。 如图所示: 该建筑为六层框架商住楼 抗震等级四级抗震烈度6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为,基本 基本风压 m2,场地类别 为Ⅱ类。该建筑地质条件较 复杂,岩土工程勘查报告揭示: 钻探范围属湘桂赣褶皱带与华夏 褶皱带的过渡地区,由粉土、砂质粘性土及混粘性土砾砂组成,表面覆盖有杂质素填土受相邻建筑基础的影响,本基础左侧减去工作面净空仅允许外挑500mm。 考虑到柱下承载力较大、天然基础地基承载力较低而柱下独立基础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拟建建筑红线距离相邻已有建筑又较近,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既可加强基

础刚度、减少地基变形、调节不均匀沉降对已有建筑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基础埋深,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150kn/m2, 取其中一榀框架条形基础的柱下轴力进行计算。 竖向合理基本组合:P=960+1754+1740+554=5008 KN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使基础形心尽可能与竖向受力中心基本重合 竖向受力中心距离 A 点距离 X: X=++/∑(960+1754+1740+554)=7.85 m 受到相邻建筑基础的限制,A点外挑尺寸仅为 D侧外挑长度:l=2x+-+=1.5 m, 基础宽度:b=A/L≈2.5 m 基础面积:A=∑F/(f-r·d)=(960+1754+1740+554)/=41.7 m2 作用在基础梁上的地基反力:p=∑F/l=(960+1754+1740+554)/=300 KN/m 一、倒梁法 基本假定:基础梁与地基土相比为绝对刚性,基础的弯曲挠度不至于改变地基压力,地基压力呈直线或平面分布,基础形心与作用在其上的荷载合力作用线重合[1] 1、根据底层框架柱传至梁上的荷载,利用力平衡条件即可得到梁下反力。 Pmax=∑Fi/bl+6∑Mi/bl2, Pmin=∑Fi/bl+6∑Mi/bl2 2、将柱子看成基础梁不动铰支座,将梁下地基反力看成作用在基础梁上的荷载,按多 跨连续梁求梁内力(端跨应增加受力钢筋并上下均匀配置)。 3、梁内力的调整:若上述计算梁反力与柱底轴力不平衡,可将不动铰支座处的不平衡 力均匀分布在本支座两侧各 1/3跨度范围内,从而使地基反力调整为台阶状再按倒连续梁计算梁内力。结果仍不满意,可进行再次调整。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与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 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2

式中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他局部均布q i ).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a 1. 当x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讲解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2665KN 、Mk=572KN ?M 、Vk=146KN ,F=3331KN 、M=715KN ?M 、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4231KN 、Mk=481KN ?M 、Vk=165KN ,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 ,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 =1.9m ;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 =1.5m 符合G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点的距离 o x: 333137.2528927.271526012182 1.52206 1.52 3331252892 o x ??+??-?-?-??-??= ?+? 得 182396 10.58 17240 o x m == b . 右端延伸长度为 ef l: (1.8 2.77.2210.58)2 1.87.23 2.24 ef l m =++?-?--?= 3、地基净反力 j p的计算。 对E点取合力距即:0 E M ∑=, 2 2.24 2.2433317.2352897.23(25.64 2.24)0.5(71526012)(1821.522061.52)0 2 j j p p ??+??+??--?-?+?-??+??= 即271.2712182396672.3751 j j KN p p m =?= 4、确定计算简图 5、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在地基净反力Pj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图 A B C D E F 1089.25 1804.25 2868.92 -2020.41 3469.922946.05 -1149.01 3547.05 971.85 -2180.78 1686.85 弯矩图(KN·M)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书

1. 工程概况及设计资料 某柱下条形基础,所受外荷载大小及位置如图1.1所示。柱采用C40混凝土,截面尺寸800800mm mm ?。地基为均质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ak a f KP =,土的重度3 19/KN m γ=。地基基础等级:乙级。地下防水等级:二级。 图1.1 2. 基础宽度计算 基础埋深定为2m 。总竖向荷载值 1000180014004000ki N KN KN KN KN =++=∑ 180********.5 5.334000N KN m KN m e m KN ?+?= = 假设两端向外延伸总长度为3m ,则 4.56313.5L m m m m =++= 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重度3 19/m KN m γ= 查得《地基规范》中对于粘性土: 1.6d η=,0.3b η=

持力层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0.5)160 1.619/(20.5)205.6a ak d m a a f f d m KP KN m m m KP ηγ=+-=+??-=()()3 4000 1.789205.620/ 2.013.5ki a G a N KN b m f d l KP KN m m m γ≥ = =--??∑取 2.0b m = 3. 两端外伸长度验算即地基承载力验算 320/ 2.013.5 2.01044k G KN m m m m KN =???= 400010445044ki k N G KN KN KN +=+=∑ 80ki M KN m =?∑ 800.0155244N G KN m e m KN +?= = 113.5 5.445 1.3052l m m ??=-= ??? 213.5 5.055 1.6952l m m ??=-= ??? 5244194.22205.62.013.5ki k k a a a N G KN p KP f KP bl m m +== =<=?∑ ,max ,min 6195.58 1.2246.7524460.015(1)(1)2.013.513.5192.860 ki k k N G a a a k a N G p e KP f KP KN p bl l m m KP ++>=?= ± =±=?>∑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 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 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 P jmax,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 i). ∑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 2

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方式

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方式 条形基础计算方法 (1)素土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外墙素土中心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内墙素土净长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 (2)灰土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外墙灰土中心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内墙灰土净长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 (3)砼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外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中心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内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净长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4)条形基础工程量 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注意:净长线的计算①砖条形基础按内墙净长线计算 ②砼条形基础按分层净长线计算 有些地区(天津)计算规则规定,条形基础以地圈梁顶为分界线,这就造成了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加上+-0.000以下的高度;而且一个工程条形基础同时出现不同标高的圈梁时候,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区分出墙的底标高,对手工造成了麻烦。(5)、砼垫层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垫层模板按砼垫层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垫层模板=砼垫层的侧面净长×砼垫层高度 (6)、砼条基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条基模板按砼条基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条基模板=砼条基侧面净长×砼条基高度 . (7)、地圈梁工程量 外墙地圈梁的工程量=外墙地圈梁中心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内墙地圈梁的工程梁=内墙地圈梁净长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8)、地圈梁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地圈梁模板按地圈梁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地圈梁模板=地圈梁侧面净长×地圈梁高度 (9)基础墙工程量 外墙基础墙的工程量=外墙基础墙中心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 内墙基础墙的工程梁=内墙基础墙净长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 (10)基槽的土方体积 基槽的土方体积=基槽的截面面积×基槽的净长度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与步骤 (1)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一 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 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 P jmax,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 i). ∑M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纵向弯矩(M 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 2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zhang)

一、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1. 倒梁法 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刚性的,柱子之间不存在差异沉降,柱脚可以作为基础的不动铰支座,因而可以用倒连续梁的方法分析基础内力。这种假定在地基和荷载都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才能成立。此外,要求梁截面高度大于1/6柱距,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倒梁法的内力计算步骤如下: (1).按柱的平面布置和构造要求确定条形基础长度L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 底面积A ,以及基础宽度B=A/L 和截面抵抗矩6/2 BL W =。 (2).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基底净反力n p : min max n n p p W M A F i i ∑±∑= (4-12) 式中 ∑i F 、∑i 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作用在条形基础上的竖向力(不 包括基础和回填土的重力)总和,以及对条形基础形心的力矩值总和。当为轴心荷载时, n n n p p p ==min max 。 (3).确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简图如图4-13,系为将柱脚作为不动铰支座的倒连续梁。 基底净线反力 B p n 和除掉柱轴力以外的其它外荷载(柱传下的力矩、柱间分布荷载等)是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4).进行连续梁分析,可用弯矩分配法、连续梁系数表等方法。 (5).按求得的内力进行梁截面设计。 (6).翼板的内力和截面设计与扩展式基础相同。 倒连续梁分析得到的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这可以理解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整体挠曲的抑制和调整作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与基底压力不平衡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柱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由图4-14,连续梁共有n 个支座,第i 支座的柱轴力为i F ,支座反力为i R ,左右柱跨分别为1-i l 和i l ,则调整分析的连续梁局部分布荷载强度i q 为: 边支座)1(n i i ==或 3 /)(1)1(0) (1)(1)(1n n n n n l l R F q +-= + (4-13a ) 中间支座)1(n i << i i i i i l l R F q +-= -1)(3 (4-13b ) 当i q 为负值时,表明该局部分布荷载应是拉荷载,例如图4-14中的2q 和3q 。 倒梁法只进行了基础的局部弯曲计算,而未考虑基础的整体弯曲。实际上在荷载分布和地基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地基往往发生正向挠曲,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刚度的作用下,边柱和角柱的荷载会增加,内柱则相应卸荷,于是条形基础端部的基底反力要大于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得到的基底反力值。为此,较简单的做法是将边跨的跨中和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按计算值再增加20%。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Pjmax,Pjmin—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i—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i)。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i ,qi),纵向弯矩(M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基础长度,如上述。 B—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jmax与Pjmin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1=a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如果Pjmax与Pjmin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1或a2,使合力∑Fi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1和a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Mi—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i—各竖向荷载Fi距F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1), a2=L-a-a1。 当x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简化及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摘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关键字: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设计步骤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 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Pjmax,Pjmin—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i—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i).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i,qi),纵向弯矩(M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基础长度,如上述. B—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jmax与Pjmin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1=a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如果Pjmax与Pjmin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1或a2,使合力∑Fi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1和a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Mi—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i—各竖向荷载Fi距F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1),a2=L-a-a1.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柱下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由平面图和荷载可知A 、D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B 、C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所以在计算时,只需对A 、B 轴的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一、A 、D 轴基础尺寸设计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地下水位埋深12m ,假设基础埋深1.55m (基础底面到室外地面的距离),持力层为粘土层。 (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查得0=b η,0.1=d η, 3180.518 1.05 18/1.55 m kN m γ?+?= = (0.5)160 1.018(1.550.5)178.9a ak d m f f d kPa ηγ=+-=+??-= (2)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条形基础轴线方向不产生整体偏心距,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0.25 5.4 1.35m ?= 基础总长57 5.40.25259.7l m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1864.73 282.536.6k F kN =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弯矩 83.50 12.656.6 k M kN m = =? 282.53 1.87178.918 1.55 k a G F b m f d γ≥ ==--? 考虑偏心荷载的作用,取b=2.5m 。 (3)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282.5318 1.0 1.55 2.5352.28k k F G kN +=+???= 基底总弯矩为:83.50k M kN m =? 偏心距为:83.50 2.5 0.2370.417352.2866 k k k M l e m m F G = ==<==+ 基底平均压力为:352.28 140.9178.92.5 1.0 k k k a F G p kPa f kPa A +===<=? 基底最大压力为: max 660.2371140.91201.04 1.2214.682.5k k a e p p kPa f kPa l ????? =+=?+=<= ? ???? ?满 足条件。

条形基础计算工程量

案例分析:计算条形基础的工程量。 一、关键词:案例分析、钢筋砼条形基础、砖基础、砼垫层、防潮层、工程量计算。 二、摘要:计算钢筋砼条形基础、砖基础、砼垫层、墙基防潮层的工程量。 三、相关知识点: 1、基础与墙身按下列原则划分: (1)基础与墙身使用同一种材料时,以设计室内地坪(有地下室者以地下室设计室内地坪)为界,以下为基础,以上为墙身。 (2)基础、墙身使用不同材料时,位于设计室内地坪±300mm以内,以不同材料为分界线,超过±300mm,以设计室内地坪分界。 2、砖基础的工程量 砖石基础按体积(m3)计算。 外墙墙基体积=外墙中心线长度×基础断面面积 内墙墙基体积=内墙基最上一步净长度×基础断面面积 基础大放脚T形接头处重叠部分以及嵌入基础的钢筋、铁件、管道、基础防水砂浆防潮层、通过基础单个面积在0.3m2以内孔洞所占的体积不扣除,但靠墙暖气沟的挑檐亦不增加。附墙垛基础宽出部分体积,并入所依附的基础工程量内。 3、钢筋砼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 钢筋砼条形基础按图示尺寸实体积以立方米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支架、螺栓孔、螺栓、预埋铁件及墙、板中0.3m2内的孔洞所占体积。留洞所增加工、料不再另增费用。 有梁带形混凝土基础,其梁高与梁宽之比在4∶1以内的,按有梁式带形基础计算(带形基础梁高指梁底部到上部的高度)。超过4∶1时,其基础底按无梁式带形基础计算,上部按墙计算。 4、砼垫层工程量计算。 基础垫层是指砖、石、砼、钢筋砼等基础下的垫层,安图示尺寸以立方米计算。 5、墙基防潮层工程量计算。

墙基防潮层按墙基顶面水平宽度乘以长度以平方米计算,有附垛时将附垛面积并入墙基内。 四、举例 某单位传达室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如下图所示,墙体厚度为240mm,室内地坪±0.00m,防潮层-0.06m,防潮层以下用M10水泥砂浆砌标准砖基础,防潮层以上为多孔砖墙身。请按《计价表》的要求完成下列工作: 1、计算钢筋砼基础、砖基础、混凝土垫层和墙基防潮层的工程量。 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 解: 3-1 砖基础 13.96m3 砖基础截面积(1.65-0.3)×0.24+(0.063×0.126+0.063×0.252)×2 =0.372m2 砖基础长外墙(9+5)×2=28m 内墙(5-0.24)×2=9.52m 砖基础体积 0.372×(28+9.52)=13.96m3 5-2 钢筋砼基础 6.51 m3 外墙{(9+5)×2}×{1×0.1+(0.59+1)×0.1÷2}=5.04m3 内墙(5-1)×2×1×0.1=0.8m3 (5-0.795)×2×(0.59+1)×0.1÷2=0.67m3 基础体积 5.04+0.8+0.67=6.51m3

第3章_柱下条形基础

第3章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 §3-1概述 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与柱下独立基础相比,具有优良的结构特征、较大的承载能力等优点,适合作为各种地质条件复杂、建设规模大、层数多、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将建筑物底部连成整体加强了建筑物整体刚度,调整和均衡传递给地基的上部结构荷载,减小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造成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减小上部结构的次应力。该类基础一般埋深较大,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增大基础抗水平滑动的稳定性,并可利用地基补偿作用减小基底附加应力,减小建筑物的沉降量。此外,筏形和箱形基础还可在建筑物下部构成较大的地下空间,提供安置设备 和公共设施的合适场所。 但是,这类基础尤其箱形基础,技术要求及造价较高,施工中需处理大基坑、深开挖所遇到的许多问题,箱形基础的地下空间利用 不灵活,因此,选用时需根据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及应用比较确 定。 如前所述的刚性及扩展基础,因建筑物较小,结构较简单,计算分析中将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简单地分割成彼此独立的三个组成 部分,分别进行设计和验算,三者之间仅满足静力平衡条件。这种 设计方法称为常规设计,由此引起的误差一般不致于影响结构安全 或增加工程造价,但计算分析简单,工程界易于接受。然而对于条 形、筏形和箱形等规模较大、承受荷载多和上部结构较复杂的基础,上述简化分析,仅满足静力平衡条件而不考虑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常常引起较大误差。由于基础在地基平面上一个或两个方向的尺 度与其竖向截面相比较大,一般可看成是地基上的受弯构件—梁或 板。其挠曲特征、基底反力和截面内力分布都与地基、基础以及上 部结构的相对刚度特征有关,故应从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采 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设计。 应该指出,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尽管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尤其 地基土是一种很复杂的材料,目前尚缺少一种理想的地基模型去确 切模拟,因此考虑共同工作的分析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往往存在着 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误差还较大,说明理论分析方法尚有待进一 步完善,许多设计人员提出,设计这些基础宜以“构造为主,计算 为辅”的原则,本章在介绍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设 计计算的同时,也介绍其结构和构造要求,供设计时采用。 §3-2弹性地基上梁的分析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一、设计资料 1、地形 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2、工程地质条件 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 ①号土层,耕填土,层厚0.7m ,黑色,原为农田,含大量有机质。 ②号土层,黏土,层厚1.8m ,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20=。 ③号土层,粉砂,层厚2.6m ,稍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160=。 ④号土层,中粗砂,层厚4.1m ,中密,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200=。 ⑤号土层,中风化砂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kPa f ak 320=。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2.1所示。 4、水文地质条件 (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0.9m 。

5、上部结构资料 拟建建筑物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mm mm 400400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mm 450。柱网布置如图2.1所示。 6、上部结构作用 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1280kN =1060kN ,,上 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 =1728kN ,=1430kN (其中 k N 1为轴 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k N 2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 1N 为轴线②~⑥柱底竖向荷载基本组合值;2N 为轴线①、⑦柱底竖向荷载基本 组合值) 图2.1 柱网平面图 其中纵向尺寸为6A ,横向尺寸为18m ,A=6300mm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25~C30,钢筋采用HPB235、HRB335、HRB400级。

二、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1、确定条形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假设基础埋深d 为m 6.2,持力层为粉砂层 (1) 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由粉砂,查表10.7得,0.3,0.2==d b ηη 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3/69.116 .2) 105.19(1.06.1)104.18(2.04.187.06.17m kN m =-?+?-+?+?= γ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的修正): kPa d f f m d ak a 65.233)5.06.2(69.110.3160)5.0(=-??+=-?+=γη (2) 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m 9.19.63 1 =? 基础总长:m l 4623.269.6=?+?=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m 1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kN F k 61.20746 5145021150=?+?= 基础平均埋深为:m d 825.2)05.36.2(2 1 =+= 需基础底板宽度b : m d f F b G a k 06.1)] 9.0825.2(10825.220[65.23361 .207=-?-?-=?-≥ γ 取m b 2.1=设计 (3) 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kN G F k k 73.2583.11)]9.0825.2(10825.220[32.251=??-?-?+=+ 基底的平均压力为: kPa f kPa G F P a k k k 65.23360.2152 .1173 .258A =<=?=+= 满足条件 2、基础的结构设计 (1) 梁的弯矩计算 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由于基础底面反力为均匀分布,因此单位长度地基的净反力为: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设计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Pjmax,Pjmin—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i—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i).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i ,qi),纵向弯矩(M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基础长度,如上述. B—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jmax与Pjmin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1=a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如果Pjmax与Pjmin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1或a2,使合力∑Fi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1和a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Mi—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i—各竖向荷载Fi距F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1), a2=L-a-a1. 当x按上述确定a1和a2后,使偏心地基净反力变为均布地基净反力,其值为: 式中, pj—均布地基净反力设计值. 由此也可得到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L. 2.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由确定的基础长度L和假定的底板宽度b,根据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一般可按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如下验算,从而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