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香的分类

中国古代和香的分类
中国古代和香的分类

合香的分类(四)

香丸

(一)法和众妙香

法和众妙香就是各种巧妙的和想法,大抵从名称可知其使用的地点、用途。

1、宫中香:宫廷里所使用的香。例如”汉建宁宫中香”、“唐开元宫中香”等。

2、帐中香:帷帐中使用的香,想来是卧室中使用。例如“江南李王帐中香”、“苏州王氏帐中香”、“杨贵妃帐中衙香”等。

3、衙香:衙香一名很难理解,也做“牙香”。不过,宫廷、寺廊、后妃、官员、僧侣、贫富不论都使用,想来是很普遍的香方的名称。大方且合乎社交礼仪的和香吧!例如“花蕊夫人衙香”、“雍文徹郎中衙香”、“苏内翰贫衙香”、“钱塘僧日休衙香”等。

4、湿香:顾名思义,想是不加以窨干,仍然湿软的香,取出做成丸状,即可使用。例如“僧惠深湿香”、“供佛湿香”、“久窨湿香”、“清神湿香”、“清远湿香”、“日用供神湿香”。以名称来看,大抵用以供养神、佛、清神、修性的香。

5、清真香:清真就是清纯朴实。这样的香想是来诠释大自然的纯一无染的清气。又如“清妙香”、“清远香”、“清神香”都是同样的旨趣。有名的有“丁晋公清真香”,焚烧起来有如“千花喷晓风”,气势非凡。又如“黄太史清真香”、“邢太尉韵胜清远香”等。

6、龙涎香:称为龙涎香的香方,几乎都没有放入真正的龙涎香,即使有,量也不多。而且也不像是在模拟龙涎香的香气。想来在于表现聚烟或定香性能的香。例如“内府龙涎香”、“王将明太宰龙涎香”、“杨吉老龙涎香”、“南蕃龙涎香”、“智月龙涎香”等,其中“南蕃龙涎香”两种香方,及《沈氏香谱》龙涎香都使用了“槟榔”这种香材是比较特别的处方。

不过《沈氏香谱》一共记载了“古龙涎香”的处方三种,令人想起蔡絛《铁围山业谈》“古龙涎香”條有“。。。每以一豆大爇之,辄做异花香气,分郁满座,终日略不歇。。。”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是在模拟龙涎香的香气了。

又,另有“吴侍中龙津香”、“龙泉香”想是同类。

7、降真香:以降真香为主味所调出来的香。如“清心降真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唐*李珣《海药本草》言“仙传拌和逐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度箓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

8、胜笃耨香:这些香方都是在模拟笃耨香的香气。例如“胜笃耨香”、“假笃耨香”、“冯仲柔假笃耨香”。

9、华盖香:烟形结成华盖、毬状、云盖、宝林、巡筵等,不易散掉的香,一般会和以阴性的植物,如艾蒳、酸枣、石芝、甲香、荷叶、浮萍、瓦松、水衣等造成烟形的效果。如“华盖香”、“宝毬香”、“香毬”、“宝林香”、“巡筵香”等。

10、芬积香:芳香聚积的香方。如“芬积香”、“芬馥香”、也是一类。

11、四和香:四种香材和在一起的香。如“加减四和香”、“四和香”、“冯仲和四和香”等。他如“三胜香”有三种香材。“五真香”有五种香材。都是以香材的种类多寡命名。不过“五真香”是焚供世尊上圣,不可亵用。

12、闻思香:据《周氏香乘》称“黄涪翁所取,有闻思香,盖指内典中从闻思脩之义。”因此闻思香又是另一种以修身养性为旨趣的香。黄涪翁就是黄庭坚。

13、黄太史四香:即“意和”、“意可”、“深静”、“小宗香”等四种香。黄庭坚特为四香为“跋文”。将于第三讲黄太史四香详细诠释。

花香

(二)凝合花香

模拟各种花香的和香法,在《香乘》卷十八之中录有七十种不同花香的香方。即使是表现某一种花的香气,所使用的材料组合,都各有巧思。

1、梅花香:不同的配方,都是要表现梅花的香气。即使是香方的名称,也多少会表示各别的差异,例如“梅花香”、“梅英香”、“梅蕊香”、“浓梅香”、“笑梅香”、“肖梅韵香”、“胜梅香”、“鄙梅香”、“梅林香”、“浹

梅香”等。而且梅花的品种也很多,如果不同的处方能表达出不同品种,不同韵味的梅花香,那可就是高手了。

在此举一例说明之:

《韩魏公浓梅香》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麦麸炒令赤色、麝香一字、定粉(即韶粉)一米粒、白蜜一琖。

右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半,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宜,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亲之。黄太史跋云:余与洪上座同宿潭之碧厢门外舟中,衡狱花光仲仁寄墨梅二幅,扣舟而至,聚观于灯下。余曰“只欠香耳。”洪笑,发囊取一柱焚之,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怪而问其所得?云“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谴?”其后驹父集古今香方,自谓无以过此,余以其名未显,易之为还魂梅云。

千载唯一的香会,曾在潭州碧厢门外的船中进行,在此先将黄太史的跋文翻译如次:

我与洪上座一起投宿于潭州碧厢门外的船中,衡州花光山的仲仁长老,寄两幅墨梅的画,敲击船舷送到,大家聚集等下观赏。我就说:“只是欠缺香气了。”洪芻笑了笑,拿出香囊,取出一柱香熏焚,香气好像天气初寒,天刚亮的时候,走在孤立的山,篱笆之间。惊奇而问“从何得到?”回说:“东坡从韩忠献家得到的。知道你有嗜香的癖好而不给,岂是小罪而已?”这之后驹父收集古今的香方,自己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我因为香名不能显现香气的特质,所以改称为“还魂梅”。

接着来分析一下这篇理论与实际兼具的香文:

香的来源

来自国之栋梁,文事武功兼备,与范仲淹同为朝廷所重的魏国公韩忠献家。而且是从苏东坡那儿辗转得到。

好香如绝妙好词

好香如一首好诗,一首绝妙好词,因此苏东坡不敢藏私,就给了收集古今香方的洪芻。闻香所具有的姿态,大方的艺术品味,点滴错落在黄太史的跋文中。

完美的香道文献

不到三百个字的短文,但完美地具备香道文献的要件。

*和香方:香材的种类、数量,制作的要领,简明扼要地描述。

*欣赏香的方法: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亲之。也就是隔火熏香法。

*一期一会的香会:名画、名香、画魂、花魂、知画、知香,在清凉润泽的水气中,惊叹香气孤寂清静,无以伦比的境界。

在清凉润泽的水气中,惊叹香气孤寂清静,无以伦比的境界。

2、肖兰香:类似兰花的香。兰是属于兰科的大群植物,约有两万多中。究竟要模拟哪一种?黄庭坚<兰说>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说是与萧、艾同生于深山林薄之中的兰草。如此瑰丽的兰香,模拟起来恐怕不易。调香师取名的时候也很有分寸,直接取名“兰花香”的好像没有。大都取名“肖兰香”、“笑兰香”、“胜兰香”、“秀兰香”。。。等。

3、桂花香:模拟桂花的香气。名为“木犀香”这也是桂花香,由于是普遍被人们喜爱的香气,所以流传的香方不少。

4、柏子香:单一香材柏子实所泡制阴干的香。想是使用在冬天吧!

5、百花香:百花齐放的香,想来是春天的香气吧!活泼缤纷,盛大华丽的香。在此摘录一首《香乘》的百花香处方歌如次:

歌曰:三两甘松(别本作一两),

一两芎(别本作半两),

麝香少许蜜合同,

丸如弹子炉中热,

一似百花迎晓风。

6、野花香:漫山遍野的野花,大地就像无限大的花篮,教人不看都不行。香人们并没有小看,而和成野花香,想来是夏天的香气吧。

7、雪中春信:或名“春消息”。不知调香师在想什么?光看香名就令人神往,是雪渐渐溶化,别有朝阳之气的草香吗?那么这样的香可是非比寻常了。

8、杏花香:杏花是国人所喜爱的名花,花朵柔美,只有淡淡的香气,或许香人们还是喜欢它春光明媚的气质。

9、后庭花香:后庭花即雁来红。也被当成曲名,称“玉树后庭花”。秋季雁来的时候,顶叶鲜红,艳丽可爱。《花镜》赞美“愈久愈妍如花,秋色之最佳者。”不知调香师在模拟花色,还是花香?想来是秋天的香气吧!

10、荔枝香:以荔枝为主调的和香,使用荔枝壳。

11、酴醿香:模拟酴醿花的香气,暮春开花,有香气,别称沉香密友,可知香气之一斑。摘录《香乘》酴醿香处方歌如次:

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

一支櫖子蜜和同,

少加真麝并龙脑,

一架荼?落晚风。

12、胜茉莉香:茉莉花是一直环绕人们身边的香花,又香又白人人爱,调香师要胜过茉莉花亲民的本质,恐怕得好好掌握要领。

茉莉花

(三)熏佩之香

佩带于身上或熏衣服的香。

1、衣香:将各种香材捣细,调和成所要的香气,放入纱囊绢袋佩戴在身上,也称熏衣香。例如笃耨佩香、蔷薇衣香、牡丹衣香、芙蕖衣香、梅花衣香、。。。一般是末香的和香,少数使用模子作成块状有花样的香。

2、洗衣香:洗衣服时所使用的香,洗最后一次时使用。现在的洗衣精,有的也会加香料。

3、枕间香:放在枕头附近的香。如玉华醒醉香。

沉香片

香膏,可以说是现代护肤品的始祖。

3、乌发香油:涂抹头发或头皮的香油。如“香发木犀香油”、“乌发香油”、“金主绿云香”。(五)口香丸、香茶

1、口香丸:服用的香丸,可令人身香体健。如“丁香煎圆”、“木香饼子”、“透体麝脐香丹”、“独醒香”等。

2、香茶:和香与茶,做成饼茶。如“经进龙麝香茶”、“孩儿香茶”、“香茶”等。

(六)印篆诸香

把单一或多种香材磨成粉末熏香,也就是末香。古人称为“印香”或“篆香”。如“定州公库印香”、“百刻印香”、“资善堂印香”、“龙麝印香”、“乳檀印香”、“供佛印香”等。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报告

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 报告 中国是一个有5000 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建设了数以千万记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类最 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中,桥梁是为人类的“行”服务的。从古到今,桥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依,息息相关,还与战争、、戏剧、民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默默地为公众服务着。 桥梁是跨河越谷的人工构造物,是架空的路,让行人、车辆、渠道、管线等安全通过。增强桥梁的跨越能力,以克服江河湖海、深谷陡崖、断层软基、风雪雨及地震等险境始终是桥梁建设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 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 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一)梁桥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公元16-公元前11 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省曲周县东北), 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自周代以迄汉,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 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 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八年(1138年)的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 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 两宋时,无论是城市或乡村,在建造大批石梁石墩桥的同时,又把大量的木 梁木板桥的木梁、木板改造为石梁、石板,木柱、木墩改造为石柱、石墩。200 多年间,仅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 1 1 0座,其中名桥10座。 安平桥,有362孔,桥长5里(2223m ,故又名五里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 余年的桥长记录,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桥始建于宋八年(公元1138 年),成于二十一年(公元1151 年),历时13 年,坐落在县安海镇和海安县的水头之间,是跨越海湾的大石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在桥上造了 5 座亭子,以便行人休息。这座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被人们认为是1905年黄河大桥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我国最长的桥梁。又如万安桥,俗称桥,共有47孔,建于洛入,桥总长约890m桥宽3.7m。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 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 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分类

个人愚见不外乎园林中的那几种造园要素,山石、园林建筑小品,水体,植物等等那些在学校已经让老师给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且因势利导地将其组织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些景致,也可说是一种排列组合。这些要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植物。园林、园林,贵在其中有一个林字,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决不可缺少的、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现在的中国园林人要想在世界园林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学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是不的两个体系,不同就不同在对园林的诠释上,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人定胜天,这也就造就出西方园林中的大的绿地模纹和类似凡尔赛宫的被剪成圆柱体的树木排成的树阵的出现,而中国的园林中出现大块的模仿山势的假山,曲折的小路,以及四季多变且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植物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是西方园林所不能匹敌的,不光是造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会让人有一番回味。像南方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竹与石的搭配,白墙上攀爬的枯藤等等,无一不让人觉得很有嚼头,还有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恭谦,松柏的傲骨,牡丹的富贵等等,植物在这里被古人们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是中式园林中的又一层含义,这是西方园林所欠缺的。 在九十年带初的中国园林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运用西方现代园林中有关平面构成技法所造就的一大批广场,游园,其中一广场为最。出现了中国园林所没见过的树阵,大草坪、大模纹、大面积广场铺装(据说还有能和天安门广场面积差不多的)等新的造景手法,并风靡一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开始纷纷效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技法却没了踪影,荡然无存。 好在这几年,中国的园林人终于有所醒悟,这还得亏是日本现代园林给我们提的醒。日本古典园林完全是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它不是单纯的抄作业,要不日本的现代园林很可能也是大广场,大草坪了。他兼收了中国园林中的造景意境,加入了西式园林中的平面构成手法,糅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现代园林景观 ,摒弃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小家子气,加入了西方园林中的恢宏大气(但不是傻、大、粗),很适合现代城市的口味,不显得十分突兀。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 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一、古代诗歌体裁(形式)包括诗、词、曲。 (一)诗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体(包括“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四言诗)→楚辞(杂言体)→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四言、五言、七言)→魏晋南北朝民歌→两晋南北朝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格律诗体。相对于古体诗而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四句)、七言绝句(七言四句) 律诗:五言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律诗(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其风格清新自然。 2、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 3、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托物言志。 4、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6、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7、友情送别诗 8、婚恋爱情诗 9、抒情诗(直抒胸臆) 10、长篇叙事抒情诗

中国最美十大古代桥梁Word 文档

中国最美十大古代桥梁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故名。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详细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1-2-3-4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其特点表现了帝王拥有的权威。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商富大贾等休闲的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有淡雅肃静的色彩。其特点表现了主人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之情。现存的私家园林: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类。 北方类型。 1、北方园林地域范围较大,多为历朝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 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 4、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 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江南类型。 1、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 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 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 4、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 代表元素:植物以樟,竹,桂,柳,桃,海棠等。景观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其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杭、扬州等地,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类型。 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 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

中国古桥的科学分类

中国古桥的科学分类 孔庆普 (北京市政集团古建筑专家北京市) 1. 古桥分类的原则与科学依据 桥梁的总体分为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基础三大部分,其中上部结构是承载其自重力和活荷载及其它外力的主体部分,上部结构中主要杆件的受力性质决定上部结构的类型,故以上部的基本结构划定该桥的结构类别。 桥梁的上部结构,以受拉杆件为主的桥梁则为索桥,如泸定桥。桥梁的上部结构,以受弯杆件为主的桥梁则为梁桥,如灞桥。桥梁的上部结构,以受轴向压力的弯杆件为主,则为拱桥,如卢沟桥、安济桥。 2. 古桥的三大类型 中国古代桥梁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其结构的承载状况和杆件的受力性质分析,所有桥梁共分为三大类型——索桥、梁桥、拱桥。 2.1索桥: 其上部结构无论是采用何种材料制成的索,下部结构无论是何种形式,均属于索式桥,简称索桥。 中国古代的索桥,由于索所用的材料之不同,又有铁索桥、竹索桥、藤索桥之分。 1、铁索桥:此种桥梁的“索”是由铁环套铁环而构成的链条,通称为“铁索”。其下部结构均系圬工桥台,铁索的两端固定在桥台上,铁索悬挂于两个桥台之间而成桥,故称其为铁索桥。 如泸定桥,该桥的上部结构是铁索(铁链条),铁索承受上部结构的全部荷载,在底面的铁索上铺设桥面板,在侧面铁索上安装栏杆,构成上部结构——桥面系。下部结构(桥台)是以石砌实体构造为台,桥台建筑在基岩上。 2、竹索桥:此种桥梁的“索”是用竹子劈成细丝拧成的绳索,故称其为竹索桥。桥的下部结构是圬工桥台,竹索的两端固定在桥台上,构成整体桥梁。如四川的安澜桥。 3、藤索桥:将藤蔓编或拧成索,用于桥梁的主受力构件,故称其为藤索桥。桥的下部结构是圬工桥台,藤索的两端固定在桥台上,构成整体桥梁。 2.2 梁桥: 梁桥,顾名思义其上部结构的主体受力构件是以“梁”为主。古代的梁式桥有木梁桥和石梁桥两种,其纵梁均系简支梁。 1、木梁桥:木梁桥的上部结构是以圆木或方木为纵梁,由于其构造形式有所不同,又分为复合(双层)木梁桥、悬臂式木梁桥、撑架式木梁桥。由于其墩台所用建筑材料之不同,又分为木墩台木梁桥、圬工(砖石)墩台木梁桥。 (1)木墩台木梁桥:古代的木墩台木梁桥,其上部结构,多数采用疏铺圆木梁或方木82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 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 1)、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2)、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林赋予凝重、严谨的格调。北方石材少、有北太湖石、青石,手法如江南,但风格不同,北方水资源缺乏,水池面积不大,水景受到限制。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少,缺少常绿树和冬季花木,能做到三季有景、冬季萧寒景象。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封闭感较强,有刚健之美。园内空间划分较少,整体感较强。 3)、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规模小、多宅园,一般是庭院和庭园组合,建筑比重大。庭院和庭园形式多样,组合密集。建筑平屋顶做成天台花园,通透开敞更盛于江南,外观轻快活泼,重视细部装饰。叠山常用英石,石景分为壁型和峰型,与水结合成水石庭水局是岭南一绝。理水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岭南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还有外来热带树种。由于受西方影响,建筑装饰、规则式水池出现在园林中。总体而言,园林中建筑形象在造景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量偏大,数量多,深邃有余而开朗不足。 4)、巴蜀园林 巴蜀园林自然天成,古朴大方,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文指著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浓郁的文化气质如李白、杜甫、三苏、陆游等都留下了优秀的传统,为巴蜀园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文而秀,巴蜀名园多小巧秀雅,石山甚少,水岸朴直,以清简见长。植物繁茂、品种丰富、多用常绿阔叶林作背景,以水面取虚放扩创造空间的变化和虚实对比。建筑密度不大,形象秀雅,风格倾向于四川民居。由于四川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名园渗透了相当浓厚的飘逸风骨。其主要表现是:不拘成法的多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 (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2)楚辞:六言为主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 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 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3)曲有曲牌。(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 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划分: 1、叙事诗; 2、抒情诗。

中国桥梁发展简介

中国桥梁发展简介古代——赵州桥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能通车。 建造历史 时隔大约1200年,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赵州桥名称是以所在地命名的。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37° 43' 12.30" N 114° 45' 47.54" E),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 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这一跨越,也正是

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民间相传当地水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浅谈我国桥梁的发展史

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课程名称学科专题讲座 研究生姓名 **** 学号 *********** 开课时 **** 至 **** 学年第 *** 学期考试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说明 一、研究生课程论文必须与本封面一起装订。阅卷教师务必用红笔批阅,并在本封面规定位置打分、写完评语后连同成绩登记表(一式两份)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各学院研究生秘书在第二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成绩登记表交研究生学院。论文由开课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保管。 二、该封面请用A4纸双面打印,将此说明打印于封面背面。

浅谈我国桥梁的发展史 ********** 摘要:桥梁是交通运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基数不断增加,交通压力逐渐加大,桥梁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相信在当下和未来的世界交通上桥梁仍会起到主导作用。介绍了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历史著名桥梁的相关情况,说明了我国古代桥梁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现在的桥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必须正视的问题,以促进我国桥梁的发展。 关键字:桥梁;发展史 0 引言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幅员辽阔,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1桥梁的发展史 1.1 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1.2 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这是古代桥梁的初步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在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同步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内填A 错误的填B,每小题0.5分,共25分) 1、欧洲、西亚、中国被推崇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2、欧洲体系园林以“规整和有序”为园林的艺术特色。() 3、园林中的厅堂一般坐南朝北。向南望,是全园最主要景观。() 4、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假山假水较多,圆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形高大。() 5、西亚园林体系强调水法,把水当做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6、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7、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进入转折期,官僚、文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8、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9、北方园林是以西安为代表。() 10、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几何美。() 11、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刻石内容多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具有点景的作用。( ) 12、北方类型的园林也称黄河类型,按气候带划分也可称温带园林。() 13、岭南类型园林造园条件比南、北方园林都好。() 1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15、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16、岭南类型的园林也称“广东类型”,按气候带划分可归类于“亚热带园林”。() 17、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期。() 18、游览古典园林讲究“游”与“停”的结合。() 19、园林中楼阁类建筑,可以说是全园的野境、画境、意境的汇集点,堪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是大可驻足的重点游览点。() 20、无锡寄畅园是取苏东坡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21、园林中的假山一般有石山和土山两种。() 22、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的根本目的是起到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叠山的石材主要有两种:一是浙江武康的花岗岩,质地坚硬,用于假山的基础部分,称叠脚。二是太湖石,置于假山的上部,供游人玩赏品味,称收顶。() 23、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廊然大公均为仿无锡寄畅园而建。() 24、“亭”古代就有停止的意思,它是供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因而亭的四周景色往往相当优美,是观赏景色的佳境。() 25、公元前11世纪,秦始皇曾建“灵囿”。() 26、在园林中,轩一般指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建筑物。() 27、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 28、园林中的桥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29、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

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