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

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
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

记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2.学法建议:

比较学习法。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

(2)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

[提示]

(1)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在这幅漫画中。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

(2)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

★信息点击

蜡烛的燃烧

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

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

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峨眉山上的佛光

四川盆地中,以雄伟秀丽著称的峨眉山巍然耸立,它海拔3000多米,树木参天,云海绵绵,景色分外迷人,金顶峰的佛光更是峨眉山奇景中的一绝。

那么,佛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金顶峰的前后出现云海和雾气时,倾斜的阳光透过云滴或雾粒,它们就像一个个球面镜,在云海上映出太阳的实像,反射光经过衍射分光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随着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佛光的形态和颜色也会产生变化。阳光强烈时,会出现巨大的七彩光环;阳光较弱时,则只映出几道彩环,而且层次模糊不清。有时只是一个白色的大光环,光环的大小又同云滴、雾粒的大小有关,云滴、雾粒越小,光环越大;云滴、雾粒越大,光环越小。如果阳光从人的背后斜射过来,那么人影便会投射在“光环”之中。

佛光不仅会出现在峨眉山,在平原、草原和海滨,只要条件符合,都会产生这种色彩斑斓的光环。

国王无法兑现的重赏

传说在古代印度,有一天,舍罕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达依尔有何要求,这位宰相说,从棋盘第1格赏给我1粒麦子,第2格2粒,第3格4粒,这样依次加倍直到第64格。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赐微不足道,就满口答应了。结果怎样呢?一袋麦子还没计算到第20格就完了,如果计算到第64格,即使拿出印度的全部麦子都不够,将是全世界在xx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舍罕国王根本没有这种巨大数量的感性知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

二、课堂释疑

★要点直击

1.关于“认识”概念的几个误区。

(1)认识就是意识。

认识和意识虽然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属于认识论范畴,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意识来源于物质。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2)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与“人脑”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同,人类是人的总称,而人脑则是人的生理器官,将二者混同是错误的。

(3)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我们说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包括单个人的“人脑”,也泛指群体人的“人脑”。而“人们”则泛称许多人,否认了单个人的反映,因而是错误的。

(4)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

“反映”属主观范畴,并非客观范畴。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是错误的。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反映”则是指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二者不能等同。

(6)认识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即使是理性认识也不能说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3.真象与假象

4.假象与错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