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授新课:

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初中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_5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二)》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找到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利用中国地形图,能在地图上填出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地势______高_______低,呈__________级阶梯状分布。 2.阶梯界线:第一、二级阶梯:__________山、__________山、__________山第二、三级阶梯:_________山、_________山、_________山、_________山 二、设问导读 师:分小组讨论完成,师生评议。 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_________—阴山山脉; _________—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_________—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_________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_山脉 弧形山脉:_________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四大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 四大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 三大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 三大丘陵:_________丘陵、_________丘陵、_________丘陵 三、自我检测 师:学生独立完成,点生公布答案,师生评议。 东岳: 山,位于省西岳: 山,位于省北岳: 山,位于省南岳: 山,位于省 中岳: 山,位于省 完成课本中67页“读图”。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山脉位于第三阶梯的有: A 天山 B 秦岭C太行山D长白山 2、第三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平原和高原B山地和高原C盆地和高原 D平原和丘陵 五、拓展延伸 将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连线: A. 山区多,平原少①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B. 地形多种多样②耕地资源不足 C. 地势西高东低③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D. 阶梯状分布④蕴藏着巨大的水能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一课时)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地势特征”和“中国的地形特征”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时学习的地势地形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时的内容,能为后面中国地理其他知识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出简单的评价。 3.通过阅读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势、地形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势、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教法】读图导析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重点采用读图导析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分组合作

指导读图、 归纳总结 一、中国的地势 特征 地势西高东 低,呈三级 阶梯状分布 解析地势的概念。 利用课件展示“中国沿北纬 36°地形剖面示意图”,指导读图 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 拔高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对比课件展示的四幅地势 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 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 让学生两两结合,一生阅读 课本57页“中国三级阶梯示意 图”,另一生阅读课本59页“中 国地形图”。之后找出作为三级 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 板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最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56 页课文,搜集有关三级阶梯海拔 高度及主要地形类型的信息,并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阅读“中国沿北 纬36°地形剖面示意 图”,结合课文,分 析归纳,得出结论: “地势西高东 低,呈三级阶梯状分 布”。 对照两幅图,找 出作为三级阶梯界 线的山脉,将它们落 实在板图“三级阶梯 的分界线”上。并完 成课本57页图下第 1、2题。 阅读课本56页 课文,搜集有关三级 阶梯海拔高度及主 要地形类型的信息, 并归纳填表。 通过读图、绘 图,培养学生读图 用图的习惯和能 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提高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 力,掌握我国地形 特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中 图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授新课: 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百分比/% 山地33 高原26 盆地19 平原12 丘陵1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

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 紫藤萝瀑布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1)(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西高东低 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 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2课时)一课一练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2课时)一课一练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我国山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区面积广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 B.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 C.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 D.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不利于在山区发展的经济部门是() A.采矿业 B.种植业 C.林业 D.旅游业 3.下列有关我国三大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 B.平原西邻高原,东邻海洋 C.地势平坦,多湖泊,有利于发展渔业 D.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下列盆地中,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是() 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5.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 B.南岭 C.长白山 D.台湾山脉 6.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镶嵌其间.图示描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 7.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 A、阴山 B、大兴安岭 C、长白山 D、祁连山 二、综合提升

1.读“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形类型的名称。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由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形________________。 2.读我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部分字母、数字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山脉:③______,④______,⑦______,⑧______. 盆地:A______,C______. 高原:B______,D______. 平原:F______,G______. (2)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一个突出特点,山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是______(双选)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有利于发展采矿业 C.动植物资源丰富 D.耕地面积广,适宜发展耕作业 (3)以②山脉作为分界线的两大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和______ 高原. (4)构成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______。(填写序号) (5)山区开发利用中的不利条件是______(多选)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C.植被遭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 D.坡度大,不宜耕种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集体备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A、课内阅读(2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4、作文(2课时)。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 )腾一shùn( )间 yùn( )含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_____改为_____ 谈笑风生_____改为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 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 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 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 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 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 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 →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 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

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2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其中最为重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第一课时的内容非常重要,虽说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但给学生留足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但内容要多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自己的感觉来看在进行四大高原、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总趋势)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 读图:再次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西高东低 活动: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示意图,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 读图: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1、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 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地势和地形》教材分析—张丽群

《地势和地形》教材分析 松陵一中张丽群 本节课是选自八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内容,整本书讲的是中国地理,分为中国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这四个方面来学习中国的基本地理情况。了解我们生存在怎样的一个地理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可以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建设祖国。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和气候,这节内容即地势和地形就是重中之重。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但是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应适当提醒学生地图的读法,在这张图中尤其要重视图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中国的地势特点除了西高东低外,还有一个特点,就要学生比较下面两张图来归纳。共同点:地势西高东低。区别:第一张图从西向东平缓降低,第二张图从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降低。结合中国地形图,根据平均海拔的不同,明显分为三大阶梯,第二张更符合中国地势的实际情况。

初一地理练习题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初一地理练习题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初一地理练习题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1.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势主要特征:地势_________,呈_________级_________状分布。中国地形主要特征:地形类型_________,山区面积 _________。 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各有哪些主 要地形区?(P59图B、P60图D) 4.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有何优越性?(p59-60) 5.读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名称及位置。 6.读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主要山脉[15条]的名称、走向及位置。 7.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一个?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哪 一个? 8.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最大的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名称。 9.黄土、黑土各是哪一地形区的特色土壤? 10.中国十大名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黄山)的名称及所在

省区? 11.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丘陵和平原B高原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 12.下图剖面图最能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 13.读下列中国地形略图,完成各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山脉名:A ________; B 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山脉F的走向为 ________ 。 (2)图中地形区:高原①是_________;盆地②是__________; 平原③是________;丘陵④是_________。 (3)⑤所在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⑥所在省区行政中心是 __________。 (4)我国疆域最西端⑦是:____________。 (5)河流:a ________,b_________;由图可知,两条河流均发源于_________ (省级行政单位)。 (6)我国地势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D_______、 E_______、巫山和雪峰山( 用字母G在图中标出雪峰山)。 (7)我国第二阶梯主要地形为________ 和盆地。 (8)读图: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东省、台湾省。由图可看出,我国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____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