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2.人们静静地欣赏音乐,那乐曲时而像小溪在流淌,时而像大海在咆哮。

3.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例 2 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2.顽皮的雨滴在我们的雨伞上跳舞。()

3.为了做祖国的接班人,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腾飞,我们要努力学习。()

4.教师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到。()

考点分析:

我们在小学阶段要接触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1.比喻: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2.拟人把一个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用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4.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关,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使用排比可以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使语句更富有节奏感。答案:1.比喻 2.拟人 3.排比 4.夸张

例3: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1.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

2.风不停地吹,小草在风中来回摆动。

考点分析:

拟人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它能像人一样,有语言、能像人一样活动。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死板的事物变活跃。能增强表达效果,给读者美的感受。

注意:在运用拟人的时候,一定要使自己的句子合情合理,切忌牵强附会。

答案:1.不一会儿,太阳露出了笑脸。

2.风不停地吹,小草随着风的节拍跳起了舞。

三、写人文章阅读。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分析主要人物入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往往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因此,我们要从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着手来体会。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就通过写作者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我们只要抓住与人物品质有密切关系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就能较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鱼游到了纸上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阅读评价

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1.你认为某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3.你从文中的哪个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或吸取了怎么样的教训?)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

知识要点

写人的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和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以此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2.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3.把握文章所写的事情;4.准确抓住关键字词语句。

我们在阅读写人类的文章时要注意:

1.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写人类文章,对象很广泛,有的是写身边熟悉的人(亲戚长辈、老师同学等),有的是写著名人士,还有的是写自己,等等。那么,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人物。

2.准备把握人物的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的描写来完成的。它们像一面面镜子,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看出人物的美丑善恶,也同时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面容、体态、衣着等;人的动作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直接而具体的表现,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

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描写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分析好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就能较好地把握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3.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职业、年龄、外貌、动作、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抓住文中所叙述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把握。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态、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及内心,塑造一个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阅读时分析揣摩有助于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4.准确抓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姿态和表情等细小环节作细致而具体的描写。准确地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有助于我们准备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5.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节推动事件的发展,人物性格在事件的发展中得以升华与深化,可以说,没有情节,作品就难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所以在阅读写人类文章时,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

如果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还能有意识地将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记在脑海,将会使自己在阅读写人类文章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例1:(山东青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即是职责去年的一天,我陪母亲去医院量血压。

我们在急诊室旁边的医疗室里刚刚坐下,就听见救护车鸣笛而来。急诊科的几个大夫小跑迎上去,从车里抬下一个重症病人。

我们把病人放在抢救室的病床上,主治大夫问清病人的情况,一边吩咐其他大夫为病人量血压、输液、输氧,一边亲自用双手按压病人的胸部。

病人没有丝毫反应。

病人家属(焦虑焦急)地盯着主治大夫,眼里充满了(哀求哀叹)。

主治大夫翻开病人的眼睑看了看,急忙剥掉病人嘴上的氧气罩,不顾病人满口粘液,俯下身去,用嘴对着病人的嘴开始人工呼吸。

所有的大夫都楞了,因为病人的血压已降为零,心

跳也已停止,主治大夫完全可以对病人的家属(告诉宣

布)病人死亡了。

过了一会儿,主治大夫站起身,走到病人的家属面

前,摇了摇头轻声说:“他走得很(安静安详)......

准备后事吧。”

走出抢救室,一位实习生小心地问:“老师,那个人

明明已经死了......你对一个死人做人工呼吸,岂不是

徒劳无功吗?”

那位主治大夫看了看实习生,(认真严肃)地说:

“在我这儿,只有病人,没有死人。病人哪怕还有万分

之一的希望,作为医生,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那就热爱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生

命,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责。”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黏.(zhān nián)液眼睑.(jiǎn liǎn)

2.解释词语

徒劳无功--

3.联系上下文,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4.主治大夫崇高的医德表现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相

关句子概括回答,并说明它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1)

()

(2)

( )

(3)

( )

5.请说说你对文中的画线句是怎样理解的。

分析:这是一道写人的阅读题,通过写这位医生给病人

看病的事,表现这位医生的高尚的医德。这道题共设有5

个题目。第1--2题诗;第3题要结合这句话以及短文的

内容来选择正确的词语;第4题既考查描写人物的表现

方法,又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题要抓住文章

的中心,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概括整理,然后标出描写

方法。第5题是主观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要在熟读短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答案:

1.nián jiǎn

2.白费精力,收不到功效。

3.不恰当的:焦虑哀叹告诉安静认真

4.(1)主治大夫问清病人的情况,一边吩咐其他大夫为病人量血压、输液、输氧,一边亲自用双手按压病人的胸部。(动作描写)

(2)主治大夫翻开病人的眼睑看了看,急忙剥掉病人嘴上的氧气罩,不顾病人满口粘液,俯下身去,用嘴对着病人的嘴开始人工呼吸。(动作描写)

(3)“在我这儿,只有病人,没有死人。病人哪怕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作为医生,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那就热爱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责。”(语言描写)5.要点:医生的职责是竭尽全力抢救病人的生命。病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医生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解题秘诀

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听其言。俗话说“言为心声”,文中的主要人物说了些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

2.观其行。语言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品质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语言脱离了行动,人物形象就很难生动感人。好的行动描写,才能使人物站立起来。因此,文章中对人物行为动作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叙述,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写人的文章时理解的重点。

3.察其色。人物的表情神态也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同样能够折射出人物的品质和精神。阅读时,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身体、、神态描写去理解人物的品质。

4.辨其思。所谓“辨其思”,就是要抓住直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把人物的特点和思想品质把握好了,回答起题目来也就轻松了。

例2:

华佗学医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

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伺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伺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所以,他在三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了,师傅说:“你已经(A)了三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B)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C)华佗不懂医道,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华佗学医》讲述了一个‘神医’华佗的故事。为了救民于病痛之中,华佗立志学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称颂的‘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炙各科,特别是外科。华佗的成功是我们得到许多启示:树立远大目标并努力去追求,踏实地走好奋进中的每一步。从古到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志向,他们在努力奋进后都取得了成功,在新世纪生活的我们,更应该树立一个远大志向,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1.选择下面适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

A处:磨炼锻炼 B处:阅读攻读 C处:埋怨责怪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最能反映华佗认真学医的两句话。

3.比较下列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短文中为什么采用前一种写法。

华佗一面耐心地伺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华佗耐心地伺候病人,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4.读了这个故事,你收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A:磨炼 B:攻读 C:责怪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磨炼: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磨炼。攻读:勤勉地读书、学习或研究。

责怪:责备,怪罪。

2.第二段第二句:第三段最后一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华佗认真学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而是发奋读书。

3.前一句更能突出华佗认真学医不懈怠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关联词“一面......一面”,这个关联词语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动作同时进行。用这个关联词语,能更准确地表现出华佗认真学医的状态。

4.做事一定要立好目标,认真、耐心、坚持。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积极向上即可。

例3:典型题

詹天佑(节选)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那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chā chà)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háo hào),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画去文中不正确的读音。

2.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3.文中对詹天佑的语言进行了细致描写,如:“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的精神。

(2)选词。

精密周密

()的仪器()的计划()的观察()的计算

4.用“”画出具体表现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5.“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你认为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选文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等叙述詹天佑为设计铁路而付出的努力。“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形象地再现了环境的恶劣与工作的艰险,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出詹天佑要把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修好的信心和决心。

在完成类似第5题的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善于思考人物所在的环境对衬托人物所起的作用。

解答:

1.正确读音为:chà háo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3.(1)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精密的仪器周密的计划精密的观察周密的计算

4.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5.进一步衬托出詹天佑要把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修好的信心和决心。(意思对即可)

例4:典型题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zhēng zhèng)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人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

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波抚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āi ái)

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解释“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3.请为这段文字列一个小标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对鲁迅先生的动作、神情、语言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请用横线画下来。读了这段话,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写在下面:

5.这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完成第2题时,很多同学在没有充分读清要求的情况下就匆匆答题。一定要在仔细读完题目,因为题目中明确要求“用文中句子解释”,不是生硬地照搬字典中的解释。运用文中的句子理解,会使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更形象。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度过这句话,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为伯父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的慈爱,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的长者一样亲切。这样想象着、揣摩着,第4题“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有了明晰的答案了。

解答:

1.正确读音为:zhēng ái

2.囫囵吞枣: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3.谈《水浒》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段话让人感受到鲁迅先生温和又慈祥,对作者批评也是温和的、和善的。(灵活)

5.为了突出伯父对孩子温和、在读书的态度上认真,作者先做了大量的铺垫。作者的读书态度与伯父的读书态度进行了对比。

四、通过精读,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考点要求

能通过精读,初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考点解密

例:通过精读,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去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从文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么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摘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国作家尤安.艾肯《走遍天下书为侣》

阅读思考

这是《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一个段落。请你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考点分析

这道思考题考查学生通过精读,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的能力。所谓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我们知道,段落融于文章之中,每个段落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才不会偏离文章的主题。所以首先要默读全文,回顾全文的内容:作者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上路,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再阅读重点段落,充分阅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段一共有7句话,可以分层进行理解,每一层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要点。有的要点很明显,就在原句中体现出来了(可以用直线画下来),有的要点则需要在读明白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把概括出来的词语及时批注在旁边)。最后把每一层的要点归并起来,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了。不妨试一试把!正确答案:

要点:

1.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摘原句)

10

2.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一本书。(提炼概括出相关词语)

3.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摘原句)

归纳要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愿意坐在船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一本书,就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说法举例)

五、作业。

(一)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时,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当林肯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止歇,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寂静。林肯转过头来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的技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参议院里的任何人,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林清玄《鞋匠的儿子》

1.当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的时候,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中吗?

11

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

2.第(3)-(7)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吗?

(二)

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却这样告诉了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她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儿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那天以后,儿子每天都主动复习到很晚才睡。

儿子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小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

12

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曾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刘燕敏《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1.短文一共写母亲参加了()次家长会。

2.请你任选其中的一次家长会,先找到相关的段落,再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选的是第()次家长会的内容,从第()自然段至第()自然段,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答案:

(一)1.羞辱静默赞叹

2.要点:(1)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时,就有参议员因他是鞋匠的儿子想要羞辱他。(摘原句)

(2)林肯用坦诚和智慧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提炼概括出相关词语)

(3)林肯赢得了大家赞叹的掌声。(摘原句)

归纳要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3

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就有参议员因他是鞋匠的儿子想要羞辱他,他用坦诚和智慧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大家赞叹的掌声。(手法举例)

(二)1. 三

2. 一(1)(3)

要点:(1)妈妈去参加儿子幼儿园的家长会;(1)老师怀疑儿子有多动症;(3)妈妈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他;(4)儿子很高兴。

二(4)(5)

要点:(1)妈妈去参加儿子幼儿园的家长会;(2)老师怀疑儿子智力有障碍;(3)妈妈却告诉儿子老师对他充满信心;(4)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

三(6)(7)

要点:(1)妈妈去参加儿子初中的家长会;(2)老师认为儿子考重点高中有危险;(3)妈妈却告诉儿子老师他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4)儿子更加努力学习了。

1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